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

时间:2019-05-13 12: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

河南新乡刘庄农民的幸福生活:“新幸福指数”很高

王伟 喜娥 2006年08月09日

刘庄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实现小康,到上世纪90年代,又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向现代化迈进的村庄,家家不仅有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还享受住房、上学、医疗等10多项福利。刘庄村农民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是与刘庄人长期创新、完善和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模式分不开的,这使得刘庄村由一个贫穷的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近日,记者走访了刘庄,听农民讲起了他们的“新幸福指数”。

河南新乡刘庄村的农民新居一角。记者王伟摄

共同富裕 幸福源泉

提起刘庄村近几年的变化,真是数也数不清。

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大街小巷规整布局的路灯照明使全村夜如白昼;新村一期159套整齐划一的“智能化”别墅,样式新颖,错落有致;投资2600万元兴建的教育园区,从幼教到高中,设施配套齐全;村中街心花园里,绿草如茵,绿树常青,健身器械,娱乐玩具,一应俱全,不时有老人和孩子散步、玩耍其间。这些都成为刘庄村的几大特有景象,也使刘庄成为诸多邻县“羡慕”的样板,而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厂区,建筑面积13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园区则是刘庄最大的特色。

2005年,刘庄村企业销售收入近9.5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金5489万元,年人均集体分配现金9000元,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由过去的10项提高到42项,农民实际人均收入近1万元,户户有存款。

刘庄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主要源自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几年来,他们抓住华星药厂这个集体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集体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拉长产业链条,把抗生素产品做大做强,力争在规模、产量、各项技术指标上达到全国第一。同时,与药厂配套的淀粉厂核心工段装置升级改造成功,每天能利用玉米400余吨,年可吸收周边地区玉米18万吨,扩大了玉米的销路。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为村里增加了财富,还为农民就业创造了条件。在刘庄,除了全体劳动力都在工厂上班外,还吸收了周边7000多名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就业,做到农民上班不离村,离村不进城。

提起刘庄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现任刘庄村党委书记史世领告诉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刘庄村重新完善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工业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的工业体系,不断完善集体经济体制,既要把群众带富,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放下锄把 握起鼠标

要说刘庄人今年的愿望,那可真不少:继续抓好日处理6万吨工业污水的环保治理工程,使其按预期目标实现运行;下大力气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自备电厂热电联产五期扩建按计划有序完工;淀粉厂核心工段装置升级改造工程结束;而其中最让他们挂心的还是华星制药厂五期扩建调试进展情况。

位于刘庄的华星制药厂抗生素原料药品目前年产量可达到8000吨—10000吨,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药品原料生产基地之一,不过制药厂的整个管理队伍、技术队伍、销售队伍都是由普普通通的农民组成的,在这里,过去握锄把的粗手,现在握起了鼠标,过去的“泥腿子”农民,现在是技术骨干。因此,刘庄办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

刘庄人深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刘庄村注重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长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和科技能手,使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与开发。与此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为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图书阅览室、科技楼等学习场所,每天对村民开放;2005年又建成了现代化农民远程教育系统,拓宽了村民接受新知识的领域。现在,刘庄华星制药厂的职工均已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其中,有60%以上的职工从事着自动化操作工种,并有400多人获得单科结业证书,180多人获得高、中级技术职称。

为了实现刘庄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他们还兴建了北京刘庄华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北京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抢占市场经济的战略制高点。

改善环境 美化家园

刘庄村的工业起步较早,在由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向大规模制药业转变的过程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难以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污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刘庄人把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重点,不断加大治污力度,投资1.23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了刘庄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业、生活污水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刘庄村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把形成生产能力的所有装置有效运作起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把推广废气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连接技术作为重点。

在刘庄,以玉米为原料的淀粉厂年产12万吨,又是制药厂的原材料供应配套企业,通过管道把淀粉直接输送到药厂,减少了烘干和重新稀释两道工序。玉米制作淀粉后产生的玉米浆可供药厂发酵制药;玉米胎可以榨油,玉米渣、玉米饼可以喂养牛和羊。刘庄村的热电联产项目也是循环经济模式,电厂通过燃料发电,余热气体通过高压降低压力,转化成液体,可以满足需求,发电形成的软化水,又是药厂必需的水源,电厂余热能解决药厂高温消毒问题,还可供应村民的家庭取暖,既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目标,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史世领告诉记者,刘庄要把环保工作作为头号工程,刘庄人要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创建秀美家园带个好头。

