第一篇:《中华乡村教育社》成立大会
历史记载:1933年《民众教育通讯》
《中华乡村教育社》成立大会
——到会社员何玉书,黄质夫等章之汶主席
——中央党部暨教育部均派代表致训词
——行开会式乡民赠栖霞乡师木匾致贺
一月二十九日栖霞通讯——中华乡村教育社,於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在栖霞山省立栖霞乡师(注:今南京市栖霞中学)举行成立大会,该社先於二十年夏季,由各地乡教同人,公推栖霞乡师担任筹备通信工作,其时志愿加为发起人者,计有三十八人,乃分别征求社员,至最近止,连团体社员人数,共有三千人以上,区域达十五省,二十一年十月五日在栖霞乡师举行发起人会,並推定彭百川,黄质夫,孙仲威,汪典存,唐啟宇等五人为筹备委员,於二十二年六月,呈准中央党部立案,及教育部备案,同年十一月,加推江问漁,何玉书,陈剑修,章之汶,相菊潭,趙鴻谦为筹备员,十二月二日续在南京开会,决定于二十七日在栖霞乡师开成立大会,各地社员均纷纷赶到参加,中央党部及教育部亦均派员蒞会指导,开会式於上午十一时举行,下午二时开始讨论提案,晚开审查会,二十八日上午继续开会,下午遊栖霞名胜,兹将各情分誌于后。
现有社员
(甲)“个人社员”如下:王引民,王万钟,王元辅,何玉书,江恆源,任孟闲,汪懋祖,冷禦秋,金海观,相菊潭,俞庆棠,梁漱溟,高 阳,孙 枋,黄曝寰,黄质夫,冯昭梵,冯鼎芳,彭百川,陈剑修,蓝渭滨,程其保,邹秉文,邰爽秋,盛振声,罗廷光等二百余人。
(乙)团体社员计有:河北省立邢台师范,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河北省立百泉乡师,江西省立乡村师范,江苏省立栖霞乡师,江苏省立洛社乡师,江苏省立界首乡师,江苏省立黄渡乡师,江苏省立吴江乡师,江苏省立灌云乡师,江苏省立石湖乡师,江苏省立连云乡师,浙江省立湘湖乡师,江苏崑嘉青三县共立乡师,浙江省立锦堂中学,山东省立长山中学,南通县立初级中学,浙江永康县第五区教育会,江苏汤山农民教育馆,镇江民众教育馆。
筹备会议该社筹委会于二十六日晚八时在栖霞乡师举行第三次会议,计出席彭百川,相菊潭,黄质夫,孙枋,章之汶,李绍良,趙鴻谦等七人,當推黄质夫为主席,趙鴻谦纪录,决议要案如下:
(一)推举黄质夫报告筹备经过,(二)筹备会推举主席团三人,當选者章之汶,陈剑修,何玉书,(三)推定章之汶致开会辞,(四)推定大会职员 文书李绍良,缪阴祖,趙吉士,事务黄质夫,孙仲威,招待章之汶,相菊潭,彭百川,司仪朱贡三,(五)大会主席团临时公推二人,(六)通过大会议事日程及开会顺序,一月二十六日筹备会,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三十分开幕式,下午二时开讨论会,下午七时开审查会,一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继续开会,下午逰览栖霞名胜。
开会情形 大会於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在栖霞乡师大礼堂行开幕式,中央党部代表张皎,教育部代表吴研因,筹备会彭百川,章之汶,孙枋,相菊潭,趙鸿谦,黄质夫,何玉书,以及各省市社员,約二百余人,当推张之汶,何玉书,彭百川等三人为主席团,如仪行礼后,即由章之汶氏致开会词,黄质夫氏报告筹备经过,中央党部代表张皎,教育部代表吳
研因,先后致词,次即由山东省教育厅代表趙怀柔,社员邰爽秋等演说,对於乡村教育之重要发挥均极详尽,至下午一时摄影散会,开会时栖霞附近各乡乡民赶来参观颇众,足见乡民之迫切,二时开讨论会,讨论提倡凡八十余件,晚间复开审查会,二十八日上午继续讨论,下午逰览栖霞山名胜。
主席致辞 主席章之汶致词,略谓:此次承各行政机关之协助,並蒙中央及教育部派员蒞会指导,各社员远道赶来参加,及栖霞乡师同人热诚之招待,本会非常感激,个人特代表筹备会方面,向各位致谢。
乡村教育在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之事业,以美国论,美国在二十余年前,农村情形,亦感觉恐慌,大多数农民亦离开农村趋向都市,前美总统罗斯福鉴于此种情形,乃特组织一农村生活委员会,调查结果,其报告中之结论曾有一言曰:“乡村问题,即教育问题。” 在中国方面,十余年前据美人伯德非尓博士之考察,亦认为“中国最近五十年之内最大之工作,应当注重小学教育,教导三万万二千万农民,孙总理亦认为非农民参加革命,则革命不能澈底。” 故吾人认为现时应提倡者,应注意下列五点:
(一)智识方面,(二)技能方面,(三)态度方面,(四)欣赏方面,(五)理想方面,至于本社事业之范围,亦甚广大,约可分下列五项,(一)调查,(二)研究,(三)实验,(四)推广,(五)编纂,在最近一年内拟根据本社实际情形,确定几种,目前迫切需要之事业,分配于个人或机关,从事研究及工作云云。
代表致辞 筹备员黄质夫氏报告筹备经过后,即由中央党部代表张 皎氏致词,略谓:个人奉中央命前来参加,得与诸专家同聚一堂,颇为荣幸,我们知道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教育不良,或者国家不致不能存立,至少对于国家前途要发生多少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之重云云。旋教育部代表呉研因致辞,略谓,本人亦社员之一,因参加之便,教育部派兄弟代表与会,所可告诸位者,最近数十年来之教育,颇有人表示不满,如谓政治不良,社会不善,经济不发展,均为教育不良之结果。。
选举理事 下午二时开讨论会议,当推举章之汶,古楳,陈剑修,趙德柔,何玉书为大会主席,讨论社章,除逐条修正通过外,並确定社址在京沪路栖霞山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下届年会时期,定于二十四年暑假,地点由理事于山东邹平,江苏无锡,湖北武昌三处,择一举行。继由中央党部伏代表张皎发票迭选举,计选出理事十六人,兹探彔结果如下:何玉书,古楳,陈剑秋,吴研因,程其保,彭百川,黄质夫,章之汶,相菊潭,邰爽秋,孙枋,梁漱凕,江恆源,趙德柔,仝菊圃,胡宏模。晩继续举行第二次讨论会,由陈剑修主席,全部提案共分四组,分别审查:
(一)教育行政組计十六件,(二)社会教育组计十七仹件,(三)教材组六件,(四)本社工事组计二十四件;至夜深十一时始毕。二十八日上午八时举行第一次理事会,选举何玉书、黄质夫、彭百川为常务理事。推荐理事章之汶兼研究组主任;李绍良担任总务组主任;滕仰支担任推广组主任。九时继续举行大会,正式讨论提案,仍由陈剑修,趙德柔先后主席,因当值“一二八” 两週年纪念日,如仪行礼,全体社员起立静默 三分钟,以致哀悼,次即开始讨论提案,並通过中华乡村教育社第一年度工作计划大纲:
1、继续征求会员;
2、组织各地分社;
3、征收社员入社费,常年社及特别捐,作为本社公费;
4、请求党政机关划拨的款,作为本社事业费;
5、调查国内各地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状况;
6、调查外国各地繁荣农村,及乡村建设各种设施方法;
7、选译各国地方自治农村教育,及乡村经济著名书报;
8、编辑《社友通讯》、《乡教杂志》及《乡教丛书》;
9、特约国内著名乡教机关担任本社各种实验工作;
10、辅助个人或机关对于乡教之实施,或改进;
11、建议各省教育厅,以各乡师所在地为乡教实验区。
至十二时始毕,推古楳为主席,举行闭幕式,临时动议:用大会名义致函栖霞乡师,对于连日热情招待,表示谢意。
乡民送匾栖霞乡师所办推广事业颇多,最近办理信用合作社六所,乡民颇为感激,特于二十七日由霞乘乡,大乘乡,栖霞镇,石乘乡,甘家村等乡民公赠该校木匾一块,文曰“民众福星”送到时,锣鼓喧天,爆竹不结,时正大会举行开幕式,为之生色不少。
《民众教育通讯》第三巻第十期1934年2月 记载
注:《中华乡村教育社》部分社员简介(请补充)
王引民 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王万钟 国立四川中学(1938年——1939年)。校务委员会委员
王元辅,从事乡村教育,社会教育,学者
何玉书(1892-1969)福建光泽人,教育家,实业家,江苏省实业厅厅长,江恆源 又名问渔 职业教育家。江苏灌云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副理事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职业学校校长。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著有《中国先哲人性论》、《中国诗学大纲》、《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
