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生活及康复需求问题的调研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生活及康复需求问题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江宁区抽取了59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了解了目前江宁区残疾人的生活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他们的迫切需求和他们对政府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江宁区的大部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都不高,但是在江宁区政府的帮助下都能够保证基本的温饱,在问及他们希望政府能够给予生活上什么样的帮助时,都表示了对政府的感谢和对目前政府工作的满意,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依然希望政府能够再多给予一定的帮助,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身体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2)江宁区大部分残疾人都已经停止了康复治疗,仅有小部分人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基本的辅助设施,如拐杖或轮椅,都已经有政府的提供。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本次调研是我们东南大学建筑系大五学生在江宁区政府,江宁区残联的帮助和配合下完成的。我们小组基于对失能者(残疾人)住宅的研究与江宁区残联联系,希望能够通过具体调查和研究来得到失能者对于自身生活和康复上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来完成我们后期的失能者住宅设计。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的方式,在2011年4月6日到2011年4月12日间对江宁区59名残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目前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存在问题,他们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对政府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和对当前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宁区挑选的59名残疾人,其中:
1、性别结构:男性28,女性31,男女比例大致为1:1。
2、年龄结构:18-29岁2名,30-39岁10名,40-49岁7名,50-59岁11名,60岁以上29名。
3、失能类型:肢体残疾37名,视觉失能8名,听觉失能1名,精神失能5名,智力失能7名,多重失能1名。
4、失能等级:一级10名,二级34名,三级12名,四级3名。
5、失能原因:疾病32名,事故12名,天生15名。
6、职业类型:没有工作54名,退休1名,有固定工作3名,有不固定工作1名。
7、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保(400元)53,600元2名,800元2名,1000元1名,1200元1名。
8、受教育程度:没上过学33名,小学14名,初中11名,高中1名。
9、生活自理状况:
(1)一般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近60%,完全不能自理的占10%,其余是自理有一定困难的,进食、翻身能够自理的比较多,其他生活活动均存在一的那个的困难。(2)特殊自理能力:视觉失能的大部分能够自己及时求组,肢体失能能自己外出办事的仅40%,智力失能的大部分都只能在自家活动,精神失能都不能自理。(3)需要全天照顾的占30%左右,大部分是年老者。
10、家庭状况:(1)同住总人口平均规模为4人。(2)家庭月总收入平均2000元左右。其中有近50%的家庭入不敷出,生活困难,需要政府帮助和邻居救济。(3)家庭人均月收入平均500元,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400元,绝大部分家庭人均
月收入不足1000元。(4)同住成员:一半以上的残疾人与配偶同住,还有40%左右与子女或者父母同住,没有与便宜同住的。(5)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因照顾自己而影响亲属外出工作的占20%左右,需要全天照顾的残疾人占30%左右。
11、环境状况:(1)无障碍改造状况:大部分为农村平房,无障碍设施都是自己改造,设施不齐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2)社区照料服务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和康复服务设施)建设状况:大部分社区服务设施齐全,不过能够自己出来使用的残疾人并不多。
三、被调查者的需求分析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走访失能者,对失能者在生活上有什么样的需要进行分析。(2)通过走访失能者,对失能者在康复上有什么样的需要进行分析。
(1)通过对失能者的询问,我们发现,江宁区大部分的残疾人在政府和亲友的帮助
下都能够基本维持温饱,但是生活条件还是没有办法与正常人相比。在问及生活上有什么样的需要时,大部分是希望政府能够在收入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2)同时,我们发现,江宁区大部分残疾人都已经不再进行康复治疗,仅有小部分
在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所以对于康复上的需求并不高,基本的辅助设施(如拐杖轮椅)都能已经在政府的帮助下配备齐全,但是依然有许多残疾人不习惯使用。
四、被调查残疾人服务需求的满意状况
在总体上,被调查的残疾人中的绝大多数是满意政府工作的,但依然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对残疾人证的更新工作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更新。因为大部分重残疾者都不能够自己到政府部门去进行证件的有效更新,这就需要政府主动给予帮助。
五、小结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江宁区的残疾人大部分都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某些细节方面的改进则需要我们更为细致的去观察发现,以方便我们进行改善。
2011年4月17日
东南大学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及生活计划
残疾人康复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康复经费投入,增强康复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全面完成2011年的各项康复任务,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思路
2011年康复工作将继续以辅助器具供应与服务、假肢装配、白内障复明、精神病防治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聋儿语训和脑瘫儿康复训练,抓好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力争让农村残疾人享受到更多的康复服务。积极完成中国残联下达的公益性康复任务指标,全面启动低视力普查及配镜工作,启动麻风畸残防治及手术工作。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完善康复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广泛团结各界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传播康复信息,普及康复知识,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业务工作培训和统计工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积累经验,努力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1、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与服务工作。以区级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为依托,利用“全国助残日”,下大力抓好残疾人辅助器具捐赠活动。区级应向镇属各社区残疾人所需辅助器具开展捐赠活动。各镇首先要按照区残联要求,建立健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其次在开展辅助器具捐赠活动过程中要侧重于农村残疾人。通过一系列残疾人辅助器具赠送、供应与服务工作,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加强康复训练及社区康复工作。完成区下达的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0—14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任务。每年要按时完成本地区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扶持社区、站办好残疾人康复点,推广社区康复典型经验,免费配发康复器材。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网络。
3、全面实施白内障手术复明活动。仍然采取分散手术与集中手术相结合的形式,强化白内障定点扶贫复明中心工作。同时,开展白内障手术治疗和眼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健意识。
4、加强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巩固和完善语训部建设,重点加强我镇聋儿语训练工作,培训好聋儿家长。大力宣传耳聋预防和聋儿康复知识,减少耳聋发生。
5、全面启动低视力普查及配镜工作。利用爱眼日,深入社区开展一次低视力普查活动。我镇要全面启动低视力普查及配镜工作,宣传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提高低视力患者自我康复意识,巩固建立定点医院眼科和定点眼镜店,设立低视力康复站,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
6、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工作。一是广泛开展特需人群补碘宣传教育,普及科学补碘知识,提高特需人群自我保健意识,预防智力残
疾的发生。二是积极组织“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碘缺乏病日”等宣传活动,普及残疾预防知识、防止残疾发生。
7、严格做好康复工作统计报表以及业务培训工作。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使用中国残联规定的统计报表。严格按照上级残联的要求,准确填写和按时上报,及时将康复工作任务准确地录入数据库。全年计划组织一次社区康复指导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社区康复工作服务水平。
柳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1年1月12日
第三篇:南京市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内受到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本省、本市的支柱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近几年来,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文化产业的提速特征明显,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动漫、印刷、旅游、广电、演出产品等领域亮点频闪,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从文化产业的标准来看,当前江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核心竞争力。近日,《江宁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课题组对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江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坚持以“打造具有江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为目标,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全区以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园区、文化基地、文化市场为龙头,加快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转变,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全区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网络文化、图书报刊业、印刷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文化传媒、文物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部门。
(一)文化产业园经济空前发展,取得突破。
目前,江宁区已经有一批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园经济初具规模。这批产业园包括湖熟舜辰红木工艺品生产基地、中华戏曲文化博览园、动漫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央视动画产业园、江苏软件园吉山软件基地、汤山新城温泉及主题公园基地、百家湖科技园、江苏侨商产业园等。其中,位于吉山区域的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中华戏曲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该项目集戏曲文化、艺术、建筑、生态为一体,将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的现代创意产业园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时尚的演艺文化、娱乐、旅游、会议中心,年接待游客流量逐年达到1000万人次,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5万余个,间接就业机会3万个,聚集5-8万人口在此工作、居住,每年产生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同时聚拢150家以上中外著名企业入驻。