争做学习型村民 河南新乡刘庄党员干部每晚读书两小时

2008年09月04日10:24 来源:新华社

“每天晚上8点到10点,是村里规定的干部党员学习时间,你走进那一排亮灯的房子,可看到每个房间都有人在读书。”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世领指着村里一排灯光明亮的房子对记者说,村里目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知识和信息的氛围。

刘庄村是全国著名劳模史来贺生前生活、奋斗过的村庄。“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的生活好,千高万高不如群众的文化素质高。”老书记生前的这句话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刘庄人。随着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村民,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已成为这个村的奋斗目标。

据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介绍,近年村里制订了学习远景规划、定期学习计划和一系列学习规章制度。村级领导每人每月都要带领村民进行专题学习,村民小组也要召集村民学习。鉴于村民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的不同,村里专门请高校教师分层次分阶段为村民讲课。“这就是我们村发明的„差异培训‟。”史世领说,“我们的会议室基本上没有闲过,每天都有培训在进行。”由于河南师范大学离刘庄较近,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已成为刘庄的常客。

坐落在刘庄村的新乡华星药厂,是我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出口到印度和欧洲的数十个国家,村里多数年轻人都是这个厂的职工,对职工进行经常性培训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厂里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学习进修,接受系统教育。还组织2000名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另外,还同大院校合作,开办大中专班,定期聘请中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为职工讲课。

药厂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清亮对记者说,他们目前正在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全员培训,由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授课。为了提高制剂方面的业务水平,厂里还请河南大学药学院的教师到村里办学习班,组织集体进修,集中授课,一般每班50到60人。通过这种方式,目前厂里拿到专科学历的就有300多人。至于到外面参观学习的机会,“我每年参观学习的次数都在10次以上,基本上每月一次。”刘清亮说。

为了创造学习条件,刘庄村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青年民兵之家,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开通了远程教育,鼓励组织青年上电大、函大。为树立永远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型家庭,在村集体统一建设的别墅里,户户都配有书房和电脑。刘清亮说,由于目前药厂正准备进行国际认证,他现在主要看的是从事医药管理方面的书。“购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籍,可以到部门报销。”

刘庄村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中看到,这里的村民统一住着别墅,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全部免费。此外,村民还享受外出旅游、看病用车等40多项福利。史世领对记者说:“不读书,就是知识贫穷的乞丐,就不可能把全村引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华社郑州9月3日电 记者张虹生)

(责任编辑:姚亦)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河南新乡刘庄、张青村掠影(图)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4-21 9:40:04 红网 字体: 【大 中 小】

大河网讯 新乡刘庄:村民住着免费别墅 等着发小汽车

 

2007年10月21日 09:06

来源:东方今报

[发表评论]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7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大河网讯

今报记者奚春山文闫善良图

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昔日曾是个“方圆十里乡,最穷属刘庄”的村庄。刘庄村如今声名远扬,是我国2000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明星农村之一,而史来贺这个名字则比刘庄更响亮。史来贺这位1949年入党、9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农民,领导刘庄51年,将一个豫北黄河故道上的贫瘠村庄缔造成了“红色亿元村”。他与雷锋、焦裕禄等一起,被中组部命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2003年4月史来贺病逝,但是刘庄村奔跑的速度丝毫未减。2006年刘庄村人均纳税居然达到5万元,明年,这里的村民,将全部住进村里免费提供的别墅。

分给别墅,水气免费,发面发油

10月15日,平时不爱看电视的刘清琦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十七大今天开幕,我得看看党对农民又出台了啥好政策。”

刘清琦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村民,今年67岁了,在村里办的华星药厂供应处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但他和老伴却住着472平方米的三层别墅,还有一个地下车库。

两千块工资,怎么住得上价值上百万元的别墅?刘清琦说,这是村里分的精装修别墅,2005年2月入住时,包括双气、中央空调甚至厨房的橱柜都安装好了,一分钱没掏,别墅免费给个人了。

刘清琦不但住别墅一分钱也不用掏,就连用水、用气也都是免费的。电费虽然自己掏,不过每度电只有0.38元,新乡市的电费是每度电0.56元,中间的差额由村里补助。

刘庄村的最高领导,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史世领说,村民包括来刘庄打工的,有6000余人,小到面、油,大到修路、绿化、房屋维修、孩子上学等费用,全部由集体“埋单”,村里每年每人需补贴一万元。