任孟闲 任孟闲与任中敏是同胞兄弟,江苏扬州人,他们不仅是知名的学者(任中敏还是我国的词曲大师),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民国时期,任孟闲曾担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前身)校长14年,任中敏担任过栖霞乡师教师,汉民中学校长12年,他们治校有方,成绩卓著,兄弟二人同时服务于中等教育界并均有卓越之表现,这在民国教育史上并不多见。,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吴县(今苏州市区)人。教育家。13岁中秀才,15岁入苏州
府中学堂,民国5年赴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学士教育院,受教于杜威,获硕士学位,历任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省督学等职。民国16年7月,辞去大学教授及督学等职,返家乡创办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民国38年1月10日病逝于苏州。
冷 遹(1882—1959),字御秋。江苏省镇江人。军事家、政治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创始人。
金海观(1897-1971),字晓晚,浙江诸暨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1932年(民国21年)起,担任浙江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前后达25年。相菊潭,先后在教育厅任科长、教育部参事等职,国大代表,后进入国民党政界。
俞庆棠 女(1897~1949)字凤岐,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1928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由于她的倡导,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俞庆棠也因此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她还联合全国社教人员成立中华乡村教育社。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指导、创办了140多所民众学校。1947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高 阳,生卒不详,致力于社会教育实践与研究专家学者
孙 枋 教育行政官员
黄曝寰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总务长
黄质夫(1896-1963),江苏仪征人。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毕业后,即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主持江苏界首乡师、南京栖霞乡师、浙江湘湖师范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前后20余年
冯昭梵,乡村教育工作者
冯鼎芳,乡村教育工作者
彭百川(1896)江西省永新县人,父亲为县衙工作人员,母亲务农。1921年考取江西政府官费赴美留学生,每省两名:吴有训、彭百川,先入斯坦福大学教育系,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中央大学教授,兼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校长。1949年 解放后,作为原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教授,接受改造学习。1953年 病故。
陈剑修,江西遂川人(1897-?),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务长、院长,西北联大校务常务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兼代高等教育、蒙藏教育司司长,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大学教务长等职。
蓝渭滨学者,江苏省党部执委,著书《孔教浅说(续前完)》、,程其保(1895-1975)著名教育学家,原名深,字稚秋,江西南昌人。热衷于乡村社会教育,中央大学教育学院 院长。
邹秉文(1893—1985),江苏苏州人,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的先驱。、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主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任首席代
表、粮农组织筹委会副主席,南京政府农业部高等顾问兼驻美国代表,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中方团长。邰爽秋,江苏东台人,首次教师节的倡建人,出身于贫寒的书香门第。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深造,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邰爽秋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1976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
盛振声 名庚1927年曾任江苏太仓中学实验小学校长,撰文《中学训育上几种相反观念之改正》,《教育杂志》,第17卷第6号,罗廷光,号炳之,1896年生,江西吉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外国教育史专家。古楳,又名古柏良,广东梅县人,生于1899年。1917年中学毕业后,曾任梅县小学教师。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乡村分校(界首乡师)。长时期的边执教边从事乡村教育的研究工作。1928年曾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讲授“乡村教育”。1936年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副教授兼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解放前夕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解放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涂闻政(1898—1955),丰城剑光镇人。1921年大学毕业后,南京师大留他任教。他说:“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回江西先后担任抚州师范、清江师范、南昌一中、南昌二中、南昌女子职业中学教师。解放后在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1955年5月因病无治,终年57岁。唐昌言,(1881-1963)号润生,字退庵,松陵镇人。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先后在上海浦东中学.无锡竞志女校.湖州湖郡女校等校任教.民国2年(1913年)8月,他前往日本考查师范教育。,是江苏省童子军创始人。21年,任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1955年退休。1963年病逝。
杨效春(1895—1938),又名兴春,浙江义乌人,教育家。安徽省立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后因蒙冤受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大冤案的遭害者。
