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进个人桥梁上的拼命三郎
桥梁上的拼命三郎
――洞新高速第六合同段施工员
他视桥梁建设为生命,凸显了一股“韧”劲。去年4月到洞新六标项目经理部报到后,做桥梁施工的他跟“钉子”一样,从没离开过工作岗位,从没离开过他心爱的桥。早在2009年10月读书期间就入党的他,养成了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美德。见习几个月,他成天泡在工地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见习几个月,他日以继夜,顽强拼搏,很快便成为工程技术骨干,不仅一般性问题能拿下,而且还很少出差错。近一年来,特别是今年3月以后,在项目大干冲刺的关键时期,本来人手就缺的工程部又有人员调走,致使工地上的很多技术工作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面对着这么多的技术难题,面对着技术含量高桥梁施工,他默默地接下了重担。有一次,银家庄大桥在同一天有三根桩基全部具备了灌注混凝土的条件,而这三根桩基都处在溶洞区,而且都是大溶洞,极容易塌孔。不仅如此,据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几天就会有持续的降雨过程。为了能够顺利完满的赶在雨前将这三根桩基灌注完毕,天刚蒙蒙亮他就组织工人开始准备灌桩。下钢筋笼要四个小时,下导管要一个小时,二次清空要三个小时,就这样他盘算着时间。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三根桩基顺利的浇筑完毕,第二天十点多从工地回到项目部,项目经理看到他蜡黄的脸亲切的说:“连续灌了三根桩基辛苦了,回去休息一下吧!”他望了望天空说:“没事,独山村大桥还有一片盖梁要打砼,现在还没有下雨,我想赶在雨前把它打完,拌和站离这里远,要是下雨了又得耽误很多天。”说完就又去了工地。
一年多来,他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头,跟“拼命三郎”似的。在施工现场,他是技术员,也是施工员;在工程部,他是资料员,也是新学员;在经理部,他是见习生,更是勤务员。
“刘工这么年轻真是不简单!”这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项目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识。至于他为什么拼劲十足,为什么能把自己全身心的融进桥梁的施工建设中去,也许通过他的回答便找到答案。刘宗卯常说:“我做的还很不够!即使做了点事,也是应该的。因为是项目部和桥梁施工培养了我,我的一切离不开大家的关怀和帮助,我应该感恩!”
生活作风严谨,平凡岗位上体现出一股“锐”劲。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追求进步,不断进取。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时时处处都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抢工期间,工地上几乎每天都要地进行系、横梁混凝土浇筑,常常是24小时不间断地连轴转,每每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他都会主动守在施工现场,成为既是一名服务周到的工程技术员,又是一名朴实无华的现场施工员。业余时间里,他为了及时整理一系列内业资料,常常忙到深夜。由于太忙,很少休假回家的他只好靠电话向家里问候,着实难得回一次去看望爸爸妈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之下,独山村大桥的下构已基本结束,得到了项目部领导及同事们的赞许,用自己那种锐不可挡的气势,为高速路的建设添光溢彩,并赢得了众人的肯定与褒奖!
第二篇:拼命三郎敬业艺人欧弟励志文章
每次看到欧弟在台上主持就会感叹,模仿、B-box、跆拳道、舞蹈、太空步样样精通。这个人怎么什么都会,好像是不会累一样!总会为观众带来欢笑,欧弟在台上的敬业在中国的主持界是不常见的。
欧弟给人印象是身体很好,集聚幽默感,但是私下他确实浑身是伤。在很多节目里由于追求节目效果亲身实践很多高难度动作,造成身上多了很多“纪念品”。
有一次录制《钻石夜总会》时,看到动物钻风管表演才艺,他也神来一笔跟着钻进去,结果多年来误以为“风管”是软的,一进去才发现风管很硬,但却为时已晚,两个膝盖重重跪在硬管上,痛到眼泪差点喷出来,但因为还在录像,敬业的他还是连滚带爬出来强颜欢笑,双膝上黑青久久不散。
更多人物信息请关注:欧弟专题
“大家常常跟我讲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可是不认真的话你这辈子就废了,自己的人生都不认真面对的话,那谁要认真对待你”这是欧弟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种认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心态,“拼命三郎”精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三篇:他拄着双拐也要工作,“拼命三郎”感动罪犯
他拄着双拐也要工作,“拼命三郎”感动罪犯
马立宝教育罪犯时总能看到他们的心
“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改造,再也不能辜负您的期望了。”“现在您受伤了,我的心也受伤了,我情愿去替您受这份罪,我们分监区不能没有您!”„„这是今年3月份,正在生病住院的蚌埠监狱三监区第五分监区分监区长马立宝,在病榻上收到的一封封没贴邮票,没有封口的服刑人员写来的信,马立宝含着眼泪读完了这些信。