刘清琦的身体还硬朗,没有生过大病,他说,他的邻居老张,去年在新乡市人民医院住院两个月,花了10多万,个人只负担了1万,因为在刘庄,村民生病住院,不管花多少钱,个人只需负担10%。

按照刘庄村的规定,再过一年,刘清琦就要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资仍然由刘庄村集体发放,目前制定的退休工资标准是350元一月,不过村委会准备提高退休工资标准,因为物价在上涨。

刘清琦最小的孙子今年10岁,在刘庄上小学,这个10岁的孩子也在享受村里的福利,他上学不用花钱,连书本费也不用掏,这笔钱当然也是村里出的。

按照刘庄的政策,孩子们从幼儿园上到高中,一分钱也不用出。

刘清琦说,学校的条件也不错,2004年,村里投资2600万,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现代化的教育园区,比新乡市的很多学校都漂亮。

村委会目前正在研究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的补贴政策,下一步可能连上大学的费用也由村里出。

记者数了数,刘庄村的三层别墅有159套,面积、档次甚至装修都一样,也就是说安排了159户村民,而刘庄村共有357户村民,那剩下的村民住啥房?为啥这159户先分别墅?

26岁的村民刘超说,分配别墅的原则是年龄大的,家里人口多的先分,村干部靠后,刘超家人多,所以先分到了一套别墅。不过明年“五一”前,全部村民都能住上别墅,现在新的别墅正在盖。

在刘超的别墅对面,有一栋灰白色的五层楼房,史世领就住在五楼,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他的弟弟和母亲一大家人,房子的面积是170多平方米。

刘超说,史世领的父亲史来贺,刘庄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制定了个规矩并身体力行:群众都住上好房子了,他和村干部才能去住。史世领也明确表态,只要有一个群众没住上别墅,他就不会搬进别墅。

第一代住宅是二层楼房,第二代住宅是五层楼房,第三代住宅是三层别墅

刘庄现存三代住宅,第一代住宅是二层楼房,第二代住宅是五层的楼房。第三代住宅是三层别墅。第一代住宅目前仅存一栋,是当年史来贺住过的,本来准备拆掉,但村民们说,不能拆,这象征了老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可以用来教育年轻人。

刘清琦回忆说,第一代住宅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他也参与了建设,当时,全村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烧火做饭的老人,自己拉料、烧砖,干了6年,盖起了1400多栋双层向阳住宅楼房,一时轰动四方。1994年,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刘庄开始建设第二代集体住宅——14栋五层单元式住宅楼,每户150平方米。2005年2月,刘庄的第三代别墅竣工,形成了别墅群连片的集体新村。

令刘清琦等乡亲们感到遗憾的是,老书记只住过刘庄的第一代住宅,他说只要有一户村民没住上新房,他就不会搬进新房。2003年4月老书记病逝,到死住的也是旧房子。

走进刘清琦家,一眼就能看到墙上挂了幅高约一米、宽约0.6米的巨幅照片,照片上的中年人就是被村民称为“老书记”的史来贺,他1949年入党、9次受到毛泽东接见。他领导刘庄51年,将一个黄河故道上的贫瘠村庄打造成了“红色亿元村”。

史来贺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当选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他与雷锋、焦裕禄等一起,被中组部命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人均实际收入15000元,人均纳税5万多元,村办企业的利润属于全体村民

现在领导刘庄的是史世领,史来贺的长子,他被村民们称为“新书记”,村民对他的评价是“能挣会花”。“能挣”是指他善于创业。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不到十八岁的史世领和村里几个能人,靠自己摸索试验制造出拖拉机上的喇叭,“叫响”全国。1986年5月,刘庄人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设备的华星制药厂建成投产,“能人”史世领成为负责人,企业成功生产出红霉素、青霉素系列等几十种成品药和原料药产品。

史来贺去世以后,刘庄党委遵照史来贺生前嘱托,在村里公开直选新的党委书记。2003年5月13日,在刘庄村全体党员大会上,史世领以满票当选党委书记,同年7月又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2004年,史世领根据国际医药市场信息,在北京昌平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基地,兴建北京刘庄华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刘庄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史世领说,现在刘庄最需要的是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006年刘庄人均实际收入15000元,人均纳税5万多元,目前户均存款都在20万以上,这是发展带来的。“会花”是说他舍得为村民投入。截至目前,刘庄实行的还是纯粹的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的利润属于全体村民。所有18岁以上、68岁以下村民,全部安排工作,90%的村民在华星制药厂等企业上班。只有19个人在村里1000亩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少数人在村里做行政工作。每个村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每天都记工分,工资年底发,每人每月的收入差别不大。

