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坟墓便出现了。通常埋棺之处(坑)日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的区域日“兆域”。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起土丘,日坟,或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自坟出现以后,两字遂不分,民间统称“坟墓”。中国古代历来有在墓区植树的习俗,尤多植松、柏以及敬杉等树,取先人如松柏长青之意。故后世常以“松柏”喻指墓地,并常于挽联中写某人“松柏长青”之类。
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在丧礼中,头一项就是“招魂”,即招魂复魄。“哭丧”,<礼记·曲礼》称之为“卒哭”。哭丧不仅仅是亲人逝去内心悲痛的自然表露,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向死者的鬼魂告别。
在阶级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葬礼也越来越隆重。棺椁愈来愈讲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目都在不断增多,坟墓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宏大。比如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中的史前墓葬,一般都没有专门建筑墓室,此外当时用棺者也是十分少见的,这可能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的限制,通常只是挖一个坑将尸体和随葬品埋下葬礼也就结束了。但是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殡葬礼仪与早期就大不相同了。据记载,商代人们不但用棺,而且用椁,周代的人们还在棺外四周用羽毛装饰棺盖,使棺看起更加漂亮。到了秦代,厚葬、重葬的风气更加浓重,如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东西、南北各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更是举世无双。这种厚葬之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不衰。
早初的“殡”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停柩的意思,如《礼记》中,“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其二就是葬的意思,如《苟子》中的“三月之殡”;其三就是藏的意思,如《礼记》:“国子高日: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的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第二节 殡葬礼仪演变
中国殡葬礼仪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据文献记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掘墓地时,发现成年人尸骨的附近一般都有赤铁矿粉末。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最后得到如下结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鲜血,血乃生命之源,此外血也是灵魂的寄托之所。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在尸体上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用以表示给死者以新血液,给他们以新生命,或者更直接地认为他们没有死,只是长眠而已。这样来看,在尸体上撒些红色的粉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宗教思想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就殡葬方面而言也有了诸多的变化,如山东腾县墓葬中已出现了木椁,胶县龙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琀等,所有这些都在一步一步推动殡葬礼仪的发展。
夏商时期,我国的殡葬礼仪已经向着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了。众所周知,周代是一个十分崇尚礼仪的时代。在周代,殡葬是作为社会中一项文化礼仪的象征而存在的。周人认为,上古之先民因为穴居野处而殡葬过于简单,如孟子日:“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先民们将死者弃之原野,草草了事。时过境迁,周代的殡葬礼仪文化要比前人文明丰富多了。据记载,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如三日大殓、棺椁制度、冥器制度等都已经出现了。
古代殡葬礼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完善了,其大体程序如下:当时人死后,首先要举行“复礼”,其内容为死者亲属在特定的时间方位站好,然后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行复礼时,亲属要不断呼唤死者。这里对于死者的称呼也有着一定的习俗,如果死者为男子只要直呼其名即可,对于女子要称其字,这是因为古代妇女不以名行于世。古代的复礼虽然是受鬼魂观念影响的表现,但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亲属不认为死者已死,想通过招魂这样的方式,希望死者能够复苏。
其次是举办丧事,这是在死者复而不醒的情况下才进行的。办丧事首先就要哭,在丧事中哭其实也是一种礼节,即它是亲人对于死者的哀痛悼念。在古代殡葬中哭要合乎制度,更要合乎礼仪。亲属们的具体哭法是由个人同死者的关系疏密以及哀痛程度决定的,如孝男孝女就要像孩童一样失声痛苦,兄弟则声泪俱下地哭,而且常常是又哭又跳。
再次,就是为死者举行淋浴礼。沐浴时,一般由死者家庭脱去死者的衣服,用勺子从盆中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至此沐浴礼毕。
然后,举行“敛”的仪式。那么什么是“敛”呢?敛在古代又作“殓”,也就是给淋浴后的尸体穿衣下棺的礼仪。在古代“敛”这一礼节还有小敛和大敛之分。小敛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高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棺材。小敛大殓又统称为“入殓”。人殓时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这也叫做“饭”。也可放些玉、壁、珠、贝壳等物,这叫做“含”。具体放些什么东西,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
最后,就是殡葬了。殡葬分两个步骤完成,先“殡”后“葬”。一般情况下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jiu4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由占卜来决定,此外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停殡的时间会长达一两年。停殡在达到一定期限后,就要“出殡”了。简单来说,出殡就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送葬。送葬的礼仪一般是白色执绋。白衣指送葬者白色丧服,执绋即送葬的亲友们牵着栓灵车的绳子。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到了后世,出殡是在送殡着的行列两旁横拉两根带子,用以表示执绋。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在大体遵循春秋战国时期殡葬制定的前提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内容;二是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以隆重化为主要方向,如陪葬之物有金钱珠宝、饮食器具、印绶、兵器、乐器、冥器等,据历史资料记载:“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
魏晋时期,汉代隆重的冥哭陪葬之风已经衰落。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渴葬。据记载渴葬就是“朝终夕葬,相尚以速”,就是不再按照传统殡葬礼仪的程序进行了,只是死后就埋葬了,不再举办各种仪式,这一点与现在我国北方部分农村流行的“偷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不举办任何仪式的情况下,将死者迅速埋葬。在当时,此举使殡葬严重脱离礼仪的轨迹,作为社会上层的士大夫有很多人极力反对,他们向朝廷上书疾呼:“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殓。如其不奉,加以纠绳。”但部分士大夫的呼吁并没有改变民间渴葬的盛行。现在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渴葬,其实它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与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期间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黎民百姓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十分艰难,渴葬从简从速的方式必然会受广大百姓的欢迎。
纵观人类历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经过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在唐代我国迎来一个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盛况,当时出现这一太平盛世的局面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如古人云“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于是,前代的各项礼仪、特别是周代时期的礼仪,又进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当然其中的殡葬礼仪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了。唐 代的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仪式,虽然这些都是繁文缛节,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宋朝的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殡葬礼仪,并且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和礼》了。此外,司马光在《仪礼》基础上、同时考虑到社会实际殡葬习俗,编撰了《司马氏书仪》。他所制定的殡葬程序,虽然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据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做了一些删改厘订,多为当时士大夫所遵奉。还有《朱子家礼》对社会生活的各类礼仪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在《司马氏书仪》的基础上,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最终编写而成的。
明清时期对于殡葬礼仪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这个阶段的殡葬礼仪不但隆重繁琐而且文化气息浓厚。从历史记载来看,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制定各项殡葬制度的依据就是《仪礼·士丧礼》以及宋代的《朱子家礼》。中国古代的殡葬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其演变和发展有客观需要的一面。历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古代殡葬文化形成了繁冗的仪式程序,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古代殡葬文化有闪耀着崇尚文明、爱敬尊长、寄托哀思的合理成分,这对丰富我国当代的殡葬礼仪文化也是有启迪的。
第三节 传统丧葬礼仪
一、停尸
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福寿康宁固人令所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中国民间习俗认为凡50岁以上者因老、病而亡为寿终正寝。这种正常死亡的老人称“老喜丧”,其丧事多被当作喜事来办,只是色调为白。对于正常死亡,家人已有准备,寿材寿衣早就预备好了。弥留之际,亲属要为死者沐浴、穿衣。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深深的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也不是我们普通所用的水,一般情况下这些水需要用阴钱,如烧香、化纸等纸钱买来,俗称为“买水”。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买水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死者弥留时刻亲属还必须为其穿上寿衣,之所以在这时给他穿衣,有如下两种说法:其一为如果不穿新衣就是让死者“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其二为出于现实的考虑,人死了其身体就会开始僵硬,这时穿衣当然会有很不便之处。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传统殡葬中,人之临终前还有另一个习俗——“挺丧”,也就是在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一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见,挺丧其实就是挪地方,其在古代称作“易箦”。据《礼记》记载,曾子病危,儿子及弟子都守侍在跟前,童子见曾子铺着别人送给他的与其级别不符的箦(也就古代的一种竹席),提出看法,于是曾子命儿子起易箦,席刚换好,曾子就咽气了。后来人们又把死称作“易箦”。人临死前挪地方或称换床,是怕死者留恋初终的地方,阴魂附于某处或某种器物上不走不散,以致滋扰家宅。由于我国各地习俗有所不同,“换床”或是“挺丧”的礼节也因地域和民族原因而各有不同。
二、初死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礼仪,就是用新蚕丝、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仪式。进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在封建迷信影响之下的人们想通过这一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来,以期死者复活,其实也是亲属对死者表达眷恋之情的另一个体现。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盛圈,然后把公鸡杀死,叫做“引魂”。传说中客死他乡的人的魂魄就会找不到归途,只有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家人企望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人死之后,按照旧时的规矩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即在死者的口中放人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为得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三、报丧