(二)文化旅游产业初成规模,蓬勃发展。
江宁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江宁区一方面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培养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的文物经济,围绕文物古迹,开发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的系列产品,打造南唐、明文化旅游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自然、地域、生态等资源,规模经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具体有“一泉三山”,即汤山温泉和汤山、方山、牛首山风景区;在原有横溪农业旅游区和千盛农庄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结合银杏湖AAA级景区以及上庄园和市蔬菜科技园两个AA级景区,积极推出“横溪——谷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通过“汤山温泉文化节”、“春牛首旅游文化节”、“田园文化暨横溪西瓜节”、“魅力乡村游”等活动的举办,取得了较好的文化经济效益,深受市民欢迎。目前,汤山新城以汤山国际温泉城,美国豪生酒店群、巴厘原墅等温泉度假酒店为载体,打造中国温泉旅游、会议、会展、度假之都;以投资
2.5亿元的汤山颐尚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已将汤山地区逐步建设成旅游休闲新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健康运动休闲区和现代产业集聚区,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既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拉动了第三产业经济规模的增长。百家湖1912项目交融汇聚东西方时尚,传承古典与现代文化,更具新城市娱乐先锋特色;洋山湖梦幻世界历史主题城市公园,将建成该地区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
(三)印刷业、出版发行业势头强劲。
目前,江宁区有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专项印刷等企业204家。年营业额达26.3亿元,利税总额达3亿元。全区印刷产业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已经成为南京市包装印刷的相对集中区。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14万美元,多次被评为高利税企业和纳税大户,2008年营业额达1.8亿元,出口销售额达1.28亿元,成为出口型企业。南京三隆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39亿元,实现年产值4.2亿,年利润7000万元以上。2008年,江宁图书大厦投入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经营图书10万种,是南京地区第三大书店。全年发行图书出版物7万余种,其中图书6万种,期刊3000种,音像制品7000种。
(四)文化娱乐业向综合型市场体系发展。
截至2009年末,江宁区的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458(622)家,其中网吧214家、歌舞娱乐场所32家、演出团体和场所14家、音像制品75家、电子游戏室30家、书报刊85家、电子出版物8家。全区网吧终端26500台,约占全市网吧的五分之一,年营业额约为2.38亿元,年上缴税收30万元。江宁区的民营歌舞团“南京舞之源歌舞团”,自组团以来,多次代表江宁民营演出团体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市大赛和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奖。江宁区锡剧团创作的锡剧《八品县令》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个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文化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广电传媒产业迅速发展。
截至2009年末,江宁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万户,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区广电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得到极大满足。
(六)教育培训产业方兴未艾。
江宁区社会对艺术培训的需求正呈现上升之势,文艺教育培训项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培训机构,有效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和文化系统的人才资源,积极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美术、书法、舞蹈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以老年人为主的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京剧票友联谊交流等培训班,将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七)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令人瞩目。
近两年来,江宁区积极拓展经营渠道,开发特色艺术品市场,促进艺术品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备受瞩目的南京金箔集团,拥有固定资产3.9亿元、工业年产值近10亿元、三产服务业销售额达40亿元、年创税上亿元,连续10多年在江宁区属企业中上交利税排名第一,由金箔集团领头开发的贴金工艺品已发展到十大系列。湖熟街道与马来西亚客商签约投资480万美元新建的湖熟舜辰红木工艺品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年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以上。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园项目自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全国创意文化
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创意文化企业发展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南京克瑞斯托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艺术性强,有一定文化收藏价值的晶质玻璃及琉璃工艺制品,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二、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江宁历史悠久,约40-50万年前,南京始祖——南京人就已在江宁汤山一带活动。从此以后,江宁便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至今仍留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单位32处,区级文保单位23处。著名的“湖熟文化”发现于江宁境内的“台型遗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此设置秣陵县;东晋著名的“淝水之战”也是在这里指挥进行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资源也非常丰富。至2009年,江宁区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2项,并编辑出版了《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二)文化设施不断健全。
“十五”期间,我区先后建成一批高起点的文化中心和场馆,包括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等。其中江宁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是江宁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全区所有镇街都建有文化中心,并已全部达到省级文化站标准。
(三)科教资源十分丰富。
至2009年末,全区共有25所驻区高等院校,其中江宁大学城、江宁开发区入驻高校达15所,累计占地面积近3000公顷,投资总额120多亿元,在校学生15万人以上。此外,江宁区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在籍学生7225人,在籍修课学生4919人,办学规模在全市区县电大中名列第一。摩托罗拉、西门子、通用等跨国公司及信息产业部14所、自动化研究院、南瑞继保、东大金智等2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建立研发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20多个在宁高校院所建立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科技产业园、中试基地和试验工厂。
(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至2009年末,全区文化设施面积6.35万平方米,区图书馆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宁中心,总藏书量35.7万册。全区9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均拥有万册图书馆,202个村(社区)都建有图书室。各类博物馆、文物机构3个,藏品3100件,参观人数达4万人次/年。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中演出业机构为1个、文化娱乐业604个、艺术培训业1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万户。
(五)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江宁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积极吸引区外资金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南京广电集团与江宁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了“南京江宁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国旅联合以阳山碑材为依托,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了“南京明文化村”,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目前,年投入我区文化产业的民间资本近5亿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文化产业意识比较薄弱,与经济、教育、科技相脱节。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花钱与赚钱、先进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江宁区所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规模不相符合,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的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较低。
(二)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缺乏政策扶持。
目前,江宁区还存在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文化市场及相关产业实际上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理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印刷市场;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划分过细,或互相交叉,缺乏协调统一,未形成合力。在政策上亦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文化产业的规划方面,江宁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尚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滞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如何定位以及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长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至今尚未形成。
江宁区目前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空白、劣势的行业还不同程度存在。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大分类中,“出版和版权”类还是空白,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所占的比重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市场供给相对不足,适合市民消费的文化项目还有待增加和完善。各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合作,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文化产业门类。
