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

时间:2019-05-13 17: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

第一篇: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

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

一、引言

对外贸易是长期以来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入世”以后,中国正在全面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外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可以预见,由出口与投资、内需组成的“三驾马车”充当经济发展引擎的格局将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继续;同时,基于出口产品价值增值能力的国际分工地位问题、基于重点产业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问题、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将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外贸经济的发展需要摆脱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固有模式,从国家到地方,从产业到企业,积极培育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各个领域在技术上的跨越。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视角中最小的经济体,它直接接触工业企业,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促进外贸发展的理论文献很多,但是宏观理论的指导性与微观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经常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有关县域外贸经济的研究,往往由于过分考虑区域内的具体情况而忽视对于一些全局性、趋势性、关键性问题的宏观把握。事实上,研究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和发展比较优势,还要从宏观经济出发,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反思“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基本格局下对外贸易的成败得失,着重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出口依存度指标一路攀升,1980年为6.0%,1990年为16.05%,2000年为23.39%,到2007年,我国出口依存度达到36.6%,外贸依存度达到70%,居于世界首位,外贸出口对GDP贡献率达到20%。[1]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是对外贸易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发展和变化的时期。

(一)出口贸易多元化步伐迟缓

1.对主要出口对象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但是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美国、香港、欧盟、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仍然占据绝大部分出口份额,对拉美、中东、非洲、独联体的出口增长缓慢。对少数经济体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摆脱贸易纠纷,改善贸易条件,也不利于本国经济平稳发展。

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2007年占出口总额的87.2%,但是整体技术层次较低,缺少附加值高、国际市场影响力大的[1] 2000年以前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根据商务部中宏数据库整理并按1美元兑7.5元人民币换算。

产品;资本技术要素密集的装备制造业出口所占比重很小;相对于货物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代表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原始落后状态,逆差巨大。总体来看,出口增长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技术进步进展缓慢,使得总量扩张与效益增长失调成为我国外贸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3.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外资企业从事的进出口贸易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为主,国内的要素所得往往非常有限,除了造成出口依存度虚高外,在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提供国民福利两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很大。

(二)在国际分工深化过程中尚未取得有利位置

表面上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开始由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但是具体分析,在高技术密集产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占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集中在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低技术部门,电子、电器、汽车、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则大多只是较高层次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主要部件依赖进口。

“国际分工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动因,也是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作用的最核心基础。”[2]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无论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角度看,我国出口产业大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承担“世界加工厂”甚至“原材料生产基地”的角色。即使有了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也只是将其投资点作为下游生产基地加以固化。

(三)新的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障碍

区别于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而出现的新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壁垒等三个大类。其内在驱动因素有二:一是社会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意识的提高;二是进口国经济增长乏力、本国产业受到挑战或者贸易逆差等等。

我国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商品,大多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进口国出于维持就业的考虑极易对进口竞争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另外,就市场结构而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容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诉讼的重灾区。今年上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85起反倾销调查,实施反倾销措施54起,我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是实施最多的国家,分别为37起和13起。

(四)全球范围经济衰退的影响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逐步蔓延,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主要出口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可以认为,始发于美国并波及整个世界的这场金融风暴,预示着此前一轮经济繁荣期已经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经济或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世界经济减速使境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大削弱。今年上半年,我国[2] 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3.03 第20页。

出口增长持续回落,贸易顺差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良好,“两高一资”产品和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放慢;在进口产品价格明显上升的同时,出口产品价格受到挤压,我国产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其次,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极有可能重新抬头,将对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再次,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我国许多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长速度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下降,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

三、县域外贸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考虑县域外贸经济的发展,要在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充裕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跻身国际市场的机会,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内曾经作为我们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也是短暂的、不稳固的、受压榨的和不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3]笔者所在的磐安县是浙中山区县,2007年工业销售产值7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36家,其中亿元产值企业仅5家,与周边县市相比,属于人口小县、经济小县、工业小县。[4]但是以塑料制品、木制品、圣诞礼品、农特产加工为特色支柱产业的磐安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县分,研究探讨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努力发展区域性比较优势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资源,以此为基础的出口增长关乎就业,不关乎利润;关乎生存,不关乎发展。现实的国际贸易中,进口原材料价格刚性上涨,贸易壁垒高筑,人民币持续升值,外部需求约束加剧,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微弱的成本优势消弥殆尽,今年以来广东、浙江等地大批外贸企业陷于困境的事实就是明证。所以说,那是一个难以固守也不值得固守的阵地。

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韩国经济腾飞阶段,都经历了从出口加工到模仿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蜕变,确立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族工业品牌,确立了技术上的领先优势,爬升到国际分工的高端,最初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则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

就县域经济而言,一方面,自主创新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技术创新建立局部的竞争优势,撕掉国际分工中增值能力的有限性、角色定位的次要性和可替代性等属性标签,是求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即使短期内在技术创新上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以磐安为例,我县塑料工业历史悠久,加工技术、熟练工人、经营资金各方面基础雄厚,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塑料管材一度占据国内市场80%的份额,一批高端产品为[3]

[4]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当代财经,2006.10,第5页。数据来源:《磐安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内仅有,并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我县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中药材之乡,发展香菇、中药材精细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实施差异化战略,都可以获得比较优势。

(二)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经济技术梯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梯度转移是随处可见的客观存在,不同层次的梯度转移过程同时也是相应层次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产业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5]引导企业有选择地承接梯度转移,是发展外贸经济、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结合磐安实际,当前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承接梯度转移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梯度转移包括产业转移和产品转移,不管是哪一种产业、哪一种产品,作为承受一方都需要综合考察项目本身的发展前景及其与本地产业政策的楔合程度,因为产业或产品的转移同时意味着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深度调整。通过招商引资,我县承接了周边地区五金、机电产品的转移,通过出口贸易我县则承接了圣诞礼品和木制品加工的国际性梯度转移,这些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

2.承接梯度转移要围绕技术进步的目标。处在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过程中的产业或产品,一般不具备技术上的领先性,但是对于低梯度区域而言往往又代表着较高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产业转移为低梯度区域提供了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可能。因此,引进合适的产品项目和适时推动技术创新都是承接梯度转移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重视和利用各种扶持政策

一方面,县域经济在宏观经济框架下运行,它不能背离国家、省、市确定的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在这个框架之下,各级政府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或扶持经济发展,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无疑会对当地经济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也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一些阶段性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各项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四、县域经济培育外贸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间沟通与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共同开展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可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营销运行效率,因此发展产业集群是突破和化解诸多制约因素、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特色工业园区。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与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积极搞好园区的新建、整合、扩容和提升。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园区,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二是建立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5] 魏世恩,《经济技术梯度转移述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1.01 第20页。

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的接近带动特色商品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三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入驻。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有选择性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到本地落户,并尽可能地将同类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

