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上海往事》有感
观《上海往事》有感
作者:翠花
观看《上海往事》完全是因为仰慕张爱玲的才华,冲着对张爱玲的喜欢而收看的。该剧用倒叙手法,从大洋彼岸的母亲的邮箱开始,一个被世人看做是天才的女子(她三岁能诗,七岁成文)。把她的一生的波折,苦难,爱情,一一向观众娓娓道来。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都是清朝重臣。作为女人,一个好的出身,也是一种资本,可以令其受到更好更高的教育,张爱玲是幸运的。同时,张爱玲又是不幸的,由于时局与家庭的变故,她的童年极其凄凉。父亲的好色与颓唐,使清高自强的母亲决绝地离开张家,张爱玲年仅六岁。
母亲的离开,父亲续弦,后母尖酸刻薄,又擅长在父亲面前恰到好处的煽风点火。有一次为了念书,与父亲的意见达不到一致,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并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门窗被封死,门口还有佣人看守。祖母的陪嫁丫头何干在张家一呆就是一辈子,可以说张爱玲就是何干一手带大的,看到张爱玲被折磨的不成样子,心疼不已。在一个黑夜,帮助张爱玲趁黑逃跑,然后自己也回了老家。
在这落难之时,母亲从英国回来了,张爱玲兴奋的以为母亲就是天使,是为拯救她的世界而来的,可是母亲却说了令她嘡舌的话,“如果能选择,我宁可选择你死了,活着会让你更辛苦”。世事的不安与动荡,亲情的淡薄与炎凉,让张爱玲学会了沉默,拒不见人,把自己封闭起来,静心创作。
与胡兰成的相识,带给了张爱玲一丝暖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们谈诗论文,用彼此的心灵相互取暖。但接至而来的便是张爱玲初涉爱河伴着甜蜜的苦恼。她说“你让我生苦恼,我本来晴天无事的。”胡却说“我没有苦恼,我只想放声唱歌。”此时,她是一张纯洁透明的白纸,而他则是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
在懂得她的男子面前,高傲孤冷的她一无反顾的低到尘埃里,并欣喜地开出花来。其实那时的胡兰成也真是懂她的心的,要不然,读她的文章也不会读到“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这么深刻!还有他看张爱玲那款款深情的目光.就这样,两边有家的胡兰成还是倾了少不更事的张爱玲的。但,生性风流甚至滥情的胡兰成却在后来的岁月里一二再三地在张爱玲的心上刻着伤痕,从少女周训德到富家遗霜范秀美,有这样一个片断足以说明张爱玲对这份爱的欲罢不能,在胡兰成告诉他与范秀美之间的故事时,追求完美的张爱玲就与胡分室而居,而早上,胡兰成吻别时,她勾住他的脖子,一句“兰成”就已泪水涟涟,不能言语,爱一个人,沉重到如次的地步,是多么无可奈何!其实,那时,她还是对爱充满了希望的。
单纯天真如张爱玲,孤傲完美如张爱玲。我常想,对爱的单纯天真与完美造就了张爱玲,也毁了张爱玲。喜欢文字的女人往往把爱情描成一幅画,可现实生活中,完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爱一个人,只是爱,与富贵无关,与家庭无关,与名分无关,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爱”,让她穷尽一生,如果她早一步或者再晚一步遇到胡兰成,如果胡兰成不是那么到处留情,能给她一个未来,她又何苦去远涉重洋,漂泊海外。如果六十七岁瑞荷不要那么自私,留下她生命里唯一的孩子,她的暮年也不会孤苦到那个地步。但是,性格决定命运,用今天的话来说,张爱玲是太不现实,太感情用事,注定一生只能收获凄凉.相比而言,同时代的林徽音是多么实际,不管与徐志摩多么心灵相投,人总归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所以,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做为终身伴侣。
张爱玲写过的爱情故事无数,主人公无数,而她的一生,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胡兰成。正如张爱玲自己说的,如果不得已离开了胡兰成,她也就只能萎谢了。最终,也真是这样。离开了他,她的才思慢慢枯竭,性情也将无了生机。虽然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尽管她还以纤纤素手书写,但终究不是才思敏捷的那个她了。所以,就再没有“金锁记”“十八春”那样的旷世之作。
贯穿该剧始终的还有那幽幽的音乐,将大上海的繁华与主人公的凄苦紧紧相扣。结尾,幽幽的音乐声再度响起,“她从海上来,又魂归大海,只见片片花瓣如血般殷红,在浓如暮色一样的海面上,漂向未知的远方。。。”而倍加凄凉!
