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3 17:0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第一篇: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利好齐聚核电板块 大单围猎龙头股

2014年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将于7月29至7月31日举行,同期还将召开2014年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第二,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6月中旬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要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第四,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推出的164项行业标准中,涉及核电达81项。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日前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将投资380亿元建设两个核电站,分别为两台125万千瓦大型堆以及两台10万千瓦小型堆项目。

第五,核电出口将迎来高峰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阿根廷期间,中阿联合发表声明称,在阿根廷合作共建重水堆核电站。此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期间,中法双方签订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较强的“旗舰项目”。中国核电技术对外输出,将加速国内核电重启,倒逼国内核电发展,加快示范堆型建设进度。

在国内核电项目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出口的推动下,核电设备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今年新增项目数相比2013年,增幅有望达到100%至200%,设备投资需求近700亿元,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商运和3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划,核电设备投资总需求有望接近4800亿元。核电、常规岛和辅助设备市场,均将获得实质性订单支撑。

个股配置方面,受国家能源局批准81项核电标准消息刺激,核电板块的受关注度提高,积极的投资者可适当参与具有较高业绩弹性的个股。推荐标的:东方电气。

第二篇:毕业论文--中国核电发展

核科学概论论文 中国核电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核工四班

学号:201020401419

姓名:苏冠豪

2012.5.17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 前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规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一、核能的概念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二、核能的发展应用历史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7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了全世界对核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 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 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四.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 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于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五.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1、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2、核电简史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3.核电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我国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核电机组共13台,年发电量为610亿千瓦时。它们主要位于广东、浙江和江苏:

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开始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目前拥有1台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

 秦山二期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于2002年投入使用,设计寿命40年,总投资148亿人民币,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3号、4号机组的建设。

 秦山三期核电站:2台机组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属于重水堆核电站,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设计寿命40年。

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是一座压水堆核电站,共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

 岭澳核电站:该核电站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为压水堆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45亿千瓦时。

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拥有2台压水堆机组,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作,年发电量140亿千瓦时。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六.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 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结论: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要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1、2、3、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第三篇: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报告

摘要: 目前,中国已将核电放在重要能源部署地位上,加大对核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核电站在环境的至高点之上,再加上核电站发电固有的优点—发电的的可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中国核电发展的广阔天空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我国核电站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反应堆的研发,经济的竞争性,资金安排,天然铀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以及公众接受性都是影响我国建造新核电站,核电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公众对能源选择和相关环境问题的选择程度与接受程度,即公众接受革新型设计的相关宣传和教育必须引起巨大关注。并且要继续保持核电站运行的高度责任心,持续强化安全文化,提高核电技术先进程度保有量等,保证核电有能力对未来能源战略做出贡献„„问题的解决将是解开中国核电发展瓶颈限制,走出发展困境的根本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核电站,发展困境,解决方案,公众可接受性,核安全,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核电成本

引言: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中发表讲话:“中国承诺实现‘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指南,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节能减排。”中国的“哥本哈根态度”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可持续发展性。不容置疑地,核电作为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而安全的能源提到中国能源战略体系的重要议程中来,日益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核电与火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大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在当代中国发展核电有利于一次能源的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再者,发展核电可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核电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中是有巨大潜能,必将发挥重大作用的。然而,核电在发展道路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核电发展前景。核电只有走出发展困境,拨开发展迷路,才能优化中国能源体系,引领中国可持续能源之路,走出自身的“发展陷阱”。

(一)公众的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会强烈影响建造新核电站的决定,同时,公众对核电站的排斥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与**,从而影响核电的发展前景。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与评价大多取决于对这个事物负面消息的接收,人们当接触到某事物的瑕疵时,便会潜意识地定义  此事物必然是不好的。而对于核电站,大多数民众的印象停留在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惨烈情形中,而且不少民众对核电站释放的核辐射有巨大恐惧与不安,因此,我们便看见了在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出现的轰轰烈烈的抢盐**。抢购盐**不是个偶然事件,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如上世纪70代就风靡过鸡血疗法;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以及去年的抢购绿豆**。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关心,但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却相对缺乏,一旦有人为了商业利益借此制造谣言,就极易使民众产生公众心理,引起恐慌。由于人们把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将恐惧放大,把“可能”变成“必然”,从而民众“谈核色变”引发生的的“群体恐慌”,真真实实地对核电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然而,核电站正常运转时放射性的排放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比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还小。在一座100万kw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到0.02毫希,而一座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烟尘排放的放射物质使附近居民受到的剂量每年约0.05毫希。若以每天看电视2小时计,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为0.01毫希;做一次X光检查接收的剂量为0.5-2毫希。人类居住在地球上,从宇宙射线中每年至少接受0.28毫希(海拔越高,剂量越大);从地壳辐射每年接受得剂量为0.3-0.2毫希。一般规定,居民的允许辐照计量为5毫希,核电站的辐射只占几百分之一。可见,核电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远远低于其他污染源或天然辐射的影响。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国的核电站的周围就是居民区,离大城市只有15-25km。因此,民众对核电站运转中辐射污染的担忧是多余的。

另外,整个社会中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美国科学曾对核电站有可能发生的10万中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在美国每年每人死于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仅为死于汽车车祸概率的7.6万分之一,100座核电站给美国人带来的风险只及闪电雷击带来风险的0.04%。

针对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质疑与恐慌,首先,政府,媒体应该大力在民众中普及核电知识,公平客观地介绍核电问题,加强科普工作。其次,民众对核电站的恐慌也一部分源于信息不透明,如果我国不准确地公布核电站的信息,“就算是物理学家也会感到恐慌”。因此,举国的“谈核色变”还在于体制透明化的问题,毕竟当一个人面临灾难时,“即便只给他一根稻草,他也会死死抓住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正规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参与核电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让公众在参与其中并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减少对核电的恐慌。再者,核工业界也更应完善自己的安全机制,注意严重事故的防范和缓解,进一步技术开发具有高安全水平的未来核电站。

(二)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

目前,中国现在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只够2020年1/3的用量,国家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副司长王中堂认为,"中国铀矿储量基本满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需要。如果得不到足够的  铀矿资源,不管建多少核电站,最终都将面临停产的困境。铀资源争夺将成为中国大力发展核电能源的必经战役。”而与此同时铀矿的贸易严格受IAEA的监控,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铀矿需要涉及政治、军事等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由于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都可能重新发展核电,如果对燃料需求速度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国际价格。由于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目前全球主要铀矿生产商已经垄断市场,随着未来国际潜在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天然铀的成本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中国核电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瓶颈,在努力保证充足通畅的燃料的同时,大力研究开发快堆技术。

在“核能卷”第230页的“主要结论中,对铀资源对中国核电的制约给出这样的回答:“铀资源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方面,我国是潜在铀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不是贫铀国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内勘察,从而提高我国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国外市场的两种资源,加强国家的统筹安排,形成有强有力的团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而廉价的铀资源供给,加强与铀资源丰富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建立长期合作,降低我国因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铀钚的再循环复用和快中子增殖核燃料增殖,通过研发快中子核电站技术,将我国现有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扩大60倍,从而提高铀资源利用度,大幅缓解对天然铀的需求,实现核燃料供应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快中子反应堆还可以利用快中子将热中子反应堆中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烧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后代的威胁。

(三)核电安全问题

核电站虽然与原子弹一样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但其采用低浓度裂变物质作燃料,且分散在反应堆内,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自我爆炸。更何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又多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能根据需要使裂变反应有控制地进行,并能随时中止反应。所以,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此外,为确保安全性,核电站设置了3套屏障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逸,还有一系列纵深的防御措施,如对核电站的设计,制造,施工,人员培训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安全运行;核电站有一套完整的保护系统,该系统以假想的最严重的事故作为安全设计的依据,万一发生事故,能自动采取许多应急措施,甚至自动紧急停堆,等等,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和把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缩到最小。

但是,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安全性=飞机安全性,核电事故的几率约为100个核电站运行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事故。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福岛核泄漏事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严重的影响。而核电站不能避免极小概率的安全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核电站的超期服役问题。如日本核危机的背后便隐藏着超期服役的重大原因,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显示,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虽然专家分析,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仍然使用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样的老式沸水堆机组,十分不妥当,但在2010年—其40年使用寿命已到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不知何故又比原本计划延寿20年,如果美欧此次事件发生,第一核电站的正事退役需要到2031年。

(2)人为隐患:操作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严格履行管理规定,以及一连串的失误。法国人眼里,造成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另一个原由,是前苏联核电组织机构和运作方面的重大缺陷:运行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运行规程,该核电站也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毕果认为,切尔诺贝利和日本曾发生的核事故并不是人员的警惕性不够,主要是培训不足,反应过度造成,实际是对技术没有充分的理解”。

(3)设计缺陷,且核电站的抗灾害能力较弱。我们可以仔细对比分析历史上核事故,事故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核电站的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如最近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一重要原因就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有缺陷。在去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核电站反应堆关机键“通风”功能瘫痪,致使压力无法释放,进而产生外壳爆炸,加剧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而这些问题致命地影响了核电安全,对民众也产生巨大的生命安 

全。为了让核电的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以致全无,我们迫切的需要建立核电的安全机制,并采取以下措施:

(1)核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淘汰设备落后,老化的机组。(4)人员的安全素质培养,提高技术修养,目前中国核电站的最重要安全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福岛危机提醒我们:人为错误可能会比全球变暖更灭亡世界。

(3)新一代核电站的研究,竭力弥补其技术缺陷。

(4)应急响应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以在万一发生严重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能够保障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实施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站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工作方针。

(四)核电站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核电的建设成本极高,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一因素,我国应将在将建造期间降低成本的成熟方式落到实处,以减少成本的制约,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方法列举如下:“达到经济规模;流水线式建造方法,标准化和系列化建造;缩短建造周期;多机组建造;简化电站设计改进电站布置,使用模式化建造;有效的采购与合同;成本和质量控制;有效的项目管理;与相关法规管理当局密切配合与合作。”



另外,在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也是成本高昂的领域,制约了我国核电站与其他能源方式的经济竞争。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产生约550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以未来我国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计算,每年可产生约3.85万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就需要巨大的地下空间对这些核废料进行掩埋,这将对我国的核废料处理能力提出巨大考验。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一座位于甘肃玉门,另一座竟然在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我国将在2015-2020年左右,确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库址。因此,我国在建设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同时,将经济效益最大化,降低土地成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

而从我国发电平均综合成本来看,火电最低,水电,核电紧随其后,水电,核电相较于风电,光电更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在运行中,更具经济竞争力。况且,相对于成本而言,能否长时间,稳定,不受环境影响地供电,是各类发电方式最重要的竞争力。在发电过程中,风电受风力,季节影响;水电受气候,汉语影响;光电则受制于四季,昼夜及阴晴。只有核电和火电能维持稳定的发电,而火电有对环境污染大的致命弱点,会渐渐降低在能源体系下的地位。因此。核电的发电成本低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优势。

由此可见,核电的经济竞争力主要受制于建设成本和核废料处理成本,只要我国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优化集资  手段,扩大集资范围,使核电凭借着运行成本低,发电效益高,产出效果好的优势,从而富有极强的经济竞争力。

小结:

目前,我国核能在当前能源构成中仅占极小的比例。铀资源也比较缺乏,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偏差,建设成本与核废料处理成本高,安全问题也有待完善。总的来说,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条确定的技术发展路线。但这一点反而成为有利条件,我国可以立足于当前世界最新技术基础与发展核能的优点上,来规划我国的核能。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做到:

1.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电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规划核电项目的建设,逐步推进现有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制造企业重组,以适应大规模核电建设的需要。

2.加大设备研发力度。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统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共享;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形成设备的成套能力。对关键的设备,包括大型铸锻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依法强化政府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才,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  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4.加强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核电人才培养。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思路,重点围绕核电站的开发,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检修,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相应地科研和配套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核电专业化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更多企业投资建设核电站创造条件。

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技术人员的支持,核电站先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社会大众的认同,核电的发展能在这肥沃政策,社会土壤的栽培下,告别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迎来中国核电的盛夏。

引注:

1摘自新华社《哥本哈根会议之中国立场摘要》 ○2《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赵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苏联核电安全报告》,强玉才,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摘自《维基解密》 ○5《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规划》,贺亮,军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世界核电复兴的里程碑-中国核电发展前沿报告》,王秀清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国能源战略思考》,庆承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年版

 8《经济研究参考资料》,黄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中国新能源发展》,曲格平,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第四篇:对中国核电安全发展的思考

化工知识

当前,中国核电发展总体形势良好,虽然存在一些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

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将核电安全推至舆论焦点,安全问题也成为核电发展关键。福岛核事故一周年之际,我国核电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又需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应对?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提出了他的观点。

一、确保核电安全必须采用先进技术

从表面上看,福岛核事故的起因是九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采用先进技术与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对核事故原因分析,不应停留在自然灾害层面,而应当从核电站安全系统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

造成这次福岛核事故,有企业应急措施迟缓、政府监管和反应不力等原因,但从根本上看,能动型安全系统失灵是主因。按照核电站的运行规则,出现事故后首先要实现停堆,然后将堆芯余热导出,这是确保核电站安全最关键的一步。如不能及时导出余热,就会发生堆芯熔化,严重的会引发爆炸、泄漏。在解决余热导出问题上,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能动型安全系统,一种是非能动型安全系统。能动型系统主要依靠外部电网或备用电源驱动,一旦全厂失电,冷却系统即告失效;非能动系统不依赖电源,而是依靠重力、对流、蒸发、凝结等物质固有的自然规律来带出余热。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能动型余热导出系统,地震后反应堆实现了自动停堆,并利用柴油机驱动冷却系统工作。然而一小时后,海啸摧毁了柴油发电系统,导致其后一系列严重事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开发的核电站,包括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堆等,使用的都是能动型安全系统,这些电站占世界在役核电站的绝大部分。核电界早已认识到,“能动型”安全系统在失去电源时存在“不能动”的隐患,虽然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必须予以解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哩岛事故后,美国和欧洲分别制定了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RD和EUR),明确要求新建核电站堆芯熔化概率和大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概率,要比原有核电机组降低两个数量级,以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符合这一标准的核电技术被称为三代核电技术。

经过长期探索,科学家对能动型安全系统作了很大改进,有的新建机型达到了三代标准,如法国的EPR。同时,科学家开发出了不依赖电力的“非能动”核电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核电站的固有安全性,成为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机型有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1000,以及GE与日立联合开发的经济简化型沸水堆ESBWR,俄罗斯开发的半非能动型压水堆等。中国在第三代核电招标中,经过多方比选,引进了AP1000机型。一旦发生事故,可以在72小时内无需电源和人工干预而自动冷却,遇到类似日本这次自然灾害能够避免发生重大核事故。同时在抵御恐怖主义、人为破坏核电站方面也有相当优势。这次事故表明,以非能动技术代替能动技术将是核电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应当统一技术路线,坚持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并自主开发新的机型。

一些人士担心,AP1000虽然安全理念先进,但最早也要在2013年建成发电,在首堆没有建成、其它国家没有运行经验的情况下,我国批量建设AP1000是否可行。经专家研究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因为AP1000的核蒸汽供应系统(除主泵外)都是基于二代的成熟技术,AP1000与二代的差别主要是安全系统。AP1000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已在美国经过严格的台架实验验证,获得了美国核管会的审查批准,二代技术能动型安全系统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所有的核电安全系统,不论是传统的能动型的还是新的非能动型,都无法进行事故实况下的破坏性试验。即便AP1000运行若干年,对验证非能动的安全系统也没有实质意义。国际上以往推出的新机型,都是在首堆建设的同时梯次推进、批量化建设。如法国的EPR,在芬兰首堆建设的同时,在法国、中国、美国、印度进行批量化建设。我国AP1000依托项目一次建设4台,事实上已开始批量化。目前,美国已有6台AP1000项目签订了EPC总包合同,14台正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随着主泵耐久性实验的完成,AP1000进行批量化建设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完全具备。

二、我国核安全面临的挑战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管理和核事故应急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但是对安全问题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我国核电呈快速发展态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役机组数量较少,但在建、拟建机组数量较多,安全质量控制压力持续加大,核电发展配套能力、核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亟待加强,长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第一,采用能动安全系统的二代核电机组上得过多。在这一轮核电发展中,从2005年至今,国家已核准核电机组34台,装机容量3702万千瓦,其中28台是二代机型。另有16台机组已批准允许开展前期工作,其中12台是二代机型。其它上报国家能源局待批项目也大部分采用这类机型。这些二代机组经过改造,与大亚湾最早使用的原型堆M310相比,安全性有所提高,但仍无法解决全厂失电后会出现的严重安全事故。这些机组开工时间晚,运营周期可长达40—60年。如果在2020年建成,要到2060—2080年才能退役。在这期间,不仅二代核电已经被淘汰,三代核电技术也会逐渐落后,第四代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核电技术将成为主流,甚至第五代可控核聚变核电技术也可能投入使用。由于世界各国现役二代机组大都在未来20年左右退役,之后的40—50年中,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核电安全风险最大的国家。

第二,核电安全状况与最先进的标准仍存在差距。今年3月16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决定,要按照最先进的核电安全标准进行检查。这一标准应当是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核动力厂安全设计规定》(简称HAF102)以及相关的19个导则。该标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美现行的核电安全标准同步。对照HAF102,除已开工建设的4台AP1000和2台EPR机组外,其它所有的核电机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在正常条件下,大部分机组能够实现安全运行,但需要持续加强监督管理,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第三,核电研发、制造、建设和监管力量跟不上。由于近年核电发展较快,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主要是,有限的核电研发设计分散,影响了先进安全技术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既使是二代加机组,也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企业安全意识不够强,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重大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稀释,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陆续退休,新人成长需要较长时间。乏燃料后处理能力薄弱,把过多的乏燃料储存在核电站,会面临福岛第一电厂4号机组乏燃料池放射性泄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核安全监管能力严重滞后,国家核安全局和国防科工局从事安全监管的人员数量不足,监管人员待遇远低于核电站工作人员,增加了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难度。

三、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从核电发展历程看,每一次重大核事故都带来了核电技术的升级,日本福岛核事故也完全可以成为开发应用更安全、更先进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当前,中国核电发展总体形势良好,虽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不能因噎废食,应当坚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的核电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加强核电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消除一切隐患,确保万无一失。

