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花八月香悠远
桂花八月香悠远
湖畔未名
清晨,从一阵阵呼啸的暴风中醒来。奇怪,这风有点不同往常,怎么还挟带着缕缕清香?推窗一看,不经意间,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开花了。
桂树原产我国,江南一带广有栽培,农历八月开花,学名木樨,又称八月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每到中秋时节,亭亭的树冠,青青的叶子,密密的小花,白的像米,黄的像粟,红的像高粱,开满了枝头。馥郁的芳香,沁满了人们的五脏六腑。正所谓“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香”。桂花虽然没有牡丹富丽高贵,也没有荷花艳丽高洁,但她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也不失其高雅。桂花的花形很小,不以美丽的外表取胜,而是以其浓郁的芳香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在诗歌的国度里,赞美桂花的古诗词比比皆是,而我,偏偏喜爱宋代两位女诗人的作品。朱淑真写花的诗词较多,其中《木樨》写道:“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诗中用“众芳”和“秋色”来烘托桂花,赞誉有加,有花有人,各自飘香。李清照也是一位花痴,不仅喜爱菊花、荷花、梅花、海棠花,更喜爱桂花,在她为数不多的词作中,专写桂花的至少有三首。她在《鹧鸪
天》的上片中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好一个“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仅是赞美桂花,完全可以用来比况词人自己,绝代词后李清照何尝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花中第一流”呢?另外有两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写桂花的。其一的下片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花自有品,词人多情。酝藉向人的“木樨花”不正是词人晚年生活的写照吗?其二写道:“揉碎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薰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里以梅花的“俗”与丁香的“苦”与桂花作比,突出了桂花的香,“薰透愁人千里梦”,道是“无情”却有情。
元人倪瓒在《桂花》诗中写道:“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由桂花想到故园,这种情怀,不仅诗人有,我也有。此时,由桂花之香,我不禁也想到了著名的桂花之乡。说来我与桂花还算有缘。我出生在农历八月,也叫“桂月”,桂花自然成了我命运中的花神。我虽然没有出生在桂花之乡,但我在那里度过了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那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栽培桂花的历史很悠久,桂花的资源也很丰富。那里有我最早认识的高大的桂花树,开满桂花的校园,留下过足迹的桂花镇,访问过的桂花学校,行走过的桂花大道,还有泡过温泉的碧桂园,游览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时参观
过的桂花博物馆和桂花碑廊。那里的先民在植桂、品桂和用桂的实践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桂花文化。这一切,都曾给了我许多的营养,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桂花之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以为,桂花的香不同于别的花香,香得纯,香得浓,香得雅,不像是世间所有的,仿佛从天外飘来。诗人杨万里也有这种认识,他在《咏桂》中写道:“不是人间种,将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中把桂花与月亮联系了起来,更令人浮想联翩。其实,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中,桂树与月宫、吴刚以及嫦娥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自古就有月亮崇拜的习俗,不久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咸安区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由桂花文化又衍生出“嫦娥文化”。这样,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江南落地生根,并在变异后繁衍壮大。古老的月亮崇拜与桂花种植的习俗相结合,催生了咸安特有的“嫦娥文化”现象。
这使我想起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蟾宫就是月宫,蟾宫折桂比喻应考得中。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用了这个典故。乾隆时期的吏部尚书彭元瑞有一副自题书房的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意思是说,什么事物能打动我的心呢?是二月盛开的杏花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最令人爽心悦目;有谁催促我呢?是三更荧荧的灯火照我苦读,五更喔喔的鸡声催我起床。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八月进
行,称秋闱;第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考中者金榜题名,称为“折桂”。联语教人珍惜光阴,催人励志奋发,反映了科举时代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勤奋苦读的普遍心态。据说,郭沫若先生少年求学时曾用蟾宫折桂的典故对过一副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折桂赴蟾宫,必定有我。”《红楼梦》第九回写道:“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这里也是以蟾宫折桂来比喻科场得意。根据蟾宫折桂的典故,不少地方流传下来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和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的就是广寒高中之意。今天,人们常常运用这一典故祝贺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吧!
