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被遗忘的亲情——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走失的的亲情
——卡夫卡《变形记》中关于亲情的探讨
摘要:..............................1
关键字 变形、亲情、伤害.........................2
正文...........................2
一、缺失的亲情: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2
(一)、奇怪的陌生感.........................2
(二)、隔阂...........................3
二、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你注定将被抛弃....................3
(一)、灾难...........................3
(二)、伤害...........................4
(三)、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5
结语:..............................5
参考文献:..............................6
摘要:
一个荒诞的故事,有着一个荒诞的开始,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悲伤的结局这四个一个拼凑成了卡夫卡的经典之作《变形记》。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虫子以后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其中在格里高尔变成虫以后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上的变化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本文主要是对格里高尔和他的家人之间的亲情进行分析,思考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对格里高尔虫化前后的反应,探讨卡夫卡创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变形、亲情、伤害
正文
一、缺失的亲情: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
(一)、奇怪的陌生感
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在一个非常平常的清晨毫无征兆的“变形”成了一只大甲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1
对于这种“变形”毫无疑问的格里高尔感到非常的陌生,甚至他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只以为这是一个梦,但是现实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梦。熟悉的房间熟悉的事物只有这具躯体是自己所不熟悉的。
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现在的格里高尔已经不是过去的格里高尔了,但是现在他还不知道今后他将面对怎样的生活。那时他还在想再过五分钟火车就将要开走了,他必须要起来,因为他的家庭还需要他来支撑,他还要继续为了他的父母而委曲求全谨小慎微的活着,他还要为了妹妹的梦想和未来去奋斗着。
这样的怪身体是他所不熟悉的,这样的的陌生感让他恐惧,当然这样的恐惧不只是格里高尔有。
格里高尔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他的父母和妹妹在看到他这副怪样子之后会是那样的反应,因为他是这样的为了整个家庭着想至少是他所认为是那样的。
(二)、隔阂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形”以后和父母的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格里高尔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打开了房门第一个看到他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一个不相干的人。格里高尔的父母在这期间的一系列表情也非常值得人深思。
先是他的母亲,也许是为格里高尔担心使她并没有注意自己的仪表,当她看见自己的儿子变成了一只虫的时候她双手合掌瞧了瞧格里高尔的父亲,从这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的母亲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她还是爱着格里高尔的,面对已经变成虫子的儿子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转身就跑,至少她还有向她的儿子迈出那两步,虽然只有两步。但是母亲还是已经从内心深处抛弃了他,在母亲晕倒醒来以后吓得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扑到父亲的怀里。其实我们可以从格里高尔母亲之前的表现看出最后格里高尔被所有人抛弃的命运,因为他不仅有一个残忍蛮横的父亲,还有一个怯懦胆小的母亲。
格里高尔的父亲则是更加的冷血无情,当他看见变成虫的格里高尔以后“他父亲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到房间里去,接着他又犹豫不定地向起坐室扫了一眼,然后把双手遮住眼睛,哭泣起来,连他那宽阔的胸膛都在起伏不定2”
可能只有格里高尔才会想父亲是在因为自己的遭遇哭泣吧!他没有注意到父亲是在看到起坐室中的秘书主任以后才松开拳头的,心里的那种羞耻感可能让格里高尔的父亲不想承认眼前的怪物是自己的儿子。更过分的是当格里高尔准备去追秘书主任的时候他竟然紧握着手杖,仿佛每时每刻都会用手杖将他往死里打,最后格里高尔还是被父亲踢回了房间。
二、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你注定将被抛弃
(一)、灾难
对于格里高尔变成虫这件事无论是对格里高尔还是对他的家庭来说无疑都是一场灾难,他只能整日呆在他那狭小阴暗的房间里,当他的妹妹给他送吃的东西时、打扫房间时,他就会躲在那长沙发下面。尽管受着压迫,头抬不起来,身子不能舒展,他也耐心和充分体谅着家人,尽量的表现得安静些,不惊扰他们。他把一切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他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在惦记着自己给父母和整个家庭带来的不便。
