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要:在概念声乐教学要解决的声音,唱歌技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心理因素在演唱会。歌手胆小,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一系列心理异常,它会影响唱歌正常进行。唱歌和歌唱心理素质的成功有直接关系。文件强调这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歌唱技巧和技术,但也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词:声乐教学文化心理素质歌唱的歌唱训练,艺术规律,在实践中的心理变化,是提高音乐会的艺术技巧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与艺术实践证明了的客观事物,周围物质的影响,并产生各种不同的将显示随着心理的形式,如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唱得不好,离开老师找不到唱歌的感觉,有意识的感觉意识。这也是一种依赖心理的人的一切行为的结果,住在心理移动支配和控制,心理活动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实际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类行为的表现;对人的行为表现的不利影响,甚至破坏。声乐表演艺术的该名男子是一个高度立体性的表演艺术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心理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歌手的影响 歌唱心理问题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正常水平的发挥,如缺乏信心,歌手演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的心理往往发生在初学者和性格比较内向的歌声身体。他们通常生活和学习,可能表现出自卑,悲观。教师和广大市民,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消极情绪达的前脸不到适当的刺激,有没有在影院的强烈愿望的表现时,甚至手脚冰凉。不愿发挥。唱歌缺乏信心,并最终导致失败。这些学生是在事实上声乐技巧,有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不能显示。主观因素,重要的是唱歌的心态能平衡。在客观条件,教师不可忽视的水平和能力,为您和学习环境,每天音乐。这歌声是令人愉快的活动,教师首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教态和学生唱是必要的激励教师的愿望。良好的理由善于鼓励学生唱歌曲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统一唱歌,唱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使用的气息,音量控制,歌词的正确发音,表达风格一致,这首歌的心情表达的准确性,以调动学生的歌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唱的热情。经常使用,以鼓励学生的信心逐渐增加,调整自己的状态,排除杂念和干扰,心静,神,而是集中精力,循序渐进到声乐学习声乐表演,不同的观众,尤其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紧张,因为出现故障或由于各种原因不敢阶段造成的,那么你就需要自我调节,调整他们自己的的心态,消除恐惧通常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良的心理品质唱歌的原因 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有关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次演唱会是非常好的,通常在课堂上唱,表演自由,但你想显示一个启动前出汗的手,双腿发抖,紧张,和未来卡等,使所有国家舞台耗尽,根据不同的人经常玩混乱和舞台。这场音乐会是一个典型的情绪压力是心脏质量是有问题。我知道的心理状态是不奇怪的,但不是病态,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从心理出发的艺术家,歌手紧张的原因,那就是歌手非常关心人们是如何我的演唱会的评价。“其次,他们缺乏信心或看其他歌手的高水平发挥,我有一个低自尊等,如果平时的基础是坚实,音乐会的曲目熟悉的地方坚定的基础,可以更完整的把握轨道要领,紧张的表现,可以显着减少。相反,他们会挺身而出,以增加紧张。为了避免挫折,这是最好的学习目标,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设置。这将是头脑清醒来的精神,心情舒畅,促进唱歌的愿望,实现学习,有效地调节心理平衡和唱歌机制。心理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和限制的歌手唱这从学生自己的心理甚至不是因为实际的歌唱能力水平发生了变化。与演唱技巧,歌唱表演,比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取得了出色的音乐会演出,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歌唱水平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想的精神状态,是很自然的放松不懈怠,不必紧张和恐慌是高度集中的,所以进行的比赛中发挥出预期的标准。
(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唱它既有主观能动因素,但也受客观条件。运动技能两方面的功能,能够唱的主观因素。找到一个会呼吸深呼吸,打开喉咙,技术,吐字如高位置阐明了正确的方式。精确地说,劳的方法,可以了解快速,偷工减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求将有能力因人而异人不时不应操之过急,急。有一个比较高的技能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必须争取所有的培训机会,并消除一切障碍,克服羞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消除担心这首歌的心理情绪的结果,维持一个和平的心灵潜修的辛勤工作状态,高人大胆,增强必胜的信心。重要的是这首歌唱的心理能力平衡的生理条件的歌声,是好还是坏,等等。在客观条件下,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对你和学习环境的日常音乐的影响不可忽视。面对上述,这是最好的学习目标,设置在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将是清醒的精神,心情舒畅,促进歌唱渴望学习的心理平衡和歌唱机制实现有效监管。避免沮丧。音乐会的艺术魅力和良好的歌曲唱的心理分不开的,如声乐技能培训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教学的重要,我们不仅要学习,学习精细唱歌的技巧,不能忽视教育的歌手的心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锻炼,冷静,冷静,稳定,勇于面对紧张的演出实践,一步一步从恐惧到信心,冷静,使演唱会超出自我。参考文献: [1]江俊辉。从心理学透析歌唱心理的研究[J]。一百年的艺术,2004(5)
第二篇:如何培养中学生歌唱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歌唱的心理素质
歌唱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歌唱技术技艺的艺术,同时也是歌唱者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控制下使用自身“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但是,中学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身心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许多孩子在演唱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心里长期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中,从而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由此,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互相作用的总和。歌唱心理来源于歌唱者大脑对歌曲的反应,有反作用于歌唱者的演唱行为。歌唱心理通过歌唱行为得以表现,但歌唱心理是一种情绪,它对演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理有负担,就会直接影响歌唱。例如,这阶段的孩子,虽然有的在台下唱的不错,但上场后就大打折扣,紧张的不能自控,出现心跳加速、声音发颤、忘词跑调等现象。当然,这些现象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伊·卡·那查连柯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例如,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该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演唱时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发生器管才能处于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实践证明,只有心理素质好、技术掌握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好的演唱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台下唱的不错,一上台就怯场,这就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这种过度精神紧张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演唱在不是很正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正常的歌唱状态发生了变化,驾驭声音的能力降低,声音一旦控制不住,精神就会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总是浮的很高,这就使嗓子、下巴用力,演唱水平发挥失常,这些都会影响歌唱表现以及歌唱成绩。