唐启宇(1895-1977)农业专家。美国康乃尔大学1924届农业经济学博士。抗战初期江西省垦务处首任处长,投身大后方垦荒事业。编著有《中国农史稿》、《中国作物栽培史稿》二科技图书。农业出版社于1985年与1986年精装出版后,后者被列入1990年出版的《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1》。其子唐经世系著名学者。
叶汤铭,乡村教育,社会教育专家
陈昌嵩,曾接受江西省南昌师范校长滁闻政聘请,陶行知的得意门生陈昌嵩来校任农场主任 周淦(1890~1954)四川温江人,教育部秘书,1953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高等学堂、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四川大学教授。,趙怀柔,山东第四师范学校校长
冯策,韓文庆,周邦道(1898年-1991年),字庆光,教育家。江西瑞金人。民国22年毕业于南京高师教育系(今为南京师范大学)。有“民国状元”之称,旋任教育部编审、督学等职,期间主编
第一部《中国教育年鉴》、《中国人口数目考》,主办《中国教育视导》、《当代教育文献》等书刊。民国34年主持国家考试院,兼江西省教育厅长和国立中正大学教授等职。民国38年到台湾,曾任台湾省立农学院(今中兴大学)教授、代理院长,考选部政务次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及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顾琨,陆殿扬(1891-1972)翻译家。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兼东南大学教授,后任正中书局高级编审,顾克彬,江苏省立淮阴师范学校校长
李光烈,孙仲威,刘焯,杨卫玉(1888~1956)字鄂联,今嘉定镇人。少时就读师范,后学理化,毕业于上海理科专修学校、上海尚贤堂书院。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
高践四,无锡教育学院院长
何棣先(1899— 1985)江苏仪征人。1923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国立东南大学)一直从事教学工作30年,历任栖霞乡师,湘湖师范教员、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教授、中正大学教授兼总务长。1942 年起任贵州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及教务长。
刘宜廷,唐御中,郭子通,乡村教育工作者
李绍良,一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栖霞乡师教师
章之汶,1930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专攻农业技术推广;1931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直至1948年。1982年章之汶在美国逝世,享年83岁
縢嵩石。(腾仰支)江苏省立黄渡乡师校长,乡村教育家,时任中华乡村教育社推广组主任。趙鸿谦,江苏国学图书馆,字吉士,丹徒人。版本学、目录学家,教授。1893年生于丹徒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赵彦,潜心经传,“于诸子百家言无所不窥,尤精于天文、数学、金石文字,有声于时,缪阴祖,乡村教育专家,栖霞乡师教师
张皎,国民党中央党部官员
吴研因(1886一1975)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教育部官员,原名辇嬴,江阴要塞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早年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所编《新法教科书》(1920 年)、《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等多种小学课本和教员用书为当时广泛使用。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论文多篇。
南京 张智峰 黄大庆
2014.8.12.整理
第二篇: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05期
4月25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成思危出席纪念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出席纪念会并代表中央统战部表示热烈祝贺,向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前辈先贤表示深切怀念,向辛勤工作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刘延东说,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90年来努力把职业教育与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华职教社的发展机遇难得,大有可为。希望中华职业教育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业绩。一要积极发挥优势,不断提高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二要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要打造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温暖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要加强对外联络,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五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素质和能力。
成思危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华职业教育社90年来的奋斗历程,总结了中华职业教育社90年来的奋斗经验。他强调,中华职业教育社必须抓住机遇,以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0周年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为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致贺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理事长孙起孟作书面发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张榕明主持会议。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群众团体负责人等社会各界人士近300人参加纪念会。
第三篇:XXX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改革方案
