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救助调研
关于XX区残疾人救助的调研报告
XX区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坚持为残疾人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及时救助,切实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民生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XX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XX区有五个街道24个社区,XX镇有8个村、一个社区、33个自然屯。据调查统计,全区残疾人总数2012人,占总人口的1%。其中,肢体残疾1348人、视力残疾198人、听力语言残疾86人、智力残疾195人、精神残疾170人,综合残疾15人。农村残疾人1058人,占全区残疾人总数的52%;城镇残疾人954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8%;先天残疾18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9%;特困残疾人150人,392名残疾人享受低保、877名残疾人享受医保。
二、扶贫救助具体措施
(一)抓难点,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新起色。为35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为残疾人免费发放轮椅16台,拐杖12副;为2名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送医送药价值2000余元;与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在XX大街、龙华路等路段增设盲道3000多延长米和28个坡道路口,为盲人出行提供了便利;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残疾人教育 1
培训康复活动中心,”此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五区四县唯独我区没有康复活动中心的空白,为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训练提供了必要的场地。
(二)抓重点,残保金收缴和就业工作有新亮点。全年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万余元;举办残疾人就业供需见面会3次,协调福利企业安臵16名残疾人就业;实施了小种植场、小修鞋店等切实可行的“五小工程”,投入近万元免费为残疾人购买设备和加工材料;扶持并完善了“金太阳”等三家盲人按摩所;开办了手工编织、创业培训等残疾人就业培训班4期;对15名残疾人进行了电脑维修培训,有3人在家开办了电脑维修部。各种培训班的创办,让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拥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三)抓维权,残联形象有新提升。本着“不逃避、不应付、不拖拉”的办事原则,设立了残疾人维权热线,手机号码公布与众并坚持24小时开机,用真情架设起残联干部和残疾人及时沟通的桥梁;残联全体干部爱岗如家,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无一例残疾人上访事件发生;协调城管等部门解决了创卫期间5名残疾人摊位面临取缔问题,为肢残养鱼户陈爱平保留住了“听雨轩垂钓馆”,使其能继续营业,实现年创收3万余元的可观效益;积极协调镇、村、街道为无房户刘淑清等6人解决了住房问题;在向阳村盲残人
钟克禄家庭遭受重大火灾的情况下,积极协调镇、村,在火灾后三天时间内为其修好了烧毁的房屋,并使其得到市残联、区残联、镇政府现金2500元和米、面、油、电视等生活必需品总价值八千余元的捐助,使其真切的感受到了“大火无情人有情,人间处处有真爱”;在得知残疾人高洪伟去世后尸体停放在家、无钱火化的情况后,在第一时间把钱送到了村干部手中,区残联全体人员参加,护送高洪伟尸体到安达火化场。真切牵挂、真情帮扶、及时救助,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难,受到残疾人的广泛好评。
(四)抓扶贫,特困残疾人生活水平有新提高。救助特困残疾人家庭考入大学子女6人,捐款5000余元;对特困残疾人给予资金捐助近万元;在冬季到来之前,为吴玉珍等5户特困残疾人送取暖用煤10吨,价值7500元;全年先后投入资金8万余元,节日慰问特困残疾人317户;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协调区政协,区政协对残疾人扶贫救助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企业家“一帮一扶贫解困”经济组委员会议,会上当时就有企业家表态帮助残疾人改造危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处于贫困线上的残疾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共沐党的惠民政策的阳光。
(五)抓载体,媒体宣传发挥新优势。在“助残日”等期间,大力营造全社会对残疾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助残氛围。全年在《XX日报》、《XX晚报》发表通讯9篇,XX电视台播发助残新闻6条,及时宣传报道了XX区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事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残疾人“一帮一救助”工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接受过救助的残疾人有不满足感并产生依赖思想,不理解救助是动态的;三是残疾人危房改造还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加以解决。
四、下步救助工作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培训和残保金的收缴力度。争取创办“残疾人爱心一条街”,组织具有编织、美甲、配钥匙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集中在“爱心一条街”实现自主创业;开办形式多样,符合残疾人实际的剪纸、养殖、制作蛋糕等力所能及的培训班6期,增强其自食其力的能力,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就业;积极协调辖区内各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争取让30至4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在残疾人保障金的收缴上力争实现税务代征的收缴方式,做到应收尽收,为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使残疾人从根本上脱贫。
