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镇见习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6:0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松口镇见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松口镇见习报告》。

第一篇:松口镇见习报告

松口课程见习报告

见习主题:聚落(城镇)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见习目的:考察梅县松口镇的城镇选址条件、城镇形成与发展因素、城镇的历史沿革与兴衰变迁

见习要求:熟悉聚落形成发展理论

了解见习区(松口)背景

带好个人资料与装备(野外考察轻便着装)

勤听、勤看、勤思考

一、松口镇概况

松口镇位于梅县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因而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又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松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地处闽粤要冲,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第一大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多人,面积328.6平方公里,基于水陆要塞和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历史等诸因,松口形成了一个英才辈出且蕴含客家特色的人文秀区。松口是中国广东省梅县下辖的一个镇,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二、选址条件

物质基础条件好。靠近梅江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气候温和多雨。从气候上来看,松口位于我国东南部,属广东省,而广东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这样的气候和降水条件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居。

社会条件优越。松口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闽粤要冲,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松口是到汕头水路出南洋的必经之道,因此便利的水陆交通促使松口的商贸蓬勃发展。她既属依山傍水的小盆地,又处梅江下游,因而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又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基于水陆要塞和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历史等诸因,松口形成了一个英才辈出且蕴含客家特色的人文秀区。

人口迁徙。在这里曾经出现过5次人口迁徙,前三次被称为是生存式迁徙,后两次则是发展式迁徙,这五次迁徙松口是中转站,也是海外迁徙的始发站。这给松口输入了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发展。

综上所述,松口镇符合城镇选址的原则,即平原广阔、地形高低适中、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三、松口镇的兴起与衰落

1、兴起因素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影响城镇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因素。松口镇地处梅江下游的松口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之间,地形地貌条件良好,用地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备城镇选址的良好自然条件,为城镇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松口镇地处粤闽赣三省要冲,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松

口陆路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境内梅江为广东四大江河之一韩江的重要支流,是水运交通的主要通道,松口水路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水路交通特别发达,松口港曾为广东第二大内河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松口古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客家民系迁徙的影响

客家人第三次迁徙的时候,客家人来到了闽粤赣的客家大本营。松口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繁荣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松口盆地已经不能满足客家人口的增长和发展了。这时候就出现了第四、五次的发展迁徙。松口作为交通潮汕的唯一水路通道,这里就成为客家人出海越洋的始发站和中转站。

客家民系的迁徙历史使松口古镇深深打上了侨乡烙印,松口成为著名的华侨之乡。松口镇现有人口7万多,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发达后的客家人结合西洋的风格在松口建了很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4)优越的水运条件

松口地处闽粤赣的交汇地带,梅江干流旁,交通区位成了影响古镇兴衰的主要因素。在过去,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松口利用这种临江近水和能与潮汕地区通航的优势,建起了大大小小20多个火船码头。港口的繁荣可以看出古镇当能的风光。

2、衰落的缘由

1)水患影响

据当地居民的反映,松口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水灾害。松口镇位于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各码头由简陋的石阶与小平台构成,没有现代的防洪措施。因此每到发大水时,松口难免会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经常浸到二楼,一楼完全淹没在洪水中。因为经常遭水淹,在住居民都已经有了经验,洪水来时就将家具搬到二楼,二楼也进水时,就搬到三楼。因为每年遭受水灾,当地约定俗成了这么一种习惯,有洪水来临时就播放《洪湖水,浪打浪》,洪水退却时就播放《向前进!向前进!》。水患如此严重,人们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松口的经济自然而然受到严重的制约。

2)行政建制变迁与政府主导影响

由于临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新的街道不得不往内陆迁移,政府为了松口的发展也不得不搬迁。政府搬到了松北乡寺坑村,松口镇重心发生倾斜,新的政府远离商业中心区,文化中心区,这对松口镇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陆路交通发展与水运地位下降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依靠水路交通发展起来的松口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达汕头,潮州等地,出海外不再单一的依赖水路、船只,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公路交通,近年来更发展了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和方便快捷化,使梅江的水路交通逐渐萧条,松口人流物流逐渐减少,因此松口的经济发展便日益萧条。所谓“成也梅江,败也梅江”。

在实习中我们也观察到了昔日繁忙的码头现如今只有零星的几条小船漂浮在河面上,原来现在的松源河现在只是用来运输水泥而已了,当年的造船厂早已变成了水泥厂。当时最热闹的码头——火船码头,现在的宽度只有3至4米,已经被房屋占了大半,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4)航道失修与水电站建设

据了解,从松口到汕头的梅江、韩江180多里水路,如今已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客船已经渐渐地退出这段水域,剩下的就只有货船。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古镇往日的繁华渐渐消逝。

据松口镇当地的老人介绍,文革时期,松口这里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所以近三四十年,才开始年年发洪水。建水电站后,上游的水库在多雨时开闸放水,洪水的水位不断的飙升,有能力的人都往新城镇搬,剩下少部分的人们在这里坚持生活。

