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论文资料系列 (16)
摘 要: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少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总结和归纳各地建设经验、思路和理念基础之上,学术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就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总结,认为:
一、这种模式研究在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
二、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不“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深入的模式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Abstract:Since 2005 party“’s 16 Fifth Plenary Session proposed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has developed around the country.Many places have made the good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In the basis of summaring and inducing the regionalconstruction experience,the mentality and the idea,the academic circle has launched the research to China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s,and obtains the richfruit.This article carries in these research combs the summary,thought:First,this kind of pattern research has the positive sense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theory instruction aspect,but should study the misunderstanding which possibly vigilantly brings;Second,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 research not“new”,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arries out the thorough patterns research..Keywords:New-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atterns;Research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此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相应中央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理念思路,走出自己的一条建设之路,并取得良好成绩。自新农村提出伊始,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郭杰忠、黎康,2006)、新农村建设思路(林毅夫,2009)、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林祥松、罗海平,2006)、新农村建设模式(胡玮,2007)、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邱小华,2006)和国外新型农村建设经验研究(蒋建忠,2006)。其中,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在总结和归纳各地建设经验、思路和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
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
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
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此种模式总结多是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直接取自成功案例的地方政府材料的居多。
在此类研究中,温立新的研究比较成体系。他在《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一文中,总结以往研究指出六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分别为浙江模式、赣州模式、遵义模式、湛江模式、云浮模式、德庆模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模式有:浙江模式是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政府推动的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和管理;二是统筹城乡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体制改革。赣州模式是我国中部地区较早由政府发动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是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二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四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五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一个好班子。遵义模式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是农民自发建设的典型模式。贵州遵义市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成效十分显着。“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
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学者胡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中认为共有11个关键因素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能人’夕、人才、土地、劳力和资金等问题,是相对重要的因素。他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总结了7种中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典型的发展模式,分别为: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商业贸易带动型发展模式、特色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其中比较瞩目的模式有: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适应市场需要,以创办和发展乡村工业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通过村办企业的长期性、系统性运营,可以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快步增长,以华西村为典型案例。但受到地域、机遇综合运营管理等的关键因素制约,模式借鉴实施时需慎重。以河南太平村为典型案例。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取得公认成绩的模式,而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则是中国现实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又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相关,所以备受瞩目。
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这种模式终结试图将地域与产业结合起来,所以多采用了两级或多级分类。
其中典型研究为刘庆华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中采用两级分类将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总结。他先以发展程度和经济主体为划分标准,划分为经济发达模式、经济相对发达模式、发展中农村模式、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和经济落
后农村模式五种,在发展中农村模式中划分为江西赣州模式和现代农业带动模式两种;在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和生态农业模式两种;在经济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和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三种。
共总结了十二中模式。但在实质的展开中不论是案例还是展开逻辑都和上一种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有所雷同。这一种模式总结凭空加了一级分类标准,反而显的凌乱,抽象程度不高。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进行梳理了后,笔者认为:(一)这种模式研究在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的主报告中将我国新农村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一、试点总结阶段(2006~2007年),二、推广普及阶段(2008~2010年),三、完善提升阶段(2011~2020年)。将研究时间对照会发现,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由中央、地方政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基层参与组织实施,采取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新农村建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正式新农村建设在试点建设后,有点到面的阶段。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和寻找一种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可供参考的成熟范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收到最满意的效果。所以,适时阶段的建设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对各地新农村结建设都有积极地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几乎所有的模式研究者都提出,要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模式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借鉴中,需吃透模式,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设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不“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深入的模式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虽然以新农村为名,以新农村为研究对象,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所有的研究所涉及的模式都不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出现的新现象新模式。