在华星制药厂工作的一位刘姓工人告诉记者,他来自长垣县,但和其他工友,包括领导们每月的收入差别不大,年龄大、工龄长的,岗位重要的收入稍高一些。企业对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不错,分有房子,不过不是别墅,是刘庄的第二代住宅,5层楼房。史世领说,不论时代怎么变,共同富裕的理念不能变。

村领导说准备用股权激励吸引高级人才,村民说下一步可能要给村民发汽车了

村民福利这么好?刘庄挣的钱够花吗?史世领说目前经济形势很好。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但也有压力,他这个带头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抓经济上。

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差别不大的工资能吸引高级人才吗?史世领说,没有股权激励等手段,确实难吸引高级人才。村委会领导刚刚制定了一项政策,准备把村里的增量资产(新赚的钱)拿出来作为股权,用来激励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这种现代企业运作中常见的做法,也会出现在刘庄。史世领说,江山是老一代打的,所以只能拿增量资产作为激励。

透视刘庄的发展不难看出,集体经济是刘庄经济得以腾飞的基础。刘庄的集体经济为什么没有走向“大锅饭”反而越变越强?

1956年,上级要求刘庄合作社并入七里营公社,这被称为“小社并大社”,史来贺则坚持“一村一社”,尽管受到政治冷遇,却保存了羽翼未丰的村集体经济。

“文化大革命”中,史来贺不允许村民串联和大鸣大放,尽管他被指责为“唯生产力代表”,刘庄却拉开了集体工业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来贺认为,刘庄集体经济初具规模,如果一分了之,反而阻碍生产力发展,于是他提出了一种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河南大学马列主义教育研究室马树功教授说,发展模式的变与不变,应从实际出发,刘庄的集体经济道路,坚持了党的领导,发展了生产,让村民们变得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体现。

在刘庄,记者注意到,村民家的别墅没有一家装防盗门,有些人家白天就开着门。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说,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也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

村民刘超说,自己家现在就缺小汽车了,不过他不想买,因为看刘庄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就要给村民们发汽车了,等着吧!

第二篇:走访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活动总结(范文模版)

访

化学化工学院团委2012年9月1日

为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把握,加强社会实践的学习能力,2012月年6月27日上午7:30,化学化工学院在团委书记苗彦恺老师和辅导员侯小鹏老师的带领下,我院10名学生党员代表参观访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刘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参观考察基本情况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是闻名全国的老先进单位。全村现有357户,1677人,1050亩耕地。村级党组织为村级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173名党员;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委员会;村经济组织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有医药、淀粉、机械、运输、农场、商业及酒店7个产业。解放前的刘庄,人穷地穷村子穷。解放以后,刘庄党组织带领全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穷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按劳取酬、合理差别、共同富裕,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慎重选择项目,确保紧急发展

解放前,农民种地靠天收,刘庄穷的叮当响。史来贺书记清楚地看到,要让大家有衣穿,有饭吃,就得提高粮食、棉花的产量;要提高粮食棉花产量,就得改变生产条件,把高低不平的土地平整好。1953年,他带领全村人靠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压碱,经过20年艰苦奋斗,投工40多万个,动土200多万方,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土地改造成四块大方田。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架设电线,硬化渠道,使田间工程配套,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为农业稳产、高产、优质、低成本打下了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史来贺从1952年担任刘庄党支部书记就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他带领全村人学习先进的植棉经验和管理办法,并成立科研小组,变传统的稀植为合理密植,引进小麦优良品种,采取新法治虫,提高粮棉产量。1957年,刘庄皮棉亩产达到53.5公斤。粮食亩产达215公斤,成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单位。

长期的实践使史来贺书记认识到:单一农业生产,农民很难富裕,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1964年,他用90元钱从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又从新疆买回27匹母马,畜牧业成了刘庄商品经济的突破口。随后他又带领群众先后办起了冰糕厂、面粉厂、食品厂、机械厂等。1985年,刘庄党委决定引进生物工程,进行微生物生产,建一座高科技的生产肌苷的药厂。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其它产业配套发展的循环经济、循环生产的新型工业格局。