可是,格里高尔的委曲求全还是没能让家人满意,生活上的艰苦让他们把矛头指向了格里高尔。而对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他的家人们也不再用心照顾,开始妹妹还会为格里高尔细心的准备些什么虽然她同样的恐惧格里高尔,但是后来妹妹也只是被逼无奈才来给自己打扫,每天的食物也是用脚踢进来了事,甚至到最后她竟然说出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这样的话,真的很难为格里高尔一直在为他们的作为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说服自己父母和妹妹有多爱他,这也是格里高尔命运悲剧的一个原因吧!自欺欺人的固执的相信家人永远不会抛弃自己,但是他已经忘了他与家人已经不是同一类人了,他们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渐行渐远。
(二)、伤害
在整篇文章中格里高尔不断的就在被伤害中成长,开始无论是格里高尔自己还是父亲、妹妹甚至母亲都或多或少的对格里高尔身体或者心里造成过伤害。格里高尔对自己可能更多是心灵上的绝望,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能自我主宰的可怜虫,他的一切梦想都破灭了,虽然他的梦想一个也不属于他自己。当然最后亲人的冷漠残忍是造成格里高尔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他心心念念的家人已经视他为累赘想抛弃他时格里高尔唯一能做的也许就只有死去了。亲情的缺失是导致格里高尔死亡的重要一击,没有了家的温暖那无论到哪里生或者死不都是一个样子么。
格里高尔的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以至有一天决心要轰炸他了。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依然“怀着温柔的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的死去,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满温暖的阳光”的爱抚。
(三)、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格里高尔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的命运不禁关系着自己也关系着整个家庭,本应他应该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至少他在这个家里应该是受到重视的,至少在他不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的时候亲人们也能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他。但是没有,当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以后他就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完全充当了一个累赘的角色,理所当然的被嫌弃甚至被抛弃。
这一切都和格里高尔的自身性格有关,我们不得不承认格里高尔最后的悲剧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软弱、退让已经没有底线,甚至在家人无情的对待他时他也自欺欺人的为他们找各种借口。
随着他的“变形”,整个家庭、他的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的变化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而他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发展到后来,他的房间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与那些或是垃圾或是本来该扔却还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呆在一起,这其实也暗示了格里高尔的地位:在家人眼里,他已经没有成为人的可能,他已经是可有可无或者说没有价值的存在。
结语:
在整篇文章中格里高尔和亲人之间的互动是最大的看点,其中的种种惹人深思。父亲弄伤了他,母亲畏惧他,甚至连他一心爱护的妹妹最后都成了最仇视他的人,在格里高尔这个人物中作者卡夫卡对亲情的失望表露无疑。
在致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他更明确地说:“我们像一群在森林中迷路的孩子一样感到孤独”。甚至, 在自己家中他也感到陌生和孤独, 他曾说“现在我在我的家庭里, 在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 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1”
参考文献: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 谢莹莹;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N];文艺报;2011年
叶廷芳:《卡夫卡散文》,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二篇: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鲜明的荒诞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变形记》中的荒诞世界。
一、荒诞变形中透着真实
这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卡夫卡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荒诞、非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多么可怕和难以置信的事情: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1]
接下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行为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个厄运,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像一般人有的恐惧、害怕,而是非常平静地琢磨他作为一名推销员的艰辛,惦记着他得赶紧上路工作,思考着如何替自己找一个迟到的理由。他实在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
