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察报告(05):正视差距增添措施 推进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正视差距增添措施推进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柳州加快工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2008年4月26日)
市委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第5小组
4月12日至19日,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全体学员对柳州市加快工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听取了柳州市委党校校长助理陈劲松、柳州市经委副主任牛继昌关于《柳州城市竞争力研究》和《柳州工业的现状与未来》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柳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观了两面针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现将考察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柳州市及柳州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广西的核心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桂中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柳州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 1.8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65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98.65万人),居住有汉、壮、苗、瑶、侗等 48 个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52.79%。第一、二、三产比例为“10.4:55.5:34.1”,工业主导型经济是柳州市经济的根本特征。全市现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业和冶金业。以这三大支柱产业和轻工、化工、造纸、建材等主导产业为龙头,柳州已经初步建立起涵盖汽车、冶金、机械、纺织、医药、日用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30多个行业、4000多个品种,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桂柳工”、“解放”柳特、“金嗓子”、“两面针”、“花红药业”、OVM预应力锚具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柳州市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在发展上做到“能快不慢,又好又快”,狠抓工业不放松,使工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动力源。1992年工业总产值超100亿,达到127亿元,2003年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达到500.6亿元,2006年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达到1083.6亿元,增长28.0%。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1家,总资产1104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05家,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有9家全国大型工业企业。
2007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389.1亿元,增长2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48.8亿元,增长26.5%,完成工业增加值373.6亿元,增长20.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0.9亿元,增长28.5%,实现利税140.8亿元增长34.4%,实现利润70.3亿元,增长55.5%。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已成为广西乃至西部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二、柳州发展工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通过学习了解,我们认为柳州的工业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柳州的工业基础雄厚和这些年持之以恒抓工业,厚积薄发等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柳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工业上的超前的战略眼光,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和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优越的发展环境。具体概括起来,柳州加快工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一是统一思想。柳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持城市强大发展后劲的关键。柳州如果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基础产业,没有骨干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就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基础,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就无从发挥。为此,在2000年,柳州市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战略发展思路。2002年7月,柳州又提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工业主导产业优势和聚集效应突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立,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特大城市。二是营造环境。在柳州,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做事的氛围、发展的氛围。近几年来,柳州市政府部门工作有几个“少”,第一,口号提的少了。柳州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加快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靠的是实绩,并不在于喊多少好听的口号;第二,开会少了。柳州同志认为,发展经济靠的是实干,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制定政策、审批项目、协调和服务,动辄开会反而会干扰基层的工作;第三,加班少
了。柳州同志认为,机关干部包括领导同志一味加班,要么是工作效率低下,要么就是干了政府不应干的事。
2、优先发展工业的超前战略眼光。在探寻柳州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柳州的工业发展不仅基础好,起步早,而且发展的定位准确,理念新,以超前的战略思维谋划工业发展。一是“柳州创造”战略。把“柳州创造”战略思想作为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努力实现观念更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二是工业主导战略。按照“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做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开放带动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作为加快柳州市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跳出柳州发展柳州”,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真正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3、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柳州已出台多项政策,在鼓励和推进工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扶、让、给、奖”等几个面:“扶”:对工业企业发展进行政策扶持。如在《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设立外贸扶持专项资金,增量部分按比例安排扶持专项资金,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市财政给予20%的保险费用补贴。在《关于鼓励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的暂行办法》中明确,经批准搬迁改造的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享受其落地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让”:政府给企业让利。如列入企业搬迁计划的企业,土地使用权为工业划拨用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为宗地原用途基准地价的60%,土地使用权为工业出让土地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为宗地原用途基准地价的100%。同时,市财政每年筹集企业搬迁专项资金3000万元,委托柳州商业银行发放定向委托无息贷款。“给”:直接给予企业各种补贴或支持资金。企业进行搬迁改造时,土地出让净收益按不同金额分别给予70%、65%、60%的资金支持;因环保问题搬迁的企业可安排环保资金支持及专项补助。对城市建设项目需要工业企业搬迁的,采用拆迁补偿方式进行。“奖”:通过各种奖励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设立强优出口企业上台阶奖,对出口上新台阶、年度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企业分6个档次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从30万元至3万元不等。
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了服务企业的“一个体系,五大平台”(即:由服务机构联合体、专家协作团队、技术中心联盟、担保机构和企业法律协会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业辅导与政务代理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政府的职能转变,体现了对企业的优质服务。
