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湾底村发展历史
湾底村发展历史:
湾底村在生产发展方面经历了一个探索时期,从80年代到现在的30多年时间里,正是这种探索历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一个被称为“五一烂眼”的穷村发展为一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湾底村靠的是持续创业。
湾底村隶属于下应街道,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清朝初年,先人张天瑞从湖南迁来定居,村处河流弯头尽处,取名湾底村。湾底村落分散,全村原有8个自然村:前后湾底、里外许家、西江、大路桥、小张家、陆家,各村之间要么是又窄又弯的泥路,要么就是弯弯曲曲的河流相隔,交通极为不便,向来以种田为生的湾底村人穷得响叮当。
20世纪80年代初,了解到国际市场对手工工具的需求,湾底村白手起家办起了锉刀厂,通过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几年后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利润连年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湾底村由原来一家工具厂发展到拥有五家公司的天工实业公司,在经济合作社和天工实业总公司的领导下,产品不断升级,业务不断扩大,其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和果酒饮料95%以上出口到欧美各国,农村经济总收入也由2002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亿元。湾底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将工业带来的收益投入到农业建设之中,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培育农业发展新亮点。1998年,村党总支将目光放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开始培育投入低、产效高的桑果种植产业带,经过逐年扩种,截至2008年9月,桑果面积已跨越到周边县市,达13000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万亩桑果种植基地,并形成了一条全新的以桑果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建立了桑果深加工基地--天工果汁果酒有限公司—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与此同时,湾底村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制度,引导村民集约经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高效、精品之路。全村农业已形成四个区块:一是建成以桑果为主的高效农业区,兼种植了葡萄、蜜梨等优质经济果木;二是建成农业精品区,建立了50亩大棚基地;三是初步建立起了观赏旅游农业,建立了名优果园、牡丹园、盆景园、苗圃大棚和园林绿化基地等;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区,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了更好的规划发展,2000年,湾底村将全村划分为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居民住宅区和天工工业园区三大区块。2004年,湾底村因地制宜,利用地处近郊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优势,通过旅游规划和资源整合,组建旅游公司,建成了以桑园为主体的15个休闲观光点、三条旅游线及配套的餐饮业,全力打造宁波“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桑果等各类农果的采摘、苗圃观赏、田间垂钓和自助烧烤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还通过举办“桑果节”打响休闲旅游品牌,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首批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等称号。截至2008年9月已举办了四次桑果节,2007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3.6万人次,门票收入229.92万元,旅游收入超过440万元。
第二篇:参观湾底村
湾底村参观
听介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桑果,制成桑果汁,使用区内利用率不高的土地种植,并从事外贸出口。
开展采摘桑果的活动,与旅行社合作,10元钱门票,每斤10元,每年适当加价,因为吃的每年价在上涨。举办桑果节。现在形成以旅游为主。
植物园:以小学生为主,写了作文,被老师表扬,就又来了。
社会实践基地:天宫庄园。要玩全要来10次。孩子来,大人数量更大。
成立股份公司。
出租多余房产。
赠送门票,做广告。(若来时带几个,也是收入。)新农村建设
请同济大学设计辽进行规划
村民安置
大龄青年安置
全村各户经济条件均衡今后发展
办公大楼出租
应民营博物馆政策,推出博物馆一条街,每人10元,西江古村,宁波服装博物馆。植物园扩建:药用植物园,生态餐厅。
很吸引人的宣传片
人民第一,创业万岁
党员形象上墙
第三篇:大湾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
发挥远教优势 助农增收致富
——连儿湾乡大湾村远程教育学用转化典型事迹
十月,天高气爽,步入大湾村远程教育学用结合示范基地,只见上千亩的党参、黄芪苗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这是大湾村近年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发展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取得的喜人景象。
大湾村地处连儿湾乡西北部,现有14个村民小组,386户,农村人口1698人,现有劳动力933人,党员41人(女5人),耕地面积5500亩,其中粮播面积4170亩。
由于大湾村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群众靠天吃饭,种植的小麦、蚕豆一直以来都是产量低,价格便宜,使全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湾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方针,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远程教育为手段,带领群众走以扩大党参种植面积,壮大黄芪育苗产业的发展路子,使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建好站点,党员群众尝到了甜头
