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校徽

时间:2019-05-13 16: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暨南大学校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暨南大学校徽》。

第一篇:暨南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暨南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二篇: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一、前言:

暨南大学是中国一所极具特色的学校,其出名不仅由于它在近代的各种跌宕起伏的变迁,更在于它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大学,它融合了许多国家的学子,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发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发扬着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品格,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东西方文化的人才。

二、学校简介:

暨南大学是由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三方联合共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教育部领导的一所具有文、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暨南大学为中国最早开设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也是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暨南大学学科健全,同时具备“国际性”、“外向型”的特点。名牌专业以经管新闻为主。现位于中国广东,现任校长胡军。校训“忠信笃敬”

三、历史轨迹 :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暨南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南京时期(1906——1923)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暨南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海外华侨的人数已达700万之多。这些身在海外的华人饱受殖民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甚至连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于是华侨归国学习的要求日益强烈。起先清政府认为“人民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将华侨视为“化外之民”。后来迫于内外交困,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其侨务政策,并开始关心华侨教育。暨南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上海时期(1923——1941)

暨南学堂停办以后,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却遭到袁世凯的百般阻挠,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在黄培炎的主持下,暨南学堂于1918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当时学校设有中学部和师范科(中专性质),已由补习学校的性质过渡成正式培养归侨子弟的学校了。1919年,中学部(旧部四年毕业)在三年级以上分为文科和理科。1921年夏,增设商科大学——又称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后迁至上海,与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合办上海商科大学。1922年,在南京增设女子中学部,同时原与东南大学合办的上海商科大学开始在真茹独立办校。1924年,商科大学三、四年级停办,南京部分全部迁到上海真茹。学校人数升至500余人,学科类别也由五系增至八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学校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

福建建阳时期(1941——1946)

1941年,鉴于时局日益艰险,学校未雨绸缪,着手为内迁做准备,在福建建阳童游镇设立分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暨大师生从上海出发,经长途跋涉,于1942年6月抵达建阳,遂将分校改为校本部。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回到了上海一段时间。

广州重建时期(1958——1970)

此时的暨南大学虽然仍力图继续按照侨校的特点进行办学,无奈在几经战乱之后,侨生生源锐减,因此暨南大学不得不再次停办。随后,暨南大学的院系分别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当时仍愿意归国学习的部分侨生被安置于燕京大学(后属北京大学)。

解放几年后,华侨归国学习的愿望再次高涨。1958年9月,在原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后,暨南大学终于再度开学。然而由于其侨校的特殊性质,在文革时期第三次停办,当时学校的院系被胡乱并入了其他院校,校址则让出来给了第一军医大学。直到1978年秋,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得以再次复校。

现状

如今的暨南大学,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特色明显。海外及港澳台学生高居全国高校之首,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高校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无愧“华侨最高学府”的称号。

暨大被称为“中国第一侨校”。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学于南京。1960年许多东南亚华侨青年来暨南大学学习汉语,其中以印度尼西亚侨生最多。其中每4个人中就有3个是来自东南亚的侨生,当时暨南大学就被誉为“华侨学生的摇篮”。

四、暨南大学历届领导人

暨南学堂创办人 端方

暨南学堂堂长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郑洪年(1907-1909.1,1927.6-1934.1)

暨南大学学堂堂长 杨熙昌(1909.1-1911.10)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赵正平(1918-1920夏,1921秋-1925夏)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柯成懋(1920夏-1921秋)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姜琦(1925秋-1927夏)

国立暨南大学代代校长 沈鹏飞(1934.1-1935.7)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何炳松(1935.7-1946.5)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李寿雍(1946.6-1949.5)

暨南大学校长 陶铸(1958.6-1963.1)

暨南大学校长 陈序经(1963.1-1964夏)

暨南大学校长 杨康华(1964.3-1970.3,1979.8-1983.10)

暨南大学校长 梁灵光(1983.10-1991.6)

暨南大学校长 周耀明(1991.6-1995.12)

暨南大学校长 刘人怀(1995.12-2005.12)

暨南大学校长 胡军(2005.12-至今)

