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梅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梅州市基本情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507.36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8亿元,增长13.5%。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有“世界客都”之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节目以梅县话为标准音。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南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被誉为“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的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农业综合开发曾被省委、省政府树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
——社会和谐的平安福地。梅州民风淳朴,社会秩序良好,是广东省刑事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1997年以来,梅州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3年超过90%; 2008、2009年,梅州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2009年3月,广东省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石灰石、钼矿、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梅州潜力巨大,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形成了烟草、电力、建材等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有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经济开发区。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发展绿色现代产业的主阵地,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投资创业热土。
梅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比增6.4%;农业增加值105.98亿元,比增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增7%。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总产值134.07亿元(按生产价格计算),比增6.4%,农业增加值80.12亿元,比增6.3%,农村人均现金收入5205元,同比增17%。
1、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围绕现代农业 “三个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八大产业”(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的发展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加工促动,特色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八大主导产品基地面积新增23万亩,总规模达273.3万亩。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8万亩、总产120万吨,实现连续十八年丰收,总产和单产保持全省前列。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建设,油茶面积达50万亩,兴宁市获得“中国油茶之乡”称号。今年以来,新建特色渔业养殖基地1万亩,新增万头猪场2个,新增基地面积超10万亩,其中优质稻新增5万亩,柚类、脐橙等优质水果1.5万亩,南药2.15万亩,茶叶0.6万亩。我市平远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仙草之乡”。依托农产品种养加工骨干基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基地,规划建设一批主体功能清晰、辐射带动力强、具备科技示范性和观光性的集约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顺兴蜜柚、嘉丰金柚等5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发展了威华、雁南飞、西岩、新大地等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广东威华股份于2008年5月挂牌上市,新大地、富农、健神、康奇力、西岩等大型龙头企业正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目前,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169家、县级99家。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预计达50.8亿元,带动农户36.6万户,户均年增收2950元以上。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581家,成员总数达 20105人,带动农户12 万多户,其中专业合作社年销售农产品总产量达37.15万吨,经营总收入5.6亿元。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广东新大地、兴宁树人木业等一批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我市有7个县(市)被国家和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梅州金柚、蜜柚、脐橙去年出口达4万吨,茶叶成功打入日本市场。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蔬菜、有机米、甘薯、有机枣等特色农产品定点供货香港市场。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入400万元加快月梅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步伐,力争建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台梅农业合作,“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挂牌数量达到6个,今年12月将举办“梅台农业交流合作研讨会”,着力推动梅台在农业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精致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旅游农业方兴未艾,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名闻全国,梅县侨乡村和大埔西岩山茶场创建全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一批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梅州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特取胜和扩量提质并重,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围绕金柚、脐橙、水稻、茶叶、蔬菜、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现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示范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50万亩。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12家,产品总数134个,认证面积26.3万亩,年产量24万吨,年产值约10亿元;绿色食品总数18个、有机食品总数21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92.5%,蔬菜重金属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100%。2007年与省农业厅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梅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第44届香港工展会、世界客商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我市将从今年起,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梅州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第二届展销会计划与省农业厅、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进一步提升具有梅州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坚持把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依托市、县、镇三级农科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等农科培训工程。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果套袋技术等良种良法。大力推进市、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目前,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通过省计量认证,8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全面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市、县和基地三级检验监测网络基本建立。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客都梅州农产品网”、“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等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欢迎的信息服务平台。
5、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意见》,从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收费优惠、用地优惠、其他政策优惠等方面,扶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我市从2007年起,由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从2008年起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从2007年起,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贴息贷款1亿元,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第二篇:农业发展
就日英两国农业发展现状谈谈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56 姓名:邹旭阳
摘要:分析了日英两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日本保全性农业发展模式和英国农业发展经验是农业生产集约化,依靠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和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等。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在于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之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启示。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借鉴。
日本是一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资源相对较少。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农业发展上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高收益化,但同时也引发水质恶化、土壤性能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严重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自然农业等多种可持续农业。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发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首次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之后,开始全面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内涵日本将环境保全型农业定义为:发挥农业特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持续注意与生产效率的协调、通过减轻由于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造成的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立足点,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利用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一方面限制或减少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使用,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内重新构筑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增进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促使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措施日本清楚意识到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应该主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因此,日本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陆续出台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制定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杂草、稻杆、家禽粪便、农作物残渣、污泥等有机物质堆肥还田,减少这些有机质不当排放造成的污染,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另外引入绿肥作物等改良土壤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针对已经查出的大面积受污染土地,进行排土、添土、转换水源等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化肥减量化措施。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使用侧条施肥、深层施肥等改进的施肥技术,施用肥效调节型肥料,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通过使用堆肥还田,施用如骨粉、油渣等有机质肥可以比较久的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施肥另外加强土壤诊断技术的使用,根据诊断准备进行施肥。农药减量化措施。为了健康作物的栽培,进行一系列培土措施,激发土壤的各种潜在的机能,发挥对土壤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净化作用等,减少作物病虫害产生机会;在栽培过程中,采用多孔地表覆盖栽培技术,在播种时就将特制的给作物生长预留孔洞的纸质膜或农膜覆盖于农地,减少农药施用;为了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采用覆盖
