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目前屠宰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问题日益重视,尤其猪肉产品是我国的主要肉食品,猪肉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更是
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把好生猪屠宰检疫关,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是
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键。
一.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1.1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构设置混
乱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没有统一的监督机制,导致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问题不能
及时解决。目前,我国屠宰检疫工作主要由畜牧、商贸两个部门进行,流通环节的部分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由卫生部门管理,市场生鲜肉的卫生监督由商贸、工商
组成的执法大队管理,管理机构设置混乱,给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带来很多矛盾和
困难,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1.2检疫合格验论与肉品品质检验验讫没有本质
区别在出场的合格屠宰猪肉中,检疫合格验讫与肉品品质检验验讫没有本质区
别。有检疫合格验讫印章肉主要表明无猪瘟、猪五号病、猪丹毒、猪肺疫、猪旋
毛虫、猪囊虫等病;有肉品品质检验验讫印章表明肉无公猪肉、母猪肉和黄膘猪
肉、PSE肉等肉品品质等级之分,“三腺”摘除不彻底或不摘除。但在实际应用中
存在两讫混用现象。
屠宰监管不到位,屠宰行为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疫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和国
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已
经颁布实施十余年,但在工作中发现仍有管理部到位的现象存在,有的屠宰场
(点)修建的不标准,设施设备简陋,缺少隔离圈,无害化处理设施,污物处理
设备,没有消毒制度和消毒设备屠宰间内污水横流污物满地。宰后的生猪产品随
地摆放,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检疫设备及检疫制度不健全:
有的屠宰场(点)虽然外部建设比较标准,但检疫设备严重缺乏,没有规范的检
疫制度,检疫人员不能按照规定程序全面实施检疫。
二.解决措施:
1.加大屠宰监督管理制度:屠宰监督部门必须严格《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屠宰场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审核屠宰场(点),达不到标准绝不发证。对于没有定点,条件简陋的小作房必须取缔,停止屠宰活
动。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查处私屠乱宰必须坚持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
合,处理,处罚必须到位,从而彻底取消私屠乱宰现象,全面规范生猪屠宰行为。
2.强化屠宰检疫管理:屠宰检疫必须坚持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综合判断,规范
出证的工作程序和做到跟踪检疫,随宰随检。一是要做好宰前检疫,通过查验产
地检疫证明,了解当地疫情,确定是否来自非疫区。通过对个体认真的感官检查,判断是否健康,分别作出急宰,准宰,禁宰的检疫结论,并做好记录,出具相应的通知单。二是宰后检验,经屠宰烫褪后,对体表特征性病进行感官检查,出腔
后对内脏进行病理学感官检查。三是剥离摘除病变组织器官,通过宰后检验发现
有病理变化的肉尸和内脏某个器官,必须进行剥离摘除,单独存放等待进行无害
化处理。四是实验室检验,通过感官检验难以去哦定的病理变化进行实验室检验。
五是综合判断做出结论,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或相应的处理通知书。通过宰前检疫
宰后检疫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后,做出检疫结论。对合格产品加盖验讫标志,同时规范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厂上市销售。对于不合格产品除出具相应的通知书之外,还必须监督做好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做好影像资料,作为历史资料以便检查。
食检一班杨哲 葛月婷 陈娟 祝维维 景婷婷 董雪
第二篇:浅谈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鹏鹏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
庄浪
744699)摘要: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与生猪屠宰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认识,对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以规范和完善生猪屠宰检疫工作。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问题;对策 存在问题
1.1 检疫力量薄弱,检疫工作滞后。兽医行业由于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重视,所以现有动物检疫人员无论在年龄还是文化程度方面都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其检疫工作。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驻场检疫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驻场检疫室建设不规范、缺乏形象建设。各类档案记录不完善,证章标志的管理工作不规范。
1.3 屠宰检疫不规范。在生猪屠宰中没有按《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同步检疫,检疫手段、方法落后,实行“一把刀子、一把钩子、一双眼睛”,完全凭借感官和经验进行检疫。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没有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制度。1.4 宣传不到位,群众认识不够。群众对检疫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特别是部分乡镇对未经检疫的猪肉禁止上市销售很不理解,进而不支持、不配合。这种意识使群众普遍缺乏在购买猪肉 时索取《检疫合格证明》的习惯,缺少群众监督,逃避检疫、经营未经检疫肉品的事件常有发生,因此上市肉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对策
2.1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加强官方兽医及官方兽医助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技术的年轻兽医人才进入官方兽医队伍,逐渐成为检疫工作的生力军;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及技能操作大比拼,提高实际检疫工作能力,做好检疫工作。
2.2 提高认识水平,健全检疫制度。实施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及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要提高认识,认真搞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同时,一要争取政府和部门经费支持,配备必要的检疫检验设备,提高检疫质量;二是建立检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与检疫人员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三是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如《检疫员工作职责》、《值班制度》、《检疫票证管理制度》等。
2.3 规范屠宰检疫流程,严把“四关六岗”。即把好入场检疫关、屠宰检疫关、同步检疫关和无害化处理关。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把好六个检疫岗位,即入场查验岗、头部检疫岗、内脏检疫岗、胴体检疫岗、旋毛虫检疫岗及总检岗,确保对生猪屠宰每个环节都依法实施检疫。
2.4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知水平。要加强对检疫人员在专业知识、检疫操作技术及《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同时要利用新闻媒体、悬挂标语、编印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消费者宣传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重要性,让广大消费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对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肉品的人员要进行举报,严厉打击其违法行为,共同维护肉品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通过宣传可以增加社会对动物检疫工作的认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检疫员的社会地位、提高畜牧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优化检疫执法环境,从而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赵鹏鹏 男(1986—)助理兽医师
本科
从事动物检疫工作
第三篇: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我国所处的国际金融背景及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各国金融市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自全球化以来,金融自由化、开放化逐渐加深,全球证券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逐渐呈现了一体化趋势。证券市场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维度,因此被人们称为“经济晴雨表”。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构建,证券投资工具和品种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了发展和壮大,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是自1978年逐渐开始的,目前尚处于未成熟、快速发展的阶段,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低,资源配置功能扭曲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不合理。首先,股票和债券的配置过于集中,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占比不高,投资者所关心的利率结构没有体现收益和风险的正比关系。其次,证券市场的运行结构单一,主要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规模小,难以使证券市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资源配置上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不依靠市场,而是依靠政府政策进行宏观和微观层次的调控,而脱离市场的政府对于市场信息把控不够准确,获取信息不及时,就容易导致证券市场发行效率低下,证券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误导了资金流向,使证券配置效率大打折扣。
2、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投机现象严重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属于集中型监管,以行政干预为主,缺乏市场化的调控,行政力量远远大于法律和市场的力量,投资者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度也比较高,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后,由于不健全的监管体系,缺乏事先预防的措施,导致了证券市场程序管理力度不够,投机分子着眼于规则漏洞,人为操纵证券市场的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投资者结构失衡
我国证券市场中,以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为主,且散户比例今年来依旧不断增长,机构投资越来越少。