秋分已过,天气渐凉。院子里迟开的丹桂仍在含苞吐蕊,芳香四溢,而早开的金桂和银桂,有的已经蔫萎,有的已经飘落,浓郁的芳香正在随风飘散。这时,我记起了朱淑真写桂花的另一首诗:“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花开花谢,月亏月圆,这本是自然的规律,无须嗔怪。人生也是一样,生命的小河总有干涸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终有一天也会乘风归去。如果他的形象、声音抑或文字、事业、思想,能在人世间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以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而存在,这样的人生应该不虚此行的了。即便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为这个世界作过一些有益的事,那也应该无怨无悔了。就像这桂花,即便在一夜之
间被秋风秋雨所摇落,但她曾经把浓郁的芳香撒向大地,撒向人间,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即便化成了泥土,还可滋养树下的小草。独倚窗台,吮吸桂花的香气,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也感受到生命的芬芳和美丽。
第二篇:八月桂花读后感
八月桂花读后感1
因为他的成长伴随着失去父母的苦痛,他看着别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而自己,总是孤孤单单。无所依靠。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性格扭曲的孩子,但是,他的心灵,确实好的。
他虽然恨大狗的爸爸,自己父母落水的那一夜他不去救他们,恨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母离自己而去,他心里只想报复,一种既需要报复来安慰自己的灵魂和内心的做法让他变得在村里蛮横,甚至以捉弄村民来取乐。其实,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他确实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自己所作的一切会带来什么后果,他明白自己这样子做回遭到怎样的唾弃和责骂,但是,他依旧借给住自己胆量去做一切,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去的爱。
要让他们明白他们不救自己的父母就是一个错。虽然他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但是,他却能深深的打动我们。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本人很喜欢曹文轩的作品,里边总会有跌荡的故事,超级有性格的人物。还有,不一般的感情等等。
八月桂花读后感2
小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牵挂,只觉得那是家人之间因长时间不见面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但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才知道牵挂就是思念,是对亲人最真切的亲情表达。
我读懂牵挂是在每次去爷爷家的时候。每次去爷爷都会笑呵呵地对我说:“想爷爷了没有?”“想了。”我好像在应付差事似的说着,说完便去玩了。那时,我觉得很奇怪,爷爷为什么总要问我想他了没有,不是才一个星期没见面吗?但我哪里知道,在这一星期我玩的时候,爷爷却在家里牵挂着我。
我了解牵挂的时候,是在每次奶奶给我打电话时。奶奶每次给我打电话时,都会问我饭吃了没有、身体好着没有、每天早上喝牛奶没有、学习怎么样……每次我都会想,我上个星期不是都说过了吗?怎么还要问。每次我总会迫不及待地说:“噢,好,奶奶再见。”而奶奶听完后,先是迟疑一下,然后说一声:“好。”最后放下电话。后来我才明白,奶奶是想通过电话传达她对我的牵挂、对我的思念,而我却总以为她很唆,总想挂断电话。
我学会牵挂是在一次爷爷生病的时候。那天我去看爷爷,进门后却看见爷爷躺在床上,我问奶奶,爷爷怎么了?奶奶说爷爷这两天不舒服。我问爷爷想吃点什么,爷爷说他只想吃点面包。听到这,我便向门口走去,奶奶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买面包,奶奶说买点普通的就行了。在车上我想,如果买普通面包就可以省下钱去买书看,但最后我还是停留在一家很好的面包房前,走进去挑选了一些爷爷最爱吃的面包和点心。虽然很贵,但我却很高兴。
回到家,我把面包和点心拿给爷爷吃,爷爷开心地笑了。从那以后,奶奶逢人就说这件事,说我懂事了。
原来牵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真正含义。
第三篇:又到八月桂花飘香时
又到八月桂花飘香时
这个俊俏秀雅的南方城市才迎来了几场绵绵细雨,秋天就不期而至,山峦映浅黛,林木形销花褪红,她们争相着似乎在冬天来临之前要把盈盈暗香、脉脉绿意尽情抒放。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路过一片树林时。突然,一股幽香悠悠走近,仿佛一位绝色的倾城佳人,高擎着甜丝丝的冰激凌,故意要给我一个惊喜似的,俏皮地躲进我的诗行里,我翕动着鼻翼寻觅,馨香怡人,沁人心扉的香气若隐若现,忽然想到这定是李清照笔下所描述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之美称的桂花莫属。扳开手指细数一下,时间的年轮已然是悄然来到农历的八月间。
又到八月桂花飘香时,好一个万棵桂树缀金的好时节!好一个如痴如醉飘香的季节!
