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打造属于岳阳和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
努力打造属于岳阳和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
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把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长江中游的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国家级保税港区,并建设和发展一条属于岳阳、属于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这是指导临港产业新区“十二五”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市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展开,根据党代会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圆满实现“三年搭骨架,五年见成效”目标。
一、突出发挥港口优势,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是启动城陵矶新港二期工程建设。整合新老两港资源,实现功能互补,新建集装箱泊位3个,散货泊位2个。二是争取支持加快疏浚城陵矶沿线航道。疏浚城陵矶至螺山段长江航道,争取启动湘江衡阳至城陵矶航道改扩建工程,整治长沙综合枢纽至城陵矶航道,提升对接重庆、上海、武汉、宜昌等港口和全省集装箱业务中转能力。三是提高城陵矶新港船舶挂靠和航线密度。积极促成城陵矶新港为始发港,开通城陵矶—上海、城陵矶—重庆始发班轮航线,吸引川渝集装箱货物转运城陵矶新港,提高城陵矶新港船舶挂靠和航线密度。
二、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要地。一是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化工机械园、工程机械园、汽车产业园,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到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二是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量子激光产业园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引进量子激光产业项目,形成信息工程项目园区。大力承接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迅速做大新材料产业规模。三是大力培育发展综合物流产业。着力建设“一园、一区、一库、一中心”。“一园”即城陵矶物流园。“一区”即出口加工区。“一库”即保税仓库。新建保税仓库,叠加保税功能,加快外贸物流发展。“一中心”即公共物流信息中心。实现口岸和海关、检验检疫等联检部门信息共享,完善通关、通检、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实现通关一体化。四是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加强白杨湖综合贸易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商贸、商务会展、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三、突出发展两型产业,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基地。一是坚持基础先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以长江大道和云港路为主轴的“三纵三横”骨干路网建设,完成城陵矶至松阳湖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与京广铁路、荆岳铁路对接。完成联港路西侧输电线路改迁工程和110KV松阳湖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建设工程。改造港区三大水系,完成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燃气和蒸汽管网铺设等工程,实现拓城10平方公里以上。二是突出环境保护,建设临江滨湖生态新城。按照“一江(长江)、两湖(芭蕉湖和松阳湖)、一廊(芭蕉湖和松阳湖之间绿色走廊)、一山(格石岭山)”的生态空间,布局“两区(芭蕉湖和松阳湖生态绿地保护区)、两园(芭蕉湖渔文化市级专类公园和白杨湖居住区级公园)、多点(多处街头游园)”的城市景观,创造具有生态理念的公共空间形象。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标准,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提高项目入园门槛,严禁“三高一低”项目入园。加强传统行业两型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作者系临港产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第二篇:加快三江港口区建设 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
打造特色三江港区 加快沿江岸线经济带建设
随着武汉新港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武汉新港重点协作区之一的鄂州华容三江港口经济区是华容建设沿江岸线经济带的龙头,是华容地区未来与外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拉动华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发展意义
长江横贯华容东西(西山洲尾口—华容牌坊村澎泊湖)全长41.4公里,可利用的港口岸线30.8公里。其中核心港口区(段店刘家村—西山洲尾口)全长28.4公里,可利用港口线17.8公里,占全市的35%,本岸线河流顺直,水深适宜,常年水深5米以上,丰水期可行万吨船舶,被国家列为I线航道,可建成500──3000吨级泊位12个,宜建5000吨级泊位2个,按市港口总体规划,在可利用的17.8公里岸线中,现行规划利用5.3公里,预留武汉航运中心集装箱线5公里,远期规划预留岸线7.5公里。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华容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争当“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的新任务,面对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面对长江沿线省市加快沿江地区开放开发步伐的新形势,加快华容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流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省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大江大河等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决定性影响。如四川省提出要建设沿长江经济走廊、重庆市提出要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港口,促进港口与园区联动,建设沿江经济带;安徽省提出了“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响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沿江开发思路,大力建设皖江经济带;江苏省从2003年正式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行动快、力度大、措施实,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实力的沿江产业带及城市群。我们只有加快华容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才能顺应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区域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应有的位置。从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西距武汉天河机场仅70公里,东至鄂州、黄石不到40公里,北接黄冈隔江相望。华容区水资源丰富,湖泊星落棋布,总面积9500亩,沿江现有港口泊位23个,占用岸线1.66公里。华容处于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桥头堡的枢纽位置,是鄂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前哨。