一般来讲在停柩一段时间之后,到了诸事准备完成后,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所谓的报丧就是用特定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至于采用什么方式也因地而异,有的是亲属手执白色或黄色报表帖告诸亲友,有的亲属通过发讣告把消息告诉给亲友。从整体来看,传统的报丧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报丧两种形式。
书面报丧就是在死者家大门口贴出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口头报丧是派专人到死者的亲朋好友家,逐户告之死者逝世的消息,即使是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对于口头报丧,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与习俗。如有的地区采用“报丧炮”的形式,即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有的地方则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的位置为门上,而且是男左女右,纸条数是由死者的年龄,外加表示天和地的两条的总和。
在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报丧习俗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丧家死的如果是男人,由死的侄子报丧;如果是女人,则由儿子、女儿报丧。报丧人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独特,比如,云南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还有贵州省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礼仪形式,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吊唁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吊唁仪式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携带赠送死者家属的衣被等方面的布匹,前往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把收到的衣被方面的布匹挂上“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在传统观念中,尸体和灵柩都是不能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据说人死之后,灵魂已经到了阴间,尸体就不再见日光了,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死者的尊敬。因此在我国便形成了传统,那就是殡葬仪式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位置在古代一般都是在丧家的庭院之内,后来,在农村又发展为在丧家附近的街道中,其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家院落的情况,同时对于灵棚的样式也有很多的说法与讲究,这些全部体现了我国传统礼仪已经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在我国北方的农村移风易俗办丧事的工作开始展开,灵棚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灵棚内选出一个合适位置作为灵堂,吊唁仪式也就在此进行。对灵堂的布置是这样的: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传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开吊仪式在传统殡葬中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充斥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在古代吊唁时有“先死为大”的习俗,所以在吊唁的人中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吊唁仪式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有的地方在吊唁的人一进门丧家就会有专人击位于大门的“报丧鼓”两下,灵棚里的亲属闻鼓声就嚎哭来表示对吊唁人的迎接,吊唁者然后进门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有时还要痛哭。有的地方吊唁者要带祭礼,如一般亲友的祭礼为鞭炮、纸钱、利布等,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这些正常的祭礼外,而且还必须带猪头和鹅两样祭礼。
不过,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忧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再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五、入殓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在民间的习俗里,人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唯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此外,在民间殓衣忌讳用带“洋”字的布料,“洋”与“阳”谐音,因为殓衣是给去世之人穿的,也就阴间的人穿的。还有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是难得的贵物,而且其对死者无益。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大殓”在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其实是指收尸入棺。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取意长寿,忌讳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有无子之意。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按照民间习俗要先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人天堂。然后再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也就我们常说的铺金,在清代后期丧家流行用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在大敛“奉尸敛于棺”的过程中,家人及亲属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用以表现子女们的孝心。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这对于穷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他们一般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就是放些铜钱、甚至大铜子之类。
在古人的观念中让死者尸首两分或者不完整都是不合乎礼仪的,所以 死者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这种情况在民间主要是小殓沐浴时剪下来的指甲以及死者老年时掉的牙齿都要在大敛时放人棺内。还有对于过去的太监,在其死后大殓时,也要把年轻时为“净身”而爹割下来的生殖器放入棺内,俗语日“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攀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六、丧服
在丧葬习俗中,据《周礼》记载:丧家必须穿戴丧服,晚辈穿孝表示 对长辈的孝意和哀悼,后来引申成为亡人“免罪”之意。在传统礼仪中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这就是古代的“遵礼成服”的习俗。几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孝服为“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斩榱”: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等。
第二等孝服为“齐榱”,是用本色粗生的麻布制成。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齐榱”: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此外,孙子孝帽上钉红棉球,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孙子、孙女的孝袍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上则钉粉红棉球,孝袍肩上则钉有红布两块,也是按亡者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 丁儿”,到元孙的肩上钉三个“补丁儿”。
第三等孝服为“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大功”: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
第四等孝服为“小功”,其制作材料与“大功”相同,都是用熟麻布制作而成。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小功”: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时。
第五等孝服为“缌麻”,一般用较细的熟布制作而成,它是五服中最轻的孝服,后来改为用漂白的布做成,故也称“漂孝”。在古代规定,如下情况必须要穿“缌麻”: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时。
其实在古代除了五服外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称为“袒免”。据历史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七、择日
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依传统习俗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就要择日安葬了。在古代安葬之日由地舆先生根据子孙“八字”与死者“忌日”经过推演决定,一般逢
七、逢九不葬,故有“七不葬母,八不养父”的规矩。因此,富者往往延期三至五日出葬,有的甚至要将棺材停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而普通人家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一般多延长一日。现在流行“一七之内”,意思是死者在七天内安葬,可以不择日子。有时择日还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如: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凡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
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
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人土葬埋。
旧时,我国民间忌“重丧”习俗。所谓“重丧”是指死者生辰八字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也就是俗称的“月不清”。遇到“重丧”,在民间流传着特殊的丧仪,一般在三、五更也就是半夜里盖棺,然后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告知亲朋好友再补丧礼。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方面也有其自身的传统,如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再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上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其最忌讳就是正午时分出殡。还有东北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一般多在正午时间出殡。
另外,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农村出丧择日仪式比较简单,有时只需翻翻黄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从古到今,因为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稍有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当事人都会慎重地进行择日。
八、哭丧
自古以来,丧葬礼俗中一大特色就是哭丧,其中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世人的重视。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孝顺和怀念之情,出殡的时候按旧俗全体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认为,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将会被视为不孝、成为笑柄。为了求得孝的美名,有些地方花钱请人哭丧,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据说也收入不菲。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后来,唱挽歌的场合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出殡送葬这一礼节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现代民间哭丧歌也称挽歌,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其一为“散哭”。一般来讲,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
其二为“套头”。主要的内容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其三为“经”。“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据说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挽歌,都是亲属对死者表示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出殡当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人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问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地到达阴间。
九、做“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十、下葬
