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武则天秘史》有感
看《武则天秘史》有感
——文竹
第一次看影片《武则天》还是在童年时代,那时就觉得武则天是一个凶狠残忍的女人。第二次看的是电视连续剧,改变了初衷,因为剧情里多出了很多细节,自己也有了判断能力,所以,我开始对她有点理解。这次看新拍的五十集《武则天秘史》,我更多的是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女人能在万万人之上,于今天如此开放的现代社会,已非易事,何况是远在千年前,以男人为中心的环境里?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三十年后,亲登帝位,改国号为周。在位时颇有政绩,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透过她的经历我感受颇深。
要善于抓住机遇,才会有转机。在感业寺修行的武媚娘就是抓住了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去上香的机会,想方设法与他见了一面,并且孕育了她们的第一个儿子李弘。这次机会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其实,十四岁入宫的武媚娘是一个很清纯的女孩子,是她的姓氏让她在唐太宗身边的十年里如履薄冰。也正因为先皇顾忌她的姓氏,才使得她和年龄相仿的唐高宗李治之间有了频繁的接触,产生爱慕之心,奠定了感情基础。
要能屈能伸,不能目光短浅。皇上利用王皇后把武媚娘从感业寺接回宫,做她的侍女,武媚娘言听计从,忍受着自己爱的男人和皇后同床共枕,忍受着被皇后呼来喝去,忍受着替人洗浴擦脚,并且见机行事,终于忍到自己被封为昭仪。从此为走上皇后之位打下坚实的根基。
要维护不同层面的人,不要嫌贫爱富。皇后身边的丫鬟小翠和皇上身边的德公公曾受过武媚娘的恩惠,这两个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了她。不然她将会打入冷宫,也有可能成为废后。原本善良的武媚娘就是通过一次次自己的亲身经历,使自己成熟起来,也逐渐有了心计。她知道,不是自己要怎么样,而是别人要把她怎么样。
要达到目的,就得工于心计心狠手辣。为了当上大唐的皇后,她以亲生女儿为代价,陷害了王皇后,又巧立名目,打击了萧淑妃。为了享受独宠,她借刀杀人害死了亲姐姐和外甥女。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她拿自家人开刀,得罪了武家兄弟使之恨入骨髓。为了独揽朝政,她削弱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一个个铲除,扫清障碍。为了登基称帝,她逼死了李弘,流放了李贤,囚禁了李显。
要成就大事,必须有智慧,有谋略。骆宾王和裴大人设计除掉武则天,没想到被她识破,将计就计,不但保全了自己,还把谋反的证据牢牢抓在手里。李贤在小人的怂恿下,养兵五百准备挟持皇帝逼宫,被她及时控制,转变了局面。徐敬业在扬州会聚了十万人马,发动了一场针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则天派遣三倍的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给不支持自己的势力以有力的回击。太平公主为了排遣母亲的寂寞,找来了冯小宝,以和尚做法为由出入后宫,大臣不同意,武则天则避重就轻,问大臣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大臣众说纷纭,武则天却说,一只眼睛睁着,另一只眼睛可以休息,大臣心领神会,便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打击潜在的对自己不满的人,武则天开始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向称帝试探性地迈出了一步。武则天参加泰山封禅,随后提议高宗给大臣赐爵加价,通过这些举动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收买了人心。武则天针对当时情况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条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独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与人相处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在感业寺的那段日子,武则天遭受了非人的待遇,特别是管事的老尼对她百般刁难,当唐高宗亲自去看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没有报复老尼。这种做法使老尼非常感激,并且在回宫时机未成熟之前暗中帮助武媚娘躲过劫难,以便没有节外生枝,顺利回宫。骆宾王与人合谋,本该捉拿归案。但是,他是难得的大诗人,为了让他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好诗,武则天赦免了他。这也可以看出武则天比较爱惜人才。
我觉得,武则天的残忍,来自于她的遭遇,不经历命悬一线,她不会积累那么多的怨恨。我觉得,武则天的霸道,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不经历生死攸关,她不会激发出那么多的策略。我觉得,武则天的野心,来自于她的阅历,不经历佐持朝政,她不会掌握那么多的经验。
我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丧子之痛,丧夫之痛,丧亲之痛,没能击垮她。我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女人,她改换称号,称皇帝为天皇,自己为天后。她发展科举制度,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她敢于和男宠寻欢作乐,冲淡晚年的寂寞,她说,男人可以有三宫六院,我为什么不能?敢问这样的做法谁人能比?