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不会因为其实际歌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歌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并取得优异的演唱成绩,是良好歌唱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想的心理状态应是即自然放松又不懈怠,即高度集中又不紧张慌乱,这样才能在演出、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歌唱、比赛甚至以后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后,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歌唱水平是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自信心就是演唱者——学生,相信自己“我能唱好”。我所带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羞于表达自己,不敢将自己的歌声展现给大家,唯恐自己唱得不好被同学耻笑,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自信心。我认为,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好的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转为积极地歌唱欲望,良好的情绪以及平衡的内外肌体,自信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伴随着整个表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你唱的真棒”、“能不能再为我们唱一首”这样的字眼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有勇气再唱一次歌,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标。
二、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音乐实践向来被看做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和检验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演奏、演唱或感受实践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能开放的、自由的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参与到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中再加上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不仅会使他们从感受美、鉴赏美、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例如,在课堂活动中,老师积极组织一些类似于班级演唱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可以开展地域性民歌演唱会或地域性器乐演奏会等,让同学们都来讲述一下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强他们即兴表述能力及演唱或演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歌唱欲望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首先,教师在歌唱欲望方面要起带头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跟歌曲有关的故事及情节,让他们用歌声描绘故事,以情带声,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有增强了他们的歌唱心理素质,为以后上台打下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
除了课堂活动外,还应该多多参与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性音乐活动是指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为竞赛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竞争性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越挫越勇,增强其心理素质。首先,从知识性与娱乐性来看,学生要积极的储备相关的知识、刻苦的训练并提高相应的技能,这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提高了音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次,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如果失败就要尝试如何面对挫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欣赏他人的成功。这些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
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过程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对演唱作品的正确把握
首先要对演唱曲目有深刻的认识,要揣摩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要注意琢磨与作品相符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样可避免注重声乐技术技巧带来的心理紧张,从而很好的进行演唱。其次,每首作品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学生在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生命,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这样在演唱时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中。由于演唱者为中学生,因此在这一步,教师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我们应该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歌唱心理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使演唱达到一个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会使得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本文从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基于情感培养的方式,研究了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声乐教学;情感培养;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物质上的追求发展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各种娱乐方式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交流情感。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及乐器等,在艺术领域中属于人们的重点精神追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灵魂。老师们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所具备的思想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以及创作的能力。而将情感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里,让学员们对艺术作品充满感情,有利于他们去充分理解作品,感受艺术的灵魂。声乐属于艺术中非常需要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演唱者要演唱好声乐,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这首歌曲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听众的共鸣。如果演唱者只具备演唱技巧,却不具备丰富情感并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只会使得演唱死板无趣,不能直击人心。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在传授演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对歌曲内在感情的理解。
