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阳县棉花生产调研
淮阳县棉花生产调研
近日,县农业局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两年来的棉花生产形势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棉花生产的历史
我县历史上是植棉大县,常年种植面积在十万亩以上,最高峰时达50余万亩,2007年和2008年由于政府免费发放棉种,全县棉花面积在20万亩左右;由于棉价等因素影响2010年下滑到
7.5万亩,2011年继续下滑,面积在3万亩左右,我县棉花生产呈现连年下降趋势。
二、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
(一)棉花价格低而不稳
近几年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加大了植棉风险,2006年籽棉价格5.2元/公斤,2007年籽棉价格6.4元/公斤,2008年籽棉价格4.4元/公斤,2009年7.4元/公斤,2010年12元/公斤,2011年8.4元/公斤,棉花价格忽高忽低,甚至一年内出现几次大的波动,加大了植棉的风险,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二)植棉比较效益低
植棉与种粮及经济作物相比没有优势,种植小麦平均亩纯收益340元、玉米230元、大豆220元、花生1000元、小麦与棉花间作亩纯收入在640元左右,比小麦与玉米连作高80元,比小 1
麦与大豆间作高90元;但明显少于小麦与花生及小麦与其它经济作物间作。2011年棉花亩产皮棉在80公斤/亩左右,籽棉价格按9元/公斤计算,植棉毛收入1870元/亩,减去生产成本1341元,每亩净收益529元,加上计算麦棉套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亩收益只有350元左右。今年玉米单产按500公斤,每公斤按2.1元/公斤计算,毛收入在1050元,除去成本340元,亩净收益710元,大豆亩产按180公斤,售价4.1元/公斤,种植大豆毛收入在738元,扣除成本175元,亩净收益563元,种植花生每亩按300公斤,售价6.2元/公斤毛收入在1860元,扣除生产成本700元,亩净收益1160元,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种植棉花的收入低于种粮与花生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则更低。
(三)打工经济影响,青壮年劳力短缺
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经商者居多,一个技工一天能挣100元以上,一个力工一天也能挣80元左右,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多是妇女儿童,所以种植上也是怎么省工怎么种植,大部分种植棉花的农户也是种上几分地,为了自己用,棉花面积的减少也就不再奇怪了。
(四)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
棉花从种开始经过育苗,移栽覆膜,打药治虫整枝打杈,到多次采摘晾晒,历时7个月,棉花每亩用工在26个左右,而玉米
6.6个/亩,大豆4.2个/亩。小麦、玉米、大豆等从播种到收获基
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棉花仍然以人工劳动为主,与农民即省工又得利的理念不相投,所以农民不愿种植棉花。
(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不够
近几年国家对棉花生产的支持力度相对于粮食明显偏弱,除了棉花良种补贴外,今年国家刚出台棉花收购保护价,但没有种植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没有出台对棉花生产的奖励政策,各级相关部门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明显赶不上粮食生产。
三、我县棉花种植现状
2011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刘振屯、冯塘、王店的花生田内的套作,作为花生收入的补充大约在2万亩左右,另外棉花制种田分布在鲁台、朱集、安岭、葛店、黄集、四通等乡镇大约在5000亩左右。白楼乡内分布西瓜、棉花套种在800亩左右,剩余的则为零星种植,往日的老棉区如安岭、齐老万亩连片的棉花已经不见踪影。
四、产销情况
我县棉花2010年皮棉总产0.56万吨,2011年总产0.27万吨,这些棉花全被四通镇等地的个体商贩收购,棉纺企业及棉麻公司在我县没有收购,有时棉农惜售,有时是有价无市,农民除自留以外,我县棉花没有库存。
五、恢复棉花生产的几点建议
1、提高棉花良种补贴标准
农户买一亩地的棉种要30-40元,而补贴只有15元/亩,建议提高棉种补贴标准。
2、稳定和提高棉花收储保护价
2011年国家出台了收储最低保护价相当于每公斤籽棉8.4元,低于农民的期望值,建议适当提高保护价调动农民的植棉积极性。
3、健全棉花保险机制
棉花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生产成本高,棉农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议国家加大对棉花保险的支持力度,保障棉农的收入。
4、加大对优质棉花技术的推广力度
推广选择优良品种简化栽培技术,国家加大对植棉机械的推广扶持,使植棉的劳动强度降低,收入提高,调动农民的植棉积极性。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棉花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对2004年全市棉花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4年棉花供求形势和市场价格走势。
从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看:2004年,我市共种植棉花50万亩,比上年增长50%,由于受夏季涝灾影响,单产下降30%左右,总产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20000吨。
从棉花种植业户看:去年棉花收购价格波动大,等内籽棉最高达到3.5元/斤,最低2.5元/斤,平均价格2.8元/斤,亩产籽棉600斤,亩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今年,今年农民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但收成欠佳,同时种植棉花成本也大幅度增长,承包土地价格翻了几番,最高达到700元/亩,这样承包地种棉成本每亩达到1000元左右,非承包地种棉成本400元/亩,按亩产籽棉400斤计算,平均2.5元/斤才能不赔本。棉民收获的棉花多数存放家中观望市场价格变化,已出售的不到1/4。