原本也很可爱的武媚娘,被推向了政治舞台,从此,便失去了女人温柔的一面。但是,有失必有得,她是成功的。尽管我们不喜欢她的专横跋扈,不喜欢她的说一不二,不喜欢她的手段残忍。
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吧,她是我们女人的骄傲!记住她为大唐盛世作出的贡献,别去计较她的瑕疵,因为,她毕竟是-----女人。
第二篇:看《天那边》有感
人生价值爱情
——看《天那边》有感
《天那边》以喜剧基调,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从踏出校门到受基层罗老师影响最终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教育的感人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好电影。称其为好电影,是因为它在笑声中,让我们去思考了人生,让我们有了切实感悟。
《天那边》阐述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于需要它、无愧于心的事业,值得我们深思并实践!罗老师的人生价值在于照顾好他的这群学生,因而一生默守这片贫瘠的土地,任劳任怨;许晓萌的人生价值在于教好他的学生,而甘愿将自己那样一朵鲜花扎根在水咕噜村的牛粪上,不抛弃,不放弃!在现今这个拜金又浮躁的社会,人们会认为他们很傻!但他们真的傻吗?恰恰相反,他们燃烧自己去照亮了这群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而孩子们又会学习他们,如此代代相传,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较之那些拿大钱,做大官却无所作为甚至坑害人民的人,他们是何其伟大,何其令人敬佩!
在实践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必然会与爱情撞车,此时我们要何去何从?在《天那边》中不仅许晓萌给了我们答案,而且罗吉伟也给了我们掷地有声的回答——爱情必须服务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罗老师为了实践照顾好孩子们的人生价值,终身都未娶。不是他没有情,而是容不得他考虑。江可可抛给许晓萌为了爱情离开和为了人生价值留下的两难抉择时,许晓萌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那样的毅然。并非是她绝情,而是她觉得孩子们更需要他。可笑现在的众多人在爱情不可得时就认
为人生没有了意义,甚至断送宝贵的生命,几多可悲。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光有感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以罗老师和许老师为榜样在生活中去实践这样两条信条
朋友,删掉游戏,掀开温暖的被窝,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吧,去用你的事业去仔细考量一下爱情了吧!罗老师和许老师的队伍需要我们去壮大!!