2、协调区内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入对区情认识,适时调整和完善全区经济发展战略,使华容发展由“重点突破”逐步向“多点支撑、协调发展”转变。区委六届二次全区强调,要争当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排头兵,建设三江港口经济区,打造沿长江岸线经济带。港区经济区涵盖华容、段店、临江三个乡镇14个村,人口3万,土地3万亩,其中可供建设用地2.2万亩。地貌形状多为岗状平原,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区域内一马平川,适合于大型项目布局,是全区发展经济的主轴,与沿316国道经济带并驾齐驱,“两带”互动,具有肩挑华容东西的“扁担功能”,是促进华容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华容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从全市范围来看,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处于最接近武汉的位置,区域内公路网密集,主要乡镇间通道全部打通,武九铁路贯穿全境,316国道横贯东西,华容区地处“1+8”武汉城市圈的核心位置,及鄂东南城市带的辐射中心和武汉市经济圈的核心圈内。目前,建有客运渡口3个,即临江黄柏山客渡、段店三江客渡、段店泥矶客渡。货运码头有临江水泥厂简易码头、光大船业码头、三和管桩码头、鸿泰钢铁专用码头。水上运输具有运能大、占地省、能耗少、成本低、污染小等多重优越性,运输平均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二分之一,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黄金水道”优势明显。物流成本的降低,必然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经济带现有光大船业、三和管桩、国权水泥、华祥水泥、6300吨螺旋压力机等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以船舶制造、建筑建材业为主。正在规划建设的有鄂钢、武九铁路货运交换站。规划建设的武鄂高速公路距规划区3公里,即将建设鄂黄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我区最密集的产业带。
二、主要问题 华容沿长江经济带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进入决策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运作,比周围县市相比略显滞后。目前,加快三江港口建设,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规划滞后。目前,我省尚没有就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鄂州市也没有制定沿江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造成沿江经济开发、布局和建设随意性很大,沿江地区开发无序、布点盲目、产业结构雷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长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但全市尚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综合型、一体化开发层面,影响到了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产业的合理布局、资源的合理配置,削弱的区域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没有形成铁、公、水、空、管等多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少发展所需要的专用码头,港航设施落后,现有大部分港口泊位规模不够,吞吐量较小,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到位,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有些乡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3、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支撑和带动力不强是当前制约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缺乏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近年来,虽然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华容沿长江经济带船舶制造、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形成,但与其它沿江城市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相比,没有特色,优势不突出。目前,我区的这些产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聚集度不够,港口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中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够鲜明。港口经济区内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缓慢,商贸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还没有起步,服务体系极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形成。
4、资源整合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够、综合利用率低,是加快三江港口建设,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岸线资源方面,对岸线的防江、供水、航运、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功能缺乏统筹规划协调,造成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多占少用和重复建设现象。特别是由于岸线使用是无偿的或成本太低,有的项目论证不足、选址不当,一些企业占用过多岸线,一些小企业、小码头占用了较好的深水岸线,新老码头之间留有很多空余岸线而无陆域,造成岸线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江华容段内港口、码头虽然很多,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利用效率较低。
三、对策措施
1、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特色,加快华容沿江岸线经济带建设。三江港口经济区建设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指导和调控,突出科学建设,打造特色。抓紧编制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岸线保护和利用、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规划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坚持高起点、大手笔。“谋划发展大计、先看天下大势”。要以广阔的胸怀、长远的眼光编制规划,既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又为规划期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确保几十年不落后。