从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看:第一,去年新棉上市之初棉花收购价格较低,之后上涨,之后回落,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有得有失,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行情的企业就会亏损。企业怕再赔本不愿高收,不敢多收。第二,国家实行从紧的金融政策,棉花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我市棉花加工企业全部是小型企业,几乎没有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大多是靠集资收棉,难以满足收购需求。第三,目前国内市场皮棉价格12200元/吨,依此计算企业籽棉收购价格在2.4-2.5元/斤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由于前期籽棉价格上涨到2.7-2.8元/斤,农民不愿低价出售,出现企业“购棉难”的问题。
二、棉花收购、销售、价格、质量、库存情况
截止目前,20家有资格的企业共收购棉花80吨,销售30吨,库存50吨。多为二级棉花,销售价格12200元/吨。其中供销社系统5家棉花企业都进入转制程度,收购量较小,共5吨左右。
三、资金筹措落实情况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全市20家有资质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中有5家为供销系统集体企业,由于近年来生产经营状况欠佳,农发行停止了对其贷款发放;其他9家企业均为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农发行不敢放贷。从商业银行贷款情况看:国家实行从紧的金融政策,我市棉花加工企业全部是小型企业,几乎没有能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大多是靠集资收棉,难以满足收棉需求。
四、清理整顿棉花市场秩序和质量监督情况
为严厉打击棉花市场上的不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护农民和合法棉花企业的利益,县工商局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统一部署,集中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棉花市场专项检查行动。检查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更多地采取暗访,正常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重点放在节假日,8小时内与8小时外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安排好8小时以外的监督检查。检查中,突出重点,对所有取得资格的企业进行了复查,对不符合条件或未经省政府资格认定而擅自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予以取缔。允许有资质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跨地区收购,对外来有证企业和个人积极予以支持和保护,不限制、不打击。通过检查,有效地整顿了棉花市场秩序,促进了棉花市场流通。技术监督局定期不定期地对我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一是通过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棉花质量管理和重要性,异性纤维混入的危害性,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指导棉农、企业采摘、晾晒、挑拣籽棉,防止采摘收购加工等环节混入异性纤维。三是印发棉花质量管理宣传材料,使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明确质量标准和法律责任。四是不定期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进行检查或抽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基本杜绝了压抬等级、混等混级、掺杂使假、质量与标识不符等问题。
五、上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国家等有关部门出台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意见,召开全国棉花电视电话会议以后,我们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全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学习了会议精神,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通过传达学习,有关部门和企业认清了今年的棉花工作面临的形势、今后棉花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促进了全市棉花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棉花产业化经营情况
我市在棉花产业化经营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如我市**公司去年新上棉花加工厂,并与部分农户签订彩色棉花种植订单合同,发展彩色棉花生产基地3000亩;我市**公司全部设备省内一流,拟于明年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并从事优质棉种生产,发展前景较好。