(二)全面深入地开展康复工作。积极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为贫困精神病人送医送药;进一步加强“精防”工作的指导;做好白内障排查工作,发现一例
治疗一例;供应各类残疾人用品用具;定期接送残疾人到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的功能。
(三)扎实做好扶贫工作。将重残、一户多残对象优先纳入特困救助范围;协调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实现自身“造血”,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特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让残疾人朋友尽快脱贫致富。
(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第十九个”助残日等节日为契机,以“健残携手,大爱无疆”为主题,开展现场赠送轮椅、展览残疾人书画作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残疾人自立、自强;借势宣传、贯彻精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五)做好节日特困残疾人的调查、慰问工作。把钱用在刀刃上,让贫困残疾人过好每一个节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加快我区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残疾人救助信息
残疾人救助信息
积极做好日常的服务接待工作,上半年共办理残疾证60个,截至到5月底共为124名残疾人办理了了待业补助、150名残疾人办理了特困补助、91名残疾人办理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补助,上半年共发各类补助金283250元,为3名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申请了生活补助,共发放补助金8000元。
为贯彻落实市区《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暂行办法》文件精神,鼓励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街道残联认真做好本辖区内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多次召开社区主任例会,布置相关工作,同时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深入到残疾人家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通知他到街道残联办理。截止到5月底,我街道共有23名残疾人办理了相关手续,经过审批合格的为21人,共发放社会保险补贴65010.56元。
春节期间,街道共走访特困残疾人24户,送去慰问金共14400元;举办了北新桥街道扶残助学资金发放仪式,为32名享受低保残疾人子女大学生、高中生及残疾人高中生发放助学款24500元;为辖区23名0—15岁残疾人儿童发放慰问款18400元;同时我街道启动处级六联系、科级两联系制度,走访慰问残疾人411人,共送去慰问金126300元。
做好社区康复工作,依托街道近3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成了残疾人温馨家园,内设:手拉手职业康复站、残疾人康复训练室、辅助器具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畅心斋、技能培训室等,并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市区残联领导的检查、验收。通过对各类残疾人和16岁以上智力残疾人、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开展职业康复劳动、就业指导和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使温馨家园成为残疾人心灵慰藉的港湾。街道到8月底,共有15名智力残疾人在职业康复站进行康复劳动训练,20名残疾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了肢体康复训练,近百名残疾人接受了各类就业指导及培训,同时辅助器具服务站共发放轮椅、拐杖等小型用品用具200余件,为近3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方便了残疾朋友的出行。
今年共为5名有突发困难的残疾人申请了临时特困救助10000元,并及时发放到他们手中,如前永康社区精神残疾人王智君,由于在其神智不清的情况下,把自己家点燃,使家中物品及房屋尽毁,为使其尽快重建家园,街道残联联系街道爱心家园,为王智君家送去了棉被、食用油、面、香皂、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同时把他家的情况及时上报区残联,为王智君申请了临时特困救助2000元,并马上送到其家属手中,解决燃眉之急,真正体现了真心暖人心,关怀见真情。当王智君的父亲王笃善手中时,老人激动得说,“谢谢党和政府,谢谢社区领导,我一定照顾好孙子,教育好儿子,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十一前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边林走访慰问辖区4户因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王长生、张宝利等,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共7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节前,区残联理事长从艳梅、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边林冒雨看望了辖区残疾儿童李恩亮。今年10岁的李恩亮,患先天脑瘫,经常住院治疗,一家人仅靠低保和母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巨额医疗费使得家庭生活非常艰难。街道残联得知李恩亮家的困难后,及时上报。区残联理事会决定立即对李恩亮一家进行救助。当李恩亮的母亲接过2000元慰问金和生活用品时,激动不已,连声感谢区、街残联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关爱和帮助。
北新桥街道残联2008年9月
第三篇:残疾人法律救助参考材料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重庆市将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帮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
