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妈妈咪呀观后感
歌剧(MaMa Mia)观后感
前几周,音乐鉴赏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歌剧妈妈咪呀,我深有体触。
《妈妈咪呀》叙述的是希腊某岛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和三个有可能是父亲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它的主要悬念是判定三个男人中谁是女儿真正的父亲,以在女儿的婚礼中亲自将女儿交到男方手上。但最后是以其中一个男人和母亲先举行婚礼,然后再行使做父亲的的责任作为结局。其实在现代社会,这完全可以借助DNA技术解决问题,而在剧中只能用伦理的方式解决。可见,此剧也是有些年头了。
《妈妈咪呀》刺激的音乐、奔放的舞蹈和光怪陆离的灯光,确实让我感到其与歌剧的不同。但究竟如何概括它们的不同,确实还有些困难。查一下网络,多数文章都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将歌剧说成“阳春白雪”,将音乐剧说成“下里巴人”,我还是同意的。如果说歌剧是贵族的艺术,那么音乐剧就是大众的文艺,尽管文化广场的票价、排场把音乐剧也贵族化了。
沈小岑是该剧的主要演员,也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歌星。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年龄比我还大的她,在剧中的举手投足及其身段与20-30岁的年轻人无异,而且下午演了晚上还要演。我惊叹她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想想我现在偶然跳一次迪斯科类集体舞都要累得粗气直喘,的确自叹不如。经过百老汇历练的沈小岑,也让我看到了市场竞争既给人压力又授人活力。
如果没有ABBA的经典金曲,这部电影毫无亮点。其实
作为观众,寻找亮点不是初衷,投入的欣赏,接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而且看《MaMa Mia》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情不自禁的跟着摇摆已不很灵活的腰身。《MaMa Mia》唤回青春的咒语,每个人心中都会喊出的“MaMa Mia”。
《妈妈咪呀》正是这样一部活力四射的作品,让全场观众在演员谢幕后还久久留在现场。
第二篇: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灵感起源于ABBA的一首名曲《The Winner Takes it All》,套用《Buona Sera,Mrs.Campbell》电影故事,用ABBA的一些名曲串成,1999年做成音乐剧,2001年进入百老汇,同年做世界巡回演出。
这是第三次看《妈妈咪呀》,我是一次比一次喜欢这部电影。从第一次觉得聒噪得看不下去,到第二次耐心看完,接着这次了解了一些《妈妈咪呀》的背景之后再看,我是深深被里面的音乐感染了,演员夸张的动作也不让我觉得做作了,看完之后脑海里只有一种想再看一次的想法。
电影讲述一个即将出嫁的希腊小岛的女孩,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送到新郎手中,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到底是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情急之下,她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于是“三个爸爸”在婚礼前一日怀着不同的心情再次回到这个希腊小岛上。电影基本以歌唱的形式展现,轻松、夸张、疯狂、搞笑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我。
如果把《妈妈咪呀》当作一部爱情喜剧来看的话,它荒诞肤浅的情节、生硬的转折、缺乏变化的人物性格会让人感觉像一出滑稽的肥皂剧,但是把目光聚焦于它的音乐表现的话,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整部电影看完后,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那首《Dancing Queen》。影片中Donna与她的两个闺蜜在房间中一起欢唱,一起舞蹈,仿佛回到了她们以前在舞台的日子。Donna穿着背带裤,又唱又跳,还在蹦床的时候来了一个劈叉,也许她们的舞蹈动作并不是那么优美,但是观众的热情却跟着她们的动作高涨起来了。看到这一段时,想随着音乐一起舞蹈的念头不断地从脑中蹦出来,身体会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摆动。的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也顺道扮演了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冲锋号角色。有人批评这一段说三位“阿姨”的表演不具备美感,我想辩解一下,正是因为三位“阿姨”似乎已经到了不能这样放纵自己歌唱跳舞的年纪了,但是她们在影片中唱得那么开心,跳得那么激动人心,让观众,特别是与影片中三位“阿姨”年龄相当的观众燃起了热爱生活的欲望,激发了她们对生活的激情。年龄不是什么问题,歌声不动听也不是问题,舞蹈不够优美更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自身的活力,这才是永远保持美丽的最佳方法。