二是注重规划衔接。要与国家长江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这将有利于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项目支持;要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鄂州市“两个率先”发展规划相衔接。
2、坚持交通优先,构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交通是制约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瓶颈”。要以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华容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
一是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水陆运输能力。加大投入,推进三江港口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华容港口区,提高港口吞吐能力。
二是加强保障工程建设,提高航运服务能力。推进华容船舶运输能力发展,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水联运、水铁电联运等运输方式。
3、坚持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产业是华容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华容沿江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华容长江沿岸土地肥沃,水网密集,要大力发展大运输量、大用水量、大进大出产业。如船舶制造业:光大造船、泥矶造船,建筑建材业:三和管桩、国权水泥、华祥水泥;机械制造业:6300吨螺旋压力机。
二是优化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建设沿江商贸走廓,加快商贸水道、蔬菜、水稻等市场发展步伐,促进我区物流、人流、信息流与发达地区对接。突破性发展沿江物流业,加快物流货运站点、码头、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沿江要素市场。
4、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城市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化对工业化是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加快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可以形成世大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华容沿江地区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与其它中小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实力较弱。我们要适应工业化内在要求,同步推进沿江城市化,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沿江城镇体系。力争到2015年沿江地区城市化达到65%左右。
一是大力提升沿江城市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沿江城市连绵带。将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培育成大城市,将一些城区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加快鄂州市与华容沿江小城镇协作互动。以长江水运为钮带,破除行政区划等体制障碍,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使沿江小城镇形成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活跃、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的城镇经济体。
四、目标远景
中国已是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最快的国家。内河水运具有占地、省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和优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内河水运已纳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水路运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运网,推进江海联运”。“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安排150亿元资金建设长江航道港口。沿江港口建设如火如荼,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已成大港口建设发展的趋势。在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协同建设发展也已初具趋形。武汉、鄂州、黄石沿江大中型港口密集区,三江港口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实际,立足于服务本地企业,立足于服务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做地区性重要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标定位: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打造区域特色,带动沿江岸线经济带发展,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将三江港区建设成为以散货为主,集杂件、集装、滚装、换装、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模式:始终坚持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港口新区“四位一体”,其中港口是基础,物流是发展方向,临港产业是延伸,港口新区是重点,形成港区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具体内容:2010年,建成经营性生产泊位
个,前沿水深
m,泊位总长度达
m,靠泊能力达
吨,物流园区建设
,港口新区建设
;
2015—2020年,建议作法:
1、立足全局,统筹谋划,加快建设。打好“资源牌”,把三江港区建设纳入区域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确保项目尽快推进。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在岸线管理、土地使用,筹融资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上争的建设资金,对下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管理。
3、以港口建设带动沿江产业开发,带动沿江岸线经济带发展。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港区后方陆域配置,形成富有活力的加工其地和配送中心;吸引腹地优良资源在港区后方沿积,形成新的连接腹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港口物流园的辐射和牵引,进一步吸引城镇资源向临港地带集中,形成钢铁沿炼、纺织、建材等特色沿江产业群。
第三篇: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的议案
抢抓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 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兴节点
——关于监利县沿江开放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李 锋
雷 鸿
羿 华
为推进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后,正式作出了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进一步发挥湖北优势,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监利作为沿江大县,长江岸线占全省八分之一以上,岸线资源居全省县级之首,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抓抢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机遇,把监利打造成沿江开放开发中新兴节点城市,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加快监利沿江开放开发的现实基础