第一,合理控制核电发展规模和节奏。经过这几年发展,核电在建和核准项目规模已突破2006年制定的规划,核电企业争厂址、争项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各方面对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的预期普遍超过7800万千瓦,大多数核电业主和配套企业是按照装机1亿千瓦以上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即使在福岛核事故后,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暂停核电审批的情况下,有的核电企业仍在策划继续大上二代项目,这种做法有违核电安全发展的方针。在目前国家编制核电安全规划与调整核电中长期规划中应当明确,核电发展中应当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规模、速度放在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应当集中力量建设已经核准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再批准开展新的前期工作项目。“十三五”期间再视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审批,防止过多过快上马核电机组带来长期安全风险。

第二,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核电站进行安全审查。我国核电最先进的标准应当是《核动力厂安全设计规定》(HAF102)及相关19个导则,这一标准与国际上最先进的标准是一致的。对核电安全的评估,除了运营安全和建设安全外,更重要的是对核电站的设计进行对标审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摸清核安全家底。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核设施,应当立即停建或关闭;存在一定隐患,可以改进的核设施,要限期整改。此外,应对在役、在建、拟建核电站厂址发生极端灾害事件的概率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第三,适时调整未建成核电项目的机型。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核电安全水平,应当对所有未开工的核电项目进行一次评估。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坚决改用AP1000机组,这类机组估计有十多台。今后新开厂址和现有厂址的后续项目,均应采用非能动安全AP1000系列机组。同时,加强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尽快批准CAP1400开展前期工作。

第四,强化核电配套能力建设与核安全监管。统筹考虑核电发展规划与人才、燃料、制造等方面的关系,促进核电装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实国家核安全局力量,使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监管机构。加快核电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核事故应急系统与核电日常管理工作应当在机构和人员上统一起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所有应急对策与措施始终处于有效状态。总结这次事件中日本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国家核应急预案》。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Domain:www.xiexiebang.com 3M电子氟化液 More:sfhbsaw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知不足者勇,知不足乃安全管理工作之大幸。

安全管理要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自觉。安全管理工作切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乐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对存在的问题要看得清、敢面对,还要改得了、能战胜。

为此,各级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管理责任举过头顶,把搞好安全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本质安全之心装在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客观规律。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安全管理知不足就是:以安全先进单位为镜,照差距;以各类隐患为例,看不足;以事故教训为依据,查过错。安全管理工作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安全管理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工作节奏、把握操控能力,逐渐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标,最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确保单位和个人的本质安全。

一种果实长在田园,它的期待是收获;一种果实画在纸上,它的期待是赞许;一种果实长在心田,它的期待是种子。安全管理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颗健康和谐的“本质安全之心”,把“本质安全之心”的种子植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心里,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结出丰硕的安全果实。

第五篇:中国发展核电产业的成功之路

如果说风光旖旎的中国南海之滨,传说中西王母降生的地方——宁静秀美的大亚湾畔是怀瑾握珠之地,大亚湾和岭澳两座核电站则宛如镶嵌在这方灵山秀水上的两颗晶莹璀璨的钻石,在蓝天碧水间熠熠生辉,见证着沐浴祖国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和闪光足迹,见证着中国人核电之梦变为现实的成功路径.搞核电曾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早在1958年,原国家电力部就开始研究建核电站事宜。1970年2月8日,国务院领导郑重决策:“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1980年,国家领导人访问法国时明确表示,要尽快建设两台大型核电机组。1982年1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国家以贷款方式投入3亿美元股金,以与港方合营、利用外资的形式建设需要投资40亿美元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令中广核人引以为光荣和自豪的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亲自决策、亲切关怀下实现的。在大亚湾核电站基础上滚动发展起来的岭澳核电站,也是党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的产物。正是在党中央与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中广核集团的成长和发展之路才走得非常坚实和成功。

中广核人不负众望,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靠“借贷建设、卖电还钱”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广核集团,实施“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资本裂变式经营战略,成功走出一条自我循环、自我壮大的良性发展之路,由核电婴儿茁壮成长为祖国的核电骄子。如今,耸立在宁静的大亚湾畔的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不仅结束了中国没有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历史,而且已成为中国核电发展史上高耸的里程碑。如今,集团已成为拥有两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年发电近300亿千瓦时,总资产55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78亿元,年盈利近30亿人民币的国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三核、广四核的建设和发展,中广核这个祖国核电事业的骄子一定会成长为世界级的核电巨人。

中国必须搞核电,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何搞法一直存在争论。有人主张一切从头来自己搞。其实,在世界核电技术已发展成熟的今天,自己从零起步决非明智之举,善于营造并充分利用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后发赶超才是上策。中国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关键是抓机遇、抢时间。我们最输不起的是机遇和时间。世界近代以来,中国已输掉太多太多的机遇和时间: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电子革命、信息革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落在人后。如今早已清醒的中国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高。中广核的道路——高点位起步,跨越式发展,“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理应成为我们全民族追赶世界先进浪潮、实现强国之梦的样板路。亦步亦趋只能导致永远落后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跨越,这才是后来者居上的真谛所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即在于此。

中广核的成功,还在于为我国找到一条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际经验显示: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成为支撑世界电源的三大支柱。而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其弊端日益显现,改变电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势在必行。我国水电能源理论蕴藏量较大,但可开发储量并不多,且多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开发难度较大的中西部;煤电是高能耗、高污染能源,目前已占我国电源的近80%,不仅发展潜力有限,而且污染性及其导致的交通运输问题愈演愈烈;我国石油短缺,天然气储量也不富裕,进口量将逐年增加,发展油电、气电无疑要依赖于国际市场,易受制于人;至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提供大规模、稳定的工业电力,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能源。中长期只有核电可作为我国替代煤电、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发展核电还可以极大缓解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不仅如此,发展核电也是培养、聚集、储备核技术人才、提升我国核能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核电站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属核能高科技产业,与一个国家储备和发展高水平的核技术、核队伍、核能力密切相关。发展核电不仅能为国家提供必要的电力能源,而且能为国家的核能力奠定坚实的产业、技术、人才基础。积极发展核电产业,走以核养核的市场化新路,不仅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继续提升我国的核能力、巩固我国核地位的正确选择。

在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引进的基础上,岭澳核电站走了一条自主化建设的创新之路,通过建设岭澳核电站,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备制造能力已达30%。大亚湾和岭澳两座核电站自建成投产以来,其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和安全生产管理,一直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2002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评审团对岭澳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岭澳核电站即将成为全球核工业界极有价值的参照。”就这样,中广核集团在国家没投一分钱的情况下,十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不仅解决了中国人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能力问题,而且走出了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高起点、高水平上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中广核模式。“借钱买鸡、卖蛋还钱”,“以核养核、滚动发展”,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高”,这便是中广核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精华所在。这一模式的实质就是:全方位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其根本目的在于:走改革开放之路,通过学习洋人最终超过洋人,进而发展壮大自己。

其一、在引进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引进先进的企业制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中广核模式的成功首要的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引进和运行。中广核集团从创业之初,就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的同时,全方位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核安全文化,并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企业的具体实践,大胆创新,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中广核最权威的不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而是程序和制度。没人有特权,每个人都不过是企业制度规范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明晰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逐级授权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权威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制度,程序至上的运行机制,形成企业内部规范完善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互相制衡的机制。这一方面制约了人们的不良欲望,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80亿美元的工程建设,每年近25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至今集团没有出现一起大的经济案件,没有倒下一个干部。这就是制度的威力。

其二、中广核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市场运作的成功。从大亚湾核电站决策立项开始,中广核人就敏锐地抓住和利用香港电力市场电价偏高、国际核电市场低迷有利于买方的契机,走出一条“借贷建设、卖电还钱”和“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市场经济和资本运营之路。强烈的市场意识和成熟的经营理念,使中广核得以在市场中起步,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在筹资、建设、运营等方面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而且能立足于世界核能科技前沿,在高点位起步,选用世界上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在质量、性能、管理和主要技术指标方面达到并保持了世界核电的先进水平。

其三、中广核模式的成功还得益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凝聚员工爱岗敬业的强大精神磁场。中广核人在引进世界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的同时,积极培育富有民族风格和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20多年来,中广核人始终坚持千方百计战胜千难万险这样一种不服输的意志和理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做事一次成功、零失误、零缺陷、零宽容的严谨求实态度,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抢占世界核电制高点。也正是凭着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蓬勃朝气,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追求卓越的昂扬锐气,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的浩然正气,中广核人谱写出了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

中广核集团的诞生和崛起,不仅对实现我国核电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香港和广东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更重要的在于走出一条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潮流、实现后发优势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之路。纵观其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我国各项事业成功发展的根本条件和政治保障。尤其像核电这样的国家战略产业,更需要党中央的果敢决策和政治扶持。这是我国保持国际战略地位、自立自强于世界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发展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核电产业,是党中央站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振兴民族经济的战略高度作出的英明决策,没有党中央高屋建瓴的决策,就没有中广核今天的业绩与明天的辉煌。不仅如此,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仅仅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振兴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关键和希望所在。

