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安丧葬制度
南安丧葬习俗
内容摘要:丧葬是一种传统庄重的仪式,暗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本文介绍笔者的家乡——南安的丧葬习俗,从发丧、收殓、入殓、出殡、下葬等步骤略微的介绍丧葬制度。关键字:南安丧葬习俗
小时候就听大人提起“生宜在苏杭二州,死宜在福建泉州”。苏杭二州往往把孩子的出生看成是生命的延续,因此要举行容重的庆典活动。而泉州人却是对老年人的去世非常重视。不管是官宦世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极尽铺张之能事,让死者走得体面。不管是古时还是当代,人们都崇尚灵魂不死的观念,遵循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因此泉州的丧事都是礼节繁缛,隆重纷繁。南安作为泉州较发达的县市,丧事自然是草率不得。
南安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南安人对“死”这个传统观念的独特看法,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在南安,长辈寿数将尽,家属们要日夜守护在病榻前,子孙即使在他乡也须回来送终。病危者若为女性,还须及时通知娘家人。老人濒危时,要立即“净厅”,即用红布把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遮盖起来,俗称“遮神”。逝者的房门要用红布遮起来。儿孙们要赶到病榻前,聆听遗嘱,死者临终前要有儿孙到齐才算“有福气”。老人断气后,儿孙要不断呼唤老人,期望通过呼叫将死者的灵魂招回阳间,俗称“精神”或“叫精神”。呼叫一段时间老人无反应,才可确信已经去世。
在死者咽气后, 家属(俗称“孝男”)要在尸体未变冷之前及时为死者合闭双眼,把四肢和头部与身体摆直。要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擦洗身体,然后替死者梳头、整理面容。接着给逝者穿寿衣,寿衣以“重”(件数)计,上身七重,下体三重,都是逝者生前最好的衣服,最外面穿着绣着“福寿”的枣红色的特制寿衣,一般是生前定制好的。男的穿长衫马褂,女的则披凤衣裙,脚上都穿着黑布鞋。最后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俗称“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白枕头。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称为“长明灯”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驱赶恶鬼,所以它不能被熄灭。逝者头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放着几个包着红纸的芋仔,这碗饭就叫“枕头饭“。孝男们要去外头拔稻草,散乱的放在逝者的房间里,供孝男们跪着哭号,称为“温狗窝”。丧家跪在死者脚边,边嚎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孝男们都要披麻戴孝,穿着白色孝服,男的腰间绑着稻草,挂着一双草鞋,女的要穿白色长裙,男的头上绑着白布,而女的要戴着用白布做成的斗笠状,用没有线头的白线缝成的“头白”,没参加过丧事的孩子“头白”上缝一块红布,以减少丧气。孝男们的鞋子上,要用白胶带粘成“一”字形,代表家里有丧事。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 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则只贴一条白纸成“/”状,双亲既亡则贴“×”状。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纸轿夫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的姓名,类似对死者呼唤。”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大门上有挂着纸糊的白灯笼,白底黑字,称为“孝灯”,一边写着姓,一边写着“某某代大夫(大母)”,以有几代男性计,有孙男称“四代”,有曾孙男称“五代”。
丧家除了挂白灯笼,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俗称”外家“。“外家人”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逝者不可殓葬。南安人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
匆匆,称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大门门楣上挂头布白,门上的对联都要撕掉,丧家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逝者的黑白遗像,用黑纱布绑成一朵花挂在像上,桌上致”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有两个纸糊的小人偶,看守逝者,有两个白色的小灯笼为逝者照明。桌上还摆放着瓜果,如果死者有抽烟,还需摆上烟。来者必先拜忌,然后入内抚慰丧家。灵堂内哀乐奏响,与孝男们的哭声混合一起,使人好不心酸啊!
