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痛内镜检查麻醉工作流程
无痛麻醉工作流程
(麻醉常规)
检查前准备
对于要求接受无痛内镜的患者应根据术前分级标准,即ASA分级标准,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作出评估。ASAⅠ-Ⅱ级患者可较好耐受镇静,麻醉;ASAⅢ-Ⅳ级者则应在药物的选择,配伍,剂量和注药速度上谨慎选用,以防止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
检查前4小时禁水,6到8小时禁食。
询问病史,有无心肺功能异常、有无麻醉药品过敏史,有无感冒、发烧、咳嗽、肺部感染、哮喘发作等,有无癫痫等特殊病史。
年老、体弱、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必要时要做心脏彩超检查,胸透等。
要求患者穿宽松、方便,易松解的衣裤,告知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告知不要佩戴首饰、手表,女士请不要涂口红、指甲油。
戴有活动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
检查前与患者交流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受检者必须有家属陪同。
适宜人群
原则上适宜所有能耐受检查和麻醉的成年人。
小儿病患根据情况特殊处理。
严重鼾症及过度肥胖者宜慎重。
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和严重心血管病人要慎重。
心动过缓者应慎重。
有癫痫、哮喘病史和部分特殊病人应谨慎,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重。
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必备心电监护仪,辅助呼吸设备和氧气源,必要的紧急处理药品,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
受检者应持续吸氧,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检测无创血压及心电图,防止低氧血症和低血压。
无痛内镜检查一般单独异丙酚麻醉既能达到满意麻醉深度。
异丙酚常规剂量:1-1.5mg/kg,缓慢静推,观察约1至2分钟,酌情增加剂量。待患者不能唤醒,角膜发射消失,安静,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内镜检查,根据检查时间和患者体动及血压、心率波动情况补充麻醉药剂量,约10到30ml/次。
遇取活检或者特殊情况,检查时间较长,可以酌情考虑复合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约1ug/kg。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速度。对于配伍用药,各药物剂量应酌减,缓慢推注。
麻醉过程中要不断对镇静状态进行评估,避免镇静、麻醉过深,防止过度呼
吸和循环抑制。
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应以阿托品、麻黄碱对症处理。
明显的呼吸暂停,低氧血症,一般认为与注药剂量和速度有关,通过托起下颌即可缓解,必要时要求检查者退出内镜,面罩加压给氧。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患者侧卧或平卧,头偏向一侧,弃枕。
床边要专人保护,防止患者坠床。
刚刚苏醒可能会有头重脚轻、头晕等症状,休息一会儿,一般就能恢复正常。检查后要留下做约一刻钟到半小时的观察。离院标准为神志完全清楚,定向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呼吸循环功稳定正常,应无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告之患者及陪同注意事项,必要时书写医嘱。
对于有特殊要求者,或者体质和营养较差的患者,可在门诊观察病床做短期观察和输液治疗。
检查两小时后,待咽部反射完全恢复,方可饮水进食,以流质饮食为主。检查后24小时内不要喝酒、开车、高空作业、操作机械及签署法律文件。条件容许,可建立类似麻醉恢复室的场所,既可留观,又可及时处理。无痛人流处理同上。
第二篇:无痛内镜检查须知
无痛内镜检查须知
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注意事项:
1、检查前4小时禁水,6到8小时禁食。
2、受检者必须有家属陪同。
3、若有心肺功能异常、曾对麻醉药品过敏者,请事先告知医护人员。
4、患者检查前应没有感冒、发烧、咳嗽、肺部感染、哮喘发作等。年老、体弱、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必要时要做心脏彩超检查。
5、请穿宽松、方便,易松解的衣裤,请不要携带贵重物品;
6、戴有活动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
7、请不要佩戴首饰、手表,女士请不要涂口红、指甲油。
8、检查前与麻醉科医师交流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9、刚刚苏醒可能会有头重脚轻、头晕等症状,休息一会儿,一般就能恢复正常。检查后要留下做约至少一刻钟到半小时的观察,离开时应无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
10、必要时,体质和营养较差的病人可在门诊临时病床做短期观察和输液治疗。
11、检查两小时后方可饮水进食,以流质饮食为主。
第三篇:内镜室预约检查流程