踏着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我便来到了这些释放馥郁香味的桂花树旁,墨绿色的树叶透出绿油油的颜色,厚实又羞涩,斑驳的枝杈间全镶嵌了金黄色的小花,据说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别,想来这就是金桂了,金桂星星点点的,犹如夜空中迸放的灿烂,又似刚淘出的沙金,缀满富足的光泽,正是这些小精灵们牵引着我的脚步,直将幸福的感觉传递到我的心头。
又恰好正逢中秋佳节,淡淡的乡愁难免萦绕心怀,美好情节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串串时光背后的记忆。还记得小的时候,苍山如海的黔南大山里,在青瓦铺顶,油亮板壁装饰,苗家吊脚楼结构的教室里,我们听老师给我们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最喜欢听一个陈姓布依族老师讲那那嫦娥奔月,月宫玉兔,吴刚伐桂的故事,尤其到了农历的八月里,一面聆听娓娓动人的传说,一面嗅着沁人心脾的芬芳,我童年的心便会飞得很高很远,遥想着大山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心思早跟随月色到达了那遥远的天宫,繁星闪烁,也似吴刚伐桂时震落的花瓣一般;身子被桂树牢牢地包围住,堆积起金色的馨香来。
那时,乡村土地里庄稼已经收割完,家家户户房前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一提提玉米棒子、高粱和红辣椒,楼板上堆满金黄的稻谷,院坝里晒着一粒粒鼓囊囊花生。这不但是一个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小伙姑娘们穿着民族盛装前往附近的乡镇赶集,通往场坝的乡间小路上一时间山歌飘荡,银饰叮咚,灿若繁星。
乡镇赶集的场坝边上有一株百年金桂,每到秋季,满树灿然,它可以在一年之内开几次花,特别是一场秋雨来时,第二天满地金黄细碎的花瓣惹人爱怜,许多人把这些花瓣悉数收集起来酿制香醇的桂花酒。后来,我阅读《红楼梦》当看到黛玉葬花那一段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这棵一地金黄的桂花树。一天,来了一个城里人他挎着一个有两只眼睛的叫不出啥名字的机器,在桂花树下摆一个摊,把一个木头框子挂在桂花树下,上面画着许多或站或倚的俊小伙和漂亮姑娘,在这个相对封闭以布依族和苗族居多的的地方,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些个“洋玩意”,大家像看西洋镜一样围过来看个究竟,经打听,原来那个长着两只黑眼睛的机器就叫做照相机,木头框子上的一幅幅小画叫照片。胆大的小伙和爱美的姑娘们就以桂花树为背景,拍下一张张靓丽可人的照片……这是我最初对桂花树的印象。
晚上,小区的亭阁间,公园的树丛里到处都弥漫了这种甜蜜的味道,好象是桂仙们约好了在一起怒放的,以至于偌大的一个城市都陷进了幸福的氛围中。
我突然明白了,小时候对月亮的无限向往,更多的是奔着形似的月饼而去的,为了满足节日里才能解馋的口福,现今大家早已走到了丰衣足食,月饼的形式已从口福上升为礼仪,而那嫦娥仙姑早已经下凡到普通百姓家电视里,不厌其烦地将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一遍遍演绎。
桂花品性高洁,古代有多少文人骚客对它咏之叹之,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借花抒情言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中赋予桂花为天香,这该是何等的荣誉和赞美啊,花开花谢,香气溢远,触不及,寻不见,只能在它渲染的一片闲情中,在不经意间,自由的想象一种温暖。它可能不够美,但是在几米之外,你却可以知道它的存在,你不必凑近鼻翼去闻,就能感受到被它的牵引。
桂花美在其内,而香在其外,沁入其心脾,回味之久远。它不求繁华,不求眩目,不求众多的簇拥,只纤薄柔嫩的低眉行于尘世间,不由让我想起我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的中国铁建人,他们就像临风玉立的桂花树一样,在深山峡谷,在城市边缘,„„默默无闻作贡献。他们一如桂花一样没有美丽而娇艳的容颜,但在我心里他们却是无比的秀美而高雅;他们没有妖娆的身姿,但它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高贵之气,却深深吸引了我;他们可能也不够艳,碎小的花朵,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唯有它的清气幽香足以让人感受它内在的豁达和美丽„„
这真是香不醉人人自醉啊!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贵州路桥公司 朱锡荣)
第四篇:《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
《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
第八:
共两时
第一时
授时间:月
日
教学内容:
一、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二、综合练习
教学目的:
一、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感受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教学方法:听唱法
型:新授
教学重点: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三、歌曲、简介:此曲是一首江西民歌,反映了人们群众对工农政府的热情拥戴,对革命前途的无比乐观,使人们从歌中感受到他们那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
2、教师范唱:
3、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模唱。注意唱准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待熟练后,逐步回到本歌应用的速度。
4、练唱歌曲、歌曲分析:歌曲为宫调式,基本上由四个具有起、承、转、合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五、第六乐句是第三、第四乐句的重复,第七个乐句则是第四乐句的变化、发展,也是全曲高潮所在。歌曲表现了高昂的情绪和热烈的气氛。尤其是轮唱部分更是呈现出人民群众争先恐后、踊跃参军的动人情景和对革命的炽热感情。
6、学生自己遍配简易的舞蹈动作,载歌载舞。
四、节奏写作练习
通过前几节的节奏写作练习,学生对乐段或乐句中在前后节奏上的相互关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练习
