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7:0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

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2007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07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07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07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亲友帮带的占39.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桃源县22.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2万人、12.5万人和9.6万人,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07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01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7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问卷调查的201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2.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1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07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3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

末,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240人,兴办企业128家,解决了3293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04年6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100万元成立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07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153万

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7年公司再投资88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4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1%,高的达10%,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作,余下的1.3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50%以下。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桃源县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远高于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个区县市中占比最高的,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在调查中了解到,车湖垸乡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儿媳和孙子均在外务工,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冻死在家中,3天后才被邻居发现。据桃源县公安部门一次网吧清理结果显示,长期出入网吧的农村少年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第二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研报告

——群文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09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05年至2009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09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09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调查结果看,203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07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塘坝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

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共有11.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6.1万

人,目前转移就业5.18万人,其中县以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4.62万人,外出务工0.56万人。就业培训2.1万余人。

二、主要做法

沁源地下资源丰富,尤以煤炭为主,县域经济也因煤而

兴,90%以上的财政收入依托煤炭产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六色战略”和“六大和谐”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煤、焦、化工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并向深度延伸,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壮大了,企业发展了,这为农村劳动力的及时就地转移就业提供了机遇。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千方百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县

域经济的主体,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政策、提供服务,多次下企业调查研究,为企业出谋献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

(二)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用工情况。在深入企业调

研中,一方面检查落实规范用工情况,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用工来源,为乡村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桥梁通道,为他们介绍推荐,促进当地农民工就近就地劳务增收。目前,全县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达到4.62万人。

(三)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我们充分发挥就业中心的职能作用,利用现代通讯媒体,积极主动地与外省、外市、外县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畅通劳务输出通道,及时周到地对输出输入单位咨询调查,提供信息发布,摸底调查,上门走访,牵线搭桥,办理相关手续,组织运送人员安全到达目的地,定期反馈用工情况等。近些年来,已输出各种劳务5600人。

(四)抓好岗前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有一席之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提前培训,储备人才,我们依托职业中学、县委党校、进修校等常年培训,建档储备,一旦机会到来,马上派上用场。三年来已培训储备人才6800人。二是临时性培训,针对用工方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性较强的临时突击培训。用工后边工作边学习,使之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目前为止,举办临时性培训达34期,人员达15020人。

(五)健全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面对常年进进出出的劳务流动人员,如何能做到有效管理有效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对全县离家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基本情况卡片,输入电脑,进行动态化管理。基本上做到了底清数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技术含量普遍偏低,80%靠苦力维持生计,钱赚的少,浪费时间,也容易上当受骗,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二)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对政策法规知之甚少,依靠政策法规保护意识不强。

(三)农民工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仍处于私招滥雇的状态。

(四)农民工外出打工后顾之忧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留守老人照管,子女看护,家人保护等问题上,又产生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农民工外出打工,子女就学仍然困扰着他们,目前,房价增长过快,使他们租住的房屋不复存在,又面临着居住问题。

(六)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无法跟进,导致他们看病困难。

(七)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急待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要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县农业人口多,我局要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监督,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农民工素质的高低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本前提。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健。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够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为潜在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打下基础,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把搞好农民培训的出口关,培训一个,合格一个,就业一个。

(三)认真搞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要加大培训经费投放力

度,使培训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要把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定单培训,使受训人员结业后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四)研究制定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要一视同仁,享受城镇人员就业的一切待遇。

(五)要加大《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发挥劳动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对用人单位实行用工有请示,退工有报告。对违背劳动合同法的用人单位,要有强硬的处罚措施。

(六)发展地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就业。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就业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竟争,所以要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才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五、工作打算

(一)为转型发展服好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我县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发挥职能效应,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大劳务培训力度。随着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对劳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社部门应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常年化培训,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适当增加办公人员。随着劳务输出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应适当增加办公人员,应选调思想政治先进,有较高文化素质,能熟练掌握电脑软件的人员。

(四)强化工作网络。目前,县、乡两级已建立就业机构,今后应延伸到行政村,形成上下协调,步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临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市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走访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针对调研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3个组到部分乡镇,了解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收入情况。调研组分别到临沭镇、店头镇、白旄镇进行了调研。通过到镇政府、企业及劳务工家庭座谈、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是通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联系外出就业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有序组织输出的,约占外出就业的30%。在店头镇共调查了6个村32户,通过本村熟人介绍外出务工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3%,其中到南方企业务工的占总人数的60%。临沭镇是驻城镇,情况有所不同,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外出务工人员偏少,大部分在本地就业。在临沭镇走访了8个街居共24户,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占就业总人数的80%,通过自己找到工作岗位的占就业总人数的92%,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占6%,通过其他中介外出的占2%。在白旄镇共调查了9个村41户,通过本村熟人介绍外出务工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5%,其

中到南方企业务工的占总人数的67%。

临沭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农业人口43.4万人。在本县区内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为12.6万人,其中女性约5.2万人,性别比例为38%。从年龄结构上看:16—18岁的约1万人,19—35岁的约7.5万人,36—55岁的约3.5万人,56岁以上的约0.5万人。在这些农民工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约3.5万人。从文化结构上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6万人,占总人数的40%。从产业和行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约4.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约8万人。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7万人,他们基本上分布在江、浙、上海、烟台等地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主要从事建筑、服装、电子、码头装卸、机械制造等产业。

