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咪观后感
妈咪观后感
妈咪观后感
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一样,需要的是真实和真诚。不管你身处何方,处于何种位置,从事何种工作。
即使赚得了全世界,丢了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出自《圣经》的话作为妈咪导演最后留给我们的一句话。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这个电影了,我对一个电影一般是不会去重复观看的,除非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比如年轻懵懂时候,向往纯真美好的爱情,我就会特地去观看《泰坦尼克号》,那个时候的我,看见JACK和ROSE的爱情,觉得那种为了彼此能够舍弃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就是爱情。爱情就是我们生活的一切目的。直到自己经历的感情多了,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爱情冷暖和世俗的种种无情和不堪,才会明白,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爱情,不是童话,不是自己儿时的梦想,而是一幅漫长而又纠结的画卷。生活无数次的告诉我,现实的爱情没有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和荡气回肠,有的不过是迷茫和彼此的不理解。关于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在这部电影里也或多或少的有提及。
女主诗诗和文艺暖男之间的爱情故事,却因为两个人迥异的价值观最后没能走到一起。很多人怀疑文艺男最后的那句:“我不介意你是不是坐台小姐,只是你还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而我作为一个曾经是个极度中二文艺患者,我觉得我特别能理解那个文艺男的最后的纠结和无奈。确实,诚如诗诗说的那样,也许在世人很多的眼光里看来,文艺男说的不过都是毫无作用的借口,不过都是对于坐台小姐的嫌弃,不过都是最终背叛爱情的说辞,那我只能说,我竟无言以对。
就像这个世界上的文艺情结,从来不会得到这个现实的社会的大部分认同一样的道理。但你必须承认,你的身边就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一群全身细胞蔓延着文艺因子的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会稍许异与我们现实的大部分人。所以在我这么一个至少曾经身上还生长着文艺细胞的人,特别能理解那个文艺暖男最后的离开,当然,经历了我大学这么多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生活历练,我也能理解诗诗和世人对文艺男的谩骂和不理解。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段姻缘,一份感觉错误的发生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人之间,如是而已。他们之间没有孰是孰非,更加没有谁对谁错。让我来说,这不过是每个人在我们自己经历了种种,看到了种种之后的简单选择,选择继续相信自己的浪漫,还是沉沦于现实而已。
在这部片子里,我第一次观看的时候,说实话,是出于对其中以为拥有的诸多激情镜头的憧憬去搜索的片子,所以第一次的时候我基本是很多东西都没有关注到,加至这种讲究边缘文化的东西本身在网上讲求的就相对而言比较少,我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这部片子。到了如今,我自己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去体验了电影里描述的种种生活,去接触电影里大部分镜头,才会突然有很多新的想法和感悟。当然也许对于我来说,我并没有像导演那样去夜场去寻找太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些东西不是我这个岁数能够去承受的东西,所以我也一直在迷茫,但我却还是很自信,因为我相信我想要的东西终于有一天会出现,我也能做好。
我所关注的不过是夜场里的人情世故和夜场里到底有无真爱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法。因为自己拥有过一段冗长的感情故事,曾经有很喜欢过一个女孩子,然后后来经历了种种,而今再反头去观看的时候,会发现当初很多的不成熟,会怀念当初很多的时光。所以每次在夜场里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不是和小妹进行多少肉体上的接触,我喜欢的是和她们这种号称接触过无数男人的人聊天,说她们最不相信的爱情,谈她们觉得在夜场里最不靠谱的东西。我会傻乎乎的问她们,我以前那么喜欢一个女孩到底正确与否,我是不是应该放纵自己,我是不是太过于纯真,我是不是应该学会她们的洒脱。