2、中广核的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复兴之路。这条路其实就是中国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孜孜以求的强国之路,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争气之路和民族强盛之路。引进是为了创新,学习别人是为了超过别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以来许多爱国志士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站在巨人的肩上跨越,高点位起步,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华民族追赶世界先进浪潮、早日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选择。不仅核电事业,推而广之,我国的农业、工业、国防、科技都应如此。在改革开放中追求卓越、争当世界第一,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早日复兴、早日强盛。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科技领域中国必须有所作为,并要在若干关键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这是民族自立和国家强盛的根本条件。能引进的要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和提高,不能引进的自己创造条件也要搞上去,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就是如此,这样经过若干年扎扎实实的努力和拼搏,我国的整体产业素质、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必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3、中广核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的希望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高起点上发展规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建立能够激发人们潜能和创造力的富有活力的体制和制度体系,是培养、造就和凝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先进的生产力要以先进的生产关系、先进的文化和优秀的人才团队为内在支撑和动力。建设先进的制度体系、领先的科技与文化、一流的人才团队,这是企业和国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最可宝贵的资本,也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4、学习别人最终超越别人,这是对外开放的最高境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方位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和机遇,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和机制,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有核心技术和民族自有品牌,加快发展强大自己,进而领先于世界,这是中国强大的希望所在。

5、企业也好,个人也罢,总要有一种敢为人先、敢争第一的精神。只要有了这种不服气、敢争先的气魄、信心和勇气,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埋头苦干,拼命实干,艰苦创业,矢志拼搏,就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业绩来。

中广核的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发展核电的成功之路,也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顺畅之路。伫立在山清水秀的大亚湾畔,透过巍峨耸立的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我们仿佛看到一艘巨轮正迎着旭日劈波斩浪,满帆行进在希望的航程上。

加快发展核电的意义与作用

根据中央领导讲话、有关部委文件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提法,加快核电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核电是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到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要达到10亿千瓦左右。这对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已经成熟,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实践验证,供应能力较强,已成为国家能源电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核电发展,发挥核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更大作用,是我国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现阶段电源结构中,火电比重过大。这种格局不仅受到资源储量和开发的制约,而且受到环境容量和运输能力的严重限制。我国一次能源集中在北方和西部,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却缺乏常规能源。加快核电发展,构造“北煤、西水、东南核”的国家能源新格局,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运输压力,对提高能源效率和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发展核电,对保障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具有突出的作用。

2.发展核电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电厂,每年产生二氧化碳650万吨、二氧化硫1700吨、氮氧化物400吨,还有大量的灰尘、固体颗粒等。2003年,我国燃煤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硫达810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34%。电力工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

核电不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温室气体。2003年,全世界核发电量相应减少了20多亿吨的二氧化硫排放。大规模发展核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发展核电是寓军于民、促进核科技工业发展,保持和提高国家核威慑能力的主要手段

核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核科技工业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核战略是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证明,和平时期特别是在禁产禁试的形势下,能够替代核武器研制生产又能完整保留一支与核大国相适应的核科技力量并不断提高,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核电。自主地、较大规模地发展核电,有利于维护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核工业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核威慑力量,实现我国的核战略目标。

4.发展核电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核电是高技术密集的产业,核电发展涉及材料、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器制造等众多行业。由于核电的特殊性,对这些行业提出了技术水准很高的要求。发展核电,有利于推动这些行业的技术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座百万千瓦双堆核电站,按比投资1500美元/千瓦计算,造价即达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亿元。推进核电建设的自主化、本土化,有利于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较大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发展核电符合世界能源利用的趋势

世界核电发展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截止2004年6月,全世界共有442台核电机组在运行,装机容量达到3.63亿千瓦。核电占全世界发电总量已经连续17年稳定在16%左右。2003年有16个国家的核电比例在25%以上。核电在发达国家的电力供应中的比例,法国为77.6%,德国28.1%,日本为25%,英国23.7%,美国20%,俄罗斯为16.5%。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公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支持核电发展,并将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计划2010年起建设一批新的核电站。俄罗斯2000年批准的核能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一批更大容量的压水堆和新型快堆机组,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和印度都有宏伟的核电发展计划。英国能源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计划重新发展核电。德国等西欧某些国家停止发展核电后,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在重新考虑核能发展的政策。从世界核电发展趋势看,新的核电技术正向着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开发先进核电技术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正在开发第四代核电反应堆。

李永江委员:加快核电产业发展的八条建议

据新华社信息 2004年,伴随着全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我国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当前,核电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但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为加快核电发展,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李永江提出了以下八点建议:

一、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核电行业更大的支持。我国核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启动,到现在不过20年,从装机容量看,当前我国已建成的有九台机组,在建的有两台机组,总共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约占现有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与国际上核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电力总装机容量16%的水平差距极大。当前,国家考虑到发展核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将核电与火电、水电并列为电力的三大组成部分。核电对环保、对降低温室效应有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核电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一是增值税返还;二是免征进口材料和部件(包括国内制造商国产化所引进的材料和部件)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三是建设期财政贴息;四是从安全、环保、经济等综合方面考虑,让核电厂的运行模式继续为带基本负荷运行,不参与电网调峰;五是考虑到核电寿命一般是40年,新一代核电站可延长至60年,但为了降低还贷期间的电价,增加核电电价的竞争力,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还本付息的年限。

二、加大核电设备设计和制造科研攻关费用的投入力度。核电设备进行国产化,需要引进部分装备和关键技术,进行大量试验验证等开发研制工作,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为例,在工程准备阶段,原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委落实科研攻关经费1.37亿元,业主还投入科研试验经费6864万元。大量资金的投入,确保了55项定点设备中47项实现了国产化,两台机组综合国产化比率达到55%。因此,为了提高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落实核电设备设计和制造科研攻关费用,并进行专项管理。

三、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确定国产化率指标。国产化率要结合我国当前设备的科研与制造能力和世界核电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根据当前的国内制造能力,对即将建设的核电项目按70%左右的国产化率要求是适当的,但仍需通过较大努力才能实现。对将来建造的核电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不断提高国产化的能力;但也不是国产化率越高越好,不适宜地追求高国产化率,反而会造成总造价的提高,他认为核电国产化率的最终要求为80%左右是合适的。

四、确立一个合适的机组造价水平。造价和收益是一个辨证关系,低造价可以降低成本,但过低的造价也会导致低水平的机组性能,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对核电站来说,低造价不一定有高收益。应该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从而达到一个较高的性价比。

五、尽快制定我国核电行业标准。当前,我国核电站多种堆型并存,多国标准并存。工程设计与设备设计的标准是在现有的几个核电工程进行设计时制订的规范,而且分别引用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设计标准。因此,标准不完整,不统一,体系不完善。而核电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产业,设计、设备、材料、施工、调试、运行等都应该统一在一个与国情相结合的、符合核安全要求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体系内。因此,标准与规范的编制,是核电自主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但这些仅靠单个核电企业完成是不可能的,国家应从宏观角度指导这项工作的进行,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制定核电行业标准,以适应当前核电发展需要。

六、尽快编制核电定额。目前我国尚没有核电站建造的定额,当前核电站的定额是参考20世纪90年代初的核工程定额,工程定额标准不统一,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等计算方法也各有不同版本。十多年来,国家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材料单价、人工取费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虑到核电站投资较大,如果以1500美元/千瓦的造价计算,新建3200万千瓦的计划装机容量总投资额将高达近5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详细的定额标准,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修正。这样,既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控制,又能帮助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七、尽快确定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在核电的发展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引进第三代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以市场换技术,逐步掌握第三代技术。二是在已建成的第二代核电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建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改进型的核电机组,并进行批量建设,如中核集团已经推出的CNP-600及即将推出的CNP-1000和CNP-1500核电机组;之后,结合我国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国际核电的发展趋势,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了的第三代核电站,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实现我国核电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活整个核电产业链。

八、核准制的配套程序要尽快跟上。国家对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已将核电的审批制更改为核准制。根据核电发展规划,在今后的10年内,平均每年要开工3台百万千瓦机组,任务非常繁重,时间非常紧迫。但核电的要求极高,涉及部门多,要求审评的文件多。因此,核电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项目业主做好各项报批文件的申报工作,也需要国家尽快制定核准制的配套程序,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利各有关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加快前期的审评工作。

我国将加快推进核电产业自主化和本地化建设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对发展核电的意见,就加快推进核电自主化建设作出部署。21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标志着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核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2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事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1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或开工建设。在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核电科研开发能力,增强核电设备制造及核燃料生产能力,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管理和核事故应急体系。但同时也要看到,核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的比重还很低。现有核电站堆型种类多、造价高,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核电事业发展。

会议认为,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的发电方式,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对带动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各有关方面要努力落实国务院领导“不走错一步”的要求,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确保核电自主化开发建设目标的实现。要统一技术路线,抓紧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力求在现有成熟技术上有所突破,努力形成自主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要引入市场机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核电产业竞争能力。搞好核电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做好核电发展规划,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核电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各有关方面要按照国务院部署,把核电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核电产业的自主化和本地化。要高度重视核安全工作,确保核电站建设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

核电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

核能发电始于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主要工业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各国出于政治、经济、环保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正在重新审查自己的核能政策或修订核电发展战略。总体上看,世界核电产业发展进入了调整期。

