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时间:2019-05-13 18: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第一篇: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卜维学

正值“学习雷锋月”,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于3月3日参加在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地马鞍山举办的活动。马鞍山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工作生活的故乡,我为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到来倍感荣光。

3月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讲话中强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当代中国殡葬人,在大力建设现代殡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责无旁贷扛起历史责任,以雷锋为榜样,让雷锋精神在中国殡葬人中薪火相传。我们要象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选择了殡葬行业,就热爱殡葬工作,立志献身殡葬事业,在平凡的殡葬工作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在奉献中国殡葬事业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

清明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以“帮人一把”的快乐,打造和力挺文明清明、平安清明、和谐清明。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

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新时期学雷锋先进集体事迹报告会剪

发布时间:2006-9-28 15:22:32 阅读数:

5445 哈工大报讯(商艳凯 文/图)9月26日和27日晚,“青春的选择”新时期学雷锋先进集体事迹报告会在新楼201大厅和二区主楼307大厅先后举行。本次活动由校团委主办,旨在通过展示我校学雷锋先进典型的形象,在全校范围内再次掀起一股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潮。

“希望之舟”起航

计算机学院的康永乐同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希望之舟”的故事:“希望之舟”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希望之舟”成立的宗旨,就是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为了支持活动的正常开展,同学们纷纷自愿捐款,4名家庭贫困的同学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丝毫没有顾及自身的种种困难:有的人父母常年有病,有的人家里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在上学。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捐款后,他们百般叮嘱工作人员不要透漏自己的名字。除了捐献基金外,“希望之舟”还将工作范围扩大到学习上后进的同学,对其行“一帮一”辅导。他们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打动了这些后进同学的心。

“希望之舟”不仅在学院内积极开展各种义务服务活动,还通过开展“温馨工程”将爱心活动扩大到全校、全社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公寓阿姨的孩子免费辅导功课,在假期的时候还义务地承担起宣传学校形象的工作,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女同学还将宣传做到了偏远的农村,当谈起自己的想法时,她说道:“学校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应学会感恩!” 如今,“希望之舟”已经成为乐观、关爱的象征。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正如康永乐同学所说的那样,“关爱的火炬还在传递”。

学雷锋从小事做起

机电学院“全国学雷锋小组”的代表向同学们作了“让雷锋精神在哈工大传承”生动感人的报告。“全国学雷锋小组”这个优秀的团体自1989年成立以来,17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承诺,17年来先后有8个班级参加进来,很好地将学雷锋活动的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全国学雷锋小组”所做的大多都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帮公寓阿姨清理楼道、开展义务植树和扫雪活动、义务捐书献爱心等。然而正是这些小事,体现了这个团体所秉承的优良传统,用他们自己的总结就是“三不怕”:不怕事小、不怕脏累、不怕嘲笑。

小组还主动走出校园,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整个社会:他们走上街头清理建筑物上的“牛皮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市民自觉维护市容市貌;他们走进福利院与孤寡老人交谈,像亲人一样关心老人们的生活;他们走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家中,为老人带去温暖和问候;他们放弃寒暑期的休息时间,到偏远落后的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拿出自己微薄的生活费用资助当地贫困的小学生,重新点燃了这些孩子的希望。

青春的奉献

伴着观众的热烈掌声,走上讲台的是航天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代表,他们生动地讲述了青年志愿者们5年来所做出的各种先进事迹。他们大声地喊出自己响亮的口号:“奉献一片爱心,体验一份真情”。一组数据可以详细地反映出他们所做出的不平凡的“奉献”:5年来,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向助学服务基地捐款23万,捐献书籍5400册、电脑和幻灯机16台。

还有一个细节同样让人感动:青年志愿者们在151中学义务支教时,有一个叫李继松的孩子,因为身体有残疾和父母对自己的冷漠,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从来不和人主动说话。青年志愿者们在调查了解情况后了解到:继松很喜欢画画。于是,他们主动找到继松让他给画肖像,继松渐渐地开始和志愿者们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并学会了微笑。这件事使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在别人的微笑中同样可以体味自己的幸福,别人的需要就是团体开展志愿行动的最大动力!