(四)文化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和开发,投资文化产业的氛围尚未形成。
与江宁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广大群众除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外,文化娱乐消费投入较少,全区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还很低。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四、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009年7月,国家已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近期,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为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是大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宁区文化产业的规模亟待发展壮大。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更快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区十分重要的发展课题。
(一)强化文化产业意识,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壮大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和地区和谐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期,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充分表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同时转变现有观念,促进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接轨。
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使全区上下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从思想上明确和提高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二)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规划,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目前,江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初有起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长远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此,抓紧制定《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了解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我区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尽快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的建设,推动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填补空白和不足。
江宁区应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最终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同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填补空白和不足,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四)实施人才战略,引培并举,造就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精通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形态,它的发展主要依赖特定的人力资源。这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三大类。一方面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培训锻炼,造就大批文化产业人才,重点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拓宽人才选拔途径,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五)培育全区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江宁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进,居民精神需求和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初步分析,江宁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已经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和内涵,更加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更加追求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居民的经济条件,为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提供物质保障;第二,要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提高文化消费意识,不断宣传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第四篇:各类残疾人的定义及有哪些康复需求
各类残疾人的定义及有哪些康复需求
大部分残疾人可通过康复治疗或训练,使自身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创建社区康复指导站,设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办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残疾大致可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一、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1、盲
盲人要重现光明,目前还没有这么发达的科学手段,我们要做的康复服务工作是对其进行建档登记,配发辅助器具,如:盲杖、电子表(自动报时)、收音机等。提供行动上的一些便利。什么是白内障?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浑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者,称为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外,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还没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 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残疾,但只要通过手术摘除浑浊的晶体,代之以其他相应的透明体就可以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低视力康复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助视器;到哪里去选配助视器?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
(1)光学助视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镜(手持式、立式)等。
(2)非光学助视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刷品、太阳帽等。低视力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配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后者的对象指学龄及学龄前的儿童。上述训练工作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去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 判断听力是否正常的简单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在耳聋的分级标准中规定,听力损失小于26分贝(听力级)以内视为正常人,不影响正常言语交往。粗略估计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人,可采取测试者与被试者并排坐位或侧后位,避开视觉,间隔一米,测试者用正常声音说话(约70分 贝),被试者能听清听懂,并能复述听到的内容可视为听力正常;对无言语能力的被试者能听到机械手表声也视为听力正常;对婴幼儿则通过观察其对不同声音的听性反射或听觉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戴助听器为什么要配耳模
配戴助听器必须配制耳模,耳模有使助听器配戴稳固、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防止助听器反馈啸叫等作用。实践证明,在为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效能方面,助听器和耳模各占50%,耳模的作用不可轻视。“三早”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
“三早”是指早发现、早配助听器、早训练。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7岁以前是最佳期;7岁-12岁是可塑期。如在上述时期发生耳聋则严重影响儿童的听觉、言语发育,同时也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能及时地发现耳聋,明确诊断,尽早地配戴合适的助听器,使聋儿在父母的怀抱中就接受各种声音、语言刺激,得到科学的康复训练,聋儿的各方面发展就会接近正常儿童,康复的质量会显著提高。因此,尽早发现耳聋,尽快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成为聋儿康复中提高康复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早期干预原则。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
(1)先理解后表达的原则;(2)在活动中学习的原则;(3)表达要从简到繁的原则;(4)要充分利用和创设语言环境的原则;(5)注意发展聋儿思维能力的原则。如何评估聋儿康复效果
康复评估是贯穿聋儿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康复人员正确判断康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其后的训练工作提供依据。
评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听觉能力评估:包括数量评估和功能评估。
数量评估是通过使用测听仪器测试聋儿裸耳或配戴助听器后的各个频率听阈值,来判断其听力损失程度及助听器补偿效果。功能评估是指聋儿配戴助听器后,通过使用言语测听词表测试聋儿的言语识别率,来判断聋儿听觉补偿效果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聋儿。
(2)言语能力评估:运用聋儿康复评估题库,以正常儿童的语言年龄作为参照,评估聋儿的发音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级分布、语言的使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聋儿康复的阶段目标及选择教材的依据。
(3)学习能力评估:运用一定的测试工具如以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用具,评估聋儿眼手协调、视觉记忆、辨认、联想、空间推理、细节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为开发聋儿的智力潜能,制定单训课计划,为发展其语言提供依据。如何开展聋儿家庭康复训练?
聋儿康复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启蒙,一是发展。家庭康复训练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最佳途径。家庭训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地取材,训练刺激量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聋儿“听”、“说”的潜能,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为了训练聋儿理解“说的是什么”,家长可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用“直读”或模仿的方法,鼓励聋儿多说多听,增大语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聋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辨别。
其次,在大量“听”、“说”的基础上,可采用实际操作、游戏的形式,让聋儿学会应用语言;用提问的方式让聋儿学会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用反差对比的方法让聋儿对语言产生理解记忆。家长应善于抓住随机情景,如做饭、吃饭,与他人往来,游戏活动等等,让聋儿反复练习,使语言同感受融合起来。
第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应对家庭康复训练给予技术支持,对家长进行培训,解决家长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家长制订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如何做好聋儿康复后续教育工作?
