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演讲稿-缩减版
20”
2007年,初出茅庐的我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美丽的杭州湾畔、螳螂山下,开始了我的核电生涯。当时的我,包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这样的阶段:
企业文化=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写写稿——囧
40”
后来,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运行人员。倒班第一天,刚踏进值班室,就被墙上两行醒目的大字震撼了:“不让隐患从我眼前溜走,不让事故在我手中发生”,这两句话让我感受到一种压力。再看周围的同事,行为也十分怪异。比如,打电话的时候,双方会态度严肃地将一句简单的话来回重复多遍;又比如,主控室操纵员时常指着某一个手柄思考人生,陷入冥想状态,口中还念念有词。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防人因工具”。但在当时,我感觉企业文化就像是身边的工作氛围一样,有些严肃、有些紧张、有些压抑。在之后长期工作实践中,我慢慢意识到:我所在的核电运行领域是核电企业运营的关键领域之一,运行人员承担着巨大的核安全责任。因此,追求准确无误的工作,乃是唯一可接受的标准,是一个专业运行人员的态度。
1’40”
在运行领域,哪怕拨动一个开关,一旦失误,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风险。为规避这种人因失误,我们必须使用防人因工具。下面大家即将看到的,是一名运行人员,在接到一项操作任务后的一般流程:工作前,召开工前会,并使用运行经验;工作进行中,两名运行人员实现操作监护,操作时做好自检、严格遵守规程,与他人交流时使用三向交流;遇到问题时,要保持质疑的态度,时刻不忘保守决策;工作完成后,独立验证,召开工后会——这样,才算是一次圆满的操作。
2’20”
一名运行人员,如何按部就班完成上述流程?如何正确使用每一项防人因工具?——要靠行为习惯,也就是核职业素养。为了提升运行人员的核职业素养,我所在的中核运行三厂运行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举措:安全例会制度、运行人员绩效系统、人员行为趋势分析系统、良好行为认可制度,等等。在此我重点介绍一下良好行为认可制度。
我们认为,良好的运行行为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来自于英文“运行”一词的四个音节:O——Open,坦诚;P——Professional,专业;R——Responsibility,责任;T——Teamwork,团队。我手中的这张卡片就是良好行为认可卡,在下有幸得到了另一位同事的认可。也许这张卡片并不能给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实现了我心灵上的满足。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保持自己的良好行为,提升自身的核职业素养。
3’25”
提升核职业素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保证安全。素养、安全,这不正是中核运行三厂正在推行的6S管理的两个环节吗?其他四个环节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关于6S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6S从管理向文化过渡,屈永佳同学已经(将)作了详实介绍,不再赘述。我想阐述的是:前面四个环节只是手段,而素养这个环节也只是中间过程,安全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感觉到: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而实际上,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和安全文化完全划上等号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企业文化究竟和安全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4’15”
通过对中国核电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物质。第二层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标准和模式。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体现和载体。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核心和灵魂。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我们将这个金字塔放大来看——原来,金字塔的每一块砖上,写的都是“安全”!那么这座金字塔,又是由谁来创造的呢?答案是你,我,他,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核电人,用辛勤的劳动,不分昼夜的付出和汗水,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的安全,堆砌起了这座金字塔。山高人为峰,塔高人为基。如果说中国核电是一面旗帜,如果说秦山是一面旗帜,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旗手,我们每一双肩膀,都有担当。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早已融入了每一个秦山人的血液。
最后,请允许我用中国核电的员工誓词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我是光荣的核电人,我将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岗位,弘扬核工业精神,践行核电文化,视安全为生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挑战自我,为推进我国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5’45”
第二篇:毕业论文--中国核电发展
核科学概论论文 中国核电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核工四班
学号:201020401419
姓名:苏冠豪
2012.5.17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 前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规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一、核能的概念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二、核能的发展应用历史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7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了全世界对核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 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 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四.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 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于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五.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1、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2、核电简史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3.核电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我国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核电机组共13台,年发电量为610亿千瓦时。它们主要位于广东、浙江和江苏: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开始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目前拥有1台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
秦山二期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于2002年投入使用,设计寿命40年,总投资148亿人民币,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3号、4号机组的建设。
秦山三期核电站:2台机组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属于重水堆核电站,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设计寿命40年。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是一座压水堆核电站,共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