(二)加快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要充分重视经济增长与出口获利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快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步伐。一是扩大关键设备进口,逐步提高出口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加工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外贸产品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实现从低端的贴牌生产、简单组装向中高端延伸和发展。鼓励企业自创贸易品牌,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二是适应对外贸易的新形势,加强企业生产、销售、环境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认证工作,逐步走上“以质取胜”的路子,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护措施。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快速反应的贸易摩擦应对能力。以塑料、五金机械、工艺礼品、农特产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行业协会组建和协会运作规范工作,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

(三)立足自主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营造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一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积极扶持建设面向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采取自主开发、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购买关键专利技术。二是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激发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行为和保护创新回报的有效机制;培育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机制,围绕扶强主导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三是强化技术创新的项目支撑。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动态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完成一批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出口产品多元化

顺应服务贸易加速发展的世界潮流,营造良好发展空间,积极开拓对外服务贸易市场。一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整体规划和统一规范,改变电子商务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发展的状况;吸引专业人才开展网络技术开发和网络商业模式开发,提供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引导电子商务网站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加快旅游业开发。加大重点景区旅游开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旅游开发领域,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合理布局;加强旅游形象宣传,促进旅游业发展。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息服务业、运输业的对外输出。

五、结语

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还将面对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此前量的扩张中没有完成质的提高;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也有很多,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只有当国内企业有效吸收并转化投资和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力,积累起以技术支撑的核心竞争能力时,才能够整体跨越由自然资源秉赋所决定的静态分工位置,成功实现贸易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2] 张卫东 钟熙维,《现代企业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0

[3] 刘再兴等,《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4] 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3.03

[5] 兰勇、杜红梅,《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层次性与路径探讨》,经济论坛,2005.20

[6]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当代财经,2006.10

[7] 丁任重,《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不同观点》,吉林财院学报,1991.02

[8] 魏世恩,《经济技术梯度转移述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1.01

[9] 张觉力,王文龙,《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经济问题探索,2002.10

[10] 丁任重,《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新特征—兼评梯度推移理论》,经济学动态杂志 2006.12

[11] 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3.3

第二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5 21:47:00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昨日出炉,沪京苏粤名列前四。

广东7项分指标位列三甲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10位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的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此外,在9项分指标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有7项位列三甲。在省域宏观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在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二;在省域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1个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实验区谋划着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也逐渐勾勒出未来我国区域竞争的新版图。省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缔造者和生力军。

广东GDP进入国际前20位

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3名,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4,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是持续提升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1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18位,但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居第32位和第33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蓝皮书显示,中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国际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国际前20位,分别排在第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广东进出口总额位居第7,江苏和上海分别位居第13和第14,说明中国沿海多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从反映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10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省市当中除了内蒙古、辽宁、山东外,其他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7个省市的排位也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分居第3、第4、第5。

□相关

省域环境竞争力广东名列全国第二

南方日报讯(驻京记者/杨春)昨日,中国社科院还发布了2011年《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 2009)》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中,鲁粤苏名列三甲。据了解,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庞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所谓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体现的承载力、协调力、影响力、贡献力。

绿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各个省域环境得分排名分布情况,上游区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中游区依次是黑龙江、上海、安徽、辽宁、天津、江西、陕西、湖北、内蒙古、吉林。下游区有11个省,依次是海南、山西、西藏、重庆、甘肃、贵州、湖南、青海、新疆、广西、宁夏。

此外,在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上,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陆新元认为,绿皮书首次提出了环境竞争力这种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以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思量环境的演变,用比较的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把握了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春

来源:《南方日报》

第三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但目前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尚存许多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战略规划和研发能力、业务过于多元化等,企业应努力避开各种误区进行合理的识别,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 :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三)轻视企业的战略规划作用

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地位是最高层面的管理,但是,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最高。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由于长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我国众多企业决策者至今仍习惯于听命于上级的安排和政府的指令,普遍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没有意识到战略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和功力,在战略规划和管理中显得力不从心,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比如很多企业盲目进入与原产业关联不大或跨度过大的领域,结果是难以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力、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据统计我国企业由于轻视战略规划作用导致传统技术领域比发达国家平均落后10至15年。

(四)企业过度多元化,分散企业资源

目前我国企业尚未建立起高效生产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遇到了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 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开始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其后果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结果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不仅没有培育出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还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以形成“范围经济”产生1+1>2的效用, 但是它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水平要求很高,如果运作的不好,不利于竞争。如果是这样的话,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而只能是简单的规模扩张,难以形成长久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 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 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 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 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 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战略联盟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建立企业合作开发联盟、建立技术转让联盟和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盟等,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下转47页)

(上接45页)和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形式,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六)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特点,但是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高度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它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利用,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其自身的周期,因此,企业应及时在保持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发现、培育新的生长点,并经过精心的经营,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始终走在市场的前面。要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系统的分析,找出本企业产品和服务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最终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并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将该生长点培育成现实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强大而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企业不断壮大乃至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面对目前我国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当尽量克服并积极采取对策,努力转向注重自身资源、能力的积累, 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 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 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宁建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王金凤.如何避开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误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校报,2004.

[4]刘传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透视红太阳集团的发展历程[J].管理世界,2004,(4).

论文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培育提升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本质及表现作用,探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成因,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对策。

在现代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其他国家企业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而有的企业却逐渐被市场淘汰。原因就是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本质及表现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on),又称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或核心专长(core Expertise),是指企业开发独特的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是由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提出来的。它是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组合,包括体制、规章、流程、特有的技术能力、核心产品及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上的团队精神和进化能力等。它是企业内在的区别与其他企业具有的根本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核心竞争力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在生产方面,比其他企业的生产周期短,或者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加节省成本;在销售方面,比其他企业销售更快。在研发方面上,比其他企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更快。IBM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的就是“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发展壮大。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服务和竞争优势的根本,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成因

1.企业在战略决策上的意识和机制缺失。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本身缺乏在市场经济中成长和竞争的经历。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竞争中才会形成。由于缺乏竞争经历,在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企业的行为惯例。如:原有的工艺技术和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长期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企业也就缺乏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应有机制。

2.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相统一的企业战略上的缺失。我国企业存在产品种类多,产品结构全的特点,但是经过市场细分发现,企业在各个种类、层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都无竞争优势。还有企业没有通过新产品的开发而整合企业的资源,盲目开发新的产品,影响企业核心产品的培育,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该在战略定位的范围内选择关键点来进行重点开发,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使这些技术优势成为带动企业相关产品整体升级的重要力量。这样才能使企业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互融合。

3.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缺乏保持和推动所必须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生存、行为的方式,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做事情的方法。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价值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自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在培育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核心竞争力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大多数都过分看重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品牌、人才等无形资产不够重视。这样就在企业内部运行中制约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对策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企业战略。可有以下几种积极对策来解决:

1.企业通过实施企业战略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是一个计划,能够整合企业的目标、政策,并且能使企业上下一致地付诸行动。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两个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企业资源、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预见性的分析研究,制定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方向,才能保证企业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能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企业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来保证管理。我国企业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本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相适应,与企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上下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有序、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实现岗位责任化、运转程序化、行为规范化,做到责、权、利的统一,通过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人、财、物等有形资产和技术、品牌、信誉等无形资产,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否定和改革创新中加快企业发展,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管理优势。

3.企业通过正确的竞争定位和竞争策略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定位就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放在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位置上,使自己的产品在与其他产品的竞争中取胜。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我国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通过正确的竞争定位和竞争策略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调研、营销体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善于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需求,把握企业本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变化,根据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和竞争策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4.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和创造人才优势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资源、资本和技术决定企业命运的要素中,技术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技术又必须依附于人才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人才是企业的第一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企业产品的创新、成功品牌的创立,市场价值的表现和利益目标的实现,既是企业经营者谋略决策的结晶,更是人力资源整合发挥的体现。现代企业需要现代人才。需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建立其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关系。引进相关的科学技术人才,来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企业通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就是要培育和强化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外许多成功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完善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此来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管理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董文尧.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忠卫.战略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主持人 谢寿光:

尊敬的韩俊副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现在开始。

在会议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韩俊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栋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研究员,发改委国土开发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总编辑谢悦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利民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福建省社联副主席、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之一李建平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出版局党组书记、《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求是》杂志政治部主任常光民先生,《中国经济导报》社社长王平生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原社长孙宝臣先生,福建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建建教授,国家认监委直属机关党委副调研员王秋苹博士。由于时间的原因,其他的专家就不再介绍了。

2012-02-29 09:28:53

主持人 谢寿光:

今天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中国网等新闻单位的朋友,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已经发布到第六部了,最新出炉的蓝皮书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对“十一五”期间的中国竞争力的变化用模型来进行预测,到底结果如何,今天请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一起来分享。再过几天“两会”就要正式开始了,这里面相当多的研究结论,无论是决策部门,还是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人士都会高度关注。我们今天通过这个会议,通过媒体,把这个成果向社会正式发布,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席致辞,大家欢迎。

2012-02-29 09:39:29

韩俊:

非常高兴参加今年《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发布和研讨活动,这个蓝皮书是第六本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和福建大学联合发布的。我是第三次参加蓝皮书的发布会,通过接触到的省级层面的一些领导来看,这本书产生的反响越来越大。很多省里非常注意,也非常在乎自己的排序,这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我上一次参加蓝皮书发布会的时候讲了一个意见,这个书是学术研究成果,不是政府机构对各个省域竞争力的考核,是研究机构发布的一个研究成果。当时我也对怎么能够进一步完善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了一些意见,应该说今年蓝皮书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跟以往相比变得更厚、更沉了。关于竞争力的评价,特别是排序,不可能尽善尽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它确实可以为我们制定区域政策,为各个区域相互借鉴、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非常有利的借鉴和参考。

2012-02-29 09:41:28

韩俊:

借此机会就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东部地区。陈老师是这方面的泰斗和权威,这是一种很可喜的变化。从各个省来看,有很多省份最近两年农民收入的增速开始超过城镇居民,从全国来讲也已经连续两年了,这就说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所增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这种势头能不能保持下去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比如现在出口在沿海地区,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如此,出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

2012-02-29 09:43:40

韩俊:

第二,人口红利从全国来讲正在逐渐消失,沿海表现得更加明确,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这些经济发展快、招商引资力度大的县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要素劳动力的成本迅速提高。

第三,沿海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份GDP的增速明显下滑,潜在的增长率明显回落。

2012-02-29 09:44:55

韩俊:

第四,无论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还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推进,包括沿海的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现在受到双重争夺,或者是双重挤压。第一个争夺,现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再工业化——刚刚开始了再工业化,我们看一下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是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的,这种再工业化对沿海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争夺。第二个争夺,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很低,要素很低,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对沿海的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又形成一个争夺。中西部的制造业面临着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有些行业表现非常明显,我们企业的订单明显减少。

2012-02-29 09:45:35

韩俊:

第五,资源环境的约束,在所有省份日益加剧,这是在“十二五”或者是更长时间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支撑省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仍然存在。一是我们整个基础设施条件是日益改善的,跟周边的越南、印尼相比,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比他们好得多。贵州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高速公路已经建成2000多公里,规划在建的可能超过4000公里。二是产业的配套条件,供应链的条件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也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打下的老底。三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中国还有广阔的前景。四是虽然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但是人才红利仍有待挖掘。中西部地区错过了人口红利期,我到过很多地区,他们都在讲“我们错过了人口红利”,他们却不能错过人才红利。中国劳动力虽然价格在提高,但是在中国要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培养成一个熟练的劳动力需要的时间要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短得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来抓住人才红利,挖掘人才红利是一个大问题。

2012-02-29 09:46:32

韩俊:

第六,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我们的城镇化率刚过了50%,城镇化水平离峰值还有20—25个百分点,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内需,如果就业能够增加,收入能够增加,加上基础设施的投资,一定能创造最大的内需。区域经济发展怎么能够挖掘、发挥这些优势,怎么能够重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宽的视野,给我们提供很多有利的参考。要重塑我们国家新的竞争优势,包括区域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靠发展动力的转化,要靠发展方式的转化。

一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资源投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必须要尽快把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驱动上。所有的地区提高竞争力都需要这么做。

二是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必须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向绿色发展转型。特别是像西南一些省份,森林的覆盖率都在40%、50%、60%,甚至70%多,这些发展一定要走新路。比如天然林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建立了,但是补偿水平仍然很低。国家天然林保护,生态工业林一亩地原来是5块钱,现在是10块钱,如果提到30块钱,靠生态的补偿,他的财政日子就比较好过,为了做大财政收入要招商引资,搞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这是得不偿失的,是走弯路。

2012-02-29 09:48:40

韩俊: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差距过大,地区之间人均实际可支配财力差距过大。河南是中国第二产粮大省,但是河南的人均财政可支配收入只有上海的1/5,这样一来河南特别是到基层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靠转移支付,靠现在的税收返还,没有办法提供像上海那样的公共服务。要加大民生的投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建立普惠、均等、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这也是促进省域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

2012-02-29 09:50:55

韩俊:

四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对这个问题社会要高度关注。社会转型明显了之后,社会结构甚至出现断裂。现在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外来常住人口比重已经超过本地的户籍人口,人口已经出现明显倒挂了,现在这些外来常住人口没有享受到同城待遇,没有享受到均等的服务。这样一来在城市内部形成了一个新的二元结构,城乡是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又形成一个新的二元结构。在一些地区社会矛盾加剧,群体事件增多,特别是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很明显。草根阶层要向上流动,现在变得更加困难。必须要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政策,特别是要下决心打破双二元结构,促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融合。

2012-02-29 09:52:15

韩俊:

五是现在改革步伐还不适应转变发展的需要,在财税体制、资源要素价格形成的机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社会制定方式等诸多方面,改革的空间仍然很大。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改革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为科学发展真正保驾护航。区域经济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两个红利需要挖掘,一个是人才红利,一个是制度红利,这是转换增长动力的两个重要支柱。总之,省域竞争力的提高,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从学术研究的一些建议来看,我们要重视五个方面,在指标评价方面要突出对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质量要好,民生服务要好,城乡环境要好,社会和谐要好,体制机制要好”。任何一个省份,你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如果这五个方面都兼顾了,都统筹考虑了,这一定会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战略,是科学发展的规划和思路。

我就讲这几点看法,谢谢大家!