聋儿康复后续教育,是指聋儿接受康复训练并经过评估后进入普通学校的教育。聋儿康复后续教育是他们走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1)使普通学校的师生了解聋儿的情况及特点,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式,随时对其进行帮助。(2)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帮助聋儿做好课程的预习、复习工作。
(3)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聋儿阅读能力的继续培养,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量、促进思维等。
(4)对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有关聋儿康复技术培训、指导。(5)适时进行语音矫治。(6)定期评估助听效果。聋儿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什么? 聋儿家长学校是康复机构为培训家长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1)帮助家长树立聋儿康复的信心,了解育儿常识,掌握聋儿康复基本知识和方法。
(2)培训内容包括:聋儿医学、教育康复基础知识,聋儿康复训练方法、技巧,家长心理教育,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知识等。(3)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实践辅导,教学观摩,参观考察以及座谈会等形式。
(4)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与社区医疗保健站建立联系,及时发现聋儿;定期走访聋儿家庭进行指导;定期为聋儿进行康复评定,提出康复建议;协助家长做好与教育部门的工作,安排聋儿入学。● 肢体残疾康复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 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臵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 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 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截瘫者康复的主要环节--
一般截肢手术完成后约在14天左右拆线,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同时应根据截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腿截肢患者主要进行髋部的肌力训练及预防畸形发生,具体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训练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训练大腿外侧肌力。注意保持髋关节的正常位臵,不要长期坐位,防止出现髋关节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训练膝部肌肉力量,进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训练。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和防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配合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活动肩肘关节等关节,进行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安装假肢后,要先学会熟练的穿脱假肢,然后再进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独立行走及适应各种不同路面的行走训练及保护性训练。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精神残疾防治康复
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病、精神残疾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社会等有害因素的不利影响下,大脑出现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是脑功能失常的总称。分为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四类。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影 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临床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失常,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错觉、幻觉、焦虑、淡漠、妄想、自知力障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形式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定期门诊、家庭治疗。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家庭病床主要针对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的一种治疗方式,由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治疗任务,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定期出诊,填写规范病历;对出院后仍需重点监护的病人应当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治疗,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由专业人员定期在康复站为精神病人服务;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比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承担这部分病人治疗任务的人员主要是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的专(兼)职精防康复医生,通过定期随访及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来完成。
精神病人的康复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家庭康复是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监护小组是家庭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它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 员、居(村)委会干部、基层精防康复医生和其他志愿者组成,对病人督促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工疗站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多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的,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事业,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接收、安排精神病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其他职业康复形式包括回原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福利工厂就业以及在社会公开就业。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职业技能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康复。对农村精神康复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精神病人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是指什么
精神病人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是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五个重要指标。这五个指标是来自于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是推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规范了自摸底调查到检查评估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确保了精神病人数和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它共有九张表卡。检出率是指经过摸底调查,已经建档立卡的精神病人数占该地区覆盖总人口数的比例。全国残疾人康复 工作办公室要求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不得低于覆盖人口总数的6‰。监护率是指通过监护小组、家庭病床、工疗站、社会就业及精神卫生机构,接受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治疗与康复的精神病人数占摸底调查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90%以上。显好率是指通过采取有效治疗康复措施,病情稳定,症状缓解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显好率要达到6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60%以上。社会参与率是指生活能自理,参加家务劳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社会参与率要达到5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50%。
肇事率是指精神病人肇事程度达到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以上的总次数占精神病人总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肇事率要下降到0.2%以下,新开展的市(县)要下降到0.5%以下。
● 康复训练与服务
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什么是盲人行走训练?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多次举办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培训班,一些地方对盲人开展了定向行走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盲人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了条件。训练盲人使用盲杖行走的主要环节有哪些?(1)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盲杖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2)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3)盲杖的位臵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4)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靠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5)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6)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 出左脚。
(7)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 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 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 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 特需人群补碘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阶段评估是从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测评时开始的、渐进的多次评估;总结评估则是在阶段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判断。在各次阶段评估过程中,应尽早找出智残儿童在康复训练六个领域(即运动、认知、感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中的优势、劣势以及进步幅度最大的领域。通常,对于运动、感知这样的领域,其发展是智残儿童自身发育与康复训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残疾程度轻、基础好的儿童,更可能是自身发育在其中占较重的比例。而对于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如果原来的起点低,后来的进步幅度大,则可认为是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显著;如果进步幅度不明显,则应考虑身体和康复训练方面的问题,及时找有关医生咨询、指导。
应当看到,智残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心特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方面的能力都可能落后于健全儿童,所以,训练员和家长不宜将期 望值定得过高,更不能用健全儿童的尺度去衡量智残孩子,事实上,功能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智残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的极微小的进展和变化都是可贵的,应给予孩子鼓励。其次,从现象看,若某些智残儿童虽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但效果不明显,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无效,只要按照科学、系统的方法持之以恒开展训练,并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孩子的智力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变化。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常用的康复器具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注意事项: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2)积木
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3)穿孔珠子、绳
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4)带盖的瓶子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5)儿童用剪刀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应用: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7)看图识字的图片
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8)钟或表
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9)彩色笔、纸
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 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家居玩具(锅、碗、厨具等)应用: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成年智力残疾者的训练与服务
由于成年智残者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条件方面与智力残疾儿童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康复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区别。主要是为其提供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训练以及有偿托管、生活护理等服务。生活自理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重度成年智残者独立或不完全独立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减轻家长的负担;简单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训练主要目的在于使轻度成年智残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操作,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语言交流能力,以实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有偿托管和生活护理服务则侧重于提供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看管和照顾,以解除家人的后顾之忧。专家指导 [心理康复] ◎什么是心理康复?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 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它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残疾人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
第三,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
心理康复所依据的是康复心理学。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心理康复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研究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行为、经历、态度,评定康复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残疾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设计和实施康复方案,并控制整个实施过程。在临床康复心理实践中主要处理各种社会、心理和实际问题,诸如社会活动状态、情绪好坏、家庭关系、日常生活、就业和独立生活等。◎怎样进行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心理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①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
