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学生)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
②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
A、真包含于关系。(又称种属关系设)a,b两个概念,如果a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于
b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a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是b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a概念就真包含于b概念。a概念对于b概念的这种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亦称种属关系。
例:“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与“流动资金”;“学生”与“大学生”;“历史”与“现代史”等等。
B、真包含关系。(又称属种关系设)设a,b两个概念,如果a概念的外延包含着b概念的全部外延,并且b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是a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a概念就真包含b概念。a概念对于b概念的这种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亦称属种关系。
其中外延大的叫属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例如“大学”与“北京大学”。
③交叉关系。设a,b两个概念,如果a概念的外延与b概念的外延相互只部分相重合,则二者间的关系即交叉关系。
如“高中生”与“青年人”;“团员”与“学生”等。
④矛盾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
⑤反对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4、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这就是内涵与外
延的反比关系。
例:“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
5、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例:“父亲”、“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老爷子”、“老头子”。
死、“亡”“故”“薨”、“断气”、“长眠”、“物化”、“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上天堂”、“下地狱”、“去见马克思”。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汉语中的多义词。
例
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
6、写作中的运用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
1)班长工作很模范。2)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7、词语搭配恰当性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8、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下定义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第二步:寻找种差。第三步:整合成单句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举例是将问题从抽象变成具体的方法。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说。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下定义时,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下成循环定义;B、用否定形式下定义;C、用比喻下定义;D、定义得过宽或过窄。现就以上各种错误定义分别举例如下:
①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②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③教师是辛勤的园丁。④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⑥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机物。
(三)逻辑的主要知识——命题
1、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人是动物
①所有人是动物。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③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
2、命题与语句的关系: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
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满山遍野都是杜鹃。一个学生画展开幕了。
3、命题中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必须明确,要前后照应,标准统一,不能“自相矛盾”。
例
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例
2、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例
3、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
4、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可爱的乡音。例
5、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4、潜台词。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
(四)逻辑的主要知识——推理
1、定义: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命题)推出一个新判断(命题)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所有的人都要守法;(前提)所以,(推理联项)你要守法。(结论)
2、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例
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例
2、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因为”前面的是结论。
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区分一定要按上述规定进行,不能认为大前提一定是第一句,小前提一定是第二句,结论一定在最后。
①我是司法干部。
②司法干部是不能绚私舞弊的。③所以,我是不能绚私舞弊的。三段推理断案试身手:
(1)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讨论)
(2)下面的推理是否成立,如何分析? 大前提:人应该懂人发明的东西 小前提:计算机是人发明的东西 结论:我不懂计算机我就不是人!
3、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一个岛国,国王对到岛国的外人有一个规定:凡是说假话的人都被处死。但真话和假话的判定是这个国王说了算,所以是否会被国王处死,要看的是国王的心情。国王心情不好时,会
认为所有的话都是假话,国王高兴时,可能认为所有的话都是真的。但有一个聪明的人说了一句话,使得国王没有办法处死这个人。
(五)逻辑的主要知识——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例
1、于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例
2、《韩非子》: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但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律所要求的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例
1、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例
2、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例
3、学校抓不抓青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例
4、紧张的部队生活使戴维十分思念家乡,他决心用欺骗的手法提前退伍。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将军办公室,对将军说:“最近我视力减退,请批准我退伍吧!”“我记得你的眼睛一直很好呀!”将军说。戴维环视了一下房子,突然心生一计。他指了指天花板问:“你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那颗小钉子?”“当然看见了!”“瞧,”戴维说,“您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就看不见哪!”
3、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
有一真。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例1: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三、课外延伸•学习探究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2、2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请分别判断他们的职业?
第二篇: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能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第一课时 知识梳理
一、概念
1、什么是概念?
2、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指的是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①②③④⑤。
用图来表示就是:
4、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来表示。
例如: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例如:
二、命题
1、什么是命题?
2、逻辑中的命题与语言中的语句之间的关系。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一般来说,只有判断句和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
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哪些句子是命题?
(2)命题与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A、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例如:
B、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
3、言外之意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
例如:
三、推理
1、什么是推理?
2、推理中最常见是“三段论”和“二难推理”。
(1)“三段论”:通过两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一个共同的词项。
例如: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得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
四、逻辑规律
1、“同一律”是指。违反同一律的基本错误是: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例如:
2、“矛盾律”是指。违反这一要求,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例如:
3、“排中律”是指。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
第二课时 知识运用
一、概念
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
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鲁迅---《拿来主义》的作者()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正确吗?
(1)图书管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二、命题
1、有时候,有意识地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巧妙而丰富。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分析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三、推理
1、下列推理正确吗?
(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2)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更大。现在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没有了。
2、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推理知识?
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索要,但邻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人说。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四、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5)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6)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我来提问:
第三篇:逻辑与语文学习
逻辑与语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二、什么是逻辑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狭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三、理解概念的特点
1、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3、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以下五种关系:
①全同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4、实践练习:课本练习
5、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
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
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在选用词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区分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词性的辨认,千万不能将词语的误用当作词性的转换,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
• ① 班长工作很模范。
• ② 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 ③ 一盏盏灯光闪耀。
• ④ 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三、命题
1、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3、实践练习:看课本练习
4、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得不恰当,使人不明其意。
• ① 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②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 ③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 ④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 ⑤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⑥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 ⑦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 ⑧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四、推理
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三段论推理了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2、思考:用三段论解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4、语言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把本无推理关系的语句硬连在一起,构成错误的推理。在论辩中,如果推理不正确,论证就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例:
• 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 这次运动会,我班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 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他努力了,怎么会得不到好的成绩呢?