作为青年志愿者,有时还要到各种国际活动中开展各种服务工作。哈尔滨作为一个以冰雪旅游为特色的城市,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青年志愿者们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自愿承担各种繁琐的工作:他们不厌其烦地提醒外国的游客注意保暖,以至于外国朋友都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有的外国游客突然不知所踪,我们的志愿者们急得满头大汗,直到游客自己找回来才算松一口气。这就是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毅力默默地工作着,也在这种无偿的服务中体会着成长的快乐。

共筑同一片蓝天

在我国,据统计有6000多万残疾人,之所以称他们为“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生活贫困,他们的世界也少为人知。我校理学院的爱心社的同学们关注的就是这些残疾人,将自己的关爱毫不保留地送给他们:爱心社的同学们深入道里区,为残疾儿童耐心细致地补习功课,一补就是5年。有一位患病的妈妈,主动打电话到学校,请求同学去给她身患残疾的孩子补课,爱心社立刻组织8名同学去给这个孩子补课。6年来先后有5个班、73名志愿者参加到这个行动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既耗费时间又没有报酬的工作”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朴实和让人感动:“一个人的爱被很多人分享,不会变少了,而是变多了,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美妙的事情吗?”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样存在着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便是占有相当比例的特困生,他们同样需要别人的关爱。成立于2004年的土木学院勤工助学中心将自己的爱心倾注到了这些特困生身上:在元旦节的晚上,中心的同学们与特困生一起联欢,一起包饺子,让他们在开心中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中心还为特困同学免费提供家教信息,让他们靠劳动挣取生活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当中心的同学谈到工作的回报时,他们说:能看到这些同学灿烂的微笑,就是最大的回报!也正如他们所说的:“有时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别人也在帮助我们!”

服务的群体在增长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先进集体,他们的事迹同样让人感动和敬佩:常青藤志愿者协会一如既往地开展“见习楼长”行动,为同学们提供细心的服务;材料学院多年来保留着照顾退休老教师的传统,在感恩中使自身的思想受到教育、升华;校团委绿色协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进行回收废旧电池和荒野考察等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着环境保护的理念;此外,还有华德学院爱心社、人文学院盲聋哑学校志愿服务队等等。

此次活动全面展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它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而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看看我们的周围:杨振岭同学的事迹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学习杨振岭的热潮却丝毫不见减退。这说明在新时期,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学习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时期,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正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着雷锋精神新的内涵!

第三篇:让雷锋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焕发新彩

让雷锋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焕发新彩

玉门三中政教处

张亭轩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一直以来“雷锋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青年无私奉献,积极向上,时至今日“雷锋精神”仍就被广大青少年传承着,并用自己的行动为其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形式。重新解读“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我们将不会因为“学雷锋活动月”的结束而停止,而是勇往直前,让雷锋精神践行在行动中。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份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驱除了一点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是啊,这是雷锋日记中的几句话,而雷锋也用他短暂光荣的一生做出了最好诠释:读书,他是优秀学生;种地,他是最好的把手;做工,他是工作标兵;当兵,他是最好战士。他总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这简短的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青春,什么是最大的幸福,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一.抗震精神和奥运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我们看到了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带给人们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人们自发的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去,救治伤员,运输物资,捐款捐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人们生存和重建家园信心的源泉,成为抵御灾难的巨大力量,那就是伟大的抗震精神。在比赛场上,赛场内外有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那就是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从北京申奥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从各种场馆的建设到各种配套服务,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首都到地方,所有的人都在为一个目的为努力,那就是要用行动来支持北京奥运。伟大的精神成为了一个民族有力的支撑,让我们能够共同面对困难,积极进取,这两种精神其实是对雷锋精神最好 的继承和发扬。