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③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④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2)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
第五篇: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篇一】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
根据 XX 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活动分成领导干部小组,各处室、中心分别为 1 个小组,共计 7 个小组,采取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人负责 1个社区(村)等方法在全市对 30 个社区(村)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我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对 XX 区新孔社区、浦北村和 XX 县瓜安村等 283 名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得到如下结论:(1)调查的283 名残疾人中 197 名残疾人有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占调查的残疾人总数 70%。(2)选择需求的残疾人依次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生活服务、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较大,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问题。(3)本调研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大政方针政策、省、市惠残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支持等对策建议。
“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 7 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逐渐完善,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我此次主要对“XX 市残疾人需求问题”进行调查。目前,该项调研已完成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初稿。限于时间的要求,本报告仅围绕调查数据谈几个问题。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
本次调研活动以 XX 市各类残疾人为核心,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切实增强投身残疾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残疾人基本状况,掌握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惠残政策的落实,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推动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报告将回答四个问题:(1)残疾人有哪些需求?(2)分别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
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的残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征?(3)选择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务等是否已满足需要,还存在什么问题?(4)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本次通过简单随机、等距抽样等方法共抽出 283 名被调查残疾人。
1、性别结构:男性 150 名,女性 133 名,男女比例大致为 8:7。
2、年龄结构:0-18 岁占 15.5%,18-60 岁占 64.4%。按60 岁划分,非老年人占 79.9%,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 20.1%,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年龄结构相似。
3、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占 88.1%;非农业户口占 11.9%;农业与非农业比例大致为 7:1,与 XX 市人口的整体构成一致。
4、婚姻状况:初婚有配偶 63.8%,未婚占 23.8%,再婚有配偶占 0.7%,离婚占 0.8%,丧偶占 10.1%。
5、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 27.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占 2.2%,大专及以上程度 0.8%,未上学的占到了 56.5%。
6、残疾状况:(1)残疾类型:视力残疾占 25.8%,肢体残疾占 35.1%,智力残疾占 5.5%,精神残疾占 4.3%。(2)残疾等级:一级占 19.2%,二级占 31.9%,三级占 29.9%,四级占 18.8%,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残疾状况大约一致。
?
7、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能自理 63.4%,不能自理 36.6%。
8、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1)18—50 岁 130 名残疾人中(除一级残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丧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 1/4。(2)个人生活主要来源:靠离退休金 25 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近1/2,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的 16 人,靠保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的不足 4 人。(3)社会保险状况: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足 4/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足 1/2。(4)职业技能培训状况:有就业能力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足 1/3。(5)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状况:近1/4 的享受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
9、康复服务状况: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近2/3 没有得到康复服务,得到治疗与康复训练服务的残疾人 1/10 以上,心理疏导服务不足 1/10,康复知识普及服务不足 1/5,辅助器具配置不足 3%,日间照料与托养不足 2%。
三、被调查者需求分析 ?
本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通过对被调查者对需求选择分析,了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需求选择分析 ?
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被调查的残疾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需求,对选择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具体分析:48%需求者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1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8.3%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
人信息无障碍,7.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7.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辅助器具,5.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法律援助与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残疾人生活服务,4.4%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残疾人就业安置与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 ?
(1)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救济色彩太重。传统观念认为残疾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过分强调家庭自我保障与残疾人自立,使得残疾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施舍和救济的浓重色彩。在调查中,近1/2 的残疾人要求政府给予经济救助,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很少,认为政府给点钱,家人给吃给穿就满足了。家人承担了家庭中残疾成员由生到死的“无限责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负担。这种残疾观及受此影响下的社会保障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环境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特惠”。而作为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惠”政策外,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标准也较低。无固定收入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低保金或低保标准的生活补贴,只有市区、XX县和 XX 县已全部落实,其他县正在落实中;肢体三级以及三级四级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残疾人还享受不到这一“特惠”。享受这一“特惠”的标准也很低。现行低保标准
是城区 230 元/月,农村 155 元/月,只是勉强“饿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业、康复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则更少,同样也是标准低,覆盖面窄。
(3)保障服务的层次低。现行的保障措施几乎只能考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温、饱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很少顾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即将解决)。起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残疾人要求精神层面生活享受将成为必然。目前,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残疾人多种类、多层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保障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投入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只能是低覆盖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为空白,或是刚刚起步。当前,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看,渠道还比较狭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会为辅,社会捐赠有限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社会捐赠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捐赠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很少。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残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长和转型,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难度。目
前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点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就业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的服务体系,相关专业机构、社区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管理措施还没有出台,导致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少,设备不上规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乡镇及部分村残疾人康复室,由于残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专业康复指导人员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去年启动建设的市、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尚处在规划设计,建设、装修等阶段,建成后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讨。
(6)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化进程缓慢。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建设总体滞后,难以适应新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制约和影响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另一方面,现有的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社会保障立法比较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更为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宪法》、《选举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有保障残疾人
合法权益的条款,但其内容总的来说过于笼统,许多条文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劳动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规定也显得空泛。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
(一)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和残疾人”四自”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伟大实践。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社会参与的机会和权利,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二是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体系,维护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力争使残疾学生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达到 60%和 40%。三是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小额贷款、提供就业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与特惠救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的标准。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保证残疾职工能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所有农村残疾人都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城镇无业残疾
人都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贫困和低收入残疾人争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确保残疾人生活改善程度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适应,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规模大、服务设置齐全,档次高,内容多,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残联要开展各服务机构精细化管理,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对各服务机构服务进行认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奖励机制。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默默无闻勤勤恳垦的专技工作者队伍。鼓励各服务机构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一批一专多能的残疾人工作骨干,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解决好他们待遇问题,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党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工委协调各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伸出援助之手,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机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
?