一家有人逝去,同宗族的人都要来帮忙。布置灵堂,招待吊丧者,给邻居门上栓红绳子辟邪,煮甜鸡蛋给逝者的亲属吃,晚上还要守护着灵堂,甚至到天亮。丧家还要请一个得道高僧来给逝者超度,请一个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好命人“来主持丧事,带死者”去死“。
死者入殓前,执事人等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和尚为其推算何时入
殓,名叫“开斗书”。和尚为其写讣告,讣告一般采用竖式
书写,告诉亲朋好友,何时逝去,何时下葬。
死者逝去后,家属每日三餐都要在灵前叫茶敬饭举哀,叫做“捧饭”。捧饭的日数以死者穿几重寿衣而定,如果七重则七日,到期“散饭”。丧家要给女儿家,米龟、芋仔,红枣灯一对,装热炭烘炉一个,都要用红纸包着,合称“烘炉火饭”。亲友们要丧家送为慰问金,俗称“金文钱”,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点燃两只香递给吊客,让其祭拜逝者。
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举行”辞生“的祭祀。”辞生“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将12枚硬币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硬币撒在地上,由死者的遗属去拾。同时,”好命人“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红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死者遗体入棺前, 孝男们要由“好命人”带领,拿碗或桶到溪边、水井去舀水,碗里放着两个硬币。舀水前要烧香跪拜,把硬币扔进水里,并念到“向你买水了”,据说是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这些水是极其神圣的,可助死者顺利的通过轮回。孝男把“买”回来的水,由“好命人”用白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象征性地为死者擦拭身,一边要口说话,大概意思是死者已净身,将与祖宗见面等等。在大殓之前由孝男们往死者口中放进假珍珠,称为“衔宝”,塞珍珠的时候还要说话:“衔宝代代好”。接着是“压财”,将装有豆谷等种子的米斗放在死者的肚脐(闽南话音财)上。孝男们要在棺材底铺上厚厚的纸钱,俗称“金文”。尸体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人扶双手,放入棺中,将新的衣服、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给男死者带上帽子,手持拐杖,脚着黑布鞋;女死者手上戴满假的戒指手镯。然后裹上“水被”。盖棺前“好命人”口念吉词,拎着小香炉在死者遗体上绕圈以驱逐邪魔,为死者净身;又将香炉在棺材内绕数圈以祛除里面的邪秽。和尚要在旁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丧属在棺前烧香跪拜,“好命人”在吉时将棺盖盖上。
接着,孝男们手持“长明灯”,拿着屋里的稻草和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草席、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送到郊外去焚化,俗称“送草”,一路上孝男们要痛哭流涕,让其他人知道家里有亲人丧生。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晚上,丧家们都要为死者“守灵”,两个穿着古装孝服、画着浓妆的“哭者”,拿着麦克
风为逝者哭丧,哀婉幽怨,令人不胜唏嘘。
南安人把出葬称为“出山”。“出山”之日,送葬的亲友到齐,胸前佩戴着白花送上花圈,花圈上写着驾鹤西归”、“登极乐界”、“万古流芳”等等,都有敬逝者的落款。临近”出山“的时刻,孝男们跪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转棺“之后,举行俗称”启灵”祭典 “,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鸡鸭猪牛鱼)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烧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当这些外亲跪拜时,由好命人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和尚拿着装着盐米的盆,边念着经文,边把盐米洒向大地。
启灵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子孙孙好运来“,最后一颗钉只是象征性的钉一下,意味着“出丁”。跪在两旁的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同时丧乐队的乐器有节奏的敲击,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好命人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男们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抬,共8人。由宗族青年抬棺。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旁边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棺罩的顶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象征吉祥的龙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这些都是闽南民间姣好的传统手工艺。起行了,出殡队伍以一对丧灯开路。丧灯以白纸扎成,一面写着丧家的姓氏,一面写着“×代大父(或大母)。然后由“好命人”一路撒着纸钱,给小鬼做买路钱,逝者的大孙子手持死者的遗像跟在后面,第二个孙子拿着供桌上的小人偶,第三个孙子拿着小灯笼。一个个花圈绑在车上,缓缓的跟着。西洋乐器队、锣鼓唢呐队,混合的奏响,一路上纷纷扰扰,吸引着路人的目光。两条由龙棺拔出来的长长的白布条,由亲属们挽着,分别走在两旁,称“拔龙须”。龙须最前两人则为女婿或孙婿,称为“龙目”。八人或十六人抬的棺材,缓缓的走在大部队的后方,最大的孝男手持柳枝,走在前头,其他人手扶棺材,一路嚎啕大哭。最后是送葬的亲友们,胸前佩戴着小白花,跟在后面。整个“出山”队伍蜿蜿蜒蜒的如同长龙,延伸至几条街。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时的土葬,已被现在简洁的火葬所取代。出山完后,亲友们一般“不辞而别”,孝男们带着棺材到殡仪场。等到吉时火葬时,要拿水泼向棺材,一边喊着“XX,快逃啊,火烧啦!”带着骨灰盒回来的路上,孝男们遇桥喊“过桥”,遇水喊“过水”,似乎逝者就在孝男身边。回来后,丧家还要由和尚主持,祭拜逝者。和尚拿着盐米,洒向房间的各个角落。整个仪式结束后,丧家要宴请宗族人,感谢他们这几天的帮忙。
