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教研模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徐李小学校本教研模式
1.校本教研模式。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主,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模式,如“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提升资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校本培训模式。目标是解决本校资教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三种基本策略:以学习型的校本培训加快资教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养成;以实践型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情意;以发展型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我诊断和反思能力等。
3.案例研究模式。帮助资教教师很快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践生活情境的差距。
4.教例研究模式。把资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部过程写成“教例”,通过分析、取得新发现、教例归纳、新教例的创设及专题研究5个环节来实施。
第二篇:“如何规范校本教研模式”心得体会
开展实效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如何规范校本教研模式”心得体会
2013年暑期研修已经结束,“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研修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范式。团队合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打造一支高质量高品位的专业教师团队。团队每个成员参与在课例研修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我参与、我创造、我反思、我分享”的生动活泼的研修情境与和谐互助的氛围。几天的研修,聆听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分享着骨干团队教师们为我们奉送的数学营养大餐。我深刻地体会到“磨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磨课”可以让教师发现自己在理念上、方法上或知识储备上与优秀教师的差别,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我在惊喜和收获的同时,获得了太多的启示与心得。
一、加强自我学习意识,为自觉提升做好专业储备。
校本教研的扎实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那他怎么能发展、培养和教育他人呢?教师要想有专业归属感,那就必须通过学习,多听、多想、多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专业认识,这样在自己的教学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从而使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团队研修,同伴互助,共同探究
校本研修模式走团队互助,共同进步之路,为我们今后的校本研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让我们有“本”可依。下面结合我校以往的做法,做如下反思。
1.“三备两磨”研修范式与“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的对比。
三次备课两轮磨课的校本研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磨课的范式。它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参与者都能提高。而我校每学期初开展的“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上课-研讨,只是走了研修模式的第一步。教师的教学设计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显著;在研讨环节,听课教师虽然提出不同的观点,但执教者是怎么改进的,没有跟进落实。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流程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通过同伴互助和必要研究完成第一轮打磨--基于群体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后的备课--通过实践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完成第二轮打磨。这整个过程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尝到了甜头。整个研究的过程,给自己今后备课上课提供了更多的现实资源,使参与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提高。
2.“三备两磨”的研修范式与各种赛课磨课的反思对比
以往的各种赛课磨课中,我们也经历了“磨”的过程,这种磨课是临时突击进行的。例如:某老师要出县市级的课,学校会组织一批骨干学科教师进行几轮的听课修改。大家共同经历了备课--上课--研讨改进--再上课的过程。但是这样的过程没有深入的反思。只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修修改改,效果不大。
“三备两磨”针对教学真问题,采用递进的方式聚焦问题,协同研讨提出修改建议达成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思环节: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反思角度。
第一次备课中重点反思:如何体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学生的哪几个方面;个人已有的经验有哪些?
第二次备课及第一次上课重点反思:如何弥补一备中的不足;大家的经验与共识有哪些等;关注学生的哪几个方面等。
第三次备课及第二次上课重点反思:团队给的帮助有哪些;上课教师的体验和感悟是什么?
最后的反思:课例研究的最大亮点、特色分别是什么;团队成员的收获有哪些;在自己的课堂中如何应用?