一是努力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标准的调整变化,及时调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援助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二是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衔接机制,加强与法院、残联、街道、村(居)委会等单位或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效便捷的残疾人维权工作联动机制。
三是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各级残联和基层社区、福利企业、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地点,设立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部门或工作站等,扎实开展法律咨询、调解、代书等工作,推动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
四是大力学习和推广昆明“盘龙经验”,着力改善便利残疾人救助的办公接待场所和无障碍服务设施,采取发放法律援助卡、开通法律援助热线、实行上门服务、定期回访等方式,进一步方便残疾人获得法律援助。
五是切实提高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挑选对残疾人有深厚感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擅长办理同类案件的工作人员,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于疑难复杂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可与残疾人组织共同研究,必要时进行专家论证。
六是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充分考虑当地残疾人数量及其法律援助需求状况,鼓励社会各界捐助残疾人法律援助事业,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第四篇:关于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的调研报告
提纲
一、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康复救助意识淡薄
2.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3.康复救助、补贴标准偏低
4.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三、建议和对策
1.增强意识,不断完善机制保障
2.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提高康复救助标准
4.源头控制,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正文: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等关于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决策部署,市残联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
我市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1.37万人,其中:按残疾类别划分,视力2214人、听力1837人、言语403人、肢体6105
人、智力1063人、精神1785人、多重299人;按残疾等级划分,一级1783人、二级4905人、三级3268人、四级3750人。目前,我市共有两家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全市共有108名残疾人在各地各机构进行康复托养。据了解,还有7000余名有康复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因各种原因居家进行康复托养。
近年来,市残联多措并举提升残疾人康复救助公共服务水平,残疾人获得感不断提升。一是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市残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筹建残疾人康复中心。该项目占地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总投资2200万元,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将实现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从无到有的突破,将极大满足我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二是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救助。为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今年为37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补贴;为近1500名精神残疾人落实服药补贴、住院医疗救助资金58万元;为贫困残疾人免费配置辅助器具近500台套;投入24万余元为140户贫困重度肢体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配送康复体育器材;为53名0-14岁残疾儿童落实康复训练和生活费补贴72.2万元;组织40名重度视力残疾人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三是优化残疾人寄宿托养服务。今年在金朝残疾人托养中心、馨语医院托养残疾人数为55名,落实机构托养补贴资金42.3万
元。为100名残疾人送康复体育器材进家庭,让重度肢体残疾人在家就能进行日常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总体良好,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与发达地区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相比、与残疾人康复救助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康复救助意识淡薄
一是对残疾人实施康复工作的全民意识不强,对残疾康复救助政策掌握不够理解不深,科学救助方法掌握不够,许多人甚至没有残疾人康复的概念。
二是许多残疾人及家属不懂康复和康复的作用,只习惯于有病打针吃药的传统模式,不知道怎样预防残疾和如何进行康复。三是残疾人及家属思想消极,不愿意花钱进行短期看不到明显效果的康复治疗,以致延误了康复的最好时机。2.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据调查了解,其它县市区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针对目前我市残疾人康复存在的现实矛盾,为逐步解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目前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已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但由于中央政策调整,加上工程建设成本涨幅过大、工程量增加等诸多因素,该项目建设资金缺