在核电建设方面,东欧以及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摸索后,普遍加快了发展核电产业的步伐。这主要是由于未来十几年这些国家对电力的需求将成倍地增长。为普及洁净型燃料,韩国已计划在整个电力生产结构中,将核能发电的比重由1995年的36.3%提高到2015年的46.3%;印度现有9套核电机组在运行,另外5套正在建设之中。已经摆脱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阴影的俄罗斯,更是决心重振停顿不前的核电工业,并按照新的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兴建并投产23座核电站;另外,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都有发展核电的明确计划。发达国家工业界对核电的竞争力依然确信不疑。核电站成本低廉,同时不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而造成温室效应。

为解决石油资源枯竭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开发除核能之外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力发电等。但太阳能和风能暂时还无法满足新的能源需求。与其相比,核能的优势与地位难以替代。

为进一步加强核电站的安全性,保持核电技术的竞争优势,许多发达国家对核电发展政策做了调整,即从“量”上的建设转变为重点开发新技术的“质”的建设上来,它们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开发适用于已建核电站的技术,如开发压水反应堆、高温反应堆等更加安全的反应堆技术等;另一种则是开发和试验全新的技术,如开发核聚变技术和用钍取代铀来充当核裂变发电燃料。核聚变与当前核电站的裂变反应相比,其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产生核废料。而钍性质比铀更灵敏,用钍做燃料的核反应堆一旦突然关闭,核反应会马上停止,不会酿成事故。这两项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为核电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前景。

综上所述,世界核电在总体上仍将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发展趋势。经历调整后的核电产业,将会继续在世界能源的多元化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摘自:中国电力报)

袁国林等九位委员:关于发展核电的意见和建议

去年5月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问题,约请有关部门和专家介绍情况、座谈讨论,并组织专题实地调查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我代表专题组就发展核电问题发言。

一、发展核电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的资源秉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量大而又缺乏常规能源。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人均用电量仅为全国的中等水平、世界平均水平的1/

2、“亚州四小龙”的1/3。目前广东省的电源结构,煤电约占46%、原油及油品电力约占39%。由于缺乏常规一次性能源,外省输入和进口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市场的80%;由于燃用煤炭、燃油等矿物原料,全省63%的面积被划定为酸雨控制区。尽管广东电力电量目前尚未紧张,但峰荷容量已显不足,因电源建设后继乏力,预计到2003年左右就将再次面临缺电局面。开发西部水电“西电东送”,是有效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求矛盾、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但“西电东送”一是数量有限,广东规划到2010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5200万千瓦,“西电东送”的电力即使经过努力届时也只能占20%左右。二是“西电东送”电力必须配套约70%左右的当地电源为末端支撑,才能达到电网的均衡稳定,保证供电安全。东南沿海地区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电力供求状况,与广东省大体相似。东南沿海地区,亟需寻求新的、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清洁、经济、安全的替代能源。

核电是世界三大支柱能源之一,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1%,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的特性。发展核电,曾是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后解决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核电工业从70年代末开始起步,目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们这次考察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运营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建设中的岭澳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8.4万千瓦机组1994年投产运行,到2001年3月累计发电914亿千瓦时,上网销售870亿千瓦时,发电总收入53亿美元。大亚湾核电站已达到世界核电安全运行的先进水平;综合竞争力与美国正在运行的106个堆比较,名列第7;“三废”排放仅为国家允许限值的2%,已通过国际环保ISO14000质量认证。大亚湾核电站的经济效益优良,合营期20 年的平均单位成本为3.85美分/千瓦时,平均电价5.96美分/千瓦时,合营期后运营30~40年的单位成本仅为1.8美分/千瓦时。岭澳核电站,先期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40.2亿美元,每年发电135亿千瓦时,预计2002年7月第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营,上网电价约6美分/千瓦时。目前,中广核集团在大型商业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生产运营上,都已积累了相当水平、规模和发展基础。考察中尤其让我们深受鼓舞的是,中广核集团立足国际高标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实现国际标准的自主化,“以核养核,滚动发展”,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展现了核电发展的良好前景。

我国是少数几个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发展核电的国家,从已探明储量的铀矿资源来看也足以保障相当规模核电站的运行。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总体水平却规模偏小、速度偏慢、自主能力偏低,核电发展的总体水平至今还处在从“起步”向“小批量建设”的过渡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核电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核电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十五”规划对核电发展做出了具体要求,可以预期,我国核电建设必将走上规范的、积极的发展道路,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适当加快核电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抓紧制定核电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核电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役时间长、对环境安全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建一个大型的核电项目,从研究到开发完成一般需要十到十五年,而且核电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总体政策目标和能源发展战略,属于国家长远决策范畴,因此核电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对核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尚未出台一个持续稳定发展核电的方针政策,更没有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国家的五年发展计划中,也缺乏对核电发展中长期的具体目标,而且目前核电产业投资管理体制上的改革还远未到位。建议由国家综合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权威性、长远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核电发展规划及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010年内使核电总装机量超过1000万千瓦,之后每年确保投产200万千瓦,使我国在本世纪中期核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

(二)加大对核电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核电的经济性问题一直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在核电发展初期,政府都投入了国有资本建设示范性的核电站,且投入核电的国有资本不以追求高投资回报为目标。有鉴于此,我国的核电要实现大的发展,政府对核电建设也必须有所投入,既要在科研开发、工程论证、设计和设备制造国产化、完善核电法规、标准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要逐步解决投资体制问题,走商业化的道路。建议国家加大信贷投资规模,放宽国有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对核电产业贷款的偿还期限,国内建设贷款的还款期延长至项目建成后15年;制定对核电实行税收减免、价格补贴政策,提高竞争力,加速核电产品进入市场,使其最终可以依靠自身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明确核电发展技术路线,逐步解决核能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问题。

长期以来,核电事业一直未能明确其产业的技术发展路线,在不同堆型的选择上摇摆不定,致使核电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不少专家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一段时间内以大型压水堆型为核电站基本模式,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高起点的建设原则;坚持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环境要求高的地区加快核电发展,形成一定的批量和规模,推进国产化进程。应抓住机遇,根据我国核工业的能力,在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上对即将上马和在建的核电项目提出自主化和国产化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我为主组织工程建设和管理;坚持以“技贸结合”、“金贸结合”、合作生产的方式,加快实现核电站的常规岛及公共设施国产化和核岛分阶段国产化的目标。目前,我国在建的600多万千瓦核电项目在2010年前将陆续建成投产,新的规划项目很少,而核电建设的中断,在某种程度上是核技术和核安全的中断,必将影响我国的核电技术力量,要想恢复则需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应尽快在“十五”期间优选发展新的核电项目,避免出现核电建设的中断。

加强对其它先进堆型的研究开发。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铀资源利用率可达60~80%,可大幅度地提高铀资源的利用效能,还不产生长寿命的核废料,以解决环境污染之忧。目前国外已设计和建设了一些商用堆。根据我国今后的能源需求和环保要求以及铀资源贮量情况,及早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当前应抓紧实验堆的建设,并争取早日投入实用。

(四)结合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由于核电基荷运行的特点,难以参与电网的调峰填谷,因此核电站的建设应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通盘考虑。蓄能电站具有其他电站无法替代的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建“核—蓄联营体”,以使它们的优势互补,降低核电电价,充分发挥核电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核电安全监控、重视核废料的处理和利用。

核电的安全监控与核废料的处理和利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核电产业发展的信心。由于我国核电事业起步较晚,要坚持核电安全监控及应急处理,核废料的处理和利用也应提到议程。对这个问题一定要予以特别重视,及早研究,并加大宣传力度,打消顾虑,促进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发挥东南沿海区域优势,以广东为先导,加快“广三核”项目建设。

在经济较发达而又缺乏常规能源资源的东南沿海地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电力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可以充分发挥其具有较高经济承受力、人才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核电建设。

中广核集团在大型商业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生产运营上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水平和发展规模,而且对“广三核”项目在选址、融资、初步可行性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其经济性可与在建的广东有脱硫装置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相竞争。我们认为,将“广三核”作为核电国产化的驱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群堆效应,形成一定的批量生产能力,使核电在经济上具有竞争能力。从“广三核”项目所在地广东省的资源秉赋、电力供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来看,核电是理想的电源,地方政府发展核电的积极性也很高。建议有关部门尽早批准项目立项,纳入国家建设项目和“十五”规划,进一步加快我国核电国产化进程。(袁国林 中国三峡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史大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电力部部长;李慈君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王东,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邹玉川,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何升韬,中国环保机械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汝林,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孙柏秋,民革中央常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职副会长;王继孝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公司顾问。)

人民日报:发展迫切需要核电 加快建设势在必行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在这种形势下,国务院决定加快核电建设,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这一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过去严重缺电到目前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火电和水电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是,中国一次能源的布局很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而电力负荷中心主要在东南沿海。长期以来,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能源输送走向,加剧了环境和运输压力。而已探明的水电资源即使全部开发出来,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由此认为,加快推进核电建设,就成为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抉择。

文章指出,中国加快核电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加快核电建设关键是要实现中国核电产业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不仅要起好步,还要不停步,不走错步,因此,一定要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核电的技术路线。