(二)坚持自力更生,滚动共发展经济

史来贺书记常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刘庄的工厂、学校、楼房,刘庄的巨大变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刘庄人民自力更生、勤俭创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创出来的。纵观50多年刘庄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庄走过的道路,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是由单一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产业化的道路。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刘庄人民开始向贫穷宣战,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靠的是自力更生精神;1956年,刘庄遭遇罕见的涝灾,党支部带领大家开展生产自救,度过难关,靠的是自力更生精神;1976年刘庄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村楼房,靠的是自力更生精神;刘庄采取滚动式发展办法,相继建起一个个村办工厂,同样靠的是自力更生精神。刘庄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刘庄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都是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精神的凝聚。

(三)着力培养人才、提高整体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刘庄村党委认定“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坚持不懈发展先进文化,坚持把培训、教育农民放在首位,切实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

一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提高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刘庄村党委组织职工村民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开展以评选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劳动模范、五好家庭、好婆媳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创建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在精神、物质等方面给予奖励。

二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此外,重视成人教育、在职在岗教育、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兴办大、中专班,并结合工作实际经常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现在,全村己有180多人大中专毕业,167人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健康素质。村里建立篮球队、文艺演唱队,修建娱乐广场、灯光球场,安置健身器材,为青少年和村民锻炼身体、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并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学生自编自演节目,既弘扬了正气,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牢记根本宗旨、永远为民造福

刘庄党组织时刻心系村民,想着如何为民造福。他们十分重视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要求,2001年规划了第三代400套、每户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配有中央空调、信息网、路网、电网、轻音乐、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排水,生活污水处理,休闲健身广场、中心花园、安保全天候监视系统等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别墅。目前刘庄全体村民都已无偿住入第三代花园别墅中。

此外,村党委还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村里为全体村民提供大到住房,看病,孩子上学,小到日常喝的牛奶、吃的肉等53项包括衣食住行所有在内的免费福利制度,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村民年退休金为6000元,其他退休人员年退休金为4800元。未成年人的生活补助也逐年增加,加上公共服务,各项共享福利,刘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18795元。

三、实践感悟

走访刘庄实践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史来贺老书记为我们学生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刘庄全体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此外,此次走访活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共产主义好,社会主义好!而且,我们还和刘庄确立了长期的联系,今后将长期开展交流活动,这对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意识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与村民沟通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欠缺;此外,同学们的知识也仅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对一些基本的生产操作都不清楚,有的同学甚至连“肌苷”都没有听说过,更别提其他的工艺流程了。因此,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化工学院团委 2012年9月1日

第三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篇:河南制定2006—2020年建设新农村规划纲要

河南制定2006—2020年建设新农村规划纲要

2006-09-07 09:05:55 来源: 河南报业网(郑州)网友评论 3 条 进入论坛

大河网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从现在到2020年,要抓住难得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现实基础

今后十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省拥有近7000万农村人口,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今后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持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但是,我省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农村民主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又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客观要求,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随着政府投资方向逐步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出发,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决策,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必将有利于我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持续加快,我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能源原材料丰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突出,更有条件在国际和地区产业分工重组中实现结构升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我省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产业优化、结构升级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进取,奋力开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抓好试点,总结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防止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奋斗目标

到2020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是: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36%,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医疗体系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初步建成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民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管理科学民主,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上述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关键。到2010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进一步提高。1,责任编辑:张巧玲

大河网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38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面上除涝工程建设,合理布局井、渠、桥、涵,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田园化生产格局。(2)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集中农业项目和资金,扶持71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治理,推进24个产粮大县实施规模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搞好土地复垦和后备资源的开发。(3)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步伐。突出发展奶业生产,积极发展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推进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开发。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区域建基地,着力培育40个畜牧业重点县。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2020年基本实现农户养殖小区化,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4)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5)发展标准化农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重点制定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分期分批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6)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提升农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稳定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推进水稻、玉米栽种收获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7)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8)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民居住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与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到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到40%以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1)充分利用粮食、畜禽、果蔬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左右,2020年达到3∶1以上。(2)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利用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及技术支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实现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4)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建立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优质农资、日常消费品下乡进村和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连锁“农家店”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5)加快县城和重点镇、中心镇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县政府驻地撤销城关镇建办事处工作,继续调整乡镇规模,使乡镇规模和布局趋于合理,实现县城与重点镇、中心镇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中等城市。2020年全省县城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6)着力加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营造健康、安定、有序的人居环境。(7)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并稳定就业,逐步形成城乡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

