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8:3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第一篇:《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 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

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能力素质提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好像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

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好久的风也乘机钻进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

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 欧阳老

师;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地望着他。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冰块铁块,脚像是跺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衫。衬

衫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

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飞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请给下列的粗体字注音:

①“冷酷:()②“呛得人:()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一如”:②“敌不过”:

3.第2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最恰当词语的一项是()

A.丢今非昔比惊叹B.落神态自若惊恐

C.裁一反常态惊异D.飘判若两人惊诧

4.文章第①~⑦段的内容归纳如下:; 作者详写了略写了;目的是为了通过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5.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是。

6.作者在倒数第2段补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其用意是。

7.下边没有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B.满脸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喊厮打。

D.厚实的衣服像冰块铁块。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哀伤惋惜敏而好学恃才弃学

2、散文随笔叙事就事说理

二、1、略

2、①属于②题上③文采和道理④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⑤相当⑥全乡

3、“扳”同“攀”

4、A.同县的人对他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B.他的父亲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8、C9、C

【能力素质提高】

1、①kù②qiìng

2、①同某种情况完全一样②抵挡不住

3、C4、欧阳老师上了 一堂令人难忘的课: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学生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风雪像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的恶劣天气;人物活动的过程及细节;环境气氛

5、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6、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 困难,考取研究生的事实,证明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 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

7、A

第二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篇:《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略写。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 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 贪财短视 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 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 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 承上启下 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句,意思是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引向,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日”“环”分别从时间、范围两个方面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不使学”的情形,而这正是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

第四篇:伤仲永的阅读答案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伤仲永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2)此(3)通“攀”,牵、引(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伤仲永》读后感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或许这句耳熟能详的哲理名句,早已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了,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我们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喝咖啡时间学习,这难道还不够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为类从奴隶时代发明文字到现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的“一辈子”的时间能学完的呢?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后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现在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同,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伤仲永的阅读答案

第五篇: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取而疾走()(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来源:Zxxk.Com]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

4.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B

2.(4分)通“攀”,牵,引(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

3.(4分)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4.(5分)

(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2分,每处1分)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

(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

下载《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

    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原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伤仲永习题精选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⑴ 未尝识书具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___......

    伤仲永导学(范文)

    第5课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

    《伤仲永》复习题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

    《伤仲永》复习题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4、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 一 说教材 《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伤仲永》读后感(模版)

    《伤仲永》读后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

    伤仲永读后感

    伤仲永读后感 篇一:伤仲永读后感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