经过了报丧、哭丧、做七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时抬灵柩的人被称为“八仙”,他们一般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小伙。送葬的孝子贤孙的队伍走走停停,这些完全是由“八仙”决定的。而之所以走走停停,原因有二:其一为了让死者亲属在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孝心与眷恋之情;其二是出于“八仙”个人的考虑,一般送葬的路很长,不长也会绕长一些,好让世人观看,所以就是八个再有力气的小伙也总得休息一会儿再抬。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以及抬柩这些仪式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殡仪馆的灵车。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一般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此外,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会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节 葬后习俗
一、葬后祭祀
死者安葬后第三日下午,原来“送埋”(即“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掮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院,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从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门。这种祭祀活动当地的叫法很多,如“复三”、“全三”、“踏墓”等。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食不完就地埋掉,不能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及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非常忌讳,“复三”时“送埋”者无一有缺。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二、守孝习俗
中国传统道德把“孝”看作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生养、教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都不关心和爱护,又怎能期望他能关心他人、关心国家、报效社会呢?《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经》中更明确地指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古代所说的“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等,都强调“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认为“孝”在维护人伦关系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孔子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而且在子女生下来之后,差不多3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父母不但养育了子女,而且还用尽心力,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子女能成家立业。故有清代时期《弟子规》中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蔚绝”,大义是说父母去世之后要守孝三年,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起居生活必须调整改编,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林语堂撰写<苏东坡传》,记载了东坡先生在人生中两次因为双亲的故去,辞去朝廷的委任在家服孝三年的事迹。第一次是公元1057年东坡中进士,考取第二名。因母亲去世,东坡在家服孝三年。三年之后举家迁往京都,后出任朝廷地方官。第二次是公元1066年,东坡参加科举考试人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因其父苏辙病故,东坡“丁忧”扶丧归故里,服孝三年之后,仍就职原来授予的文官。东坡先生回到京城以后,’发现因王安石变法形势大变,朝野因变法的分歧连他的恩师也在被排挤之列,之后东坡请命赴杭州。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守孝又分亲等,不同状况需守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来说,父母丧是守三年,期间不得婚嫁;其他则是百日内不要到亲友家拜访,过年不祭拜天公,三大节需提早帮往生者度过,百日亦需要祭拜往生者,做七期间每日早晚需供饭。如果已经出嫁的女儿则是出殡后就脱孝了,其他子女则是一年后才可以算脱孝,将往生者的香篮烧掉,并恭请往生者入祖先牌位内,而一般所谓的一年是过了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即为一年。
三、清明祭扫
第五节 现代殡葬概况
殡葬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以及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不尽相同,经过几千年漫长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丧葬礼俗,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发丧送葬的形式(如披麻戴孝、扬幡招魂、念经超度等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礼仪形式)和遗体的处理(主要是装棺土葬)。
然而,殡葬与人们的生活与观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土葬作为旧中国殡葬的主要形式已成为过去,现代殡葬仪式有了新的内容。
一、殡葬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殡葬改革开始实施。1956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议,所有的人死后都实行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当时的国家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共151人都表示同意,并且在倡议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
在周恩来、邓小平等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下,中国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建立殡葬法律制度,到构筑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在引导人们接受火葬、破除殡葬陋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殡葬行业也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特殊服务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中国的国情,1985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确定了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在火葬区倡导推行火葬。人口稀少、偏僻山区、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划为土葬改革区,实行土葬。在土葬改革区主要是规划建立公墓,逐步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火葬和土葬在我国将会长期并存。我们的殡葬改革非常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火葬、土葬、天葬、水葬等形式。
二、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实行火葬的需要,中国从1956年以后,开始在火葬区的城市建立进行火化的殡仪馆和火葬场。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1500多个,每年死亡人口800多万,火化遗体400多万具,火化率达52.7%,已有1/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及了火葬,有些省市火化率接近100%。在兴建塔陵、骨灰寄存设施,开展草葬、花葬、树葬、水葬等葬式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人文景观为目标,以园林化、艺术化和主体化为形式,在城市建立了经营性公墓,在农村建立了公益性公墓,一大批环境园林化、艺术化、绿化美化的公墓在全国各地出现。据统计,目前经营性公墓2000多个,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约10万个。殡葬设备产品从仿制到自主开发,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高。火化机产品技术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部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殡仪车、遗体冷冻柜、遗体罩、告别台、空气净化器、冷藏棺、消毒加湿器、骨灰盒等多种多样,已形成高、中、低门类齐全,具有民族特色、系列化的殡葬设备产品,许多产品已出口国外。
三、殡葬管理
当代中国的殡葬工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业务归民政部管理,并从中央到地省、市、县的政府都设置了负责殡葬管理的专门机构。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殡葬管理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殡葬管理法规和规定,从上到下逐步形成法规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的殡葬管理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同时,还在广大城乡基层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依托,建立了殡葬管理和殡仪相结合的红白理事会。他们根据殡葬管理的有关要求,为群众办丧事提供服务的同时,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节俭办事,制止丧事中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现象,既服务又管理,发挥了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要作用,使政府的殡葬管理与群众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配合政府加强行业管理,1989年9月筹备组建了中国殡葬协会。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与殡葬事务有关的活动。主要是配合政府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维护殡仪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国内外的业务培训与交流。
第六节 现代殡葬仪式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十分讲究排场。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其实,哀荣这个词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贴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遗体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而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办丧事要记住一个重要原则:贵在严肃有序。一般来说,丧事可依以下顺序逐步进行:
一、报丧条与讣告
(一)报丧条
报丧条是人死的当天,通报死讯的纸条,也称报条,报丧条通常只通报家族、至亲及死者生前极为熟悉的好友,多用分送方式,但也有登报启事的。如今利用电话通知,非常方便。随后,安排几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如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等事务。
(二)讣告
讣告,又称“讣文”、“讣闻”。“讣”是告丧的意思,就是将人死了的消息告诉亲友。
讣告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般式、公告式和简便式。1.-般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在开头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两字,或在讣告前冠以死者名字,如×××讣告。
(2)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8 9岁、数。
(3)简介死者生平。这是指死者生前重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历。(4)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5)署明发讣告的个人或团体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2.公告式
式的讣告比一般式讣告要隆重、庄严得多。这种讣告往往是根据死者的职务、身份,由党和国家或一定级别的机关、团体等作出决定发出的,它往往由公告本身及其他文件(消息)共同组成。在内容上与一般式讣告基本无异,但在结构安排上有显著不同。这类讣告的写法是:(1)公布逝世的消息。内容包括:
A.写明“公告”的发出单位名称及“公告”两字。
B.写明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地点以及终年岁数。C.有对死者的简单评价和哀悼之辞。D.署明公告时间。
(2)治丧委员会公告。这是讣告的核心部分,包括:
A.写明“×××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字样。B.对丧事的安排及具体要求。c.署名公告的时间。(3)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3.新闻报道式
这种形式常作为一则消息在报纸上公布。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以上三种形式,最常见、最通用的是第一种,另外应注意的是,凡讣告用纸的颜色,根据中国传统习惯不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
二、送至殡仪馆
经医生鉴定并宣告死亡,无论在医院、家中或其他场所,最后一般以电话通知殡仪馆,其会派专车将遗体运往殡仪馆。启程时,宜由亲友陪伴死者妻(夫)儿(女)一同前往,注意其家属中如有年迈或多病的,最好劝阻不必前往,以免悲恸过度、发生意外。
三、殡仪馆事宜
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宗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四、灵堂的布置
灵堂布置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寸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这种做法也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协调。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五、讣闻的刊发
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小闻或登报纸讣闻。