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信誉低,贷款难度很大,筹集资金渠道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棉花收购,影响了企业效益。二是棉花市场的放开,虽然打破了地域间的封锁,加快了棉花流通,活跃了棉花市场,解决了农民卖棉难和打白条现象,但是,由于市场管理跟不上,措施不得力,致使棉花流通市场比较混乱,特别是大批外地小商贩的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入,他们进村到户,缺斤短两高价收购,抢占市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棉花收购加工市场的准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取得资质证书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成为计划、工商、质监等部门调度和监管的重点,检查、验收、报表频繁。而未取得证书的企业涉及这方面的事较少,近年来工商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大,致使这部分企业能够正常的进行无证经营,效益较好。
八、加强棉花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大农发行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及时取得贷款。二是加强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监管,对未通过资质认定的企业予以取缔,严厉打击不法收、运、加、销行为,切实维护棉花市场秩序。
第三篇:棉花调研汇报内容
国家棉花调研汇报材料
河南地处中原,既是农业大省,又是产棉大省,2010棉花种植面积在700万亩左右,产量44.72万吨,居全国第五位。棉花购销信贷业务是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的主体业务,做好该工作是我行履行政策支农的职责所在,也对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棉收购在即,我行将充分估计棉花收购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按政策及时发放新棉收购贷款,确保棉花收购不出现大的问题。
(一)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准确测算收购资金需求量。6月份以来,我行加强了与省发改委、农业厅、统计局、供销社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全省植棉面积、棉花生长形势、400型打包机客户资源数量及分布情况、我行已支持企业加工能力及筹资能力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历年我行支持收购的市场占有率,预测新收购量和资金需求量,为信贷资金投放提供数据支撑。
(二)切实做好棉花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合理布局收购网点。8月份,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的原则,结合国家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进程、企业以前收购贷款结零情况、收购网点布局需要等,稳步有序开展收购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在认定中,我行认真筛选企业,优化客户结构,将退出一些有效
资产少、棉花经营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同时也将吸纳资信好、自筹资金充足、经营效益良好、在区域市场有影响力的新企业入市收购。结合贷款资格认定情况,点面结合,合理布局收购点,使收购范围覆盖全省各个棉区。同时,针对今年我省棉花主产区棉花增产量不大,但其他地区零星种植(如焦作、济源的黄河滩区)有所增加的情况,积极制订应急预案,及时调整网点布局,或指导临近的优质客户延伸收购半径,防范可能出现的收购“空白点”。
(三)准确把握信贷政策,全力支持2011新棉收购。一是组织辖内棉花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临时收储的相关政策,准确掌握具体操作要求;二是规范棉花收购贷款的使用,放贷前,明确界定收购贷款用途和使用范围,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三是新棉开秤前,同时核定企业收购贷款最高累放额和最高贷款余额两个限额,减少内收购贷款审批环节(中间的收回再贷将由开户行直接办理);四是继续加强对企业“三金”的管理,规定自筹资金比例,在配套收购自筹资金到位后,一企一策确定风险准备金、经营者风险担保金的缴存比例;五是积极推行棉花质押贷款,采取先质押后贷款或先贷款后追加质押方式,在部分流通企业中探索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贷款方式,解决后续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问题。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第四篇:美国棉花生产概况
美国棉花生产概况
1.植棉简史: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陆地棉品种就发源在美国边界附近。公元前500年,美国西南部的祖尼(Zuni)和霍皮(Hopi)地区的印第安人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就开始使用棉花。1536年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就种植了棉花;1607年开始引种陆地棉,在当时的作品中发现了弗吉尼亚移民最早栽培棉花的痕迹,随后棉花栽培逐渐发展;1784年美国的原棉从查尔斯顿(南卡罗来纳州)出发海运到英国的利物浦;1785年后引种海岛棉。1793年美国惠特尼(Whitney)发明了锯齿轧花机后,美国的棉花生产得以迅速扩大,并开始更认真地从墨西哥引种进行培育。从19世纪初到1925年左右,美国的许多州扩种了棉花,形成了“棉花带”,棉花面积达1600万公顷,总产皮棉1700万包,占世界棉花产量的60%,达到高峰。同时,各地建立了许多棉花纺织厂;1801年建立了第一座棉籽榨油厂;1879年因新法炼油技术的成功使棉籽油更受消费者欢迎,也促进了此业的飞速发展,当时,美国棉籽油产量25000吨,到1963年达到创历史的906000吨,棉籽饼产量达到2500万吨。