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个河段的河床比降是40米,却建有水电站十多个。虽然水电站的发展对梅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但这对松口的水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见习体会

每个城镇的发展都会经过兴起繁荣和衰落,但是松口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其历史价值很高,我们不能任由其衰落下去。松口镇应该学习凤凰古城,将古镇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加以修缮,恢复原有风貌,使古镇再次繁荣起来。

第二篇:松口镇见习报告

松口镇见习报告

班级:地理083班姓名:xxx学号:2080822109

指导老师:俞万源老师、李冰老师见习人员:地科院083班

一、见习目的实地考察松口镇的过去和现在来验证聚落(城镇)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规律。通过这样的见习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课堂上学到的人文地理学知识,掌握考察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实践的能力。

二、见习时间及地点:

2007年11月24日

松口镇元魁塔——世德新街——火船码头

三、见习内容

1、元魁塔上观察松口镇的选址条件

2、世德新街实地感受聚落(城镇)的形成变迁

3、参观火船码头结合梅江段的水利工程对城镇的兴衰的影响

4、分析聚落(城镇)的形成变迁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聚落地理角度考察松口古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围绕聚落(城镇)的形成、发展与变迁,重点查找松口镇的历史沿革、自然区位条件、松口镇兴衰变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两大方面阐述了松口古镇的兴衰变迁。并从大体上整体上展现出了松口古镇的兴衰变迁是遵循着聚落人地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聚落;兴衰变迁;成因分析;松口镇松口镇概况

其地处梅县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第一大镇。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多人,面积32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

2松口镇历史

梅县松口镇,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是个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之乡。其建制早于梅州,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昔日粤东商贸重镇,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2.1 元魁塔

元魁塔,俗称松口塔,位于距梅县松口镇8公里的梅江下游铜盘村境内,据史料记载,该塔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10年才竣工。该塔属楼阁式,呈八角形,有7层,高40余米。元魁塔建在山崖咀上,地势险峻,滔滔梅江自西北奔流至该塔山崖咀下迴旋绕塔向东南方向绕曲而去,登塔远眺“一镇三乡”(松口镇、松北乡、松南乡、松东乡)之秀丽山川,曲折河流,客家民居,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元魁塔不但是“松口八景”之一,也是梅县一大风景名胜,梅州重要的古代建筑之一。

元魁塔是梅县仅存的一座年代最为久远和较为完整的古塔,除其固有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外;它有着另外一层特殊的含义:该塔地处梅县境内的著名侨乡千年古镇松口镇的梅江下游。一百多年来,华侨离乡背井,乘船出洋谋生或回国返乡者必经塔下,在梅县近代华侨史上,使元魁塔逐渐成为海外游子萦怀桑梓的象征,成为了寻根认祖的标志。每年都有许多华侨及其的后代回到这里,寻回当年的沧桑记忆

2.2 世德新街

漫步松口古街道,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松口码头下梅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码头上光滑的石阶、历经风雨的船墩在讲述着沧桑。沿石阶拾级而上是一条古街道,名为世德新街,街上“骑楼式”欧陆南洋风格店铺大部分仍完好地保留着。这里曾经商贾如云,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正对码头那四层高的欧式洋楼是昔日古街最漂亮的“松口大酒店”,也是1950年前梅州地区最大的一间旅店。楼面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的英文名称,站在它的面前,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

然而当我们去到的时候,恰逢松口镇的圩日,街道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而仅与其一街相隔的世德新街却显得格外的落寞、凄清。昔日的繁华昌盛的景象已不再现,剩下的只是街道两旁残破的“骑楼”以及在门口坐着的一脸沧桑的老人家,也不知道他们此时会有些怎样的想法。

2.3 火船码头

火船码头位于世德新街旁,“火船”一词源于当时的船是烧煤驱动的,故而得名火船码头。火船码头是松口古镇非常特殊的一个标志,它有着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承载着百年前客家人海外谋生的梦想,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松口是华侨之乡,现有人口7万多,但是在外的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60多年前,为了逃避战乱和谋生需要,许多客家人再次迁移他

们的家园,而松口是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火船码头正是他们离乡的第一站。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而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然而随着古镇的衰落,曾经繁华的码头现已荒废。当我们去到那里时,其中的一个码头成了垃圾堆积场,一条残破的船孤零零停泊在码头上,不免让我们感伤。

3松口镇聚落兴衰变迁原因分析

聚落变迁是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聚落形成、形态演变与聚落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和社会等多因子影响下,传统聚落形态呈有机演进态势,聚落的兴衰变迁遵循着人地关系与聚落变迁的客观规律。城镇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条件是城镇聚落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城镇聚落发展的先决条件,城镇聚落的兴衰变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松口古镇形成与兴盛原因

