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栗子坡村简介1
栗子坡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建设简介
品德村委会栗子坡村位于板桥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县城13公里,南昆铁路和324国道临村而过。全村现有村民117户410人,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油菜等。在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工程中,栗子坡村在镇党委政府、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村民投入“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的推进了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工作中,栗子坡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招开群众会,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全村群众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十岁孩童全部投入到建设中。通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建设,栗子坡村基础设施明显夯实,农民素质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结束了千年来“天旱缺水、下雨成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共完成新建安居房1户,维修加固3户,墙体粉刷13500平方米,改卫生厕43个,改卫生厩33个,改厨房33户;硬化村内道路3条550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80平方米。“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结束后,为巩固建设成果,抓好后续管理工作,栗子坡村通过开展“美在家庭”(家庭生活美、居室环境美、-1-
公益慈善美、道德法纪美)等活动创评,引导群众讲文明、讲诚信、讲团结、树新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对村内道路、村内活动室、小广场和村容村貌的管理,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人抓、建后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
第二篇:三坡村联村联户简介
邵寨镇三坡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情况简介
三坡村紧邻镇区北面,全村共15社525户1936人,有党员77名。15个社中有纯山区社1个,半山半塬社11个,塬区社3个。耕地面积4294亩,人均耕地2.2亩,现有果园420亩。该村由于地形南北狭长达6.5公里,农户居住分散,收入以外出务工、粮食种植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大部分群众相对比较贫困。该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由县委政法委、县计生局和镇政府90名干部职工联系帮扶,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组织,广泛宣传。为配合县上部门更好开展帮扶工作,镇上确定4名班子成员和15名干部分社包抓、联络;村上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及时反映村情户情,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组建了由社长组成的协调联络队,负责群众政策宣传和民意上报,为帮扶单位进村入户提供便利,为制定帮扶计划提供决策依据,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与党建项目化管理、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创新年”活动紧密结合,初步确定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村级阵地规范建设扫尾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远程教育提升、五星党员创评和夺旗争星6个党建项目,并将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支互促。县、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帮扶部门和镇、村采取上门入户、印发资料、座谈交流、以会代训等方式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召开党员、群众会12场次,农户座谈会6次,印发宣传资料400份,制作悬挂横幅8条、喷绘宣传标语50面,通过多渠道地宣传,营造了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调研,明确重点。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按照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程序,经农户申请,通过对群众收入倒排,不符合条件农户剔除,初步确定贫困户154户,一榜公示后对群众反映有异议的47户作了剔除,二榜公示后对15户仍有异议的户再作了剔除,确定联系户92户,进行了三榜公示,经认真研究政策,对不符合帮扶贫困户界定标准的17户作了调整,进行了第四榜公示,最终确定联系户92户并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明确了工作的对象。同时,经过走访、调研、分析,找准了制约三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山地耕作条件差、单家独户的传统生产模式突出、“等靠要”守旧思想严重,明确了工作的主攻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活动阵地,建立了贫困户现状调查、产业和贫困分类、民情连心卡等台账,形成整村调研报告3份,干部整理到户帮扶计划100多篇,记写民情日记500多篇,夯实了“双联”工作的底子。
三是强化创新,增强实效。通过反复调研,镇、村提出三坡村“双联”工作要以“联村联户联产业,为民富民解民难”为载体,长远要围绕临近邵寨煤矿的独特优势,建成服务煤矿二、三产业园和以食宿为主的农家乐示范村。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上要坚持“靠苹果、三产强化基础,靠劳务输转、林地开发脱贫致富,靠技能培训提升素质”的思路;抓好苹果产业、劳务输转、二三产业、林地开发(林地养殖和种植)4项重点产业,成立“双联”互助合作社,协调筹集1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互助基金,“双联”互助合作社发展的稳定增收项目,以基金资金为主,贫困户以100-200元小额入股,年终分红。围绕贫困户相同的耕地、林地资源基础,采取土地流转、入股、代管等方式,壮大林果产业,帮带贫困户致富。成立苹果及林下种植产业合作社,对有能力、有技术的户,扶持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发展规模经营,树立示范典型;对没有劳力,缺少技术的户,通过合作社代管,确保见效;对无劳不栽的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取得效益。在劳务产业发展上,镇村对现有富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利用各种机会,根据技能分类,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发放技能证书,镇村通过联系建立劳务基地,进行订单输出,建立流动党员党小组,有组织进行劳务输转,创建劳务品牌,有效提高劳务收入。在二、三产业发展上,依托邵寨煤矿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服务业,着力开发名优小吃、农特产品,以村为单位成立运输队,在商贸流通,物流运输、汽修电气等方面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以解决贫困群众、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生产生活困难为宗旨,成立以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为骨干的便民代办服务队,发放爱心便民服务卡,为群众提供生活需求、子女上学、医疗救助、农事务作等便民服务,义务办理医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惠农政策等事项。镇村计划对困难、弱势、年老群众免费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进村活动,传播和谐理念,弘扬社会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内,三坡村计划实施旧村庄改造、村部扩建、老庄基复垦、小城镇建设4项普惠性项目,抓好“双联”行动4项重点产业。近期,已拆除旧庄基21户,村部扩建已完成图纸设计,即将动工,老庄基复垦完成了摸底和宣传,动工修建二层商住楼13栋280间。围绕春耕生产,按照“进村抓产业、入户帮增收”的要求,帮扶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入户劳动、惠农信息宣传、致富技能培训5次,调处民事纠纷8起,为贫困学生送去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具100多件,为贫困户投放了价值21000元的地膜、化肥等农资,帮助种植地膜玉米、蔬菜850亩,参与落实果园精细化管理,完成了拉枝、刻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双联”行动带来的实惠。