主要校长风采

创始人:端方,清朝晚期,两江总督、朝廷重臣端方于1905年呈递5筹设暨南学堂6奏折,获清政府批准,并在南京筹办招收归国侨生的暨南学堂。1907年3月上旬,首批来自爪哇的归国侨生抵达上海,然后转到南京,这是华侨学生回国求学开始。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从此诞生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暨南学堂被迫停办。虽然学堂仅办了4年多,但为华侨学生回国求学打开了大门。暨南的名字已传遍南洋,为后来暨南学校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激发了海内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各地华侨热心办学。

郑洪年,(1907-1909.1,1927.6-1934.1)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郑洪年为校长。郑到职之后,即提出改组与扩建计划。他表示:“鉴于侨胞处于殖民政府铁蹄之下,受尽帝国主义之蹂躏,暨南教育非提高程度,扩充为完善大学,不足以增进侨胞之地位,不足以谋适应其特殊环境,不足以使华侨父老咸达自由平等之目的。”并计划将暨南学校/扩充为一完善之大学,改商科为商学院,并增设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艺术学院五门,以期从质量上完成华侨之最高学府。使华侨子弟得享受世界高深的知识,与祖国优美的文化,以为他日参加祖国一切运动,及提高华侨地位之准备1927年9月5日,国立暨南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此时,商科大学改为商学院,原有系科改组为工商管理学、银行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以及普通商业学等5科,继续招生,4个年级俱全。经过两年的努力,至1929年,除商学院外,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其中文学院下设中国语文学、外国语文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4个系;理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学、生物学3个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学、心理学2个系以及师资专修科;1930年又成立法学院,下设法律系及外交领事专科。至此,国立暨南大学拥有5个学院、16个系和2个专科,成为一个完全的大学。

廖承志,(1963.2-1970.3)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20世纪50年代后期,筹建一所全日制、正规的华侨高等学府的条件基本成熟。为适应侨生回国升学的需要,在陶铸、廖承志等的大力推动下,1958年9月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的廖承志,对暨南大学的重建工作始终予以热情关怀。他认为暨南大学办学目的就是接纳海外的炎黄子孙,让大家共沐中华文化。当广东开始筹建暨南大学时,中侨委即拨专款人民币100万元资助。廖承志主任还身体力行,多次莅校视察指导工作,就如何办好暨南大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如1960年11月,在听取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嘉人关于暨南大学工作的汇报后,他就暨南大学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1962年3月7日,中侨委廖承志主任到暨南大学视察工作,他对陶铸校长提出的新的办学方针作了具体的补充,并要求学校草拟贯彻新办学方针的方案。同年3月下旬,在北京听取暨南大学王越副校长的汇报时,又着重指出:/各科系专业不宜设置过多,新闻及对外贸易专业应招收侨生;暨南大学还须艰苦奋斗,搞好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他对师资问题也十分关心,积极向暨南大学推荐师资人选。五六十年代在侨务工作中仍存在左倾思想,华侨的身份被人怀疑,同时华侨对国内的政治教育也心存顾虑。他针对学校任用人才存在的偏向问题着重强调:物色师资时对政治素质应作全面、正确的权衡。针对暨南大学招收华侨、港澳学生和台湾省籍学生较多的情况,他指出:/华侨、港澳学生在各方面都同国内学生不同,有其特殊的地方,不能简单化,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正确地、耐心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工作,使学生好像在家里一样感到温暖。

在他的过问下,1961年8月11日,中侨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出了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暨南大学主要招收归侨学生和港澳青年。

现任校长:胡军,教育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原有的教育体制沿袭多年,积弊已深。去年教师节前夕,汪洋书记到暨南大学要求为高校教师创造一个可以凝心静气钻研学问的环境。随后,暨大启动了一项名为“宁静致远”的工程。

针对这些问题,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多次提及改革之难:大学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要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变沿袭多年的成规,树立真正的大学文化和形象,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不仅要勇于改革,更要善于改革,要学会“软磨硬泡”。对于大学改革,他有三点主要观点。1.“三风”建设,不在强制而在自律。2.改革难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3.人才培养注重原始创新能力