在学校,我们平时总是感觉我们的学生冷漠,没有活力。但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互相奔走,捐款捐物,担忧的表情,祈祷的场景令人感动。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同学们为班级荣誉,拼尽全力,赛场上总会看到运动员在跑道上坚持着,同学们在跑道外陪跑、鼓掌、呐喊……谁说他们冷漠,谁说他们没有激情。只是我们应该创造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和成长。二.不抛弃,不放弃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

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之后,士兵许三多在部队的成长经历过程中,从他身上表现出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得到全社会的热议。一部电视剧的热播,一个演员的蹿红的背后表明了社会对一种精神的认同。我们经常说在干工作的时候要发扬“钉子精神”,有钻劲、有韧劲。钉子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的内涵一致的。许三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由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终于成为‘老A’班的佼佼者。许三多的成长经历中有着太多王宝强自己的影子,从一个北漂的少年到两项金鹰奖的得主,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成就了戏里戏外同样的辉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缺少不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雷锋同志一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钉子精神成就自己的辉煌。

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没有超人的资质,没有骄人的家庭背景。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将会有多少人变成“许三多”。长跑中,不到最后终点不停步;一道题,做不出来不睡觉;一篇文章,背不出来不吃饭……学校里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背影,他们其实是我们学生的好榜样,他们诠释的也是雷锋精神。三.责任心和使命感是雷锋精神的内核。

在北京的一次重大火灾的扑救过程中,五名消防官兵为了挽救国

家的财产而让火舌吞噬了年轻的生命;西安优秀的志愿者熊宁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而四处奔波,最后遭遇车祸而魂归高原;最美妈妈吴菊萍讲述起惊险的一幕时,只微笑着淡淡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尽管最美妈妈把自己的善举全部归结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因车祸瞬间挽救学生身受重伤,双腿高位截肢,至今躺在病床上;最美司机吴斌与世长辞……他们用倾尽全力去帮助别人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机会成为像熊宁一样的英雄,我们都在普通的岗位上,但是只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人,这就是用行动最好的践行了雷锋精神。

当我们组织学生去玉门市敬老院慰问时,孩子们的细心周到、真情真意带给了老人们欢笑和家的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去感悟和成长必将成为这些孩子一生的财富。

希望工程、关心弱势群体、组织和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等,学雷锋活动的形式愈来愈多样化,雷锋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包含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谐等诸多内涵。随着对于雷锋精神的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必将成为一种优秀文化和精神价值的符号,成为广大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导向。带给我们教育者更多的启示是:让雷锋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焕发新彩。

第四篇:传承齐鲁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传承齐鲁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齐鲁大地,在言谈话语中经常谈及齐鲁文化,要想传承宏扬齐鲁文化,必须首先了解齐鲁文化的内涵。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齐国方面来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宴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孟子。齐鲁文化的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里。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5000年中华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

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一、以人为本

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无论是儒、法两家重人道、轻天道,还是道、墨两家重天道、轻人道,人都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天、地、人并为三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事归依于天道,把人的伦常情感贯注于“天道”,使“天”变成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实际把“天”还原为人,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

由重“人”出发,各家无不重视高扬人道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始于爱民”,《荀子》的“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放射着以人为本的光辉。人道精神体现最突出、理论最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光辉的一面人道主义旗帜,他创立的儒家文化体系称为人学体系,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突破了阶级的、种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为一大类来看待。他的“爱人”,是人类之爱,这和他的“有教无类”是一致的。

二、以仁为核心 齐鲁文化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以人为核心的。

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什么是“仁”?“仁者仁也”,“仁者爱人”,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把孝悌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成员中,既是“泛爱众而亲仁”。把仁爱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用于治理政事,就是“为政以德”,是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在政治上的应用。反应在教学上,即“有教无类”。“爱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孔子崇尚周礼,但对周礼绝不照搬或机械套用,而是循其基本原则思路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大突破。他引仁入礼,要求礼一定要符合仁的精神,也就是守礼不违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以德为美