整个的反思过程重视个人反思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促进相互碰撞,在深度反思中提升。
3.观课研讨对比。
以往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也组织教师对执教者的课进行评议。各位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评课有些流于形式,无条理,如:有从知识技能方面的,有从师生表现方面评价的。各有各的观课点,这样研讨下来会出现如下问题:教学设计支离破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执教者无所适从。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从观课维度、观课工具和观课方法三个方面设计观课。细致具体,做实做细了问题的研究,凸显问题研究过程,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看点、有量化。教师在研讨时根据不同的观课点,把一节课的方方面面做详细的评价。这样的观课研讨就会解决以往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如:理念体现不充分,教学设计流程不严谨;教学活动要求不明确,学生活动层出不分明;练习设计偏、怪等。
三、规范研修模式,合理发展,快速成长
校本教研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永动力,也是一名平民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三次备课,两轮打磨”为我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范式,让一名普通教师快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我校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组织教师集中进行新课标学习、案例学习,把“磨课”流程落实在研讨中。鉴于我们自己的师资,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向专家、名师学习,请专家指导。校内在年级组内开展扎实有效地校本研究,抓好“三次备课”和同伴互助环节。尽快让校本研修与日常教研、日常备课、日常听评课、日常反思统一起来。在常态化的校本教研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研修已经结束,我们今后开展校本教研时将按照这种“磨课”的流程,开展教研活动,让参与教研的教师们借助集体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三篇:浅谈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浅谈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转载)2009-10-10 13:56:46|分类: 教育感言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摘要]“校本教研”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之中。
[关键词]校本教研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革命”,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等方面的变革。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和深入,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还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学校和教师层面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育部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
“以校为本”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学校、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之中。
一、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本模式。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也只是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地落实。一般的反思重在对过去的整合。而校本教研所要求的教学反思则是对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教学后进行反思。
1、教学前进行反思。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学前反思主要在我们的备课过程中完成。备课始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实践能力培养。备课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大纲、教材和教参;学生个体差异和整体水平;专业理论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现实社会生活;突发性事件的预设等。为了做好教学前反思,教师必须多读书,重点读些教育报刊、专业书籍以及读学生喜爱的书等,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反思自我,不断创新,做创新型教师。
2、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启发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和创新。要把案例学习反思,困惑问题反思与教学反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教学反思中学会反省,学会发现。
3、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教学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上完一个单元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助于今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为教师,要创设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敢于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敢于肯定和吸收学生发表的个人独特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每节课结束,教师与学生座谈或采用问卷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征求同事的意见;教师还要注重自我反省教学过程,客观评价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目标是否达到完成,总结教与学的得失,写“教学后记”,做课后小结。
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极大地促进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样,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二、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探究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常规活动
学校要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常规化。可以是定时、定点、定员的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这种教研模式会形成重研讨、重互助、重实践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会议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学校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其目的是给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活动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教师自发组织,可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交流。
3、课例探讨
同一篇课文、同一章节可以采取一人多轮、多人循环、同课异构等方法让教师进行教学。一人多轮是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多人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每次上课都是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的过程。多人循环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意义和魅力,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同课异构就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同课异构使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通过比较,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