一、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中的情感培养
若想一首艺术作品被大家认可,不能只有歌词以及曲调的优秀,还需要表演者的表演功力。而演唱者的演唱是否能打动人心,关键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只有将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的演唱结合起来,才能让该音乐作品得到大家喜爱。而现在很多高校是将声乐艺术简单地理解成声音艺术,不注重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只注重歌曲本身的演唱技巧,在某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可以给人声音优美的印象,但是由于表现能力不够以及精神内涵不足使得其不能被大家接受。
(二)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需要多次练习后才能领悟该内容,这会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虽然多次练习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该歌曲所具备的氛围,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理解力与感受能力,使得他们的歌曲表达更加充满精神内涵。
(三)对情感培养理解偏差
很多高校以及老师都能意识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情感培养的概念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将情感培养局限在大脑思维中,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将情感培养与声乐练习结合起来,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的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直击人心,获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应当饱含情感的,当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时,教学语言的魅力就立马突显出来,学生的情绪是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带动和感染的,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够牢牢的“黏”住学生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当然,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进行投入,装模作样或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精选教材类型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学生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好作品,必须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正确的作品。这一方面包括优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另一方面还包括优良的教材,可见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得到精选后才被老师使用。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学校应该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声乐艺术本身所需,选取最为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培养。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鱼目混珠的作品,应该不予选择,而对于那些虽然优秀但是与本校教学特点不相符的作品也应该舍弃。
(二)设置特殊教学情境
设置特殊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设置特有情境,使得学生们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们领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这种特殊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外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分析作品背景
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歌曲,因而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在时代与环境,即作品背景。由于作品背景会影响歌曲创作者的风格以及歌曲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并且培养他们的演唱内涵。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如同走进了该歌曲所在时代,在心灵上以及情感上都能更为接近当时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能据此将歌曲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江南的歌曲婉约优美,西北的歌曲激昂豪放等,都有利于他们去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四)情感与发声的结合在老师对学生教授声乐的发声时,除了要求发声的音准正确外,还应该对他们情感的表达力加以培养。例如在歌曲的发声练习中,如有需要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段,可以让他们在发声的同时去联想悲伤的感觉,调节面部表情,表现出伤心与痛苦,甚至可以哭出声来,如此便能帮助他们日后演唱时收发自如。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充满感情时,便会受到吸引从而自发主动去研究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门门道道,对艺术以及歌曲作品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全面与独到。而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便捷,老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丰富经验,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哪首歌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歌曲里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包含的感情是甜蜜还是悲伤,表达的是恋情还是革命等,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含的意义与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若演唱者具备情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情感打动观众,可以更好地诠释其音乐作品。若是演唱时毫无感情,则会显得整个演唱空洞无力,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帮助学生充实音乐技巧