比如,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能走上这一模式的农村从改革开放伊始,甚至在新中国建设伊始就积累了相当的基础,通过抓住机遇、能人带领,走上这一被认为最成功的模式。其他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就形成了。所以有关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讲都不“新”,被称为中国农村发展模式或许更适合些。有些研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将研究命名为“新农村建设启动模式”或是“起步阶段模式”等等。这固然与新农村建设开始时间不算长、积累的经验不多、研究资料有限有关。模式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务必应深入实际,关注新现象,与时俱进地开展研究,总结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江西社会学,2006(6).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50).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胡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2007-5-15.姜作培,陈峰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温立新.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200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农业、农村、农民所谓“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前乃至以后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只有改革才能实现突破,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农业已经不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办企业,民工潮这些有成效的变革使得农村经济较以前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农村还为完全摆脱贫困,依然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必须解决好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旨。安徽省要求,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等重要事项,都必须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坚决反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而安徽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了“三农问题”,既维护了农村稳定,又促进了农业增长,还提高了农民收入。作为一名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程参与到建设“美好乡村”的队伍中。杂乱无章是中国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引入“规划先行”的理念,从源头上试图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自从建设“美好乡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看到了改变村貌的良机,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合理谋划,在借鉴了别处的先进经验和结合了乡村的实际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建设改良措施。首先就村容村貌进行了美化。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了垃圾集中堆放区,并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杜绝了乱丢垃圾。另在每家的门前屋后进行绿化,并要求“在谁门前,谁管护”,这既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全民参与感,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再在集镇新建了大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多年来商户沿街占道买菜,流动性大、不稳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交通管制也使农产品交易更加规范化。在各新农村内部建设方面,村委特地留出一块空地用于健身休闲,有建设器材,有篮球场,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活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塘村一直以来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保证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图业生态园。经过扶持和发展,图业生态园已经成为滁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家喻户晓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相比较传统农业,生态农业的产值更大,覆盖面更广,由此带动了新塘村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提高了收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把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村组道路硬化、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现状,让农村回归优美的环境。并且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增收创收,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引领和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农村。要明确重大的历史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承担,扎实推进美好农村建设,让老百姓满意,带给群众实惠,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总之,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让美好中国从农村起航!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
——小议福鼎市新农村发展现状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以我的家乡福鼎市为例,根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状况,略谈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农村,福鼎市,发展概况,挑战,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描绘的蓝图是美好的,但经过这么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是否已经达到了了预期的效果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以福鼎市为例,依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状况,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病因” 1.社会主义新农村简介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
①生产发展
②生活宽裕
③乡风文明
④村容整洁
⑤管理民主
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①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③从实际出发,制定建设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提高。
④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⑤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⑥尊重农民意愿 1.4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①是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 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第五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2.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2008年,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为中心,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2.1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采取的相关措施
①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抓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先行村,着力选择先进的试点村、先行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全市加以推广学习。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和安排,加强督查。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乡镇、村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力、成效落后的及时指出问题,提出积极建议,促成有效整改。
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和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日益显著:福鼎市已建成市级专业协会21个,乡镇级产业专业协会36个,村级专业协会1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推进我市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福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每年达90%以上。龙山桥、闸门处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4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内河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60%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处理率均应达到规划及产业化要求,并做到达标排放。认真完成节能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到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分别控制在1560吨和4399吨以内。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等扰民问题。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60%。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农业部门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投入,鼓励发展户用、中小型沼气工程,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住的村庄里的养猪产业已经合理布局,河岸边开始植树,提高绿化率,相关负责人确实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福鼎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巨资,建设文化中心、休闲广、敬老院、自来水工程、冲水公厕、绿化带、护城河和古迹修缮等,并完善办学条件