这三年,我也从当初那个第一次进入那种夜场胆怯,羞涩的小同学成长为了现在夜场里小妹一看就知道是熟客非雏的大学生。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却有过这么多次夜场经历感觉不可思议,这其中的原因和曲折我就不一一赘述,简单就是我有幸认识到了一些社会上的有钱任性的朋友。自己当然也有任性的时候,但基本次数很少。小妹跟我说,夜场里的客人是千奇百怪的,确实在妈咪这个电影里反应出来的客人基本涵盖了这其中的大部分人群。
完全不谙世事,第一次进入夜店羞涩好骗的人;抱着吃斋骗荤去的夜场伪君子; 纯粹是去玩漂亮小妹的一些人; 为了应酬和伺候老板毫无办法去应付的白领下属; 有钱任性想去找一些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所谓老板(PS: 这种所谓的老板一般都不会特别有钱,因为真的有钱的老板,除了钱,其他可以一无所有,所以他不需要再去夜场骗小妹去为自己谋取利益)„„
但是其中也还有一部分拥有特别情怀的客人,比如撸主这样的奇怪的人,虽然不否认去的次数多了之后,也无法想之前去的次数少那样单纯到连小妹都不敢碰,但确实也不是为了男女之欢去那样的场所。比起很多人追求的简单的男女之欢,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倾听者和一个倾诉者,如是而已。
到现在为止,我都很喜欢和她们讲故事,虽然我知道即使不管我讲的多么逼真,多么真情,她们也只是为了逢场作戏,故意逢迎,不过这在我看来也无所谓。就像我一直都在想,她们跟我说的一万个故事里有几分真诚,即使我一直在寻找,不过既然自己追求的故事和自己的思考,那么又何必那么在乎她们说的故事的真假? 就像我们过的生活,我们太多人,在生活里一直忙忙碌碌的为了追求真实,所以会感觉到迷茫和痛苦,在社会里,太多人会追求真诚和信任,所以为感觉到失望乃至绝望。其实在我看来,只要你自己足够真诚,那么你又何必那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呢? 如此一来,你便可以省去许多的烦恼,安心的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生活,即使这种生活在别人看来是戴着这样那样的面具。所以我到现在还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在别人看起来比较笨拙的行为和想法。因为我自己一直执着与此,当然我也知道,我还在成长,我要经历的东西也还有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也还是很多。不过在我看来,很多东西,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走,就会很快乐,不管那样的生活别人式如何评论,如何那样的生活被人如何诟病~
第二篇: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观后感
《妈妈咪呀》灵感起源于ABBA的一首名曲《The Winner Takes it All》,套用《Buona Sera,Mrs.Campbell》电影故事,用ABBA的一些名曲串成,1999年做成音乐剧,2001年进入百老汇,同年做世界巡回演出。
这是第三次看《妈妈咪呀》,我是一次比一次喜欢这部电影。从第一次觉得聒噪得看不下去,到第二次耐心看完,接着这次了解了一些《妈妈咪呀》的背景之后再看,我是深深被里面的音乐感染了,演员夸张的动作也不让我觉得做作了,看完之后脑海里只有一种想再看一次的想法。
电影讲述一个即将出嫁的希腊小岛的女孩,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送到新郎手中,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到底是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情急之下,她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于是“三个爸爸”在婚礼前一日怀着不同的心情再次回到这个希腊小岛上。电影基本以歌唱的形式展现,轻松、夸张、疯狂、搞笑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我。
如果把《妈妈咪呀》当作一部爱情喜剧来看的话,它荒诞肤浅的情节、生硬的转折、缺乏变化的人物性格会让人感觉像一出滑稽的肥皂剧,但是把目光聚焦于它的音乐表现的话,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整部电影看完后,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那首《Dancing Queen》。影片中Donna与她的两个闺蜜在房间中一起欢唱,一起舞蹈,仿佛回到了她们以前在舞台的日子。Donna穿着背带裤,又唱又跳,还在蹦床的时候来了一个劈叉,也许她们的舞蹈动作并不是那么优美,但是观众的热情却跟着她们的动作高涨起来了。看到这一段时,想随着音乐一起舞蹈的念头不断地从脑中蹦出来,身体会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摆动。的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也顺道扮演了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冲锋号角色。有人批评这一段说三位“阿姨”的表演不具备美感,我想辩解一下,正是因为三位“阿姨”似乎已经到了不能这样放纵自己歌唱跳舞的年纪了,但是她们在影片中唱得那么开心,跳得那么激动人心,让观众,特别是与影片中三位“阿姨”年龄相当的观众燃起了热爱生活的欲望,激发了她们对生活的激情。年龄不是什么问题,歌声不动听也不是问题,舞蹈不够优美更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自身的活力,这才是永远保持美丽的最佳方法。