2012-02-29 09:53:40

主持人 谢寿光:

谢谢韩俊副主任给我们做了非常有见地的报告,下面有请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李建平教授作“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展的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2012-02-29 09:55:48

李建平:

尊敬的韩俊副主任,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二月的北京寒冬刚过,春意渐浓,今天我很高兴与各位领导、嘉宾和媒体的朋友再次相聚在这里。谨此,我代表标题组向长期以来关心并支持我们这项研究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了系列报告,今年是第六部。今年的主题是“十一五”期间的回眸与展望,因此今年这部蓝皮书力图对“十一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深刻揭示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

2012-02-29 09:56:29

李建平:

一、突破与创新

今年发布的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创新的地方。蓝皮书发布到现在是第6部了,蓝皮书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我们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蓝皮书“最佳影响力奖”、“中国优秀皮书奖”,获得了福建省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之所以能够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年都有创新。

1、本报告是在往五部蓝皮书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十一五”这一时间结点,对2006—2010年期间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这是最大的两点。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与新特点,今年的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做了微调。我们也征求了专家意见,还有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食品安全事故数、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文化部门增加值等等。

3、在书的末尾增加了全国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员、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FDI,我们把数据附在后面,方便大家了解。

4、五年来变化的情况在对策里反映出来了。

2012-02-29 09:58:19

李建平:

二、评价与比较

1、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2010年在上游区有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湖北,跟2006年做了一个对比。中游是内蒙古、河北、四川、安徽、河南、江西、黑龙江、湖南、重庆、陕西。下游是海南、山西、吉林、新疆、云南、青海、甘肃、西藏。可以看到这五年来的一些变化,具体来讲有几个变化。2010年和2006年相比,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11个省份,重庆市上升了6位,安徽上升了4位,江苏和江西排位均上升了3位,内蒙古、湖北、海南上升2位,贵州、陕西、青海上升了1位。排位下降的有11个省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其次是河南下降了4位,吉林、黑龙江、广西三省各下降3位,河北、上海、湖南下降2位,北京、云南、甘肃下降5位。9个省份排位没有变化,天津、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西藏、宁夏、新疆。从跨区段来看,湖北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重庆由下游区升入中游区。

2012-02-29 10:02:54

李建平:

2、全国四大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把全国31个省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分值上升0.51;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升比较大,中部是2.52,西部是2.73,幅度都比较大。

四个地区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西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73,中部和东部增加了2.52和1.45,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相对小一点,是0.51。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趋势,2006年的分差为19,2010年的分差为16.78。

2012-02-29 10:05:27

李建平:

3、全国四大区域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东部地区,江苏2006年是第四,2010年上升为第一;广东2006年第二,2010年保持不变;上海2006年第一位,2010年是下降到第三位;北京2006年第三位,2010年第四位,排位都在发生变化。

中部地区湖北2006年第二,2010年第一位;安徽更加突出,2006年第五,在中部地区2010年上升了3位;河南2006年排第一,2010年是第三位;江西2006年第六位,2010年第五位。包括湖南和山西都掉了两位,中部地区出现这种情况。

西部地区,12个省份有4个省份处于中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于下游区,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上游区的一半,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但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

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中黑龙江省下降了4位,吉林下降了3位,使得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竞争力综合排位逐渐拉开。总体来讲是上升,但是三个省还是发展不平衡的。

2012-02-29 10:06:40 社科院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 发布:2012-02-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李建平:

三、启示

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各种要素综合积累的过程。整体上,五年内各省市区所处的排位相对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2010年排位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市区在评价期间内基本上都处于上游区,只有湖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排位有所调整,而且排位大体上保持不变,比如浙江省、山东省和天津市在整个评价期内排位没有变化。

2、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均衡性比较明显。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从各级指标竞争力得分及分布情况看,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都显偏态分布,多数省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分集中于20—40分之间,从两年的对比情况来看,2010年各省市区得分有所提高,其中得分在30—35的省份由12个减少到10个,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增加,都在提高。

2010年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只有24.09分,不足第一名浙江省得分的一半。另外,相同区位内部的各省份的得分差距也比较明显。

2012-02-29 10:08:41

李建平:

3、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2010年得分升降来看,全国大部分省市区的综合得分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增加了6.35分;其次是海南、安徽、江苏、贵州、江西和四川6个省份,都增加了3分以上。这表明本评价期内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升。

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0年为36.95分,比2006年增加了1.77分,表明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平均发展水平在“十一五”得到了提升。

2012-02-29 10:10:13

李建平:

4、各区段内各省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排位波动结果来看,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游区的省市区排位交替变化比较多,其中江苏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相应的上海市则下降了2位。

5、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客观体现了各省域调控经济的水平与能力。

与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二级指标是政府作用竞争力,其次是知识经济竞争力和宏观经济竞争力,高于其他几个二级指标。这表明当前政府实施针对本省发展经济、规调经济和保障经济等措施,对本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汇报到此为止,谢谢各位。

2012-02-29 10:11:02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李建平教授的主题报告,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讲话。

2012-02-29 10:12:10

金碚:

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和发布会非常高兴。这个书我刚拿到,听了李教授的介绍,看了这个稿子。首先祝贺这本书的发布,内容很丰富。我简单看了一下研讨会的材料,很有感触。我们在思考,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这本书五年以来我们中国的竞争力。简单说,为什么中国30多年来,新时期以来在世界上的排名地位上升很快。简单说其实是两个东西,第一,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比较稳定,没搞乱,政府维护了一个改革开放而稳定的环境。第二,工业,工业高速发展,中国现在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原因只有一个:中国工业的发展规模在扩大。这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除此之外中国还拿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宝来。

2012-02-29 10:12:34

金碚:

现在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刚才韩主任讲了,大家越来越考虑这个问题,不仅发展快,规模这么大,还要和谐平衡,还要公共服务,大家都要共享,所有这些和谐是要花钱的。你要保持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和谐不了,尽管前30年我们也比较稳定,通过和谐来稳定要花大量的银子。银子哪来,也有产业竞争力,中国前30年强大的竞争力就是工业,没有其他的。工业走到这个阶段以后也出现了问题,我看这个表一直在思考,也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外国人问我的问题。有一次我跟宝马的中国区总裁一块儿吃饭,谈起中国的竞争力。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2015年还是2016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超过美国,有不同的说法,但毫无疑问,中国在规模上不用多久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你成了规模第一国家以后,中国还要怎么样呢?还会怎么样?意思就是说,工业再过多少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毫无疑问中国会完成工业化过程。看看全世界的国家,现在完成工业化过程的有五六十个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者是已经完成工业化了。但是完成了工业化不等于成为工业强国,这是两个概念。过去大家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以为工业化完成了就是工业强国了。不一定,大多数国家可以完成工业化,但是大多数国家成不了工业强国。

2012-02-29 10:14:47

金碚:

现在世界上工业强国屈指可数,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有60多个,问题是中国能不能,什么叫做工业强国,为什么说世界上少数国家能够完成工业化强国——屈指可数,美国、德国、日本,北欧的几个国家,瑞士、瑞典,为什么是工业强国?有强大的制造业,尖端的制造业,不管比重多高。美国的经济在衰落,但美国50年前造的飞机我们还造不出来。

2012-02-29 10:18:30

金碚:

第9页很有意思,一个省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国家,有几千万人,将来中国也是这样的,所有省区大多数都可以完成工业化过程,但是只有少数省区可以成为中国工业强国的代表。有人担心,上海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精髓,但五年以来下降了3位,不讲这个数字本身怎么样,最近我们在研究中国什么地区在10年、20年以后能够成为当今的——就像德国、瑞士、瑞典这样的国家,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是它是最精致的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所在地,在哪里?哪个省区可以成为中国将来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精髓所在?研究省域很有意思。

2012-02-29 10:20:00

金碚:

最近在研究上海,上海很值得研究,将来这个地方就是搞金融、服务业,尖端的制造业是不是还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到江苏去了?江苏上升了4位,是不是江苏那个地方将来是中国制造业最精髓的地区,代表中国,还是广东?西部有戏吗?如果有戏,是哪个地方?我不相信所有的31个省区都能成为工业强省,这不可能,世界上没有这个情况。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宏观氛围、社会氛围、文化基础,是不是能够支撑中国成为工业制造的真正强国。尽管中国人都很勤劳,但没办法了才去打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当有更好的挣钱的机会谁也不想打工。这是一种文化,没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愿意把孩子培养成蓝领,跟德国和瑞士不一样。这样一种氛围,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支撑着地区的行为,这个行为会支撑地方将来产业的前途。

2012-02-29 10:22:37

金碚: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非常好的概念,重提实体经济,中国不是工业规模太大,大不是中国的问题。整个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达到的技术水平的产业,你的精细化程度也不行,跟欧洲国家、北欧国家,德国这些国家不好比。这些国家有很强烈的工匠精神。我和宝马的老总讲,很有意思,德国人一讲就是思想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这就是德国人,现在德国没有思想家了,德国人的形象现在是工程师,到德国去看人家的企业,引以为豪的是德国的汽车是手工的。德国现在是竞争力真正强,抵御金融危机表现最好的欧美国家,整个欧洲看着德国了,我们讲的是竞争力。

2012-02-29 10:24:47

金碚:

中国的竞争力往哪儿走,哪一个省能够成为真正的工业强省,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北京肯定没戏,上海有戏吗?高级的尖端的制造业在哪儿呢?我看了这个报告很有感触,非常值得琢磨,研究上海,觉得上海就是中国制造最好的,那里的文化好,造的东西也比较精致,现在在衰落,意味着什么?没有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只是借题发挥,谈一谈中国将来竞争力的走势,到底中国靠什么。前30年没什么可靠的,就是工业,拼命地干,用资源、环境、低价格的成本去拼到世界最大;现在路走不通了,因为要和谐。以后的工人不一样了,不愿意血拼,宁可在家耗着也不愿意去血拼,中国的工业竞争力在哪儿,能不能有强大的有竞争力的省域,这个非常值得研究。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2-02-29 10:26:52

主持人 谢寿光:

金碚所长是我们国家研究工业竞争力的著名专家,提出了卓有见地的意见,也提出了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而且是不得不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感谢金所长。现在有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作主题报告。

2012-02-29 10:29:04

李闽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刚才两位领导对“十一五”以来加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提了意见,非常感谢。李建平校长对整个评价做了介绍,我再谈几个问题。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必然要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变化也会对国家竞争力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和世界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彼此之间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中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2012-02-29 10:30:21

李闽榕:

一、“十一五”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新态势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点,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对中国区域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它正在结束中国近年来的高增长趋势。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享受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能被其卷入世界经济危机的漩涡之中,使其不能独善其身。那么,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区域经济如何才能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呢?答案是必须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2-02-29 10:31:41

李闽榕:

省域竞争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经济承上启下的一个层次。“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有效克服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并率先开始经济复苏。区域经济特别是省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重要推动力之一。纵观“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特点:

2012-02-29 10:32:59

李闽榕:

特点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

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明显降低,占全国比重有所下降;中部一些资源型为主的地区经济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与此相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呈不断增加趋势,且同比增速加快或与全国基本持平。

2012-02-29 10:33:52

李闽榕:

特点之二:区域间经济差异逐步缩小,并开始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

从反映某一时点的区域差异情况的锡尔系数来看,其中区域间差异系数TB由2006年的0.0812下降到2010年的0.0675,降幅为75%,年均下降15%。差距系数明显缩小,充分说明这五年当中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取得了明显成就。

相比之下,2006年以后TB/T、TW/T曲线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实施的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2-02-29 10:34:44

李闽榕:

特点之三:区域内经济差异也呈逐步缩小态势,且区域内经济联动性增强。

从反映区域内经济差异的Tw系数来看,Tw值由2006年的0.0468下降到2010年的0.0149,降幅达到79.6%,年均下降接近16%。2007—2009年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缩小的趋势比较稳定,但到了2010年,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区内经济差异趋于缩小,Tw值降幅为83.4%。

从四大地带内部差异情况对区域经济差异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四大地带的内部经济差异变化有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呈现持续缩小趋势,这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竞争更加激烈,较快的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其次就是中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十一五”期间,四大区域人均GDP都处于快速上升趋势,但从名义增长率来看,西部和中部最高,都超过18%,东部约为17%,东部最低,为14%。可见,中西部地区超过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主力,呈现“东慢西快”的趋势。还有几个数据给大家介绍一下,2006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了60.9%,西部地区增长了一倍,99.9%,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这是主要原因之一,明显缩小了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从人均GDP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1:0.401,接近它的40%,到了2010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变为1:0.178,差异缩小0.77个百分点。