六、收礼与签名处
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必须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七、死者装容
对于这些问题,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会替你安排,包括理发、修容、化妆都做得令人满意,至于穿衣可根据丧家的要求办理。旧时,寿衣流行所谓“五领七腰”,五领是指穿五件衣服有五件领子,七腰是指穿各种裤子。这种习俗现在城市是很少了。
八、出殡仪式
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粗略的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
此外,中国的葬礼一般是召开规模大小不等的追悼会。追悼会的主要程序有向遗体或遗像致哀、有关人员致悼词、奏哀乐、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等。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存在差异,治丧活动的内容也有许多不同。此外民间流行与政府提倡的治丧活动也有许多区别。元首逝世举行的治丧活动较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发布讣告、宣布致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举行追悼大会(葬礼)。追悼仪式后,由党政军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及死者家属护送遗体前往火葬场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处)。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或开国元勋逝世后,治丧程序与元首大致相同,但规模略小、规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仪式较为简单,只有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两项。中国政府提倡简葬,许多生前担任党政军要职的,死后也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仪式过后即行火葬。
第二篇:丧葬礼仪
浅谈哈萨克葬礼
努尔巴汗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描写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丧葬礼仪的全过程,从而表现出其中得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哈萨克族的葬礼基本上以伊斯兰教仪式举行,但是其中保留很多原有的习俗。
[关键词]哈萨克葬礼伊斯兰教习俗
[作者简介]努尔巴汗(1977—),男,哈萨克族,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教师。
哈萨克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其文化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而丧葬礼仪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哈萨克族深层次的草原文化积淀。
哈萨克族源主要有塞人、乌孙、康居、阿兰、匈奴、突厥、契丹和蒙古等古代游牧部落。在十五世纪中叶,活动在哈萨克草原上游牧部落融化形成了哈萨克民族。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保留特有的民俗,所以即便在现在仍有许多习俗保留在哈萨克族当中。大约在公元9-10世纪,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在公元893年第一座清真寺被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拉斯河畔。①
哈萨克人认为在主麻日(星期五)去世是死者的福分,六十三岁去世的话,被称为“活到了圣人的寿命”(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活了六十三岁)。而且某人如果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伊斯兰教节日期间去世,也被认为是吉利。哈萨克的丧葬礼仪具体如下: 当人即将停止呼吸的之前,家人要请来阿訇,把死者的头朝向麦加的方向并祈求真主和天使保佑,以祈后世的安宁,要用白布绑住下颏,让眼睛合拢,并使之平躺,用干净的白布盖上脸,把尸体单独放在一个毡房中或用帐篷围起来。从此死者的名字前面要加“马尔库姆”意思是过世的(marqum),根据死者亲属居住的远近和气候的冷暖遗体要在家里停放1-3天,并点长明灯一盏。由死者的亲戚、好友和邻居点灯守灵(一般是老人)。②哈萨克族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家人身边三天,第三天会从天窗飞上天到腾格里那里。
有威望、地位或富有的人去世以后家人从毡房的天窗向外竖起一根上面挂着灵旗的长杆或长矛。旗子的颜色因年龄有严格的区别,死者是年轻人的话要挂红色的旗子,中年人挂一半红一半白的旗子,老人挂白色的旗子。外人一看便知死者是多大年纪的人。③这主要是为了别人立即知道。
人咽气后,在死者周围的亲朋好友开始大声哭,唱挽歌(køris)。有些地区只有妇女们唱挽歌,主要是死者的妻子、女儿、姐妹、儿媳妇及其他亲属妇女。这时候必须立刻派人报丧。报丧的人多为善于言辞的青年或中年男子,但不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死者亲属得知噩耗后,都必须前往吊唁。
吊唁之后,要为死者净身。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人死以后要洗去尘埃,干干净净的进入另一个世界。一般要由三、四个公认是清洁正直中年或老年人为死者净身,其中的一个洗头部,另一个洗中间部分,剩下一个洗下身,由死者的一个亲属给他们倒水。净身者细心地用清水将死者全身沐浴三遍。要求全身各部分都要洗净,不能有遗漏的地方,并且要为死者剪指甲,理好头发,如果是男性还要刮胡子,然后用白纱布或白布缠裹身体。在以前死者家 第 1 页
属为感谢参加净身的人给他们赠送死者用的衣物,到后来则要赠送新的衣物。缠裹遗体时,男性一般要用16-20米长的白布或白纱布,在尸体上缠裹三层,用白毛毡把尸体包起来;女性用20-25米,先用一块白布把胸部缠绕五层,头上还要围一块白布,再用白毡包起来(一般上了年纪的人都要为自己准备好白毛毡)。用毛毡或毛毯包好遗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的人用黑白的绳拴住赎罪的牲畜,拉到门口,替死者祈祷,会抓住绳子说“为了这位死者一年斋礼、礼拜和其它”,然后将绳子交给毛拉。毛拉接过绳子之后,再交还给他,意思是真主已接受了赎罪。小孩一般不举行赎罪仪式。为了给死者赎罪,必须将一些牲畜施舍给无依无靠的穷人。赎罪仪式完后人们把尸体的脚朝门口抬出毡房,门帘翻过来朝外搭在毡房上,表示这个毡房刚死了人。④
当尸体出毡房后,即举行加纳扎仪式(anaza)参加者全体起立,为了别人容易判断某些地方死者的家人要站在人群最后一排。由辈分高的人总结死者的一生,然后阿訇主持念经后,阿訇或死者亲人向众人发问:“这个人生前是怎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好人、善良的人,祝他进入天堂,愿他安息!”这就是对死者生平的总结。死者有债没有及时偿还,如果债主提出来的话,家属可当面偿还,也可托付给死者的后代以后偿还。债主不想要也可以就此了结了。按教规死者不能背着债务负担到另一个世界去。有些地方在办丧事中要给自己家及近亲的每个男子一条白布带子,系在腰上;对丧家女眷及近亲中的妇女,除了给一条白布带子系在腰间外,还要给一块白纱布围在头上。这种装饰除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外,还作为一种标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办丧事和谁是死者的家属。
加纳扎仪式结束后,即举行出殡仪式。亲属中所有男子都必须为死者送葬,女亲属也必须哭着送出家门,这时候都要唱挽歌,一般妇女不能参加安葬仪式。如果墓地比较近,人们就把灵柩直接抬过去,参加的抬灵柩的人很多。这不仅是对死者的敬意,还能得到真主的喜悦。如果离坟地较远的话,则用马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不便的偏远的山村,就把遗体用毛毡包好,绑在骆驼上驮到坟场。
哈萨克族实行墓葬。首先要把挖出的第一铁锨土,放在一边,不能与其他的土混合。墓穴可根据地形挖成土坑或洞穴。一般是先挖成一个直土坑,长2米多,宽1米多。在坑底部西边再挖一个洞口,挖成长2-2.2米,深1.4-1.8米,宽0.8-1米,尸体即要安放在洞穴内。一般是一个墓葬一人,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一个坑的两边各挖两个洞下葬两个人。毛拉念经后,先下到墓坑,稍加整理坑的底部,再下去两人,把尸体慢慢安放在这个西边的穴中,仰身,头朝北,脚朝南,脸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天房所在的方向。尸体安放好后,在首先挖出的第一铁锨土放在死者的头上方。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要往墓坑里撒土,然后再用树枝、石头或土块把侧穴垒起来,接着再往直坑里填土至满。最后把在墓堆石成丘,并作记号。有些地方的男女墓形状不同:男子墓呈丘状,女子墓似丘,但中间有一点凹。安葬完后,阿訇念古兰经的“taliq”章,这时,人们要跪坐在坟墓四周。念经后下葬仪式结束。“哈萨克人崇拜祖先的坟墓,没有生过孩子的妇女要到祖先坟地前祈祷求子。如果牲口得了病要让牲口穿过祖坟。因此,墓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其附近严禁修猪圈、厕所,大小便,绝对不许牲畜在坟场中乱跑,也不许在墓地上取土。”⑤
下葬后,要把死者干净的衣服和鞋都挂起来,在古代还要把其生前用过的武器:矛、剑、刀等,以及马具、马鞍、马鞭等都挂起来,并在四十天或一年内,重修其墓,坟墓的形式视其威望、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坟墓的方位坐北朝南,普通的人的用石头垒成,有地位的人将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哈萨克人崇拜祖先,对一些有名望的死者,还在墓上用砖砌成高塔或毡房的形状。
按照祖先的传统,人们要对死者要进行长期的哀悼。一年之内,死者全家禁嫁娶、不设宴、妇女四十天不出门,男性不得参加娱乐活动,有的地方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内要穿黑衣、戴白巾。期间,凡遇到与死者相关的事,都要唱具有固定的曲调的挽歌,主要是唱死者一生中的主要的经历和业绩,表现家属和亲友对他的缅怀和哀悼。
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哈萨克族的先民一般将死者生前的坐骑和其它物品一起入葬。信仰伊斯兰教以后,他们逐渐改变了这个习俗。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世间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如果死者是男性,须将其生前所乘坐骑的尾巴打成辫子或剪短马尾马鬃,以后谁也不骑这样的马,这叫做图勒阿特“tulat”。妇女去世一般没有这个做法。在搬迁的时候,“tulat”由家里的妇女牵着,死者的马鞍要倒着套在马背上,然后在马鞍上放死者的马鞭等物品。妇女们穿着黑色的衣服,反戴帽子,一边走,一边要小声的哭泣。
死者埋葬后必须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哈萨克族同样有七日祭(etisin beriw)、四十日祭(qirqin beriw)和周年祭(as beriw)。一般长寿且威望高的人的周年祭最为隆重,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七日祭是在葬礼后的七天举行,死者亲属牵着图勒阿特,带上祭品,祭品主要有奶疙瘩、油果子、方糖和水果糖等食品。这次妇女们可以一同前往。在念经和唱挽歌结束后,人们在坟地上要吃祭品。回家以后,家人在死者生前居住的屋里点七盏灯,亲属们都来哀悼,唱挽歌。
挽歌的内容因身份而不同,如女儿是这样挽歌去世的父亲:
译文:何等浮华世界,已成过眼云烟。
慈父离我走后,悲痛永存人间。
而儿媳妇是这样哀唱的:
译文:歌曲开头颂真主,无尽眼泪自此流。
信仰伴随我公公,愿与义人归一处。
仁厚长者登程去,可怜堂上人迹无。⑥
四十日祭和七日祭基本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在死者生前的屋中点四十盏灯。
周年祭是在死者去世满一年时为死者宰的图勒阿特为首的很多牲畜(如牛、羊、马)这叫阿斯(as)。周年祭不仅对一个阿吾勒(村落)来说意义重大,对一个部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系到该部落的声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由整个部落共同操办。一般邀请的客人要提前几个月通知,但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周年祭的时间不一定在死者去世的那一天,而往往是提前几天,选在一个主麻日(星期五)。
周年祭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招集亲友讨论准备工作,主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宰一些牲畜给他们摆一桌宴席,叫做“oaqas”(起炉宴)。周年祭期间为了赛马、摔跤而来的人都要送来牲畜、马奶酒和其它物品,以表示周济,这叫“aqdiq”(人死后送的物品)。第二步:当参加周年祭的人来齐后,先将死者生前使用的坐骑牵到毡房前面,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要哭着与它告别,然后由一有威望的老人作“bata”(祝福),并亲手宰死者的坐骑,这叫“tulawdariw”,这象征着一年的痛苦日子的结束,周年祭正式开始。哀悼的物品都要解除并将灵旗取下,折断旗杆,这由一个老人完成。与此同时,系在男子腰上的黑布和女人头上的黑巾都要拿掉,这说明家属们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了。仪式结束以后,接着要将死者的衣服、马具等物品分给死者最要好的亲友,并举行赛马、摔跤和阿肯弹唱等娱乐活动,以纪念死者。周年祭举行的时间为一至三天或七天,周年祭宰杀牲口的皮不能留在主人家里,而要分给鳏寡孤独者,死者坐骑的马头、四只蹄子要拿到坟上去掩埋。声势浩大的周年祭不但开拓了牧
民们的视野,而且促进了部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为青年男女创造了寻找心上人的良机。
哈萨克族在肉孜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期间要到墓地为亡灵念经一起求他们后世的平安,如果参加葬礼的时候,亲戚的墓在附近也必须去念经。在办事的途中路过亲戚或威望高的人的墓时,也要前去念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后,其葬礼更多的表现出伊斯兰教的影响,由于他是一个游牧民族。
历史上在哈萨克族先民中先后流行过天葬、火葬和土葬等,这些不同的葬礼不仅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而且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九至十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亚和哈萨克斯坦,使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传统文化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是游牧的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阻碍了他们像定居民族一样的伊斯兰化,哈萨克族本身保留了许多原来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而这些与伊斯兰教的丧葬仪式结合成为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丧葬礼仪。
参考文献
1.①再奴拉:《祖先和足迹》(哈)189页,伊犁人民出版社,2002。