影片中另一首让我念念不忘的歌就是《The Winner Takes It All》。据说,最初作者会写《妈妈咪呀》这个剧本,正是因为这首歌。最精彩的一段就是Donna与Sam在去教堂的路上的对话,Donna面对这个当年伤透了她的心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唱起了《The Winner Takes It All》,歌词与剧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梅姨精彩的表演,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人物内心的矛盾、无奈与歌词完美的结合,直击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看完此片的有一个疑问,编剧只要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想表现母女间的情谊,女人之间的友谊还是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难道仅仅是想表现一个在“性解放”之后所发生的一个荒诞的故事吗?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一场狂欢盛宴。但是影片中三位“阿姨”的戏份明显占了很大一部分,开头Sophie清亮的嗓音唱出的一首《I have a dream》像一股清泉迎面扑面而来,但她的嗓音明显不是重头戏。还有Sophie的两个闺蜜,只在那个三个人的合唱中有一点点戏份,这样的两个人物甚至连性格特征都没有,就在后面的影片中就鲜少见到了。这是我觉得有点遗憾,也是让我觉得有点突兀的地方吧。
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无论是影片中美丽的风景,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爱琴海、遗世独立的小岛、拥有白色墙壁和浅蓝色窗框的古朴小旅馆,都让人心驰神往;还是影片中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整部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听觉盛宴。
第三篇:妈妈咪呀观后感
Just sing and dance
——观看妈妈咪呀有感
看了一遍《妈妈咪呀》,一部很阳光很轻松的音乐剧。事讲述单身妈妈的女儿准备要结婚了,女儿在婚礼前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父亲,并让其挽着自己手步入结婚礼堂。从妈妈的日记里看到妈妈当年的三个恋人的故事,就纷纷给这三个“candidate dad”寄了邀请函,三位dad同时到达了那个迷人的小岛,并开始了一段回忆往事,最终其中一个dad与妈妈再续前缘。当然谁是父亲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母女从此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和音乐剧中所有的歌曲都来着于1973年成立的瑞典乐团ABBA(阿巴)的经典歌曲。乐团ABBA曾与“猫王”、“甲壳虫”一同被称为世界音乐三大奇迹。作为一个乐盲的我,那一天之前根本没有听过ABBA的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觉得这部音乐剧很好看,甚至记住了其中几首歌如《I Have a Dream》、《Money, Money, Money》、《Mamma Mia》、《Dancing Queen》、《S.O.S》、《Our Last Summer》。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已成为世界乐坛的经典。
整个电影所选风轻快欢乐,充满温情,极具感染力,表现出剧中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且每首歌曲的曲速符合故事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时的节奏。传统歌舞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松快乐,观众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去理解剧情,只需坐着尽情体验影片所提供的美妙视觉与听觉,享受着镜头画面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即使剧情有波动曲折,但人们仍能从歌曲里体会剧中人的情感,并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不少熟悉ABBA乐队的观众在观看该剧时总能被欢快的歌声感染并轻声哼唱。