村党支部把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学手段,抓住其教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生动、直观等群众容易接受的特点,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工作。为了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切实为老百姓服务,在管好用好远程教育方面,村党支部积极想办法,添措施,切实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在制度建设上,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大湾村远程教育管理员职责》、《大湾村远程教育课件管理制度》、《大湾村远程教育学习制度》等工作制度。其次,在教学培训上,一方面,按照乡上安排的支部书记和远教管理员的培训任务,积极参加远程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农村党建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远程教育工作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远教管理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信心。另一方面,扎实抓好党员群众的培训,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执行每月2次的集中学习和每季度1次示范性学习的培训制度,强化对党员群众技术知识的培训。第三,在为老百姓服务方面。谈及远程教育,大湾村党支部书记牟志权是这样说的:“只要村民有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只要村民想学习,我们就搞好服务,只要村民想发展,我们就给予帮助。”正因为如此规范的管理、饱满的工作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几年来,大湾村的远程教育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远程教育已经融入了大湾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尝到了甜头的大湾村农民群众用顺口溜表达他们对远程教育的喜爱:“远程教育是个宝,致富信息早知道。鼠标一点能听课,名师专家能传招。科学技术奔小康,农民心里乐呵呵。”
抓好教学,老百姓学到了技术
大湾村党支部以“搞好培训提素质,提升素质促经济”为目的,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技能为落脚点,结合农村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扎扎实实抓好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为了把工作落到实处,大湾村党支部认真思考,反复研究,采取了四种教学方式,为党员群众学政策、学技术提供帮助和服务。首先,组织党员群众“吃大餐”。就是坚持“政治理论集中学、重要节目全员学、先进典型普遍学”的要求,既有组织地开展教学,也尽量不让教学影响生产生活。灵活安排培训地点,把培训班设在“农家课堂”和示范基地,举办种植技术现场交流会,既方便了群众就近参与,又辐射带动了周围农户的发展。其次,根据村民实际“开小灶”。就是分类施教,抓好不同类别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根据党员群众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设班开展“零距离”培训学习。利用远教助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深化拓展年系列活动,抓好流动党员、流动人口的学习和管理,提升了学习效果。再次,给党员群众派发“点菜单”。大湾村积极开展“点菜”式收集信息,把党员群众想要了解的信息收集、归纳并反馈乡远教办。“做菜”式落实片源,结合群众需求,做到“菜单”内容丰富化。“上菜”式按需播放,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四,结合实际“送快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如每年结合二月牛羊疫情防治,村党支部适时组织全村养殖农户在养殖大户张德义养殖基地现场开展防疫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全村养殖户养殖技能,确保实现增收致富。
用好远教,产业得到了发展
2009年年初,大湾村党支部在一次远程教育学习会上,为给全村寻求增收项目,村党支部书记牟志权和主任周满斌不辞辛苦在远教网上搜索适合大湾这种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所适合的经济作物。经过党员群众仔细研讨,认为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非常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大湾村。随后,在村“两委”的协调和呼吁下,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出资近万元从岷县调集党参和黄芪苗发放给部分村民试种植,当年试种的村民实现户均增收250至300元,村民们笑着说,这是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2010年以来,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户及致富 能手观看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相关技术资料,村党支部书记组织5人到岷县学习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技术,并根据田间管理和生产经营的需要,多次聘请县乡农艺师到田间查看指导农民,定期发放科技资料,给农民讲授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科技及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根本上充实了农民的生产技术,依托科技,依托市场,发展以党参、洋芋种植和黄芪育苗为龙头的种植业。按照“政府鼓动、产业推动、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带头种植党参、洋芋和黄芪育苗,使该村去年农民收入的90%来自于洋芋和中药材。全村122户农户种植党参1280亩,创产值1200万元,950亩的黄芪育苗更是达到了平均亩收入达到1万元。试种成功后,2011年大湾村把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作为党支部抓远程教育学用结合的示范项目,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利用群众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浇灌党参和黄芪苗,探索生态发展模式。2011年,全村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种植农户达到320户,种植规模扩大到2800亩,因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预计能实现产值2200余万元。
过去的大湾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内严重缺水,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而今的大湾村,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在全面铺开,洋芋种植已高达2000亩,党参种植和黄芪育苗种植达2800亩,牛羊养殖规模达到3000余头,预计年内出栏肥猪和仔猪近1000头,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历史回环往复,斗转星移,岁月的沧桑演绎着这片土地上远程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诠释着大湾村党员群众借力远程教育发家致富的足迹。如今的大湾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幽雅、和谐稳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湾村将继续在远程教育致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扬帆远航。
第四篇:大湾村妇女主任材料
大湾村妇女主任事迹材料
大湾村位于牡丹江的南岸,依妮在东山脚下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多年来大湾人以其勤劳和智慧闻名于江南江北。大湾村的妇女们更以她们的纯朴善良感动着周围的十里八村。我在村委会的带动下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努力创建特色的大湾村。