内镜室预约检查流程门诊挂号就诊住院患者医生开具内镜检查申请单消化内镜室预约签署内镜检查知情同意书收费处缴费确认记账肠镜检查患者门诊药房领取泻药并领取预约通知单 预约检查时间按要求服泻药消化内镜室交收费单并预约检查时间,肠镜检查者领取“肠道准备注意事项”按照预约时间到消化内镜室等候检查等待领取检查报告单
第四篇:支气管镜操作麻醉方式及无痛支气管镜的相关问题
支气管镜操作麻醉方式及无痛支气管镜的相关问题
一、支气管镜操作麻醉方式的分类
目前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主要有3种: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即所谓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不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二是MAC技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即监测下的麻醉管理,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无论清醒镇静还是MAC都不是全身麻醉,患者有自主呼吸,不需要气管插管或喉罩进行机械通气,MAC技术因麻醉较深,需要麻醉医师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控制呼吸,而清醒镇静根本就不需要麻醉医师来调控。
二、局部麻醉技术
早期的气管镜检查采用硬镜,其刺激性大,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软性纤维支气管镜(软镜)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气管镜检查,该项技术迅速在临床普及应用,对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巨大作用。
丁卡因与利多卡因比较适用于气管镜操作时的气道黏膜表面麻醉,而利多卡因安全性最好,因此该药也是2008版的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应用指南中推荐的局部麻醉药物。成人利多卡因的总用量应≤8.2 mg/kg,如体重60 kg的患者,2%利多卡因用量不超过25 ml。对于老年患者或肝、肾、心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格外谨慎,在达到预计的麻醉效果时,应尽量减少经支气管镜注入利多卡因的量。
局部麻醉可以避免全身性麻醉药对呼吸及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保留患者必要的咳嗽反射,常规软镜检查和简单的治疗均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是局部麻醉下操作会对患者产生强烈的刺激,特别是敏感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剧烈咳嗽、屏气、恶心、躁动及窒息感等不适,并可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增高及心律失常等,甚至有些患者因不能耐受而使检查中断。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此项检查。而且对于儿童以及老年痴呆症等不能合作的患者,局部麻醉下难以实施检查。
当前一些新的支气管镜诊断技术,如TBNA、EBUS–TBNA、导航等技术操作较以前的常规支气管镜操作技术更为复杂、技术难度大,对患者的配合及安静程度要求更高,局部麻醉往往难于达到要求,因此局部麻醉时施加一定程度的镇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局部麻醉合并镇静用于支气管镜的操作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但如何应用镇静药物、是否同时加用镇痛药物以及如何应用、用药剂量的个体化、镇静深度等并不是每一个呼吸内镜医生都清楚。
三、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
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即所谓的无痛支气管镜技术,欧美国家支气管镜检查时在局部麻醉的同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已成为常规,无论操作是否复杂,有时仅仅是进行很小的黏膜活检操作,也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因为实际上将支气管镜插入患者的气管对患者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因此给予镇静、镇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人道主义。国内在局部麻醉下支气管镜操作同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物的并不多(近年有增多趋势),仅在患者不能耐受或做介入操作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物,有的仅给镇静药物、有的仅给镇痛药物、有的二者均给。