• 要是刻苦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他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肯定是没有刻苦努力。• 他没有评上先进,所以他肯定是个落后分子。
• 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 本来今天要去听课,现在为了有别的事没有去成。
• 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意见没有取得一致。
五、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1、同一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
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2、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3、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六、课外延伸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3、课后练习
1姓王——话剧演员、作家
姓刘——诗人、音乐家
姓陈——工人、美术家
第四篇:语文导学案
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技术系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 导学案
编号:2-3编制:张斐然审核:使用时间
《信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概括课文中每一部分的内容,学会在写作时运用线索。
2.情感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并结合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
信做人,真诚做事。
【重点和难点】
把握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注意语言的描写。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形象。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知识链接·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划线字词注音。
嫉妒()噩耗()()吊唁()戚容()
讹斥()文绉绉()颠沛()()唏嘘()()
2、你能为信客写一份档案吗?
职业:
性别: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工作内容:
主要事迹:
最敬重的人:
座右铭:
3.从两代信客的职业生涯中,你读出了一个消失的职业——信客具有哪些职业品质?
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课文分五个部分写了一个消失了的职业——信客,写出了这个职业的最后一个从业者的一生。请为这五部分加上小标题,要求每个标题既能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又能勾画出信客的职业生涯。
2.本文的语言质朴、细腻,找出文章中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四、学后反思
你对本节课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五篇: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推荐]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参赛序号:第22号
教学设想:
综合性学习中的《逻辑与语文学习》一课,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学习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极大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以实际生活为课堂,与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高考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逻辑的一般知识,结合四项子练习,分析逻辑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文本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难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学习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引法、启发式、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3分钟演讲(随机2名同学);
2、看大屏幕上同学门平时作文中不合逻辑的句子。
以上两方面分别体现同学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不足,要想 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那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逻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谈吐得体、思维灵活的人,让我们的作文批上“论述严谨,思维缜密”的评语,为我们成功打下基础。
二、文本梳理:
<一>将学生分成四组:
第一组:概念组;第二组:命题(判断)组; 第三组:推理组;第四组:规律组。要求: 1、先试做四项子练习,2、然后再看逻辑理论,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3、根据逻辑知识点,思考练习题的规律。
<二>小组展示集体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1、概念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问:概念这一部分谈了什么是概念、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等方面。
明确: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活动,纠正学生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课件展示):
比如,解释词语时,循环定义(“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陈述的内容”)、定义过宽(“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过窄(“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等毛病;列举事物时,划分标准前后不统一所导致的语病(延伸练习第4题)等。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发生混乱,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2命题组:由概念组成命题
问(有的书上讲的是“判断”):命题项包含了什么是命题、命题与语句的关系、预设等三个方面的知识。
明确:出现歧义(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某些修辞效果达成的原理(比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而同一命题也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反问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比陈述句的效果要强烈)。
3、推理组:由命题组成推理(有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问:什么是推理、三段论、二难推理、论证等知识
明确:“三段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往往因为平时说话省略了一些前提,所以意识不到。
另外,了解一些运用三段论常犯的错误,比如“偷换概念”,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是有好处的。“论证”是议论文中经常提到的术语,怎样才是一个严密的论证,有哪些论证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逻辑问题。从思维的角度分析几篇议论文,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4、规律组:
问:介绍了三种最基本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明确:我们在日常思维中往往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规律,造成一些病句。比如:P89
三、小结: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每一项所谈的都是与语文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点。
四、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高考实例学习这部分,印发学案,学生课前做,课堂分析)本块探究:要学生以生活为基准,结合学案中的案例来理解。
1、高考中修改病句:(看学案1、2小题)
思考:在有关病句修改的题目中,逻辑上的错误错误是主要的错误点。而学习基本的逻辑知识将有利于我们在考试中做对这类题目。
2、高考中的句子排序
(学案第3小题)
思考:由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在句子连贯排列这类题目中对逻辑知识的考察更为明显与突出。
3、阅读教学中:(学案第4小题)3
4、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
(看大屏幕)
在写作训练中不少中学生经常出现一些病句,语文老师觉得难以纠正。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如:①“班长工作很模范。”
②.“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③“一盏盏灯光闪耀。”
④“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分析:①.中“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
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②.的“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
应改为“一度做过”。③.的“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④.的“迅速”是形容词,此处无用为名词,应改为“速度”。
小结:显然逻辑在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语文科目的试题中也频繁地考察逻辑知识。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逻辑,讲逻辑与语文学习结合,并将有利于我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教学反思
本课大纲要求“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学习语言的能力”,我想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我们要努力形成学生们运用逻辑的习惯。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有,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高考是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逻辑。
五、课后探究:课后第一题、学案课堂练练
六、板书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
一、逻辑:
概念
二、逻辑与语文学习:
命题
逻辑规律
病句、排序、阅读、写作……
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