3.1.1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松口古镇形成的先决条件

影响城镇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因素。松口镇地处梅江下游的松口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之间,地形地貌条件良好,用地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备城镇选址的良好自然条件,为城镇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1.2优越的地理位置松口古镇形成的基础条件

松口镇地处粤闽赣三省要冲,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松口陆路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境内梅江为广东四大江河之一韩江的重要支流,是水运交通的主要通道,松口水路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水路交通特别发达,松口港曾为广东第二大内河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松口古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1.3 客家民系的迁徙发展是松口古镇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3]

客家人第三次迁徙的时候,客家人来到了闽粤赣的客家大本营。松口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繁荣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松口盆地已经不能满足客家人口的增长和发展了。这时候就出现了第四、五次的发展迁徙。松口作为交通潮汕的唯一水路通道,这里就成为客家人出海越洋的始发站和中转站。

客家民系的迁徙历史使松口古镇深深打上了侨乡烙印,松口成为著名的华侨之乡。松口镇现有人口7万多,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发达后的客家人结合西洋的风格在松口建了很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3.1.4 优越的水运是松口古镇兴盛的主要因素

松口地处闽粤赣的交汇地带,梅江干流旁,交通区位成了影响古镇兴衰的主要因素。在过去,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松口利用这种临江近水和能与潮汕地区通航的优势,建起了大大小小20多个火船码头。港口的繁荣可以看出古镇当能的风光。

3.2松口镇的衰落变迁原因

3.2.1交通区位的变迁是松口古镇衰落的主要因素

随着现代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路运输方式已经没有那么方便了,陆路交通的迅速崛起,使得松口古镇慢慢的衰落。同时在梅江短短几十公里、比降三十到四十米的河段上建起了四座小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成严重制约了航运。

3.2.2水患影响是松口古镇兴衰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松口镇特殊的地形使得其经常遭受水患,据统计,松口近百年来的大水患达450多次。这些水患的原因和地势有关之外,还有人为因素。梅江上的水电站蓄水发电,但没有很好的交流机制,往往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上游的水电站为了安全进行泄洪,而下游的水电站为了效益不开闸泄洪,这就使水患更加严重。也因此,人们纷纷迁走,寻找地势较高的地区建立新镇区。

3.2.3政府政策规划影响着是松口古镇的发展

松口作为一个古镇,每次的兴衰变迁都和政府的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城镇规划是政府主导城镇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为了寻求经济的更快发展,有意的把松口镇委往内地、山脚搬迁。在这种导向下,松口镇城址开始发生转移,由沿江向内地迁移,表现出显著的城址空间转移特征。

见习心得总结

聚落的形成和变迁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结果。松口古镇的衰落变迁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导致的,是避免不了的。松口镇的形成、发展、繁荣和衰落变迁规律遵循依附着自然、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社会发展方式。我也坚信松口未来的发展将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松口不认州”,千年古镇一行确实感受颇深。从繁荣路昔日的辉煌热闹,到眼前的鸦鹊无声;从昔日的游子集聚,到眼前的人去楼空。在感叹松口镇保持原有风貌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伤感!我想,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一代,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但在前进的路途中更应该回头看看,没有昔日的洗礼就没有今日的辉煌。多往古镇走走,身临其境才感受良深。再回头想想,在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那一方被遗弃的旧土,是否应该注入自己的一丝情感呢?

参考文献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91.俞万源, 朱浩龙.梅县松口镇聚落变迁及其成因分析.嘉应学院学报, 2009, 27(3):106-112.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6.

第三篇:张智行(101080059)松口镇见习报告

梅县松口镇考察实习报告

地理101张智行101080059

带队老师:罗迎新院长、俞万源老师

内容摘要:松口是岭南的四大古镇,广东省内河的第二大港口,昔日的松口是如此的辉煌,历史上的松口经济曾发达有“松口不认州”张扬气度,也孕育了不少文人才子,遍布世界的华侨,也有豪华气派的中西结合的南洋骑楼,热闹非凡的码头为见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昔日的繁华变成今天寂静的松口,沧桑不堪。我们选择松口镇为实习地点,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兴衰变迁。

关键词:松口聚落形成发展变迁原因

[正文]

一、松口镇见习的目的和意义

考察梅县松口镇,围绕聚落(城镇)的形成、发展与兴衰变迁的原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见习过程

炳村冶炼厂旁——元魁塔——梅东桥——松口老街——火船码头——松口镇政府

三、松口镇见习内容

(一)炳村冶炼厂旁

站在冶炼厂门前,可以发现背后的山头一片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不长草,本以为是发生过火灾,据了解发现,是因为这里的冶炼厂,冶炼金属的过程中,对山水土壤结构造成了破坏,污染了土壤。沿着S223线公路也可以发现,从炳村——雁阳的公路两旁,工厂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如水泥厂、冶炼厂等等。在这些小小的偏僻山村,为什么会那么多工厂呢?梅州为粤北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发展工业,这几年,珠三角地区通过“腾笼换鸟”给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而梅州地区因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彰显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双转移”战略实施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广东劳动 1