监利县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全县总人口142.07万,其中城镇人口37.45万,农村人口104.53万,国土面积3265.83平方公里。县境内黄金水道长江岸线总长143.95公里,约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4%。全县沿长江岸线共有11个乡镇场405个村、10个农场分场,总人口75.2万,占全县53%,其中城镇人口25.47万,农
其中沿江乡镇51.18万亩,总产5.32万吨,分别占55.46%和52.46%;棉花播种面积37.53万亩,总产2.73万吨,其中沿江乡镇23.45万亩,总产1.72万吨,分别占62.5%和63%;水产品总量22万吨,其中沿江乡镇7.39万吨,占33.6%。四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监利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春秋名将伍子胥的故里,大溪文化、龙山文化、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故事的中心区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红色沃土,目前,县内拥有一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周老嘴,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周老嘴镇和程集镇,多家江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港子湿地保护风景区、桐梓湖生态农业观光区、王垸生态旅游度假村和杨林山自然风景区。五是政策资源丰富。监利县是全省22个扩权县(市)和36个中部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待遇县(市)之一,国家开发银行把监利作为金融重点扶持的试点县,并享受地级市放贷待遇。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监利更是尽享农业大县的各种惠农政策。
2、经济结构逐渐优化。近几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道路,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完成GDP9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86亿元,模以上企业的9%。四是商贸流通结构中新兴业态不断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亿元,商贸流通业工商注册经营户13042户,注册资金15.6亿元,从业人员17652人。共建有各类市场64个,经营面积38.8万平方米,超级市场、连锁经营、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业态正在不断涌现。2008年底,全县有各类连锁经营企业8家,连锁经营门店422个。五是区域发展结构中沿江经济不断提升。2008年沿长江区域的11个乡镇完成GDP43.49亿元,几乎占据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3、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千方百计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是水利条件得到改善。长江堤防整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基本上解除了长江水患的危险,建成6大排区、18大灌区,形成了以小型为基础,大、中型为骨干的防洪、抗旱、排涝体系。二是交通区位大幅提升。公路总里程达到4123公里,所有乡镇通达二级三级公路,通村公路率达到81%,形成了以沙洪、监仙、监潜为骨架的交通网络,以县城为中心,往南90公里抵岳阳,可接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往西98公里抵荆州,可接207国道和荆襄高速,往北58公里沪蓉高速和318国道直达宜昌和武汉。随着随岳南高速、人,初步形成了包括沿江乡镇在内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新型农村医疗参合率达到84.5%,“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三是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全县公共文化体系初步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已投入使用,《咚咚啰鼓》、《裴伦传说》等评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中华诗词之乡”和“省书画艺术之乡”落户监利。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二、影响监利沿江开放开发的制约因素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监利县在加快开放开发上具备了一定优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和优势十分明显地区比,开放开发步伐较为滞缓,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融合乏力。通过近几年来狠抓基础条件改善,监利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一桥一路即将竣工,监利新港正在兴建,荆监一级公路和汉洪高速也动工在即,区位优势大幅提升指日可待。目前尽管不少人、不少地方从心理上已经意识到监利区位优势提升了,但如何把潜在的区位优势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还缺乏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监利作为湖南湖北连接的“桥梁”,但枢纽的功能和桥头堡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作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辐射交汇点,在主动对接、争取辐射、促进发展上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作为全省“一带两圈一区”的深度参与城市,在积极参与、借势而上
础比较脆弱,教师队伍结构老化、待遇偏低、流失严重和基础教学阶段教育容量紧张。基本医疗设施较差,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准不高,医疗保障覆盖率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全县142万人,已进入低保仅占总人口的6%,进入社保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14%。安全饮水覆盖率尚待提高,农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文化、体育上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短缺及硬件条件较差的问题等等。
5、债务包袱沉重。据统计,监利乡村两级债务达7亿元,其中村级负债3.6亿元,村平负债47万元。沿江乡镇三洲镇到2008年底,镇财政负债总额1490万元,而村级债务达到2586万元,每个建制村平均负债约为92万元。巨额的债务包袱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受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影响,加之乡镇工业发展滞后,乡镇财政主要靠上边来的转移支付来保稳定、保运转,根本没有能力化解债务,更不用谈自筹资金上大的项目、搞大的开发。