影片中另一首让我念念不忘的歌就是《The Winner Takes It All》。据说,最初作者会写《妈妈咪呀》这个剧本,正是因为这首歌。最精彩的一段就是Donna与Sam在去教堂的路上的对话,Donna面对这个当年伤透了她的心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唱起了《The Winner Takes It All》,歌词与剧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梅姨精彩的表演,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人物内心的矛盾、无奈与歌词完美的结合,直击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看完此片的有一个疑问,编剧只要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想表现母女间的情谊,女人之间的友谊还是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难道仅仅是想表现一个在“性解放”之后所发生的一个荒诞的故事吗?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一场狂欢盛宴。但是影片中三位“阿姨”的戏份明显占了很大一部分,开头Sophie清亮的嗓音唱出的一首《I have a dream》像一股清泉迎面扑面而来,但她的嗓音明显不是重头戏。还有Sophie的两个闺蜜,只在那个三个人的合唱中有一点点戏份,这样的两个人物甚至连性格特征都没有,就在后面的影片中就鲜少见到了。这是我觉得有点遗憾,也是让我觉得有点突兀的地方吧。
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无论是影片中美丽的风景,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爱琴海、遗世独立的小岛、拥有白色墙壁和浅蓝色窗框的古朴小旅馆,都让人心驰神往;还是影片中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整部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听觉盛宴。
第三篇:妈妈咪呀观后感
Just sing and dance
——观看妈妈咪呀有感
看了一遍《妈妈咪呀》,一部很阳光很轻松的音乐剧。事讲述单身妈妈的女儿准备要结婚了,女儿在婚礼前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父亲,并让其挽着自己手步入结婚礼堂。从妈妈的日记里看到妈妈当年的三个恋人的故事,就纷纷给这三个“candidate dad”寄了邀请函,三位dad同时到达了那个迷人的小岛,并开始了一段回忆往事,最终其中一个dad与妈妈再续前缘。当然谁是父亲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母女从此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和音乐剧中所有的歌曲都来着于1973年成立的瑞典乐团ABBA(阿巴)的经典歌曲。乐团ABBA曾与“猫王”、“甲壳虫”一同被称为世界音乐三大奇迹。作为一个乐盲的我,那一天之前根本没有听过ABBA的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觉得这部音乐剧很好看,甚至记住了其中几首歌如《I Have a Dream》、《Money, Money, Money》、《Mamma Mia》、《Dancing Queen》、《S.O.S》、《Our Last Summer》。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已成为世界乐坛的经典。
整个电影所选风轻快欢乐,充满温情,极具感染力,表现出剧中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且每首歌曲的曲速符合故事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时的节奏。传统歌舞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松快乐,观众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去理解剧情,只需坐着尽情体验影片所提供的美妙视觉与听觉,享受着镜头画面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即使剧情有波动曲折,但人们仍能从歌曲里体会剧中人的情感,并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不少熟悉ABBA乐队的观众在观看该剧时总能被欢快的歌声感染并轻声哼唱。
我爱这部剧,爱它如此特殊的音乐剧逻辑,根据ABBA的20多首歌曲编写的故事是那么的自然和融合,这部剧真的是用“心”来做的。它的成功和编剧始终坚持“不要改变它们,而是融合”密不可分,这种勇气和魄力已足够让它闪耀了。可以说,ABBA乐队的音乐在用旋律和歌词为这部音乐剧叙事,将音乐与剧情融合。