中证登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账户占比99.71%,而机构投资者账户数量占比仅0.29%。个人投资者占据股市大多数账户份额,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极不稳定,金融流动性差,中小投资者很难联合到一起应对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和大股东的操盘,因此证券市场目前非常容易被操控。
4、有关证券经纪人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自改革开放至今,已经颁布了350多个针对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1999年颁布实施的《证券法》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依法治理有法可依阶段,但《证券法》中没有涉及证券经纪人的概念;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证券法》也没有提及证券经纪人,而201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也鲜有提及证券经纪人。证券经纪人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证券经纪人资格管理政策和法规缺失,直接导致券商在实行证券经纪人制度时,缺乏有关法律和保障,因此承担着一系列本该被法律予以支持的风险和问题,所以证券经纪人在证券行业中成为淘汰率最高,流动性最强的职位,同时也增加了证券经纪人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了营业部经营风险。
5、证券市场中股市被分裂,股市结构不健全
股市中包括A股、B股、H股,国家、法人和内部职工所持有的股份。而目前的股市中只有A股、B股、H股可以流通,股市因各种股的流通市场不同而分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
三、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证券市场自我调控机制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完善市场的作用,把市场还给市场,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和其他行业市场一样,以市场自我调控为主,辅以政府的宏观调控。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在完善立法的前提下,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严格依法监管,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赋予监管机构全面的检查、调查和监控的能力,保证其执法权力。将证券经纪人有关的制度和规范写入法律法规,对证券经纪人的行为和执业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及自律规则的证券公司和证券经纪人给予警告。保护经纪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全面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
3、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要改变以散户、个体投资者等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首先是制度层面要进行建设,加强优胜劣汰机制,先通过培养成熟的投资主体,形成理性、稳健的投资氛围,最终稳步推进注册制,降低上市门槛,降低上市的寻租效应,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其次,从培育机构投资者入手改善投资者结构,积极引进长期投资者,培育价值投资理念,提高上市公司分红率,反哺市场,稳定投资者预期,形成上期投资优质公司的投资氛围,使中小投资者进行高效投资;最后,要推进市场监管的市场化,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杜绝各种虚假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提高市场信息的可信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各种服务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督和审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上市公司的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严格审查;加强对交易所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强对媒体信息披露的监管,保证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信息公布的均匀性。
四、总结
证券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行业,证券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的发展历程,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冷静地对待,积极地探索,认真而创新地去解决,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迎接全新的挑战。
第四篇: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2012级法律硕士(法学)学号:2012021501姓名:吕晓敏
一、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一)银行业监管的概念。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广义的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三部银行法已于2004年2月1 日起施行,意味着构建我国银行业法律体系的三部基本大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金融法规和金融规章涉及了银行监管法制问题,如《借款合同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通则》、《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1.我国的金融法律目前有15部,金融法规约有40多部,中央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约有1000多件。仅从数据上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法规似乎稍显冗繁,但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甚至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就不是很明确,也因此使得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太一致,同时由于风险分类标准的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的标准把握度就不是很高。
2.监管法律的整个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尚不健全,基本上处于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的状况。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税务、财政、监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者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监管和缺乏监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也造成不少监管漏洞,银行能够借助宽松的监管环境或利用不同类型的机构的监管差异来获取利益,即为银行提供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如有些金融机构违规超范围开展某些金融业务,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缺少协调机制,致使对一些违规行为处于想管而不能管或 管不了的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管措施无法落到实处,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导致金融秩序混乱。
3.银行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尚有差距。银行监管法制与 WTO 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一是在跨境服务和新金融服务方面,现有的法制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居民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性规定;二是在非歧视措施方面,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直接进入或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均有限制性的要求,也面临协调一致的问题;三是在国民待遇方面,从监管法制设置方面来看,现有法制对内、外资金融机构作了严格的区分,从国民待遇限制标准来看,现有的法制对国民待遇限制具有很强的行政性、不确定性。
(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差,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银行监管透明度差。
1.监管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履行监管职责,不受政治层面和被监管机构的影响和干扰,表现在监督独立性上,我国虽然在法律法规上明确了如许可证的发放和吊销、强制性制裁和干预等权力,但现实中存在政治干预和行业俘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独立性;还有就是机构独立性,所谓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分离出来的状态。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直接向国务院报告;采用集体决策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2.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国家先后成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加强对各自领域的业务的监督,从目前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三部之间的工作协调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不知将业务的协调,从而更好的发展金融市场;从问责制的第二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人员问责制度,《银监法》中对监管人员的职责及处罚办法做出了规定。但是,实施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需要一整套制度和措施的支持。
3.银监会成立后,在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外部条件的不充分制约了透明度建设步伐,主要表现在:监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不足。目前银行业还没有实行国际通行会计标准,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影响了监管信息的准确性;缺乏高速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以及有效地机制来保证银行能够自觉根据监管当局公布的信息调整经营行为;广大社会公众和金融消费者的监管信息、金融信息获知意识不足。
(三)监管理念更新滞后,监管内容不够全面,监管方法有待改进。
1.我国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使银行业监管始终抹不掉政府行为的影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快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步伐,但由于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理论研究滞后,监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监管政策缺乏前瞻性。银行业监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念中简单的行政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稽核问题。它是一种包含金融学、管理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很难感悟监管政策的潜在效应和我们应该遵循的监管政策取向。事实上,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风险的特殊性,相对银行内部人而言,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风险问题。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外部监督管理作用是有限的。银行业监管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监管行为,但在强制的背后,却更多地隐含着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强制监管只有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充分激励银行机构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强制的监管政策和行为变成银行机构的一种主动意愿,才能使监管发生效力。