第二篇:观上海世博会有感
观上海世博会有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鲜明主题。城市化,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可是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以及梦想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也许都或多或少有所疑问。从2002年获得世博会的举办权以来,上海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大改造运动,工地满城、尘土飞扬、交通拥堵的日子,持续了将近8年的时间。可就在这8年的时间里,人们不知不觉地发现,交通方便了: 2号线延伸了,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先后开通了,中环、新建路隧道、人民路隧道也通车了,上班可以坐地铁了,开车不再拥堵不堪了;环境优美了:老旧的楼房刷新了,平改坡了,路边的垃圾不见了,花草增多了……上海,用8年的实践,生动的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也使每个上海市民完成了对世博主题由疑惑到坚信的思想转变。而当你参观了世博会,观看了通用汽车馆的“直通2030”,体验了思科馆的智能互联生活,聆听了日本馆机器人演奏的“茉莉花”,品尝了中国企业联合馆机器人烹制的“宫爆鸡丁”,你更会和我一样,对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充满激动,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世博会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人类迈向和平与进步的阶梯。在世博会上,全世界的人们欢聚一堂。不论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民族,源于何种文化或宗教,面对世博会上人类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进步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追求和平与合作的梦想,不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沟通的么!是的,当你游走在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里,你会发现,2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展览,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来了;发展中如国家古巴、越南、毛里求斯、乌干达也来了;台湾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来了,朝鲜和韩国来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来了,甚至连海盗猖獗的海地也来了……;当你参观于某个国家馆时,你会发现,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说汉语的、英语的、法语的、德语的、阿拉伯语的等等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此刻都摒弃了分歧与隔阂、忘记了冲突与战争,都沉浸于同一个环境,欣赏着同一个展品,品味着同样的风味,迸发出同样的欢笑!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响亮的格言,蕴含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理解。世博会是科技成果的收藏者和展示者,更是文明演进的承载者和推动者。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上升的螺旋。回首150多年的世博史,“进步、创新和交流”的主旨从来不曾动摇,而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一步步进入更高的境界。当严酷的竞争敲碎了和平,当过度的欲望伤害了环境,当对自然的“征服”遭遇到惩罚,人类开始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人类需要怎样的“创新”?世界需要怎样的“进步”?曾经在早期世博会激情展示为“进步”的某些生产方式,因伤害环境而迅速沦为“落后”;曾经被一些国家推崇为“美好”的生活方式,因虚耗能源而被质疑否定。从“科学、文明和人性”到“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从“无污染的进步”到“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世博会不断变化的主题,直面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困境。重审几代人顶礼膜拜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世博会关于“进步”的理念被植入“可持续发展”的“芯片”。从此,世博会不时担当起人类文明的“思想者”,站在技术巨人的肩上,关注和平、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选择在上海探讨这样一个主题,贴切而适时。当人类历史上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时,从上海世博会出发,人们即将展开的这一轮探寻,将为人类社
会的文明进化提供宝贵的镜鉴。英国的伦敦案例馆、德国的汉堡案例馆、加拿大的温哥华案例馆、沙特的麦加案例馆、西班牙的马德里案例馆、中国上海的沪上生态家案例等等,上海世博会创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55个不同国家的城市代表性案例,不就是上海世博会为人类探讨未来城市发展所提供解决方案的生动展示么!