XXX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改革方案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推进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根据《XXX中华职业教育社改革方案》(厅字〔XXXX〕XX号)和市委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部署要求,现就XXX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市职教社”)深化改革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立社宗旨,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把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人士和广大社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XX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不断强化责任和担当,引导和团结所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工作效能。针对统战意识不到位,代表性、广泛性不足,联系和服务基层的工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着力解决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机构设置、工作方式等重点问题,确保市职教社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鲜明,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能力水平更加凸显。
坚持面向基层,提高服务能力。牢牢把握党领导的群众团体这一政治属性,密切联系和服务基层,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扩大联系范围,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团结致力于推动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调动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助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参与社会治理。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坚定不移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增加职教社活力和效能,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在围绕中心中定位,在助推发展中献力,在改善民生中尽责,真正把市职教社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团结联系海内外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群众团体,成为在我市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为实现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二、改革任务
(一)改进领导机构人员构成,优化机构设置
X.增强领导机构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市职教社全市代表大会代表中来自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基层代表的比例要达到XX%左右,减少党政领导干部所占比例。同时,参照省社组织构架,扩大市职教社社务委员会规模,合理确定职业教育界代表人士、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新媒体代表人士、港澳台代表人士等所占比例,来自基层一线的委员比例不低于XX%,非中共人士不低于XX%。
X.优化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着眼新时代我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适应市职教社工作和发展需要,聚焦群众需求,更新思路理念,优化机关职能,明确职责机构编制等事项。精简事业编制X名,精简XX%;精简内设机构X个,精简XX%。建立扁平化、项目化工作机制,形成面向基层、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格局。优化调整后,市职教社事业编制由X名调整为X名,内设机构由X个调整为X个(职教科)。
X.探索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路径。突出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特点,加强市职教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积极为我市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争取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支持,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立社员中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基层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民办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社员群众直接沟通机制,了解基层和群众诉求,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社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群众代言、建言的作用,增强全市各级职教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服务大局的工作载体和方式
X.突出特色,打造工作品牌。根据市职教社“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和要求,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广泛联系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积极搭建职教平台,明确目标任务,探索发展路子,提升群众参与度,推动温暖工程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根据自身特色,加强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做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温暖工程技能培训、帮困助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品牌,不断提高项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X.探索建立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工作机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认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对群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职教社服务政府职能转变、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在我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市职教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机制,拓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新领域,创建符合市职教社工作特点的社会治理服务新品牌。