第三篇:读《火车秘史》有感
乌托邦能变成现实
------读《火车秘史》有感
今年暑假我和爸妈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我看到一套名叫《什么是什么》的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这套书已经出版了120本,有《恐龙世界》、《古罗马帝国》、《消失的城市》等等,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科普经典图书。我最喜欢读《火车秘史》这本书了。
这本书写了铁路的起源、伟大的铁路时代、世界各地的铁路、运输工具的进步、铁路运行时的安全问题、今天的铁路、未来之旅等内容。最吸引我的是“未来之旅”,它讲的是三层的站台和超音速的列车和没石子的铁路。将来人们会完全使用数字移动通信设施来监控火车的运行情况。不久后,铁路沿线的信号灯也将无用武之地。少数几个控制中心通过移动电波就能控制整个火车运行系统。“我们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想象一下30年后的铁路。人们对铁路和火车的很多设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但是乌托邦也能刺激新发明,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人类的智慧无穷尽,只要给思想留一片自由的天空,人们总能把乌托邦变成现实。”这些字句是编书的科学家们告诉我们的。
第四篇:看《天那边》有感
看《天那边》观后感
接小:宋阳
今天,我和孩子们又一次观看了《天那边》这部电影,说实话第一次看,我没多大感觉,觉得很搞笑。但这次看了,我的感悟颇深。
影片中的女主角许小萌,一个城里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踏上了一条到农村支教的道路,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了三个月,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回城后当她得知罗纪伟老师为了建学校而牺牲以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里的生活和工作,回到了水咕噜小学继续教书,因为她知道,如果他不去那里就相当于孩子们没有念书的希望了,为了山里的那些孩子,便一辈子守候在那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在她选择去继承“破罗”的衣钵的那一刻起,一股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教书育人是身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但在当今社会有多少老师愿意舍弃大都市去贫困山区支教呢?还清晰地记得大雨倾盆的火车站上许小萌那绝望的眼神!它让我是那样的纠心!当苦心经营的爱情因为江可可的吃不了苦而走进了坟墓;她是那样的绝望和无助„因此,我恨江可可的负心薄情!同时也被许小萌那追逐理想的执著而深深地折服„
影片中的“破罗”虽然不是专业教师,但他是一个可
爱至极的山里人,他纯朴,善良;为了村里那十八个孩子,他数十年如一日如慈父般地照顾着,哪怕是在生命完结的那一秒,他依然如此„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首先,存在一些教学失误,例如:拼音拼读错误。其次,教学时口头语用的多,使用方言。最后教学不规范。但我相信如果他受过更好的教育将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只有家才会有的温暖,他说过一句话:“在上课时,我就是孩子们的老师,课后,他与孩子们就不存在身份差别。”我很喜欢这句话。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师爱!记得最深刻的是罗老师的那句话“你们城里的老师,来几天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你们教的太好,你们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是啊,一个许晓萌或许会改变这个小山村孩子们的命运,然而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偏远贫穷的小山村,还有千千万万个期待着良好的教育,渴求知识的淳朴的孩子!我们期待着千千万万个许晓萌的出现,使“天那边”的他们,能和我们一样在蓝天阳光下快乐的成长?
我也是一名老师,我没有影片中那两个老师那样崇高的境界,他们那追逐理想所体现出来的执著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那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
第五篇: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时代与民族的秘史
——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
读完《白鹿原》一书,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一幅描绘近代农村社会面貌的写实画卷;又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幸福与痛苦、放弃与坚守的壮丽篇章;更是一首描绘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的历史诗篇。
一. 农村:在变革中坚守,在没落中崛起
《白鹿原》以关中一个普通农村为背景,追寻原上几代人的生活轨迹,描述了这个农村近代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原上人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成不变的平静的生活方式,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先是辛亥革命运动的洗礼,赶走了皇帝,也赶走了县太爷,但原上人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苛捐杂税反而变得愈发沉重,一场轰轰烈烈的闹“交农”运动就这样爆发了,虽然运动持续的时间很短,也没起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它却是农民反抗情绪滋生的真实写照;接着是国民党、共产党所领导的势力纷纷进入中国农村,也进入了白鹿原,并建立了党支部;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到来,两党形成了合作的兄弟关系,原上以鹿兆鹏为领导的共产党支部领导原上的一些农民建立了农协,搞起了土地革命,一度在原上掀起了**;紧接着国民革命破裂,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分裂和对立,原上的政权机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成为政权控制者,极力压制迫害共产党人,并从人民身上搜刮财富,后来又实行了保甲制监视控制人民,使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共产党由弱变强,击败了国民党,重新夺取了政权,白鹿原也算是走完了这段腥风血雨,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白鹿原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农民未必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革命的胜利永远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未必能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但是却一定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根基所在。