这真是一件怪诞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连一点儿预兆都没有,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虽然从外形到生活习性都已经虫化,他的“语言”和声音已让人听不懂,但他仍然有人的思维和理性,有强烈的生存要求和人性本能,清醒地活在人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母亲和妹妹葛蕾特对他的突然“虫化”后的焦急和同情。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场恶梦之后,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和存在的事情,它完全是一个荒谬虚妄之说。但由于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笔触,对格里高尔生活的社会环境做了极其逼真细致的描述,就使得荒谬虚妄之说落到了真实之处,产生了合乎真实的效果。在作品中,主人公生活、工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在一家衣料公司里当旅行推销员,这是一件“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伙食„„”,“这家公司的老板,对待雇员们粗暴专横、冷酷多疑,职员们只要有小小的差错,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格里高尔只是为了养活家庭,为父母还清债务,一直谨小慎微、忠于职守地工作着”。尽管如此,“旅行推销员在公司里不讨人喜欢,„„大家以为他们赚的是大钱,过的是逍遥自在的日子”,由于“旅行推销员几乎长年不在办公室,他们就很容易成为闲话,怪罪和飞短流长的目标,可他自己却几乎完全不知道,所以防不胜防,直待他精疲力竭地转完一个圈子回到家里,这才亲自体验到连原因都无法找寻的恶果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作品中对格里高尔生活、工作环境真实细致的描述,使读者感觉到,格里高尔的异化和变形,并非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一来,人变成甲虫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竟成为真实可信的事了。卡夫卡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去表现违反现实的事件,变荒诞为真实。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内心世界同他的外界行为却是一对矛盾体。心里是想着逃避压力和责任的,但真有虫形,仍难以摆脱作为人的烦恼。他认为这“纯属心理作用”,这一切不过是个幻觉,竟忙着挪动自己的虫子身体要赶往公司,直到秘书主任亲自登门问罪,格里高尔的内心
愿望才得以真正实现——咄咄逼人的怪样把平常趾高气扬的主任吓得逃跑,而他不再是那个受气包推销员。自然他也真正地梦想成真,摆脱了与这份差事的瓜葛。这显然比起他只是生了一场重病要来得干脆利落——因为在他老板的医药顾问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格里高尔除了父亲挥动手杖赶他让他受点伤外,他竟发现他的食欲这时竟出奇的旺盛!
这个对于我们讲很荒谬不合情理的行为,恰恰是卡夫卡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予我们一个“非理性”的真实———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骨子里头真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虫,因为只有成为一个寄生动物,才能摆脱作为人应承担的责任和烦恼,他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们在这充满着象征,寓意的梦魇世界里,荒诞的情节和非世俗常人的人物中找到了真实。
二、荒诞变形中的平淡叙述
初读《变形记》的人,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很不习惯的审美感受。人们往往把这种不习惯归咎于作品中“人变甲虫”的内容。如果硬要说我们审美时所感受到的“不习惯”确实与《变形记》的“变形”有关,那么这个“变形”的所指其实并不是格里高尔的变成甲虫,而是卡夫卡的美学,是他叙说格里高尔变形的话语方式。昆德拉说:“卡夫卡,首先是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一个艺术的奇迹。”[2]“这个人用它的晦暗不明的美学把我们置于一种难堪之中。”[3]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说:“是卡夫卡使我懂得了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写作。”[4]作为卡夫卡美学革命的主要方面之一,即马氏所言的“另外的方法”,其实就是他在《变形记》等小说中所采用的“变形”了的话语方式。如果说,卡夫卡的创作意味着一场“美学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起点当始于《变形记》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著名的开头用一个极为平淡无奇的语句,推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性事件,也使我们“发现”了卡夫卡“变形”的美学的革命意义。卡夫卡用合乎情理的叙述去表现荒诞的事件,使不合理的事件顺理成章的合理化。作品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是家庭中经济上的台柱子,他整日地为一家人的生活到处奔波,由于他的疲于奔命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维持。然而,当格里高尔变形(实为突然生病致残)后,不但未得到家人们的关怀照顾,反而受到了厌弃冷遇。母亲不敢也不愿意来看他。妹妹葛蕾特起初曾对他表示同情和怜悯,她每天给格里高尔送来一些食物,但后来也懒得来照顾他了。父亲更是两次打伤了他。家里将格里高尔的寝室当了贮藏室,他整天躺在房间里最阴暗的地方,谁也不来看他照顾他。他死后,不仅未引起亲人们的悲哀,恰好相反,他们好像除掉了一件沉重的包袱一样的轻快。次日,一家三口人特地到郊外旅游,“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亲属们的这种冷漠态度,实在令人愤慨。但作者并未写出任何谴责的语言。相反,他让作品给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亲人们对格里高尔的态度是合情合理,无可指责的。