口较大。公办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服务较少,康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影响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
3.康复救助、补贴标准偏低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贴标准低。据调查,0-14岁残疾儿童年康复训练费用不低于4万元/人/年,外加家长陪护等附加费用。而目前残疾儿童在机构康复训练补贴标准为:0-6岁1.6万元/人/年,7-14岁1.2万元/人/年,与现实康复训练费用差距很大。导致很多残疾儿童因生活困难、未达到训练效果等原因放弃最佳康复期,造成终身遗憾。精神残疾人服药补贴标准低。目前,我市有持证精神残疾人1785人,门诊服药补贴虽达到了全覆盖,但由于精神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复发,需每日服药不间断。现行精神残疾人服药补贴标准500元/人/年,大约只能领到2个月的基本药物,许多精神残疾人家庭因难以负担长期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和管理,对社会综合治理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低。目前,我市在托残疾人55人,补贴标准为800元/人/月。据调查,残疾人托养每月需最低费用1400元/人/月,残疾人家庭负担重。
4.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残疾人康复工作涉及到医疗康复、社会康复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政府及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
共同推进工作开展。目前,虽然在市政府残工委领导下,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但缺乏行之有效、健全的工作制度,相互之间协调不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三、建议和对策
1.增强意识,不断完善机制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支持残联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定期听取残疾人工作汇报、研究残疾人工作,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等,指导、协调各类媒体广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2.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发展残疾人个体化康复服务,开展各类残疾人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残疾评定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全市残疾人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等康复需求。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化康复工作体系,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依托,康复机构为骨干,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民营机构建立残疾人综合托养
中心,支持医疗机构增加和完善康复功能,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拓展康复服务范围,丰富康复服务内容,全面提升康复技术水平,方便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康复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3.加大投入,提高康复救助标准
一是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康复最佳时期,建议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经费预算。将0-6岁补助由1.6万元/人/年增至2.6万元/人/年,本市财政配套1万元/人/年;原市级补助的7-14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贴建议由1.2万元/人/年增至2万元/人/年。按照目前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数据测算,每年约增加财政预算支出50万元。二是提高精神残疾人服药补贴标准。为进一步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医疗救助工作,建议加大对精神残疾人服药补贴经费投入,建议将原补贴500元/人/年提高至800元/人/年,按照目前统计的精神残疾人服药数据测算,每年约增加财政预算支出42万元。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精神残疾人稳定服药、康复回归社会,有效降低精神残疾人肇事肇祸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争创文明典范城提供保障。三是提高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为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不断优化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支持力度,建议将残疾人托养补贴原800元/人/月提高至1000元/人/月,按照目前在托残疾人数据测算,每年约增加财政预算支出1.1万元。
4.源头控制,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市残工委要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各残工委成员单位要充分履职,推进残疾人事业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与实施。卫健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做好孕期检查控制,最大限度控制残疾儿童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对孕期有缺陷的胎儿及早做好工作,终止妊娠;对有生理缺陷的新生婴儿及时报有关部门鉴定,建立动态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增强救助和治疗的时效性。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格局。