第三篇:大番坡学校简介
大番坡学校简介:
一、学校概况
大番坡学校成立于2006年2月,由原大番坡中学、大番坡中心小学两校组建而成,位于北部湾明珠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保税港区北面,下辖9所村完小。校本部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042人(含学前教育),是一所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任的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是警民共建单位和交通安全学校。
二、基础设施
大番坡学校办学规模较大,教学设施完善。学校占地面积31463平方米,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建有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宿舍楼等共10楼,校舍建筑面积共10733平方米。拥有体育设施完善的一个标准运动场、足球场、三个篮球场,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卫生室、体育室、电脑室、语音室、团队活动室。学校校园宽阔,布局合理,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文化氛围浓厚,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平台。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8人,拥有一支团结敬业、锐意进取、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52,大专学历35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
四、管理特色
学校坚持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好基础,迈向成功!”为办学目标,以“每天进步一点,让今天胜过明天”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多思、求真、进取”,以“敬业、协作、严谨、创新”为教师师风建设。学校坚持严格的制度管理与温馨人文的文化育人相结合,学校制度管理和师生自我管理并举,形成教师乐教而爱岗敬业,学生乐学而尊师守纪的良好教风和学风,多年来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五、教育成果
教师自全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来参评获奖论文已达80多篇,其中国家级获奖论文15篇,自治区级获奖论文28篇;市级获奖论文45篇;积极参加市级2个课题研究;累计94人次获钦南区教育教学质量奖;学校曾获钦南区“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继续教育先进单位、钦南区2010年春常规管理检查评比二等奖、钦州市2011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单位、钦南区2011—2012学中职招生先进单位,特别是2013年中考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得到了上级主管领导部门的表扬和人民群众的肯定。
大番坡学校充满生机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严谨治校,科研兴教,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在,年轻的大番坡学校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和钦南区九年一贯制寄宿示范学校为目标,全体师生努力拼博,阔步前进。
第四篇:村简介
村简介
**村地处信宜市南面、离市区4公里、镇5公里,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信宜四大主干线、两大高速出口和信宜火车站均在**村或附近。**村共有自然村18个(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17个),农户598户、总人口3146人,其中劳动力1675人,外出务工人员1018人,妇女1233人,残疾83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79人。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亩(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89亩),山地面积2572亩,林地面积1200亩。山地主要种植油茶、松树以及少量的荔枝、龙眼,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木薯为主。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21元,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为辅。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1.5万元,以铺位、山场出租为主。
2016年,**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经核查,全村共有贫困户94户、260人。其中五保户27户、29人,低保户29户、80人(无劳力14户、19人,有劳力15户、61人),扶贫户38户、151人。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去年五保户和无劳力低保户已全部落实政策兜底脱贫,余下的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为今明两年脱贫对象。在广东省农业发展银行的帮扶下,扎实推进脱贫
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兜底政策。2016年底,全村对符合条件的扶贫户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二是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贫困户子女按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费,没有因贫辍学学生;60岁以上的贫困人员全部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27户泥改贫困户完成改造。三是加强主业种植。对全村种植户免费发放高产量水稻种子1800多斤,并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四是施行一户一策,进行产业帮扶脱贫。今年,全村共申报116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奖补金额40万多元。五是壮大集体经济。帮扶单位投入24万元在村委会办公楼顶建设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集体收益。2016年全村脱贫42户、49人,超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
**村以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为目标要求,推进村庄规划、房屋建造、道路修缮、卫生保洁、生活污水处理、治安管理等最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建设;18条自然村的主干道全部实现路灯安装;成立保洁队伍,对全村垃圾进行收集,建立起“日产日清”的可持续运作的长效机制;全村实现饮水安全。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投入16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村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全市村极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亮点,全面实现“一站式”窗口服务;配合市公安局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实现主干道出入口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建成4个文化广场和1间农家书屋。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村村有水管员。四是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150余处;清理沟渠河道8.5公里;整建乱搭乱建、建章建筑7处,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60多处,拆除危旧房及废弃猪舍、牛栏等120多间;关闭禽畜养殖场13个,搬迁大型养猪场5个,发放奖补资金6万多元;整治污水排放1.2公里,整治畜禽污染20余处;全村已完成道路扩建3.5公里(由3米扩改为6米),并有约6公里的村道种植花卉,实现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第五篇:村情况简介
**村简介
**村位于**镇东部,距离***2公里,全村总住户数504户,总人口2161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蔬菜大棚种植业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668元。**村党支部共有4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1年在村内开展了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在2010年获得了“红旗村(街)”的称号,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