为什么呢? 因为格里高尔已经变了。他已不再是人,不但在体形上已不再是人,而且连语言和生活习性上都已不再是人了。在体形上,格里高尔长着“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好多块弧形的硬片”,“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这就是说,格里高尔变为甲虫,不是虚妄的想象,而是真正地从人形蜕变成甲虫形了。既然如此,当然就要按最适合于甲虫生活方式的办法对待,那样才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再按照对待人的方式去对待甲虫,反倒不合情理了。《变形记》的这种将亲属们对格里高尔的极不符合人情天理的态度,用完全合乎情理的手法安排叙述,使得本来不合情理的事情,竟然完全变成了合乎情理的事情,使人不得不叹服卡夫卡真不愧为本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淡、真实。
第三篇:卡夫卡的变形记论文
论《变形记》中的变形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08级三班 刘莹 1044408106
摘要:变形,英语单词为deformation,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由人变虫的人的异化的故事,这种荒谬的变形在家庭、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却不单单是一种物化的变形,更深层次上,我们看到了扭曲的人的变化,亲情的沦丧以及时代的焦虑。
关键词:变形;物化变形;精神变形;人的异化;焦虑;荒谬。
变形,变形,英语单词为deformation,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叙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故事。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壳虫的故事,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样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1],无独有偶,《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为我们这样解读:“《变形记》⋯⋯细腻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后的全过程。”[ 2 ]为我们作出解释的还有《世界文学史纲》,它如是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 3 ]《新编外国文学》则这样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遭到了家人的厌弃, 最后孤独寂寞地死去。”[4]无论如何解读,我们从中把握到的,都是这样的字眼:人到虫的荒诞。但是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是否只有这一种简单的形态呢?显然不是,除去外在物化的变形,最震撼人心灵的也最体现卡夫卡艺术永恒性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异化和变形,因为它让我们从荒诞中见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目睹了自己的人性的异化,见证了亲情的沦丧,也窥到了整个时代的焦虑。
一.由人到虫的荒诞变形
在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简单的语言,就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平淡的就像在讲述无关痛痒稀松平常的故事一样。可事实上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而是在下面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和他的心理活动。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惊慌而忧郁。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变成了“非人”,而作为一个大甲虫,他已经失去了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权利,而作为人的安全的需要,也难以得到保障和尊重。
格里高尔何以会发生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变形呢?小说其实给了我们答案,“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可见,工作辛劳,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是他异化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还债的心理压力大,受老板的气,使他一直 生活在重压之下。“我若不是为了父母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从他丰富的内心活动中,我们发现,沉重的社会压力,家庭
压力已经让格里高尔的身心开始分离:他是排斥自己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维持家庭,甚至为了妹妹的音乐梦想,他又不得不奔波劳碌,挤着笑脸对上司对客户,所以,即使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意识里也仍然是要赶着火车去工作。
起先变成虫子的恐慌的心理慢慢发生变化,格里高尔继而想到的是他的家庭,失去了他的家庭将何以为继,紧接着是强烈的自责和忧虑,当他一虫子的身份存在在这个家庭当中时,亲人感情的疏离、淡漠演变至最后的痛恨成为它死亡的精神上的毒苹果,最终他怀着甚至比妹妹还要强烈的最自己的憎恨死去。
与格里高尔始终眷恋着家庭的感情相比,他的外在物化形态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精神上,他却始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真实的人。而残忍的丢下苹果咬了儿子命的父亲,动辄昏倒在地、毫无主见的母亲,以及起初关心照顾哥哥后来最痛恨他的妹妹,他们的异化却是小说中最触目惊心的部分。他们让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生活对人的异化,人的感情淡漠,亲情爱情都在利益中被瓦解蚕食殆尽,除去冰冷的机器和赤裸裸的欲望,我们感觉不到世界和人情的温存,人已经沦丧为金钱权利的工具。