X.维护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立足维护职业教育界与民办教育界权益的重要职责,创建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需求调查制度,推动有关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帮助解决办学、就业、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维护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权益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X.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的体制机制。保持和增强全省各级职教社组织的政治性,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各级职教社要自觉接受党委统战部的领导,自觉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尤其是党委统战部要加强对职教社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职教社工作的专题汇报,及时了解、指导和帮助解决职教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职教社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有关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助解决好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实际困难,为职教社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组织、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有关部门支持职教社格局的工作。
X.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社会治理创新需求,充分发挥市职教社作为群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主动争取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建立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和委托承接机制,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
X.健全和落实主任、副主任和社务委员的工作机制和履职机制。健全社领导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落实社领导联系基层、联系院校、联系社员和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责任的“三联系三落实”制度。充分发挥兼职领导在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活动、调查研究、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服务社员等重要活动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务委员履职机制,为社务委员开展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探索建立社务委员退出制度,明确退出的类型和程序,加强对社务委员队伍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三、组织实施
在市委统战部领导下,成立市职教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并根据改革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改革任务和目标时限,形成更具操作性的实施举措,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第四篇:中华职业教育社录用公务员面试公告
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录用公务员面试公告
根据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家公务员局的有关规定,现将我社2013年招录公务员面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面试分数线、人员名单及时间(见附件)
二、面试安排
1.请以上考生于2月18日16:00前向我社电话确认,逾期不确认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凡自愿放弃面试资格的考生,请在确认期内将书面说明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传真至我社。
2.参加上午面试的考生请于8:30前报到,截止8:50没有报到的,取消面试资格;参加下午面试的考生请于13:00前报到,截至13:20没有报到的,取消面试资格。
3.面试地点: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甲69号)。
乘车路线:乘快速公交1线、公交2、7、17、40、69、71、504、707、729、826、927、943、986、997路到“沙子口”站下车,往东沿安乐林路步行500米左右路北,或乘地铁5号线至“蒲黄榆”站下车,往西步行1000米左右路北。
4.考生面试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准考证原件、考生报名登记表(贴1寸免冠彩色近照),所在学校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或所在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个人简历,本人已获得的各学习阶段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获得的奖励证书或证明材料复印件。报考办公室职位的考生还须提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5.根据考生综合成绩(笔试、面试各占50%),从高分按考察人数与录用计划人数1:1的比例进行体检及考察。
三、有关要求
1.面试考生应对所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发现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的,将取消面试资格,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2.面试考生进入候考室后,须将手机等通讯设备关闭,交由工作人员保管,面试结束后返还。
联系电话:67270231、67270228
传真:67270229
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请访问 edu.offcn.com
第五篇:厦门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厦门中华职业教育社
厦门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厦门中华职业教育社
闽、浙南、赣东南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