(五)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管理。积极引导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信念,对生活充满信心。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让他们成为法制教育的一个盲点,使残疾人自觉遵纪守法。
【篇二】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中的残疾人工作,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有力支撑,经李克强、张高丽、杨晶、王勇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批准,以持有残疾人证的人员和未持证的残疾儿童为对象,自 2014 年 6月至 2015 年 7 月,国务院残工委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专项调查工作(以下简称专项调查)。一年多来,全国上下一盘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科学操作,抓住关键环节,严把质量关,圆满完成了专项调查各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
根据以 2015 年 1 月 1 日为标准时间确定的调查对象数据统计,全国残疾人人口数据库中共登记持有残疾人证人员和尚未领证的 0-15 周岁残疾儿童少年 29494428 人。
在国务院残工委统一领导、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按照准备、调查、分析三个阶段,各级残联组织具体推动调查工作有序展开。从 2015 年 1 月 1 日开始,进行了“一对一”的入户调查。截至 2015 年 5 月 16 日,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管理系统实名制录入了 2664 万人的相关信息,同时获得了社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状况调查资料 70余万份。
调查数据反映出目前残疾人民生的基本现实状况,凸显出残疾人在脱贫解困、危房改造、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康复服务、居家无障碍建设、文体活动等基本民生保障和服务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
此次调查结果为推算 8500 万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提供了重要依据。专项调查重要数据及推算 8500 万残疾人的主要数据已用于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反映出的困难与问题及相关建议报告》、有关部委关于”两项补贴”、扶贫、康复等方面重大政策制定及残疾人“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
二、主要做法 ?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加强专项调查工作领导。
对 2900 多万持证残疾人和未持证残疾儿童的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进行实名制、全覆盖的专项调查,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远,是历前所未有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王勇国务委员亲赴青海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认真搞好残联组织‘基础管理建设年’活动,抓好抓实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专项调查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制定落实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保障措施打下坚实基础。”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全国专项调查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对认真做好专项调查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2014 年 4 月 29 日,国务院残工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对专项调查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国残联于 2014 年 6 月 22 日召开全国会议,对专项调查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做好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指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4 年 8 月 20 日,国务院残工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残联等 10 个部门成立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部际联席会议和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专调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专项调查工作的领导。
省、市、县级政府残工委认真落实国务院残工委工作部署和全国专项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专项调查的领导,扎实做好专项调查各项筹备工作。
(二)夯实工作基础,确保专项调查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建议。全国专调办于 2014 年4 月至 8 月间,分别在 9 个省(区、市)召开专家座谈会,听
取专家对专项调查任务目标、具体要求、进度安排、调查指标、重点工作的意见。全国专调办积极吸纳建议,调整完善了调查表和入户调查流程。二是通过试点查找问题。全国专调办分别于 2014 年 7 月和 9 月在甘肃省临洮县、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展试点工作,对调查表进行了模拟试填。通过试点检验了调查方法、调查流程和调查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调查指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为做好全国调查员培训和现场调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三是召开推进会部署。全国专调办于 2014 年 9 月 15 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了全国专项调查工作推进会,对下一阶段任务进行专项部署。四是完善修订调查表。全国残疾人专项调查《残疾人调查表》和《社区调查表》经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经两次全国试点的实践检验后将调查项目从 48 项精减至 36 项,涉及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收入、住房、康复、教育、就业、社保、无障碍等情况,个别省市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本地的相关指标。同时,将残疾人所在村(社区)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辅助调查内容。
(三)狠抓信息核查和培训,强化对专项调查工作的调研督导。
一是认真抓好信息核查工作。全国专调办组织开展了核查系统全国培训,并制作了培训教材和操作视频,指导地方开展核查工作。各省也制定了本地专项调查核查工作方案和细则,层层签订了保密协议和保密承诺书,部署核查工作,逐级开展核查培训。二是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各级培训。全国
专调办分别在江西省南昌市和陕西省咸阳市组织开展了全国残疾人专项调查培训,共培训省级师资 170 人,98%的学员全部掌握或基本掌握各项培训内容,培训为省级培训提供了示范。制作完成了专项调查指标讲解、视频课件,通过专项调查信息平台发布供各地培训使用。同时,组建了多个督导组深入一线推动工作落实。省级共开设 96 期培训班,培训县级师资骨干 11922 人,为培训调查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搞好入户调查,保证专项调查数据填报质量。
2015 年 1 月 1 日专项调查入户调查在全国启动,地方残联高度重视,有的举行了简朴的启动仪式,调查员代表现场宣誓;多数省份街道、社区、乡村挂上了专项调查宣传口号横幅;爱心企业为残疾人代表当场捐赠生活用品;省级残联全部组成了督导组或派员深入到农村和社区残疾人家庭,进行入户登记调研检查,对调查填表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对调查人员入户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并送去慰问品,提高了社会和残疾人的知晓率,为专项调查入户登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各级残联把现场入户调查作为 2015 年开局最重要的工作认真抓好,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理解。在专项调查工作一线的调查员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各种困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到残疾人家庭,与残疾人面对面,耐心询问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将每一项调查指标填写准确,涌现出许多可敬可佩的感人事迹。
?
(五)细致准确录入,严格控制差错。
各级残联采取有效措施,保质保量推进数据录入工作。一是各省专项调查办公室每天登入系统对数据处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指导、督促各市数据处理工作。二是上一级对下一级组织抽查,实行调查表与录入进行比对的方式,检查各地录入的差错率,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三是适时督促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
(六)做好数据比对分析,确保专项调查数据准确可靠。
一是做好部门数据比对分析。全国专调办及时把专项调查数据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相关部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台帐、年报、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比对分析,并同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客观分析。为确保调查数据科学严谨可靠,鲁勇理事长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部分专家及业务部门数据分析对接会。业务部门分析认为:“专项调查主要数据与掌握的现有数据情况基本吻合,比较贴近工作实际,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康复、扶贫等一些大的基本数据可用、好用,是制定‘十三五’规划和残疾人‘兜底补短’民生工作的重要依据。有的数据弥补了本部门业务上的数据空白。为今后工作思路的调整、工作方式的转变、工作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召开专家委员会分析数据。全国专调办先后 10 余次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与会专家结合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现场调取专项调查数据进行
了对比与分析。2015 年 7 月 14 日由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等委派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正式出具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专家委员会意见书》,基本结论是:“本次调查的方案设计科学可行;调查组织实施完整;各阶段工作到位,操作严谨;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得力,调查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主要指标与抽样评估核查数据、2014 年残疾人监测数据等相关数据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达到了设计要求,主要数据质量较高,为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摸清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状况,为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以兜底补短为重点的残疾人民生改善的精准服务、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丰富的信息、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依据”。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专项调查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在宣传部门支持下,中央各大媒体对专项调查进行了深入采访和多种形式的报道。全国专调办制定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宣传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和重要节点,各省(区、市)专调办根据要求分别制定了本省的宣传方案。特别是 2015 年 1 月 1 日现场调查入户启动当日,全国专调办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中央媒体精密对接,策划新闻点,落实报道要求。《人民日报》在 1月 2 日头版刊登消息,中央电视台当天在《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 1 分零 5 秒的消息。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中国新闻》等中央主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各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支持,增进了社会公众和广大残疾人对调查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展示了一线调查人员吃苦耐劳、勤勉服务的精神风貌。各级残联在残联网站开设了专项调查工作专栏,及时刊发专项调查各类信息。
三、突出特点 ?