二.精神层面的变形
格里高尔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但是随着他的“变形”,整个家庭、他的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的变化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而他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发展到后来,他的房间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与那些或是垃圾或是本来该扔却还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呆在一起,这其实也暗示了格里高尔的地位:在家人眼里,他已经没有成为人的可能,他已经是可有可无或者说没有价值的存在,所以他对甜牛奶、白面包这些过去喜欢的食物,现在却怀着本能的厌恶。而腐烂了的蔬菜、晚饭剩下的肉骨头、过去吃不得的乳酪,都成了今日的佳肴。天花板成了他踱步的地方,沙发底成了他的温床。总之,格里高尔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形态以及一切可能性。而作为虫子的格里高尔自己也从这些变化中放弃了自己,最后,以一句虫子尸体的形态离开这个荒诞的世界。
所有这些外在形态的变化都可以从人的精神世界中找到相应的关照。父亲弄伤了他,母亲畏惧他,甚至连他一心爱护的妹妹最后都成了最仇视他的人,卡夫卡对亲情的失望在作品中展露无疑。在致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他更明确地说:“我们像一群在森林中迷路的孩子一样感到孤独”。甚至, 在自己家中他也感到陌生和孤独, 他曾说“现在我在我的家庭里, 在[5]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 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因此, 小说呈现出的是“变形”的直接后果: 与世界及人群的隔绝感、陌生感、不被认同感,同时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在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人际关系异化。主人公变形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被暴露无遗。一切亲情都化为乌有,社会家庭温情的面纱被无情的剥落。
三.荒诞背后的真实与焦虑
《变形记》的荒诞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精神世界的一曲哀歌,卡夫卡用直白冷静的笔调将所有的彷徨、苦闷、无助、忧郁囊括其中,将人与人之间暗藏的利益关系赤裸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荒诞体现在情节的荒诞语言的荒诞两方面。在情节方面,为了夸张而又真实的再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异化,卡夫卡设计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人被异化为虫的故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前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负责赡养父母,照顾妹妹。勤劳、善良的格里高尔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也因此受到家人的赞赏和尊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看似平凡的普通人,却在不自觉中被现实吞噬着。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卡夫卡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格里高尔从人变虫这一种虚妄的荒诞,写出了现实主义所写不出的味道,在讽刺荒诞之余,更添了几分荒凉与辛酸。荒诞的故事需要一个有力的载体,卡夫卡荒诞的语言艺术也在小说里展露无疑。父亲“决心要轰炸他了”,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妹妹对他也由同情变成嫌恶,拍着桌子恶狠狠地说“: 一定要把他弄走”“再也无法忍受了”。亲人们的种种言行刺激着格里高尔,伤害着他,比之嵌入他身体的那个苹果,这才是杀死他最大的毒苹果。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卡夫卡才写下了那样温柔的句子:“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这种至死还怀着仁爱的虫子就这样死在了人性的淡漠中,何其辛酸!卡夫卡曾说,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要低一段,那就够糟了;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必须与其他人捆在一起”。[ 6 ]卡夫卡用文字将我们引向了一个不容我们回避的现实: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本性是失常的。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面对这样的命运时人类是何等的苍白无力。而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人类的感情变得苍白而无力,汇成了这个时代焦虑。
参考文献
[ 1 ] [法]刘象愚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8: 210.[ 2 ] 陶德臻等.世界文学名著选读(第五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1992: 86.[ 3 ]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第3版): 308.[ 4 ] 蒋承勇主编.新编外国文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8.[5]叶廷芳:《卡夫卡散文》,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6]叶挺芳1卡夫卡全集(第7 卷)[M ] 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1