6、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四缺”:一是缺资金。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地方财政困难,可用财力极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县域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一些关系到县域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迟迟不能启动;二是缺项目。项目
己无关”的思想。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沿江开放开发是武汉、荆州等大中城市的事,与监利不相干。应该引导全县上下认识到,监利加快沿江开放开发,是地方服从全省战略决策的需要,是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需要,是破解发展难题、加速监利经济社会崛起的需要,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与监利关系重大,而且是关系到监利发展的长远大计。二是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缺乏自我开拓、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发展的难题和任务,习惯于等待观望,常常是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意见,有了意见等经验,有了经验等帮扶,总是希望依靠外力推动工作和解决发展难题。在沿江开放开发中,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克服这一心态,抓住区位提升在即的优势,围绕打造两湖平原的枢纽带、湖北沿江开放开发的桥头堡、一带两圈一区的示范片,提前谋划,主动对接,积极融合,加快发展,推进全县沿江开放开发。三是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监利发展的基础差、底子簿,在沿江开放开发中很难干出点“名堂”来,还不如不“折腾”地好。对这一悲观消极、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引导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监利参与沿江开放开发的潜力和前景所在,坚定发展的信心,在全省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中奋力进取、积极作为。
1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扶持的重点,监利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对沿江地区交通、物流、水利、城建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全县特别是沿江地区基础设施等级。其次,要大力培育沿江地区优势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虽然监利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年加工转化农产品43.2万吨,创造加工产值52.7亿元。但产业集群总体上看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在沿江开发中,必须抓住打造全省产业密集带的机遇,下大力争取省委、省政府对监利核心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实现突破,使全县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
4、坚持注重民生,协调发展。推进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民生工程的同步推进,让沿江人民共享开放开发成果,实现“科学开发”、“和谐开发”。监利作为教育大县、文化大县、体育先进县,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有比较好的基础,但受制于地方财政拮据,一直未有比较长足的发展,在沿江开放开发中,既要争取上级对监利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又要争取对改善民生方面的倾斜,下大力化解沿江地区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促进经济
3动这些节点城市在沿江开放开发中率先突破,形成以点带线,竞相发展的开放开发格局。一方面,监利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岸线在全省县级地区居于首位,境内随岳高速公路和荆岳长江大桥贯通两湖平原,正处于武汉“8+1”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优势,在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中,全力抓抢机遇,争取进入全省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努力把监利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另一方面,在沿江开放开发中,监利在全线开发的同时,要选取沿江基础条件好、辐射作用大的城镇为节点,做好线与点结合的文章,以此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步伐。
第四篇:(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调查与研究
第 期(总
期)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2011年 月 日
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中共徐州市委政研室《沿运河发展带研究课题组》
作为沟通南北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1000多年以来,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起到了巨大作用。徐州的历史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全长181.16公里,连通微山湖和骆马湖两大湖泊,沿线一县三区两市20个镇(办事处),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沿
— 1 — 线地区不仅在因河聚商、因河兴业、因河筑城中加速了发展,也在沟通南北、对接东西、双向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京杭大运河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大运河是徐州的“黄金水道”。历史上京杭大运河以“漕运”著称,“漕运”成为古城徐州历史的重要篇章。目前,除湖西航道外徐州段主航道全部达到二级,是我国内河航道仅次于长江的等级最高、渠化程度最好、航闸设施最为完善的内河航道。其二,大运河是徐州的“生命之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依托运河,城市用水30%来自运河。依托运河及其支流的独特资源,沿线承载了较大比重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其三,大运河是徐州的“城市灵魂”。“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各种商业文明和文化习俗交流渗透,碰撞出徐州城“北雄南秀”的城市特质和徐州人的“豪爽重义”城市精神。其四,大运河是徐州的“历史名片”。运河流域有北洞山汉墓、徐州古城、窑湾古镇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断面和追忆空间。
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沿河地区开发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衰退继而再开发的过程。探寻运河开发历史,其显著特征是:在工业化初期,沿河地区是重化工产业布局的重点;在工业化中期,水环境的破坏,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大力发展,使沿河地区逐渐衰退;在工— 2 —