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平台。全县约近4.5万人从事复混肥的生产销售及相关产业,6.5万人从事杞柳加工、3万人从事蔬菜脱水加工。从事1年以上固定职业的约2万人,从事1年左右固定职业的约3万人,从事半年到1年临时职业的约6万人,其他的近2万人。

通过了解,农民工外出就业对待遇要求大多偏高,其待遇要高出当地两到三倍他们才肯干。由于企业效益好坏参差不齐,通过劳务市场介绍的成功率偏低,往往供求双方达不成共识,造成有时有工作岗位找不到人的现象。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落实,经济发展必将很快进入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抓住这一有利的时间差,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

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储备人力资源,稳定职工队伍,缓解就业压力,在新一轮用人高峰时,增强就业竞争力,扩大输出数量,提高输出质量,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巩固烟台、拓展上海、开发五大区域,广泛建立劳务基地”的工作思路,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以培训促输出,以基地开发带动培训开展,推动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全县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余人次,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已与全国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关系,开辟用工基地58个,建立驻外办事处8个。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得到强化。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发展和扩大劳务输出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全县城乡劳动力进行重新调查摸底,把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作为统计调查的对象,建立起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库。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构建多层面的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利用全县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档次,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为龙头,劳动保障、教育、农业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民办职业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农广校、乡镇成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按照劳务市场的需求,采取联办、租赁办、委托办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长、中、短期培训班,突出技能培训,尤其是一些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成教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力度。同时,县里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农业考核和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情况与促进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实际效果列为评价各乡镇、有关单位、职业学校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认真检查考核。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劳务输出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对符合补贴奖励政策的,及时进行兑现。对培训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单位和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完不成任务、落实不到位的通报批评。

(二)市场开拓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我们大力开拓劳务市场,不断拓展劳务合作空间,积极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铺路搭桥。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和合作渠道的基础上,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拓展劳务合作空间。将全国市场划分为五大区域(广州、深圳、珠海及周边地区;杭州、宁波、厦门及周边地区;南京、无锡、昆山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济南、青岛、烟台、威 海及周边地区),招聘部分精干人员,组成专业化工作队伍,新设立了浙江、苏州、青岛、济南、深圳5个办事处,并在已有的北京、上海、烟台三个办事处成立党组织,注意分析研究五大区域用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研究向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的途径和办法,重点做好华东石油管理局劳务派遣业务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动劳务输出向成建制方向发展。经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劳务市场和用工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烟台港由原来的不足400人发展到近千人,上海由原来的23家用工单位发展到45家,新开辟用工基地45家。

在对外抓好市场开拓的同时,对内建设好承接输出的载体。把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平台,积极构建上下贯通、连接城乡、覆盖全县、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使其成为促进广大群众就业的桥梁和纽带。去年,我们按照《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县区级I类的规模和标准,建设改造了新人力资源市场,并于去年9月份正式启用。新建设的人力资源市场设有职业指导区、职业介绍区、信息查询区、信息发布区、求职登记区,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用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等服务,并配有悬挂式电子大屏幕和多媒体电脑触摸查询机,充分发挥了面向大众、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在全县构筑起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高效、科学、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去年以来,到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咨询人员达3万余人次。

(三)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工作,能够减轻用工单位的负担,树立劳务输出工作的良好信誉,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奠定基础。为此,劳务输出后,对外出务工人员分类登记、建档立卡,并分别在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驻外办事处,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跟踪管理与服务,重点搞好与用工单位的关系协调。主要是对务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处理一些工伤事故、劳务纠纷、拖欠工资、违章违纪、新招人员安置、回流、辞退等问题,帮助广大劳务人员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发挥驻外办事处作用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驻外办事处自身建设,对长期驻外选派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业

务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驻外办事机构8个。通过驻外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烟台港集团新增用工单位5个,其中蓬莱港由去年的42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上海由原来的23家用工单位发展到45家,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底,根据上海办事处建议,上海隧道地基注浆公司党支部与我县劳务输出办党支部结队共建,并正式签署结队共建协议书,以实现“在共建中共进,在共进中共荣,在共荣中共创和谐”的目标。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双方的党建工作,在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务工人员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共同创建和谐的用工环境。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事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异地输出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扶持并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多渠道开发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空间。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供需对接。把城镇就业服务和优惠政策尽快覆盖到农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岗位信息。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农民技

能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成效。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进行多形式创业。加快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农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五是推进就业援助,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就业增收。加大脱贫攻坚工程推进力度,确保有劳动力的农村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快建立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就业援助制度,对农村零转移家庭中的特殊困难劳动力,采取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二〇〇九年五月七日

第五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 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撰稿:李金花

下载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杭口镇熊金国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从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此次农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我市常住人口1139454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55220人,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248710人,女性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5月11—15日,**调查队对全县10个农村抽样调查点所在的村组进行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方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2010-06-29 18:56: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

    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

    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 :【摘 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