第四篇:卡夫卡变形记经典语录
卡夫卡变形记经典语录
篇一: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
小说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但是,由于接受不了他的这种改变,愤怒的父亲和感到畏惧的母亲,也开始远离他。只有他的好妹妹去负责和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情况。之后的 1 一段时间,由于格里高尔已经没有能力帮助父亲还清公司的债务了,没有能力送他的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了,现在他完全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累赘。接着就是家人开始对他的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逐渐地远离他、厌倦他,恨不得他即刻消失。
第三部分,讲述了家人为了节省生活的开支,把仆人辞掉了,年老的父亲去了银行里当杂役,患有哮喘的母亲在家里替别人缝补衣服,妹妹也开始努力学习法语,早些为家庭分担一下重担!为了生活,家里人都拼命地挣钱,甚至把地方原本不大的房子,也腾出一个房间来出租给客人,为讨好客人,家人都想了很多的法子,但是都被格里高尔的出现给搞砸;至此家人就更加不能难受格里高尔这个累赘。后来,连最关心他的妹妹,也开始放弃和厌恶他,提出要把她哥哥弄走。一心只想着怀念和眷恋家人的他,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奇迹,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为这个家庭继续承担点什么!可是,当他听到最关心他的妹妹的这番话的时候,亲情的完全丧失,让格里高尔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心,完全陷入了绝望,以至使他在这绝望之中死去。他死后,自己的父母、妹妹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感到任何的伤心,而是开始了一次郊游,准备着另外一段新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和压抑。那时候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的黑暗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灾难,人性的毁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人们只注重于个人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要毫不留情的抛弃掉!难怪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会被看作是个累赘,最后绝望的死去!
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时,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说到的一则事件。这个事也是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伤害,与小说《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遭遇,也有几分相似!事件也是发生在一战还是二战期间,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在战争中幸运活下来的士兵,有一天他拨通了给父母的电话!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而感到十分的高兴!儿子在给他父亲通电话的过程中,高兴地说到,战争结束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看望你们了。但是,说完后,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就跟他的父亲说,“在这次战争中,我认识了一位很好的朋友,这位朋友帮了我不少忙。不过,战争结束了,我的这位朋友被流弹炸掉了双脚,现在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我想让他跟我一起回去,同我们一起生活!”他父亲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说,我先跟你母亲讨论一下吧。后来,他父母的回应是,不接纳他儿子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的那位失掉双脚的朋友,带回来也是个累赘,会增加家里负担,并劝告他们的儿子远离他的那位朋友,让他自己生存下去。当听到父母的这番话之后,他挂断了打给父母的电话,并且,这名士兵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这名士兵的父母等了好几天,也 2 不见他儿子回来,就心里感到十分地焦急。最后,他父母收到了军区送来的信息,说到他们的儿子自杀死掉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伤心,后来,去认领他们儿子的尸体时,惊讶地发现失掉双脚的那具尸体正是自己的儿子!至此,他的父母也感到后悔莫及!
一个错误的决定,就这样断送的自己儿子的一生!为什么就不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一个人和关心一个人呀!为什么人们内心总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利益化。这则故事,不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还反映出人性的变得扭曲,变得丑陋和私益化!
无论是《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还是失掉双脚的这名士兵,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命运无能为力的时候,承担的伤害没人去关心和理解,这时唯一的归属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连家回不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都无法去容纳他们时,那么他们的存在已经是被看成是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使他们走向绝望的原因吧!