齐文化和鲁文化尽管存在差异,如鲁文化崇尚礼,遵循“亲亲尚恩”,而齐文化崇尚“尊贤尚功”,但就道德及价值观的看法却近乎相同,都认为讲道德不能不讲修身,讲修身不能不关注道德。从根本上说,齐鲁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讲究“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公的座右铭是“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了德政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论语》讲“齐之以礼”,“见贤思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可见,道德是当时人们内心的普遍追求,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然有两点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把道德看作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追求,且认为这种追求是可以实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传统道德多方位的回答了应该怎样做人这个基本问题,许多形式和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以孝为先

孝指子女对父母在尊敬、抚养、送终等方面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胛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儒家视“孝”为“仁”之本。《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在是精辟。孔子还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侮辱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或腰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出“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孝”与“敬”、“孝”与“顺”联在一起,叫“孝敬”、“孝顺”。要想对父母、长辈作到孝,必须对他们作到敬,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受人尊敬。同样,要想孝,必先顺,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一顺百顺。

“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难以动摇。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孔子提倡“孝悌”,应用于社会,就是“忠义”。孝,是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忠,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义,是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

五、以和为贵

“和”即和谐之意,它被认为是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和”的概念。孔子把“和”作为最高政治伦理原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他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与人相处时,应力求作到和睦、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中庸》中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子作了回答,并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则矫;中立而不倚,强则矫。”即君子以和待人,而又能坚持原则,不为流俗所移。孔子所遵守与坚持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礼仪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便达到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子思在《中庸》中也论述了和的概念,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把中、和从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的哲学高度。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即把天道与人道结合在一起,而达到“致中和”的结果。人与大自然达到了普遍和谐,大地上的万物就得到风雨的调润,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周易》也论述了“和”的概念:“千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认为,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正性命,保持完满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六、以礼为范

“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论语》中多次谈到“礼”。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仁”的思想,而礼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儒家主张只有“齐之以礼”,老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不会去做坏事。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束人。孔子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雍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作为君子,一方面要“博学宇文”,广博的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孔子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仁的内容,仁具有了礼的形式,即内容与形式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夫、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父、夫体现了“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董中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有生来具有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民国初年,孙中山借鉴“五常”,提出了八个德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孟子也提出五种“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而这五种人际关系包含相互对等的意思。如父子之间,是一种亲情关系,孝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等级之上的。君臣之“义”也是如此,其中包含着人格平等的意义。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等级地位来衡量的。

八、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阴阳和谐是《易经》的灵魂。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先秦典籍《左传》、《国语》中阴阳连用多见。道家对先民的阴阳思想加以弘扬。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包含者阴阳两个对应的方面。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他认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过度的喜与怒会伤及阳气与阴气,阴阳相侵会伤害身体。他指出毗阳毗阴的相对性,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和谐性。

汉代大儒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五行诸学派的思想成果,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地之气,和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阴阳五行四时有序的运行中,万物生生灭灭。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概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人格化,使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儒家一贯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和谐共济问题,并不断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百物,其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大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王夫之也说,宇宙“合同而不相悖,浑然无间”。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祖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和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九、以“中庸”为基本方法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辨证的思想方法,由于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书的发挥而完善。

“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种涵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恰好、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孔子将“中”的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发明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先久矣。”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所谓“中道”,也有适宜、符合的意思。孟子也提到“中道”,“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所谓“中道”,就是要向工匠做工要中于绳墨,射手要合于毂率一样,符合“道”的要求。《礼记 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也是合乎于道的意思,与折中调和、中间道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他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内外协调,保持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到反面。而只有中道才是常道,才能持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坚持中常之道,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十、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因时变革,是齐鲁文化的一大特征。周公制定周礼,孔子创立儒家思想,都是坚持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历时800年而不衰。