(一)就是让学生运用这些感性知识来为乐段中的前乐句接续后乐句的节奏。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乐段中的前后乐句除了音调之外,在节奏上也往往有一定的联系,表现为节奏的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
练习
(二)是在指定的音高上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乐句结束音要求时值较长;
②节奏类型不宜过多,要以一个主要的节奏型贯串乐段,以取得统一;
③长短相间始终是节奏连接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后札记:
小结:
第二时
授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欣赏《斑鸠调》;《高歌朝太阳》;《起蓬号子》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欣赏
教学方法:赏析法
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三、欣赏
(1)《斑鸠调》、简介:此曲是流行于江西地区的小调,以活泼的对答和齐唱的形式,赞美了斑鸠鸣叫、秧田翠绿的大好春光。
2、初听
3、赏析: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两句式的乐段,贯穿使用了具有赣南色彩特征的乐汇。节奏富有跳跃感,歌词中夹着“叽里咕噜”、“咕呱咕呱”等模仿斑鸠、蛤蟆叫声的衬词,使整个曲子荡漾着春天的生机。
4、复听
(2)《高歌朝太阳》、简介:此曲是广西壮族民歌,两段体结构。音调高亢悠扬。
2、初听
3、赏析:第一个乐段六小节,节奏自由,后句从第三小节的弱拍起,保持前句的节奏特点,句末落在宫音上,使这个乐段结束显得不太稳定。第二乐段节奏灵活自由。歌曲中较多的使用了延长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赋予这首民歌鲜明的山歌特点。
4、复听
(3)《起蓬号子》、简介:此曲是浙江地区渔民们在劳动中所唱的号子类民歌。表现了劳动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
2、初听
3、复听
教后札记:
小结:
第五篇:围棋历史悠远(精选)
围棋历史悠远,有关围棋起源的传说甚多,比较公认的是最早起源于尧帝。晋代张华《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
“下棋”也称“对弈”。“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到了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的 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唐朝后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 大下降。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 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 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 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 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围棋这项运动在日本的历史,有据可考的是始于平安时代,也有说是在更早时由中国流传过去的,但若要说弈棋真正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大约该算是公元700年左右,我国当时正是唐朝,那里还专门有为了学习棋艺而渡海前来大唐的日本留学生,可见弈棋之风在日本之兴盛。而围棋真正得到有序的发展,并在执政者认同下建立起正规的棋士体系,则应该说是在又过了700多年的战国时代,由当时的大英雄织田信长赐封围棋高手日海禅师为日本围棋史上首位名人时开始的。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围棋在日本宫廷盛行起来。以后数百年间日本在围棋规制上基本遵循中国传统下法,中国的《玄玄棋经》一直是日本棋手必读的权威之作。进入平安时代(794—1185)以后,围棋倍受上流社会妇女的青睐,对此,在十一世纪问世的《源氏物语•竹河》等章中,有相当细致的描写。到镰仓时代(1185—1333),围棋在习惯于战场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渐传播开来,即使在紧张的战争空隙之际,武士们仍迷恋于黑白之间。这大概是由于围棋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相通的缘故吧。日本围棋从古棋到近代围棋的变革是从战国时代(1467—1575年)后期始,经由安土、桃山时代(1576—1603年),到江户时代(1603—1868年)初期完成。这时也正是日本从中世到近世的转型,也是日本封建社会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人物就是第一代本因坊算砂。当时的大英雄织田信长赐封围棋高手日海禅师为日本围棋史上首位名人。日海在中年时改名为本因坊算砂,他所开创的本因坊家族,从那时起作为日本围棋界的核心,在历史上走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岁月。
朝鲜的围棋活动,最早见于朝鲜的史籍《朝鲜史略》,相传高句丽的长寿王巨琏,打算攻占百济,招募了一个僧人道琳,假装获罪,逃到百济。道琳长于下围棋,通过下棋,取得了百济盖卤王的信任。道琳就蛊惑百济王滥用民力,大修宫室、城郭、坟墓,弄得百济仓廪虚竭,人民穷困。于是高句丽王发兵,攻占了百济的首都,百济王兵败被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475年,相当于南朝刘宋末年。这说明在475年前,围棋传到高句丽和百济已有一定的时期,这才有可能得到两国统治者和僧侣的喜爱。朝鲜围棋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颇为兴盛。李延寿《北史·百济传》中说:“百济之国,……俗重骑射,兼爱坟史,而秀异者颇解属文。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尤尚弈棋。”
唐初,朝鲜半岛上依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675年,新罗在唐王朝的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社会的统一与安定,为唐王朝与朝鲜的文化交流,围棋的发展、棋艺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朝鲜古代围棋向现代围棋的转型,主要得益于日本。近代日本围棋的突飞猛进,使终年积雪的富士山成为各国棋手心中的“圣地”,他们踏波蹈海,赴日研修,有的面壁十年,呕心沥血,终在异国它乡成为叱咤棋坛的一代风云人物,就像赵治勋;有的则艺成还乡,在自己的祖国推广普及围棋,被誉为“韩国围棋之父”的赵南哲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当年轻的赵南哲在日本学成回国,这位有识之士推着手推车,载着棋子棋书,吱吱呀呀,走街串巷,向韩国民众推介围棋。谁曾想到,一部小推车,竟推出了韩国围棋偌大的一片天地。