演绎好一首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表面的技巧,还需要内在的技巧。而内在的技巧说的就是歌曲的表达方式,包括在歌词里某段话或者某个词上应该如何发声,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具备何种表情等。而情感培养正是一种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后正确诠释歌曲的方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教会他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发声,以更好地抒发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前部分表达赞美应该发声柔美温馨,而在后部分表达愤怒时,应该发声激昂高亢,如此才能充分表达好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文文,朱先华.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2):131-133+140.[2]鲜婉弢.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288-289.[3]李延俊.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3):47-48.[4]余芬.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65-68.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中心学校陈玉琴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中小学时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专家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素质等看作一个整体来抓。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沟通,让他们获取信心,以克服异常心态的发展,从而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的更快乐,生活的更幸福。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品质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对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大有裨益。为此,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与数理化学科所具有的精确性不同,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百个读者心目中定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语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主旨的探求、人物的品评、写法的分析,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语文教师正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向书本、向权威、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学生阅读的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多种体载的文学精品,语言精美,形象鲜明,而且风格各异。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如在学习《留学巴黎》一文后,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大音乐家冼星海身陷贫贱,不失大志;忍辱负重,执著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学艺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把在国外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之情与对多难祖国的眷念、隐忧、焦虑之情融合起来,化为催迫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终于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崭露头角。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困难吓倒。相信自己,相信成功。从而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现在的作文教学仍以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为目标,只注重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这些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写作的另一个功能——宣泄情绪。生活是复杂的,人的情绪总会有喜怒哀乐,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冲动性和 1
不稳定性,但他们又缺乏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而作文,包括周记、日记和心理随笔,正是他们宣泄情绪情感的好渠道。因此,我提倡学生平时坚持写周记、随笔,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在批阅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和适当的辅导。我班的一位学生在一次竞赛中没有考出预期的成绩,他在作文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显得十分悲观。我就在其作文后写了这样一句评语:“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待挫折,也是一位同学人格成熟的标志。推动我们前进的,不是鼓励,就是挫折。”之后,他的情绪有了起色,也重新找回了自信。
三、在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种做法: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创意说话训练”,话题自选,人、事、物、情、见、闻、感、悟,畅所欲言,可以通过演讲、讲故事、朗诵等多种形式,各显神通。通过说话训练,学生的胆子大了,口才越来越好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逐渐形成了对自我合理的评价态度,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由遇事抱怨环境或他人,转向着重改善、提高和发展自身,并最终自觉控制、规范自我,以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和同学的人际交往上,逐步形成了诚恳、坦率、幽默、助人、守信等有助于增进其人际吸引力的个性品质,学会了正确地评价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有效的沟通。说话训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有利的,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自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创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如上学期在开展《唱响青春之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我提议让同学推荐。经过推荐、筛选,有十位同学被选出来了。随后我让他们分成两组,根据计划准备,未被选上的同学也纷纷帮忙找资料。经过大家的精心准备,活动那天,同学们发挥出色。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选拔成员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共同表演时,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依内容设计情节,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规范意识;活动中的成败还使学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见,语文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心理素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多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第五篇:声乐技术教学中运用歌唱心理的方法
声乐技术教学中运用歌唱心理的方法
摘 要:歌唱时的思维活动、内心歌唱的作用和类似歌唱心理等等的心理因素,对歌唱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起着很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声乐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歌唱心理的方法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够对声乐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艺术;声乐教学;歌唱心理;运用;方法
歌唱时的思维活动、内心歌唱的作用和类似歌唱心理等等的心理因素,虽然至今没有较完整的、科学的论著,然而,在歌唱家的演唱中,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心理因素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声乐技术和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运用的所有教学方法中,均有运用歌唱的心理因素。人的情绪、感情、激情、热情及高级情感中的“美感”,都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中常常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若是今天学生的情绪不好,技术训练效果也不好;学生歌唱时不带着感情歌唱,技术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歌唱时没有激情,发高音就困难;歌唱时没有热情,声音就没有活力。还有,学生喜欢的作品就唱得好,不喜欢的作品就唱不好等等,都说明这些心理现象与声乐技术的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心理学科运用到声乐技术训练中去的理论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有一些体会,可供读者参考:
1.用在声乐技术支持下的声乐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技术“激情”。在声乐学生中间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他们听到歌唱家优美的歌唱时,就会激动而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而且感到唱得很自如、放松,感到很舒畅;在学习歌唱的环境里,听到一声充满激情的高音时,他们也会随之发出这个高音来。尽管那时他的情绪可能正处于低潮,然而,此刻似乎他已丢掉了自己不好的情绪,以激昂的情绪来代替。当歌唱作品已被自己理解,被自己感情接受以后,他会感到声乐技术发挥得很好,越唱越想唱,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得越好。
因此,教师以美好的声音和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形象时,即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唤起他们的歌唱欲望,这样的“共鸣”、“欲望”,即可使他们处于情绪饱满和感情充沛的状态之下,从而激起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和身体动作产生内部和外部积极的运动。这样,声乐技术的传授也就易于被学生接受。
2.启发和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声乐技术和艺术上的要求。音乐不用文字就能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并且对听众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因为音乐具有感人的“音乐形象”。歌唱音乐一般是和文字一道来表现“音乐形象”的。声乐技术以表现音乐和语言形象为目的。歌唱家将音乐形象通过声乐技术变为“声音形象”,语言和音乐都融合在一起了。在这里,丰富的想象是铸造“声音形象”的心理因素。当教师发现学生唱得很呆板、很机械时,常以充满感情的想象来分析音乐和歌词,使学生通过想象将作品的音乐、语言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对这些画面进行连续的想象,激起学生对声乐技术的追求。在追求中,声音形象被表现出来了。反过来,声音形象也使声乐技术得到稳定、巩固和提高。想象力来源于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声乐教师应提倡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各种艺术的欣赏活动,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它包含着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两个方面。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发声时对技术的注意力能合理地集中和分配,也是调动学生心理因素,为歌唱服务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歌唱发声技术中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均不是在孤立地完成正确的歌唱发声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因素的互相协调,配合一致的运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学习发声技巧过程中,将注意力合理地集中和分配到各个因素的实施上,以便完成这种多因素的协调运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注意了这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素的现象,结果还是完成不了正确的歌唱发声。发声中对各因素的“控制能力”,实际是歌唱者合理地集中和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学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他注意的发声器官的活动方面,同时还能注意到(这种注意力可能比前者弱一些)其他发声器官的运动。这就是教师常要求学生头脑对技术的实施,不能只是“一根弦”,而要“多装几根弦”。
教师应当用各种办法来协助学生对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的调节。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注意力,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集中和分配”。学生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在我们设法克服其主要因素时,还必须注意对其他因素的指导。在注意学生学习阶段中的技术同时,还应注意到前阶段的技术因素和后阶段技术的衔接。
第二,教师在学生学习阶段中提出的技术要求,范围不能过分扩大。应以学习阶段的技术目标为主,其他方面技术目标为辅,有重点地提出技术要求。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技术目标上,同时适当地在其他方面分配些注意力,以求得阶段技术目标的完成。
第三,当教师实施的某种方法、某个发声练习、某些教学语言已不能使学生合理地集中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应立即改变自己选用的方法、发声练习和教学语言,以促使学生重新合理地集中和分配注意力,使被抑制的注意力重新积极起来。
第四,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和学生的意志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在学习技术阶段或是艺术表现上都是如此。因此,在注意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
4.通过反复练习而使科学发声方法成为学生歌唱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反复练习而接近自动化了的动作,叫做技能。它的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以后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动作便一个接一个地自动产程出来。这里的技能是指初步学会的阶段。而熟练的技巧则是指技能形成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熟练掌握而达到完善阶段,其中活动的基本成分已经接近完全自动化了。
歌唱发声是人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活动。内心的歌唱总是引发着发声器官和肌肉的运动。长期反复的声音训练,便形成了发声习惯——即正确运用发声技巧的习惯。习惯会使人为了不去完成那种自动化了的动作而不安。习惯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但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改变它。
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发声毛病,这是一种长期接受错误声音影响而形成的发声习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长期反复的训练,可以用新的、正确的发声习惯破坏它,进而取代它。声乐教师所进行的工作正是这样的破旧立新的工作。在学习新的、正确的发声技能时,只有不断地使用它,才会不断地加强它。对于旧的、错误的发声习惯,不去使用它,那么,最终我们将会抛弃它。
歌唱中我们常常要求自然,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错觉中的自然。因为任何东西只有经过训练成为习惯,才能被人感到是自然的。歌唱中有错误的习惯被人感到自然,也有正确的习惯被人感到自然。从形成正确的发声习惯的角度来看,那些错误的发声习惯被人感到的自然,我们恰恰感到正是不自然的表现。教师的责任,就是用适当的练习和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表现出可靠的、习惯性的艺术行为。艺术性的歌唱正是正确的发声法成为歌唱习惯的结果。
将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技术教学中,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对提高技术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相信声乐技术将会被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而声乐艺术也必然会因此而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李铮、姚本先(主编).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