4、狠抓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柳州市把抓紧抓好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建成一批较具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全市上下以卧薪尝胆、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精神,在汽车、机械、钢铁等支柱产业中先后建成一批重点骨干项目,有效提升了产业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当前,柳州市工业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重吨位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工程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优势产业;新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个新兴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业产业格局。
5、突出自主创新,注重品牌建设。为了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工业效益。现在柳州的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目前柳州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47户重点企业建立了53个技术开发机构,欧维姆建机厂的技术研发中心位居业内全球八大技术中心行列。从2003年到2006年,柳州用于技改方面的资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经过不懈的努力,柳州人已经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三、推进绵阳工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在各地竟相加快发展的严峻形式下,绵阳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而且清醒的看到要扭转这一颓势,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工业。因此,2002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方针,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优势企业群体,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且在工作的实践中,针对绵阳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抓住“两个拳头”、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即一手抓大型骨干企业的扩张,着力培育支撑绵阳工业的“参天大树”,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一片“生态绿洲”。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纺织等六大产业集群。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绵阳工业扭转了连年下滑的趋势,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从绵阳工业运行的整体情况看,还存在工业总量不够大,工业结构不合理,运行质量不高、效益差,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绵阳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照兄弟城市特别是柳州市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我市存在的差距,要加快绵阳工业发展,重振绵阳雄风。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必须以柳州市的先进经验为坐标,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工作上突出“五个抓”:
1、抓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要以柳州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气魄为坐标,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和程度。要努力克服畏难情绪。绵阳与柳州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思想不转变、观念不更新,做什么事都难,要发扬柳州锲而不舍抓项目、抓工业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毫不动摇地抓下去;要努力克服自满情绪。把绵阳的工业放入全省、全国来比较,树立更高的发展坐标,要学习柳州抓大项目、抓工业发展的气魄和手笔,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要进一步集中精力。象柳州一样,全市上下目标统一,集中精力抓产业,集中优势抓项目,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川西北物流中心、川西北金融中心、川西北商贸中心;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军民结合试验区、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和西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城市。
2、抓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下大气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要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为整体取向,积极推进绵阳工业的“1+5”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即用5年左右时间,到2012年,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将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食品等5个产业培育成为百亿产业,形成绵阳工业经济的“1+5”产业发展主体架构。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促使工业向经开区、塘汛、农科区等方向布局,更加注重从单位产能占地、耗能、排放量和税收上衡量企业发展实效。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启动“自主创新引导工程”,用好用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权”,制定更加注重结果考核的创新基金使用办法,支持企业做优产品,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户以上。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3、抓园区载体建设。工业载体园区化有利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改变工业弱小零散分布的状况,形成相互配套的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经济是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市企业发展的摇篮。要千方百计解决以前园区由于利益主体不同出现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创新科技城管理体制,通过组建科技城管委会,将科技城各园区划归科技城管委会统一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城建设的新要求,重新确定各园区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从而形成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力促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培植强大的产业集群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一站式”办理、“首问责任制”等服务措施,做好入园项目的服务工作,坚持“企业至上”,力求企业实现“最低投入、最快建设、最大产出”,努力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
4、抓招商引资思路的转变。要提高工业绩效,谋划上大项目可以事半功倍。要学会在招商引资上出奇招,要把抢招世界500强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作为重要的策略来贯彻实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世界500强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来绵阳投资。当然,要想使这一举措成为现实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关键是要在绵阳建立起适合世界500强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发展的良好环境,让绵阳有较高的投资比较效益和企业发展前景,能够给投资者比其它地区有更多的投资回报。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各种政策要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防
止相互抵触,并保证落实到位。
5、抓工业发展环境的优化。把建设优质高效的环境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对外合资合作、推进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适当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工业技改贴息、企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奖励等;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放宽重点企业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积极创造能够承接大企业、大项目的基础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科学可行的工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对各县市区、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最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奖惩。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为全市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起企业家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干劲和热情。
第二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三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 静
2009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的做法是:
——强力推进“工业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总量做大。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领导责任,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二是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把工业龙头做强。我们抓住白云边、飞利浦、大水泥等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采取领导和专班包厂、税收增长比例返还、贷款融资担保、品牌创建重奖等措施进行扶持,促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裂变。例如,白云边公司在此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实施产能、效益翻番发展计划,新征用地近700亩,计划总投资4.2亿元,新上白云边工业园和华林创业园项目,预计“两园”项目建成后,白云边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入库税金可超过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白云边”。飞利浦公司计划将国外8条生产线转移到松滋,新增投入1.5亿元。这些投资到位后,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6.6亿元,入库税金可达5000万元以上。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我们依托骨干企业——双七水泥公司,投资新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目前投资2.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入库税金4000万元。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链条拉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光源产业、水泥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并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搞好工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打造板块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等措施,力争使6大产业的产能形成倍增效应。其中白酒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电光源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两大特色产业。松滋多年来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123”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种猪繁育、饲料生产3大龙头企业;培育1万户以上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2008年生猪出栏突破120万头。松滋是全国优势水果生产带,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以“两线一流域”(沙刘线、红东线,洈河流域)为重点,以新上水果精深加工项目为引领,突破性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二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重点是实施以“一建三清五改”(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城镇向农村、由公路沿线向纵深腹地全面推进。三是以“两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两整”(整治当家渠堰、整修当家泵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75%的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我们以提高城市的“两个能力”(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和改善城市的“两个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狠抓中心城区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万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去年,我们启动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额1.8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狠抓中心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乡村联络的重要节点。目前已选择了刘家场、洈水、沙道观、陈店等4个重点门户镇,并拟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镇,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办公会,研究出台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这4个城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副中心。
——强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可用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一是有效解决就学、就业、就医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义务教育、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2008年,全市共拿出1204万元资金进行配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97万人,参合率达到85.1%;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2008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277.4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办了“十件实事”。三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去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赴省进京滋事事件,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治安、刑事案件、恶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四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
第四篇: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整理资源 优化服务 创新管理
奋力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着力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大力实施产业性、造血型扶贫开发,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借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市**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移民来自宁夏条件最艰苦的南部山区,残疾人口比例高,社会救助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作为宁夏黄河善谷战略确定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区以倾力打造宁夏弘德工业园区为抓手,以慈善为特色,积极引进福利企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社会友好型等产业,通过有效聚合社会慈善资源,着力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新模式,实现福利事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提升双赢,慈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初步凸显。弘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也为宁夏全力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搭建平台,整合社会慈善资源
宁夏黄河善谷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区针对经济基础薄弱、残疾人比例高的实际,坚决不把残疾人当包袱,主打慈善牌,发展光彩事业,宁夏弘德工业园区的开建,为整合慈善资源、培育慈善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弘德工业园是纳入宁夏黄河善谷总体构架,创新实施慈善事业和企业投资更佳组合模式,以慈善产业化为主导的省级慈善工业创业园区。远期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七纵七横的道路、给排水以及20.4公里的道路亮化、35KV和110KV供电、鲁家窑380万方蓄水池工程;铺设通讯光纤15.6公里,建成通讯基站2座;平整土方1.2万亩;植树1840亩14万株。,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需要。按照边建设、便招商的要求,园区协议建设项目55个总投资183.48亿元,已投产达效项目12个,开工建设项目38个。园区的建设,为慈善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集聚全国个地的慈善企业和客商到园区投资兴业,切实将园区建设成**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宁夏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位经贸窗口。
二、转变观念,创新慈善发展理念
黄河善谷建设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地处承接宁夏南北、东西的核心,拥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条件的区位优势,初具规模的葡萄、黄牛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丰富的国有土地、风光资源和煤炭资源优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我们要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以全力打造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和企业商客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为目标,以有效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为重点,以弘德工业园区为加快发展的新载体,着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为福利企业落地发展夯实基础。围绕弘德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要扎实做好政策衔接,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慈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切实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贤纳才工作,全力推进战略调整转型,进一步发掘慈善产业的内生动力,拓**乡居民就业渠道,真正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减压阀和黏合剂的作用,实现慈善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特色,打造慈善产业体系