(一)调查对象覆盖了所有登记在册的人员。
调查采取实名制的实证调查方法,覆盖了所有在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中登记并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人员及尚未领证的儿童。调查对象总量为 2900 多万人,分别是 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总量的 18 倍和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总量的 11 倍。
(二)调查方式采取的是实名登记和信息化统计。
通过对入户前被调查对象所在位置的信息核实,掌握了目前在户人员占 88.1%,不在户人员占 11.9%。对在户的人员,以“一对一”入户询问调查为主进行信息采集,入户率达到 97.97%;对于不在户的人员,以电话询问或其他方式采集信息。每一位被调查对象,都填写了调查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调查表复核、数据录入、信息审核及上报核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到全国统一开发的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信息管理系统之中。
(三)调查范围基本做到了村不漏户和户不漏人。
要确保专项调查数据不出问题,关键要实现工作重心下
移,逐人搞好对接调查。在调查中,做到了“乡镇(街道)不漏村(社区)、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调查目标,确保人群覆盖率、信息填报率。工作中,坚持逐级进行考核验收,落实了同级残工委和同级残联负责人在上报成果上的“双签字”责任制,为总结工作也为倒查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调查队伍聚合了上百万专兼职人员。
为确保专项调查、省级、县级三级培训质量,全国专调办编制了《全国残疾人专项调查工作手册》,制作完成了专项调查讲解资料,供各级残联培训时使用。从 2014 年 10 月开始,各省区市陆续举办各级培训班 7600 余期,培训人员152 万多人。
(五)调查过程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
为科学独立评估此次专项调查工作,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按法定程序承担第三方评估。多次召开专家委员会和评估座谈会,对专项调查数据进行论证、评估。通过对专项调查全程跟踪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采取文献资料评估法、专家德尔菲法、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综合比对评估调查数据、残疾人状况监测调查数据、残联工作系统数据、各部委相关数据等多源数据,比较全面地评价了专项调查的调查过程质量和数据质量。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了评估报告:“本次调查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全国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本次调查的方案设计科学可行;调查组织实施完整;各阶段工作到位,操作严谨;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得
力,调查获得的主要数据真实可靠,调查达到了设计要求,数据质量较高,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大规模人群专项、专业社会调查。建议加强本次调查工作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调查和数据开发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评估专家认为:“专项调查第三方评估,从评估调查过程质量和数据质量两个角度设计评估方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开展现场督导、二次入户抽样复查、专家评估和调查工作人员自主评估、各方面调查资料分析等工作,取得较为可靠的评估结果”。
(六)调查工作实现了部门联动和力量整合。
在国务院残工委领导下,国家统计局、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的通知》,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委托了第三方评估机构,落实了省地县乡村的调查组织机构。10 个部委建立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对调查工作全过程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指导。
工作中,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案和调查指标设定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财政部追加了 2014 年调查经费同时安排了2015 年预算,民政部要求基层民政机构和干部全力参与调查工作,公安部、卫生计生委在核查残疾人信息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对专项调查中相关指标的设定提供
了帮助,中央宣传部推动中央及各地媒体对专项调查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中国残联会同多部门组成了精干工作班子具体落实任务。省级及以下政府残工委、残联组织认真落实国务院残工委部署和全国专项调查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此次专项调查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支持。国务委员王勇对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作出重要批示:“专项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与这项工作的各个方面和人员应予以充分肯定。要利用好调查成果,认真抓好调查成果的应用工作,在制订‘十三五’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中统筹考虑,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权益民生,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全国专项调查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指示:“专项调查只是第一步,对于整体工作还应细致研究,特别是从信息化方面,要向着精准要求去努力,这项工作一定要有说服力,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为推动事业起到重要作用。” ?
目前专项调查成果转化已经展开,对出台“两项补贴”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开发、解决适龄儿童未能及时入学问题、制定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等主要数据提供了测算或核对依据。截至 12 月 28 日,已返还 19 个省(区、市)专项调查数据。随着调查成果的逐地逐级分解、业务数据与部委共享,这项工作的成效会越来越直观地展现出来。各省(区、市)将在确保数据保密的前提下,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数据比
对、开发和应用工作。
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认真做好专项调查数据应用和调查成果转化工作,在积极转化专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常态工作,逐步实现“精准化了解、精细化服务”,为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篇三】残疾人需求调研报告 ?
