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中学生歌唱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歌唱的心理素质
歌唱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歌唱技术技艺的艺术,同时也是歌唱者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控制下使用自身“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但是,中学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身心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许多孩子在演唱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心里长期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中,从而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由此,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互相作用的总和。歌唱心理来源于歌唱者大脑对歌曲的反应,有反作用于歌唱者的演唱行为。歌唱心理通过歌唱行为得以表现,但歌唱心理是一种情绪,它对演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理有负担,就会直接影响歌唱。例如,这阶段的孩子,虽然有的在台下唱的不错,但上场后就大打折扣,紧张的不能自控,出现心跳加速、声音发颤、忘词跑调等现象。当然,这些现象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伊·卡·那查连柯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例如,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该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演唱时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发生器管才能处于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实践证明,只有心理素质好、技术掌握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好的演唱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台下唱的不错,一上台就怯场,这就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这种过度精神紧张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演唱在不是很正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正常的歌唱状态发生了变化,驾驭声音的能力降低,声音一旦控制不住,精神就会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总是浮的很高,这就使嗓子、下巴用力,演唱水平发挥失常,这些都会影响歌唱表现以及歌唱成绩。
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不会因为其实际歌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歌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并取得优异的演唱成绩,是良好歌唱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想的心理状态应是即自然放松又不懈怠,即高度集中又不紧张慌乱,这样才能在演出、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歌唱、比赛甚至以后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后,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歌唱水平是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自信心就是演唱者——学生,相信自己“我能唱好”。我所带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羞于表达自己,不敢将自己的歌声展现给大家,唯恐自己唱得不好被同学耻笑,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自信心。我认为,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好的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转为积极地歌唱欲望,良好的情绪以及平衡的内外肌体,自信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伴随着整个表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你唱的真棒”、“能不能再为我们唱一首”这样的字眼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有勇气再唱一次歌,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标。
二、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音乐实践向来被看做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和检验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演奏、演唱或感受实践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能开放的、自由的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参与到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中再加上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不仅会使他们从感受美、鉴赏美、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例如,在课堂活动中,老师积极组织一些类似于班级演唱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可以开展地域性民歌演唱会或地域性器乐演奏会等,让同学们都来讲述一下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强他们即兴表述能力及演唱或演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歌唱欲望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首先,教师在歌唱欲望方面要起带头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跟歌曲有关的故事及情节,让他们用歌声描绘故事,以情带声,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有增强了他们的歌唱心理素质,为以后上台打下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
除了课堂活动外,还应该多多参与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性音乐活动是指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为竞赛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竞争性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越挫越勇,增强其心理素质。首先,从知识性与娱乐性来看,学生要积极的储备相关的知识、刻苦的训练并提高相应的技能,这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提高了音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次,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如果失败就要尝试如何面对挫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欣赏他人的成功。这些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
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过程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对演唱作品的正确把握
首先要对演唱曲目有深刻的认识,要揣摩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要注意琢磨与作品相符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样可避免注重声乐技术技巧带来的心理紧张,从而很好的进行演唱。其次,每首作品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学生在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生命,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这样在演唱时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中。由于演唱者为中学生,因此在这一步,教师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我们应该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歌唱心理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使演唱达到一个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素质培养计划简介
我国正式开展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历史,各大中小学校也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取到了不错的成绩,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要矛盾,因为资源有限,大部分学校只能保证“教书”,而“做人”方面还是做的不够系统和彻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最近一则倍受关注的新闻:2012年19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名10岁女生结伴手拉手跳楼后被摔伤送往医院,她们自杀的原因是“想跳楼死了,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一系列的案例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
中学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游戏成瘾:
表现为:
1、不能控制网络使用时间;
2、在网络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使用出现抑郁、焦虑、社交障碍如亲子关系危机等症状;依赖虚拟感受,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严重后果:重度网络成瘾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3、自杀倾向:
主要原因:
1、抑郁等心理障碍;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先兆:
1、严重抑郁症状;
2、梳理过去事件;
3、将自己财物整理并馈赠他人;
4、暗示话语。