我们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围绕“怎样改进更好、更有效”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遗憾,更有效地反思与重建自己的教学。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发现,研究的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是有心人,肯钻研,长期积累,一定会加速专业成长。同时,案例交流,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5、课题引领。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课题研究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教研组和由几个教师组成课题小组,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集体教研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同伴互助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做到了优势互补,实行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三、专业引领潜移默化超越自我。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开展的根本保障。
为此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学校邀请靠专家、学者、和名教师作“走进新课程”“课改动态” “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等学术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等;同时学校定期开展课改实验的专题教学研讨、教学观摩、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参与者、积极研究者,他们带着疑问与困惑,与专家、学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对话,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学校必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在活动中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必定会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校本教研
学习《课改后校本教研的新方式》心得体会
钦北区大寺镇天白小学
黄振光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燃烧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懈追求着、奋斗着、抗争着,求索者„„”一直感动于这样的一段话,在校本教研操作过程中,每每遇到困惑和困难,总给我们的团队以启发和力量。我们有清楚的共识“校本研究是最有针对性、最有生命力的教学研究形式。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我们的若干做法想法源于此,并贯穿于校本教研具体操作的前前后后。
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个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并不仅在于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多大改善,也不仅在于这所学校出了多少成果,培养了多少“名师”,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们工作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够身心愉悦地去工作,是否能在奋斗拼搏中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成功与快乐。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学校的校本研究是否有效,不在于可以争取到多少试验课题的立项,而是能否创设了一个让老师们能释放激情去创新开拓的环境。可慕小学之前的课题有: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建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的研究》(已结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研究中)等。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认为课题不在级别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能不能解决老师们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不可以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在教研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我们团队的第一个做法是:就之前课题研究的做法、经验做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之前可以借鉴的一些研究方法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再修改和完善,使之前课题研究的一些问题单、评课议课表更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比如,我们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修改了评课表,增添了亮点、问题的描述以及教学建议,使议课表能针对课堂教学环节更加全面的评价。
二、联动教研,注重实效
我们启动了“七校联动”校际课题研究。联动教研,作为教研内涵发展、功能拓展的一个新的载体,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关注均衡、探索创新,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慕小学作为农村点校、校本教研基地校,为更好的发挥其辐射带动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协同前埔小学、坝头小学、龙山小学、西边小学、培基小学、后林外来工子弟学校等七校联动教研,采取合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由此实现共同发展。我们的做法是:以示范课例为载体,语文学科围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语感”,重点放在阅读课堂教学上;数学学科围绕 “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重点在应用题的有效教学上,使学生解答应用题正确率真正有所提高。语数研讨重点在于学生理解能力培养策略的探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探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增进七校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有
1、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课例分析等专题讲座,现场采用互动形式,切实解决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们邀请到国家级骨干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泉州晋光小学黄加贤校长做《教师人文修养与专业发展》、《SWOT分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专家的引领,对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扩大视野,提升水平,推动学习;鼓励参加的教师要做笔记,写体会,勤落实,切实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
2、研讨课
可慕小学语、数各一节,其他小学各1节,与可慕小学两节课形成同课异构。课前学校教研组、校际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磨课,课后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点评。、3、各校校本教研经验做法交流
有集中交流、网上交流,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彰显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经验即成果”的理念,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4、创设条件让教师走出校门,到附近名校取经
如组织数学教研组到石狮二实小三实小学习,参观其数学教研室,听取教研具体做法;携手泉州晋光小学,共同探讨校本教研的做法等。
三、层层磨课,反思成长
磨课,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每一节将推往更高层次、更高级别的研讨课,我们都先在校内利用平行班借班上课;新教师的素质了解研讨课,是在新教师先上一节课后,再听其指导教师上课,然后新教师再上一节。每节研讨课后,教研组必组织评课、议课。通过对该堂课进行反复深入的剖析、研究,更促进教师的反思与资源的整合。
“特别的课堂,特别的感觉 利用中午的时间,我快速地把教案又整理了一遍,开始了第二遍试讲。课堂效果好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学机智的缺乏,评价用语乏味,普通话时常变调,粉笔字不规范。我开始懊悔自己,责问自己,平日都在课堂上干什么了?如果平日里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点,哪怕一天进步一点点,也不至于到现在问题成堆啊!课后,老师们又对教案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老师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我梳理,一句一句的帮我推敲文字,我一句一句的记在心里,教案定型了。”----这是一位新教师在第二轮磨课后写下的教学反思。
“特别的经历,特别的感触 以前听说上一节课就得剥一层皮。这次上课我虽然没剥一层皮,但在一天多的时间一点也没有饥饿感。有了这次的经历,知道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粉笔字,普通话。
第二,一定加强读的训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范读。
第三,一定要研读文本。深挖教材,摸清文章的脉络,理清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要读出他们自己的见解。