累计完成总投资173万元,高、低压线路改造18.6千米,门楣线改造65.3千米,增加配电变压器容量410千伏安,更换表箱6112只,增设路灯56盏,受益农民6528户,22848人。
这点,我深有所感,我所在村完善了村间主干道建设、改造冲水式卫生公厕四座、改建旧厕两座。电话装机120多部。改造自来水管道1300余米、新建排水沟930多米。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相关负责人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2福鼎市政府对于新农村的理解
①发展新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紧紧围绕福鼎的茶叶、槟榔芋、蘑菇、四季柚、黄桅子、杨梅、生猪、紫菜、毛竹等骨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不同的模式组建了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形成。
我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产品产业,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全力以赴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②投入机制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资金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上,其中,又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在省和福鼎市关心支持下,“十村示范、百村整改”活动按照调查摸底、制定发展规划、起步实施、加快发展和巩固提高五个具体工作步骤进行。重要任务是根据发展规划,将“生产发展”(经济建设项目)、“生活宽裕”(增收帮扶项目)、“乡风文明”(社会服务项目)、“村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民主”(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分门别类、逐步推进,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市小组成立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并以财力、金融等各方面加强支持力度。
③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新观念、新思想。民主政治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我市在村级组织中实施“三项制度建设”,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巩固村级政权、壮大集体经济。
④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
⑤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关键因素。我们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福鼎市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我们分解细化“八荣八耻”为福鼎人看得见、摸得着、便实践的“十八荣十八耻”,教育引导村民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良氛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3,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
规划是“龙头”,我们往往对城市的规划比较重视,而对农村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规划,按照“二十字”五句话的要求来探索细化。目前村镇建设规划不健全,无序建设、资源浪费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健全,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卫生、农民社会保险等等,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其他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工业化发展规划、小城镇开发与保护并重 3.2建设现代农业还存资源制约问题
福鼎市各乡镇的产业状态、自然地貌等资源情况各有不同,从而对新农村建
设产生了制约。有些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特色农作物,依然依靠传统的农业耕种为主要收入,经济效益普遍偏低。有些地方没有相适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能提供效益较低的初级农产品,深度加工附加值不高。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生产布局不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从我市现实的农业生产条件看,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虽然我市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市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我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抗台风的水库建设就需再建350多座。
3.4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市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农村生活污物(包括垃圾、肥料)等乱放,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亟需整治。3.5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3.6福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迁移和流动很难满足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永久迁移数量的不断增加,愈来愈影响福鼎新农村建设3.7“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在调查中发现,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黄、赌、毒等有所抬头,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不时出
4.福鼎市解决新农村建设不足的措施
①尽快研究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各项分支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区也要加紧研究制定具体规划,统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②优化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整治农村集镇“四乱”(车辆乱停、摊点乱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行为,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推动一池六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院、改浴),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保持庭院清洁卫生,街巷整洁干净,改善人居环境。推行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店,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推广无塔式供水,采取打手压井、建小型自来水厂等形式,实现群众饮水安全卫生;加快镇村绿化,发展“三小”(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美化环境。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住宅与圈舍分离。同时,有条件的镇村充分利用水面、山坡、荒地,结合资源开发,建设观光农业或农民公园。③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技能培训,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橱窗”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生活。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双培双带工程”等,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全民创业行动④福鼎前岐四季柚是全国主产区,四季柚产业发展关系全市数万农民,关系福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影响着福鼎特色经济的发展。目前,福鼎的四季柚深度开发刚刚起步,面临的困难很多,建议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5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来吸引外出的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回乡就业和创业,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就业一般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可考虑通过财政贴息、免息贷款方式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来予以扶持。此外,应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5.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缜密思索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方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容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国家应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灵活的应对挑战。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宣扬政绩,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规划人员也很关键,要更好的发挥规划这一“龙头”作用。
1.《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骆中钊、戎安、骆伟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1月
[1] 肖建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思考[J].经济师 2011年01期
[2] 李明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几项原则[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6年06期