2.②④⑤苏北海:《哈萨克文化史》第五章第六节,519页,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3.③阿依甫·努斯甫瓦哈斯:《从摇篮到坟墓》(哈)(92~214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
4.⑥吾尔孜别克•玛尔安和古丽娜尔·玛尔安:《关于哈萨克丧葬礼仪》(哈)(83~90页)
《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3。
On Kazakh funeral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
Nurbaqan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funeral customs of Kazakh and influence of Islam for it and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funeral.[Key words]KazakhIslamfokelore
第三篇: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老人过世,亲戚得悉,要拿纸及时赶来哭丧,称为烧倒头纸。不在家的子女接到死讯,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尔后立即回家奔丧,临到家时要痛哭。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多次劝慰才停止。
8、盛殓
病故三天后,将棺木放在主房明间的寿凳上。棺木内提前用黑漆灌底,用松香液或沥青液泼棺内,叫“泼香”(穷人从俭)。棺底铺褥子,褥子上摆九枚青铜钱,名曰“垫背钱”。摆法是:头下一枚,两膀下各一枚,腰下一枚,两胯下各一枚,背部下一枚,两脚根下各一枚,使九枚钱成梅花形。
棺内放三个大灰包,小灰包若干,(根据死者年龄定数,一岁一个小灰包)入殓前要给死者洗脸。(舀一碗清水,用一点棉花,沾水在死者脸上空绕一下,不准把水滴滴在死者脸上)。尸首入棺前,把袖里放的“打狗饼”扔到屋脊背上。棺内可放些老人生前喜欢的东西。盖上棺盖后要刹扣,死者是妇女由娘家长房侄儿刹扣;男的外祖母的长子孙刹扣,刹扣人俗称“三斧头”。也有在出殡时刹扣的。
9、出殡
亡人入殓后,事主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出殡,不入祖林的要重新选择林地(新挖坑的四角插四个护林旗,上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派专人到亲朋家告知殡期,孝子到刹扣方的家族跪告出殡日期,称为报信。
10、殉葬品
死者女儿为老人扎纸童男、童女、牛、马、轿、摇钱树等,扎多扎少由女儿的经济情况决定(让死者在阴间享用)。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给有殡葬品“开光”(且针刺破红公鸡鸡冠,用此血点在上述殡葬品的眼上,同时要交代他们听话,好好服侍老人)。
11、灵堂
祭奠之前,在灵堂门外搭灵棚,灵棚内设祭桌、供品、香烛。正中挂个竹帘,中间写上铭旌。上方有大匾、小匾,两旁有挽联。殉葬品放在灵棚两侧。棺前摆放引魂灯(即长明灯)。白幡、纸箔、阴瓶(内放米饭,用一个小圆厚饼,孝子依次咬去边盖上,并插一双大红筷子)及放置隐身草等物。祭桌前铺席,供亲友吊唁跪拜用。
12、辞灵与家祭 安葬的头天晚上,孝家在灵堂内向死者行大礼。先男后女,尔后是近房族人,行礼一般是“三揖九叩”,也有的行“二十四拜”大礼的,谓之“辞灵”。葬日早晨,上述人再行礼一次,谓之“家祭”。
13、吊唁
出殡的当天上午,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女的死后,其娘家人抬着吊唁盒子,盒子内盛供菜、果品,不办盒子的可以临时“转供”(即花钱让厨房做供菜)花钱“叫响”(请鼓乐)。祭奠仪式非常隆重,有送花圈的、送挽幛的。对吊唁的亲朋好友,都赠白布,叫“破孝”,并设宴酬谢。
14、氵戽 汤(或称为点汤)
葬日中午,孝子、家属、族人、亲友到村外土帝庙祭神(多数在岔路口进行)。乐队奏乐,一路哭泣。族人抬着一桶稀面水在前面引导,边走边舀面水沿路泼洒。围土地庙转三圈,然后孝子在庙前叩头,俗称“氵戽 汤”,亦叫“扬丧”。
15、发引(出棺)
棺离开灵堂前,孝家就地大哭一阵后,然后起棺,吹鼓手在前吹打开门唢呐曲调作为引路,其它陪葬物品先行。灵棚拆后,要在原灵棚四角浇引角水(发酵面水),取以后发家意。
16、路祭
将灵柩抬至门外路上。孝子、家属、族人、亲戚依次行礼,向死者告别。祭毕,孝子摔破老盆。长子孙挑白幡在前,孝子弯身曲背,手持哀棍在棺前一步步哭向坟地。遇到桥,孝子要喊:“XX过桥!”当灵柩到坟地地头时,抬棺的人要一遛小跑进坟地,叫“百步抢吉地”。所有亲友陪送到坟地,其他女眷在地头等着。
17、安葬
灵柩抬到坟地,孝子在墓前跪送。棺下葬后,哀棍放在棺后,棺上放一撕开四角的席,席上放着铭旌、弓箭和写着“生安亡稳”和敕令的小瓦。由破土者掩上三锨土,送葬的壮汉接过掀上土。孝子绕坟穴转三周,边走边向棺木撒土(有的也撒五谷杂粮),抬扛人筑坟,并焚烧殉葬品,烧四邻纸。孝子揣上几个馍头,换鞋,撕开孝帽、孝衣,后兜一把土回家,放在粮折里头,其他穿孝的人也要撕开帽子、孝衣。
18、圆坟
安葬时,坟墓筑得小而不规格。第三天的早晨,男孝子和近房的族人携带工具到坟茔。将新坟筑得大而圆。早饭后女孝子、女儿去烧纸。三年内不得添土。(现如今改为当天圆坟)
19、谢金子(俗称“谢吊”)
老人埋葬后的第三天,孝子拿着礼簿对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登门叩头,表示谢意,叫“谢金子”,不准漏掉一家,俗话说:“宁漏一村,不漏一家。” 20、烧纸
“五期”(七天为一期)、“百天”、周年,儿女三次上坟烧纸。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十月初
一、春节都要坟前烧纸(每次要提前几天,俗话说烧缺不烧多)。有的地方有儿子的,就不叫女儿来烧。
孝子百日不理发,三年内不贴红色春联(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蓝色春联,第三年贴黄色春联)。叩拜礼仪
叩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留至今的一种隆重的礼仪方式。现在,这种礼仪还在行使。不过,行使这种礼仪只有在祭祀、拜奠、拜寿、拜年等场合使用,其他场合是不随便使用的。这种礼仪,主要是两个动作:磕头和作辑。磕头:行礼人双腿弯曲,双膝着地(称为跪),腰挺直,目平视,双手自然下垂;磕头时,双手手指伸开相向执地,腰弯曲,头磕向地面。每磕一头,腰直起如开始状,如此反复多次。一般是“人三鬼四”,即是对活人磕三个头,对死人或神灵磕四个头。
揖礼:称为作揖。行礼人站立,脚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下垂,目平视。行礼时,腰弯曲向前,双手手指微屈,二食指节靠拢,从膝下前提起,腰慢慢直立,双手随之慢举与双眉平。稍停,再慢慢下落至脐部,再双手分开呈自然状。如此反复,可行多次。一般揖礼随拜式不同而次数不同。
叩拜礼仪,叩,即是磕头;拜,即是作揖。根据磕头和作揖的次数,分为三揖五叩、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大礼等。现介绍如下:
一、两揖四叩
行礼人就位,揖、叩、叩、叩、叩、揖;移灵前,哀(一般客人行礼即可,不要哀)。二、三揖五叩(俗称“抢奠”)
行礼人就位,拜,拱手,跪于灵案前凳上(上奠)。由执事甲把供品传递给执事乙,叩。退回原位,拜,叩,叩,叩,叩,拜。如果同祭者中有比上奠者辈长位尊者,上奠者上奠前要回头拜,以示尊敬。三、三揖九叩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叩,叩,叩,兴,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由执事甲把供品一一递给行礼者,称为上香。行礼者接过,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与双眉平,稍停,往下放至与胸口平,后往左递给执事乙。每次都是如此。叩,平身,称步复就位。拜,叩,叩,叩,叩,兴,拜,移灵前,哀(不哀者可斜退一步,等待孝家回礼)。四、二十四拜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上香;献爵;献面食,留箸;献羹汤,去箸;献铭宝。叩,平身。移原复就位处,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东阶,拜,叩,平身;再向前跨步,拜,叩,平身,移步至灵前,拜,叩,平身。移步至西阶,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再复就位,拜,叩,平身,拜。至灵前,哀。五、二十四拜(又一种)
行礼者就位,拜,拜,拜;前进到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破贡(由传递人甲将香案上的供品递给行礼者。行礼人接供品后,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到与双眉平,稍停后,往下放至胸口后,往左递给传递人乙。每次都是如此)。起立,往右后方退一步,拜,拜,拜;前进一步,拜,拜,拜,再前进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灵前,跪,叩,平身,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再后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至就位处,拜,拜,拜;进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灵前,哀。
第四篇:天主教丧葬礼仪
天主教丧葬礼仪.每年十一月为炼灵月,提醒世人不要忘记故去的人,在世之人也要炼净纯洁的灵魂,在教堂或公墓进行亡者的追思弥撒,对不认识或认识的人、无人祭祀的亡者,都乞求天主怜爱广被恩泽,天主教虽然没有普渡的名词,但意义与佛教、民间道教的普渡是一样的。唱圣歌、献祭、领圣体、洒圣水,邀请与会者与故去的人悔改,这就是天主教式的普渡---亡者追思弥撒。
天主教的普渡观念则源于天主的博爱,并兼具中国慎终追远的含意,及教化醒世的深意。天主教的生死观,把生死看待为一种喜悦,因为人生完成了使命,死亡后,永生是真正生命的开始。天主教相信,当人死后,接受上帝的审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有炼狱的观念,是让愿意悔过而自认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炼净灵魂纯洁的地方。
天主教的礼仪以弥撒为中心,即按规定的仪式,依据<新约.福音书>中所载基督的命令和行动,象征性地重演基督在十字架受死,而以己身为祭品献给天主。因而在天主教看来,弥撒礼仪含有献祭与牺牲的意义。
按照规定程序,弥撒基本上、分为预祭、正祭和末祭三个阶段,其中正祭是弥撒祭礼的主要部分。在正祭时,首先由主礼者取出无酵面饼和葡萄酒,并在酒肉滴上几滴水,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刺穿胸膛而流出的血水;随即念<序文经>,至「圣、圣、圣」一句时,由辅祭者打铃,提醒教徒已弥撒的核心阶段,在准备迎接即将降临祭抬的耶稣。这时主礼者代表耶稣,拿起面饼,口诵:「这是我的体」,在举起酒杯,口诵:「这杯里是我的血…..」接着,主礼者念<天主经>并先吃面饼和饮葡萄酒,然后为自愿领「圣体」而跪到祭抬前面的教徒办「圣体圣事」。天主教徒相信,经祝圣的酒和饼,其形与质均以神秘地变化为基督的血和肉。
流传于中国天主教的弥撒,虽然一直保持着传统拉丁礼仪,但也发展出本国特有的文化,即为已故父母和其他亡灵举行的弥撒较多,这种弥撒在本国北方称为「大黑弥撒」,在南方称为「追思弥撒」。教徒认为通过这种仪式可以使亡故父母的灵魂早日升天。这种观念与本国佛教、道教中,追见亡灵的仪式特别发达有关。
一、天主教─基督信徒的丧礼
一切圣事性的礼仪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后逾越为目标,此最后的逾越,是通过死亡,引领人进入天国的生命。如此,满全了人在信德与希望理所宣认的信仰:「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二、病人傅油礼(终傅圣事)1、临终关怀中的灵性关怀
2、病人傅油在人类救恩史中的基础
(1)人类生命中的疾病
(2)病人在天主的面前
(3)主耶稣─全人的医师
(4)「你们要治好病人」(玛十.8)
(5)病人傅油礼仪─宗座宪令颁布的礼规 3、谁领受病人傅油礼
(1)病重者
(2)衰弱年长者
(3)有生命危险、死亡危险者:如施行危险手术者 4、病人傅油礼的效果
(1)安慰、平安和鼓励
(2)重振病人对天主的信心,增强信德
(3)结合于基督的苦难
(4)教会的恩宠
(5)为步入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作准备
三、入殓礼
1、我们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永生的门径。是出离肉身与主同在。(格后:五.8)
2、布置灵堂 3、守灵─守夜礼
(1)圣歌(2)祷词(3)读经(4)追思亡者(5)为亡者祈祷(6)上香(7)洒圣水(8)向亡者致敬礼(9)礼成 4、入殓礼
(1)圣道礼(2)降福棺木(3)献香(4)洒圣水(5)祷词(6)遗体入棺(7)向遗体致敬(8)盖棺(9)礼成
四、殡葬弥撒
1.我们虽为死亡的定律而悲伤,却因永生的许诺而获得安慰。主为信仰你人,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我们结束了尘世的旅程,便获登永远的天乡。2. 堂咏 3.忏悔词 4.求主垂怜 5.集祷经 6.圣道礼仪
(1)读经一
(2)答唱咏
(3)福音
(4)信友祷词 7.圣祭礼仪(1)准备祭品(2)献礼经(3)颂谢词
(4)感恩经 a.成圣体 b.成圣血 8.领圣体礼
(1)天主经
(2)平安礼
(3)羔羊赞
(4)领圣体
(5)领主咏 9.领圣体后经 10礼成─祝福礼
五、告别礼
1、祈求天主使我们这位(○○弟兄/○○姐妹)即被埋葬的身体,将来复活时获得圣者的完美和地位。
2、祷词:(告别曲)3、洒圣水 4、献香
5、为亡者祈祷文
6、起棺至墓地(若告别礼后举行家祭仪式及公祭仪式等结束后启灵,发引)
六、家祭仪式
※家祭仪式根据「国民礼仪范例」,可随礼俗使用。1、祭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就位。
4、与祭者及全体家族就位。5、奏乐(不用乐者略)。
6、上香(三次)、(洒圣水)。
7、献祭品(献花、献果、献酒)。
8、读祭文(不用祭文者略)。9、主祭者与全体家族向遗像及灵位行礼(三次鞠躬或跪拜)。10、奏哀乐(或唱合适圣歌)。11、家族答谢。12、礼成。
七、公祭仪式
※公祭仪式根据「国民礼仪范例」,可随礼俗使用。1、祭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就位。4、陪祭就位。5、与祭就位。
6、奏乐或奏哀乐(不用乐者略)7、上香(洒圣水)。
8、献祭品(献花、献果、献酒)。9、读祭文(不用祭文者略)。
10、向遗像(或遗体或灵位)行三鞠躬礼。11、奏哀乐(或唱合适圣歌)。12、礼成。
八、启灵礼
1、藉基督死而复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复活的序曲,求你坚定我们对永生的信念,使我们来日都在你内聚首,共享永福。2、封钉礼:(可视家属的需要决定做或不做)。3、启灵:发引。
九、安葬礼
1、现在就把出身泥土的身体交还泥土,使他身归原处。但是,由于基督曾首先从死者中复活了,祂也要改变我卑微的肉躯,使我们与祂光明的身体相似,愿主使他现在享受平安,在末日使他复活。2、祝福墓穴。3、信友祷词。4、灵柩入土。
5、拜别礼(家属跪拜、亲友三鞠躬礼)
十、火葬礼
1、火能焚毁,但它所烧毁的只是那可损坏的,至于天主所创造的那不朽的灵魂,将生活下去,直到永远。越过死亡后,天主要在祂的永爱中再造万有,再造我们的肉躯,我们相信(○○弟兄/○○姐妹)仍然活着,我们虔诚地把他托付给天,求天主赏赐他永远的安息,世界末日赋予他一个新的身体。2、恭读圣经。3、为死亡者祈祷。4、洒圣水。
5、亲友向灵柩行三鞠躬礼(家属跪拜)。6、点火(按钮)。全体祈祷:上主!求你赐给他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7、礼成:(唱适合的圣歌)。
十一、安灵礼 安放灵位 上香
致侯词
家属向遗像或牌位行礼(鞠躬或跪拜)
洒圣水
结束祷词
祝福
礼成
十二、圆坟礼
赞美诗(圣歌)
读经
祈祷
上香
洒圣水
献花
致敬礼(三鞠躬礼)
礼成
十三、天主教─基督信徒的最后踰越
对天主教─基督信徒来说,死亡那天虽结束了事礼仪生活,却带来了另一个新的开始。天主教─基督信徒
在尘世的朝圣旅途中,教会好比母亲那般,怀抱着他也陪伴着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终点,并把他交托在「天父的手里」。
教会在基督内向天上献上祂宠爱的子女,且怀着希望,在地里播下那将光荣复活的肉身的种子。