力转移的“源流地”,因此,这里工厂密集。

(二)韩江水泥厂码头——元魁塔

沿着小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韩江水泥厂码头,很明显可以看到,这里船只寥寥可数,只有那么几条船在运输韩江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周围一片寂静。站在这里,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高高屹立在山上的元魁塔,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成分是沉积岩,比较坚硬,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所以,经过了多年的日晒雨淋仍然是那么雄伟的屹立在小山丘上,依然挺拔。登上塔顶,需要勇气,阶梯坚硬,很窄,有点暗,又陡,所以,在登上和下塔的过程中,我的脚都在抖。不过,站在塔上,能够一览松口镇的容貌,是那么迷人,松口镇位于一个小盆地里,其聚落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为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松口镇聚落的形成发展条件做好准备。

(三)松口的起源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松口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松口的建制早于梅州,它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经千百年孕育,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便有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大量迁入。由于百姓杂居,到现在松口居民姓氏已经超过了120个。明末清初后,松口由于人口爆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经过老师的介绍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松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来孕育了不少有才之士。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就有四人被点翰林,出了进士9人,举人27人,金星村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奇迹。松口是先于梅州出现在历史的舞台的,自古就有“松口不认(嘉应)州”的震慑人的话;松口是客家先民越洋出海的“始发地”,在出洋前都会在这里住上一晚;只要在信封上写上“广东松口某人收”,家人就能收到;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松口镇经济是十分发达的,家户喻晓。而松口高度发达的经济也使他成为了岭南四大古镇。

(四)松口发展的原因

松口的起源与发展不是偶然的,从松口的起源来看,松口的地域十分适合人类的聚居。通过站在元魁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松口是一个小盆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且松口位于梅江的下游,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源充足,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松口位于梅江的下游,而过去的交通主要靠的是水运,松口水陆交通特别发达东北连接闽

西,东南直通潮汕,而且松口的人才辈出,由于历史上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汉人陆续迁入松口的迁入了松口,而且随后还不断的有人迁入,因而不同文化的交融使得松口的文化内涵深厚,这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因而使松口成为人杰地灵、辉煌一时的聚落,成为了当时岭南的四大古镇。

(五)松口衰落的原因

通过和老街坊的交谈,我们了解到,昔日的松口是多么的繁华,每天在大街小巷都穿梭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各行各业的小贩,有商家,有出洋的人,老老少少的人群络绎不绝。变成今日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水患问题,曾经最大的洪灾在1967年,洪水涨到最高约有5米左右,第一次层楼完全浸泡在无情的洪水之中,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人们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接着,接二连三的洪涝发生,人们损失严重,被迫外迁,而一些老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归根之地,所以成了今天松口镇的状况,大部分是留守老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扩大,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陆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水运的地位下降了。从那以后,这里的繁华变得是那么寂静,这里热闹的叫卖声,再也听不到了,络绎不绝的人群成为一种过去的无形的痕迹了。老街坊说,“政府干部,说得很好,建堤防,修防水工程,但是没有一项是落实的,遇到洪灾了,我们老人,搬不动东西,没有任何人救济,只能等洪水自然退,洪水过了,也是靠自己重修家园,一些政府干部没有一点行动”。政府的主导作用降低了,人们屡次失望,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造成松口今天的衰落。

(六)世德新街——火船码头

实习当天我们去了世德新街,中山公园一带,从一排排的骑楼中我们感受到当时繁荣的松口。交通发达的松口当时的商业活动可谓是十分的繁华,据当地的居民说,那时候的世德新街,灯红酒绿,人来人往,商业的气息非常的浓厚。曾经繁华的世德新街,虽然已经是面目全非,但是从两旁的商店旧址和街道我们看到了当时繁华景象。值得一提的就是立在世德新街码头旁的“松江旅馆”。松江旅馆是当时梅县最大的旅馆,松江旅馆是一座有着中西风格的四层洋楼,这间旅馆在松口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据当地地居民说,那时候多客家人出洋前都曾在这里住上最后一晚,第二天就如客家山歌所唱的“七天七夜七洲洋”的那样,坐船前往遥远的南洋。据街坊介绍,这些建筑都是以前的地主留下来的,如果地主没有后裔,就交给共产党,成为公共财产,出租给当地留守的居民,每个月60——70元租金,可以长久居住,但是没有拥有占有权。认

真观察也会发现,他们的门牌号码,也会写着“公产”的字样。在旅馆的下面就是当时最繁荣的码头古火船码头,这里记载了松口当时繁荣的点点滴滴,同时它还是许多华侨记忆了的一个片段,这里是历史上华侨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码头是他回国寻祖的重要地点。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