[3] 张汉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J].决策探索 2006年09期
[4] 王文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设想[J].河南农业 2006年10期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J].金融博览 2006年04期
[6] 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政策 2006年03期
[7] 何小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特征[J].当代广西 2006年12期
[8] 司春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2006年11期
[9] 金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走科学发展之路[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1期
[1]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德宏州人民政府,德宏州史志办公室主办编.德宏年鉴[K],2009:115-127 [10] 谭少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啥模样?[J].建设科技 2006年06期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2006年3月12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党员从单一的集体经营和纯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外出务工和经商,通常是春去冬归、四处奔忙,其经营活动一家一户,地点方式千差万别,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但不少村支部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活动方式,这无疑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致使党员集体活动难开展,时间难集中,人员难到齐,思想难沟通,“三会一课”难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支部与党员之间出现了断层,党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四是报酬待遇偏低,后顾之忧严重。村干部报酬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该镇村干部报酬构成分两部分,每年国家转移支付解决1500元,另外镇上从其它渠道中以工作绩效人均补助500元,即每位村干部的年均报酬为2000元,可以看出,所得报酬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出现倒挂现象,另一方面,村干部到龄退职后生活上没有任何补贴,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待遇安排,思想顾虑严重。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集体经济空虚,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相对不足,村干部仅凭党性、素质和威望干工作。目前,该镇12个村中没有一个村的集体收入超过万元,大部分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正常办公,开展工作。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浅谈威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威宁县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威宁县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威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威宁概况:
威宁既是贵州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国道过县境129公里,102省道过县境157公里,铁路里程187公里。威宁县物产资源种类繁多,盛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等粮食作物,烤烟、芸豆、蘑芋等经济作物和苹果、黄梨、核桃、板栗等干鲜水果;中药材有党参、天麻、黄柏、三
七、半夏、杜仲、厚朴等。其中马铃薯常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全县拥有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320万亩,各类牲畜常年存栏达157.22万头(匹、只)以上,出栏77.47万头(匹、只)以上,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铅、锌、铜、金、银、铝、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岗石等30余个品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50亿吨。这些资源优势为威宁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就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以村为试点
(一):玉龙乡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起来。
1、带领和平村全村群众修建引水工程。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带领和平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引水工程,并带头号召群众集资8.1万元用于铺设水管管道,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解决了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
2、积极带领大寨、新寨两村修建乡村公路。在带领群众修路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身先士卒,积极投身村级公路建设,共组织两村村民1200多人进行修路。
3、打牢基层组织建设,为活动开展打基础。玉龙乡党委政府把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阵地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7.5万元作为玉龙乡13个村的组织活动室的美化、净化建设。另外,积极落实“项目带”措施,千方百计保证村级组织活动室建设配套资金的落实。现在走进威宁县玉龙乡沙田村新龙组,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感觉。一条条平坦笔直的串户路,粉刷一新的大瓦房格外耀眼,卫生间已贴上了洁白的磁砖,和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两样。如今的玉龙街上,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楼房,街面上还安装了路灯,这个美丽的山区小镇已成为牛栏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房子变新了,土路已变成水泥路了,垃圾堆、粪便堆、柴草堆不见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街上商品琳琅满目,咱们玉龙也不比城市差,新农村建设圆了咱农民的城市梦。”玉龙乡沙田村新龙组村民禄炳清高兴地说,如今的玉龙乡已彻底改变了过去村容村貌杂乱无章、经济收入无门道的窘境,该乡多渠道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900多元增加到2007年的2020元,今年将达到2400元。与1997年相比增加266.5%。
(二)雪山镇一特色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雪山镇地处山区,山地多、水田少,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核桃、甘蔗、水果等,是滇红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著名的泡核桃之乡。目前全镇有茶园面积11044亩,泡核桃面积81590亩,其中有铁核桃18580亩。耕地总面积41064亩,其中水田10307亩,旱地30735亩,农民人均有耕地1.47亩。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处山区,有较优越的天然牧场资源,畜牧产业也是山区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工作首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发展泡核桃、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集镇增容三大目标,实施“新农村建设、生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云岭先锋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六大工程展现核桃大镇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雪山镇雪山素有泡核桃之乡的美称,全镇现已有泡核桃面积81590亩(其中铁核桃面积18580亩),泡核桃产业在全镇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主要以云南大泡核桃为主,具有树型大、寿命长、挂果多的特点。因果大、壳薄、仁白、味美而享誉中外。在全镇从1200米的河谷到2000米以上的万明山箐,都有泡核桃生长。6400多农户种植泡核桃。在新民村的红星片、新化村的阿拖寨一带有古核桃林群上千亩,据有关专家估测最长的树龄已超过500年,而今仍枝繁叶茂,果实丰盛,给当地群众带来较大的经济实惠。目前在雪山核桃收入超万元农户近600多户,最多农户收入达8万元。镇党委政府抓住核桃基地建设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总体要求,围绕打造核桃品牌,建设泡核桃大镇这一思路,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镇核桃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泡核桃30株这一目标。
二: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新农民,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农民脱胎换骨,真正成为新农村的直接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县委书记王炳荣说。