为加强我市职业教育院校与海峡西岸地区职教院校的联系,借鉴外地的经验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市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组织我市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于2010年6月3日至9日赴福州、温州、衢州、南昌、吉安、赣州等六市学习考察,寻求我市职业教育与海西周边地区合作发展的机会,参观了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重点学校,并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与产业对接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学习考察团由市政协原副主席庄威带队,市政协副秘书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徐楚炫、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林金水以及厦门南洋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兴才学院、厦门电子职业学校、厦门五齐人文职业学校、厦门软件学院等学校的领导参加,民革厦门市委、市教育局高教处也派员参加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用六天的时间,行程超过3000公里,召开座谈会7场,分别参观考察了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温州职业中等专科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衢州振华工贸学校(民办职业院校)、赣州市卫生专科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较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关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六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加强并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共识。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统筹进行规划;衢州市提出要打造浙、闽、皖、赣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教训中心;南昌市则提出要“使南昌成为全国一流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唱响‘学在南昌’的品牌”。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了财政投入。自2007年起,温州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办学奖励等。特别是为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温州市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每培养一个毕业生奖励民办高职院校800元,对自建校舍办学的民办中职学校每培养一名毕业生奖励600元。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办教育的发展路子。
尽管衢州市地方级财政收入不足40亿元,但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职业教育骨干学校的建设,市财政还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奖励优秀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重点专业建设等。南昌市根据本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市政府鼓励职教院校重点围绕本市的支柱产业建设30个示范性专业。规定: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优先安排师资培训。对被评为重点专业的学校,政府给以奖励。被评为省、市级重点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一次性分别奖励专项资金40万元和20万元。
在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各地政府还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职业院校的整合。他们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调整校网布局,撤并办学欠规范的教学点或分校。另一方面,在职教资源整合和重组中,做大做强骨干学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职教结构、合理配置专业,也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我们考察期间所参观的5所公办职业院校,都是经过整合,成为国家级示范院校或重点院校。他们的校园占地面积都超过600亩,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二)职教办学理念先进,改革创新意识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本次组织我市职业院校的领导赴榕、浙南、赣东南学习考察,其初衷是为了加强与海西职业院校的联系和合作,然而,在与这些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些地区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吉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合办学,推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鼓励企 业举办学校,促进了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温州市借助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率先进行了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道路。温州职院学院从改变校园形态入手,积极引进27家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研发机构入驻校园,校企共建了一批体现“三个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教室与实训室合一”,掌握基本技能;“实训与生产合一”,培养综合技能;“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是职业院校切实把为本地产业发展的理念贯彻在办学的全过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介绍其发展经验时,特别提到职业院校的发展要强化区域性。他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是区域性的高校,只有服务好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只有与本地人才市场对接,才能实现人才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他们一方面主动行动,根据温州市的支柱产业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一方面主动出击,与区域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的全新的办学模式,在学校建立了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家具研发中心等一大批与温州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研发中心与实验室。