我爱这部剧,爱它如此特殊的音乐剧逻辑,根据ABBA的20多首歌曲编写的故事是那么的自然和融合,这部剧真的是用“心”来做的。它的成功和编剧始终坚持“不要改变它们,而是融合”密不可分,这种勇气和魄力已足够让它闪耀了。可以说,ABBA乐队的音乐在用旋律和歌词为这部音乐剧叙事,将音乐与剧情融合。
在爱琴海上的小岛。和母亲德娜一起生活的二十岁的索菲有一个梦,那就是举行一场纯白的婚礼,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此,必须做一件事——找到父亲,他的陪伴下走上红地毯。索菲偷看母亲过去的日记得知,三个人可能是父亲,于是她发出请柬,盼望他们来参加婚礼,这时《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则浮动着听众的耳膜,告诉我们,她对父亲来给予婚礼祝福急切的渴望和期盼明天索菲要举行婚礼。旅当行作家比尔,银行职员哈利,还有建筑师萨姆,收到索菲的信来到二十一年的小岛,被德娜发现。《妈妈咪呀》(Mamma Mia)的音乐最合适不过,体现了阔别重逢后难以压制的激动和难过。因为面对眼前昔日的三个恋人。德娜脑海里浮现二十年前分别的日子,心被依然未割舍的情思和懊悔搅乱。
婚礼前夜开女生专场派对,德娜、罗姬、塔尼娅身穿当年的服装上场,演唱过去的流行歌曲《我想知道》(The Name ofThe Game),这首歌使派对气氛更狂热,将往日三个女子的光辉和疯狂完全彰显。不知什么时候,三位父亲候选人也加入,派对的气氛达到高潮。他们都自称是索菲的父亲,弄得她心乱如麻,《我们之一》(One of Us)表达了父亲的心情,同时给了观众一种诙谐风趣的心境,让人自然地好奇和投入于后来的剧情。
《Supping Through My Fingers》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出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歌曲通过编剧的编织也获得了重生,仿佛穿越了年代和地区的界限,勾勒出婚礼画卷所蕴含的的欢乐甚至狂欢的景象。当婚礼一步步临近。德娜一边帮索菲穿结婚礼服,一边为自己一手养育的女儿 离去而感伤。萨姆来了,一个劲强调索菲需要父亲。“不必再说了,是你丢下我 走了!”德娜终于吐露真心话。于是萨姆唱起了《给我机会》(Take a Chance on M),同时唱出了观众对完美结局的期待,给我机会,让我弥补过错,给你一 个完美的结局。《给我机会》(Take a Chance on M)这首歌的确给了三对老男女一个人中巨大的惊喜找
到共度终身的另一半。
可以看出,阿巴乐队的音乐与剧情及其符合,这也可能与ABBA组合中的人物关系和经历有关。他们经历了组合的进步和婚姻的步伐,所以他们的音乐中必然带有成长和成熟的思考。
音乐除了对剧本的帮助之外,演唱者对歌曲的演绎是音乐剧的重点。单说《妈妈咪呀》中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能歌善舞,彻底放开了身段,带给人了无限的欢乐。虽然,看起来,她在跳舞的时候,有时候显得略微有些笨拙,身段不是那么的舒展,没有专业舞蹈演员那般的圆润流畅。这也是一部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作品。但梅姨的倾情演绎,已经带出了很多的欢乐,让看片的人,都忍不住看着其中的片段身体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摆动起来。Mamma Mia告诉了我们,爱情,亲情,永远不会成为一种束缚,它们只会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给你力量。真正的婚姻不会是爱情的坟墓,只是为了能让对方完全拥有爱情。正像斯盖在他的单身派对前说的那样“这是我最后一个晚上拥有自由„„也许有人是这么看待婚姻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同时也是我开始生命中最伟大的历险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苏菲不想让斯盖为了自己而放弃梦想,唐娜也不想让苏菲为了自己放弃梦想,最终苏菲和斯盖乘着《I have a dream》驶向了外面的世界。
年轻的我们有犯过各种错误,经历过了,便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不需要过多地纠结,后悔,痛苦,从中收获成长,驶向下一站的幸福,快乐地活在当下是人生最重要的哲理了吧。Mamma Mia通过如此欢畅的方法来表现深刻的人生,我想这也就是音乐剧的使命吧,将高雅和深刻的东西融合最通俗的手法展现给人们,给人以心灵的沟通。
第四篇:论《妈妈咪呀》(本站推荐)
论《妈妈咪呀》