病愈40天拄着双拐上班
2009年3月,马立宝因意外造成右腿部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面所在监区服刑人员的一句句真情流露与声声呼唤,他再也无法安下心来养病了,在伤后仅40天手术刚把断裂的骨头固定住时,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医生的忠告,忍着巨痛,毅然拄着双拐回到了分监区。
当看到脸色苍白,身体孱弱的马立宝出现在分监区时,民警和服刑人员无不为之动容。监狱领导还专门送去鲜花慰问。
“队长忍着疼拄着拐棍来上班,谁要是再不好好改造,那就太对不起队长了”分监区的服刑人员们这样说。
分监区的监舍在五楼,劳动车间在三楼,楼梯都是那种老式的,很不均匀,比较陡直,常人行走都比较费力,何况对一个打着石膏的他。每天,一个架着双拐的身影就这样艰难行走在监舍与车间之间,行走在那些已有年头的不规则的楼梯上。
三伏天,酷热难当,每一个楼梯对马立宝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断裂的骨头钻心的疼痛,每走一步都使他大汗淋漓,同事们关切地叫他注意休息,他开玩地笑说:“疼是正常的,不疼是不正常的”,一句话还把担心他的同事们给逗乐了。大家叫他不要再走到机位上查看生产情况,有什么情况叫服刑人员过来报告就行了,“不行,那样浪费时间,会耽误他们生产改造成绩的,还是我自己过去吧”他依旧拄着双拐行走在生产车间狭长的过道中,检查质量,处理生产问题。在分监区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会场上,他架着双拐讲评工作;值班室里,他春风化雨,真情关怀;会议室里,他咬着牙坚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亲自示范,组织排练„„
分监区的“智多星”
“他对工作很有办法,特别用心,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他这儿总能解决。不论是干工作还是为人,小马都很出色。威信从哪儿来,就从这里来的!”一位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同志激动地这样形容马立宝。在同事的眼里,马立宝的脑袋里总是装着很多非常有用的“点子”,面对分监区管理中很多的问题,他总能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眼前的马立宝,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浓眉大眼的他,透着睿智,乐观。爽朗的笑声使人感到自然流露的真性情。2008年3月,刚任分监区长的他,面对分监区凌乱的劳动现场、低下的劳动效率、松散的工作纪律,他带领分监区民警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大力实施生产系统工程平衡法,即把劳动态度、基本劳动素质、质量意识、人力资源配置、规章制度的落实、激励机制视为整个劳动生产中的系统工程。大大调动了犯人的改造积极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分监区的改造生产秩序迅速恢复正常,在当月便实现了扭亏为盈。
身为“老管教”的他一直把教育改造工作当作不变的天职。他以监区文化活动为抓手,以重点罪犯的心理矫治、心理疏导为突破口,不断开创教育改造工作的新局面。一名名服刑人员拿着笔神情庄重地在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在分监区组织开展的“迎奥运,保平安,促改造”主题签名活动,使全分监区的服刑人员把自己与祖国紧密相联,感动心灵。中秋时节,皓月当空,勾起服刑人员思乡情,他举办“中秋赏月欢乐会”,引导服刑人员用诗词、用歌声寄情明月,表达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和改造的决心。在今年六月刚刚结束的“红歌”赛中,马立宝别出心裁地选了《映山红》和《望月》两首曲调舒缓优美的歌曲,当分监区的服刑人员用心用情地演唱时,令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叹服,又一举夺得第一名。
“拿奖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在唱红歌的过程中,心灵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愫和生活的美好„„”马立宝一脸的欣慰,“听着他们在劳动时还在陶醉地哼着歌,感觉到他们正在感受着美好,感受着感动,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他们知道用心去珍惜生活的美好,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正是在他用心良苦下,服刑人员的改造压力缓解了,改造态度端正了,生产劳动积极了,人际关系和谐了,文化氛围浓厚了,遇到改造难题主动找干部咨询汇报的多了„„原本秩序混乱的分监区甩掉落后帽子,成为了先进单位。
服刑人员的“贴心人”
一听说记者要采访马队长,几名服刑人员放下手中的活,争着要来给我们“汇报思想”。“劳动时受点小伤不用怕,马队长那有应急药箱”,“生病住院了不用怕,中队对每一位住院犯人都有营养补助”,“家里出事不用怕,马队长会帮我们想办法解决。”,“在马队长手底下只要你好好干就行,改造起来心里踏实,他是我们最贴心的人!”