根据政协常委会 2013 年重点工作计划,近期我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残联、部分乡镇、村、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单位和服务场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查看、走访贫困残疾人家庭等方式对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
全县现有各类残疾人口 2.75 万人,占总人口的 6.64%,其中农村残疾人 2.35 万人,约占 85%,城镇残疾人 0.4 万人,约占 15%。在各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 4085 人,占 14.9%;听力残疾 6641 人,占 24.1%;言语残疾 421 人,占 1.5%;智力残疾 1836 人,占 6.7%;肢体残疾 7990 人,占 29.1%;精神残疾 2034 人,占 7.4%;多重残疾 4480 人,占 16.3%。目前残疾人办证 11827 人,办证率为 43%。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解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助医”、“助困”、“助业”、“助学”、“托养”等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使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残疾人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的残疾人管理组织网路。县、乡均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2 个乡镇残联均配备了理事长和专职委员,312 个村、14 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选聘了 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修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在各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农村特困残疾人活动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局、教育局等残工委成员单位也相应出台了促进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供养等配套文件。建立了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社保补贴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2、残疾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8 年以来共为 227 名城镇重度残疾人代缴医疗保险金 8.31 万元,对符合条件的471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357.66万元;对872名农村残疾人、207 名城镇残疾人纳入低保,发放保障金 313.92万元,代缴残疾人养老保险 25.29 万元;对 3458 名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了“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资助,累计为 6091 人次发放补贴资金 304.55 万元;在危房改造项目中,有 2077 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得到改造,共补贴资金 3988 万元。在整村推进项目集雨窖、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中,有 8000 户残疾人家庭收益;为 25 户住房困难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分配到了廉租房,为 54 户人均不足 12平方米的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50 余万元。
3、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 年以来,县残联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已为 79 名肢体残疾儿童、30 名智残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 320 余例;为1.2 万人(次)残疾人配赠轮椅车 3659 辆、拐杖 3254 付、助听器 1309 个、助视器 453 付、坐便椅 698 件;给 86 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23 万元;为 54 户创业残疾户落实贴息贷款 120 万元,县财政支付贴息 6 万元;39 名盲人通过省残联盲人按摩中心培训在省内外就业,52 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就业,600 多名残疾人通过在县内个体从业、集中和分散就业等形式实现就业。
4、残疾人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认真落实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全县适龄残疾儿童 622 名,入学 531名,入学率达 85%;投资 590 万元的民和县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已招生开课,现有聋哑学生 9 名;为 13 户残疾人助学户发放助学金 6 万元;每年将 5 至 6 名 6 周岁以下聋儿免费送到省地语训中心学习。
5、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在海东地区首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县参加的 17 名残疾人获得了 6 枚金牌、1 枚银牌、5 枚铜牌和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残疾人
演员还参加了“残疾人文化周”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文艺演出和“特奥日”暨“残疾人健身周”、全国“肢残人活动日”等活动。举办了残疾人篮球、足球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80 名老年残疾人参加了打门球、地掷球、打太极拳(剑)、扭秧歌、跳健身舞等社区群众文体组织。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广大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全县各行各业中都有残疾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仅教育系统有 91 名残疾教师,还涌现了创办盲人按摩诊所达选云、通过电子商务把青海特产销往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陈香英,为残疾人工作默默奉献几十年的代表秦永顺等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虽然我县在扶残助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残疾人家庭生活普遍贫困,全县残疾人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与健全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致残因素较多,救助压力不断增大。现阶段我县致残因素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由遗传、近亲结婚、早育或高龄孕育、营养不足及环境有害因素所致的先天残疾的人数较大。同时医源性残疾致听力残疾、胎儿娩出时损伤脑部造成致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交通事故、工伤等各种意外事故和各种疾病而致的残疾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精神病人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繁杂的致残因素难以消除,使残疾人口总量难以控制,使救助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残疾人救助任重
道远。
2、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残疾人就业的多样化安置工作推进艰难。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大多没有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差,无法真正实现稳定就业。尤其受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影响,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征收的政府性基金,部分企业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少缴甚至不缴保障金。三是惩处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歧视残疾人,随意辞退残疾员工、不缴纳就业保障金行为惩处的强硬手段,严重滞缓了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步伐。四是社会救援渠道狭窄。由于我县还未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无法开展相应的社会募捐工作。五是保障水平低。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的双重制约,目前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尤其是我县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尚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如 2010 年全县低保家庭残疾人 1660 人,2012 年实行重度残疾人补贴制度后残疾人纳入低保的人数减少了 800 人。
3、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我县残疾人数量大,加上老年性偏瘫等残疾人日益增加,辅助器具需求量较大。按照省残联残疾人用品用具全覆盖项目要求,需县财政配套50%、约 76 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省上下达的“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扶残助残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了,项目落实困难。二是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兑
现难。按照省财政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青残联会发[2010]114 号)文件规定,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共需资金 84.4 万元,但县财政每年只下达 20万元,经费缺额 64.4 万元。三是因残疾人康复社区建设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仅仅只局限于被动地落实国家及省、地正常安排的涉残项目。四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紧缺,还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教育需要。五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志愿者服务等工作还需加强。
三、促进我县残疾人工作的建议 ?
(一)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县委、县政府应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为重点,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二是应将各残工委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履行扶残助残职责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考核约束机制,促进残疾人事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健康稳步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成功事迹,鼓励残疾人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公德,把开展扶弱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四是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依法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政策,特别是对保障、改善、支持残疾人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有关政策要予以倾斜安排,确保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老年人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选调一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干部在维权、解困、技能培训、多途径就业及日常生活中为残疾人搞好服务,以促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在今后县乡换届选举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政治素养的残疾人按一定比例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残疾人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二)建立残疾预防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县卫生及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优生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医务卫生人员的优生意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优生意识。做好婚检孕检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进行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防止遗传性痴呆和其他残疾的发生,确保优生优育;开展产前诊断,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及时矫正先天性残疾;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医疗水平,加强药物研究,减少药物副作用,减少医源性残疾的发生;对不应、不宜、应延期婚育的对象,应加强教育和指导。相关部门要加强劳动保护、交通安全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努力减少各类致残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残联应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服务。建议县财政
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工作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补贴足额纳入预算,统筹安排;足额落实“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项目配套资金;将每年 12 万元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经费列入预算。县残联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与中国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团体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成立民和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爱心捐助和社会捐赠活动。
(四)健全残疾人生产生活保障体系。把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范围,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一是推动残疾人扶贫工作。将残疾人扶贫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贫规划,统筹安排。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二是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扩大残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一、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其他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三是帮助更多贫困残疾人实现“居有其所”愿望,尤其在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建设中应优先照顾贫困残疾人家庭。
(五)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设
施纳入到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快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整合卫生、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和卫生条件,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各医疗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配套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设备。加强 0-6 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救助等康复项目,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要,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任务。二是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在鼓励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设置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三是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建议将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一列入部门预算并由县财政局代扣代缴,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四是发展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行随班就读;积极争取落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扩大特教学校招生,充分发挥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残疾学子“圆梦行动”等公益扶残助学项目,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五
是切实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住建、发改等主管部门在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时,使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对已建成的道路和建筑物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应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将特殊学校、康复中心、医院等单位公共服务场所和金融、邮政、通讯、商场、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列为重点改造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