在爱琴海上的小岛。和母亲德娜一起生活的二十岁的索菲有一个梦,那就是举行一场纯白的婚礼,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此,必须做一件事——找到父亲,他的陪伴下走上红地毯。索菲偷看母亲过去的日记得知,三个人可能是父亲,于是她发出请柬,盼望他们来参加婚礼,这时《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则浮动着听众的耳膜,告诉我们,她对父亲来给予婚礼祝福急切的渴望和期盼明天索菲要举行婚礼。旅当行作家比尔,银行职员哈利,还有建筑师萨姆,收到索菲的信来到二十一年的小岛,被德娜发现。《妈妈咪呀》(Mamma Mia)的音乐最合适不过,体现了阔别重逢后难以压制的激动和难过。因为面对眼前昔日的三个恋人。德娜脑海里浮现二十年前分别的日子,心被依然未割舍的情思和懊悔搅乱。
婚礼前夜开女生专场派对,德娜、罗姬、塔尼娅身穿当年的服装上场,演唱过去的流行歌曲《我想知道》(The Name ofThe Game),这首歌使派对气氛更狂热,将往日三个女子的光辉和疯狂完全彰显。不知什么时候,三位父亲候选人也加入,派对的气氛达到高潮。他们都自称是索菲的父亲,弄得她心乱如麻,《我们之一》(One of Us)表达了父亲的心情,同时给了观众一种诙谐风趣的心境,让人自然地好奇和投入于后来的剧情。
《Supping Through My Fingers》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出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歌曲通过编剧的编织也获得了重生,仿佛穿越了年代和地区的界限,勾勒出婚礼画卷所蕴含的的欢乐甚至狂欢的景象。当婚礼一步步临近。德娜一边帮索菲穿结婚礼服,一边为自己一手养育的女儿 离去而感伤。萨姆来了,一个劲强调索菲需要父亲。“不必再说了,是你丢下我 走了!”德娜终于吐露真心话。于是萨姆唱起了《给我机会》(Take a Chance on M),同时唱出了观众对完美结局的期待,给我机会,让我弥补过错,给你一 个完美的结局。《给我机会》(Take a Chance on M)这首歌的确给了三对老男女一个人中巨大的惊喜找
到共度终身的另一半。
可以看出,阿巴乐队的音乐与剧情及其符合,这也可能与ABBA组合中的人物关系和经历有关。他们经历了组合的进步和婚姻的步伐,所以他们的音乐中必然带有成长和成熟的思考。
音乐除了对剧本的帮助之外,演唱者对歌曲的演绎是音乐剧的重点。单说《妈妈咪呀》中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能歌善舞,彻底放开了身段,带给人了无限的欢乐。虽然,看起来,她在跳舞的时候,有时候显得略微有些笨拙,身段不是那么的舒展,没有专业舞蹈演员那般的圆润流畅。这也是一部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作品。但梅姨的倾情演绎,已经带出了很多的欢乐,让看片的人,都忍不住看着其中的片段身体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摆动起来。Mamma Mia告诉了我们,爱情,亲情,永远不会成为一种束缚,它们只会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给你力量。真正的婚姻不会是爱情的坟墓,只是为了能让对方完全拥有爱情。正像斯盖在他的单身派对前说的那样“这是我最后一个晚上拥有自由„„也许有人是这么看待婚姻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同时也是我开始生命中最伟大的历险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苏菲不想让斯盖为了自己而放弃梦想,唐娜也不想让苏菲为了自己放弃梦想,最终苏菲和斯盖乘着《I have a dream》驶向了外面的世界。
年轻的我们有犯过各种错误,经历过了,便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不需要过多地纠结,后悔,痛苦,从中收获成长,驶向下一站的幸福,快乐地活在当下是人生最重要的哲理了吧。Mamma Mia通过如此欢畅的方法来表现深刻的人生,我想这也就是音乐剧的使命吧,将高雅和深刻的东西融合最通俗的手法展现给人们,给人以心灵的沟通。
第四篇:微电影《妈咪》观后感
微电影《妈咪》观后感
今晚本意花点时间为心理学教学影片《Sister'skeeper》写影评,在实习酒店用WIFI搜集资料的时候,关注到了何自强导演的微电影《妈咪》,花了50多分钟看完了这部微电影,姑且不论演员的演技如何,但这部微电影的的确确有一点震撼到我了,相比《致青春》的拼接和散乱以及一些无谓的猥琐和做作的情节(这是这部微电影不好的方面,说实在的,镜头采用和演员与对白实属垃圾),但是因为微电影的直接和率性、裸露的审视、现实的残酷、不做作的直白、纯粹的情节是可以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微电影更像记叙文,镜头和台词都很直白,我喜欢直白的语言,我也觉得很好,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读过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忽然错觉感觉像是内地版的《羊脂球》吧!