(七)松口新城区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新城区的政府大门前,在政府的引导下,2003年,由镇政府办公楼、人民医院、公安、法庭等部门组成的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初步形成。行政中心的转移,引导住宅区的迁移,促进老城区的改造。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政府办公大楼周围空地一大片,没有商业楼、没有住宅区,周围还是农田,从而引起我们的反思,新城区的建设是否合理呢?我觉得这个规划方案是好的,但是,目前来说,是不合理。应该是把一切基础设施都建设好,把商业中心转移到新城区之后,才能够吸引人们向新城区的搬迁,这时候,行政中心才转移到新城区,才是合理的。

四、收获与心得

这次松口之行使我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有了一个形象和全面的理解。在这次实习我们通过走访获取了很多关于松口的资料,还更好的掌握了走访的要诀,在实习之余我们还领略到了岭南四大古镇之一的松口的魅力。

由于,我有课前预习,在实习前,主动了解松口的历史及相关专业知识,我觉得,在实习过程中,自己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观察,对一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做后盾,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谢谢你们!

第四篇:松口镇实习报告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梅县松口镇是研究城镇聚落变迁的一个“活教材”,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基础好,水路交通方便,商贸发展繁荣。基于水陆要塞和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历史等诸因,松口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也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并且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实地考察松口城镇的选址条件、城镇形成与发展因素以及城镇的历史沿革与兴衰变迁,印证松口的兴衰变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松口;码头;兴衰变迁;发展;成因

1松口概况

松口是中国广东省梅县下辖的一个镇,松口镇地处梅县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第一大镇。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多人,面积32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2松口镇的城镇选址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登上元魁塔,从高处俯瞰了松口镇的全貌。在观察中发现,松口镇所在的地方正是一个小盆地,四周是低矮的丘陵,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松源河穿过。松源河起源于福建省上杭县大平山,全长77公里,它像一条飘动着的白色绸带从上游的松源镇顺流直下至松口镇铜琶村再注入梅江,给松口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中央盆地的地势平坦,高低适中,镇里的房屋都是沿着河流修建,再向两边扩展,整个村落从高处往下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从地理位置上看,松口地处闽粤要冲,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松口是到汕头水路出南洋的必经之道,因此便利的水陆交通促使松口的商贸蓬勃发展。

从气候上来看,松口位于我国东南部,属广东省,而广东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这样的气候和降水条件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居。

综上所述,松口镇符合城镇选址的原则,即平原广阔、地形高低适中、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3松口镇的历史沿革与兴衰变迁

3.1起源与发展(945-1911)

早在西汉时期,松口这个地方已有畲族人居住,由于没有独立的名称,故称为“东畲寨”,当时南越王赵陀统一岭南,和集百越,梅县还属于南海郡龙川县的管辖范围,没有独立县名;到了东汉、三国、两晋时期,这里改成为“义安围”;至公元945年始称“梅口镇”,初址在界溪口,以后慢慢移到今天的所在地。北宋之初,这里这里了“松口盐务”,明嘉靖年间又设立了“松口市”,到了清朝初期,改称松口堡,1950年改为松口区。

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就已有部分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时,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

建国以后,松口镇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公社化时期,松口本镇分为松口公社和松口镇,松口镇包括了圩镇及周边5个管理区,而其他地方则划入松口公社。改革开放后,松口公社改为松北乡,即为今天松口镇前身。松北乡圩镇设置在大塘管理区、石盘村管理区,后增加寺坑开发区。

90年代中期,松口镇并入松北乡,松北乡正式更名为松口镇,新镇政府设在大塘村,后迁至松北乡寺坑村。进入21世纪后,松口镇周边的松南、松东先后并入,松口镇正式成为梅州地区第一大镇。

3.2繁荣(1912-1949)

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人民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到了民国时期,松口更是达到历史的繁荣鼎盛时期。随着商贸繁荣发展,古镇向外扩展,民国13年(1924年)拆镇界建南洋风格骑楼商业街,1000多家商铺林立,世德新街与火船码头见证了古镇繁荣。

为了寻找松口昔日繁华的回忆,我们走访了古镇的一些人家,并通过观察古镇的种种遗迹,了解了松口在上世纪末的鼎盛繁华。

3.2.1世德新街

自古“松口不认州”,这里的州指的便是梅州,可见昔日的松口也曾极盛一时,能够见证松口的繁华的,莫过于世德新街了。世德新街位于梅东桥下沿江一带,古时商业繁荣,这里的店铺多为二三层楼高的沙灰木楼,街道在民国初年时扩宽过,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这里基本上是原来的明清街道。这条几百米长的古商业街,两边都还保留着南洋风格的骑楼,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华侨投资的,1000多家的商铺林立其间,达到了商业的鼎盛期。旧时这里是广东第二大的内河港,地处闽赣粤的交汇地,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便是商贸重镇,无论是货物还是人流的聚集地。