4、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高达46%,年增加率超过5%。
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1、有些家庭环境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
罪的温床;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问题虽多,但这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能否解决和度过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了。因此,从小开始给予一个正确的心理引导和系统的心理健康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亡羊补牢”的教育手法,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选择一个专业系统的素质教育模式,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青少年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基于此,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这使他们情绪易波动,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于是,他们在强大的诱惑和压力下,再加上心理抵御能力的脆弱,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走向歧途。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因为叛逆心理,大多不愿意主动找老师,家长倾诉自己的困境。导致了父母、教师及学校心理工作室的教育工作很难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真善美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设计了一套专业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案,与学校,家长多方面配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一方面针对中学时期出现的常见问题设计专题心理辅导方案,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给青少年一个晴朗的花季;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专题能力拓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更多的能力,帮助青少年挖掘出自己的个性和潜力,更积极得面对压力,面对生活。
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阳光的美好未来;给学校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家庭一个更加和谐的温馨氛围;进而让社会的明天更加朝气蓬勃。
中学生素质培养流程简介
本计划将按照“评估——宣传——援助——长期机制”模式规划。
一、评估
1.评估对象:学生
2.评估者:公司委派
3.评估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卷》(16PF)
《自评抑郁量表》(SDS)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
4.评分标准
由本公司专业心理团队进行系统的统计评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权威性。
5.结果送达
评估结果送达过程中,注意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以免让学生对评估产生反感,以致于对心理援助甚至是公司产生反感。
二、宣传
1.宣传对象: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2.宣传方式:讲座、海报等方式。
3.宣传者:公司委派、学校配合。
4.宣传内容
针对评估结果选择宣传主题,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心理援助的必要性,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
三、援助
1.一对一援助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学生特别是家长主动求助,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援助。
2.团体辅导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针对班级内或校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四、长期机制
1.长期合作
公司可作为学校定点心理援助顾问,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个月进行一到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共同营造健康校园。
2.拓展援助
学习行为矫治,包括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记忆力训练等心理素质训练。开展团体训练,内容包括团队精神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压力管理训练等。
3.模式延伸
以上模式运行成熟后,可将该模式推及老师及家长,包括老师心理援助、师生关系援助、亲子关系援助等。
第三篇:如何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
在“D:ITEXAMWordST”文件夹中有一个Word文档“WORDST.DOC”,请用WORD应用软件将它打开,按以下要求完成文字处理操作(没有要求设置的文字应保持原来的文档格式,考生不要做本题要求之外的操作,也不要在题目要求之外添加或删除任何内容,否则将影响得分,文章的第一行为标题行):
1.设置文档正文的第1段落(“做为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而且要培养中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素质。”)行距为20磅,对齐方式为右对齐。
2.把文档正文的标题(“如何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设置成为红色、黑体、斜体、二号字。
3.把正文的第4段落中“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缩放比例改为200%,并加下划线。
4.将文档正文的第5段落(“
三、表扬及时:....而且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升华。”)设置为首行缩进2个字符,左缩进为2个字符;段前距和段后距为1行。
5.设置文档页面大小为B5纸大小,设置页边距为上(3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
如何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
做为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培养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中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素质。
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看,他们年龄小,看问题表面化、片面化,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浅薄,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无论是待优生还是优生,都会直接影响其正常学习,因此,必须因势利导,及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用真挚的爱感染学生,例如,对有的学生基础差,每次考试都不理想,情绪很低落。对这样的学生,既不能横加指责,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帮助他解除思想顾忌,增强自信心,使他真正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爱心,使他不孤寂。
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比较差,会因偶发事件导致心理矛盾。这时,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则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平和、温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开导。
三、表扬及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他们的举止受思想的支配,凡是能关心集体、能替大家服务的点滴好事都要及时表扬,不仅评价了他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升华。
四、理智的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看明白的能解决的困难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立倾向。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极大灵活性、有计划性和主见性。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习进步。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能正确对待,分析失利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尊自信。
可见,无论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都需要以爱相待,以心相知,以诚相交。师生之间要平等,放下架子与学生心灵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创设学生的学习氛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爱心的基础上加以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四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整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索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 乏。
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仍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以〈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参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
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 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坛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 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人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
第五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入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