岭澳核电站:该核电站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为压水堆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45亿千瓦时。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拥有2台压水堆机组,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作,年发电量140亿千瓦时。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六.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 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结论: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要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1、2、3、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第三篇: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利好齐聚核电板块 大单围猎龙头股
2014年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将于7月29至7月31日举行,同期还将召开2014年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第二,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6月中旬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要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第四,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推出的164项行业标准中,涉及核电达81项。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日前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将投资380亿元建设两个核电站,分别为两台125万千瓦大型堆以及两台10万千瓦小型堆项目。
第五,核电出口将迎来高峰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阿根廷期间,中阿联合发表声明称,在阿根廷合作共建重水堆核电站。此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期间,中法双方签订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较强的“旗舰项目”。中国核电技术对外输出,将加速国内核电重启,倒逼国内核电发展,加快示范堆型建设进度。
在国内核电项目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出口的推动下,核电设备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今年新增项目数相比2013年,增幅有望达到100%至200%,设备投资需求近700亿元,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商运和3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划,核电设备投资总需求有望接近4800亿元。核电、常规岛和辅助设备市场,均将获得实质性订单支撑。
个股配置方面,受国家能源局批准81项核电标准消息刺激,核电板块的受关注度提高,积极的投资者可适当参与具有较高业绩弹性的个股。推荐标的:东方电气。
第四篇: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党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到“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保护资源与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得到突出。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对提高质量和效益、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目前中国的能源局势严峻。不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障碍。源利用相关的环境问题,必然。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核心是:为电力使用,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的角度,加快发展核电都是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核电与水电、要地位。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自1991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共有广东大亚湾、秦山二期、广东岭澳、秦山三期、江苏田湾首个在海岛上建设的福建宁德核电站于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有16个,美国有组,占其总发电量的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世界核电开发运行的实践证明,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核设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如果能把这一比例在减少50%。用核电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发电,用,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大量的燃料运输,正因为核电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把核电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定不移。我国是较早拥有核技术的大国,但是,与世界核电发展现状相比,目前我国的核电规模偏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子。大力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能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和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一次能源和电力短缺以及与能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将各种一次能源洁净、无论从环境还是从增加能源供应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1954年在苏联建成,而我国核电起步相对较晚,6座核电站2008年2月正式动工。17%,核发电量超过104座核电站在运行,占其总发电量的80%;日本有55座核电站,占总发电量的900多万千瓦,仅占电力总装机量的核电是一种安全、2050年前增加到25%不但可以将化石燃料保留下来长期使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有益处。不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那些缺乏化厂燃料或水力资源的国家,核电仅占总发电量的1.3%,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资比经济但人均能源资源严重高效地转化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台机组先后投入运行。至2009年,世界30%的国家和地区至少20%;法国59台核电机30%以上。中国2%左右,比例很低。
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已更是17%的比重。
推进经济结构调
目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成为
11,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大大低于世界资源消耗低、前能源的缓解是暂时的,我国人均电量比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少得多。随着国民经济发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对能源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而,增加能源建设,尤其是清洁能源,比如核电、气电、水电等建设,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未雨绸缪。
我国的能源分布很不平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西部和陕西;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则缺乏常规能源。因此,发展电力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多发展一些火电,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多发展一些水电,二者都缺乏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则应该多发展一些核电。这样,既可以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也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是煤烟,这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已逐步日程上来。
发展核电,它的意义远不仅是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核电,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核电涉及工业行业几十个,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种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进程。核技术作为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发达的核能高科技工业,将是