五、大学主流思想变革

1.恪守“忠信笃敬”校训

暨南大学 “忠信笃敬”的校训出自 《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校训具体何时由谁首先提出已无从考究,但现在流传下来的校训是30年代曾主事暨南11年的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何炳松的题词。暨南办学命途多舛,曾几度播迁、停办,解放后在广州重建的暨南大学,原有校训已不复存在,直至1994,年才正式恢复 “忠信笃敬”校训。

“忠信笃敬”的本意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学校恢复校训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给校训注释了新的内涵。校训的恢复和沿用,不仅充分体现了暨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更给予暨南师生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并以此为准绳,自律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对搞好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品位,对外树立良好品牌具有深远的意义。

2.倡导“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的暨南精神

暨南师生历来就有爱国爱校的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暨南迁入上海真如不久,就有大批富有爱国热情的侨生和国内生积极投身到国内兴起的反帝反军阀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暨南师生不论是在上海“孤岛”,还是在建阳山城,均以各种形式积极进行抗日活动,被称之为“东南民主堡垒”。在这些斗争中,较为著名的是1940-1941年的“上海孤岛”时期,学校处在日伪势力的四面包围中,但暨大师生有坚定的爱国立场,坚持民族气节,不向日伪低头,表明学校的态度是“汉曹不两立,忠奸不并存”。在日寇攻入租界后,暨大师生悲壮地上完著名的“最后一课”后关闭学校,以示不做日伪统治下的顺民。著名文学家、时任暨大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教授在《蛰居散记》一书中记述了暨大的“最后一课”的情景。解放后,在广州重建的暨南大学继承了先辈们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的光荣传统,力求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吸引更多的港澳台、海外学子前来求学,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鉴于暨南大学的办学成就与地位,在学校建校90周年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为学校90周年校庆题词:“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给暨南师生和各地校友以莫大鼓舞。全体师生众志成城,自强不息,努力工作,在199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一。之后,学校正式发文,确定以江主席的题词“爱国爱校、团结奋进”作为暨南精神,并号召全校师生以此为精神动力做好本职工作。正是这种精神的鼓舞,近年来,暨南大学走上了跨越式的发展轨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

3.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要抢占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获得海内外学子对学校的认可,暨南大学适时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01年建校95周年前夕,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提出了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即遵循“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办学理念,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侨校”是暨南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生命;而“名校”则是要求学校上水平、上档次,跻身一流行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学校在保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特色基础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海内外对学校的认可度.参考资料:

1.360百科——暨南大学 2.暨南大学官方网站

3.3.360留学网——暨南大学

4.卢建民,夏泉,UIS视角下暨南大学的品牌战略 5.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校徽解说词

校运会会徽解说词: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本次校运会会徽,会徽蓝色圆环构成外框,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框内部是我校的校名。圆形有和谐圆满之意,寓意师生同心,和谐共进,追求卓越。

会徽的主体图案是一个正在快速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下面是四条弧形起跑线连接外框,我们在把整个运动员分解开来观察,首先看到的是最顶端冉冉升起的太阳普照着大地,中间是一只天鹅正从蓝色的海洋上起飞。天鹅与我校校徽相统一,有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主要体现出“让每个孩子成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理念。

运动会标志色彩: 以蓝色、绿色、橘红色为基本色,蓝色体现博大与科学、理智与永恒,象征学校的发展历程就像蓝色的海洋一样广阔;背景橘红色调呈现为暖色,给人以欢快活泼、奋发向上感觉,符合学生的特质,绿色除了与我校校服的颜色一致以外,还体现本次校运会以绿色校运、环保校运的思想。

会徽整体构图线条简约,色彩明朗、个性鲜明、洋溢着生命与激情,充满时代气息和勃勃生机。展现了实小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绘画团解说词: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以本次校运会为主题的绘画代表队,瞧!他们步伐坚定豪迈,脸上写满喜悦,全身散发出艺术家的气质与光忙。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给大家的是一幅有创意,有个性的绘画作品。画中既有奔跑的运动员带给我们激情,也有跳绳运动员和呼啦圈运动员带给我们动感与享受,还有场外为运动健儿们欢呼鼓掌加油的拉拉队员们。孩子们用笔天真可爱,画面人物造型生动,色彩和谐统一。从这群孩子反映出,我校在以陈琳校长的正确领导下,音体美学科正朝着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第四篇:大学校徽