摘要:从整体来说,这是三个老男人、三个老女人和一个待结婚的少女的故事。整部音乐剧发生在爱琴海的一个富有希腊风格的小岛上,完美的与影片的活力、爱情相匹配。影片中还有许多的对比,使得影片中的活力、爱情有不同却又有共同点,比如:唐娜和山姆的成熟之恋与苏菲和斯盖的年少之恋、唐娜和她的好友的热情奔放和苏菲的无知无畏、苏菲从婚礼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和唐娜从曾经的情伤中走出。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剧,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愉悦,并且同时从这份愉悦中看到人生。
关键字:妈妈咪呀、欢乐、流行音乐、大学生
正文:
《妈妈咪呀》——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音乐剧,从演出至今,没有任何一部音乐剧可以与其媲美。它完美的将流行元素融入整部激情的音乐剧中,使人被其中的活力激情所感染,一扫心中的烦躁,将人带入一个快乐温馨的环境中去,这也是它在全球各地上映后广泛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整体来说,这是三个老男人、三个老女人和一个待结婚的少女的故事。
故事从一首《I have a dream》开始。二十岁的苏菲,和母亲唐娜一起生活在一个爱琴海的小岛上,有一个梦想,想在她的婚礼上见到她的父亲。婚礼前一天,苏菲的两个好友丽萨和艾丽到了岛上,苏菲在一首欢快的《Honey Honey》中,道出了她从母亲的日记本中得知的她可能的父亲:建筑师山姆、银行职员哈利、旅行作家比尔,并用母亲的名义邀请了三位她可能的父亲来参加婚礼,想在与他们三个见面后认出哪一个才是她的真正父亲。同一时间,唐娜也邀请了她当年组成band队的好友罗西和坦娅,伴随一首《money money》,她在民宿中表明自己现在的辛苦,并期盼一种无忧无虑可以出去旅行的心情。
当唐娜发现了她的三个前恋人到了小岛上,唐娜非常慌张,一首《MAMMAMIA》道出了唐娜心中害怕见到他们又想见到他们的纠结心理。最后唐娜和她的三个前恋人还是见面了,她装作非常坚强,不欢迎他们三个,并要将他们赶出自己的民宿。
唐娜冲出了民宿,正巧碰到了罗西和坦娅,两人发现唐娜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非常担心,伴随一首《Chiquitita》,唐娜终于说出了实情。在两人的安慰下,唐娜也没有那么失魂落魄,《dancing queen》唤起了唐娜心中的回忆,并打算三人在晚上的女生舞会上重新像以前那样表演一番。
画面一转,苏菲发现山姆、哈利和比尔准备上船了,以为他们要离开小岛,赶紧跳入水中游过去恳求他们能够留下来,接下来在船上哈利一首《our last summer》勾起了他们三个与唐娜的过去。突然,小岛上的一声“苏菲”唤回了还在回忆中的苏菲,苏菲的男友与她互述衷肠的一曲《lay all your love on me》,并告诉她即使没有她父亲把她交给自己,也没有关系。接下来按照当地习俗,结婚前男生和女生要分开过自己的最后一晚自由舞会。
舞会开始了,一首由唐娜、罗西和坦娅演唱的《Super Trouper》让舞会达到高潮,唐娜也在演出过程中看到了三位前恋人的到来。伴随着《gimme!gimme!
gimme!》,苏菲趁着舞会查探山姆等三人谁有可能是她的父亲。比利从舞会出来,苏菲跟上他,问他是不是自己的父亲,比尔也承认了这种可能,并答应明天由他把苏菲交给新郎。《Voulez-Vous》,男生们回来了,女孩们和男生们一起跳舞欢呼,混乱中,山姆和哈利先后找到苏菲并说出自己是她的父亲,表明明天会陪她走红地毯,苏菲经受不住打击晕倒了。
婚礼当天,唐娜以为苏菲和斯盖发生了矛盾,去安慰苏菲并表示可以取消婚礼,但苏菲反驳并说出:我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就气冲冲的走了。山姆来找唐娜,想和唐娜说说苏菲的事情,但两人一言不合就争吵起来,一曲《SOS》,既表明他们内心的纠结不安又表明对对方的恋恋不舍。
同一时间,苏菲向斯盖求助,斯盖很生气苏菲没有告诉他这件事,并怀疑苏菲是不是真的想要结婚,还是只是把它当做找到父亲的工具。
苏菲找到唐娜让她帮穿婚纱,唐娜感慨就要失去女儿了,一曲《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道尽衷肠,而苏菲也决定让唐娜带着她走红地毯并把她交给新郎。山姆来找唐娜,问为什么苏菲改变了决定,并在一首《The winner takes it all》中,被唐娜伤心地骂回“当初是你丢下我走了”。
婚礼中,山姆、比尔和哈利都表明愿意成为苏菲的三分之一的父亲,他们以有这样一个女儿而自豪,苏菲也决定不结婚了,而和斯盖去旅行见见世面。接下来在《Take a chance on me》,唐娜和山姆结婚了。苏菲也圆满的实现了她的愿望。
伴随一首《MAMMAMIA》,爱泉喷发了,整部音乐剧也随着结束。