2.棉区分布:美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也是棉花的主要出口国。目前,东起大西洋西岸,西到太平洋东岸,横贯美国南部的17个州均可植棉,统称“棉花带”,此带北界与纬度37°线、无霜期200天线基本相符。只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土质肥沃,植棉收益较高的弗吉尼亚州南部,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河谷地棉区稍北越过此界,达北纬38.2°。棉区多属河流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壤土或黑钙土,土质肥沃,气候温暖,自然条件比较适宜于棉花生产。美国棉花带划分为四个棉区:(1)西部棉区:包括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三个州。干旱少雨,棉田全部实行灌溉。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18%,总产占全国棉花产量30%。皮棉单产50-99公斤。(2)西南棉区:又称高原棉区,包括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堪萨斯州三个州。海拔1500-3500米,属半干旱地区。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棉田44%,总产占全国棉花产量29%。(3)中南棉区:又称密西西比三角洲棉区,包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田纳西、密苏里五个州、靠自然降雨植棉。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30%,总产占32%,皮棉折合亩产为48公斤左右。(4)东部地区:包括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佐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弗吉尼亚六个州。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靠自然降雨植棉。棉田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8%,皮棉单产45公斤左右,总产占全国的9%。我们所考察的得克萨斯州是全美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州,年种植面积达550万英亩,产值达15.6亿美元,总产约占全美的三分之一。位于得克萨斯州西北部的拉伯克(LUBBOCK)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棉花连片种植面积达350多万英亩(2124万亩),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棉区;加利福尼亚州种植面积排名第二,年植棉面积达130万英亩,产值达9亿美元。美国棉花品种以陆地棉为主,美洲比马棉(长绒棉)为辅。例如,1995年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达1600.6万英亩,其中陆地棉面积为1579.5万英亩,美洲比马棉为21.1万英亩,1995年棉花总产量为86.51亿磅,其中陆地棉为84.78亿磅,美洲比马棉为1.73亿磅,1995年棉花总产值达65.51亿美元,其中陆地棉63.30亿美元,美洲比马棉为2.21亿美元,棉花出口占世界的21%。
3.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美国棉花种植面积,从1945-1953年一直稳定在13000万亩左右,50年代后逐步减少;1967年减少到4854万亩;1969年开始回升达6711万亩;1981年棉田收获面积达8401万亩; 1982年棉田又减少到5908万亩; 1983年棉田继续下降到4460万亩; 1987年开始回升;1991年棉田收获面积达到7867万亩,皮棉单产48.73公斤,总产达7670万担,年末库存1612万担。到1998年,美国棉花的收获面积达到6677万亩,总产约300万吨,平均亩产为45公斤左右。目前,有35000个农户从事棉花生产。
4.棉花生产的特点:美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特点是:(1)机械化程度高。美国人少地多,农业人口占2%,为了节省劳力,只有实行机械化。从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到收获,全部采用大型植棉机具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种一亩棉花投工约为3个工时(约合0.4个工作日),用工量是全世界最少的。(2)全面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每个地区推广的棉花优良品种应由区试委员会和美国农业部共同讨论确定,种子生产商品化,并由种子公司统一供应。目前,有60%的品种为转基因抗虫棉;(3)棉花生产规模大规范化程度高。一个植棉方或圆型灌区就有几百英亩,一个农场主就经营2000英亩左右的棉田。棉田平整,起垅种植,采用大型喷灌,虹吸灌溉和中心灌溉系统,科学施肥,棉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棉田化除无杂草,棉株长势均衡,化学脱叶,一次性机械收获;(4)综合技术服务全面、系统。出租农业机械,出售棉花良种、化肥、农药,运输、建筑、修理、水利、农业工程以及棉花加工等都有专业公司、工厂为植棉农场服务。在植棉技术上也有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给予科学指导和服务;(5)国家对棉花生产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并制定每磅皮棉50美分的最低保护价,棉农每年的植棉收入低于一定数额时,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棉农种植棉花。
5.皮棉价格和原棉外销
美棉出口市场主要面向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与中东地区。其中亚洲和欧洲是美棉出口的最大市场。70-80年代进口量较大的买方国家为日本、朝鲜、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90年代以来,进口量较大的买方国家仍为亚洲几国: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其次为埃及、墨西哥、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
第五篇:中亚棉花生产
中亚棉花生产
一、中亚植棉业的自然条件
原苏联曾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1970年其棉花产量超过美国,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居世界第一,其长绒棉产量1972年曾占全世界的25.8%。中亚五国是原苏联棉花的主要产地。苏联解体后,中亚的植棉业长期陷人困境。