业化后期,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对服务业的关注,沿河地区的再开发成为区域及城市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期,国家将建设沿运河发展带列入了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徐州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打造沿运河生态经济带和绿色走廊”,这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航道等级和船闸通行效率有待提高;沿河产业层次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压力较大。有利条件主要是:区划调整后,徐州成为微山湖滨湖城市,运河与故黄河市区段分别增加到60公里以上,两条大河纵贯市区,城市形态和布局发生重大改变,城市转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期;随着近几年来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实施“三重一大”项目的实践创造和积累了办大事、办成事的宝贵经验。抓住沿运河发展带进入国家规划层面机遇,用好“黄金水道”,加快沿线区域跨域发展,成为当前徐州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的目标是:以打造“滨湖沿河城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沿运河产业带开发建设,为徐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把徐州沿运河区域建设成为全国沿江沿河区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天蓝水碧、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带;特色鲜明、产业发达的经济发展带;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带;
— 3 — 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带。
一、以亿吨大港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和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加快“整合岸线资源、完善港口功能”、提升综合运载能力和辐射影响力,把徐州港建设成为国内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内河亿吨大港。一是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构筑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加快建设生产、市场、大宗货物、专业化配送、区域性航空货运等“五大物流系统”。加快发展北三环物流产业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徐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全力打造经济开发区、亿吨大港和临空港等综合物流基地。二是全力申报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在徐州等内河煤港建设煤炭储备、配送基地,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徐矿集团和徐州港务集团分别入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规划、加快整合现有资源和物流设施,尽快申报建设可储存煤炭500万吨以上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扶持。三是全力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依托贾汪区双楼物流园,加快筹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集港口装卸、临港加工、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依托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积极拓展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和— 4 —
港口功能。依托邳州经济开发区,加快邳州港搬迁扩建,申报邳州综合保税区。依托新沂经济开发区,建设“无水码头”和保税物流园,实现货物进出口“大通关”。
二、以提升通航能力建设为目标,构建铁公水航一体化集疏运综合交通枢纽。沿运河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全力强化,特别要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铁公水航集疏运一体化。一是强力推进沿河沿湖路桥航运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河大道、沿湖大道、疏港公路、疏港铁路,规划建设一批跨河大桥,彻底改善两岸交通状况。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内河营运船舶净载重能力。尽快争取立项建设徐连运河,实现运河通江达海。二是强力推进河道湖岸整治。树立低碳水运理念,走“智能水运”之路。抓住“亿吨大港”项目建设机遇,整合两岸港口和码头资源,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强化航运一体化管理,推进运河航运业集约发展。提升干支流航道,建设高等级船闸,实现通航能力翻番。加快建设丰沛运河,全面实施徐沙河“六改三”和徐洪河“五改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尽快实现县县通运河,让全市人民共享运河发展成果。三是强力推进水电气通讯等设施建设。把沿运河发展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全市“三重一大”项目。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饮用水安全工
— 5 — 程。加快完善水、电、气、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带动两岸产业基地、旅游景点、中心城镇建设。
三、以推进转型升级为根本路径,建设生态经济带。运河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工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必须彰显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环保、低耗的生态产业。一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新型工业化。运河供水充沛、适宜货物大进大出,要在沿线和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污染少的大项目。按照打造“清水河道”和“碧水走廊”要求,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限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禁止发展“五小”企业。二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生态都市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以“工业思维”引领农业提档升级。推动沿线各镇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开发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大力实施“从田头到灶头”的菜篮子工程,把沿线地区建成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三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新型城镇化。把沿河城镇体系建设作为徐州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区域,抓好县(市)区沿河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滨河镇城镇化进程,建成一批产业发达、生态优良、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打造运河城镇“珍珠项链”。
四、以东进南融北联为方向,构建滨湖沿河生态亲水城市。适应市区范围扩大形势,加快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6 —