服刑人员张某,调监前曾因杀人脱逃未遂而被加刑,入监后一直认为自己是戴着“帽子”过来的,改造信心一落千丈,对民警怀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马立宝从建立最初的信任入
手,经常分配他一些简单的抄写任务并及时鼓励,张某的自信心就在这样的悉心呵护中慢慢复苏。2004年9月11日,恰逢张某的生日,马立宝把服刑人员张某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微笑地对他说“今天,我没有给你买蛋糕,我要送你一个笔记本,希望你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祝你生日快乐!”张某瞪大了双眼,看着笔记本上马分监区长亲笔写的“天道酬勤”四个字,半天没回过神来,他哪里会想到,连自己都遗忘了的生日,马队长这么忙居然还记得,还为他准备礼物!从这以后,他在改造中像换了一个人。在后来短短的4年里,先后被减刑4年半,多次被评为省服刑积极分子,由于表现好,今年4月又被选送到中心医院学习医护,成为名符其实的“改造标兵”。
分监区的龚犯,是让很多干警觉得头疼的对象,该犯对改造一直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次,龚犯的奶奶来接见,龚犯忧心忡忡:家在几百里远,当天回不去的奶奶晚上吃住怎么办?了解这一情况,马立宝立刻亲自找到老人,并将其带回自己家中,嘱咐自己的母亲照顾好,第二天一早把老人送上了回家的车他才放心地离开。龚犯得知后,感动地跪在了地上,表示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马指导的恩情。
服刑人员薛某入监以来,因亲人音讯渺茫长期无人接见,改造情绪低落,加之头上患上难治的皮肤病牛皮癣,致使该犯思想悲观,破罐破摔,在劳动中极其消极,马立宝在一次巡查时无意中发现后,关切地迅即了解详细情况,回家后及时上网查询资料并自费为该犯购买了500多元的药物,鼓励薛犯放下包袱,安心改造。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薛犯的皮肤病被彻底治愈。该犯满怀感激,逢人便说干部的好,改造信心大增。
一天在车间巡查时,他发现50多岁的服刑人员陈某,坐在机位上满脸痛苦表情,几乎哭出了声,马立宝赶忙询问。经了解,才知道陈某牙疼病已多年了,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无钱治病。他不顾自己双腿的不便和疼痛,逐级汇报领导后,带着陈某去市里一家专业牙科医院治疗,拔掉了长期困扰陈某的四颗坏牙,并为该犯垫付了医药费。从此,陈某变了,他在生产中不再叫苦叫累,斤斤计较,他说:“看着队长拄着双拐楼上楼下的为我跑,心里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我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会尽全力能多干就多干!”
这样的例子在马立宝的职业生涯中太多,在每一个服刑人员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结时、生病疼痛时,马立宝总是为他们送去最真挚的关怀和帮助。十几年来经他教育转化的重点罪犯、危险分子有30多名。
作为一名行使执法权的监狱民警,十几年来他总是这样警示自己同时教育身边的战友:“常在河边走,确保不湿鞋”。一天傍晚,一个人悄悄地尾随着下班回家的马立宝,当走进楼梯口时候,那人一把抓住他的手,塞给他两袋茶叶和一叠人民币,被马立宝严辞拒绝。经了解,原来此人是服刑人员黄某的亲属。由于黄某患有乙肝病,在车间劳动体力不支,正值号房打开水的岗有空缺,想调岗,但又怕不送礼不行,所以才出现了刚才的那一幕。事后,马立宝在分监区全体服刑人员大会上特别强调:“任何时候,只要有利于你们改造的事,干部都会尽全力为你们着想,你们只要把心思放在踏实改造上就行了,不要动什么其他歪脑
筋!”。服刑人员们打心眼里感谢马分监区长为他们营造这样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改造平台,正如他们在信中写的:“说实话,在您的手底下改造,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大家都能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投入生产、改造中去的”。
第四篇:为民谋利拼命郎-村官党员先进材料
袁国兴,男,汉族,1970年8月出生,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4月至今任蒋家乡水仙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在袁国兴的带领下,水仙村的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水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水仙村多次被授予“先进村党支部”称号。他个人也因成绩突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上级的肯定。2007年被评为中方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2008年被评为中方县“十佳”村干部;2009年被评为怀化市“十佳”经济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中方县“优秀共产党员”。