这只是南安丧葬习俗的一部分,随后人们还要做功德、做七日、做百日、做对年、做三年、做忌日,礼节相当繁琐复杂,由于时间的缘故,笔者就不一一介绍。在南安人的眼里,丧礼越是办得隆重,越是哭得惨烈,越显示对死者足够的孝心。对南安人而言,这是“侍死侍生”观念的深刻体现,人们对鬼神和亡灵的侍奉必定甚于对生人的侍奉,这正是南安丧葬习俗的特殊性的所在。
受访对像:谢女士林先生 林先生
受访者年龄:48岁 50岁80岁
受访者从事职业:工人 商人 退休工人
受教育程度:小学 中专 小学
参考书目:彭维斌《闽南丧葬仪俗的民间考察》,《南方文物》2004年第三期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北卷(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第二篇:丧葬挽联(模版)
丧葬挽联大全
丧葬挽联大全 挽联:挽母亲联
疾劳早夺慈母命 悲风难诉儿女情 莫报春晖伤寸草 空余血泪泣萱花 滋竹当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香 宝婺云迷妆癌冷 萱花霜萎乡帏寒 未报春阵伤寸草 空余血泪泣萱花 忆慈颜心伤五内 抚遗物泪流双行 去岁慈言常在耳 今春于请再无言
丧葬挽联大全
椿树早凋悲未已 萱花才殒泪何穷 冰霜高洁传幽德 圭壁清华表后贤 无路庭前重见母 有时梦里一呼儿 长记慈惠传后世 永留典范在人间 严父子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生前记得三冬暖 死后思量六月寒 未盗仙桃调味口 空悲黄土覆慈容 去岁慈言常在耳 今春于请再无音 终天唯在思亲泪 寸草痛无盖母灵
丧葬挽联大全
无路庭前重见母 有时梦里一呼儿 忆慈颜心伤五内 抚遗物泪洒两行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严父早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惊春花染杜鹃血 倚门深得子规啼 世上痛无救母药 灵前哭煞断肠人 慈母一去杳无影 怜儿千声呼不回 但愿此境成梦境 怎奈哀情是真情 心想慈母心有效 月临中秋月不圆
丧葬挽联大全
支覆巫山人不见 月明仙岭鹤归来 慈竹光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仍留芳平生性善慈母泪 今日疾病悲儿情 山颓赐也将安放 琴在微之不忍弹 宝婺云迷闰阁冷 萱花霜萎绣帏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婺宿夜来沉 直骨尤超古鹤上 慈教仍存青云中 莫报春晖伤寸草 空馀血泪泣萱花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去飞
丧葬挽联大全
梅叶王容含孝意 柳拖金色动哀情 空悬月冷人千古 华表魂归鹤一声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萱红蝶梦寒 玉洁冰清归泉路 孙贤子肖哭灵台
劳苦一生今可息 滋味红尘有悲欣(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父亲的挽联
丧葬挽联大全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丧葬挽联大全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丧葬挽联大全
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 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八)挽各界人士 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丧葬挽联大全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丧葬挽联大全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惊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 三登庆厉三入第,四人熙宁四辅中 文艺界
壮怀忧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 墨云香冷来琴馆,蕴露寒生赋鹏文 文章卓越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锦章留于后世读,挚友还在梦间交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国遥想牡丹亭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九)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 有二绝句述怀可歌可泣 曾三上书乞死知命知仁
丧葬挽联大全
生不害人,死不累人,雄心无愧,吾亦可去 志在救国,举在济民,伟业未成,我应重来(十)挽联横批 通用
福寿全归,典型宛在,典范长存,风木悲伤,松柏风凋,挥泪含悲
苦雨凄风,五夜风凄,音容宛在,返魂无术,夜月鹃啼,鹤驾西天
碧落黄泉,含笑九泉,痛切五中,俭朴家风,德集梓里,千古流芳
骑鲸西归,宝婺星沉,淑德可风,名留后世,教子有方,永垂不朽
松柏长青,风落长空,楷模宛在,驾返蓬莱,鹤归华表,驾返瑶池 祖父丧
祖德难忘,风凋祖竹,哀号王父,燕贻恩深祖母丧
孙枝洒泪,含饴难再,陈情无地,忍泣桐孙父亲丧
严训难忘,椿庭日黯,父魂何之椿难傲雪,风摧椿萎,云掩大椿
丧葬挽联大全
母亲丧
母仪千古,女史流芳,慈颜难再,风荡慈云,慈竹霜摧 白云望断,萱堂风冷,无母何恃,慈爱难忘 挽联写作方法: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实用挽联大全
一、挽 男 性 联
丧葬挽联大全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此日骑鲸去 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 鲁殿圯灵光 海内存知已 云间涉德音 庾公楼月冷 处士里星沉 寿终德永在 人去范长存 哀慕有余恸 瞻依无尽时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 吟诗废蓼我 天下遗一老 人已足千秋
化悲痛为力量 继遗志写春秋 以正气还天地 将身心献人民 正喜春园共把盏 奈何南渍正销魂 鹤唳三更空月冷 鹃啼午夜咽风寒
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平生壮志三更梦 万里西风一雁哀
翠色和云悲夜月 鸿雁声哀月一轮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传
碧水青山认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称觞沿忆登堂事 挂剑难为过墓情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何日一梦飞蝴蝶 竟使千秋泣杜鹃
一趄风烛红霞敛 万古仪型碧草埋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明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书