围棋文化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道家精神,其间有和禅理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与中国文化暗合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就如此定论,因为对弈时中所表现出来的杀伐阵阵,起起伏伏,是不能忽略的。古人仿效《孙子十三篇》,编出了《棋经十三篇》,其中的奇胜正和无不包含着兵家的思想,甚至有很多言论可以算作是《易经》的注脚。中国历史上的围棋皇帝梁武帝的《围棋赋》中,有“尔乃建将军,布将士,列两阵,驱双轨徘徊鹤翔,差池燕起。”这分明是兵家行军布阵了。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几首围棋诗,其中一首为:“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这里的围棋,也许不仅仅是围棋了,那是李世民征战多年军事经验的总结,甚至包含着政治理念。帝王读弈,自是不俗啊。围棋中也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棋经》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这哪里是在下棋,分明是教做人。清朝的尤侗也有一句,“试观一十九行,胜读二十四史。”这高度也不低,围棋和史家也挂上钩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中,更是常常能看到围棋的影子。围棋——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精髓,是集科学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智力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思考方式,日益受世人瞩目,成为幼儿、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教育界有关专家认为:“学习围棋是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最佳快捷方式。”专家经过长期科研与测验认为,学习围棋对孩子有以下诸多好处:【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具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200万以上的人自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的,而围棋中的竞技性功能恰好能够培养孩子曾强意志品质。围棋的胜负使得孩子经常在逆境中得到锻炼,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增强孩子的文化修养】
在围棋发展的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身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古代四艺,说明围棋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早已被先人们所接纳。围棋是自然的、和谐的,也是淳朴的、流畅的,这对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是大有裨益的。下棋的过程也就是对美的构思、设计和创造,从而达到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
【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大局观】
学围棋可以让孩子明大、知取舍、提高判断能力。围棋是局部与全局的有机结合,通过下围棋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总揽全局的能力,养成制订计划,并且按步骤实现计划的缜密的思考和行动习惯,从而让孩子逐渐明白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良好的大局观也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围棋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和国际性。孩子对局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而参与围棋活动和对社会围棋的关注,也就是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围棋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围棋创造过程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对孩子认识社会、人生以及人的复杂性十分有益。下围棋能力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学围棋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个性化发展】
围棋是个体的竞技性项目,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创造在棋盘上尽情的演绎和发展,无拘无束,从而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之外,学围棋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计算力、协调能力和自立能力。希望围棋这朵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奇芭今后能够在广大青少年中盛开。
以上几点大体总结了学围棋对孩子的益处。如今,中国已经把围棋纳入了体育项目,但围棋决非单纯的运动项目,它的发展与演变中蕴含着丰富的数理、军事、哲学、艺术等内容,因此学围棋的孩子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以及棋艺的提高,他们对围棋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他们会把围棋上的感悟与思维方式融汇与生活、学习、交友等。而这正是学围
棋的真正意义。