2012-02-29 10:35:32

李闽榕:

特点之四:省域间由单兵突进、各自为战,向区域间的融合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在过去30多年渐进式改革中,各省区注重追逐地方利益和领导政绩,加上多数地方自身经济基础薄弱,企业以及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弱、开展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动因和实力不强,这一时期,各地区的发展主要是以行政区化,单兵突进,各自为战,自己发展自己。

2012-02-29 10:37:55

李闽榕: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面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转移的新趋势,省域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同城效应、同区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和居民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加快区域整合与一体化发展,这是各省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10多个“国”字号经济区战略规划,基本意图在于开创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

2012-02-29 10:38:28

李闽榕:

二、“万亿GDP俱乐部”的扩容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是观察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广东省于2001年率先叩开万亿GDP俱乐部的大门,有一些省市随之相继跟随登堂入室。2011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其中东部有9个省市,中部6个省和东北3个省均已进入,西部有5个省进入。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三甲,广东的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到5.3万亿元;江苏、山东分别为4.9万亿元和4.5万亿元,距离赶超和挑战广东第一GDP大省的地位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2012-02-29 10:39:06 李闽榕:

1.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是省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五个GDP突破万亿时间进程表(图),从这个表可以看出越往后跨越时间越短。领先跨入“GDP万亿俱乐部”的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个省份。2006年增到7个省份,2007年又增加2个省份,此次中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成员尚只有河南和四川。2008年,各省市区经济发展加速,猛增到13个省份,包括中部的湖北、湖南两省份。2010年则扩容到17个省份,此时中西部地区的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成了新成员。2011年又增加到23个省份,中西部的广西、江西、重庆、山西也叩开了俱乐部的大门。实践表明,GDP超万亿后经济将步入快速增长通道。

2012-02-29 10:41:02

李闽榕:

2.GDP超万亿是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台阶。

“GDP万亿俱乐部”也被称为“财富俱乐部”,意味着地区财富积累将由此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区间,经济发展将由此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和阶段。所以对于一个省域经济来说,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不是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预示通过经济增长通过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表明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质的飞跃。从这一意义上讲,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是观察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人批判GDP,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GDP的财税收入和税收密切相关,没有GDP谈税收无从谈起,这是紧密挂钩的。

2012-02-29 10:43:19

李闽榕:

3.GDP超万亿表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3个省份的GDP超过1万亿元,其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3,不仅表明地方财富总量在增加,而且还表明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增强,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各省域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湖北、湖南、安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江西、重庆、山西等10个省市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经济快速增长、财富总量持续增加,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标志,进一步表明正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使中国经济一直都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这与我们近六年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评价结果是基本吻合的,同时也表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这五年的评价分析,对增长的态势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析。

2012-02-29 10:44:41

李闽榕:

三、港澳台竞争优势变化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香港、澳门和台湾是特殊的区域经济体,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经济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的联系与合作,是为在新的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带有全局性共同利益的经济运作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合作开始形成,并逐步走上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使中国版图内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的格局。

当然,对于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在应对经济发展的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本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根据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一个港澳台地区和内地31个省市区在内的34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排名。

2012-02-29 10:49:07

李闽榕:

本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3个四级指标组成,通过采集2006—2010年港澳台地区和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指标数据。从综合排名结果来看,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分别处于第3位、第9位、第1位。“十一五”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2009年以前均处在第2位,2009—2010年第3位,下降了1位。台湾2006—2010是第1位,澳门2008年以后是第9位。

总体而言,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与内地31个省份相比排位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从相差分值来看,内地处于上游区的省市与香港、台湾的差距在明显缩小。上游区内部的省域经济分值不断上升,香港、台湾的分值下降,差距比较大。例如,2006年广东的分值43.8分,台湾的分值63.3分,相差19.5分;到2010年广东的分值49.7分,与台湾的分值56.4分相差6.7分,五年内差距缩小了12.8分。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未来几年广东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将会赶上甚至超过台湾。这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总量和增长率的比较,也是综合竞争力的比较。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港澳台地区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介绍这些,不正确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2012-02-29 10:51:07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李闽榕教授进一步解读了我们这一部蓝皮书里的一些重要成果。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企业经济专家陈栋生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2012-02-29 10:54:05

陈栋生: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第六版的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发布会,第一,这一本最大的亮点就像封面所讲的,是对“十一五”各个省域的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盘点,这对于各个省市正在落实贯彻“十二五”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扭转各个地方过分地关注增长的速度,而对于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方面重视不够,有很大启迪意义,也是成功地应对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能够成功应对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2-02-29 10:54:32

陈栋生:

第二,我同意刚才韩主任进的,这是一个科学的成果。我是搞区域经济的,我想大家要重视第10页表3,这个表3是5行,但是它反映了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在“十一五”期间由于贯彻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市场的变化,四个板块之间的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从2007年以后西部的发展速度快于东部,从2008年以后,西部、中部、东北全面超过东部,所以这三个板块在国家经济中的份额都提升了。比如西部地区原来是占整个国家的17%左右,到“十一五”已经提高到18.7,提高了1.7个百分点,表3反映了这个过程。另一方面,从绝对的水平,不管是竞争力或者是人均GDP来看,这个差距还非常大,表3也反映了这个。中部和东北相当于东部的3/4,西部还不足东部的2/3。我用其他数据进行了验证,比如国家统计局直属的研究部门就公布过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西部大概相当于东部的70%,比东部晚7年,西部2010年的水平相当于东部的2003年,跟这个表3判断大体一致。

2012-02-29 10:55:41

陈栋生:

第三,对这本书进一步提高它的实用性的一点建议。这本书有128万字,我想最重要的是它的总报告的第12节和第13节,以及分报告的最后一节。我刚刚翻了一下,我认为12、13节讲到的一些政策建议,第一个讲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稳健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认为这些事情是温总理管的,是国务院管的,不是省长、省委书记管的,省长、省委书记只是把宏观政策作为外部环节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每一个省市分报告的最后一节我认为也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比如河南省“十一五”竞争力如果不提中原经济区,福建的竞争力不提海西经济区,我认为就看不到这个特点。因为这本书非常好,很有价值,所以更应该提高它的适用性。我建议两点:一是重视大量数据系统分析的同时要增加必要的实地调查的研究。对区域经济我有个观点:一半用脑袋,一半用腿,不用腿的话区域经济研究不出来。二是一个研究团队人数总是有限的,可不可以跟别的省的大学和发展中心开联席会议,比如河南,河南的高校和发展中心可以把这一部分写得更贴切一点,谢谢。

2012-02-29 10:57:36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陈教授对这部蓝皮书给予大力推崇,六部书的发布没有一次缺席的,你是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推进者,还提了那么好的建议。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有一个论坛的,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做数据分析,还要到实地去。下面有请中国社科杂志社王利民副总编辑讲话,大家欢迎。