第五篇:英国残疾人救助(xiexiebang推荐)
20110104249
一系
社保2班周锡龙
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简要分析
英国最早开始参与社会福利服务起始于《济贫法》时代,当时的贫困院为没有经济来源的残疾人提供专门的救助服务,这些服务常常是与健康和医院服务相关联,由院内医疗救助和私人慈善组织提供的志愿的医院或医务室来供给。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医疗服务,或是诸如残疾儿童援助协会、大脑麻痹症协会等民间组织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的帮助。除此之外,政府福利部门也给残疾人提供一些服务,但是多数没有配备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也基本上都是物质的帮助和提供咨询和部分膳食护理,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70 年代。由此可见,从社会福利服务起源开始到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英国政府或慈善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主要属于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或慈善机构是提供服务的主体,但是没有系统的管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医疗服务以保障残疾人的健康。
英国政府福利制度改革涉及法律援助、福利房补贴、社会救济金、残疾人福利等诸多方面。从2013年4月1日起,英国政府法律援助预算减少3.5亿英镑。离婚、儿童监护、医疗过失、福利、就业、移民、住房、信贷、教育等纠纷都不再包括在法律援助范围内。同时,英国将在全国范围推开福利房补贴标准改革。英国政府预计,住房福利新规一年可节约公共财政支出4.9亿英镑,逾66万户家庭需调整住房或减少住房补贴标准。
从4月8日开始,英国将以“个人独立金”取代原有的残疾人救济金。近10年来,英国领取残疾人救济金的人数从250万增至320万,残疾人救济金支出不断扩大。新措施实施后,将有67万人不再符合领取“个人独立金”的条件。英国财长奥斯本表示,到2015至2016财年,此项开支将被削减22亿英镑。
从4月15日起,英国将对就业适龄群体中失业者的救济金封顶,最高补贴不超过工薪家庭平均收入。这项措施将影响约5万个家庭,其中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此外,失业者救济金涨幅3年内不超过1%。此举将影响到410万个家庭。同时,地方政府税收福利支出项目将被废除,英国目前有590万个低收入家庭在享受这项福利。
目前英国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私营服务、互助服务等几个部分:公共服务主要是地方政府所属的服务机构、医院、社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保障机构对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但是政府对这些机构直接提供的资金正在逐年减少;志愿服务主要指经过登记注册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这部分服务具有明显的慈善特征,政府给予定的税收优惠,使之收支相抵,略有盈余,但是服务所得的利润只能用于服务本身,不能用于分配;私营服务主要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服务,近几年私营服务发展很快,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为残疾人提供的入户照料服务十分先进;互助服务主要是社区成员、家庭成员以及邻居朋友提供的服务。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原则是既要补偿因残疾而导致的收入不足,也要补偿因残疾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福利项目由基本收入保障和应对各种特殊需求的福利津贴共同构成,照顾到了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年龄的残疾人及其在各种境况下的需求。
目前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项目主要有就业支持津贴、残疾人生活津贴、护理人津贴、重度和老年残疾人津贴、交通津贴和税收减免和其他津贴等。无法就业的残疾人可以领取就业支持津贴作为基本收入保障,目前标准为前 13 周,25 岁以下残疾人每周 56.8 英镑、25 岁以上残疾人每周 71.7 英镑 ;14周以后,如参加了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或者开始求职,标准可达到每周 100.15 ~ 106.50 英镑,这个标准已经接近国家基础养老金(每周 110.15 英镑)水平,相当于最低工资(每小时 6.31 英镑)的一半左右。残疾人生活津贴目前分为两类,一是残疾儿童生 活 津 贴,帮 助需要额外照顾的 16 岁以下残疾儿童,根据孩子的需要标准为每周 21 ~ 134.4 英镑 ;二是个人独立津贴帮助因残疾而产生额外费用的 16 ~ 64 岁成年残疾人,目前的标准也是每周 21 ~ 134.4 英镑。2012 年残疾人生活津贴的支出为 126 亿英镑,仅次于国家养老金和住房津贴居于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第三位。
而在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的其他津贴中,独立生活津贴显得尤为重要。此项津贴可以向护理机构或个人护理用于支付其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的以下服务:洗澡、如厕、清洗和穿衣;做饭及购物;洗衣、清洁和其他家居任务;社交活动或工作中的个人护理。但是该项津贴不能用于:雇佣居住在家中的配偶、父母或其他亲属充当个人护理;包括暖气、衣物在内的家庭开支;对外的洗衣费;育儿;园艺;轮椅或其他设备和家具;改建住宅;护理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汽油和其他旅行支出;私人医院或住宅服务费;理发店或手足护理(除非必须);按摩、理疗、水疗费用。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申请该项津贴的条件包括:申请时在 16 至 65 岁之间;已经获得每周至少200 英镑的社会服务支持,包括直接支付和(或)得到的来自当地政府的服务;领取最高等级的残疾生活津贴护理部分津贴;独自生活或者与不能完全提供所需护理的人一起居住;有住院的危险或者目前正在住院但希望离开并独立生活;至少在未来六个月的时间能独立生活,并且所领取的残疾津贴总额不超过每周£785(目前);得到收入支持计划的帮助,或获得国家养老金信贷且储蓄低于£18,500,或满足类似的调查;居住在英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