目前围棋主要流行于中日韩三国(这三国的围棋水平,围棋人口都是远超其它国家的),在亚洲其它地区也有发展。特别是朝鲜,他们的最高水平已达到中日韩三国的较弱的职业棋手,并且在去年夺得了智运会围棋男子公开组(即业余棋手组别的比赛)。
在欧洲,美洲,围棋普及事业也已有所发展(主要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较快),例如欧洲每年都有有盛大的欧洲围棋大会,整个欧洲的围棋爱好者都会赶来参赛。虽然有大量中日韩高手不断迁至欧美国家进行教学,但总的来说这些国家围棋人口还是很少,围棋水平还是很弱,有些国家的最高水平只有中日韩的业余4段左右。因此,围棋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是围棋的发源地,但在近代围棋发展却止步不前,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位来访的日本五段女棋手,横扫当时中国的顶尖高手,另中国围棋颜面扫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百废待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围棋这门古老的思维竞技艺术焕发了青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特别对“中国绝技”的围棋予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倡导。50年代初,各级围棋比赛开始列入各级体委的工作议事日程,定期举行比赛。1960年《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积极组织棋类活动”等社论;第一个专门的围棋刊物《围棋》在上海问世;多次举行中日围棋比赛;老一辈围棋运动员(如刘棣怀、过惕生等)在党和政府的翔下焕发了青春;各主要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棋社;于1962年成立了全国围棋协会,国家体委副主任李梦华担任主席,陈毅担任名誉主席。围棋事业走上的正轨。老一辈棋手努力创新业,新一代棋手崭露头角。
“长江后浪推前浪”,60年代始,以青年选手陈祖德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迅猛崛起,成为中坚和主流。陈祖德的棋风刚烈中有绵柔,宏博中寓精微,着棋大刀阔斧而又严谨慎密。他在1964年、1966年全国比赛中,闯关斩将,勇夺冠军。与陈祖德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思维清晰、算路精深的吴淞笙,风格简洁明快、善用逻辑推理的罗建文及着法周到的沈果荪等人。这批优秀青年选手继往开来,取代了“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数十年分掌天下的局面,开一代清新慎密的现代棋风,为新中国围棋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批青年选手大都在二十左右,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前途示可限量。然而,正当我国棋坛欣欣向荣,大有起色之际,十年**开始了,茫茫浩劫,围棋自然劫持数难逃。项目被取消,比赛被停止,专业队伍被解散,棋手下放到农村工厂。除少数人在业余坚持孤军奋战、独立研究之外,大多数人忍痛改行,棋艺荒废,棋坛一片荒芜。
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俱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继陈老总之后担任了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发展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把围棋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之内,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新时期的昌盛国运,造就出新一代风流人物。以聂卫平为代表的更年轻的一代棋手显露出耀眼的锋芒。聂卫平、刘小光、马晓春和方天丰等相继登上了冠军的宝座。特别是聂卫平,以其沉雄、博大的棋风,炉火纯青的棋艺,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夺魁。特别是在1985年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一举击败了日本三位高水平的棋手,为中国队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日围棋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围棋界人士及广大爱好者们,也振奋了全国人民关心祖国体育,奋发自强的赤诚之心。一个空前未有的围棋运动高潮已经到来了。在最近30年,中国围棋发展迅速,从聂卫平,马晓春到常昊,胡耀宇,邱峻,丁伟,中国棋手的实力不断加强,中国的围棋人口也不断短增多。目前,除国家举为专业性的比赛外,还由地方和社会各界举办如“新体育杯赛”、“国手赛”、“陈毅杯赛”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大学生围棋赛、少年儿童围棋赛也相继举办。不少高等院校还开设了围棋选修课。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不少以围棋为主要项目。青年不仅把围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更把它当作一种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运动。近年来举办的青少年围棋赛,像罗先河、常昊等年轻棋手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棋艺。我国围棋事业后继有人。
现在,中国围棋人口总数大约在2500万左右,估计实际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而且这当中还有许多业余高手。
职业棋手人数则在300左右(此数字在不断增加中),在国际大赛上表现抢眼。
总的来说,中国围棋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但相比韩国的围棋普及率,我们的围棋人口比例还是太少了。所以人们常说“100个中国男人里有90个会下中国象棋,但可能只有5个会下围棋。”因此,中国围棋的普及之路还很漫长。
要把祖国的围棋事业搞上去,要让围棋这朵思维之花在她的故乡放出最夺目的光彩,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竞胜斗奇,已成为我国棋界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