2012-02-29 11:01:12

王利民:

我是第三次参加,第一次参加的时候就听了陈老的发言,深受启发,刚才韩俊主任和金碚主任都讲了,现在都看出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都有某种收敛的趋势。刚才李主任的讲话里面也出现了这样的词——同城同区效应越来越明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五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一系列的收敛的区县,不管从交通运输,还是从公共支出,还是从需求结构,还是从外需走向内需,还是从社保趋同等等,都可以对这些趋同化的趋势作出解释,最新的,前两天公布的关于地级城市放开户口政策,会进一步加剧收敛的趋势。

2012-02-29 11:02:30

王利民:

2010年我讲过,区域之间、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会体现为城市与城市的差距,更多地体现为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差异。经过这两三年各地形势的发展,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剩下的差异就是高考差异,未来会越来越突出。可以预计,经过十年,就像我们奋战“三农”问题一样,现在已经慢慢淡出舆论视野,对社会问题,经过未来十年的建设,到了2020年,关于差距的问题会逐步趋于平淡。可以想像,就像美国东西部差距平淡以后,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到来以后,又会进一步显示自己的特点。到了20年代以后,竞争力之间的差距会越发的突出,将使得这种已经收敛的差距显示出更有产业特点,更有技术进步特点的差异,就像我们看到的美国的西部个别地区的房价远超过东部地区,这是在60年代、70年代高速路口全面建设以后,区域差距缩小以后,展开新一轮的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差距。

2012-02-29 11:05:10

王利民:

前不久我也到了广东看了一下,发现跟前十年已经大不一样了,前十年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镇,走了一镇又镇,镇镇像村,或者说走了一市又一市,每个市像县城,现在在这些地区慢慢形成了同城化的趋势,大都市圈逐步形成。如果我们在广东已经看到一体化加深,可以预计经过十年,我们在河南的中原地区,在福建的海西地区,都能看到这种大都市圈辐射的产业链、技术链、福利链这样趋同的趋势。我就讲这些。

2012-02-29 11:08:20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王副总编,他的发言每一条都可以作为微博直接发出去,非常有见地而且很精炼,我们也有现场微博,很有水平。下面有请中国最著名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媒体朋友最熟悉的倪鹏飞博士讲话,大家欢迎。

2012-02-29 11:09:29

倪鹏飞:

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我想讲两点:第一,祝贺报告的发布,报告连续六年来对中国的省域竞争力进行了跟踪研究,这一次又对六年进行了总结,正像报告人和前面几位领导专家的评价一样,对中国的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非常出色的贡献。我也是做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的,我感觉刚才两位报告人关于区域竞争力发展的一些基本判断和我们一直研究的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特别是最近我们正在研究的城市竞争力这十年总结的一些结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可以互相验证的,我对他们的研究表示祝贺,同时对我们的研究也有信心。

2012-02-29 11:10:01

倪鹏飞:

第二,讲一下我的一些思考,刚才金碚所长讲了,他是搞企业竞争力,搞工业(研究)的;谈到竞争力中的工业化问题,陈老师讲了趋势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是讲城市方面的问题,我想就城市化这个问题做一个思考。刚才陈老师和王主编都谈到区域差距缩小的问题,现在中国发展最主要的主题是转方式、调结构,尤其是“调结构”,有许多种途径和方式,无论是专家还是决策者们,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大家都希望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调整我们中国经济失衡的结构。从理论上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确实能够起到调整结构、升级结构的作用。刚才两位老师和报告人论述的区域差距缩小这个现象,其中很大的可能是由于城市化的推动,城市化的加速所引起的。这就给我们下一步推进城市化找到了现实的积极的意义,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2012-02-29 11:11:23

倪鹏飞:

首先一个判断,健康的城市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但是不健康的城市化,或者说目前一些区域所推进的城市化不但不能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或者使我们的结构更加升级,反而使我们的结构变得更加不合理,不能实现结构的升级,甚至是结构的倒退。这是我最近在研究城市化中的一些思考,我们现在想再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这个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12-02-29 11:13:49

倪鹏飞:

我感觉目前推进的粗放式的、地方政府强力主导的不健康的城市化,给我们在结构方面带来很大忧虑。一是我认为不健康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区域结构不是收敛,而是进一步发展,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讲的数据,其实我也发现了,这是收敛的,但是是从很大的方面,行政区域的角度,从四大块,或者从整个省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通过经济总量的增长来看是收敛的。二是是用几个比较单一的指标,比如就用GDP的指标,用GDP增长速度的指标来看是收敛的,但是如果用一个更加综合的指标来看是不是这样的?我把区域结构和城乡解决和在一起,叫空间结构。我发现至少有不少区域不是在收敛,是在进一步发散,比如大北京这个地区,北京的中心区和环绕着北京的河北这一块的贫困区,这个差距是不是在进一步扩大?

2012-02-29 11:14:35

倪鹏飞:

大家都说珠三角在收敛,如果再把区域范围缩小,珠三角的八九个城市和珠三角周边往北、往西、往东,从中国的指标来衡量是不是差距在扩大?现在政府部门在搞综合试验区,这个政策的结果会导致资源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会进一步向中心区聚集,边缘地区会进一步衰退、衰落。所谓综合配套区这些东西应该是好战略和政策,但是它必须是更加综合全面的,我们在考虑中心区的综合配套发展的时候也应该为边缘区的发展、边缘区的补偿机制问题、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问题作出通盘考虑,作出配套考虑,但是现在没有。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推进城市化,可能我们从表面上来看,从大的范围上来看,从行政区域上来看是收敛的,从某几个指标来看是收敛了,实质上从更具体的,或者是更小的范围来看,从更全面的指标来看应该是进一步发散了,或者是差距越来越大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都放在一起了,叫空间结构。

2012-02-29 11:16:12

倪鹏飞: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这是一个共识,大家对城市化寄予的厚望尤其严重,尤其多。三次产业发展之后,这是城市化滞后导致的,如果城市化上去了,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这个结构就会调整好,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事实,情况未必如此。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的第三产业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确实增加了,比例提升了,但是第三产业中的什么大家要仔细看一看,最近几年,无论是小城市还是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尤其是自己的第三产业比例提升很快的城市,取得成效的城市,他们第三产业里的结构是房地产。由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迅速膨胀,表面上看是城市化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实际上无论是从第三产业来看,还是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恶化了产业结构,甚至还不如以前。过去第三产业不足,但是工业是实打实的,我们的制造是纯粹的,尤其是浙江的企业,原来是搞制造的,现在都去搞房地产了,要么转移到其他地方,要么就关门不干了。企业的行为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博弈的规则、制度的安排,这个是不是有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和城市化联系在一起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对土地制度的安排、金融制度的安排、产业政策的安排,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对于目前的安排是不是要有一个反思。