遗世文章多灼见平生业绩足千秋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丧葬挽联大全
堪嗟驾鹤归华表 深痛骑鲸赴玉楼 箧里诗文疑谢后 梦中风貌似潘前
春花正浓人已老 华年刚尽岁方新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秋水蒹蔚溯回往哲 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 愁云黯淡仙驭难回 客燕思归悲添秋士 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 蔚灰动处大梦难回 蒲剑斩邪魔高千丈 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如此韶华青犹未老 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 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 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 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 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二、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 懿德长存 南柯梦里 望云思亲 慈颜已逝 风木与悲 寿终内寝 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 梅残东阁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梅含孝意 柳动倭情
丧葬挽联大全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白云悬影望 乌鸟切思遐 女星沉宝婺 仙驾返瑶池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蓬岛归仙驾 萱帏失母仪 画荻踪难觅 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 雪红泪洒桃花 户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慈竹当风空背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径扫丹枫皆丧礼 门临白马尽佳宾
西竺莲翻云影淡 北堂萱萎月光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鹬宿夜来沉
倚门人去三更月 立杖儿悲五夜风 雨飘翠竹垂红泪 云压青松带素冠
香消夜月梅花寂 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恨 风凄翠竹更堪悲
画地曾传贤母荻 引刀谁断教儿机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言
风吹蕙帐萱花落 月冷吴江杜宇悲 女宗靡依痛深戚里 母范何恃泪滴慈帏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 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 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 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 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丧葬挽联大全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 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 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 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 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 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 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 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 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三、通用挽联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常怀典范 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 夜月鹃啼 寿终正寝 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 子肖孙贤 千秋忠烈 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 光启后人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 风木与悲 精神不死 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 青史永垂 名流后世 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 遗爱千秋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丧葬挽联大全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悲歌动地 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功德国标彤 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 悉思向谁宣 疼心深似海 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 扪心齿欲寒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星离成恨事 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 徒饮千行泪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 猿啼在此间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 肝胆映山河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 清名终古留 忧国身先殉 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 