农村发展的“主心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村官,袁国兴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上任以来,他主动从群众最盼、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实现了村里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乡领导谈起袁国兴,都夸他领导的村工作开展得好,老百姓提起袁国兴,都说他是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是群众的贴心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要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就必须要当好村支书,当好“班长”。用袁国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强,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自从袁国兴担任蒋家乡水仙村支书以来,工作中大事征求村民意见,小事集体研究,求大同,存小异,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民主决策;村党支部工作开展起来积极性提高了,充分发挥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既然乡亲们、党员们信任我,领导上级支持我,我就决不能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望。”这是袁国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工作上,他始终坚持民主公开,广泛听取大伙的意见,支委会、党员会、群众会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激发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部才是好干部”。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与两委干部经过反复研究,认真分析了发展壮大村里经济的优势和出路:一是要充分利用山区林地,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二是要充分发展金秋梨基地建设。三是要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如今,袁国兴提出的几点经济发展理念得到了全面实行,全村共新造油茶200余亩,金香梨、黄金梨200余亩,金秋梨1500余亩,新增生猪养殖大户10余户,村民的经济收入翻了几番。就这样,他上任不到半年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带领下,水仙村的发展改变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各项工作指标名列全乡前茅。
争资争项的“拼命郎”
“共产党员要时刻想着群众利益,群众的所想所盼就是交给我的工作任务。”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改变村容村貌。他在争资争项上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吃得苦、霸得蛮,不怕跑破脚皮,磨破嘴皮,对捕捉到的信息一丝也不放过,极力争取资金、改善民生。为争资立项长年在外奔波,舟车劳顿,累了,瘦了,毫无怨言。就是凭着这股子钻劲,5年来,袁国兴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400余万元,硬化了村、组道路共20余公里,平整的水泥路改写了祖祖辈辈走泥巴路的历史。同时,他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对全村14个自然组共6000米的小巷道进行了硬化,2010年还在村里安装了40盏路灯。农田水利方面,筹措资金60万元,维修重大病险水库4座,硬化水渠4000余米,新建溪坝4座,硬化村集体鱼塘1处。饮水工程方面,新建引用水池3座,硬化水井5口,安装水管1500多米。自2005年4月以来,多方筹资40余万元,完成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卫生室、村级五保之家、村级金秋梨市场及农家书屋建设。同时,对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接收设备进行了整修,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和党员教育活动场所。
2009年5月4日,水仙村级公路修建工程拉开序幕。为了完成任务,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面对被占地群众的不理解,他和其他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有的户要跑上十多趟。由于工作强度大,开工10多天后,他就患上了重感冒,医生说要住院治疗。他想:现在修建工作到了关键时期,自己一走,一定会影响到工作。于是,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在家输液,白天坚持工作,他的这种无忘我工作精神打动了村民,一些村民感动地说:“我们不看别的,就凭你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同意修建方案,不给村里的公路建设出难题。”就这样,水仙村公路建设直至竣工,没有出现任何矛盾纠纷。
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当干部就要一身正气,廉洁自律,无私奉献”。村级财务账目,一直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保证资金的规范管理和“阳光”操作,在村内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严格资金管理使用、报销、报帐制度,确定收支必须有正式单据,必
第五篇:微信平台开发者桥梁上的运动员
微信平台开发者桥梁上的运动员