“世界就在你的身边,未来就在你的眼前!”,这是一名普通市民参观世博会后的第一感觉,也是最深的体会。人们都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章,更将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一次精彩对话!
第三篇:观上海交通大学有感
观上海交通大学有感
2012年,我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100名学生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的内部环境如何在此就不再多说。来到交大,可以看见交大的前面有“钱森图书馆”这几个字,之后则是那盗用了北京交的到毛
字不是
“交通
学都说
就是不
感觉,但
而不要通大学的“交通大学”四个字,可以感觉主席的书法是如此的有利。“盗用”这两个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贬义啊!只是说明这个大学”四个字的来源。刚到交大,很多同自己纠结。。因为我们那学校和交大根本能够比较的。在此,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是我们应当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来参观,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高职生而感到不好意思。同学们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钱学森图书馆。进入钱学森图书馆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感觉的到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这是当之无愧的称号,钱老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钱老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是所有中国人永远不能
记的功绩。钱老的突出
献打破了帝国主义国
对中国的核威胁,这对
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
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行提供了有力的外部
境,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忘贡家我主进环如此的成就,钱老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钱学森图书馆内,有一颗中远程导弹的模型,我们看了这个导弹,觉得科学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一颗导弹的制成是要依靠多少的智慧的结晶,是要有怎样的人才才能够制成这样的导弹。在交大,我们可以看见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有着不解的情缘。1929年的钱学森,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进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交通大学的“重基础,要求严,重实践”学风的熏陶下,钱学森刻苦攻读取得了优越的成绩,培养了独
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钱学森因此成了很多老师的得意门生。众所周知,钱老在之后的富余时间攻读航空,为之后钱老对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钱老也是一个爱国的人。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不顾一切阻力坚决回国。而钱老的让美国人说“可以为抵得上五个师”也名副其实,钱学森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钱学森图书馆里有很多钱老的以前和毛主席等人的图片,还有以地方有很多的书籍。钱学森图书馆确实是一个科学圣地,值得我们去瞻仰。
在交大参观,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努力学校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习钱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专研的学习态度。祖国和人民记住了钱老,是因为钱老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不顾美国的高薪聘请,一然而然的回到
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我们应该学习钱
热爱祖国的,为国家而献出自己的一生
爱国精神。在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了。
时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大的落差感。我所
着的地方,是中国一等一的高校,而自的学校确是如此的不堪回首。但是不管
一本的上海交通大学还是大专的上海
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两个学校的人了老的此站己是电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建设祖国而来学习的,既然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们就不该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以后能够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钱老严谨的学习态度,难道为中华崛起读书的人只有周总理一个吗?如果你有这一份心,你也应该相信自己也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坚信自己:“我才是中国的脊梁!