世界大学校徽设计说明

1、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是今年4月刚刚发布的,在此次调查中异军突起,以34%的获选率独占鳌头。其主体构思是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据校方称,这三个「人」字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三「人」并列,又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凇沟纫狻」。

校徽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体现了三层涵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

2、北京大学校徽

已经度过106岁生日的北京大学,其校徽在调查中以33%的获选率位居第二。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在这枚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3、清华大学校徽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组基本上概括了《易经》的全部内涵,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而清华大学能以此孔子名言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注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这无疑也将会使孔子古老的君子人格焕发青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魅力。文中论述的小标题依次有:「君子」与「君子人格」;智仁勇的统一;文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集成的互补;造就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4、浙江大学校徽

浙江大学的校徽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的中英文“浙江大学”字形内

含着今日之浙江大学已走向世界;1897表示浙江大学的创建年代可追溯至求是书院;校徽中央展翅飞翔的“求是鹰”表现刚健、博击个性,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着浙江大学师生,继承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为将浙江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5、复旦大学校徽

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关于复旦的纪念品上,几乎都有这样一个醒目的圆形标志——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下方则是「1905」字样,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复旦校友对此恐怕再熟悉不过了,而鲜为人知的却是这个标志的真正来

源——「复旦奠基石拓片」。

复旦大学校史馆的王忠道老师亲历了奠基石拓片发现、收藏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校庆办公室工作,某天,当时的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孟祥生老师突然来办公室说,学生在劳动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奠基石。」据王忠道老师说,这块奠基石的发现地正是现在的力学系实验室所在地,过去曾经是一片小树林。被发现时,这块大石头被当作盖子覆盖在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图案——圆形正中是「复旦」的古文字样,上方是校训,下方写着民国九年。

6、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图案为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线装书和三本竖放的现代书籍,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表明交通大学的创办年份。砧外为齿轮,内部为一船舶形状,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有24齿和48齿两种规格。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象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框与轮之间,上半题篆体南洋大学四字,下半题

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7、西安交通大学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

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校徽中的椭圆形富有新意,地球寓意办学国际化。同时,校徽中含有该校的中英文校名、校训以及校标,信息量大。

9、中山大学校徽

校徽以中山大学发源地「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图二)与大钟楼(图一)形象组合成「中山」二字图案,两边的树林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标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标志中间的负形(图三)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图四),点明中山大学的地理位置。图形与绿色相衬,象征着南国苍郁的康乐园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绿色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与建校年代「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意蕴大钟楼既是中山大学的光辉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激励全体师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时代召唤。

9、东南大学校徽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建于1902年,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和南京大学选用新校训不同的是,东南大学在百年校庆时经过广泛的讨论,多方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恢复了原来「止于至善」的老校训。

对校训颇有研究的东大人文学院董群教授说,「止于至善」是老东南大学的校训,当时的银质圆形校徽就将此训镌于其上。恢复这一老校训的原因之一是出于历史和生命意识的考虑,即校训要反映出东南大学的悠久历史传统和生命底蕴。「至善」,也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高水平。做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做管理,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办大学,要办成一流的大学。「止于至善」是东大积淀百年的优良传统。

10、同济大学校徽

一、名称:

1、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

2、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二、历史:

1、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

2、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三、文化:

1、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

2、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

3、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

4、昭示着精神: 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11、天津大学校徽

校徽图案由紫红、纯白和金色组成。总体色调稍暗色,古朴、庄重,隐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校徽中心盾形图案,为继承原北洋大学校徽部分。

盾形上数字「1895」为创建年代,反映了学校的悠久历史。英文天津大学后括号内的「北洋大学」与盾形图案相互映衬,说明天津大学是由北洋大学发展而来的。校徽外齿轮象征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12、兰州大学校徽