作为高频应用及用户停留时长几乎最长(大部分人全天在线)的手机入口,微信平台对于微信平台上的营销行为十分谨慎。微信平台最近出台了新的政策,严格限制朋友圈集赞活动。不过不久前微信平台也推出了微信小店功能。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的认证服务号,可以在公众平台自助申请“微信小店”功能,从而实现批量添加商品、快速开店。“微信小店”的上线,被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启了“零门槛”的电商接入模式。
“其实现在微信上面做销售,微信并不反对的,因为他们推出微信支付,推出微信小店,这些都是针对销售环节的。”南航微信产品经理郑炜?D的理解是,“但是微信不鼓励商家主动骚扰用户。”这意味着微信希望将信息流通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以用户索取为主,而不是企业推送。
作为提供基础设施的平台方,微信在制定平台规则上具有天然的话语权。在微信平台上生存的大大小小的开发者,需要遵循微信平台的游戏规则,同时还要满足他们的客户的各种刚性的或者匪夷所思的需求。
迄今为止,微信平台上已有开发者来来去去。和平台方达成必要的默契,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开发者们的利益或其客户的利益有时候会与平台利益相冲突,所谓平台利益并非是指微信团队或者腾讯公司,用户体验、整个微信生态圈的均衡发展、活力与效率都属于平台利益的考量范围。
一个典型的矛盾是,部分开发者们低估了微信对于这个平台的控制力,他们以为可以像在微博上那样玩――春风吹又生的僵尸粉和各种骚扰式信息已经降低了微博活跃度。“微信不是一个营销平台”,这是微信平台方发出的明确信号。是否理解及尊重这一信号,将决定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的命运。作为一个OA系统,通信是其基本需求,即使之后发展O2O闭环,也是促进线上线下的销售,营销工作可以有,但“营销”不同于销售与交易,最近,对于朋友圈集赞送优惠之类活动的打击已经说明了微信平台的态度。
作为建立在手机通讯录基础上的系统,微信平台需要强化它们的控制力;作为在强关系平台及高频应用上发展的开发者,需要研究并尊重这种控制需求。从微信与开发者的关系来看,微信平台是裁判员,开发者们是运动员。裁判员制定游戏规则,提供游戏场地条件;运动员遵守规则,并维持游戏活力。
从开发者与客户的角度出发,开发者比微信平台更为了解他们的客户,甚至有时候更为了解某类微信用户,这让他们适时充当了代理人的角色。除了提供产品和服务,开发者们有时候还需要承担一部分代理人的工作:根据他们对微信平台的理解和判断,向客户需求说“yes”或者说“no”。
短期来看,他们的行为将会对微信平台的进化与退化发生作用。长期来看,他们的行为也将会因为对微信生态圈的促进或伤害而决定自身的存亡。
在微信生态圈中,从细分领域来看,开发者们有很多选择;从角色定位和发展路径上,他们的选择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典型的层面。
一类开发者,主要依靠大公司的业务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类开发通常定制色彩较为浓厚,在客户来源和业务量稳定的情况下还可以活得不错。
另一类开发者锁定了大大小小的商户。微信平台兴起之后,不少淘宝卖家、线下批发零售商,都希望在微信上赚钱。这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程度不高的小白商户,可能连“扫一扫”这样的简单功能也还要别人来教,即使这样,他们也怀着浓厚的热情,穿梭于各个微信培训会议和活动之中,并且为之付费。如果以这些中小商户为客户主体,早期要挣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客户自己还在微信上寻找挣钱方案,或者说开发者需要和这些商户一起寻找可持续的生意模式,对于一个年轻的平台而言,显然这还需要时间,但是长尾效应为这类开发者提供了市场期待,如果体量足够,资本自然闻风而来。
第三类开发者拥有多重身份。由于他们所处的行业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使得他们成为其他开发者眼中的客户;但是由于自身技术团队储备足够、对市场机遇观察敏锐,他们会选择在内部自建团队在微信上做开发工作。这类开发者或者说企业代表,如果自身行业也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则更有可能选择后一种道路。这类代表则具有企业和开发者的双重身份,不同的是,业内标杆会因此得到微信团队的更多重视,并为之开启绿色通道。
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则是以“订阅公众号”形式出现的诸多自媒体。它们或者接入广点通的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在自己的公众账号里卖广告来赚钱;或者借助“微店”这样的手机开店App,做熟人间的电商生意。
以上开发者已经初步形成不同阶层。在微信平台底层的开发者,有在短短时间内探索了数种模式,只为维持生存的;也有转战之后从平台上消失的。活得更好一点的,是拥有优质大客户或者已经拥有数量可观的中小商户的开发者;而具有企业和开发者双重身份的企业内部微信开发团队,则整体上进可攻退可守。
无论哪一类开发者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持续研究微信对于自身定位的确认与调整,平台游戏规则的演变,从而为自己寻找合宜的生存空间和机会。微信平台的每一次政策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开发者们的利益、发展方向甚至存亡。
处于被研究地位的微信平台,则也还在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之中。这其中有对开发者底线的试探、平台生态圈的维护、对真伪需求的判断,以及对真需求的反馈和对伪需求的打击等工作。考虑到开发者的体量,这无疑是一项繁复浩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