唐娜,剧中的主要人物。她多情,年轻时与三个男人产生爱恋关系;她坚强,一个人打理着民宿并且抚养苏菲长大;她热情,即使到了如此年老的时候依然想要去旅行游玩;她有主见,所以才会认为是他离开了她。她与山姆间的爱恋可以看出是如何地深刻,如何地海誓山盟,痴迷的山姆认为唐娜可以等到他回去解除订婚回来。但唐娜过了几天就喜欢上了比尔,这也许是唐娜对山姆的报复,因为在她心里,依然还有山姆的一席之地。比尔究竟不是山姆,无法让唐娜产生与他一辈子厮守的感情,接着就有了哈利。可唐娜依然无法忘记山姆,就算哈利再好,也无法替代心中山姆的地位。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苏菲可以出去见见世面,可以无奈自己无法单独管理民宿,只能希望苏菲可以在身边陪着她。一方面她在山姆面前表现得非常不在乎,可一方面又不断的流露出她对当年生活的留恋。就在唐娜不知所措之际,山姆又在苏菲的婚礼上道出了当年的实情,并向唐娜求婚,热情奔放的她再也抵挡不住心里那股对山姆的迷恋。
苏菲,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女孩。为了找到她真正的父亲,瞒着母亲邀请了山姆等3人来参加婚礼,不得不说有欠考虑,但正是这种年轻人的冲动,才导致了最终的幸福结局。她爱她母亲,她有画画的天赋,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天赋,她的梦想不在这座小岛,但为了让她母亲轻松点,她可以舍弃自身而呆在这小岛上帮助母亲管理民宿。她爱斯盖,斯盖不想结婚,但为了她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她也曾怀疑过自己结婚是不是为了找到真正的父亲,所以她想给斯盖一个他所想要的婚礼,所以她放弃了结婚,而选择和斯盖出去旅行。
整部音乐剧发生在爱琴海的一个富有希腊风格的小岛上,完美的与影片的活力、爱情相匹配。影片中充斥着abba的欢快的流行音乐,是一部与流行音乐成功结合的作品,与更早的《歌剧魅影》、《猫》有所不同,其中的音乐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旋律,使人倍感亲切,更加与生活贴切,这也许是《妈妈咪呀》广受欢
迎的一大原因。其中以欢快为主导旋律,其中的音乐无一不表现其欢乐的性质,虽然其中也有唐娜见到前恋人的害怕,慌张的《MAMMAMIA》,有《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表明母女的不舍,可依然无法掩盖在这些歌曲背后所要表达的留恋、温馨和欢快。除了音乐,影片为了还原原舞台剧形式,在音乐响起的时候也增加了适当的较为夸张的舞步,肢体动作,成功的再现了原舞台剧所要表现的歌舞效果。影片中还有许多的对比,使得影片中的活力、爱情有不同却又有共同点,比如:唐娜和山姆的成熟之恋与苏菲和斯盖的年少之恋、唐娜和她的好友的热情奔放和苏菲的无知无畏、苏菲从婚礼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和唐娜从曾经的情伤中走出。
作为百老汇的21世纪的主打音乐剧作品,《妈妈咪呀》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西方音乐剧,但同时期上演的中国音乐剧《如果爱》,在它面前就像是未成年的婴儿一样。一部音乐剧的成功是在于它的影片剧情和音乐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妈妈咪呀》中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其中的音乐响起之前,总会有铺垫,或者引子,并且在音乐之中也蕴含了剧情的发展,剧情人物的情感。但《如果爱》不同,开篇突然响起的一大段的音乐,各式各样的舞蹈互相穿插,一时间让人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该从何看起,甚至看完之后发现,其实没有这一段歌舞对整个影片剧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音乐剧的缺点,音乐剧中的音乐没有很好的融入剧情,总会使人感觉到突兀,感到剧情发展的不自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音乐剧的最重要的部分定义为电影部分,而在电影可以加入音乐的部分加入一些与整个剧情关系不大的歌舞。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误区,因为音乐剧是建立在音乐之上的,从音乐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对比起西方音乐剧,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要晚上许多,而中国对于音乐剧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没有一个专门培养音乐剧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剧,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愉悦,并且同时从这份愉悦中看到人生。