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核电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
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实验快堆是国家“
目,该堆采用的是已在美、法、俄、日等国家有多堆运行经验的钠冷快堆技术,其成功临界说明我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第四代核电发展,废料处理难题提供了可能。推进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是国家战略,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相关资源,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国内力争建设的首个快堆商业性示范项目——三明核电站,福建三明核电项目将采用世界先进的第四代核电技术,设。并计划分别于2016年11月投入商业运行。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二是设计有漏洞,核反应堆建在地震海啸高危区;三是监管缺位,事故频发。
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安全放在第一位。”过去,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就在确保安全的问题上,做了扎实的考虑和周密的安排。福岛核危机发生时,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四项决定。提出要用“最先进的标准”进行安全评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之后,化核电发展在安全性上的完善。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和安全政策,更安全的三代核电,发展三代核电技术顺应了世界核电发展趋势。
新一代更安全、更经济的核电技术,契合了人类寻找安全、清洁、高效能源21世纪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CEFR)首次成功临界,这意味着中国第四3国务院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全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和依托核电项目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 863“像航天领域那样,集中拟于2011年 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仅我 月开工建核电专家严格会更加强方向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中国第”计划重大项也从根本上为破解铀资源短缺和核11将核电安全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月核电发展要把的理念与需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理性选择。正如交通安全隐患的存在并不代表我们不再开车一样,核安全隐患是一直存在的,但这不代表应当停止或放缓核电建设。相比煤炭等传统能源,核电可以说是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清洁能源,基本上是‘零排放’能源。由于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不像风电、太阳能那样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每千瓦时成本又较火电低20%,所以在细化与完善核电规划和标准后,核电产业发展的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核能发展势头最强的国家,全球40%的核能在建项目在中国进行。核能发电比风电更稳定,也没有火电的减排压力,从投入到产出周期短效益高。此外,动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巨大拉动作用助推地方核电建设热,电站,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争建内陆第一座核电站。
空间布局方面,我国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核电选择在沿海,一是为了满足冷却水需求,质的排放。一个核电站仅选址就需要十到二十年时间,大规模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战争等外力影响。选址考虑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等综合因素。核电布局向内陆转移还必须考虑环保问题。
废液有放射性,必须向外排放。内陆建核电站较之沿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慎之又慎,绝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根据国家要求,内陆要建更安全、更先进的核电厂,即要采用第三代AP1000
流域,四川首座核电站,选址于南充市蓬安县三坝乡境内。坐拥嘉陵江,水源充足;交通网络发达,运输便捷;地质结构稳定,气候良好。在当前四川省优先发展水电的前提下,核电将逐步取代火电,使四川能源更清洁,形成以水电为主、核电为补得能源格局。
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现实途径,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照长期规划,我国核电战略将“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按照热中子反应堆(热堆)——快中子反应堆
略开展工作”,并“坚持核燃料闭合循环的技术路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式的选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力,推动我国经济从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可持续增长,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内陆十几省欲建核 二则便于放射性物不能轻易动工。在核电站核反应产生的必须按(快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开发清洁能源、增强自主创新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
地理信息系统09—1班
陈永善(20093013)
费建波(20093015)核电站还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推技术。规划中的内陆核电站多集中在长江加速发展核电是满足我国能源发展需要的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
第五篇: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
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
2013-02-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构改革的其中一个重大目标是缩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但是机构改革走过了三十多年了,除了政府部门的数量有很大的减少之外,政府的规模和政府部门就业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很大的增加,当然,政府的效率也没有显著的提高。实际上,中国政府规模有多大?如何控制政府规模?如果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来临之时,人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过去三十多年来在这方面所走过了很多弯路,回答“为什么做了那么大的努力但到现在还没有走出一条路子来?”这一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基础之上,如何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来。
本栏在前两周已经指出,政府不肯真正向社会分权是政府本身难以“瘦身”的根源,因此政府机构如果要精简,就要走分权社会的道路。但这并不是说,机构内部的改革没有空间了。尽管本栏上周已经指出,大部制改革方面,就官僚机构系统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但是如果超越狭义上的大部制,人们就会发现新的改革空间。最主要的就是改革党政关系和缩短从中央到地方间的行政距离。
就是说,进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首先需要考虑到党政关系。党政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党的机构本身改革问题,第二是党系统和政府系统之间的关系。就党的机构改革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机构或者行政体制改革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体制的改革,而党的机构改革从来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80年代邓小平和赵紫阳时代,对党的机构改革有过讨论,也有过一些细小的改革。但之后,党的机构改革已经被完全遗忘。这可能是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由国务院系统负责,而党的机构属于党务,也就是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也就是说,国务院系统不可能、也没有权力来谈论党的机构改革的问题。如果党务方面不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那么这个问题一直会被“遗忘”下去。不过,也很显然,在中国党政不分的制度环境中,党的机构就其实质来说也是总体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并且占了总体行政机构很大的一部分,如果党的机构不能精简,那么总体政府规模很难缩减。