第四,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更要加强集体备课,重视说课。
总之,通过这次赛课,我庆幸自己是慕小的老师,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我们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作后盾。他们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一个个有梦想的人。”----这是这位新教师在上完“七校联动”研讨课后写下的教学反思。
反思写出了老师的真情实感,写出了老师的心声,也是我校磨课活动的一个缩影。通过多轮磨课,教师会产生很多的感悟和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评价,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何更深入地研读教材,如何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教师要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另外,我们对磨课的资料加以整理:整理一次次的教学预案,教研组老师的评议记录,自己的反思轨迹;整理精彩的课堂教学案例或片段,学生新颖多样的解题思路或典型的错误认识;选择典型的有启发性的案例或片段融进自己的反思;整理制作好的课堂教学课件,作为教学资源存档等。这样,可以不断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磨课已经成为我校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我们感觉它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好的效果:如今,我们把学校的图书目录印制好发给老师,制定读书计划,开展读书沙龙等活动;如今,我们设立了“教师备课簿”和“常见错题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遗憾和缺失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一些经验,以避免重蹈覆辙;如今,我们定期举办“学生特色作业展评”,出现了如数学小日记等特色作业,关注学生解题过程的思路和感想;如今,老师们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如今学校的教育博客群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随笔、深刻理性的教学反思„„
以上几点只是我们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做法和想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我们的探索之路也在不断延伸。我们坚信:我们的探索一定会“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五篇:校本教研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一些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也随之浮出水面、与日俱增,使得学校推进课改实验的步伐愈加艰辛。怎么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为我们打开了立足新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几年来,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基础,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借助行动研究,带动新思想、新方法的渗入,使得我校的教学工作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立足问题研究,分层实施校本教研,扫除课改路上的荆棘和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新课程强调:要做研究型的教师。那么,教师研究什么对自身的发展最有益?我们认为是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我们把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问题确定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资源,按问题的大小和存在的范围,分四个层面实施校本教研。
(一)教师层面:“个人诊断反思”式教研模式——解决教师课堂生成的问题。
“顿悟使人进步,反思使人成熟。”每一种教学行为背后都有其隐含的教育思想。反思是教师提升思想,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面对课改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们鼓励教师时时反思、事事反思,通过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课后自我诊断反思——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二次反思”。写好课后反思是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遇到了相关问题,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诊断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原有问题,并在新的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引起教师新的反思。如此循环进,老师们不仅养成了不断反思的习惯,而且也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录像反思:“上课录课——课后回放——自我诊断——组内评课——集体会诊——二次反思”。给自己的课录像,是我们创新提出的新举措。帮教师录下上课的全过程,让教师通过自己看自己,写出自我诊断反思,然后再把录像带到教研组,进行集体诊断,共同剖析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理念的相悖之处,最后由做课教师借鉴大家的意见后写出二次反思笔记。实践证明,“录像反思”是一面多棱镜,不仅“照”自己,而且“照”别人,它让教师准确地诊断出自己的问题,及时地在反思过程中找到了课改的方向,是教师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们坚持课后反思,初步解决了使用新教材时遇到的小问题小困惑。坚持录像反思,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缩小与新课程的距离。
(二)教研组层面:“自主合作式”教研模式——解决各组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在教研组活动中得以实现。我们引领各教研组聚焦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某一个问题,以这个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贯穿教研组教研的始终。
我们尝试了“自主合作式”的教研组教研模式。把校本教研的自主权直接交给了教研组,研究哪个主题,选择哪种方式,探讨哪些问题,这些都由教研组自己商量自己决定。他们选择的研究主题有:“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大部分时间拿来搞识字,别的内容如何来最优化?”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源于一次听课后的感受,有的源于与同伴的一次聊天,有的源于一次实验后的反思。总之,都是老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自己每天都要干的事情干好,就会人人有话要说有事要做。当然,不仅仅是议题的选择,就连如何实施研究,如何组织活动,各组也各有创意。如,二年级数学组设计了“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分头实践——集体反思”的研究思路。又如,四年级语文组设计了“确定问题——选择课例——课堂观察——深入反思——行动跟进”的研究方式。
同时,我校的教研组教研又是集体智慧分工合作的体现。如,五年级语文组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她们商量分三步活动:第一阶段赏析阶段;第二阶段互评互改阶段;第三阶段自评自改阶段。操作过程中,她们将组内六个教师分成三组,两个教师负责一个活动阶段,每个阶段的活动如何开展,什么时候开展,采取哪种形式,活动的资料如何搜集,活动的成果如何汇总,全都由这两名教师负责。当然分工的同时又不乏合作,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中组内六个教师又有共同参与和新的分工。就这样分工中有合作,合作中有分工,教研组6位教师在共同合作中,教学难关一个个被突破,教学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教师们得到了教研的实惠,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因而参与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三)学科组层面:“集体会诊式”教研模式——解决课改途中的焦点问题。