草海镇草海村村民朱天波,自筹资金20万元办起草海镇白马养猪场,今年9月,威宁县县畜牧局专门组织养殖大户到广州参观学习,朱天波从广州学习回来,把学到的养殖知识传授给当地群众,并组织培训,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络绎不绝。目前,朱天波的养殖场已有能繁母猪70头,肥猪30头,乳猪60多头,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威宁县先后涌现出养殖大户30多家。据了解,威宁县县畜牧、农业等部门通过举办各种行业培训,已有一万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同时,通过科技人员实地指导,带动产业协会和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的乡土人才一起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县里每年还组织农业、畜牧、烟草、医疗等部门的科技人才开展“三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在农村开展专家义诊、文艺演出、普法教育等活动。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把文明送进村寨,积极引导农民更新生活观念,改变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两年来,威宁县县在39个行政村建设省、地、县新农村示范点,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辐射不断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草海镇龙凤村依托区位优势,办起了农民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场所。积极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农民在娱乐中接受熏陶、净化心灵。三: 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威宁县大力推行沼气能源建设,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改善村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干道两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镇环境整治工作,每年开展“洁净家园”活动。该县把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举措,以沼气建设、环境美化为突破口,不断拓宽沼气建设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沼气建设作为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十项任务之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模式,将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圈、改厨融为一体,不断地加快生态家园的建设步伐。在沼气建设项目的带动下,目前,20%的农户建起了卫生厕所和猪圈,50%的农户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做到村庄布局显山露水,沼气建设点面结合,资源利用保山护水。既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又减少了农民生活用柴、用煤、用电的消耗,极大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沼气建设,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带来了生态效益。大力推进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促进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各种种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四: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威宁经济的强力引擎 威宁旅游资源丰富,品味很高,优美的自然山水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独具特色,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一方沃土。威宁的旅游工作在全区至关重要,威宁的旅游产业要积极融入到“坚持龙头带动、区域联动、跨越发展、机制创新四大战略;大力突出织金洞、草海、百里杜鹃三大旅游品牌;将毕节试验区建成中国西南景观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市场繁荣、功能设施完善的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地和世界级精品生态旅游区之一”的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构想中来,以实现全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沈健强调,旅游作为最具活力的产业,要成为推动试验区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地委副书记沈健在2007年就如何加快威宁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沈健指出,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产业,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产业,是关联度高、产业链拉动面广、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是促进开放的先导产业。其次是要充分认识到威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沈健指出,威宁位于黔川滇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黔西北的“屋脊”,是滇东北走廊的要道,是云、贵、川的咽喉要地。威宁旅游资源丰富,以草海、百草坪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中水考古遗址、石门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彝、苗、回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还有冬暖夏凉的气候等等这些,决定了威宁是一块适宜四季旅游的宝地。另外,在加强威宁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沈健提出了七点具体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机遇;
2、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
3、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4、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
5、加强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6、加强宣传推介和区域合作;
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五:领导的重视及大力改革
近年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威宁发展特别是我们新任省委书记栗战书,亲自坐镇威宁,以迤那镇做扶贫联系点,今年1月13日至15日晚,栗书记一行冒严寒、顶风雪,夜以继日、不辞艰辛到迤那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做到了情到农家、访到农家、住在农家、吃在农家。这种作风和精神令全县人民大为感动。
新一任县委书记杨兴友对威宁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杨兴友书记以“三农问题”和生态文明并结合威宁县的情况,指出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创造性地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面小康建设,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随后,他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入手,就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经验等问题,从问题与成因、思路及原则、对策与机制、成效与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杨书记在讲座中指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以“四在
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机遇。他指出在生态文明时代,要强力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务求实效。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乡村生态循环;坚持功能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发挥庭院作用;尊重自然,传承乡土文化;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快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杨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解决民富,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把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作为最高的工作要求。杨兴友到威宁提出了“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奋力实现威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主基调,确立了“4567”的工作思路。
“4”是以“四在农家”破解难题。也就是“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5”是“五心”教育提素质。“五心”是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诚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信心留给自己。
“6”是“六风”建设促和谐。“六风”就是正党风、清政风、淳民风、浓学风、转作风、优行风。
“7”是“七个坚持”谋发展。即坚持以“威宁试点”为契机助推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发展,坚持以城镇化拉动发展,坚持以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发展,坚持以改善发展环境支撑发展,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在杨兴友书记等领导的带领下一年来,通过威宁县上下共同努力,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春潮滚滚,捷报频传,佳绩连连,赢得了经济强劲增长,民生明显改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2010年,威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93亿元,同比增长26.16%;财政总收入实现6.42亿元,同比增长27.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59元,同比增加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同比增加513元。
在2010综合考核中,威宁荣获全区一等奖;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全省校安工程现场会等10余个现场会相继在威宁县召开,获得了“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的荣誉称号。
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有省委、省政府及毕节地委、行署的领导和支持,有威宁140万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完成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再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一定会把威宁的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一个富足祥和、生态良好、开放文明、安宁和谐的威宁,一定会从“贵州屋脊”上冉冉升起,闪烁在有“地球之肾”美誉的草海之滨。参考文献:
1.朱子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解读[J].理论观察。
2.严书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3.姜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时代的要求[J].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