进一步彰显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山水城市风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都市区快速发展。一是规划建设水文化新城。在微山湖南岸规划建设集水经济、水产业、水文化于一体的运河水文化城,合理布局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务中心、高品质住宅等功能分区。加快微山湖千岛湿地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形成“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特色城市形态。二是加快建设城北滨湖沿河城市新组团。制定实施“北联造城、引湖入城、众镇拱城”计划,北迁城北开发区,推进利国六乡镇沿路沿水沿湖岸向微山湖拓展,形成“六星拱月”之势,在主城区和微山湖间形成城市新组团或城市副中心。支持沛城镇东向发展,着力打造“滨湖之城、帝王之乡、绿色之都”。近期重点做好微山湖滨湖运河、顺堤河和湖西路“两河一湖一路”自然景观带规划建设,实现四环交通网络全线贯通。三是精心塑造滨湖沿河城市新形态。以运河和故黄河市区段开发为重点,全线打造滨河森林绿地、生态景观,形成“城市绿肺”。完善功能设施,打造夜景灯光、生态小品、滨河建筑,形成“坐湖拥河”的独特空间意象和景观品质。实施徐运新河、九龙湖、故黄河水活水贯通工程,创造条件连通大运河、故黄河、奎河、云龙湖、大龙湖,构造新的城市景观水系。
五、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构建沿河生态文明旅游目的地。制定运河风光带整体旅游开发规划,开辟运河文化
— 7 — 旅游专线,把沿线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形成集中的运河人文自然风光游览区。一是打造滨湖沿河历史文化廊道。深入挖掘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依托名城古镇,恢复运河人水和谐的灵动之景,重现“清明上河图”似的繁华画卷。在临近微山湖、骆马湖、吕梁山等区域,突出河湖一体风光、渔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镇区,综合打造沿运河旅游胜地。全力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倾心打造“运河第一古镇”,确保窑湾古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国家5A级景区。二是打造滨湖沿河黄金旅游线路。充分运用沿河资源,积极打造水上巴士游、红色精品游、特色观光游等主题线路。加快推进新城区至吕梁山故黄河水上观光线建设,尽快具备接待能力,形成景观线路。利用沿河资源优势发展餐饮及养殖业,新建水上餐厅及观光项目,把餐饮及旅游行业做大、做优,做出特色。三是打造沿运河生态景观系统。高起点规划建设微山湖生态圈和骆马湖生态圈,精心构筑环湖沿河生态风光带,形成在国内外深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绿色走廊”。做响“百湖城市”品牌,着力推进云龙湖、潘安湖、吕梁湖、微山湖、骆马湖等特色生态点建设。打造“淮海水乡”品牌,高起点规划建设运河、故黄河、大沙河、房亭河、新沂河、沭河、新戴运河等沿河水系生态带。
(李华生
邵 川
董现荣
吴国玖)
江苏省内部报刊准印证:苏新编JSXK字第445号
第五篇: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 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 据《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大纲》,汉江生态经济带定位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武汉沿汉江流域包括开发区(东西湖区)在内的6个行政区将作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主发动机”,带动湖北省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省内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倒逼武汉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1.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要依托城市群的建设。但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上还是分割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一体化程度较低。各城市间、区域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等形式的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过去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正在消除;传统产业发达地区的领先地位正在被新兴产业崛起地区赶超替代;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正在面临以3D打印和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产业形态正在从过去“1”到“N”的线性增长演变为从“0”到“1”的裂变增长。开发区发展速度与新城区比、与其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中,有些差距还比较大。
3.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 区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能源资源承载力不断弱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凸显,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过程中,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任务也越发艰巨。
4.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统合,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尚未完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够,缺乏平台支撑,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临空港开发区必须有所作为 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作为武汉临空与沿江双向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有巨大潜力,必须要有大的作为,要紧紧围绕万亿倍增目标,确立工作新目标、新任务,谋划发展新产业、新项目,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新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突破、新亮点,力争成为武汉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四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1.融入战略大局,争做区域发展领跑者。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从地方区域来看,我区处于长江、汉江交汇 的扇形区,是武汉市扩大城区空间的第一圈层,也是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必然是省市里重点发展的区域。从宏观大局看,我区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兼取两大经济带的东风。
特别是,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开发区做大做强大临空经济区,建设产城融合临空港新城,打造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千亿倍增”,要求开发区做万亿倍增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引领者。近期万市长调研我区,还特别指出,开发区不要满足于在省市层面走在前列,要放眼全国、比肩东南部的开发区。