微电影《妈咪》根据三个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夜场题材电影,以一个误入夜场工作女孩若诗的人生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陪酒女孩的生活和梦想以及自我挣扎。
我编剧和导演的内在动机,虽然动机不很高尚,但比纯粹商业化的电影把赤裸的赚钱目的隐藏在华丽的欺骗之后要高尚很多倍。首先我认为编剧是一位自以为尚存良知和智慧的人,从业多年最终拥有的是无奈和愤嘅,可能借此表达出其中的迷茫和怅惘罢了吧!
这个故事剧情挖掘社会生活,是我最认同的一点,导演何自强想要通过电影《妈咪》唤起处于迷茫期女孩的自我觉醒,希望她们能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从而不会受到不好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剧中的若诗,是个陪酒女孩,有着有不为人知的辛酸,遭受无数的白眼与屈辱。为了生活,她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痛苦挣扎,甚至反抗,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失去了自我,忘记了探寻人生的价值。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又有几个人真正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有几个人会看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在社会中迷茫,觉醒,反抗但却又坠入深渊的另一个自己?
第五篇:歌剧妈妈咪呀观后感
歌剧(MaMa Mia)观后感
前几周,音乐鉴赏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歌剧妈妈咪呀,我深有体触。
《妈妈咪呀》叙述的是希腊某岛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和三个有可能是父亲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它的主要悬念是判定三个男人中谁是女儿真正的父亲,以在女儿的婚礼中亲自将女儿交到男方手上。但最后是以其中一个男人和母亲先举行婚礼,然后再行使做父亲的的责任作为结局。其实在现代社会,这完全可以借助DNA技术解决问题,而在剧中只能用伦理的方式解决。可见,此剧也是有些年头了。
《妈妈咪呀》刺激的音乐、奔放的舞蹈和光怪陆离的灯光,确实让我感到其与歌剧的不同。但究竟如何概括它们的不同,确实还有些困难。查一下网络,多数文章都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将歌剧说成“阳春白雪”,将音乐剧说成“下里巴人”,我还是同意的。如果说歌剧是贵族的艺术,那么音乐剧就是大众的文艺,尽管文化广场的票价、排场把音乐剧也贵族化了。
沈小岑是该剧的主要演员,也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歌星。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年龄比我还大的她,在剧中的举手投足及其身段与20-30岁的年轻人无异,而且下午演了晚上还要演。我惊叹她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想想我现在偶然跳一次迪斯科类集体舞都要累得粗气直喘,的确自叹不如。经过百老汇历练的沈小岑,也让我看到了市场竞争既给人压力又授人活力。
如果没有ABBA的经典金曲,这部电影毫无亮点。其实
作为观众,寻找亮点不是初衷,投入的欣赏,接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而且看《MaMa Mia》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情不自禁的跟着摇摆已不很灵活的腰身。《MaMa Mia》唤回青春的咒语,每个人心中都会喊出的“MaMa Mia”。
《妈妈咪呀》正是这样一部活力四射的作品,让全场观众在演员谢幕后还久久留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