专家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核电发展

专家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核电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能源和电源供应紧张的形势已缓解,为优化能源及电源结构提供了良好环境,建议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核电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为75%,过分依赖煤炭消费必然会带来效率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我国环境污染与大量消耗煤炭有关。199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29%,空气中70%的总悬浮颗粒物,90%的二氧化碳来自燃煤,保护环境必须努力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能源效率低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密切关系。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以煤为燃料的终端能源利用装置效率又低于液体或气体,导致以煤为主的能源效率比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效率低8--10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煤炭生产基地远离煤炭消费中心,过多使用煤炭,必然会给运输带来巨大的压力。

发展核电是世界上解决能源供应的有效途径。有关资料表明,1百万千瓦燃煤电站每年约消耗原煤3兆吨,向大气排放烟尘770千吨,二氧化硫61千吨,氮氧化物13千吨,二氧化碳2.13兆吨,苯并芘630千克。核电站完全可以避免以上有害气体和烟尘的产生。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6%。同时,1百万千瓦的燃煤电厂,每年耗煤量约为3兆吨,需要的运输能力和运费就相当多;1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每年仅耗用30吨核燃料,重量是燃煤量的万分之一,快中子堆核电站需要的核燃料则更少,所占用的运输能力与支付的运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核电站的造价是相同规模火电站的1.25--2倍,但核燃料便宜,最终反映在发电成本上,多数核电发达国家的核电发电成本低于火电。

尽管世界上发生了几起核电站事故,但是绝大多数核电站一直安全地运行着,成为稳定的电力供应来源。尤其对于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核电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是解决生态环境和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有效途径。

核电开发运行的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明显作用,并可减少运量,有益于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核电发展的历史及其经济性,核电仍被认为是当代可能被大规模开发的清洁能源。目前美国、日本等政府都将发展核电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已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科研水平与常规工业生产能力,已有了核电设计开发、设备制造的基础。铀资源储量和核燃料供应能力可满足近中期核电发展的需要。

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原型堆机组;大亚湾核电站虽然是全套引进的国外设备,但我国参加了建设、参与了管理;秦山二期工程也是一项“以我为主”的工程,并已全面开工;岭澳、连云港等核电站正在建设之中。此外,我国还向巴基斯坦出口了30万千瓦核电机组。这些核电项目的建设实践,为我国在核电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积累了经验,使人们基本上具备了承担中小型压水堆核电站设计与建造的能力。目前,广东、四川、上海等地都在积极开发百万千瓦级的压水堆组,为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国产化做努力。

专家认为,我国已具备发展核电的能力。为了实施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我国应加快核电的发展速度,使未来核电在我国能源供应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

(记者李斌)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改革之后,包括核电、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三大支柱产业在内的中国核工业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从“适度发展”到“加快发展”,字面的改变,昭示着中国在能源危机面前加快发展核电的决心。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至10亿千瓦。按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规划设想,届时核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总装机容量的4%,即36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按照这个要求,在今后的15年内,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至少要新增3000万千瓦,即比现在增加300%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两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

2004年7月至9月,国务院两次召开研究核电发展的专题会议,原则同意在“十五”期间启动4个核电项目:一是秦山核电二期和岭澳二期扩建工程,要求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0%,并全面掌握核电二代改进技术,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造、自主运营;二是浙江三门和广东阳江核电工程,作为自主化依托项目招标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中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核电发展的大好形势也对核燃料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同核电的发展相配套,核燃料生产的能力和规模要比目前翻两番。

核应用技术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并且长期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过20多年的“第二次创业”,中国核工业从当初以服务国防建设为主,成功实现军民结合、保军转民、以民为主,核电站建设成功起步,核燃料循环产业等取得长足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精干高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

中国加快核电建设 目前共有6座核电站

中国的核电工业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正在进入以自主建设、引进技术和中外合作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年7月下旬,中国政府批准在严重缺电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建设一座核电站,安装总共4个100万千瓦级的核反应堆发电机组。这是中国提高核电发电能力计划的一个部分,以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短缺问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核电站,最初的两座核电站分别坐落于浙江的秦山和广东的大亚湾。目前中国共有6座核电站,9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台在建。中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目前世界平均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16%。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上半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了16%。专家预测全年电力短缺将超过2000万千瓦。由于很多地方频繁发生拉闸停电现象,人们开始考虑更快地发展核电。

2003年,核电发展被首次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标志核电发展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这一变化引起了近20年来缓慢发展的世界核电业的关注。

根据核电“远景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600万千瓦,从目前的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2.3%提升到4%。这个规划意味着,从2004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2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也就是说,今后16年,中国每年都要建一座大亚湾规模的核发电厂。

“这标志着中国核电工业由原先的适度发展进入到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说。

在加快发展核电工业的同时,中国高度重视核电项目的国产化进程。秦山核电站1期工程位于东部沿海浙江省,是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核电项目。目前,这座单机组30万千瓦原型堆核电站已正常运行10年,发电量累计170亿度。

之后的秦山核电站2期工程也由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该工程2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90年代中期开工,分别于2002年4月和2004年5月投入商业运营。秦山2期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汽轮机组、发电机组和主变压器等55项关键设备中,除8项仍需进口之外,其余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通过秦山2期的磨练,中国在核电自主化建设方面信心更足。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中国遵循“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发展核电事业。中国采纳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联合设计、技术引进,实现百万千瓦压水堆电站的国产化,并为更先进的核电站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坚持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中国十分重视在核电领域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中国历来支持核能发展中的国际合作与和平利用原子能。

康日新说,中国已经与很多国家签订和平利用原子能协议。其中包括贸易、人员交流,以及技术发展和设备制造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与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日本在核电站建设方面进行合作。

国家核安全局王俊:中国核安全处于受控状态

在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开工20周年、几大外资核电企业紧锣密鼓竞标中国第三代核电站的背景下,中国核电技术与环保协调发展战略峰会在京举行。

盛夏的电荒使核电发展格外引人注目。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由现在的核电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6%提高到4%左右。中国核安全局副局长王俊在会上透露,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30余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

核电建设热潮背后是对核安全的追问,对此,王俊在会议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核电发展之始,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目前中国核安全总体来说处于受控状态。”

全方位监控核安全

《21世纪》:对于大众而言,国家核安全局似乎是一个神秘的部门,你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王俊:国家核安全局已经成立了20多年,我们国家的核安全监管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现在已经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安全监管体系。

1998年6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核安全局并入了国家环保总局,实现了对核安全、辐射安全核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统一监管,2003年,国家又将对放射源的监管职能划归核安全局。目前,国家核安全局除局机关外,主要依靠本系统的核安全中心、地方监管站依法开展工作,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核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持队伍。

《21世纪》:您如何看待核安全,特别是核电发展中的安全问题?

王俊:中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也是国际《核安全公约》的签约国。从核电发展之始,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

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这已是世界能源界公认的结论。19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建设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中国开始了发展核电工业的步伐。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的频率极低,但一旦发生放射性泄漏,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破坏环境,给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且治理难度大,后果严重。所以,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是保证核电建设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21世纪》:中国核电现在的安全形势如何?

王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核安全总体来说处于受控状态。

目前,全国共有11台核电机组正在调试、运营,在役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和在建核电厂的建造质量基本得到了保障,核燃料循环设施和核材料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各种辐射环境问题包括放射性废物问题得到了有效监管和妥善处理,全国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的放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的涨落范围内。全国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多年来没有显著变化,也没有发生危及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核安全事故。

《21世纪》:你们是怎样开展对核电站的监管的?

王俊:国家核安全局在核设施较集中的地区成立了广东、上海、四川、北方、西北和东北六个核安全监督站,在核设施现场派驻了核安全监督员,这有利于核安全问题的及时发现,保证了核安全要求的有效实施。

另外,国家核安全局组织成立了由12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近百位国内核安全知名专家组成的核安全核辐射环境安全专家委员会,对核设施的选地、建造、运行和退役各个阶段的核安全进行技术把关,提出意见,以保证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逐步建立完善的独立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制度,这是核安全的有力保障。

将新建30余座核电站

《21世纪》:您如何看待我国核电发展的步伐?核电的迅速发展是否也带来了监管的困难?

王俊:近年来,国家核电建设的方针从“适度发展核电”调整到“积极推进核电”,这给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从核电起步就存在著多国引进、多种堆型、多类标准和多种技术共存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反应堆的工艺不同、系统不同、燃料组件不同、运行和管理模式不同,各厂操作运行、安全管理有很大差别,核电行业标准缺失。这无疑使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我国虽然没有发生过3级以上的事件,但近年来,在建和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厂在建造、核设备制造、安装和运行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事件也有出现。这些核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核电厂在设计、设备制造和运行上还存在问题,加上其他各种限制因素,核安全监管面临著非常严峻形势。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30余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这将使核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更繁重的任务。

《21世纪》:按你所说,中国将要新建多座核电站,你认为对于这些新建的核电设施应该怎样改进目前的监管方法?