为此,我区要积极争做引领区域发展的领跑者。在湖北省临空经济区建设中,要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在申报武汉内陆自由贸易区方面,要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武汉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争取将东西湖都市发展区全域纳入,成为新区主体与核心;在汉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当之无愧地做“主发动机”,成为推动省内腹地与沿江区域联动开发的桥头堡。
2.加快开放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对于区域发展与竞争而言,谁抢占了开放高地,谁就占据了发展高地;谁率先建成完备的开放功能,谁就能实现率先发展。特别是这种开放优势具有独占性,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为此,一定要立志于抢抓长江经济带上的开放高地。
临空开放优势是我区特色优势之一。我区要积极对接全 球速度经济时代和航空都市时代的来临,发挥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在临空经济发展上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以保税物流、口岸服务、多式联运等各类服务功能为平台,辐射带动“两市三区”共同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共同招商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使武汉临空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发展最好、功能最强的临空经济区,引领长江中游与中部地区发展,打造内陆地区面向国际的开放高地,打造“中国中部孟菲斯”。同时,依托“汉新欧”这条中部地区至欧洲陆上货运大通道,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及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3.科学谋划布局,做强做实产业基础。做好促进产业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两篇大文章,是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开发区要面向未来国家级新区,着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京津冀非首都功能项目转移,吸纳西部地区优质资源要素,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壮大自身的产业,加速推进百亿园区成长工程和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同时注重做好“十三五”规划,规划一批大产业,策划一批大项目,利用沿江、临空双向开发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在我区布局更多产业项目。
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食品烟草医药产业以全国最大食品加工区为目标,率先建成首个千亿产业。机械电子信息产业以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实现集群式发 6 展。航空制造业以引进航空制造企业为重点,建设中部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无人机产业基地。高端化发展服务业。物流业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方向发展,积极申报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和自贸区,打造中部地区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以泛金银湖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商务、创意设计、新兴金融以及总部经济,打造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服务区。休闲旅游业突出近郊、生态田园湖泊风光特色,打造假日休闲新空间。创新性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对农业的驱动作用,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动“一产三产化”,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创新链。积极抢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利好,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以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营造产业创新环境为主攻方向,培育部署创新链,积极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适度超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培育经开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力争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方面主动作为,为全市作出贡献,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以“互联网+”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新的增长点。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尽快成立科技投资基金,提高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撑力。
5.加强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决定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涉及交通、航运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要借势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具体而言,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铁水联运方面,加快建设舵落口港、青锋港两个港口,疏浚辖区内的36公里的汉江航道,争取将全国铁路集装箱武汉中心站通达阳逻港,真正实现铁水联运。
在城区对外通道方面,要打通开发区惠安大道、东吴大道与硚口区沿河大道、解放大道的连接,形成从汉口核心区到东西湖再到汉川的大通道,实现汉江湾与综保区连通,促进硚口、东西湖一体化发展,切实推动汉江经济带建设。同时加快跨府河大桥、机场二通道金银潭匝道和姑李路匝道建设,积极争取在硚孝高速建设中同步建设东西湖匝道,实现东西湖、黄陂、孝感等地互联互通。
在城区轨道交通方面,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长线建设,将地铁6号线向东西湖腹地延伸,与轨道交通1号线 连接换乘,解决金银湖、径河近30万人的出行问题,实现临空港经开区核心区域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
综上所述,虽然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力争成为两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武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发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诸多困难要克服,但我区要坚定信念,牢牢抓住国家、省、市的战略利好,力争将临空港开发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载体,引领整个临空经济区“西延、北拓”,带动“两市三区”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