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始祖之后,五个月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疾也”,太公答“我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他认为“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行九府圆法。九府圆法即货币之法,以助商工之业和鱼盐之利。史载,太公先立“九府圆法”于周,“退行之于齐”。他把货币之法视为“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为政之大端也。”荀子对此评价说:“财货流通,无不尽致其用,四海之内,若一家也”。经过太公的改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首先改革了行政管理体制。“制国以为而是二十 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这一改革一举多得:通过使民类聚,专业生产,同类授业,以利技巧;通过分类务事,使民不相盅惑;通过兵农合一,农战结合,使国泰民安;而且有利于形成社会公德,使人民“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世同居,少通游„„居同乐,行同和,死同衰”。其次官吏选拔制度,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各级官吏。主张“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并规定对初选的人员,必须到其所在的乡里进行考察,“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历”,若考察合格,任为“赞”,即早期的实习和助理制。再次改革了税制,打破了“力役税”,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和物产而征税,从而“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同时改革关税,“使关市几而不征”,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以“通齐国之鱼与东菜”。这些改革使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后来,齐威王又进行了吏治改革。齐威王即位之初,面临的处境是,国家危机,“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内外交困,四面楚歌,长达九年。为匡国救弊,威王首先从吏治入手,亲察吏治。他派使臣深入乡里,实地观风,微服私访,获取实情,然后重奖严惩。其中,给务实爱民、不善求名、曾遭诽谤的即墨大夫以重奖和正名,封之万家。对贿上窃名、不务民事、不修国防的阿大夫,烹杀示国。对朝中曾赞誉阿大夫的左右臣僚,一并烹之。并以此为契机,修订法律以督奸吏。威王在对二人行使赏罚之前,有一番话很值得思考。他对即墨大夫说:“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默,田野辟,民人给,官五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对阿大夫说:“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威王通过改革吏治,大震于天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因时变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法久必生弊。持则危,僵则死。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异中衍生,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变,这样才能循环无穷,螺旋式发展。变革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同胞。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变革。变革与创新都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方式或途径,都是一个民族发展与生存的灵魂

第五篇: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服务社区群众

(通讯员:李志斌蒋世艳)前不久,石榴红小学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做文明卫生好少年”活动刚接近尾声,3月4日,学校又迎来了以“雷锋精神伴我行”为主题的学雷锋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雷锋事迹,为了让雷锋精神永驻心间,2014年3月4日下午第二节课后,石榴红小学学生在少先大队辅导员彭松老师的带领下,手擎红旗,拿着笤帚等工具,迈着整齐的队伍向辖区——八向社区进发,在辖区街道、居民住宅区,孩子们扫的扫,捡的捡,个个干得有模有样,劲头十足,他们把社区道路、居民的房前屋后的白色垃圾都捡得干干净净,深受社区群众好评。

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以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同时也为城市创卫工作的顺利进行出一份力!

石榴红小学

2014年3月5日

下载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文明美德-----在学雷锋活动总结暨“文明美德班级”、“文明美德之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黄宝田老师们、同学们:春风送暖桂花香,文明美德满天星,学习雷锋结硕......

    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共建和谐校园 ——070212团支部 一、活动背景: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年是雷锋纪念日46周年,也是第十一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做文明的好少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传承雷锋精神,做文明的好少年》。五十多年前,雷锋同志在他短暂的22年的人生岁月中,用他平凡朴......

    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一提起雷锋,人们马上会想到我们主流媒体对这个普通战士的基本定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应该说,这种定位是那个时代的产儿,也反映了当时举国上下急于求成,盲......

    传承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 展现青春风采 雷锋精神,是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土地的一滴水,是哺育有用生命的一粒粮食,是永远坚守岗位的一颗螺丝钉。如今,时代在改变,观念在改变,但是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

    爱心旗帜——雷锋精神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见在他那短暂的人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给别人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安慰。转眼间,雷锋离开我们已经近51年了,但数不清的......

    “雷锋精神”在仙桃职院传承[模版]

    “雷锋精神”在仙桃职院传承 职院“英雄”张远远勇救落水儿童 3月4日,天气阴冷,天空还不时的飘着小雨,地点镜湖,中午时分,突然从湖边传来了一阵稚嫩而又焦灼的呼叫声,“救命呀,有人......

    学习雷锋,传承美德,让雷锋精神永远闪光!

    学习雷锋,传承美德,让雷锋精神在农商行永远闪光! 尊敬各位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雷锋,传承美德,让雷锋精神在农商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