同样,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存在与这个世界已经相隔开来了。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副躯壳,虽然还留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在里面。但是,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身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也只能是感到无能无力!在这种种的生活压力下,格里高尔已经是完全被剥夺了自身的自由,已经是没有了自身价值可言的这么一个生活在现实主义世界里的一个牺牲品!不用说那个年代了,就是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面临这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例如什么找工作难、看病难、供房难等等这些压力,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勾心斗角,真的让人防不胜防呀!虽然,我的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似乎有点悲观,不过,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充满强烈的愿望的。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学校读书学习的这些日子,等出去社会上闯荡的时候,那才是真的磨练一个人的时候,要看自己怎样去用双手去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就开始下定决心,不断地向前努力奋斗!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
篇二: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介绍
中文1033班 1号 曹海沅
一、作品内容
《变形记》故事神秘离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他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腹部长了两排细腿,背部变成硬壳,翻不了身,下不了床。他感到恐慌,担心失去工作,也无法见人。他的父母和妹妹见到这个情景,极为震惊。父亲不理他,母亲悲伤并害怕,妹妹开始同情他,照顾他。由于他失去了挣钱养家的能力,家境江河日下,他们只得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并且爬了出来,房客惊恐要退租,妹妹表示无法忍受,一定得把这个“怪物”弄走。此时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他反锁自己不再进食,很多天后,老妈子发现他已经死了,成了一具干瘪的尸体,全家人仿佛卸掉了沉重的包袱。
二、《变形记》艺术手法
1、借虚幻写真实,于正常见反常。
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更虚妄的怪事。甲虫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并对其所受折磨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反应,更是不可思议。但这从表面上看来反常、虚妄、荒诞的事情,从社会本质来看,又是正常、可能、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大甲虫,何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异化为非人,早已司空见惯。与此同时,作品还告诉读者,格里高尔的家人并不是过分见利忘义的坏蛋,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他们甚至还不乏善良的心肠。只是由于格里高尔好转无望而家庭又处于极端困顿时,才逐渐对他厌恶起来。作者把这种冷酷的社会关系写得极其平淡、“合情合理”,似乎无论什么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采用同样的态度。这正是作者用心所在,即透过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披露其反常的社会实质,使读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2、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格里高尔外形起了变化,但精神世界并没有变,仍然保持着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只是失去了言语表达能力。因此,内心活动在作品中占了首位。作者
细腻地描写他变形后精神上的痛苦。开始他担心失去工作,惧怕上司责罚;接着为不能挣钱养家而焦虑、羞愧,也为骨肉至亲和房客佣人对他的厌弃而悲痛欲绝;最后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临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想着自己一家人。大量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冷静客观。
格里高尔的遭遇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可是小说在叙述其悲惨遭遇时,却采用了平静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不作评价,把一件本应令人十分惊诧的怪事写得平淡无奇。人变成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此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作者摒弃一切阐释,赤裸裸地推出对人的异化的最形象、最通俗的表述形式。
4、多层次、多视角的对照原则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对照,其中有虚与实的对照、爱与憎的对照、变与不变的对照等,增强形象的鲜明度和表现力,有助于体现作者审美评价,从而突出作品的倾向性。篇三:世界名著经典语句汇总
世界名著经典语句汇总
1.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歌德《浮士德》)4.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蒙田《随笔集》)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6.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高尔基《童年》)7,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巴尔扎克《高老头》)8.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9.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塞万提斯《堂·吉诃德》)10.我并不愿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还大,希斯克利夫。我只愿我们永远不分离:如果我有一句话使你今后难过,想想我在地下也感到一样的难过,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饶恕我吧!(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1.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2.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但丁《神曲》)13.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14.钟声又鸣响了„„一声又一声,静谧而安详,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个好月份里,钟声里也总带有秋天的味道。(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15.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16.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契诃夫《套中人》)17.面包!面包!我们要面包!(左拉《萌芽》)18.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拜伦《拜伦诗选》)19.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劳伦斯《儿子与情人》)20.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甚至把一些槲树吹倒,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海涅《海涅诗选》)21.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莫里哀《伪君子》)22.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23.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儒尔·凡尔 纳《神秘岛》)24.整个下半天,人都听凭羊脂球去思索。不过本来一直称呼她作“夫人”,现在却简单地称呼她作“小姐”了,谁也不很知道这是为着什么,仿佛她从前在评价当中爬到了某种地位,现在呢,人都想把她从那种地位拉下一级似的,使她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可羞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25.