一、标志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

圆中上方为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二、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

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三、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有以下考虑: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13、中国农业大学校徽

中国农业大学新的校标图案呈金黄色,整体外形成盾形,上部有中英文校名,中间主体核心图形为农科大学校门的手绘图案,并嵌有「1905」的数字,两侧有两条成熟的麦穗呈「两手相对」的托举图形,底部采取了齿轮和书本的组合造型。

14、湖北大学校徽

湖北大学新校训为「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校徽确立以编钟(H型结构)、凤凰(U型结构)、钥匙等为整

体图形,两侧用「湖北大学」金文字体构成的新校标。

校标及释义:新校标整体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给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感,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

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

编钟的材质为青铜,具有阳刚之美,凤凰取材为丝绸,具有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体现了湖大学人精神品质。昂首挺胸,正在腾飞的凤凰,代表湖北大学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编钟和凤凰的组合,代表教学和科研,教学要求严谨,如青铜铸钟,科研需要想象,如凤凰腾飞。整体形上窄下宽,为梯形,代表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升华。

15、河南大学校徽

1994年学校领导委托当时的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肖红代为设计一枚校徽,并沿用至今。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放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给人一悠久的历史文化感;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

16、辽宁大学校徽

标徽取红黄蓝三原色,鲜明亮丽。黄色光环,合民族肤色,又表业绩辉煌;红色热烈奔放,激人奋斗;蓝色深沉严肃,富于深邃的科学理性。

标徽主体为「辽大」汉语拼音缩写「L、D」变形。外环上半环英语「辽宁大学」,下半环「1948」为建校时间。标徽中红蓝两色为汉字「辽」的变形。红色取梭形,呈上腾之势,有

奋发之意,似传递科技新声的红色讯号腾空而起;蓝色为辽河奔腾入海,既有地域特点,又有探索寰宇奥秘的科学意识。标徽构型富有极强的腾跃动感,象征辽宁大学奔腾向上之精神。

17、北京舞蹈学院校徽

标志主体图形元素取材于东汉时期的「汉画砖舞蹈人」,以此图作为创作元素,意在挖掘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传承性,并借此体现北京舞蹈学院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使命。

1、历史性:历史的厚重感,符号

舞院的发展历程。

2、文化性:舞蹈文化渊源感,符号舞院文化积淀。

3、专业性:舞蹈人形的动态突出了舞蹈的专业性,突出了舞蹈艺术的特点。

4、国际性:运用提炼后的传统图形元素「汉画砖舞蹈人形」与单纯的圆形结合,是一组纯粹的国际化视觉语言符号,可读性强,符号舞院国际化学院形象的传达需求。

标志的色彩设定为金黄色,寓意舞院肥沃的舞蹈土壤及璀璨的明天。标志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简练,易于传播。

18、南京师范大学校徽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

19、浙江师范大学校徽

校标主图案,如一个「人」字,坚实而有动感,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的个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校标主图案,又如一座山峰,挺拔而秀美,表示该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同时象征师大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校标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内圆设计为绿色背

景,外框为墨绿色的实线,代表的是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外圆设计为灰色背景,无外框,体现时代性、国际性、开放性的特点。「1956」为该校创办时间,说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校体字「浙江师范大学」与英文校名相对应,寓意师大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本土与国际融合相通。整个标识在审美艺术效果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易于认同和传播。

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中间图案实体部分为一「人」字,虚体部分为一「文」字,表示学校人文社科类大学的性质。人形还表示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张开双臂以示开放办学,迈开双腿以示稳步发展。中间图案为一奋发向上的箭头,冲破内圈,表示「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代表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1948」和「中国武汉」表示学校建校的时间和学校所在地点。上半圈为邓小平题写的学校校名。下半圈为校名英文,代表学校面向世界、建设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

21、山东理工大学校徽

校徽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圆部分上方为「毛体」书写的中文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内圆部分为中心图案。中心图案为「理工」汉语拼音首字母「L、G」的变形笔划,同时构成一草书「山」字,指山东理工大学;两笔划相连处缀一颗星,表征着山东理工大学人的智慧光芒,也预示着山东理工大学的辉煌前程。校徽图形设计色泽鲜明、简洁明快、虚实结合、动静统一,将山东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22、北京交通大学校徽