2.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内容主要是银行经营合规性的审批,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风险性监管则相对较弱, 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则接近空白,监管内容显得极为狭窄,在现行的监管中, 还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等问题,在市场准入的监管中, 又过于注重对数量上的控制, 而忽略设立严格的标准与程序, 审批条件或宽或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都给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了隐患。
3.现场监管是指在贷款的时候现场检查你的经营状况,项目情况等,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现场检查往往都是运动式的检查,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来,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非现场监管则是后期监管贷款资金的流向,检查是否按照贷款合同中约定的那样使用,是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另一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首先,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设计又欠合理,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这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甚至于部分数据指标的计算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其次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这都难以起到早
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四)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不论是非现场监管分析、现场检查、日常监管审批,还是监管政策把握,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监管理念的更新,不是务虚的口号,是基本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实践监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只有监管人员熟练掌握了银行具体业务操作和风险点,甚至要精于被监管对象,才能检查出问题的症结,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只重视日常行政监管,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风险的防范控制,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业务的监管人员来实现。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谢谢大家!
第五篇:对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赵大伟
(三峡大学建筑设计院舟山分院)摘 要:本文从建筑设计问题着手,对其发展对策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下结论可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问题分析 前言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而且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我国建筑设计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 题,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缺少现代化的理念,仍以传统理念来指导,结果 建筑纵然有美丽的外表,但其模式、结构、布局很难满足使用要求。我国 建筑设计缺乏弹性,忽视了其可持续发展。缺乏生态设计的理念,不符合 建筑业倡导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主旋律。因此,有必要 对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出解决 对策,提高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1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 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 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 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 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 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 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1.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 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 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 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 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 型例证。
1.3设计方案影响
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
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 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 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2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设计缺乏现代化的理念
建筑设计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然而主要的内容 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的理念,合 理设计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 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 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建筑环境等 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设计不需要采用现代化理念,认为现代 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合理应用,因此很多人都会扼杀最新的现代化 理念,这样一来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建筑,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建筑 设计的表面,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建筑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 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他们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 就业主。
(2)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 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 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 陷。
(3)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 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 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3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策
3.1建筑设计坚持现代化理念
“以人为本 现代化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 计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建筑设计上,不但 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 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 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 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 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 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 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 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
3.3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 与阔叶树种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
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 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 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 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 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 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4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配置原则
(1)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
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 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 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 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生态优先的原则,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 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 最大的生态效益。
(4)文化原则,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 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 市园林中得到体现。4.2 自然传统的配置方法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 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 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并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 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 创造社会效益。·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