我国南疆与中亚植棉区的自然条件类似:双方的北部都是天山,在棉花生育期能阻挡相当大部分的北方寒冷空气侵人;双方同处一个纬度,差别是,中亚主要植棉区的海拔高度为二三百米,南疆为八九百米,因此,中亚的光热资源更能满足棉花的自然生长需求。在某些地方,长绒棉单位面积的产量与陆地棉(即我们常说的棉花)大体相当,而阿克苏长绒棉产量只有陆地棉的70%左右;中亚植棉区的东部都有高山,从太平洋刮出的携带大量水蒸气的季风吹不到那里,从而避免了棉花生育期的降雨;而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寒潮从西北方向袭入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由于高山阻挡,天山、帕米尔的降水量多集中在中亚一侧。冬天,我国一侧积雪很少,斑斑驳驳,或有或无,而中亚一侧则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春夏,我国一侧是荒山秃岭,而中亚一侧则是山清水秀。不难理解,论灌溉水源,中亚比新疆更丰富。因此,中亚各国植棉的自然条件优于我国条件最好的棉区—南疆。
二、中亚植棉业发展概况
据原苏联最权威的植棉业专著《棉花》¹载,早在公元前5—6世纪,棉花已经传人中亚与外高加索。以后,许多优良品种又通过丝绸之路传人。公元10世纪,萨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花刺子模等地已出现了棉布的生产与销售。1839年后,沙俄相继征服了中亚,中亚则成为俄国棉花供应的基地。此后,中亚的植棉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1890年,其产量增加到340万普特(1普特=16.38公斤),即5.5692万吨,是1839年前的7倍。
十月革命以后,中亚的植棉业获得了大量投资,于是,开掘运河,兴修水利,全面改善和提高了植棉业的生产条件和农艺水平。二战前,中亚的棉花产量比革命前又提高了叨倍。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亚的植棉业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种子、土地、肥料、匀苗、灌溉、密度、植保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农艺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棉花单产很低,不到中亚的23%。50年代中期,新疆建设兵团就开始学习中亚的植棉农艺。80年代其产量已与中亚相当。之后,建设兵团将从日本学来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运用到植棉业,在中亚农艺的基础上创造了“矮密早”的农艺体系,实现了每公顷产皮棉2000公斤的优异成绩。
三、近代中亚植棉业的曲折发展史
乌兹别克斯坦是原苏联最大的产棉区。据全球棉花咨询委员会资料,乌兹别克斯坦1996—2001年的产量分别为105、114、100、115、9 4、106万吨。但无论如何,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一个名列世界五六位的棉花生产大国,更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大国。其次是土库曼斯坦,然后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棉花不多。
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亚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植棉业便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其人口基本上是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那里原来从事农业的主要是朝鲜族与俄罗斯人。苏联解体后,大部分俄罗斯人和朝鲜人从那里迁出,其土地被分配给当地的主体民族居民。这些人对原苏联的农艺本来就知之甚少,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植棉业早已一撅不振。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将集体农庄改为农民经济体,但名实不符,仍然对农业实行指令性计划,国家限定很低的棉花价格,统购统销,由外贸部统一出口。国家用高压政策强制农民劳动,劳动强度很大。而习惯于畜牧业的农民,像对待畜牧业一样对待植棉业,劳动散漫,积极性不高,农艺措施随意性很大。2003年乌国颁布《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总统令,可能会有成效,但还需要时间。
土库曼斯坦是受苏联解体影响最小的国家,其植棉业所受影响也小。土国有对植棉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实力,1999年,其棉花生产已 经开始恢复。目前已大体接近其最高水平。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最不幸的国家。一独立就爆发了内战。在进行战争的南方,植棉业毁于一旦,科研人员也如鸟兽散。其北方 也因为战争没有搞“自由化”而基本保持了原苏联的体制。集体农庄被更名为股份公司,农庄主席改叫董事长,但仍由政府任命。作为股东的农民,也没有任何股东应有的权利。幸运的是,拖拉机站还在,生产资料没有遭到破坏,土地也没有分,生产还能正常进行。国家集中一切资金以应付战争。战争结束后,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开始减轻。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的棉价长期低于利物浦棉花交易市场的价格,更低于本国的生产成本。迄今为止,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各匡睹体没有钱对植棉业进行补贴,这就注定了那里的棉花生产必然不断萎缩。
我国南疆的土壤比较贫痔,盐碱较重,中亚土壤比较肥沃,盐碱轻,但某些地方也需洗盐压碱。虽然中亚的水利工程原来比我国南疆好,但年久失修,因此,不少棉田己经多年没有洗盐压碱,一些土壤盐分含量大大超过0.3 %,对棉花生长极其不利。
四、中亚植棉业的生产现状