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26.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的东西。(萨特《恶心》)27.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28.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卡夫卡《变形记》)29.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30.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拉伯雷《巨人传》)31.现在我说的您要特别注意听:在别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识在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这也就是您的灵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别人身上的您的生命。(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32.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论说文集》)33.亲爱的艾妮斯,我出国,为了爱你,我留在国外,为了爱你,我回国,也是为了爱你!(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34.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席勒《阴谋与爱情》)35.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薄伽丘《十日谈》)
36、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37、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法比拟的。(果戈理《死魂灵》)
38、誰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好兵帅克历险记》)
39、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0、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41、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弥尔顿《失乐园》)
42、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43、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乔伊斯《尤利西斯》)
44、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赫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45、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
46、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大仲马《基度山伯爵》)
47、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48、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49、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50、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惠特曼《草叶集》)
人生哲理
1、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的奋斗,来印证我们生命的真正存在。这样我们便须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园圃里有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醇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去孕育。人生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2、有的人生活得富有充实,是因为他具有驾驭生活的能力;有的人生活得平庸无奇,是因为他缺乏战胜生活的勇气。
3、既然目标是遥远的地平线,就该多一些冷静和从容。秋天的累累硕果全靠春天的辛勤播种;成为大海的一脉热血,全靠小溪日夜不停地奔涌。也许,付出了汗水,不一定能收获那个日渐成熟的梦;也许,洒下了热血,并不一定拥有那片火红的风景;也许,黑暗中的苦苦挣扎,并不一定迎来灿烂的黎明??。可我并不一味伤感。尽管默默地耕耘,还未听到生命的回声,但热爱生命的我,一定会赢。
4、用不着把年轻的心灵装点得沉重。表面上的沧桑,外在的严肃,并不能让你上升为哲人;离开所有的朋友,你有的只能是孤单的背影。既然现在的我还不能变得深刻,那么,我就让自己变得轻松。哭丧着脸的人,怎能听清花开的响声;伪装自己的人,又怎能听懂蛙鸣一片里的激动。
用不着立刻判定自己不行,而混入茫茫的人海,太俗地活着,点不亮一盏霍霍燃烧的生命之灯。我的喊声或许有些微弱,我的脚步或许有些盲从,但我的热
血却自始至终咆哮奔腾。命运没有什么可怕的,惊涛骇浪的海上不是常见扬起的帆影!
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经常的事。如果在一条阴沟里都翻了船,你的人生一定苍白,绝对不会生 动。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
用不着把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反复品味出苦涩而徒自悲伤。我生命的指针处在八九点钟,正是旭日东升的美好时刻,只要我努力地前行,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看到我的身影。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寒冷,但我愿用自己微薄的力
量,送给每个感到凉意的朋友一份温暖、一缕光明。
5、一个人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有的人会因为自己聪明能干或“血统高贵”而骄傲自大,他要战胜这个弱点,不知要碰多少回壁,挨多少次批评,作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们是人生征途上马拉松冠军。有的人为了战胜疾病和伤残,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无畏地向死神宣战,坚忍地同命运抗争,把厄运的千斤重压举起和推倒,令重量级的举重猛将也肃然起敬。还有那些为战胜私欲而处处克己的人,为战胜惰性而反复自策的人,为战胜暴躁而时时制怒的人,为战胜怯懦而不断自励的人。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
6、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东西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做了错事,谈起来就说他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强词夺理就是狡辩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做艺术家的气质,凡人不修边幅,就是流里流气。
7、懒惰者凌乱不堪的足迹,徘徊倒退,是写在人生路上的忏悔书,狼狈不堪;勤奋者坚实有力的脚印,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险处的抒情诗,何等豪放。
8、人生要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9、青春不是粉面桃腮和朱唇红颜,而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青春不是短暂的岁月和鲜红的色彩,而是一种永远充实、开放、活跃、蓬勃向上的心态,不断沸腾的滚滚热血。
10、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11、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和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使我聆听什么,要听的也不是你的空调的大话,而是林涛的喧响和
海洋的咆哮;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和晨曦的灿烂。
12、尊重。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而不企图控制对方,或强求改变对方。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说过:“对一个人来说,不去摆脱他自己的恶,而去摆脱别人的恶,这样做是件可笑的事情,因为摆脱自己的恶是可能的,而摆脱别人的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对每个人都十分有借鉴意义,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环境,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
13、能让你成为某种人的,不尽是你的能力,更是你的选择。
第五篇: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密,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这种生理上的变形也折射了心理上的变形;家人情感态度的变形;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形等。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