行动改变一切,实践丰富生命。面对课改中的焦点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到实践中去。在学科组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大力倡导教师学习运用行动研究这一方法,依照“教学——问题——归因——设计——实践——反思”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把问题、行动和研究贯穿在一起。使教师们普遍认同了“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思想,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我们凭借“主题研讨”活动,引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主题研讨”实际就是以“小问题小专题”为核心的问题会诊式的教研活动。平时,教师把自己解决不了的课改问题填写在“课改问题征集表”上提交给教研组长,再由各年级的教研组长共同筛选出某个时期老师们关注最多的话题,确定为学科组研讨的主题,并与学科主管领导一块商量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学校教导处会在全体教师例会上公布当周或当月的议题内容、研究方式和准备事项。同学科教师得到信息后,提前一周围绕主题分头准备。活动日当天,由值周教研组做主持,全体教师围绕周话题、月主题,或请教,或商讨,或传经,或解惑,既交流经验又碰撞智慧。正如肖伯纳说的:“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自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以来,我们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课改后,学生动了,课堂活了,可是课堂不好组织怎么办?”“课改后的课堂上,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动笔写时却困难重重,该怎么办?”“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么教更有效?”等等。随着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与突破,我们逐渐总结出了四种开展主题研讨的活动模式:
模式一:“实践反思式”。它包含6个步骤:“征集问题确定主题——观察思考分析原因——集体会诊商讨对策——实践验证得出办法——汇报交流二次会诊——总结结题得出成果”。我们在解决“大班额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听讲情趣?”这个问题时就采用了这个模式。话题确定后,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先去观察自己或同伴的课堂,实地了解:课堂上学生听讲注意力出现游离是在哪个时间段?哪些教学方法容易调动学生的听讲情趣?哪些教学方法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周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集中会诊,老师们交流了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共同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商讨了第一套解决策略。接着,我们让老师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一两种解决策略,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实践验证,并且记下了实践记录。两周的实验结束后,进行了第二次集中会诊,我们又让老师们总结出哪些策略最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哪些策略在实施还存在问题仍需改进。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实践验证后,老师们或多或少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这时我们就要求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实验撰写“实践案例分析”,总结自己的实践成果。教导处则根据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将老师们总结出来的方式和办法,分类梳理并打印成册分发到每位教师人手一份,使老师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本可依。
模式二:“观察日记式”。“根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跟踪观察做好过程记录——个人反思总结方法——集体交流汇总方法”。我们在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进入课改后,如何把好平时质量关?”这个问题时就采用了这个教研模式。我们先让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在同学科同教研组选择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做为自己观察学习的对象,观察他的课前准备,亲临他的课堂教学,了解他的作业批改,学习他的辅导方法,并写下详细的观察日记。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束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观察后的总结交流,将自己认为有用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传递给同伴,实现全体教师的同进步共成长。
模式三:“课例会诊式”。“根据问题选取课例——为解决问题查找资料——集体会诊共商设计思路——设计教案分头试课——课后反思分头总结得失——”二次会诊修改设计思路——一人主讲集体听课评议——集体总结得出模式”。这个模式一般在我们遇到某种课型的教学缺乏有本可依的参考思路时采用,如在解决“新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侧重,有效地帮我们化解了课改实验中的焦点问题。伴随着一个个教学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亲自参与实验的实践经验,它远远超出了直接从书本上抄来的一句理论,一个做法。而冲破种种阻力和迷茫,跨过重重问题和困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就是我校的课改工作走向深入的过程。
(四)学校层面:“同伴互动式”教研模式——为践行课改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校本教研,阵地在学校,根子在教师。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建设中,教师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校必须学会自主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关起门来搞教研,而要经常和外界进行经验交流和思维碰撞。我们为这种碰撞和交流搭建了以下互动平台:
1、形式多样的互助式教研平台。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我们主要开展了三种互动教研:
①同伴互助的“师徒结对”活动。
我们让名优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对子,把每周一定为“师徒互动日”,要求师徒双方要在当天开展“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互动教研。每学期,我们还举办一次“师徒结对教研成果交流会”,要求徒弟上课师傅评课,督使徒弟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师傅教师的评课能力得以同时提高。
②学科互动的“课例研讨”活动。
如果说“师徒结对”是我校同伴教师间的互动活动,那么“课例研讨”就是我校同学科教师间的互动活动。结合各种赛课,我们经常在学科教师间开展“互听互学一节课”和“同听同评一节课”的课例研讨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的赛课活动,各个教研组也经常自发组织以“周公开课”为例的课例观摩研讨活动。
③家校互动的“一周一课一研”活动。
“一周一课一研活动”是我们在“学生、家长、教师”间开辟的一种互动教研活动。要求各年级每周至少推出一节“家长公开课”,将家长请进教室与学生一块上课听课,与学科教师一起研课评课,有效促进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
2、不断创新的集体备课平台。
我们在集慧式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分三类备课:一类是针对新教材中的老课文老内容准备“名篇教案”;一类是突破新教材中的新课文难课文准备“精品教案”;一类是集体研讨自己主备的次重点课文的“自备教案”。三种教案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我们在准备精品课教案时,要求同组6个教师依据同一篇课文先自己研究教材,人人奉献一个环节的亮点设计,然后由主备教师把6个人的亮点设计汇总成一篇精品教案。还有,今年我们还向老师们提出,要把优秀的精品教案顺延使用下去,我们在顺延使用的教案后面专设了一个“交流反思表”,在这个表上我们预留了三个表格,意在让三年内同时使用过本篇教案的老师,根据当年的使用情况以反思的形式写下反馈意见。这样同一篇教案经过多人使用后,实则已经起到了:问题相互提醒、经验得以顺承、思维互相碰撞的作用。三年后根据多人的建议重新修改,那这篇教案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精品教案了。
3、外出学习归来的“模仿秀课”活动。
为了实现一人学习百人受益,我们让外出学习听课归来的教师模拟再现名师的课堂,在校的教师可以边听课边提问,这样形成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氛围,既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教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勇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本教研是课改实验中解决“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是课改旅途中源源不断的清泉活水。我校“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四级教研网络为互助平台,自下而上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模式,使教研活动焕发了新的生机。面对课改路上问题和困惑,我们不再感到神秘,不再选择躲避,我们的教研工作也不再是无针对性地研究,老师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不断创新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更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正视,更多教学智慧被启迪。作为学校的主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交融中,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也将更加有效地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