2012-02-29 11:17:48

倪鹏飞:

关于土地方面的问题,应该是推进城市化战略中,或者是制度安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使得我们的结构不合理了,不升级了,而是隐患更大了。

需求结构,最近有一个发现,究竟是谁因谁果还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验证,所谓需求结构就是投资、消费、出口。由于半城市化,农民工到城里去打工,不住在城里,最终还要回到农村。可能使我们的出口有优势,使我们的出口比例对中国经济增长要大得多,需求结构,外需的比重过大,过分依赖于出口的局面,是不是也与我们不健康的城市化推进战略有关?这也与我们农村的土地制度,与我们的户籍制度,服从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保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户籍制度在改。从理论上和总体上说城市化是促进结构升级的,但是目前的一些城市化的实际推进方法或者是制度安排、战略布局是要进行调整的。

2012-02-29 11:20:40

倪鹏飞:

动力结构(要素结构),我们目前整个国家粗放式的发展,大量依靠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这可能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有关,也与我们城市化的方式有关。现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时候有很多人的脑子动在城市化身上,不是转移人口,不是把农村的人口真正转移到城市来,而是扩大城市,建城区的面积,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尤其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主要是低端的要素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等等。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推进城市化,不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或者是通过对劳动力的教育使得他能够在城市里就业、创业这种办法,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投资(当然我们不能说城市化不要基础设施,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过度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做大GDP,这种政绩化的考量,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存在,目前比较严重,十几年前我读硕士,在家乡的时候就在思考,甚至没有上硕士的时候我就思考,很多城市里没有产业,发展就是靠自己挖坑、铺路,表面上看经济在增长,但是产业没有增长。

2012-02-29 11:22:39

倪鹏飞:

最近我们看到,很多城市觉得很风光,基础设施城市变化很大,但是看不到多少像样产业,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目前有些数据体现出来的中西部地区的所谓人均GDP的增加,所谓经济增长的加快,是不是真正的商品、产品增加了,还是基础设施造成GDP增加?中央注意到这个问题,最近一再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要把制造业做得更强,我认为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了。

2012-02-29 11:25:35

倪鹏飞:

总体上思考了这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引起学术界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要调整我们的战略布局,重建我们的制度安排,加强规范管理,克服不健康的、冲动式的城市化,走出一个健康的、新兴的城市化道路。这些问题能够解决,不仅对结构的调整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将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在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城市化对中国的崛起、对中国的转型至关重要,健康的城市化可以实现飞跃,或者说走出这样一个陷阱,不健康的城市化可能会使我们陷得越来越深。

谢谢!

2012-02-29 11:26:26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倪鹏飞博士从城市化角度对省域竞争力状况做了很深入的分析,我们也期待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成果尽快问世,他所主持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经连续发布第十年了,我知道的消息是,5月份和大家见面。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今天这场发布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发布会议程全部结束,谢谢大家!

2012-02-29 11:27:45

第五篇: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党委书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来,**乡党委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对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2011年全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完成任务2600万元的71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512万元,增长49.6%;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5412万元,增长54%;农业总产值达到8100万元,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较上年增长75.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较上年增长53%。

(二)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大力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工程。

土地平整取得突出成效。不断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可灌溉良田的有效灌溉和农业丰收,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规模产业,实现了苹果创强目标。

5、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等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美化、亮化了村庄。

(三)城乡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建工作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人行道扩建、下水道修建、行道树补植、路面店面改造等10余项小城建工程,城乡亮化率、绿化覆盖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完善了小城乡功能规划,对小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特别在整治环境卫生上花了大力气,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新建了多个垃圾台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就全乡总体发展局面看,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社会和谐繁荣,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相对粗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果业、建材业、煤炭产业发展局面良好,但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相对比较迟缓,集群招商的效果不明显。三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强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经济薄弱村仅限于整治农村环境。另外,大多数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思想偏差,只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忽视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乏力。四是对外开放领域不够宽广。体现在重点大项目引进乏力,引进项目质量偏低等方面。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根据当前的发展局面,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果业强乡、打造全省文化名乡、建设全市商贸大乡”的发展思路,工业上上规模,农业上创特色,城建上讲个性,三产上聚人气,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建设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立足培优扶强,挖掘发展潜力,在工业经济上上规模。工业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我们要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和节能降耗减排要求,大力发展工业。突出重点抓工业。抓好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增加值。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工业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争创省优、市优品牌,大力培育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主导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优势。建好项目抓工业。认真研究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带动乡域经济整体实力扩张。强化服务抓工业。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全力支持工业发展,继续实行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思想向工业统一、精力向工业集中、措施向工业倾斜。

(二)立足富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新农村上创特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牢商贸重乡基础。培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区经济、村组经济,努力形成“户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特色、外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稳定粮油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油产量和质量。突出发展鲜干果产业、蔬菜产业和畜禽养殖业,扩大苹果、蔬菜和畜禽养殖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公路、沼气、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性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推出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的示范点。提升农民素质。利用好“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共同建设和谐**。

(三)科学规划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在城乡建设上显个性。根据城乡的产业、人居等发展需求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将全乡划分为行政区、商贸区、生活区三大区域。根据功能区划分特点,规划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步行街建设及街道的绿化、亮化和配套设施建设。

(四)立足壮大特色,积足发展后劲,在繁荣三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乡地处铜川、富平、蒲城三市县交界中心的区位优势,做活商贸物流,繁荣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餐饮、批发零售、娱乐、建材等商贸服务业,按专业特性分类规划建设商业街,吸引大型商贸零售业落户**,加快步行街和建材街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经济,使我乡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流通于一体的人流密集、物流通畅、商流兴旺的中心区域。

(五)立足争资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在扩大开放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出招商引资大步伐。充分发挥**的生态、资源、交通优势,抓住产业项目、税源项目、品牌项目不放松,切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产业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中央、省、市盘子,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接替有序。借助省内外各类节会,大力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在**投资兴业。构建全民创业大格局。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全乡上下大力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生动局面,为商贸重乡建设助力添彩。营造加快发展大环境。坚持服务为本,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畅通“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大的支持、最佳的发展平台,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可发展、能赚钱。

总之,我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下载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域经济中的外贸竞争力培育问题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2本巨著,构筑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力理论。1990年,著名美......

    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2012年6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排名第一[优秀范文五篇]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排名第一 时政民生新华网2014-03-07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3月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二五”中期中国......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之初探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之初探赵贵宁1[摘要]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

    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Major: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tudent number:200804833Name:liyu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chin......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需要长期的过程.认识、培育和管理企业核心能力,是当今......

    浅析新华书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新闻出版总署职业技能鉴定出版物发行员专业发行师综合评审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新华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学员姓名:单位名称: 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龙南分公司指导教师:学号:成绩: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