随着黄河善谷强磁效应的不断增强,慈善事业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必须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挖掘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慈善产业体系。以慈善为特色,要通过抢抓宁夏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新机遇,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载大企业,积极完善弘德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效解决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充分运用政策推动等手段,扶持慈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实力,切实助推慈善产业布局升级。以民生为特色,要坚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努力营造慈善盆地效应。加速解决民生问题。在招商引资上,要积极引进对经济和就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的竞争力。为民解困方面,要围绕社会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慈善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抓好一批慈善实体建设项目,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要启动实施文化英才工程,以解决残疾和贫困人口就业为根本,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乡土人才,使更多的慈善从业人员走向社会。
四、优化环境,推动慈善产业发展
在慈善产业发展上,**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储府为目标,以慈善企业引进与培育为重点,继续推行一站式办理、跟踪服务的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土地出让金全部奖励给企业用于发展,地方政府根据企业规模按照比例配套扶持发展资金,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部奖励企业,政府负责园区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市内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等优惠政策,一切为了客商、一切围绕客商,一切服务于客商,真正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享受到最优惠的投资创业政策。要实现慈善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园区管委会必须积极发挥协调联络作用,加快入驻企业有关手续办理的协调、督促等工作的落实,推动已开工企业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未开工企业及早开工建设。要切实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切实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班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五、宣传推介,营造慈善发展氛围
慈善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以开放、交流、发展,创新为主题,借助**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积极实施慈善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借助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会,中国清真美食文化节、中国企业家回乡(**)行暨经贸合作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展示宁夏打造黄河善谷,**建设福利企业创业园所取得的成效,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慈善家来**投资。要通过各级媒体,加大对慈善产业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和客商投资热情。同时加大已经引进项目的宣传力度,起到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向往**,要积极抓住东部产业西移时机,主动参与东部沿海招商、项目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吸引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房**,发展壮大慈善产业。
第五篇:“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汇总
终南中学
“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汇总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阶段,我校按照县局工作部署,在全校开展了“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响应,认真思考,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为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现从四个方面汇总如下:
一、教育教学与管理:
1、加强学生的规范化训练,创新作业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王元英、段佳庆等老师提出,目前学校的作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学校对教师作业的布置、批阅的要求以及学生作业的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科学分配文、理和各学科作业时数,确保学科平衡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备课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质量
周芬、潘伟老师提出,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凡是活动开展得好、时间和内容得到充分保证的备课组,中考质量提高得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也迅速。建议学校制订科学的备课组活动评价方案,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提高备课组活动待遇,以备课组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团队建设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队伍建设
1、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毛娟、黄燕飞代表提出,青年教师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
2、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讲普通话
唐振林代表提出,要营造雅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议校长室号召师生在校园内都讲普通话。
3、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教师电脑操作技术
唐仁强老师提出,大部分教师还不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电脑技术的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后勤服务
1、提高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
严若军、吴世忠表提出,要加强安全排查与治理力度,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对全校用电设备和线路进行一次彻底的检修,线路老化的部位要及时整改。
2、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率
王松柏老师提出要加强学校小工用工的管理,建议除水电、基建、大件运输及部分突击性事件用工外,对所有办公用品、公用物质等实行到班到人管理,大的损坏照价赔偿,小的维修人人负责,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自己完成;建议老师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建设节约型校园,减少有意的破坏和浪费,开源节流,增项增资。
3、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王钦平、张顺代表提出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的提案,建议建设相对集中的教师办公室,便于教师集中办公和研讨,同时建议成立老师办公室的电子备课系统;
4、学校建设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划
谢爱田、程炎代表学校建设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建议各项建设要不重复、不浪费。建议急需改造田径场,建议新建或迅速改造田径场、风雨棚及其它场地附属设施。
四、校园文化建设
1、关爱学生,提高升国旗和晨跑质量
高林强代表提出关爱学生,提高升国旗和晨跑质量的提案:认为学校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应是非常庄重和隆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体学生都应无条件参与,都能感受到出旗、升旗活动的庄重。建议升国旗活动的地点应改为新篮球场,升旗台应选在办公楼前的适当位置,升国旗时学生应面对北方站立。
2、狠抓学生养成教育,让校园干净起来
喻安森、吴时焕代表提出关于狠抓学生养成教育,让校园干净
起来的提案,建议学校以营造高雅的学习环境为目标,对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3、健全家长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管理
罗明代表提出健全家长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管理的提案,建议学校完善 “家长学校”管理机制,并按章程落实相关教学内容与措施,学校及班级双管齐下,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