一、力争实现“四个一”让生产发展更快,让生活更加宽裕。
1、以妇女为主,打造品牌、创建特色产业。
无论走进哪个市场就会听到“大湾的以色列”的吆喝声,这就是大湾的绿色品牌,多年来我村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这一产品它口感好、皮厚、耐磕碰,在种植中妇女们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又不断总结经验,科学种植,使大湾的“以色列”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远销国内外,占整个农产品收入的一半以上。
2、组建了以妇女为主的帮扶组织,使一批贫困妇女脱贫。虽然我村整体上比较富裕,但由于个别家庭因疾病等原因,导致贫困,为了帮扶她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村妇联组织了妇女帮扶组织,帮扶一批贫困妇女脱贫,在农忙时帮助一些劳动力少的农户干活,使一些种子、秧苗及时地播、栽到地里。
3、抓典型来引路,树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树立一个新型女农民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农民妇女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大力开展“四个活动”让村容更整洁,使乡风更文明
1、深化“美德在农家”活动,构建新型农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了改变传统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机遇,创建“巾帼示范村”活动又为广大农村妇女施展才智的舞台。我抓住这一契机,以妇女为主体,从农村家庭的实际出发,组织广大家庭开展生动活动,各具特色的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和谐在农家的主题实现活动,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农村广大家庭成员在参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养成文明 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2开展文明之家、学习之家、致富之家、环保之家创建活动村妇联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树立了新理念,倡导了新风尚,塑造了新形象,营造了新环境,妇女姐妹们创造新生活,努力地做出了新贡献,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开展新型农村妇女标准的大讨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村妇联抓住以宣传日、宣传周的契机,通过宣传板,发放宣传单,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开展新型农户,新型农村妇女标准大讨论等形式,积极向农村家庭成员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民风易俗,引导家庭成员弘扬社会新风,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破除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以勤劳致富为荣,以扶贫济困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尊老爱幼为荣,树立较强的荣辱观,促进农村家庭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定期组织全村妇女学习“妇女权誉保护法”“儿童权誉保护法”,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实际,现身说法,宣传贯彻落实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了妇女儿童的发展规划,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誉,同时继续实施了妇联的普法规划,使全村妇女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
2、建立了“妇女维权投诉站”一处,及时地解决了破坏妇女权誉的不良现象,并认真地解决这问题,缓解各方面的矛盾。投诉站的建立,更好地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誉,维护了社会 的稳定。
3、开展了以“五无”为内容的“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首先大力宣传“暴力”“毒品”“色情”等对人与社会的极大危害,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使全村真正达到了“五无”,全村“平安家庭”已达到90%以上,创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总之,通过我的努力及村委会的大力配合,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我村妇女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同时也带动了全村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全村上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风尚崇高,互助互进,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紧密结合市妇联的号召,认真对照严格实施,使我村成为牡丹江畔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第五篇:西城阳村鞋垫产业发展历史
西城阳村鞋垫产业发展历史
我村坐落在西部山区太行山脉中部,是比较贫困落后的村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村村民姚长录大胆走上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先明道路,开始了鞋垫产业。
先是手工粘、手工剪、手工砸,鞋垫种类比较单一。他先是从外地买来一些白布,用自制面胶把4片白布粘在一起,再自然风干,风干后用剪刀照鞋底样剪下,这段过程是最困难最浪费时间的,工人(家人)必须要手巧,剪下的鞋底样必须要标准、漂亮。这样鞋垫的大部分工作已做完,最后用家用缝纫机把“鞋垫”砸上美丽的图案,这样一双完整的全手工鞋垫就算完成,整个过程全部手工操作,其运输工具只有自行车。
再生产的过程中姚长录不思进取,他通过走访外地,又想办法,由先前的全手工发展到半机器化生产,从外地引进了一台“冲床”,他是用来专门压制鞋垫的,把风干的毡片放置冲床下,只用手一按就冲下4双完整的鞋垫,省去了大量时间不再用剪刀一双双的剪了,大大提高了工作生产效率。自买来这台机器后,自制毡垫跟不上使用,姚长录大胆雇用村民来制毡片,解决了这一问题。年出产从原来的10万双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在这一刻令一家村民也生产起了鞋垫,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鞋垫产品发展到供不应求。慢慢的又有几家看到鞋垫行业能为村民带来致富,也投资办起了鞋垫加工厂。目前每家鞋垫厂都是全机器化,从以前的家用缝纫机到现在的电脑绣花机,从以前剪刀剪鞋垫到现在的机器冲鞋垫,从以前的包装简单单调到现在的花样种多。
渐渐的鞋垫由以前的单一种类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鞋垫产业也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西城阳村有16家正规鞋垫厂,生产出的鞋垫部分出口,产业由小做大,由大做强。目前西城阳村在村书记张增福的带领下正以强烈的热情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