第二方面即党政关系是一个老问题。党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复杂。从中央到社会最基层,党和政府是两套平行的系统,经常出现互相扯皮争斗的情况,严重影响行政效率。要建立有效政府,在行政改革时也必须把党的系统考虑在内。党政关系始终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赵紫阳主政时期曾经提出过“党政分开”,也根据这个思路在一些有限的领域进行改革,但成效不大。现在回头过去看,现实地说,这个目标可能过于理想,很难在中国体制内具有操作性。实际上,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必要实行同样的党政两套班子平行的体制。
在中央和省两级,可以行“党政分工”的体制,而在省以下可以行“党政合一”体制。中央和省的层面,各方面的事务繁多,党政两套班子有足够的事务要处理。从实际经验来看,在这两个层级,大体上也已经形成了党管政治、政府管行政的格局。这就是“党政分工”体制。如果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高层的体制类似于法国的半总统制和俄罗斯的总统制。在这些制度下,总统和总理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执政党,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分工合作关系。
行政层级无限扩张已造成了无穷问题
但是在地方,无论党还是政府面临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务,很难形成“党政分工”的局面,党政两套班子经常演变成互相争取行政权力的局面。在地方层面,执政党实际上仅仅是行政党,是高于政府之上的另一个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地方层面,可以考虑行“党政合一”的体制。广东省顺德区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顺德的“大部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党政“合署办公”或者党政“联动”。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概念,主要是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缩减政府规模和党政从业人员的总数,二是通过党政一体化机制来强化行政体制的效率和治理的有效性。
要缩减政府规模,下一波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可能的重大突破口在于缩短行政层级。中国历史数千年,大多数时间里,行政层级只有中央、省和县三级。在很长时间里(元朝之前),省也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建国之后,建立了中央、省、县、公社和生产大队五级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具有非常浓厚的革命色彩,也迎合了建国之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层级本来也可以缩短。但事实上,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有了延长。现在的体制是中央、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区、县和乡。如果不算计划单列市,仍然有五级。80年代初开始的以“生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导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也导致了这个体制的基础,即生产大(小)队的解体。农村现在实行村民自治,已经不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内。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体制改革一直聚焦于横向的机构缩减、整合和调整。但是从纵向看,行政机构实际上一直处于扩张之中。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错误在于把原来省和县之间的行署改革成为了一级实体政府,即成为现在的地级市。设置计划单列市并赋予副省级也是一个考虑不周的决策。这些决策有当时的背景,主要是要满足向地方分权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行政层级的无限扩张已经造成了无穷的问题。中国的行政体制实在太臃肿,机构实在太多。这造成巨大的行政开支,因此也是巨大的社会负担。有人说,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政府的规模不算很大。如果从人口的比例来说,的确如此。但西方政府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存在着庞大的公共部门,例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住房等等。中国因为社会体制建设不健全,公共部门仍然很小,这些领域的政府雇员规模并不大。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制度建设的进展,公共部门的扩张,中国的政府规模必然趋向于扩大。如果不能通过缩短行政层级等举措减少政府规模,政府会大得不可想象。
再者,形成层级太多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行政就是政策执行,“执行”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那么多行政层级,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要经过多少次“交易”。行政成本因此非常之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交易员”(也就是各级政府)都是自私的,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来修正政策,这导致了政策的变形。当然,种种形式的“交易”机会也为这些“交易员”(政府官员)制造出大量的腐败的机会。中国财政资源集中于中央,从中央一级一级地向下分配。每分配一次,也就是每交易一次,就增加一次腐败的机会。
再次,行政层级过长已经导致了中间层次过多。政策变形不仅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而且这些中间层次更是改革的阻力。现在的情形是,中央政府要求改革,一线基层政府也要求改革,而中间层则趋向于保守。它们既没有中央政府的全局观,也没有一线政府面对的社会压力。如何克服这么多中间层的阻力而推进改革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缩短行政层级势在必行
很显然,缩短行政层级势在必行,也必须通过新一波的行政体制改革去达到这个目标。如何做?从很多地方的经验看,最底层的乡(镇)成为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难。浙江等省很多年里已经通过“撤乡并镇”等方式,大大减少了这一级政府的数量。在这一步完成之后,乡或者镇可以转型成为县(市)的派出机构。城市的区、街道等改革也同样呈现出这种改革趋势。从广东省的一些地方例如深圳、顺德、南海等地的情况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并且仍然有加快推进改革的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前些年施行的“省管县”也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这一体制就是为了弥补80年代行政体制改革的错误,即把行署变成了一级实体政府,处于省政府和县政府之间,阻断了省和县的关系。尽管到现在为止“省管县”的体制局限于经济资源分配领域,即省政府直接把经济资源分配给县,而无需经过地级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实行这一体制的地方的发展状况已经要远远好于没有实行这一体制的地方。
下一波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把这一体制扩展到包括人事在内的所有的方面。其实,从长远看,有两种途径可以用来改革省、县和居于中间的地级市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就是把地级市重新回归到“行署”的设置,就是成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样就可以取消这一级现存的很多其他机构,只留下行政机构。
还有一种更有可能的方法就是县和(地区)市完全扁平化,即县和市同属省政府管理,属于同一行政级别,所不同的只是地理概念和管理上的分工,即县管农村,市管城市。如果遇到地级市既得利益的阻碍,这样做有困难,那么也可以做一妥协,就是地级市和县(县级市)仍然继续不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但是县(县级市)不再从属于地级市的领导,两者都属于省领导,这样的安排也是可以的。而计划单列市也可以给予类似于地级市那样的制度安排。
这一波行政体制改革一旦实现,中国又可以重新回到传统上三级政府的局面。三级行政体制和世界各国通行的体制相当。实际上,日本在数千年前接受了中国的行政体制之后,从未有变化过。尽管这个体制表现出传统性,但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现实层面来说,中国政府规模过于庞大,财政危机随时都可以发生。今天,很多地方政府都面临财政困难,在乡镇一级,很多政府财政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随着高经济增长阶段的过去,政府财政收入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可以考虑把通过减少行政层级来控制和减少政府规模提升成为政府的改革议程,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