栽培技术,采用无纺布或农膜覆盖作物,使作物与害虫隔离;使用机械除草和动物除草技术代替农药;发展生物技术,利用天敌或害虫的寄生生物来除虫;通过物理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诱虫灯、太阳热能消毒等技术。上述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多样化防治病虫草害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英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日本,人均耕地少,属于人多地少的类型。因此,英国较为重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经过多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农作物(小麦、大麦、燕麦和土豆等)单产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45年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1944年,英国有农用拖拉机17.34万台,联合收割机2 500台。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已拥有农用拖拉机5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4.7万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和0.5台联合收割机。目前,英国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国目前使用的拖拉机,多数是大马力和液压传动,并装有电子监测和空调设备。甜菜和马铃薯收获有单行分段作业和多行作业等多种机械,可以适应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操作。自1973年以来,英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居领先水平。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因为农业的特殊性地位,尽管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英国政府仍然十分重视农业。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英国农业依靠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较完善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的支持,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达国之一。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英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农业研究委员会有23个研究所,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农业研究机构分两类。一类是国家农业研究机构;另一类是由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而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由环境食品与农业发展部的农业发展咨询局负责,在国家和地方设有专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机构。
研究了日美两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国现状有几点想法: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分散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抓好政策导向和培训,选优汰劣。三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
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比其他非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方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使农民熟练掌握l~2项实用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萍.英国农业教育的状况、特点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0—73.
[2]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4-6.
[1] 王永作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0,(1):54—56
第三篇:农业发展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把握四个方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0-23 12:07:00 ]作者:谢少波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给全党上下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指示。虽然学习型党组织已不是新鲜词,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得心应手,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把握好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培养、学习的时效性和学习机制的长效性,对于进一步研究、实践,建设、健全学习型党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学习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培养时效性长效机制
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对我党而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学则退。胡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重大任务,将全党的学习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已成为我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具体落实学习型党组的建设,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新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夯实学习基础,牢固思想认识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首要问题是牢固党员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只有大家都对学习型党组织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永恒的动力。我们需要贯彻以下五点观念:一是把学习看成是完善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二是树立终生学习、持续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学习作为一项日常活动。三是树立学习与工作“双促进”的理念,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形成相互促进。四是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是倡导积极的“团队学习”,在重视个人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党组织中各个成员互相促进和党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把学习变成党组织的一种自觉行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把更新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夯实学习基础与牢固思想认识相结合,为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丰富学习内容,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能力
对于党的理论和重要文件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党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但还远远不够,必须坚持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丰富和拓展学习内容,切实加强学习教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强形势和政策的学习和教育,使党员能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要加强学风建设的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党员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虑问题,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自己,确保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三是要扩大知识面,特别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修养。四是坚持必要的业务能力学习,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党员始终处于时代前沿,始终保持学习的旺盛求知欲望。
第四篇:农业发展
人人献策怎样解决农村农业
旱天用水问题
自然灾害,久旱天气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大敌。怎样规避干旱风险解决农业农村用水已是我们国家重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已实施与正在实施和远景规划实施。但,农业农村条件有限不可能覆盖全面或需要过度时间。农业农村是季节性利益,一旦哪一庄稼季遭遇大旱就会损失严重。分散的个体农耕,不完善的水利设施与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等问题,远水“不解近渴”。地上沟河水的限量,地下水的严重超采透支而不能解决干裂土地的需求。并且,农谚:“有一旱就有一涝”之说。旱够了再来一次多雨,雨水又会白白流失浪费。当然,有一定的水库蓄水,没水库、库容小也是实际。怎样能多蓄水、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解决农村用水实际:
记得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水窖收集雨水做法很好,现在的中原农村可以解签经验。
根据各自农地大小,适时开挖做水窖。
水窖材料:砖砌、混凝土、复合材料、成品玻璃钢水罐均可。
工艺:基坑分层开挖,土层分别堆放。全部做好水窖后按后挖先填顺序回填,分层压实。并保持种植土厚度不小于50公分,水窖顶覆土厚度不小于1米。水窖分设进水口出水口,安装阀门,还可以根据条件预设滴灌或喷灌设备,用水可抽、可压。(详细设备图)
水丰富的时候向水罐里注水(办法可因地制宜),旱天需用时启用。
这种蓄水办法不影响作物耕种,不限地理条件,不论地块大小都适宜。祝我国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幸福!谢谢!
2014.9.8
第五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基本特点 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4.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1]苏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途径[J].社科纵横,2008,(3).
[2]韩军.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2008,(2).
文章来源:《学理论》200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