月冷瘐公楼 学子失师表 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 愧我犹独醉 美德垂千古 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刚正炳千秋 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 亮节昭后人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 堂中悼念多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 丹心照汗青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 鸟因肠断哀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 金柳动哀情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陇上留芳迹 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遍地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丧葬挽联大全
一生行好事 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 高义薄秋云 直道至今犹存 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 风遗德业长存 一夜顶风堆白雪 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 无复诗魂入卷来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 蒿里歌声白马来 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 雪积重门白马咽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丧葬挽联大全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风万古存
空林只壮志千半窗残临终嘱高风如芳留梓尚留名亮节高
丧葬挽联大全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后代继业
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 此后何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雪压松枝着素装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20
第三篇:丧葬用语
喪葬用語1、2、3、4、5、先夫-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丈夫。先室/荊-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妻子。亡兒/女-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兒女。故媳-對別人稱自己已去世的媳婦。
先祖考/妣-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祖父母,亦稱「先王考妣」。
6、顯祖考/妣-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祖父母,亦稱「先王考妣」。
7、先考/妣-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父母,亦稱「先嚴慈」、「先父母」。
8、顯考/妣-對他人稱自己已去世的父母,亦稱「先嚴慈」、「先父母」。
9、壽終正/內寢-男女喪用,男稱「正」,女稱「內」。如果死於非常,只能用「終」或「卒」。
10、享壽-卒於六十以上者稱享壽。
11、享年─不滿六十者稱享年。
12、得年─三十以下者稱得年。
13、孤子-母親健在,父死,稱孤子。
14、哀子-父親健在,母死,稱哀子。
15、孤哀子-父母親皆死,稱孤哀子。
16、棘人-父或母喪時,子自稱棘人。
17、未亡人-夫死,妻子自稱未亡人。
18、諱-稱已死尊長的名字。
19、含殮-含,指含玉在口中。殮,入殮。納死者於棺。20、告窆-將下葬時訃告親友。窆 biǎn将棺木葬入墓穴。
21、合窆-將已死的父母同葬在一個墓穴之中。
22、奠儀:致送死者家屬的金錢,用以代替祭品。
24、執紼:送葬時手執繩索以牽引靈柩,後泛指送葬。
哀輓
1.說明:
(1)一般係由家族、親友、下屬對亡者的追念詞句。(2)通常為上下聯分離,並直式寫法。(3)用白布、黃布或其它顏色布匹所寫成。2.範例:
(1)老年男喪:老成凋謝 南極景沈 典型足式 道範長昭 高風仰止 哲人其萎 道範長存 碩德堪欽 跨鶴仙鄉 典型宛在 福壽全歸
(2)男喪:人琴俱杳 德業長照 返璞歸真 音容宛在(3)少年男喪:修文赴召 壯志未酬 英風宛在 夏綠霜凋(4)老年女喪:駕返瑤池 母儀足式 萱萎北堂 懿範長昭 閫範長存 懿德長昭 坤儀足式 慈顏長在 瑤池赴召 閫範空存 坤儀宛在 懿德永昭
(5)女喪:彤管流芳 婺彩沈輝 淑德永昭 鍾郝遺型(6)少年女喪:鳳去樓空 蘭摧蕙折 繡幃香冷 玉簫聲斷(7)朋友:伊人宛在 痛失知音 寢門雪涕 響絕牙琴 人琴俱杳
(8)師長:馬帳安仰 風冷杏壇 桃李興悲 立雪神傷 高山安仰 教澤長存 教澤永懷 師表千古 師表常尊 永念師恩(9)商界:美利長流 端木遺風 利用厚生 貨殖流芳 闤闐風淒 闤闐興悲 少伯高風 商界楷模
(10)政界:邦國精華 甘棠遺愛 國失賢良 耆德元勛 峴xiàn山名,在中国湖北省。亦称“岘首山” 勛猷共仰 忠勤足式 才厄經綸 遺愛人間 萬姓謳思
第四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五篇:丧葬主持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为xx老人家送行,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XX老人走完了他辛勤而又充实的一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 岁。
首先,我仅代表所有家属向今天到来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鞠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和我们一起,为老人家作最后的送别。
老人的离世我们感到万分的悲痛,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恰恰是老人一生的写照。虽说今天她老人家以驾鹤西去,但我们相信她老人家走的欣慰,走的安然。因为她养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在儿女们的身上有她闪光的人性思想。让我们共同祈祷老人家一路走好!最后,我仅代表所有家属,再次向今天到来的各位领导、各位乡亲及所有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