给的药物种类也各不相同,诸如咪唑安定、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可待因、曲马多以及盐酸二氢埃托啡等,很不规范,因此达到的效果有很大差别,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比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多将局部麻醉+镇静、镇痛称为无痛支气管镜技术,但查阅国外文献后发现有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宫腔镜、无痛人工流产等,但却没有查到无痛支气管镜技术的说法,想想也有道理,不同于胃、肠、宫腔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并无痛觉神经,因此支气管镜操作并不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由此我们也会提出问题,镇痛药物在支气管镜操作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支气管镜操作需要那么强的镇静与镇痛吗?需要麻醉的那么深吗?需要MAC技术吗?我们知道MAC技术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目前大多数医院中实施无痛胃镜、肠镜及宫腔镜等还是占少数,原因是麻醉医师的缺乏,同样在目前给每个气管镜室配备麻醉医师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在欧美国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而MAC技术必须由麻醉医师实施,这就决定这种“无痛”技术只能用于少数特殊的患者。
由于气管镜操作并不会引起如胃镜、肠镜及宫腔镜那样的疼痛程度,采用类似于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的深度即可,不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清醒镇静是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中枢抑制,使患者镇静、注意力降低、遗忘,但具有语言交流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耐受性,降低应激反应,使诊疗操作得以能顺利进行。需要提出的是,镇静与镇痛药物合用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这里的镇痛药物主要起到增加患者对内镜插入及操作所引起的刺激反应的阈值,提高患者对内镜操作刺激的耐受力,而不是真正的镇痛。适宜的镇痛药物可增加镇静药物的疗效,从而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少量的镇静与镇痛药物可使患者维持在基本清醒状态,对呼吸的影响很小,由非麻醉专业的临床医师实施亦很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单独应用镇静或镇痛药物常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二者合用的效果,这时由于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因此宜镇静、镇痛药物二者合用。
因为气管镜操作并不会引起如胃镜、肠镜及宫腔镜那样的疼痛,因此也不需要MAC,而达到清醒镇静的程度就可以了!由此笔者觉得“无痛支气管镜技术”的说法似乎不太恰当,当然最终的称谓还有待今后达到共识。
四、全身麻醉技术
早期的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异氟烷及七氟烷等,曾作为介入性气管镜检查与手术的麻醉方法,现已极少使用。近年来,随着静脉麻醉技术的进步,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已成为该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TIVA的成熟应用得益于静脉超短效药物的开发和基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而进步的静脉给药技术。
全身麻醉需要气管插管、喉罩或硬质气管镜来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来进行,诊断性支气管镜操作一般不需要全身麻醉(特殊情况下除外,如患者极度不合作或血氧低、需要50%以上氧浓度维持血氧分压等),治疗性支气管镜操作由于刺激大、出血多,采用全身麻醉是较安全的方法。
由于全身麻醉由麻醉医师来操控进行,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此处不再赘述。(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3): 162-163.)
第五篇:内镜操作流程
内镜操作流程1.打开水源总开关,通电。2.点击触摸屏右上角电源按钮。
3.查看报警提示。(如为红色,点击“报警”按钮查看报警原因,进行处理,如为绿色表示正常)
4.脚踏开关或点击触摸屏“开门”按钮,打开密封门。5.检查洗消槽内有无水,若有水,点击“管理员”界面内“手动排水”进行排水。
6.将内镜(不能重叠,不能阻碍喷射壁的旋转)合理的摆放于洗消槽内,各管道(吸引、活检、测漏)连接紧密。7.点击触摸屏“关门”按钮,关闭密封门。
8.关门后点击“运行程序”界面内“标准程序”即程序开始。9.程序结束后,打开密封门,取下各接头,将内镜取出。10.切断电源,关闭水源。
11.如遇传染病人,应增加内镜消毒时间,先点击“管理员”界面内的“设置”输入密码98后点击“程序编辑”界面内的“标准程序”调节消毒时间。
日常维护
1.每日工作完毕后,清洗槽内外应保持清洁,应将清洗槽内污物清洗干净,用干净纱布擦拭设备表面,切勿使用强去污剂,每周一次小保养,每月一次大保养。
2.每周检查一次设备,确认各门开关位开关无松动现象,检查个旋转臂旋转灵活。
3.0.45微米过滤器每6个月至少更换一次;0.2微米过滤器每6个月至少更换一次;或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和使用情况提高过滤器的更换频率。
4.空气过滤器每12个月至少更换一次。5.洗消槽排水滤网每周清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