死亡决不能把我们彼此分离而哀伤,因为我们众人都要走完同一的道路,将在同一个地方重逢,我们将不再分离,因为我们为主基督而活,现今又在基督内结合为一,走向祂,与祂相遇...我们将在主基督内团聚在一起。
我们为他的去世和分离而哀伤,也因与他的共融重聚而咏唱。
第五篇:临县丧葬礼仪
临县丧葬礼仪
霍宗智 高文显 王洪廷 整理
我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记•曲礼》中讲道:“亲死则丁忧。丁,当也,言当忧伤父母之时也。”庄子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死生亦大矣!”孟子曰:“亲丧因所自尽也,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看来孔孟之道对丧礼都十分重视,然则因贫富不等又差异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薪阶层又有新的丧礼仪式,即开“追掉会”,后又改为“向遗体告别”,不过大都新旧结合,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民俗,举办各种形式的丧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之家为了讲排场,显阔气,又恢复了传统的丧葬仪式,并且规模越做越大。
临县的丧葬礼俗与全国有相似之处,但“十里乡俗不一般”,就临县而言也各有差异。丧葬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还是有整理的必要,可使后人知道前人之习俗。现按初终诸事,送终事宴,三年守制,礼歌与祭文范例四部分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 初终诸事
初 终
民俗认为凡六十岁以上病死者,都称寿终,故可以说是“白喜事”。对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即制棺木,缝制老衣(寿衣)。有的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木、寿衣,希冀也能延年增寿。人死了寿衣一般穿三至五件,富裕人家穿七至九件,穿单不穿双,穿蓝不穿青。更忌毛类,以防“尸炸”。(起电变形)老人临终时,儿女都要在病榻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断气后给予盥洗、理发、剪指甲、穿寿衣。穿好寿衣后不让有毛的动物近前,也恐“尸炸”。同时,采用麻皮缚住手脚,覆盖面纸,停放在七星板上,斜置坑沿。一切准备就绪,就给死者烧“倒头纸”亦叫“回头纸”,这时家人才可大哭,表示哀悼。
入 殓
入殓,俗称装裹,也叫成含,即把死者放入棺木。入殓必须在寿终当日鸡叫之前,否则就在第三日。入殓时棺木空隙处插香把和谷草,谓之“卧香坐草,福泽子孙”,有的富豪人家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诸如金银宝玉。首饰珍品,并放入五谷、雄黄、木炭、生铁等镇物。臂膀上还要挂一串用白面捏成的小面饼,(俗称打狗饼饼)和打狗棍,还有纸钱。饼是去黄泉路上给拦路的狗吃,钱是发散给强神恶鬼。入殓的时候,孝男孝女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接下来就是“开光”,就是孝子为亲人揩拭面颊,亲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揩拭的时候用筷子夹一块蘸酒的棉球,依次擦拭眼圈、耳朵、口鼻、再为死者擦脸、最后盖棺、裱糊棺缝、入殓结束。如果有的亲人不在,以后还要开棺相见,放镇物,开脸等放在以后。翌日,设置灵堂(碛口一带在室内地上,上川在院子里。)摆供桌香案,桌上点“水灯”(倒进水的麻油灯),也叫长明灯。还摆一碗“倒头饭”。灵堂设起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先要供食于柩前桌上。这一天,丧主家用白布缝制不同的孝服,内亲在服之人,各依辈分高低远近亲疏分别给不同的孝服。孝子穿重孝,戴号帽,手持丧棒,腰系麻辫,守灵志哀,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并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通知亲友,堪舆打墓,筹备埋葬一切事宜。
报 丧 入殓以后,丧家首先在大门上挑出 “通天纸”,有的地方叫“告天纸”或“门幡”。门幡是用麻纸制作,张数与死者岁数相等,另天加一张,地加一张,所以也叫“岁纸”。岁纸顶端系死者帽子,据说死者的亡魂归于门幡,所以在门幡下点香哭灵。岁纸挂在院子大门口,男左女右。是此院有病故者的标志。另外,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讣文的。主要亲友,如舅家等,由长子披麻戴孝登门磕头,告知送殡日期。沿途碰到熟人,都要先磕头,后叙言,磕头之意据说是为死者减罪。如果是一般亲友则捎个口信或打个电话即可。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音,随即回娘家,其时沿途号哭称“哭路”。由家人接回家中,随之大哭。
现在居住在城镇的人病故,时兴写“讣告”。讣告必须写清死者姓名,供职单位,死因与时间,何时何地召开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以及承办单位或个人姓名。
家父一生苦作舟 临州耕耘五十秋,英年县委当公仆,暮岁人大解民忧,一生正气英容在,两袖清风美名留,遗产“廉明”两个字,胜过金银堆满楼。
这里要说明一点,灵前所有文字,都应以孝子的口气表达为好。
悬塔:塔为何物?悬塔何意?据考,塔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亦叫佛塔,全国到处皆有。塔也译为“浮屠“,人办了好事常说“如造七级浮屠”。因此,悬塔与佛教有关,昔日丧事请和尚转道,走金桥、过银桥,悬塔超度,让亡灵登塔驾鹤西游到极乐世界。
榜示:是张贴公布的告示。意思是所有参加丧事服务的人员,都按职责写于榜上,让大家互相了解,并各执其事。这里要说明的是县城一带是将主丧、总理写于前,碛口一带却打了个颠倒,让人们不必争先后。昔日执事者姓名用红、黄、绿三色纸签书写,表示亲疏关系,现在大都直接书写。具体内容见后。
以上八项,在起事宴前的一两天,请来阴阳先生和礼生等帮助承办和书写。
第二部分 丧葬事宴
事宴是因事设宴邀请亲朋。开吊事宴是因吊唁死者,酬谢亲朋而举行的聚会。这类事宴因贫富不等而悬殊极大。这里介绍的是悬塔拜榜寻先生的大事宴,大事宴过去农村两天到三天,现在县城一般为一天。然而其项目与程序基本相同,下面依次介绍。
(一)开皮:大事宴必须雇响工助兴。响工必须在起事宴当日清早赶到,夏天在院子里安放桌椅板凳坐吹,冬天在院子里垒个“塔塔火”围着坐吹。响工到来首先吹打一会,谓之开皮,表示事宴已起。
(二)招魂:父母双亲中一人已亡,一人又病故,如果准备合葬,就得将早亡者的灵魂招回。招魂是在起事宴当日,首先用黄纸或红纸牌位,上写:“奉请故逝先考(妣)某公讳某某之灵位。”上坟之前要在牌位上披青帕,束红绳,吹吹打打到坟前焚香化纸祭奠后,礼生读招魂文:
呜乎!吾父魂归兮,如在其上。儿等迎引兮,仍归家堂。酒浆一滴兮,望其来尝。谨告。招魂返回时解红绳,去青帕,再披红绫、束红绳。回家后将牌位放置在灵桌前,解红绳、起红绫,重披青帕,束红绳。礼生读安主文:
痛惟尊灵,晏返至庭,今捧灵床,疾首痛心,望其衣履,如见音容,神其妥适,从此安宁。谨告。
(三)、迎祭:主丧人手提酒壶,引领孝子,在唢呐乐曲声中,到村口迎接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和所带的祭、幛、花圈等纸作礼品。(来一家迎一家)
(四)成孝:(亦称破白、成服)主丧人先给总理成孝,而后总理协同主丧人给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送孝,其次序是:家族、娘家、老舅家、先生、亲朋、帮办者。孝布分大、中、小三等。
(五)开沙省灵
丧家开吊(开奠)之始,先行“开沙省灵礼。”就是在夏天死去的人,用沙土将棺材掩埋起束行此项礼时,将沙打开,让死者的灵魂省悟,接受儿孙的礼拜。如不沙者,只行“省灵礼”其开沙省灵文:
维 公元××××年×月×日,不孝男××等谨以家食常饭,致祭于先考大人之柩前,吊之以文而哀曰:
痛哉父亲,忽而辞尘,葬期未卜,掩柩在庭,倏于数日,敬择良辰,开沙见棺,疾首痛心,呼天抢地,渺渺梦昏,焚楮献爵,聊表寸心,亲为有灵,庶其来临。呜乎哀哉!
(六)开吊(亦曰开奠):
1、开奠:顾名思义是正式开始祭奠。孝男手持哭杖孝女等都到等灵前序立,礼生喊礼歌(内容见后)。意思是丧主,护丧者就位后,即行捺杖盥洗礼。上香焚纸后,即行鞠躬四兴四拜礼。三献爵之后,礼生读开吊文。范例如下:
维
公元一九××年岁次××,×月×日,不孝男××××,儿媳××××不孝女××等谨以家食常饭致祭于新逝先妣大人之柩前,故逝先考大人之灵魂前而哀曰:
父逝多年母今亡,哭罢爹爹再哭娘。严父勤劳家基建,慈母栽培兰桂昌。九转哀肠双洒泪,两重大事一日当。招回父魂庭前祭,略报深思再表彰。(唱):
1开言把响工叫,吹起“三三七五调”,而今咱开吊。
2、天昏昏,地濛濛,披麻戴孝跪灵棚,祭奠老母亲。
3、对遗像,三鞠躬,烧钱化纸斟满盅,你老家请来饮。
4、水还流,山还青 谁知老母命归阴,孩儿好伤心。
5、妈活了,七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甚病也没啦。
6、回家来,才一天,黎明你就合了眼,实在太突然。
7、妈你是,什么病,一黑间工夫就要命,甚也没说甚。
8、挽住手,把你吼,你老为甚不开口,不由泪水流。
9、娘把儿,恩养大,合眼时谁也见不上,心里很悲伤。
10、众儿女,心里气,通宵达旦难入睡,把你来回忆。
11、回想起,娘生前,艰难困苦几十年,妈妈真可怜。
12、妈妈你,儿女多,生养我们共八个,重担压肩上。
13、八个孩,八张咀,要吃饭来要穿衣,全靠妈妈你。
14、一家人,十口子,一圪哒被子来回抉,硬溜簟片子。
15、儿也亲,汝也亲,一个身上一条心,有病更担惊。
16、亲大儿,亲大汝(女),孙子外孙一伙伙,给你又添罪过。
17、照孙子,看外舍(外孙),谁身上也要牵挂,一会也闲不下。
18、我爹爹,走得早,撂下孩儿们岁数小,妈妈受操劳。
19、一辈子,没好活,熬占得有穿又有吃,妈妈你失迹。
20、妈妈的,养育恩,比山高来比海深,还未报恩情。
21、到如今,别没法,只有事宴贪大些,送行好你老家。
22、买纸作,搭灵棚,杀猪悬塔寻响工,先生唱祭文。
23、摆油祭,献点心,如果爹妈有阴灵,不吃也闻一闻。
24、今开吊,天不早,明天午奠把纸烧,咱再细告诉。
2、祭风雨神:脱孝衣,着素装,点香烧表(表为黄纸,有“神烧表,鬼烧纸”之说)献爵后,读祭文:
惟神腾云驾雾兮,宇宙风雨大王仙。今吾送行苦母兮,乞求停风停雨保晴天。谨告
3、祭炮文:大事既举,炮号当先,感祈将军,永保平安。
4、祭菩萨文:
手执旗幡影蹁跹,金脸菩萨在上边。接送亡人归阴地,一路平安到九泉。
5、悬塔祭文:
大塔一座竖门前,亡人从此上青天。愿教道士扶持去,不居佛位也成仙。
以上四项到指定地点叩拜完,再回灵前,更衣着孝服,而后拜榜。以上先生司仪唱的礼歌请见后。
(七)拜榜:(后附:人前礼歌)
1、首先总管讲话,简叙亡者死因及办丧事之规模和筹备情况,宣布帮助人员及所负职务,强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宣读榜示: 发引榜示:(如合葬,即发引合厝榜示)
时维冬至,一阳复生,父灵沙掩,尚在中庭。越月而葬,礼有章程。今展吉日,合厝佳城,内劳家族 外烦乡邻,劳神之德,孰敢忘情,稽首报德,标榜垂名。视事:
主丧/ 总理/ 礼孝房/ 开穴/ 迎宾/看客/厨饭房/管食库/酒垆茶炉/捧盘/顶桌/应奠/洗净/引祭/管花帐/担水/杂办/侍娘亲/侍礼生
侍堪舆/管灯火/待响工/待贫友。
孤哀子
х
х
泣血稽颡 期服孙
х
х泣泪稽首 功服侄
х
х拭泪稽首
小功服侄孙
х
х汶泪稽首
公元二00年х
х
月
х
х日悬 拜榜结束后,礼生喊一声“俯伏”,孝子向在榜人员磕一头表示感谢。而后孝子返回灵前,依礼生唱礼,为死者供馔、供茶,至此开吊方为结束。
(八)打尖(亦称打腰饭):出祭前用简短时间为娘家、间家,(老舅家)先生、响工、以及在榜的帮办人等简单进餐。
(九)出祭
过去富豪人家做三四天事宴,出祭有五祭、七祭、九祭不等,然出单不出双。第一祭称孝祭,即死者直系子孙祭,表明死者嫡系子孙的大小和多少。第二祭称家祭,即死者所有的家族人员,表示家族兴旺。第三祭称娘家祭,即女死者的娘家祭,显示娘家人多势重。第四祭称间家祭 即死者的舅家祭。第五祭称姑姑姨姨祭(父母的姊妹)
第六祭称外甥祭,即叫死者舅父(母)姨父(母)的外甥祭。第七祭称女婿、侄女婿祭。第八祭称孙女婿祭。
第九祭称外孙、小外孙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礼俗也由繁到简,出祭也合并为一祭,俗称一条龙祭。出祭方向以反时针方向绕村,其次序是:
1、幡子打头,(现为铭旌、遗像、香幡)
2、香桌
3、响工
4、菜食桌(四桌)
5、娘家、间亲,外甥、女婿、外孙女、亲友及方楼、牌楼等油蜜大祭。
6、串院、花圈及其它纸作。
7、孝子先小后大,头戴麻冠,手持哭杖,跟随收尾。(出祭香桌共五支:头桌作金银斗,二桌献菜共五碗,三桌供献大馍馍,四桌麻叶棍头,五桌各色鲜水果。)
出祭完毕,稍歇片刻,即行午奠。
(十)午奠:午奠是丧葬礼仪中最隆重的祭奠仪式。先请娘家、间家在灵前两旁落座,再请先生依灵前礼歌司仪。参加葬礼的家族、亲戚朋友都亲临柩前祭祀哀悼,其次序是:
1、主丧人/
2、配偶/
3、孝子/
4、家族/
5、娘家/
6、老舅家(男方的舅父家)/
7、姑父母(男方的姊妹姐妹夫)/
8、姨父母(孝子的姨夫姨母)/
9、大外甥(叫死者舅父母的外甥)/
10、姨外甥(叫死者姨父母的外甥)/
11、老亲家(即死者的亲家)/
12、女婿/
13、侄女婿/
14、孙女婿/
15、外孙(叫外公外婆的外孙)/
16、小娘家(即老亲家的子女)/
17、小亲家(即孝子的亲家)/
18、小连襟(即孝子的连襟)/
19、小外甥(即叫死者老外公、老舅、老姨父的)/20、老朋友(即父母亲之朋友)/
21、小朋友(即孝子的朋友)/
22、帮办人员/
23、邻居。
在午奠祭祀中,通常有祭文的是主丧人的祭文、配偶的祭文、孝子的主祭文、娘家文、女婿文(还有笑文)。特殊情况也有侄儿文、孙子文、朋友祭父等(其祭文范例附后。)凡有先亡配偶,均设牌位,坟前招魂。奉请其回归灵堂落坐,共享香烟祭品,因而供馔时,要供两份祭品,“诣主位前,诣灵柩前”。男配偶祭妻时,手持齐眉杖,“以乐合门侑食时”,响工打戏,总管备办酒菜,礼生食之。现多改为“四色水礼”代之。(烟、酒、饮料、食品)娘舅家祭奠完毕,礼生喊“礼毕谢客”,孝子向舅家磕一头。主丧人手执酒壶,引领响工、孝子把舅家送回下榻处后,返回灵前继续午奠。
(十一)午饭:(旧称丧礼食俗)
宴席上的座次也有讲究,一般娘舅亲、老舅家和礼生坐头席,坐位迎门为上座,辈份高地位高的人坐此席,两旁为陪座,与上座相对的为下座(或称末座)。宴席开始后,先上酒后进餐,上座人开吃,其他人才能动筷子。饮酒吃菜之余,主丧人引领孝子为所有亲朋好友敬酒,也是从上座敬起,先左后右,最后才敬末座,并下跪磕一头(称看盅叩)以示谢意。席间有鼓乐助兴,以乐侑食。
(十二)打戏:午饭后,吹鼓手到娘家和礼生下榻处唱小戏“讨赏”。娘家、礼生均送钱或送烟。因为系民俗,事先都有准备。
(十三)送魂:下午晚饭之前,将招回的魂送出村口。其送魂文如下:
维,公元200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谨以香表供献之仪致祭于故逝先妣大人之魂位前曰:设奠之礼,事至此毕,合厝之期,卜吉明日,今奉灵魂,肃扶柩椁,旋返冥府,安厝窀穸。
谨告。
(十四)收祭:(俗称收夜祭、摆路灯)出祭和收祭,路线相同,就是方向相反。旧时一般用麻秸火照路,麻油纸团摆路灯,现时用玻璃瓶中装有柴油点烯点明,用饱吸柴油的粉笔块摆路灯。据说这是为死者去冥府路上照明。
(十五)晚奠:祭奠仪式基本与午奠相同。不同的是不供肴馔只供羹。羹者,糊状食物也。即米汤、蛋羹等。由孝女或孝妇献羹。晚奠有晚奠祭文、午奠未完的祭文、答谢文、告迁文等。(祭文范例附后)。
(十六)送孤魂:晚奠结束后,响工吹打闹灵至深夜,即送孤魂,据说孤魂是没人主的亡魂野鬼,也来赴宴乞讨。而后孝子开棺开光,最后瞻仰遗客,盖棺裱缝。配偶烧分离纸,再后孝子守灵。当晚,灵堂灯火彻夜通明,香幡燃放,烟雾缭绕。
送孤魂文:
维!公元二00х年х月х日,祭主ххх,谨以香纸供献之仪致祭于众位孤魂位前曰:设奠之礼,事至此毕,自来自去,顺乎礼节,今送灵魂,安宿窀穸。值此遣送,无影无迹。
谨告
(十六)送殡(亦称发引、送葬)
1、哭明路(也叫哭冥路)在悼唁祭奠的第二天凌晨启灵前,由孝女孝妇在灵前嚎哭。
2、吃红饭
凡送葬者都要吃几口用小米、豇豆煮成的粥,也叫红饭。
3、早奠,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女××谨以家食常饭致祭于先考大人之柩前曰: 星斗稀,晨钟鸣,儿等思亲为何情。今朝餐,来奉行,儿孙问,全无声,张口常涕泣,闭目泪双生。
谨告
4、迁柩
(亦叫启灵)
早奠完毕,发引迁柩的时刻即将到来,送葬的队伍要做好一切准备。孝子们手持裹着白纸穗的哭棒、身着号衣、准备起灵。这时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将里面装的秕谷烧掉之后,孝女孝妇手拿灵前铺过的干草,哭着绕灵三回,然后到大门外。一切准备就绪,礼生主持礼仪,读迁柩文,文曰:永迁之礼,临晨不留,谨嘱柩夫,式遵祖道。
谨告!扶柩送殡