北京交通大学新校标(试用)的设计借鉴了二十年代北京交通大学校标的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由圆、盾、小篆文字和英文标识等基本元素组成。整个标识古朴厚重、简练大气,体现了北京交通大学根植于人文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

标志主体上方的阿拉伯数字「1909」为学校建校年代,左右的扶轮和通讯图案的剪影,象征着学校管理和通信学科的特色。环绕英文校名两边的四个五角星,寓意学校历史上由四校合并的办学历程。标志主体图案为实体盾形构成。采用盾形图案的创意,取材于二十年代北京交通大学校门的图形,并借鉴了二十年代校标主体为盾形的特点,旨在吸收交大历史图案的精髓,引申交大历经沧桑,但坚忍不拔的刚毅执着的办学精神。盾形中央的「T」为四所交通大学校标共享的元素——铁锤的剪影而成,给人以刚强有力的感觉,同时该图案也是「通」拼写的开头字母,寓意学校广纳良才、博采众长的办学理念。标识中央的「交大」二字,采用中国传统小篆文字,既具有艺术的美感,也突显出交大深厚的文化积淀。

23、西安工业大学校徽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并广泛征集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最后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西安工业大学校名采用毛体书写,学校英文名为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同时启用新的学校校徽。学校校名书写规范及校徽已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今后学校校名及校徽一律采用规范用法。

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由外圆环,中英文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图案等4部分组成,中间DNA双螺旋结构巧妙构成小麦麦穗,标志该校小麦育种闻名中外,体现了该校的特点及肩负着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另外,图案犹如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水利,也是该校的优势学科之一(农业水利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其寓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格的写照。

校徽由该校89级畜牧系毕业生陆青设计,在充分考虑专业人士及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后,几经改进,由该校校长办公室审议通过。

25、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徽

以军徽和「1」组成「i」的形象,它是英文「information」(信息)的缩写,表明学校的军事和信息特征。

「1」寓意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创办一流综合大学、培养一流信息人才。象征着信息汇集与传输的抽象色带,向内汇聚,寓意团结凝聚;向外扩展,象征开拓进取。另外,图案中「1」与抽象色带组成象形字母「Z」,表明学校所在地为郑州。

26、澳门大学校徽

澳门大学的校徽由一个五座城堡冠顶的盾牌和分别用中葡文书写的「澳门大学」的校名字样组成;书上的钥匙是知识之匙,用以打开知识宝库;四周的海浪代表着大学身处中国海域的一个小岛上;大桥寓意文化的沟通,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象征;「仁、义、礼、知、信」为中国圣贤提倡的五种美德典范。校徽采用红、蓝、金三色,代表着希望、幸福及人类之进步。

27、爱丁堡大学校徽

2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徽

29、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徽

30、伯克利加州大学校徽

31、布朗大学校徽

32、常春藤联盟标志

33、达特茅斯学院校徽

34、杜克大学校徽

35、哥伦比亚大学校徽

36、哈佛大学校徽

37、海德堡大学校徽

38、汉堡大学校徽

39、加州理工学院校徽

40、剑桥大学校徽

41、康奈尔大学校徽

43、伦敦大学皇家霍诺威学院校徽

44、麻省理工学院校徽

45、牛津大学校徽

46、普林斯顿大学校徽

47、斯坦福大学校徽

48、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校徽

49、维也纳大学校徽

50、西点军校校徽

51、悉尼大学校徽

52、耶鲁大学校徽

5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徽

54、芝加哥大学校徽

第五篇:天津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天津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下载暨南大学校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暨南大学校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师范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山东师范大学校徽”的版权归......

    浙江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浙江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

    清华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清华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

    南京师范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南京师范大学校徽”的版权归......

    厦门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厦门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

    东北师范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东北师范大学校徽”的版权归......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中国人民大学校徽”的版权归......

    中国医科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3.“中国医科大学校徽”的版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