例如《妈妈咪呀》,看完它,除了获得的快乐之外,应该更加了解爱情的滋味,更珍惜年少时的那份无知无畏,更明白友情的可贵,从“苏菲想要通过婚礼找到真正的自己,到她明白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前要先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中获得成长,应该更加明确作为大学生要先认清自己的目标,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一时有名的音乐剧通常都是当代流行音乐或者经典音乐的潮流,对大学生拓展基础知识,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需要拥有至少一项以上的艺术或者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个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学习音乐剧还可以让大学生拥有这样一项与众不同的能力,使其在现今越来越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篇:妈妈咪呀案例分析
《妈妈咪呀!》案例分析
即2007年《妈妈咪呀!》在中国上海巡回演出之后,2011年该剧由英国公司与国人合作,创作了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就目前已有的票房结果来看,它无疑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妈妈咪呀!》为什么会如此走红,又有哪些经验记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结合了一些材料报告,以及观众评价之后,得到了一下点
一可以说选择什么题材、什么人物、什么故事,能使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社会层次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能花钱购票,走进剧场,是音乐剧创作的首要条件。就《妈妈咪呀!》本身来说,商业与娱乐和通俗性的平衡点结合的恰到好处,剧情曲折,但故事脉络很清晰。幽默、轻松,充满亲情与爱情,浪漫与温馨。即感人至深又不失整场演出欢快奔放的活泼气氛
二音乐的成功演绎
高票房是在吸引第一批和第二批人以后,由观众的口碑来引发接下来受众的持续购买力。所以,除了故事的好坏之外,音乐就是最直观的感受冲击点,也可以说音乐是音乐剧中最具具魅力的因素。
1首先,《妈妈咪呀!》在中国,以本土语言来演绎经典剧目,没有了语言障碍,观众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剧情和音乐之中,这更是吸引眼球的一个爆点。也是他的一个宣传点。2 串联起了风靡全球的ABBA乐队的22首经典歌曲,是促使音乐绝在上海首轮演出的2000万票房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宣传力度大宣传期长声势造的大
1借助原有的高票房和经久不衰的表演力,以品牌效应的号召力打动受众的第一道心里防线.2以强大的媒体力量造大声势。以广撒网,拉长线的方法扩大宣传面。
四票价的准确定位
这也是与同期的表演艺术形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国产和外国歌剧,越来越快的走入中国市场,给各类型的表演形式都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所以,此时除了演出本身的品质外,价格战也显得尤为重要。
《妈妈咪呀!》中国巡演票价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妈妈咪呀!》2007年的平均价位在652元,2011年的平均价为483元。与同时期比较,2007年上海的电影票平均为30元每张,2011年北京为50元每张,这样一来相对价位明显较低。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经典音乐剧的票价会定的如此之低呢?原因有二:
(一)改编后的《妈妈咪呀》仍然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英国品质,但毕竟是由本
土演员出演,受众的心理价位必定要低于外国演员的票价,所以,2011年的巡演价格要远远低于2007年。但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演职人员是国人,所以相对成本也会有所减免。
(二)综上所述,《妈妈咪呀!》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结合了各方面的因素,2011年的巡演时间较07年长,所以总体利润也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希望这些因素能够给公司未来的项目接洽带来帮助。
朱总监补充:音乐剧自身的成功原因:比如演员演绎演员挑选等等
2演出的平台:如何与剧场签订的协议,如何在某剧场持续性演出 这就涉及到营销手段,比如为什么这个剧院会让我来演出或者连续演出 比如第一 二场买票 第三四场包场
在一个剧场的多次演出 要好于一个剧目的 几个不同地方的分别演出 原因在于这样可以更加节省成本比如运输 交通 住宿需要的忍受帮助等等
3与项目同在的广告赞助商这部分的收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