紧接着将死者生前用过的遗饭碗一摔,礼生喊“礼毕迁柩”,土工和抬杆的人迅速起棺,驾灵到大门外,绑灵杆,套棺罩,将铭旌铺在棺材盖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各位,孝子用白布拉灵。
5、柩行。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等,谨以香纸供献之仪,致祭于先妣大人之柩前曰:灵柩程,往即幽宅,扶柩远遣,永诀终天。谨告。
关于具体的出殡行列,贫富差别极为悬殊,一般香幡、香桌、鼓乐在前,接着男孝子用白布拉灵柩,女孝子紧跟灵柩号淘大哭,最后是油祭、纸作、花圈、执绋亲友等。
6、路祭。
出殡的路上,还有几项仪式,比如扬纸钱(俗称撒买道钱)、路祭。据说扬纸钱之俗始于晚清年代,纸钱即用白纸砸成铜钱形状,出殡时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枢行中遇有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把纸钱高高扬起,意思是打发邪神恶鬼,乞求一路畅通。另外还有出殡路过乡邻大门外,家家放火以示驱邪。还有丧家的亲朋故旧和受恩于故人的村邻里舍为感谢其生前恩德而表示哀悼,通常是得知丧家出殡日期和所经之路,届时摆出供桌和祭品,等灵柩走近时祭奠亡灵,孝子们都要跪下叩谢。有礼生主持礼仪的,要读路祭文。范例如下:
拂面竟风寒,炉内香残,神前不把泪珠弹,好送亡人归吉地,一路平安。谨告
7、下葬 :灵柩送出村口,一孝子引着响工返回,请娘家、先生一同到达坟地以后,灵柩停放于墓坑口上,设供桌,摆祭品。再行下葬之礼。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女хх谨以香纸供品之仪,致祭于先考大人之柩前曰:哀哀吾父,音容杳然,扶柩想像,心目俱悬。须臾入圹,欲挽无缘,临穴痛哭,抢地呼天。
谨告,礼毕下葬。
8、掩墓。
先将墓坑再行整理,将随葬品、长明灯放在墓穴壁上的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用滚木推入墓穴内。再由阴阳先生用罗盘坐字。再摆放各种各样镇物,然后先封墓门后填土,孝子排成一行合抱双臂,踩墓坑。墓坑填满 后,再拍墓圪堆。引魂幡一部分插入墓中,另一部分插在坟顶上。与此同时,礼生主持礼仪致掩墓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女хх,谨以香纸供品之仪致祭于先考大人之墓前曰:窀穸将掩、万古长眠,儿心彷徨,如狂似颠、抚膺捶胸,欲挽无缘,生死永诀,恩德长传。
9、辞墓。
封穴盖顶园坟后,设供桌摆祭品,所有亲友在坟墓前祭奠,称辞墓礼。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不孝男хх等,谨以香纸供品之礼致祭于先考大人之墓前曰:“日月永照,昼夜长眠,诸事告成,入土为安”。接下来就将带到坟地来的纸作等烧掉。然后划地为圈,表示已经让死者都带走了。
10、谢后土。
辞墓后,再谢皇天后土,其祭文如下:
维!公元20хх年х月х日,祭主хх等,谨以香表供品之仪,致祭于皇天后土之神前曰:惟神职司载物,厚德无疆,不吝广舆,岂惜寸壤。嗟我堂兄,卜吉斯乡,仰赖神佑,窀穸安康,俾其后嗣,长发其祥。
谨祝
谢后土之后,要给送殡的所有大人小孩们散发祭奠过的油蜜祭片、饼干或馍头块,并要吃掉。意思是吃了晚上不害怕,夜里睡觉不咬牙。
送殡归来时,响工再不吹打,回到院子里阴阳先生在丧窑等处抛撒镇物,响工在丧窑等处掌大号驱邪镇宅。
送殡归来的人,均要在丧院揭碗,就是揭事先扣有小食品的碗,有的说吃了小食品是享受死者余福;有的说碗内扣有不同食物,看谁揭得好,这样能解除悲痛气氛。
此日早饭后,丧葬礼仪全部结束,所有参与人员大都各奔各府。
第三部分 守孝礼制
按照封建礼教,父母病故之后必须守制三年,就是遵循封建礼制在三年内按规定时间祭奠,其孝子也有许多清规戒律,现略述如下:
① 复三
在埋葬的第三天凌晨,先由孝子到墓前垒墓门,安饭桌(饭床),烧纸化钱,摆放祭品。上午,先由配偶到坟里认亲,后孝男孝女穿着孝衣也去祭奠,并焚烧串院(纸制住宅院落)以及纸币、钱箱等。
这天中午还要酬谢亲友,就是丧事办完后,丧主家要备办酒席,请事宴上劳累过的人。同时宴请死者生前看望过的好友,还有路祭过的人。
② 做斋七(俗称过七)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兴盛,丧葬礼仪中还普遍增加了做“斋七”的追荐仪式。即人死后每逢一个七日哭祭一次,有的还请僧人和道士诵经、共经过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追荐。据说是为了超度亡灵,摆脱苦难。“斋七”礼仪还要求备办不同的祭食。比如有的地方是“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馅饼,“四七”火烧(干饼类),“五七”扁豆馅水饺,“六七”“尽七”无定食。③ 过百日(俗称过百)
做“斋七”以后,又有百日的追祭仪式,再到墓前穿白行奠,并将“斋七单”焚烧,谓火化大吉。另外,百日内,还有禁忌,即孝子禁理发、夫妻不同房,禁与宾友赴宴不参与歌舞看戏,不参拜寺庙等。此类守制之俗,今已不再遵守。
④ 过周年
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居丧,有的地方叫服丧,有的地方叫守孝,一般是守制三年。
其实,从去世以后一直到三年守制期间,按古礼还有“虞祭”“卒哭”“入祠堂”的仪注。丧后一周年(亦称小祥),二周年(亦称大祥),三周年(亦称谭礼、除服、脱服)孝子、执拂亲友都要到坟前祭奠,特别是对“斩衰”一服的孝子,更有严格的要求。居丧期间,不喝酒,不吃肉,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穿皮鞋华服,不能外出做官应酬等。据说服丧期间出来做官,不仅官做不成,还要受到别人的耻笑,舆论的谴责。违礼者会自觉不安、内疚、自责。此外,守制三年期间,春联不用红纸。第一个春节用黄纸,第二个春节用绿或兰纸,第三个春节用粉红色纸。三周年脱服,就是在过三周年那天,孝男到坟前脱去孝服,换上艳装。有的地方孝女在二周年就脱服。另外,届时不能到坟前者,或有特殊喜事需要提前脱者,即到开花树下脱去孝服。从此,丧葬礼仪全部结束。
第四部分 礼歌与祭文范例
(一)礼生职责
礼生俗称先生,是主持祭奠的司仪。礼生应为四人。通赞:礼仪的总指挥。“通”就是通领、启导的意思。礼仪是由通赞发端。例如每祭奠开始,通赞就吼:“执事者各执其事,护丧者就位,丧主就位”,接着吼捺杖、盥洗、上香、献爵、供馔、供茶,每项祭礼活动,都由通赞开启。
引赞:主要引内引外。通赞吼什么礼,引赞就吼什么礼。例如通赞吼:“祭主就位”,引赞就吼“就位”。通赞吼“行献礼献爵”,引赞即吼“诣爵尊所,施爵者奉爵”,一直按次序吼完礼歌。
文赞:主要负有读祭文的责任。
哑赞:除了同引赞一起引孝子赴里返外,还在祭礼过程中吼礼,但只吼三句:“迎神”“辞神”“礼毕”,俗称礼毕先生。办丧事一般请四位礼生,现在大都是请两位。
(二)传统礼歌
民间丧葬一般请四位礼生,即:通赞、引赞、文赞、哑赞,以下简称:通、引、文、哑。① 灵前礼歌(家奠礼仪)通:执事者,各执其事。引:各执其事。
通:护丧者就位,丧主就位。引:就位。
通:序立、捺杖、盥洗。
引:诣盥洗所执水沐浴净巾,诣香案前。通:上香(奏乐),复位。哑:迎神。
通:起杖,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行献礼,献爵。引:诣爵樽所,司爵者奉爵,诣灵柩前,跪。统:皆跪。
引:献爵,再献爵,三献爵,俯伏。统:皆俯伏。引:兴,平身。统:皆兴,皆平身。引:复位。
统:丧主跪,以下皆跪,读哀章。兴,平身,盥洗,供馔(供馔时供几馔皆可,但供单不供双)
引:诣盥洗所,执水沐浴净巾(在调换孝子供馔时,引赞应多喊一声“诣盥洗 所,执水沐浴净巾”,如不换孝子,则不必再重复)诣供馔所,司馔者奉馔,诣灵柩前,跪。
通:皆跪。
引:献馔,俯伏。统:皆俯伏。引:兴。通:皆兴。引:平身。通:皆平身。引:复位。
通:丧主以下皆跪,合门以乐侑食(响工打戏,先生暂歇。)乐止,启门撤馔。供茶。引:诣供茶所,司茶者奉茶,诣灵柩前,献茶,跪。统:皆跪。行:俯伏。通:皆俯伏。引:兴,平身。统:皆兴,皆平身。引:复位。
通:丧主以下皆跪,焚文举哀(奏乐,孝子哭)哀止,俯伏(四拜礼)平身。哑:礼毕,持杖,举哀入帏(或入堂)。(如娘舅家祭奠完之后,应喊“礼毕谢客”孝子向娘舅家磕一头)
② 神前礼歌
通:祭主(承祀生)就位。引:就位。
通:上香(奏乐)复位,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平身,行献礼,献爵,跪,读祝文,叩首,再叩首,六叩首,兴,平身,跪,焚文参献(奏乐)叩首,再叩首,九叩首,兴,平身。
哑:礼毕,除坛(鸣炮)
注:
1、祭菩萨,祭塔喝礼皆同,但塔(溪海大士)与菩萨皆为善佛,不供酒,要供清
茶。
2、祭风伯、雨师神,在灵前拜礼后,要脱孝衣,更换素服。③ 人前礼歌
通:在榜者请升。引:已升。通:丧主就位。引:就位。
通:捺杖,诣上位前,左酙盅(奏乐)右酙盅(奏乐)左安箸(筷子),右安箸(奏乐),请饮馔(奏乐),复位。丧主跪,以下皆跪。
哑:宣榜。
④ 请主礼歌(招魂)
1、招魂起程时礼歌:
通:丧主就位,更衣,披青帕(奏乐)引:青帕披(奏乐)通:束朱绳(奏乐)引:朱绳束(奏乐)
通:请主登程,诣坟墓前。
2、坟前招魂礼歌: 通:祭主就位。引:就位。
通:祭主跪,上香。引:诣坟墓前上香。
通:行献礼,献爵,再献爵,三献爵,读请主文。焚文化吉。供馔,俯伏,再俯伏,三俯伏,四俯伏。兴,平身。解红绳。
引:红绳解。通:起青帕。引:青帕起。通:披红绫。通:束红绳。引:红绳束。
通:抱主登程,诣灵柩前。
3、回到丧院安主礼歌:
通:抱主就位,起朱绳(奏乐)。引:就位。
通:撤坛位尘。解红绳。引:红绳解(奏乐)。通:起红绫(奏乐)。引:红绫起(奏乐)。通:披青帕。引:青帕披。通:束红绳。引:红绳束。
通:安主,复位,盥洗。
引:诣盥洗所,执水沐浴净巾,诣香案前。通:上香(奏乐),复位,鞠躬,拜(凡四拜礼)平身。行献礼。(捧两盅酒,到主前和柩前)。
引:诣爵尊所,司爵者奉爵,诣灵位前(去两个孝子,一个跪主前,一个跪柩前)献爵,跪。
通:皆跪,读告文(安主文)。引:俯伏。通:皆俯伏。引:兴。通:皆兴。
引:平身,复位。
通:丧主跪,以下皆跪,读安主文。
供馔。
引:诣供馔所,司馔者奉馔,诣灵位前,献馔,跪。通:皆跪,以乐侑食(奏乐)乐止撤馔。引:俯伏。通:皆俯伏。引:兴。通:皆兴。
引:平身,复位。通:供茶。
引:诣供茶所,司茶者奉茶,诣柩位前,献茶,跪。通:皆跪。引:俯伏。通:皆俯伏,引:兴,通:皆兴。
引:平身,复位。
通:丧主以下皆跪,焚文化钱(奏乐)俯伏,兴(凡四拜礼)平身。哑:礼毕安主,持杖入堂(入帏)。⑤ 亲奠、客奠礼歌 通:祭主就位。引:就位。通:上香。
引:诣香案前,上香。
通:鞠躬,拜,兴(凡二拜礼)行献礼。
引:诣爵尊所,司爵者进爵,诣灵柩前,跪,献爵,再南爵,三献爵,读祭文。俯伏,兴,平身。
通:鞠躬,拜,兴(凡二拜礼)兴,平身,焚文化钱。⑥ 谢后土礼歌。
通:执事者,各执其事。引:各执其事。
通:谢土官(现为土工)就位。
引:就位(告者立北向,执事二人其后)
通:鞠躬,拜,兴(凡四拜礼,告者与执事者皆拜)上香。
引:诣香案前,上香,斟酒(执事者一人执酒西向,一人执盏东向,跪告者,注酒于盏,反注取盏)
通:斟酒。
引:献酒(倾酒于地)读祝文。跪,叩首,再叩首,三啊首。(行三跪九叩首礼),兴,平身,复位。
哑:礼毕。
(三)祭文范例
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紧接着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祭文内容要简短,语言要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过去的祭文,多以韵文,现在尽量通俗易懂,有的先有一段导语,后编唱词,用民歌调演唱,很受群众喜欢。
祭文结尾用“尚飨”。尚,希望也;飨,设牲醴以品尝也。下面略举几例,供参考。(1)古祭文范例 祭祖父文(例一)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孝孙△△△等,谨以薄酒时肴致祭于
显祖孝△△太府君之灵曰:鸣呼,我祖之德,忠厚贤良,我祖之功,恩泽无量。方期托我,百岁称觞。胡天不祜,遽尔魂亡。哀哀孙子,号泣徬徨。爰陈牲醴,奠献于堂。帷希祖灵,鉴不可忘。是歆是享,来格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祭祖父文(例二)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剂期孙△△△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
先祖父△△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已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2、祭祖母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孝孙△△△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 先祖母△△老孺人之灵前而哀曰: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祖母别家堂,千呼万呼不闻应,捶胸顿足断肝肠。我伶丁弧苦、幼失爹娘。饥寒交逼,艰难成长。祖母苦心,含泪扶养。相依为命,甘苦共尝,形影相吊,寒暑相望。希我成人,山高永长。孙无祖母,骨早抛霜。祖母无孙,自绝路旁。今我长大,配偶成双。云开日出,初见阳光。童子扑怀,天伦刚享。敬奉馀年,晨昏周祥。唯愿祖母,长寿无疆。无奈黄天不祜,一病卧床。气息奄奄,速归帝乡。喊地地不应,呼天天不响。祖母恩祖母,你死得太早,走得太忙。你劳苦一生,晚福未享。我深恩未报,只有悲伤。悲伤!号泣祭奠,怎表衷肠!愿祖母地下有灵,来品来尝。祖母,祖母,你安息吧!呜呼哀哉!
尚飨!
3、祭父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孝男△△等,谨以清酌时馐祭于
显考△△府君之灵前曰:呜呼,痛维吾父,年仅六旬。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尘。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忙奔,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恩。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
4、祭母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孝男△△等虔具素酒醴之奠,致祭于 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诀,最足伤神。不幸吾母,一别辞尘。魂迷屺岭,风日之曛。忆思吾母,克俭克勤。奉待翁姑,恭敬孝顺,娌妯共处,相爱相亲。迨生永辈,苦育成长。筹谋婿娶,万苦千辛苦。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思。胡天不祜,过早亡身。哀哀儿女,百喊不闻。薄酒祭奠,聊表微忱。愿母九泉有觉,来赏来品。呜呼哀哉!
尚飨!
5、祭伯(叔)母文 维
岁次甲子,△月△日,侄儿△△△、△△△等,虔具清酌时馐之奥,致祭于
先伯—(叔)母△△△老孺人灵前,吊以文曰。噫嘻伯(叔)母,扶我犹子。养育提携,亲如慈母。伯(叔)母一生清贫,居贱食苦。昼耕夜织,不避寒暑。筹谋家业,内外驰驱。服待姑嫜,尊敬爱护。和于娌妯,不骄不妒。左邻右舍,皆称贤妇。胡天不祜,过早作古。慈容渺渺,不可再睹。犹子悲伤,无法弥补。反哺之情,向谁倾诉。聊具祭筵,旨酒为鲁。一滴入泉,表我心腑。伯(叔)母,伯(叔)母,你地下有灵,速来吞吐。呜呼哀哉!
尚飨!
6、祭兄(弟)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恭弟△△△、△△△等,时以同羞之奠,致祭于
吾兄△△之灵前前曰:惟弟与兄,同气情深。少小共被,长大同衾。兄友弟恭,患难同心。支撑门户,兴旺可钦。晴天霹雳,诀别于今。往事已矣,雁群散分。门庭萧索,痛切同根。棣萼凋射,兄意别亲。浮土一堆,野冢藏身,黄沙白草,寥落英魂。悲风哀号,蓬绕弧坟。杜鹃啼血,惨不忍闻。吾兄何在,睹物思人。阴阳相隔,寻觅天津。悼念吾兄,情何以伸。爱奠椒浆,酒洒言陈。吾兄有觉,鉴此香薰。呜呼哀哉!
尚飨!
7、祭夫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贱妻△△△闻夫不幸去世△日,远具庶羞之奠,谨向
先失△△△之亡灵吊以文曰:呜呼我夫,恩爱同宿。白发齐眉,犹嫌短速。胡天不祜,中年分途。同林好鸟,你归冥府。悲痛欲绝,昏迷于路。心绪茫茫,只有号哭。欲见无缘,凄凉寂寞。吊以斯文,远方祝托。临天祭拜,心何徬徨。先夫地下有灵,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8、祭妻文 维
岁次丙寅△年△月△日,不德夫△△△特以时馐果品,致祭于
亡妻△△△之灵前曰:呜呼我妻,一生艰辛。日耕夜织,苦度长春。服待翁姑,谦让恭温。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养儿育女,诲训成人。操持家务,百事殷勤。宜家宜室,德淑品顺。如斯贤良,应寿百旬。胡为门衰运卮,挽留天津。一病归天,魂散魄分。速去冥府,弃世辞尘。生死诀别,百喊不闻。同林寂寞,泪湿衣巾。阴阳间隔,怎把言陈。灵前吊祭,义尽情分。奠酒一杯,微表爱恩。九泉有知,来尝来尝。哀哉!
尚飨!