三是克服同质化办学,学校的办学特色明显。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对每一所学校都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突出交通、公路、海运及安全生产等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专业;温州职业技术 学院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以产带学”、“学做合一”、“双证并举”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办“正泰班”、“奥康班”“德力西班”等三十多个订单班、虚拟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三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与民营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的办学模式,被《光明日报》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衢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优势,对接江西上饶、四川仪陇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扶贫培训,被命名为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称号;赣州卫生学校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建立了学生实习关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三)发展职教人文环境的形成,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当前,面对着“技工荒”、“大学生分配难”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宣传和培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文环境,逐步成为我们考察的这些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和职教举办者的一个共同行动。
衢州市通过硬政策调控普职发展,他们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省教育强县应率先垂范,凡当年中职招生比例低于50%的,不得申报教育强县,评上教 育强县后连续两年达不到要求的,取消‘教育强县’称号。”把“普职比”当成考核教育强县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票否决。
温州市大力推进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他们对积极参加校企联合办学,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2007年以来,每年开展省、市级职业教育优秀校外实习基地评选活动,被评上的企业可奖得过10万元的财政奖励。
“适销对路”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声誉。我们考察的所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毕业生已经不单纯追求就业,而是对就业后的个人注重发展、就业质量有了选择空间。温州机械职业学校还实现了“有偿分配”。
二、启示和建议
本次考察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深层的思考,为此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从各地的实践看,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统筹协调和整合、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对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让学校有更多自主办学的权力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建议组织力量,对近年来我市的职业教育进行较深入的调研,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对重点专业给予扶持,引导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设置骨干专业,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服务。应制定政策措施,积极促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的职教联盟。要加快职教资源的整合和重组,特别对特别是 对那些未取得正式办学资格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办院的实际困难。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我市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为产业服务的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办学的奖励等等,支持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民办院校每培养一个毕业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经过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资格的,应给予奖励;对为职业技术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并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成绩的企业,应给予表彰。建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训期间的保险经费,由市财政安排资金解决。
(三)职业教育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
客观地说,我市职业教育理念并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小而全、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浪费、授课模式僵化等照搬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需要改进和创新。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强化职业教育的区域性观念,突出实践性特点,创新我市职业校院的办学模式。应鼓励职业院校进行“前校后厂”的偿试,企业在职业院校中设立生产车间、研发机构的,应在土地使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
(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学习交流
应利用我市对台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工的吸引力,加强与周边地区职业教育的合作。当前,浙南、赣东南的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正在寻求和发展的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利用我省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台湾职业院校 实行专业对接或尝试与台湾职业院校开展“双联学制”的政策,吸引职业院校与省外职业院校的合作;另一方面,还可以省外的职业院校联合选派学生赴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