王俊:根据国际核安全监管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改进核安全的监管方法是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将依法加强对新建和运行核电项目的核安全评审和监督,主要有四点内容:

一是要做好新建核电厂厂址的审查工作,从核安全方面确定核电厂与所选厂址的适宜性;二是要做好新建核电厂的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的审查工作,确认核电厂的涉及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三是要做好新建核电厂建造、设备制造、调试和投运的全过程的监督工作,确保各阶段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四是要做好运行核电厂的运行监督、修改审查,确保核电厂安全、可靠的运行;另外,国家核安全局将进一步争取国家对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增加核安全监管人员编制,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通、执法水平高的核安全监管队伍。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核安全监管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核安全监管水平,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为我国核电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世纪》:除了行政的监管之外,核安全方面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俊:国家核安全局成立后,一直把制定核安全法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核安全法规系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家核安全局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制造、调试、运行和退役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都制定了以安全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监管制度,以保证核设施建造的质量和运行安全。

要进一步完善核安全的法规体系,首先要抓紧起草制定《核安全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核相关企业在保证核安全方面的责任;其次是制定和修订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相匹配的行政法规核部门规章;再就是根据国外核电运行经验和核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核电厂提出更高的核安全要求,加快对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完善。

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30余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这将使核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更繁重的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核电之变(中国科技报2005年4 月工1 日)

进入2005年,刚好是中国核工业走过整整50年。回顾历史,也许没有哪个行业给中国人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和如此多的自豪感,“两弹一艇”为中国的核工业铸就了辉煌的丰碑。但是,当中国的核工业从军工走向民用时,军人那豪迈的步伐就变得踟蹰徘徊了。特别是核电站的建设,虽然有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的范例,但与我们核工业几乎同时起步的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已落后很多。尽管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发展核电的技术路线长期摇摆不定,对重大的基本的技术政策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不作决断,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非常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能源的巨大需求,如何发展核电已到了必须给予一个明确答案的历史关头,对此,有关中国核电建设的决策、产业、研究等部门都做出了积极地回应,在核电产业政策、安全认识、技术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我们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处的协助下组织了这个专题。

政策定位之变:是“适当”还是“积极”

2005年春节前后,有关中国核电发展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出席东盟救灾峰会回国后即到深圳,视察了大亚湾核电站并明确指出,现在是我国核电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电发展,要按照国家发展能源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此后不久,1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透露,中国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已经适度调整了能源发展战略,用“积极发展核电”代替了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政策。

决策层的明确表态,似乎意味着中国核电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在这之前,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方针是:大力发展水电和火电,适当发展核电和燃气电,努力开辟各种新能源。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电力包括煤炭、石油等能源已经开始出现十几年前中国经济起飞时期的瓶颈制约征兆。

2004年全国电力缺口达3000万千瓦,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24个省级电网拉限电;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就累计拉限电84.37万条次。更可怕的是,持续性缺电仍将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经济、高效的新能源。而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各类新能源,至今尚未解决电力大规模生产及经济性的问题。目前,能大规模生产电力的方式唯有核电,加快发展核电似乎成为解决中国电力供应问题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由于“电荒”频发,在2003年年初有关中国政府要调整“十五规划”中的电力部分,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进行调整的说法就开始流传。而中国核电事实上已经发展了20余年,但国内核电发展规划从来都没有进入到全国电力规划的大盘子中,都是采取单个安排、分散建设的。2003年上半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报国务院有关中国核电的“远景规划”开始在媒体披露:预计2020年前,中国将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总规模将达到3600万千瓦(这意味着超过千亿人民币的投资总额);核电在中国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6%提升到4%。这相当于从2004年起,中国至少每年要批准两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亦即每年兴建一座等同于大亚湾级别的核电站。

从“适当”到“积极”,中国核电在中国电力资源中的位置似乎也由于这个规划的披露得到了确切的落实。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陈锡波说,我国核电发展正在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开始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国加快发展核电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共识,核电发展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发生了转变。所以,在今后的几年里,核电将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据透露,在国务院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筹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准备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职责是在此轮的核电大发展中,统一组织核电技术的引进工作。

据报道,在过去的一年,2004年,也是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核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对核工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最多的一年。

2004年2月27日,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的汇报。曾副总理特别重视核电建设国产化,表示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设计要自己搞,强调坚持“以我为主”。

3月22日,曾培炎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核电专题会,对今后的核电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

7月21日,国务院召开核电专题会议,正式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会议认为,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的发电方式,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对带动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当前,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

9月2日,国务院再次召开核电专题会议,就核电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会议提出,为了加快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调整我国能源结构、满足电力需求,要按照已确定的方针抓紧开展核电自主化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审批、核电技术改进方案研究、第三代核电技术标书编制和核安全的评审和监督,力争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核电发展之船正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而这一切却与全球核电停滞20多年的现状大相径庭。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动力堆信息系统(pRIS)的数据显示,2000年底,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动力堆共有438座,而到2003年3月,全世界共有441个核电机组运行,仅增加了3座。

欧美国家人们心头的阴影来自于1986年4月26日夜晚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蒸汽爆炸及核燃料泄漏事件,这次事件成为各国民众对核电挥之不去的梦魇,并直接带来了一股世界反核电的浪潮。这之后,由于大多数核电大国电力供需逐渐平衡,加上核电投资费用较高、建设和使用周期较长,各国发展核电的脚步纷纷放缓,很多国家甚至决定不再发展新的核电项目。

而中国在此时决定大力发展核电,也使中国一跃成为未来10年全球最大的新增核电市场。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布利克斯甚至认为,中国核电发展的形势对世界核电工业是个巨大的鼓舞。

与中国决策层的积极相呼应的是中国地方建核电站的热情,各地对核电项目的渴求可以用“迫不及待”一词来形容。因为最诱人的说法是核电站投产发电后,可以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益。核电站的回报十分惊人,据称,有证券公司分析,从主要的财务指标看,在成本费用率、产值利润率等指标方面,核电都高于整个电力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毛利润率一般都维持在30%以上。同时核电建设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据介绍,大亚湾核电站从建设到2002年共实现利税数十亿元人民币,上缴各项税金超2亿元人民币。而大亚湾核电站并没有花费当地政府的一分钱,却从最初的4亿多美元的注册资金滚动到今天的570亿元人民币资产,并以核养核建立两座新的核电站。

据了解,除广东及江苏已由国家批准建设核电站外,迄今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四川、重庆等都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建设核电厂的申请报告。但根据“十一五核电规划”,中国的核电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不足,用电紧缺,较适宜发展核电。另外,取之不尽的海水正可为冷却核反应堆提供充足的水源。

对于中国核电政策的显著变化,专家们的理解也有深有浅,甚至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忧。

核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核电不能解决全国性的电力大问题,但它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顾忠茂说,“要把大力发展核电提升到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核电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产业,而不是某个特定阶段的救急措施。中国的电力来源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依靠核电进行调整是个好方法。”

但业内也有人发出警告,由于核电建设周期长(一般为5至7年),且投资巨大(一般每千瓦投资约1500美元),在一个煤炭、水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核电的过多、过快增长,并非经济可行之举。

同时,有关中国核电安全的普遍担心还在于,随着核电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核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外资介入及可能的民营资本的参与),核电安全的主导权是否会发生旁落?中国的核电安全体系也将随着建成核电站数量的增加,而变得相对脆弱,这都将给事关重大的 核电安全,增加隐患。

发展模式之变:是“自主”还是“引进”

据有关方面透露,2005年初,中国核电最大的动作是向国际公开招标核电站项目中包括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按照发改委的“规划”,中国计划于2020年前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届时,核电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6%提升到4%,而这些核电站项目的官方预算为每座核反应堆15亿至20亿美元。有学者认为,以国际上目前通行的每千瓦投资不超过1500美金粗略计算,未来16年我国核电的投资需要400亿美金左右,这个大蛋糕由不得人们不垂涎三尺。庞大的市场促使世界上几乎所有核电设备的制造强国,都已投入争食中国核电“蛋糕”的激烈竞争当中,阿尔斯通、AECL、法国电力、英国核燃料公司以及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等外国电力技术公司纷至沓来。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核电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核电“国产化情结”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强烈。

据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介绍,我国的核电事业在起步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力更生的模式,即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为主,适当采用部分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秦山核电站第一台30万千瓦机组在90年代初投产发电,是我国内地首台压水堆核电机组。这种机组已经经过长期运行的考验,并且已出口到国外。秦山二期两台60万千瓦核电机组,都已投入运行。这种模式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核电的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生产运行水平。

另一种模式是由国外提供成套核电设备,并提供相应的买方信贷,用建成发电后所获得的资金来偿还贷款。这种模式首先应用在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基地,现已建成四台100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并已做到长期安全经济运行。这种模式还应用在浙江秦山核电三期工程,该工程引进了两台加拿大生产的70万千瓦重水堆核电机组,已投产发电。江苏田湾核电站则采用了两台俄罗斯生产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然而,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是,目前国内建成和在建的870万千瓦核电机组中,近九成是从国外进口的。人们不由得产生疑问,中国核电的发展模式究竟是以引进为主还是以国产化为主。关于中国有没有能力自主建立核电站,各方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一种说法是,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核电站,也基本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备制造能力。而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认为,我国的核电在施工和运行方面已经能够基本自主化,但设计和制造方面距离国际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来自新华社1月13日消息说,我国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CNP1000)的初步设计方案日前已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审查。四环路方案的国产化150万千瓦核电站(CNP1500)也将很快完成初步设计。

消息还说,核电国产化包括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造和自主运营等四个方面。设计自主化是实现核电国产化的基础和龙头。经过20多年核电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运行维护,我国已经形成了专业配制、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设计队伍,拥有了成套的设计软硬件环境和工程试验验证设施,建立了自主的设计管理、接口控制程序和质量管理体系。