(二)围绕生活宽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广泛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外部增收空间。(1)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劳务协作,搞好与输入地的沟通和对接,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中得到稳定就业。2010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发展订单式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创造河南劳务品牌,建设全国劳务输出基地。(3)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障金制度,严格执行同工同酬、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解决务工农民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4)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其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范围。

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继续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对少数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乡村实施移民搬迁、异地脱贫。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2010年实现4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分步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加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完善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疾病的防治力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证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扶助政策,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1)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力争到2010年达到60%以上。(2)建立并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3)逐步建立适合农民特点和需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20年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0%以上。(4)完善优抚保障机制,落实优抚政策,保障农村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5)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初步建立以孤儿养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好老龄工作。(6)加强生产救灾工作,形成以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生活救济、备灾与减灾为基本内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三)围绕乡风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对全省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农村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1)努力创作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大院)的目标。(3)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0年,实现农村居民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4)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全部乡镇及50%的行政村建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注意发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扶持农村民间艺人和文化表演团体。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实现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1)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农村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4)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发扬尊老爱幼、互助互济等传统美德,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5)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貌。

(四)围绕村容整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农村新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1)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民饮用水质量。“十一五”期间,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水和重污染地区、山区严重缺水地区9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逐步提高自来水入户率,2020年基本普及自来水。(2)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充分利用山区水电资源,搞好农村小水电建设。(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所有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实现通水泥路(油路),90%以上的县道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乡道达到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路、站、运同步发展,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4)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在适宜地区全面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扶持养殖场(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发展到400万户左右。2020年大多数农户用上卫生安全的燃料。(5)大力发展农村通讯,实现村村通电话,充分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6)搞好给排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做好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工作,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村庄和村际通道绿化工程,加强沟、河、渠绿化,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7)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优化村庄布局,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搞好“空心村”整治。有条件的地方,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统一规划,搞好村庄建设。注重村庄安全建设和农村消防、森林防火工作,预防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1)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河流生态修复、雨洪利用、地下水补源和替代水源工程建设。(2)加强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着力从源头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因地制宜推广种养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3)保护濒危生物资源和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4)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宜林荒山荒滩荒地全部绿化,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

(五)围绕管理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建立村级管理新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推进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健全与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加大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实施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基层干部评价体系,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和优秀村干部激励机制。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在农村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同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农民群众自主维权相结合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实施农村“平安工程”,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村警务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引导,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广多种形式的民主交流制度,完善农村民调组织,建立及时有效的调处矛盾、化解纠纷、缓解压力和稳定情绪的良性工作机制,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提高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化。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集团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积极扩大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促进县域内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纽带和载体作用。

(二)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努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力争在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导和推动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获取科技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扩大支农业务范围。坚持金融创新,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鼓励发展农民信贷担保机构,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搞活粮食流通。深化供销社改革,为农产品流通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四)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稳步增加省级配套资金投入。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确保一定比例用于以小型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逐年增加新增存款投放县域的比例。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五)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保证。积极抓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的“五个一”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抓好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五、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工协调、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搞好试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组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要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基本解决温饱的地区,要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新突破。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的地区,力争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乡村面貌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已经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地方,要谋求更大发展,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标准,在加大政府扶持、鼓励社会参与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破除影响农民创业的陈规陋习,革除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营造农民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入会和维权的力度。共青团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妇联组织要为培养新型女农民做出贡献。工商联组织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省上下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行动。

本规划纲要是今后十五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全省人民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2责任编辑:张巧玲(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第五篇:2012选调生面试资料-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

新华为教育选调生考试面试资料之《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2012年4月

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与以往有哪些区别

第一就是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经济观点,第二,改变了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观念,第三,更需要重视的是,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如何让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得到好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三、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时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七、农村最需关注七大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低价征地损害农民利益;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

八、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

村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

九、新农村建设的四大难题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新华为教育校址:湖南省娄底市中兴大市场旁原针织厂办公楼四楼联系电话:0738-8***838780

下载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对策(5篇范例)

    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河南农村规划,郑州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2014新农村建设规划

    御鑫造园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王杰芳 刘英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

    新农村建设论文资料系列 (16)(精选五篇)

    摘 要: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少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总结和归纳各地建设经验、思......

    2011年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共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宣传材料什么是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

    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

    新农村建设(汇编)

    【字体:大 中 门及直属商会 小 】 湖南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11 湖南省工商联 2006年初,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开始有组织......

    怎么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