然而,革命在白鹿原这古原上还是显得过于浮皮潦草: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但原上人根本弄不清没有了皇帝的日月究竟是福是祸,也搞不清把陕西巡抚换成总督有什么不同。后来共产党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还建立了农协以批判恶行劣迹的地主,但这农民运动兴起得快也熄火得快,因为国共分裂而被很快镇压下去。随后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因一直遭到国民党的搜捕和破坏而不得不转入隐蔽活动,其隐蔽性很难对原上人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多年的革命岁月并没有使原上的普通人在心理和文化上完成实质性的转变,可以说,大部分人对革命更多的是盲从,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祖祖辈辈所传承下来的处世观念和道德体系,是坚守的,是奉行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在盲目中甚至是被动中完成了这种心理上的转变,这些人包括受压迫的穷人,败家子,娼妓,他们或是出于经济利益,或是出于生存本能,或是出于人际关系的迫害,而不自觉地陷入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背叛,被迫做出了生理本能驱使下的离经叛道。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摆脱悲剧的最终结局,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无力对抗道德审判的铁律。
或许,政治革命可以如暴风骤雨般迅速席卷每个角落,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与心理架构却不可能随之瓦解。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文化不能革命的说法,文化终究是要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慢慢进入人民的生活,成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最终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因而,旧有的文化不会也不能完全被新的文化观念所排斥掉,而是从新的文化观中吸收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东西。
二. 人性:黑暗中的曙光
说起《白鹿原》中的人物,真的可以说是形象各异,个个都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有让人心酸的一面,甚至还有让人憎恶的一面。但那就像是一面镜子,把中国的农民形象折射到了读者面前。没有赘述,只有一个个故事,人物的命运就在这些故事中慢慢展开,人物的形象也因为这些故事而变得丰满、可感。
我说不清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都是小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又分别代表了当时农村所存在的不同的利益阶层。
白嘉轩无疑是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严守着劳动致富的理念,耕地收割拉车轧棉,什么苦活累活都不落下;他又是族长,恪守“以仁为本、严于律己”的行事原则,对待破坏道德秩序和社会风尚的事情严惩不贷,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同时以德报怨,极力保护曾经威胁过自己生命的人。与白嘉轩相反,同是原上大户人家的鹿子谦则显示出贪欲拙劣、短视无能的缺点,就像白嘉轩讽刺的那样:“这个人哪„„官瘾比烟瘾还难戒!”
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原本是父亲所敲定了的继承自己族长位置的人选,却因为抵制不了情欲的诱惑与小娥通奸,被父亲赶出了家门,也因此吃进了苦头,受尽侮辱,甚至在饥荒岁月卖掉房产地产,最终沦落为乞丐。但革命的契机却让他又一次爬上了荣耀的位置,成为了原上的领导层中的一员,后来越爬越高,竟然当上了县长。白孝文的命运是对他父亲所坚守的传统最深刻的讽刺,但同时也向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革命所带来的都是好的吗?或者说革命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呢?”
黑娃和小娥可以说是被动走上反抗道路的男人代表和女人代表。他们追求幸福,但由于道德的束缚却得不到幸福;他们迫于生存本能做出了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而受尽唾弃;他们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本不该选择的道路,做出了本不该做出的事,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对于他们,我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生命和幸福的追求,他们,可以说比那些一直生活在浑浑噩噩中的普通人要勇敢得多。
书中还有好多好多令人叹惋的人物,有纯朴善良、却在道德感的驱使下杀死了“娼妇”小娥的鹿三;有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具有神话般色彩的朱先生;有热情勇敢、敢爱敢恨的革命青年白灵和鹿兆鹏;还有阴险狡诈的国民党代表田贵贤;冷面而又热心肠的中医冷先生;讲义气的土匪头子“大拇指”„„。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都是一个群体的写照。
在阅读《白鹿原》一书的时候,我常常思绪万千,感觉自己也进入到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和书里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更让我惊讶的是,我从书里不仅感受到了人物与情节的发展所带来的那种心绪的涌动,而且对小说所揭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正如小说扉页所引用的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相信作者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我认为《白鹿原》确实做到了,它是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秘史,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在农村发展的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