近日,有关方面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决定要加快推进核电自主化建设。通过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技术路线,依托自主化项目建设等措施,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制造和自主运营的目标。

技术路线之变:是“二代”还是“三代”

对核电建设自主化的争论还引出了技术抉择上的争论——新建核电站应采取第几代压水堆核电技术。以中国核工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方,主要提倡采用国内现在比较成熟的第二代核反应堆技术。他们认为中国第二代技术的国产化率较高,安全性也可满足要求,成本能够控制在每千瓦1500美元之内。并希望在未来三四年新的核电机组建成后,核电的国产化程度能从50%提高到70%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还能保住已有的核电工业技术队伍、迅速提高中国核电工业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原国务院核电办的一些专家则认为,过去几年里,面对来自经济、安全、防扩散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世界核电界已经积极开展新一代革新型反应堆的研究。现在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投入商业运行。所以在新建项目中,建议直接采取更高起点的国外第三代技术。

在核反应堆方面,“代”主要以安全指数来划分,第三代的安全性高于第二代,但成本也更高。目前中国轻水压水堆技术处在二代加,接近第三代。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已经确定使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项目主要是广东阳江和浙江三门项目,各有两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因此,专家分析,中国决定向国际招标的四台机组采用第三代技术的可能性更大。近来来华的几家外国公司争相推销的,也都是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中国在基本掌握了第二代核电站技术后,需要迈上一个新的技术台阶,这时第三代便成为首选。”中国核学会有关专家认为。

据了解,目前,第三代核电技术只有美国、法国掌握。美国西屋核能公司也已掌握了第三代核电站技术Ap1000,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验证。法国法码通(Framatome)公司正在芬兰牵头建设第一座第三代核电站(欧洲压水堆EpR),美国则正在联合其他核电技术先进的国家,进行第四代核电站的研究论证。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镜头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秘密历程。

从“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核能和平利用,中国现已建成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1964年10月16日晚,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从1955年至2005年的50年,中国核工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55年至1978年,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今,核电站建设成功起步,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和精干高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

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的汇报时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

1978年12月以后,中国对核工业的发展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调整为军民结合,保军转民,重点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从而进入“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第二阶段。

198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请示批准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的报告》。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

秦山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广东大亚湾、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广东岭澳、江苏田湾、浙江三门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几百亿千瓦时的电量,2003年底累计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

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3年,在2003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规定的9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6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3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核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面对能源危机,中国核电发展也从过去的“适度发展”转为“加快推进”。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测算,到2020年,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10亿千瓦。按照这个要求,在今后的15年内,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至少要新增3000万千瓦。

核电站知识(一)

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大规模生产电力的新型发电站。它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产生蒸汽的核岛,包括核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后一部分与普通火电厂大同小异,而前一部分则截然不同。

核电站使用的燃料称为“核燃料”。核燃料含有易裂变物质铀-235。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要补充30吨左右的核燃料,而同样规模的烧煤电厂每年要烧煤300万吨。

热堆的概念

中子打入铀-235的原于核以后,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会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的新原子核,这是核的裂变反应,放出的能量叫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还会放出2??3个中子和其它射线。

这些中子再打入别的铀-235核,引起新的核裂变,新的裂变又产生新的中子和裂变能,如此不断持续下去,就形成了链式反应

利用原子核反应原理建造的反应堆需将裂变时释放出的中子减速后,再引起新的核裂变,由于中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平衡状态,这种中子被称为热中子。堆内主要由热中子引起裂变的反应堆叫做热中子反应堆(简称热堆)。

热中子反应堆,它是用慢化剂把快中子速度降低,使之成为热中子(或称慢中子),再利用热中子来进行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由于热中子更容易引起铀-235等裂变,这样,用少量裂变物质就可获得链式裂变反应。慢化剂是一些含轻元素而又吸收中子少的物质,如重水、铍、石墨、水等。热中子堆一般都是把燃料元件有规则地排列在慢化剂中,组成堆芯。链式反应就是在堆芯中进行的。

反应堆必须用冷却剂把裂变能带出堆芯。冷却剂也是吸收中子很少的物质。热中子堆最常用的冷却剂是轻水(普通水)、重水、二氧化碳和氦气。

核电站的内部它通常由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组成。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反应堆工作时放出的热能,由一回路系统的冷却剂带出,用以产生蒸汽。因此,整个一回路系统被称为“核供汽系统”,它相当于火电厂的锅炉系统。为了确保安全,整个一回路系统装在一个被称为安全壳的密闭厂房内,这样,无论在正常运行或发生事故时都不会影响安全。由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二回路系统,与火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系统基本相同。

发展核电,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谢然浩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统计显示,在去年产量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原煤产量增势依然不减。其中,元旦至3月7日,原煤产量完成2.6229亿吨,增长21.7%。

煤炭产量在增长,但进入2月底,受铁路运输制约,煤炭供应吃紧,1997年以来一直不缺电的山东省也开始对省内部分地区实施拉闸限电。其中,仅烟台、潍坊和青岛地区在2月28日至3月3日的5天内就累计限电894.8万千瓦时,日均限电负荷40多万千瓦。为此,山东省紧急派人进京,呼吁有关部门增加晋煤进鲁的运力。

其实,类似情况在去年底就已出现,当时因铁路运力紧张,电煤供应不及时,全国有21个省(区、直辖市)的电厂被迫拉闸限电。有专家据此指出,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未来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供应,除需要加快实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在内的各类节电措施外,也需从调整电源结构入手,加快核电建设。

目前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为7.2万公里,仅占世界运营里程6%。按人口计,我国每万人铁路网密度排名在世界百位之后,只有0.56公里。按国土面积算,我国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也只有75公里,排名世界60位之后。加上我国煤炭产地多位于“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用煤多的经济发达地区多在沿海地区。因此,在现有铁路货运中,煤炭运输已占到一半以上。主要运煤通道大秦线、石太线、京原线、黔桂线、京沪线、京广线、陇海线运输长期紧张。又由于上述线路均为客货双高峰线,每当电煤运输任务重时,就只有停其它货运、保煤运。每遇客流庞大难以应付时,办法也只有停货运、保客运。

为加快铁路建设,今年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建设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尽管未来铁路运输环境将有较大改善,但专家认为,如果不发展核电,要满足未来沿海地区的运煤需求,前景仍不乐观。因为,在目前我国现有的3.85亿千瓦发电装机中,有近80%、约3亿千瓦机组为煤电,2003年全国发电用煤已占到全年产煤炭量的一半,达8亿多吨。到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预计将达9.2亿千瓦,考虑到新增装机中有相当部分为水电和其它新能源,预计仍有3亿多装机为煤电,届时年发电用煤仍需再增8亿吨。加上其它货物运输,铁路运输仍将不堪重负。

发展核电能解运输重负吗?目前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电厂,每年要烧煤250万吨。而同样规模的核电厂年消耗燃料最多仅为30吨。就是说,发同样多的电,核电厂每年需要的燃料运力仅为燃煤电厂的8.3万分之一。由于燃料消耗少,目前全世界拥有的核电装机总容量虽已高达3.638亿千瓦,年消耗的燃料却只有6万多吨。

专家同时指出,与发展煤电相比,加快核电发展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其利于减少电厂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座百万千瓦级燃煤电厂每年要产生650万吨二氧化碳、1700吨二氧化硫、400吨氮氧化物、28万吨灰。灰中还含有汞、镉、铅、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及铀、钍、镭、氡等放射性物质。核电厂却不会产生任何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尽管核电存在着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问题,存在着核泄漏风险,但随着技术进步,核安全措施的跟进,目前其放射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远低于允许的标准,甚至还低于燃煤电厂。据资料介绍,以百万千瓦的核电厂、燃煤电厂作比较,核电厂附近居民所受的放射性照射每年仅为2毫雷姆,燃煤电厂附近居民所受的照射每年则为5毫雷姆。

目前我国年消耗煤炭量约为世界三分之一以上。大量燃煤,已使我国成为继北美、欧洲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污染区。为此,世界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中测算,1995年我国因大气污染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3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用这笔钱,几乎可以建20座百万千瓦级核电厂。

此外,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化工原料,目前已占我国化工原料的三分之二,生产的化工产品已达到几百种,继续大量将它直接燃烧,就像直接燃烧石油一样,也是一种资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因为,煤炭在直接燃烧过程中只有百亿分之一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其它都化为粉尘和有害物质进入了大气。只有在化工领域,煤炭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基于此,专家强调,无论是从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需求角度看,还是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角度看,对我国来说,加快核电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下载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党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及世界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及世界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核能这个名词,在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播后,大家对它早已不再陌生,不过,每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大众的脸上都不由的露出惊恐的神色,特别是在几......

    核电实习报告

    2012年中美暑期实习班(heu-tamu) 专题报告实习地点:哈尔滨工程大学红沿河、三门及大亚湾核电站班 级 : 091517 学 号 : 2009151728 姓 名 : 宋天昊指导老师:高璞珍 实习时间:201......

    2018-2022年中国核电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8-2022年中国核电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19639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

    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

    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福岛核泄露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也引起了参加全国两会代表们的高度关注。有代表对对日本核电站目前的形势表示担忧,也有代表说这一事件......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核电的利弊的总结报告

    利 1核电的环保性。核电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核能發電不會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