虽然中亚的植棉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大大落后,播种面积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下降,总产量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棉花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最低、单位产量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地区。美国对其植棉业的大量补贴,使世界棉价长期低于生产成本,也是中亚植棉业十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亚国家需要外汇,而棉花又是其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因此,不管换汇成本多高,中亚国家都必须种棉花。中亚棉区主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目前,中亚棉花产量约150万吨/年,其中近2/3供出口,以细绒棉为主,其余为长绒棉。
乌兹别克斯坦有2000多年的棉花种植历史,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棉花产量占中亚棉区产量的2/3,是全球第6大产棉国、第3大棉花出口国。2005-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出口量分别为:102.0、98.0、88.7、56.0、82.0、60.0、53.2、70.0万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争早熟,创优质高产,该国棉花播种时期与新疆南疆相仿,其棉花种植模式有一膜四行或一膜两行,棉花全生育期灌水4-5次,一般七月下旬停水且打顶。据俄新社报道,乌兹别克斯坦总理米尔济亚耶夫日前表示,到2016年,乌机采棉比例将会达到90%。近年来,中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棉花一直保持在每年30万吨左右,成为乌第一大棉花出口目的地国,在中国棉花进口来源国中,乌兹别克斯坦居第4位。
土库曼斯坦在中亚最南端,中亚第二大产棉国,国土的4/5为卡拉库姆大沙漠,80%的国土面积无地面径流,棉纺织业基础薄弱,棉花净出口国。2006年土库曼斯坦47个植棉区都实现了机械采棉, 机采棉的数里甚至增加了20% , 只有留种用的棉花和细绒棉是手工采摘的。秋收季节土库曼斯坦全国共开设有150个收棉站, 有34家轧棉厂在日夜运转。目前, 土库曼斯坦生产的棉花主要在国家原料商品交易所销售。2013年,土籽棉产量达到113.95万吨。高于年初土政府确定的年产量目标。总体看来,今后5-10年。由于灌溉水源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土库曼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但是,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土库曼斯坦的棉花单产水平和总产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而,除本国纺织工业消费之外.土库曼斯坦依然是目前世界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之一。塔吉克斯坦4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中有80万公顷农用耕地,其中40%是棉田。塔吉克斯坦是中亚第三大产棉国,年产皮棉约30万吨左右,优质细纤维棉产区,90年代初塔吉克斯坦的皮棉单产就已经超过了100千克/亩,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今后5-10年,棉花产出与对外贸易都将基本稳定在目前的水平。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西濒里海,北邻俄罗斯,东连中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西宽约3000公里,南北长约1700公里。哈萨克斯坦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9位,境内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农业基础良好,广阔的牧场适于畜牧业发展,生态状况优良,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条件也好于其他中亚国家。2004年的哈萨克斯坦的棉田面积为21.93万公顷,约折合328.9万亩,年产皮棉约为15万吨;2012年全国总种植面积为2119万公顷,其中棉花15万公顷,总产量为32万吨,哈的棉花产需基本会以目前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吉尔吉斯斯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耕作机械差,管理粗放、落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导致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吉国面积广阔,人少地多、一部分耕地应用了喷灌技术,大部分耕地都是沟灌或靠天吃饭,南部棉区采用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新型农业机械非常缺。虽然,吉国是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国家,但原苏联解体后畜牧业生产一度急剧衰退,至今难以恢复元气。种植业则由于改革措施比较得当而得到较快发展,很快超过了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吉农业总产值的55.3%;畜牧业仅占43.3%。当前,吉尔吉斯斯坦的耕作机械生产企业很少,仅有3-5家,受制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资金缺乏、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大多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吉国85%以上的耕作机械依靠进口,因资金有限、经营分散,引进的耕作机械业也多为机械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较少的农业机械。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年产皮棉约10万多吨,但在棉花与棉纺织品贸易方面,吉尔吉斯斯坦与我国尚未形成经常性大宗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