(2)今祭文选载 例一
祭夫文 维
公元2005年农历×月×日,贱妻×××谨以时肴美味致,祭于亡夫之柩前曰: 纸絮纷纷如泪淋,昏昏沉沉跪灵棚。心思遗容忆往事,手托旧物想亲人。半百夫妻恩似海 古稀鸳鸯情如松。今日顿失撑天柱,撕心裂肺哭夫君。
(唱)①响工家
直耳听,打起锣鼓定起音,泪水哭干浑身疼,还想在灵前哭几声。
(唱)②新年新月迎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唯有我家遭不幸,孩们哭得泪泪淋。③天昏昏来地沉沉,那里再去找亲人,看见旧物想旧情,越思越想好伤心。④看现在 想从前,天配咱一对好姻缘。恩恩爱爱几十年,谁也没啦来高言。⑤想起过去真苦难,咱家穷得响丁旦。你到招贤去贩炭,腿上破烂好几绽。⑥我在家里把孩子看,常常想你脑畔上站。等也等来盼也盼,就是不见我的汉。⑦天昏昏
路漫漫,终于等你回家转。担得一百二十斤炭,浑身造成黑圪旦。⑧过去虽然受可怜,不愿地来不愿天。夫妻恩爱苦也甜,不觉过去了几十年。(以下20段省略)例二
祭妻文 维
公元一九△△年△月△日,不德夫△△谨以家食常饭致祭于贤妻之柩前,吊之以文而哀曰:
贤妻伴我几十年,恩恩爱爱心相连。日耕夜织苦熬挣,起早摸黑无怨言。尊老爱幼待翁姑,邻里相处讲和谐。三男两女苦培育,孙子外孙绕膝前。家大业大世务大,谁不夸你好人缘。如此贤良当长寿,合家欢乐度晚年。可恨黄天不保佑,谁知疾病把身缠。数月医疗不见效,一命呜乎归西天。为夫不由眼落泪,悲悲泣泣忆往年。你在居舍忙家务,我在地里务庄田。起鸡叫来睡半夜,同心同德建家园。再看今天多寂寞,叫我空房守孤单。谁来和我把话叙,谁来夜间共我眠。哭天喊地无人应,思绪绵绵哭灵前。贤妻如若有往缘,听我细细话当年。唱《董氏女调》
1、老汉我灵前来祭奠,朝前看了朝后看。
孩们白朗朗地跪一院,不由我泪珠连成串,心里乱。
2、人生在世要有伴侣,夫唱妇随才和美,如今不幸两分离,谁也不能再见谁,真伤悲。
3、左盘算
右盘算,越想心里越发乱,虽然有来又有回,谁来等候我死老汉(xie)你照见。
4、一辈子没穿又没吃,紧紧困困过日子,我又好强由我着,如今后悔也来不及,肚里厥。
5、几十年叫你受劳累,给咱扶育大五个戏(孩),跟上我受了不少制,我还对你常生气,对不起。
6、我浪荡
没心垂,从来不问你有甚病(bi), 初七我也在坑上睡,晓不得你甚时要下命(mi),不着意。
7、对不起
对不起,一辈子没啦关心你,如今我双膝跪灵底,知心话儿在心里,说几句。
8、我从小
丧母亲,居舍没啦个持家人,你十四岁进了门,家务全靠你硬顶,苦不轻。
9、动不动我就把气生,吹胡子来瞪眼睛,你总是不言不语也不顶,原谅我是个直圪筒,多宽容。
10、年轻时我脾气真不小,一辈子想改也改不了,你一贯善良对我好,从不寻事跟我吵,我知道。
11、黑间睡不着来回想,越想越觉你有涵养,照料我爹更周祥,素子比我儿还强,都夸奖。
12、孩们从小上学校,不旷课来不迟到,人家说你的好传教,尊老爱幼有礼貌,都知道。
13、受苦受累还好说,最怕精神受打击,前年没啦了咱大小子,心锤如同刀子割,伤剔骨。
14、我浪粗
你心细,怕你苦闷惹下病,大女接你到天水,广州深圳旅游去,图安慰。
15、千好万好说不尽,老天对你不公正,没啦得病就要命,这样的“回首”也难挣,也幸运。
16、论你岁数也不小,那也你太走得早,我气噘痨嗽病不少,能些我把你顶了,天不交。
17、我的裤
我的袄,你打垛得一包又包,如今突然你走了,翻箱捣柜到处找,找不着。
18、家里的事情你未倚托,两眼一闭话不说,我也今年七十七,黄泉底下且等着,先安息。
三、主祭文(祭母文)维
公元一九九二年九月十六日不孝男△△,不孝女△△、△△等,谨以家食常饭致祭于先妣大人之灵前,吊之以文曰:
天昏地沉,风凄雨冷。生死永诀,黯然伤神。母亲不幸,驾返瑶城。魂迷凤岭,哭叫无声。追忆老母,贤淑一生。善良处世,克俭克勤。奉待公婆,孝敬温淳。妯娌共处,相爱相亲。生养我等,苦育成人。筹谋婚嫁,万苦千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和睦邻里,厚待亲朋。如此淑德,宜寿百旬。胡天不佑,疾患缠身。哀哀儿女,求医问诊。无奈回天,寿终内寝。哭天喊地,难留母存。兹当午奠,聊表孝心。化悲为忠,化育为诚。化哀为俭,化伤为勤。继承遗愿,耀祖光宗。慈母有灵,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万事享通。响工打调定起音,吹起“孟氏哭长诚”。
1、不孝儿跪灵前两眼泪淋淋,哭一声老妈妈西惶苦命人,多少年受苦受罪没过好光景,这二年正好活你疾病缠一身。
2、妈妈你今年才六十几岁,不着意正月里得了重病(bi),又吃药又输液法法耍济(尽),盼妈妈常活在我们跟底。
3、总以为如今的医药发达,总以为吃药输液妈妈能差,总以为能再享天伦之乐,不着意救不下你老人家。
4、妈妈你看门照孩谨谨慎慎,家里头你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上班走了呀放放心心,以后谁再给儿我照照应应。
5、孩儿们跪灵前叫声老妈妈,不由得泪颗颗泼啦啦啦啦,心里头有很多对你说的话,咱母子们一起再啦沓啦沓。
6、回想起妈妈你一辈子可怜,一幕一幕象电影呈现儿眼前,人间的酸甜苦辣妈妈全尝遍,提起来不由得两眼泪涟涟。
7、我李家在城里几代贫穷,没房住没地种打忙蹭工,你十四就进了咱的家门,洗锅做饭担水担炭一天没停。
8、苦命的我爹爹三岁失了娘,兄弟们五六个爷爷难扶养,十二岁上当学徒到了缝纫厂,提茶壶倒夜壶学得缝衣裳。
9、出师后买机子城里自经营,铺子多顾客少生意也不红,背上机子跑兴县一年常出门,开支大挣钱少顾不了咱家庭。
10、家里头没吃没喝儿女又很多,大的叫小的哭父母难抚养,一家人家七八口子少吃没衣裳,我爹乃抚养不了全凭我的娘。
11、妈妈你经历的苦处说不完,一年四季打忙工甚么事都干,又装窑又出窑经常去背砖,灰土野马脊背磨烂造成黑圪旦。
12、城里的机关上要把地房修,那里有工程马道就往那里走,引上我提泥榨灰背砖扛石头,有一回受了伤母子泪水流。
13、白天价打忙工妈妈不在家,到黑了缝纫社衣裳要搂一卡,缝边边锁眼眼还要缀圪垯,一直要熬炼到鸡叫临明价。
14、烧在前吃在后没炭做不熟饭,常记得新窑院燎坑里拣蓝炭,跌下一块红燎炭把脊背也烧烂,疼得咱母子俩跑也跑不办。
15、我爹爹每月最多能挣二十块,一家人家供应粮根本不够买,有上顿没下顿锅也揭不开,逼得妈妈搡树叶山上挖苦菜。
16、城里头蔬菜摊子你也是常客,人家是挑挑拣拣花钱买好的,妈妈是人家扔下往**拾掇,拈回来洗刷干净煮得交我们吃。
17、为挣两个零花钱妈妈常喂猪,担泔水煮猪食一天价常操谋(忙),挣得钱供我们上学去读书,当时候在城里咱家最西和(惶)。
18、为我们爹爹乃逼得下煤矿,二年后回家来遇上“六二压”,我爹爹少本没事人前说不上话,全凭妈妈跑前跑后户口才安下。
19、最难忘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拆地房给咱下了令,我爹爹不在家主意没人定,逼得妈妈没办法由人来团弄。20、红卫兵把铺盖扔在圐圙街,给咱寻得地房是不多一点点,饭也做得吃不里火灶还走烟,全凭妈妈修修补补且活了好几年。
21、住在那小地房还人家往起断(赶),搬到东搬到西搬了好几遍,本来穷瞎折腾花了不少钱,最后才安落下住在这个院。
22、刚搬到这个院咱傻傻巴巴,人穷了总觉得谁也看不起咱,有上顿没下顿经常向人借,一家人家度难关全凭好邻家。
23、妈妈你没文化一辈子受抉制,一心一意供垫得出些好子弟,为供我们姊妹们买书交学费,逼得妈妈婆姨人拉了大锯。
24、好不容易我姐姐长到十七八,好心人招护得给她找工作,到太原当工人离开咱居舍,从此后咱家里稍微有活法。
25、妈妈你拉大锯受过不少罪,到酷暑太阳下晒烂赤脊背,到隆冬锯末渣里把脚也冻坏,拉了六年大锯你没啦说辞退。
26、可怜的我爹爹太原打忙工,有一天不着意电报来家中,说爹爹中了毒危急十万分,妈妈你婆姨人连夜就起身。
27、到太原我爹爹抢救无效果,死在外地举目无亲难住我的母,好不容易拉回临县回到咱住处,爹爹才五十岁死得实在苦。
28、好不容易把爹爹拉回咱家来,拉回来穷得咱实在没法埋,寻得几个打墓的很快往出抬,老天爷爷对咱家就是这安排?
29、简简单单把爹爹总算埋出去,撂下我的两个妹妹都是才几岁,我姐姐擒着泪对爹来回忆,提起来一件事全家心里气。
30、我爹爹常穿得补底纳补底(丁),五十年没啦穿过一件好内衣,打忙工水泥袋子口线全攒起,织得个线背心爹爹心欢喜。
31、当时候老妈妈你才四十六,要守守不住,要走不能走,孩儿我人虽小有志有骨头,收拾起来当兵去为娘分忧愁。
32、当了兵四年多经常心里想,总觉得穷人子弟和人不一样,在部队刻苦攻读立功受嘉奖,学得一套好本领报答我的娘。
33、在部队省吃俭用不忘老母亲,津贴费三块五块常捎咱家中,自己知道爹死后再靠不上人,往后的家庭重担还得我来撑。
34、儿复原分配工作经济翻了身,妈妈你持扯得给儿结过婚,妈高兴儿高兴全家都高兴,快到享福妈妈你突然得了病。
35、医院检查妈妈你得了肝硬化,孩儿我一听说心里着了怕,要输血血型不对花钱买不下,我身上抽得血抢救老妈妈。
36、经抢救妈妈你且活了五六年,这回旧病又复发花了好几千,花钱再多也值得媳妇也不嫌,治着治着初十黑间妈妈合了眼。
37、妈妈你临咽气心里还明精,抱住儿眼流泪叫儿快救你,可是我再没法把你来医治,只有贪大事宴表表儿心意。
38、买纸作悬彩搭搭起灵棚,杀猪宰羊祭奠你寻来响工,摆下瓜果摆下祭摆下点心,妈妈你不吃也闻上一闻。
39、到如今老妈妈一命归阴程,孩儿们再怎么也难报你的恩,想来想去咱临县丧葬请礼生,编了这段祭文妈妈你来听。40、为儿我单人独马力量薄弱,全凭咱家族朋友众位亲戚,孩儿们心里头万分感激,老妈妈在天有灵你也晓得。
41、这几天孩儿们心里乱如麻,想夸我的好妈妈再也不会夸,我舅舅和女婿们还有说的话,客奠时和人家再来啦一啦。安息吧,亲爱的妈妈!笑文(混女婿文)1.叫声女婿你张来顺,你怎么长得那地个俊。脸脸白来肉肉嫩,鼻子底下开一道缝。2.手里拿一根葵花棍,一天价辇上看狗混,家里甚也不做甚,真是圪且二卜愣。3.说你赖来你真赖,猪圈里头瞎作害,公猪母猪让排队,硬叫表演天仙配。4.西瓜瓢子头上戴,拉上母狗去赶会,见了老汉往住拽,要看人家的鸡和擂。5.见了个老婆往住拽,要和人家谈恋爱,你是谁家的活宝贝,怎么演得这样赖。6.见了素子往住拽,要看人家的月经带,人家男人把你擂,悄么乎捣烂你的脑光盖。
7、不念书,出门外,猴弹不溜硬作害,刀刀割烂车子胎,拧了人家的铃铃盖。
8、捲(骂)起人来咀咀快,和伢爷爷翻班辈,气得伢爹无其奈,落脑扇了你几害。
9、汽车轮胎放了气,爬在台上看了戏,人家说你不服气,你说人家放狗屁。10.赶集上会去得早,人群旮旯你来回跑,又是挤来又是靠,避孕套子你来回绕。11.又是吼你又是叫,掏出鸡来你尿下尿,素子们看见偷得笑,派出所家给你戴手铐。12.瓜子皮皮烟独子,给人家裤裆装蝎子,叫人家逮住你没说的,捣片了你的死骨实。
13.你踩了人家的脚后跟,还给人家屁股里扎圪针,叫人家逮住把你捆,捣断了你的二股筋。14.你在会场里去看戏,你给人家放下屁,臭得人家生了气,把你的屁眼结扎地。15.叫来顺你别生气,留下个灵前女婿,谁晓不的你有个好名誉,挣下几十万人民币。(樊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