在这里有许多南洋风格的建筑,其中火船码头附近,华侨廖舫州、钟成材等投资建“骑楼式”的欧陆南洋风格的店铺,很有特色,可说是当时这些建筑中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松江旅馆,这是一座有着中西风格的四层洋楼,上面依稀可见到“Hotel Tsung Kihn”的字样,有着30年代的大上海景观。从外观上可以看出这种建筑风格的旅馆在当时商业街中的地位,旅馆的名字里甚至有英文的出现,可见当时世德新街的繁华和影响力。

3.2.2码头

松源河上的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对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主要依靠水上运输的年代来说,发达的水上交通为松口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为松口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能够见证这一切的,就是这里的码头了。

60多年前,为了逃避战乱和谋生需要,许多客家人再次迁移他们的家园,而松口是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说,这里依然是百年前的旧貌。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人出南洋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由汕头港转乘大轮。这里成了历史上华侨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而这一去就是一辈子,码头成为了华侨们回国寻祖的重要地点。

松口码头可以说见证着松口人民的生活历史,承载着百年前客家人海外谋生的梦想,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

3.2.3元魁塔

据资料记载,元魁塔是由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原名李士淳,明崇祯元年中第18名会魁,人称“岭南夫子”)主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动工建造,历时10年。当时李二何亲自题刻门联,门联仅用数字描绘了塔的形象,同时表达了李二何自已的抱负。

元魁塔塔高九层,高约五十多米,耸立于岌顶,以悬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脚,崖高塔更高,雄伟秀丽,游者不绝。元魁塔是粤东一胜景。广东省邮局于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邮资票花,元魁塔就是其中之一。

400多年前建的元魁塔,建于梅江边一坚固沉积岩上,这是当时人们对风调雨顺的一种祈求。也只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才会寻求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才会建造元魁塔来祈求风调雨顺。因此,元魁塔也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一种见证。

3.3衰落(1950-1999)

建国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水上水陆交通已远远不能满足商贸发展的需求,松口镇的商贸地位日渐下降,百年古街逐渐衰落,人口外迁逃离,松口古镇由此从繁荣鼎盛走向衰落萧条。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中,得知松口镇在93年以前还是人流物流的集中地,93年后,人口逐年减少,当地居民不再愿意留在松口发展,而选择到外地去打工。特别是世德新街,留在当地的一般是外地人,而且,当地的房子是公家的,即政府的,不是居民私有的。两边的房屋大多还是骑楼,沿江而筑,且街道狭窄,路面坑坑洼洼。沿途做生意的小贩不多,在中山公园旁只有一家叫喜多多的超市。虽然这只是一家典型的三线城市规模小超市,但在如今松口镇,它却轻松地在零售业中独执牛耳。也就在这个小超市斜对面不远处,有成排的旧式骑楼。骑楼下的街道空寂冷落,偶有人影也匆匆走过。和超市门前的热闹气氛相比,这儿的几家杂货铺显得萧条异常。

码头已没有昔日的挥泪洒别的景象,其中一个码头叫广务码头的,我们从老一辈的人们那里知道那是当时最大的码头。现在停泊在这个码头的已经没有大船只了,只傍着几条小船接载过江的客人,旁边那重型的起重机在往沙船上堆沙,江面上也只有几条挖沙、运沙的船只。繁荣街道和码头昔日的繁华与今日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4古镇复兴:新区兴起(2000-)

近年来,松口镇围绕“建设新区,整治老区,塑造松口新形象”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步伐,将镇政府、松口人民医院、派出所、法庭、地税、国土、交管等部门新建于寺坑新开发区,并加大老区整治力度,整治中山路、老爱群楼和法政路等,城镇化建设已初具雏形。

4松口镇兴衰变迁的成因:

4.1繁荣的原因:

4.1.1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松口古镇形成的基础条件

广东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松口镇依梅江沿岸形成聚落,旧时梅江水质干净,没有洪水泛滥,人们生活用水来源充足。

从地理位置上看,松口地处闽粤要冲,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由于过去的交通主要是水运,松口水陆交通特别发达,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因此便利的水陆交通促使松口的商贸蓬勃发展。

4.1.2客家民系的迁徙发展是松口古镇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

客家民系是客家人从中原历经五次大迁徙而形成的一个民系,在客家民系迁徙的过程当中,为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厚的文化财富,无形之中,也为松口古镇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有思想、有技术的人才,对松口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与形成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

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朝,松口镇就出了4位翰林,9位进士,27位举人; 离松口镇不远的宝坑村,一个村就出了四位国民党的将军。1918年5月,伟人孙中山先生曾专程到松口视察,他在该镇下榻于铜琶村的爱春楼,这座楼至今保存完好。