第四篇:观上海交通大学有感
观上海交通大学有感
2012年,我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100名学生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的内部环境如何在此就不再多说。来到交大,可以看见交大的前面有“钱森图书馆”这几个字,之后则是那盗用了北京交的到毛字不是“交通学都说就是不感觉,但而不要
通大学的“交通大学”四个字,可以感觉主席的书法是如此的有利。“盗用”这两个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贬义啊!只是说明这个大学”四个字的来源。刚到交大,很多同自己纠结。。因为我们那学校和交大根本能够比较的。在此,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是我们应当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来参观,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高职生而感到不好意思。同学们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钱学森图书馆。进入钱学森图书馆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感觉的到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这是当之无愧的称号,钱老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钱老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是所有中国人永远不能记的功绩。钱老的突出献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对中国的核威胁,这对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行提供了有力的外部境,我们之所以能够有
忘贡家我主进环如此的成就,钱老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钱学森图书馆内,有一颗中远程导弹的模型,我们看了这个导弹,觉得科学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一颗导弹的制成是要依靠多少的智慧的结晶,是要有怎样的人才才能够制成这样的导弹。在交大,我们可以看见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有着不解的情缘。1929年的钱学森,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进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交通大学的“重基础,要求严,重实践”学风的熏陶下,钱学森刻苦攻读取得了优越的成绩,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钱学森因此成了很多老师的得意门生。众所周知,钱老在之后的富余时间攻读航空,为之后钱老对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钱老也是一个爱国的人。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不顾一切阻力坚决回国。而钱老的让美国人说“可以为抵得上五个师”也名副其实,钱学森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钱学森图书馆里有很多钱老的以前和毛主席等人的图片,还有以地方有很多的书籍。钱学森图书馆确实是一个科学圣地,值得我们去瞻仰。
在交大参观,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努力学校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习钱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专研的学习态度。祖国和人民记住了钱老,是因为钱老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不顾美国的高薪聘请,一然而然的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我们应该学习钱热爱祖国的,为国家而献出自己的一生爱国精神。在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了。时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大的落差感。我所着的地方,是中国一等一的高校,而自的学校确是如此的不堪回首。但是不管一本的上海交通大学还是大专的上海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两个学校的人
了老的此站己是电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建设祖国而来学习的,既然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们就不该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以后能够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钱老严谨的学习态度,难道为中华崛起读书的人只有周总理一个吗?如果你有这一份心,你也应该相信自己也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坚信自己:“我才是中国的脊梁!
第五篇:观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有感
观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有感
11月30日跟随着成员们一同前往第九届双年展的现场,在体会并参与到党员活动丰富多彩的同时,通过参观也让我有了颇多感悟。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6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2年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场地将转移到一个由热电厂的旧址所改建的新的当代艺术馆,并将作为这座生命力被重新激活的前工业建筑的开馆展,这标志着上海双年展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上海双年展的主场地从“跑马场”旧址这样一座前殖民地建筑搬到“南市发电厂”旧址的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发生着从单一追求经济指标到寻求精神文化全面进步的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上海双年展也发生了主题的深刻推进与转向。因此,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以“重新发电”为主题,我们将从对于资源与能量的重新探究开始,聚焦于场所的能量、记忆的能量、意志的能量、理解的能量,最终面对共同体的能量。
走进会场无不惊叹于艺术家们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技艺,利用最为简单亦或是最能引起人共鸣的物件,让人不由的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比较与思索。两个小时的参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根名为“时间柱”的展品。展品用一根巨大的金属杠杆将几十件我们过去亦或是现在的物品穿起,整个柱子从地面升起直达屋顶,看似有尽头实则给了人一种无穷无尽的空间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根柱子上的东西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找到共鸣,它串起了我们过去亦或是现在常用的物品,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时间是一种没有尽头的东西,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也终是与时俱进又却是无止境的,我们看到的是过去和现在而时间柱会继续延续记得未来的东西,一切的未来终将成为过去,终将有办法与过去和现实相结合被串联起来被一同评论和记忆。
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第六届“超设计”、第七届“快城快客”、再到第八届“巡回排演”,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
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充分调动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之间、严肃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通过这八届的努力,双年展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在如林的国际双年展中确立起了鲜明的风格和模式,同时为上海世博会提供积极的文化思考和生动的策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双年展已经为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宣传、展示窗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依托着上海这座东方大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上海双年展将继续推进中国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健康发展。
每一届双年展主题和内容的变化其实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展现了我们城市乃至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聚焦的地方。开放的空间兴许只是一个对于城市的讨论对于可开放程度的讨论,而如今的“重新发电”展现的更多的是重新再来百废俱兴的意思。
就如当初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样。每届的双年展在展现其主体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个含义。上海这是一座具有包容、贯通、海纳百川胸襟的城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见证到一个个奇迹也才有机会观赏到一个又一个如此引人思索的展览。
细细回味本次的参观,并期待着明年双年展带来的新惊喜,新震撼和新视角„„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