4.1.3交通区位的变化是松口古镇兴衰变迁的主要因素

松口境内的韩江流域是史上嘉应州人出洋谋生的必经之地。韩江是广东四大江之一,江面宽广,水流通畅, 由于过去的交通主要是水运,松口水陆交通特别发达,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松口港成为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过往船只频繁,码头繁忙,人民生活安定,清末明初就已有电船,当时的松口还有属于自己的造船厂。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当时最热闹的码头是火船码头,码头停靠许多船只,这些船只都是从松口运米,煤炭等各种物质运往汕头等地区,然后从汕头运海鲜回来;松源没有通车前,松源的进出口物资除少数靠肩挑外,大部分是靠民船运输的,那时松源河道是一条航运很繁忙的航道。平时河中小船可直达松源镇凹下圩,丰水期可直达蕉岭北寨圩。河中航行的小船以12艘船组成一个小船队。小船的吨位约3至5吨。每条船2个船工。木排、竹排和漂运的木材顺流而下到达松口镇铜琶村下店,再由这里把木材、木排捆扎成大木排,顺水漂运到潮汕地区;而许多海外华侨就是从这里搭这些货船出外谋生,早年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大多是孤身上路,“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钱财,想方设法寄回老家。旧时交通不便,因沟通家乡与南洋两地的需要,华侨中还产生过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客,他们奔走于家乡和海外之间,替其他华侨传送书信、钱物,从中获取报酬。这些水客也是搭这些货船往返穿梭于海外与家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见当时的水陆交通为松口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衰落的原因

4.2.1水患影响是松口古镇兴衰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

据当地居民的反映,松口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水灾害。松口镇位于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各码头由简陋的石阶与小平台构成,没有现代的防洪措

施。因此每到发大水时,松口难免会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经常浸到二楼,一楼完全淹没在洪水中。因为经常遭水淹,在住居民都已经有了经验,洪水来时就将家具搬到二楼,二楼也进水时,就搬到三楼。因为每年遭受水灾,当地约定俗成了这么一种习惯,有洪水来临时就播放《洪湖水,浪打浪》,洪水退却时就播放《向前进!向前进!》。水患如此严重,人们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松口的经济自然而然受到严重的制约。

4.2.2行政建制变迁与政府主导是松口古镇发展的重要导向

由于临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新的街道不得不往内陆迁移,政府为了松口的发展也不得不搬迁。政府搬到了松北乡寺坑村,松口镇重心发生倾斜,新的政府远离商业中心区,文化中心区,这对松口镇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2.3陆路交通发展与水运地位下降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依靠水路交通发展起来的松口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达汕头,潮州等地,出海外不再单一的依赖水路、船只,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公路交通,近年来更发展了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和方便快捷化,使梅江的水路交通逐渐萧条,松口人流物流逐渐减少,因此松口的经济发展便日益萧条。所谓“成也梅江,败也梅江”。

在实习中我们也观察到了昔日繁忙的码头现如今只有零星的几条小船漂浮在河面上,原来现在的松源河现在只是用来运输水泥而已了,当年的造船厂早已变成了水泥厂。当时最热闹的码头——火船码头,现在的宽度只有3至4米,已经被房屋占了大半,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4.2.4航道失修与水电站建设

据了解,从松口到汕头的梅江、韩江180多里水路,如今已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客船已经渐渐地退出这段水域,剩下的就只有货船。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古镇往日的繁华渐渐消逝。

据松口镇当地的老人介绍,文革时期,松口这里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所以近三四十年,才开始年年发洪水。建水电站后,上游的水库在多雨时开闸放水,洪水的水位不断的飙升,有能力的人都往新城镇搬,剩下少部分的人们在这里坚持生活。

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个河段的河床比降是40米,却建有水电站十多个。虽然水电站的发展对梅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但这对松口的水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结语

松口千年古镇的聚落演进特征符合“起源—形成—发展—停滞—复兴” 的时间演进特征,它的城址转移具有由沿江向内地迁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松口千年古镇演变揭示出人地关系与聚落变迁的调适关系,聚落的“形成—发展—繁荣—衰落”演变伴随着“依附自然--顺应与干预自然--干预自然--回归自然”的聚落人地关系而发展。松口古镇“起源—形成—发展—停滞—复兴”的时间演进特征和城址“沿江—内地”的空间转移特征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

第五篇:梅州松口镇实习报告

梅州松口镇实习报告

2013年11月3日我们来到梅县的松口镇进行人文地理学的实习。松口镇是梅州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城,也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我对松口古镇的印象就是自然风光独特,建筑中透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沿江的一排排骑楼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松口镇的选址条件,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以及城镇的历史变革与兴衰变迁,寻找松口曾经繁华的证据,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在来到松口镇前,我只是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地方,于是我对它进行了一番了解:松口是梅县的一个镇,因为它曾经的繁荣而有“松口自古不认州”的名声。它的选址是在一个依山傍水的一个小盆地,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是周边商贸的重要集散地。曾经是广东第二大内河港口,面积328.6平方公里,人口约有6万人。人文资源丰富,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但当我真正来到松口时,却觉得有些方面和网上资料所说的有所不同。虽然我知道松口镇已经不复往日的繁荣,但它的衰落程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土地广阔却人烟稀少,到处可见废弃的或者还没完工就荒废的小房子,就算是在镇中心也觉得很沉寂,完全不像是一个有六万人口的小镇。作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但据我观察主要都是柚子,其他的产品难觅踪迹。而且我觉得这个小镇的陆上交通极为不便,在没有高速公路的时候更是难以想象这里的居民是如何和外界沟通的,这个小镇像是隐藏在众多的丘陵之中。总之松口镇给我的感觉是很沉寂,没有活力,荒凉的景象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尽管如此,松口镇的人文资源和历史积淀是我不能否认的,也是我特别欣赏的。特别是当我们来到元魁塔时,我就被这座400年悠久历史的建筑所吸引。从它的顶端俯瞰松口镇全貌,我清楚地了解到松口镇的选址条件:

松口镇原来是建在一个小盆地上的,周围都是低山丘陵,中间有一条梅江流通过,盆地中央地势平坦,所有房屋沿河而建。这里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动机温暖湿润。从地理位置来看,松口沿江而建,水陆交通发达,通往汕头至南阳的水路必经之道。

古镇昔日繁荣的证据:

1、元魁塔:400多年前建的元魁塔建在梅江边上,塔一般来说是一种宗教建筑,这表

明松口镇的人民追求精神上的寄托,这也是社会经济发达的表现,我认为这座宏伟的塔正是当年小镇繁华的最好见证。

2、梅东桥沿岸:梅东桥是一座古老的桥了,显然经过历时的沉淀,它已经残破不堪成为了一座危桥,但毕竟它还在通车。这座双向通车的大桥也是松口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象征。在沿岸保留着南洋风格的骑楼,听说在民国时期这里的繁华程度达到鼎盛,这些骑楼都是30年代由华侨建设的,沿岸这条长长的商业街曾经人潮涌涌。

3、码头:松口港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从港口旁边众多骑楼和废弃旅馆来看,这里曾

经有繁华的水上运输,许多人正是从这里走小镇,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老师说,当时许多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他们在家乡的最后一晚,然后坐船经汕头前往南洋。所以说码头见证着这里的繁华,松口人民的生活历史,也承载着许多客家人去海外谋生的愿望,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古镇的衰落:

在我们沿途的观察中,我发现小镇的的商业异常萧条,中山公园旁的喜多多超市格外引人注目。道路坑坑洼洼,老街的骑楼残破不堪,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危楼。小镇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家和小孩,而在街上闲逛的有许多都是观光客。码头也没有了昔日几百艘船

进行客运的热闹景象,只是象征性地放了两艘小船。而中山公园门口“打造广东香格里拉”的建设口号对于周围的萧条景象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寻找到这么多古镇兴衰的证据后,我终于知道了松口兴衰变迁的原因:

繁荣:

1、良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定居,靠近水源,有充足的水资源供人类生产生活。

2、水运交通便利,使得商业发达。

衰落:

1、洪水泛滥。在沿岸骑楼上可以看到水位的警戒线,刻度高达50到60米。正因为洪

水影响,使得居民日渐搬迁,小镇经济受到严重的制约。

2、市政府搬迁。由于市政府所在地搬迁到内陆地区,使得松口老的商业区衰落,经济

重心转移。

3、陆上交通发展使水运地位下降。随着高速公路开通,现代运输业发展,传统水运地

位下降,松口的经济发展逐渐衰落。

总结:我特别珍惜这次松口的人文地理实习,亲眼见证松口古镇的兴衰历史,亲手触摸这些历史遗留的痕迹,这个经历是永远难以忘记的。这一次实习感慨良多,从松口千年的变迁揭示出了深刻的人地关系与人类聚落的变迁。

下载松口镇见习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松口镇见习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松口古镇实习报告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松口古镇历尽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雏形---形成—繁荣—衰落—重振”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古镇发展的心酸历程和城址空间转移的历史规律。通过考察要与分析,松......

    松口古镇实习报告(最终版)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松口古镇历尽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雏形---形成—繁荣—衰落—重振”的演变 过程。显示出古镇发展的心酸历程和城址空间转移的历史规律。通过考察要与分析,......

    构建大松口旅游文化

    构建大松口旅游文化.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黄金水......

    见习报告[本站推荐]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专 业 见习报 告 姓名:彭春生院 (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13-01班学号: 541307040125 指导教师: 丁汉清 崔伟成绩:时间:2015年 6 月 1......

    见习报告

    曾经,因为一首“北京东路上的日子”,喜欢上一个地方。对那歌里的地方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期待与向往。然而,或许世间真有着冥冥注定,在机缘巧合之中,我走近了它——南京外国语学......

    见习报告

    见习类型: 见习时间: 见习单位: 指导教师: 院系: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见习报告 填写时间: 见习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

    见习报告(汇编)

    见习报告 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

    见习报告

    时间飞逝,一转眼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学到了很多!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一生的。它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它让我们成长了许多,也让我们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