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8:3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第一篇: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一、总体概况

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正阳县城西南部,近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平方公里,发展区4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东起正陡路,西至西四环路西侧,北起南环路,南到产业集聚区南边。远期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2005年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首批确定的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正阳县地处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的淮河之滨,西临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东靠京九铁路、106国道和阿深高速公路,南北连接312国道、宁西铁路、新阳高速和叶信高速,阿深高速和明临、确平、永定、吴黄四省道纵横交叉贯通全境。

资源充足,设施齐备。正阳盛产小麦、花生、水稻、西瓜、大蒜、生姜等农产品,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河南省优良生猪第一大县”、“河南省畜牧强县”。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从2004年启动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00多万元,先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移动联通、电信、宽带上网)、有线电视、给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齐全,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产业、城镇融合发展要求,功能定位为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新区。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精细化工、科技木业、生物饲料等产业。发展定位为建设“现代城市功能新区、先进产业集聚区、仓储物流集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产业集聚,发展强劲。已落户的企业有维维粮油、骏马化工、天成纱业、美食美客、天力新能源、正华面业、三星铸造等32家企业。其中维维粮油由全国500强上市公司江苏维维集团投资兴建,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年内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

开放创新,活力四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大优势,放活政策,创新机制,创造条件,着力构筑正阳的投资洼地、创业乐园。先后出台了《正阳县鼓励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优化环境,高效服务,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正阳工业企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城镇建设的示范区。

二、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从正阳县实际出发,借鉴国内相关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优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借助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规模经济为主线,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产业集群带动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缘和区域经济,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发展环境,政府协调服务,注重机制创新,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吸引和培育一批对正阳县工业经济起到强力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群,更好地发挥

比较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争创优势名牌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工贸兴区,开放强区,形象立区,力争3—7年的时间,逐步把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相关度高、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现代工业发展基地,成为正阳县中心城区周围经济繁荣、社会文化生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正阳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成为正阳县带动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点,从而振兴正阳经济。

三、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产业特色,带动要素集聚原则。产业特色和优势是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以骨干企业、优势产品或产业链为主线,把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企业群体成长,提高产业集聚度作为首先任务,合理进行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各功能区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培育和发展贸科工农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新型市场主体,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新兴工业载体。

2、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创新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使园区投资多元化,配置市场化,服务规范化,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高效管理服务制度,政府要在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规范运作、改善环境和提供服务等工作。

3、以城镇规划为指导,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当地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正阳县城镇体系规划、土地规划和道路建设规划要求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小城镇建设也要实现功能分区,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等配套条件,创造良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

4、坚持改革创新,结构优化,推进产业升级。要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产业集聚区工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围绕提高竞争力,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企业在产品档次、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企业的技术依托环境,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名优特新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兴产业。通过积极发展特色纺织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引导并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当地农民致富;通过发展科技含量技术水平高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推进行业整体提升,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5、坚持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控制工业污染,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水、电、气、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对污水、垃圾等实行集中处理,对后勤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实行集中建设,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园区所有资源的利用率。

6、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正阳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主要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批入驻企业创造生产和发展条件;远期规划主要是注重产业集聚区整体效应,发挥规模效应,注重产业关联。

四、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内引外联、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聚、做好服务引导等措施,力争用3—7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整体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企业竞争力强、环境优美和谐、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科技含量与产出率高、外向度与集聚度大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物流服务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产业基地,大幅提高正阳县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1、“十一五”目标(2007—2010年)

2007—2010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关键的开局阶段,主要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做好园区布局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管理服务体系、引导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等工作,完成园区道路系统建设,实现水、电、气、通讯、网络等管线的通达,健全管理服务机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园区整体形象初步确立,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007—2010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2个,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劳动定员8600人,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利税5346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花生油5万吨,22.2万吨各类食品,2.8万吨球铁铸件,3万吨高支纯棉纱的生产能力。

2、“十二五”目标(2011年—2015年)

2011—2015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功能趋于完善、扩大产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时期,要挖掘内部潜力,把握时机,建立创新体制,推进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借助传媒、网络等多种平台,提升园区、企业、产品形象,力争培育3—4家省内或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5—6种省内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实现城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正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项目引进的平台和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1—2015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3个,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劳动定员9700人,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利税62100万元。此外还会有许多不可预计的项目向工业区集聚。

3、“十三五”目标(2016年—2020年)

2016年—2020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扩大产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时期,要挖掘内部潜力,把握时机,建立创新体制,推进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借助传媒、网络等多种平台,提升园区、企业、产品形象,力争培育5—6家省内或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7—8种省内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实现城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正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项目引进的平台和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6年—2020年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6个,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劳动定员11500人,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98000万元。此外还会有许多不可预计的项目向工业区集聚。

4、总体规划经济指标

到2020年,正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6500亩,产业集聚区现有项目和规划入园项目将达到71个,加上一些不可预见的项目总数可达到90个,预计固定资产投资48.5亿元,劳动定员29800人。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9.2亿元,利税21.46亿元。

第二篇:金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2007年

金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2007年——2010年

一、主要产业及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现状

金昌市域内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国有大型企业金川公司产业链条的带动,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等独特的发展条件,已经形成支柱产业强大、产业集聚区效应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金川公司产业链条延伸和金昌矿业城市转型,以及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机遇,做大做实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即金化集团领军的化工产业,以永电公司为主的能源产业,金泥集团领军的建材产业,以金铁集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四大重点企业的工业产值占金昌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化肥为基础、以纯碱为主导的大型化工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16亿元,职工3300余人,年生产能力为纯碱20万吨,合成氨15万吨,磷二铵18万吨,氯化铵15万吨,普通过磷酸钙40万吨,复混肥20万吨,还有黄磷、氟硅酸钠、塑料编制袋、防腐保温材料等产品,其中纯碱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联碱行业前五位,复混肥和磷二铵生产装置在西北最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各行中居领先地位,拥有全国三大磷肥之一的普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奔马牌”纯碱和复混肥被评为“陇货精品”,“奔马牌”纯碱、磷二铵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奔马牌”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2、金昌水泥集团公司。金昌水泥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800余人,总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年水泥生产能力达75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35万吨,年利税达2000多万元。

3、甘肃电投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电厂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以大代小、以旧建新”能源建设产业政策的机遇,在原有场地及设备的基础上,争取立项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该项目已列入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总体规划,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缓解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矛盾,有利于推动金昌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原有2×10千瓦机组改为供热、供暖设施,满足城市集中供热供暖问题,减少城区小锅炉,净化周边环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金昌市实现“十一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采、选、烧、炼、铸造以及水泥、免烧砖集一体的生产体系,拥有年自采铁矿石15万吨、处理原矿50万吨、产烧结矿75万吨、球团矿20万吨、生铁40万吨、铸铁管0.5万吨、硅酸盐水泥8万吨、免烧砖3000万块的生产线以及相应配套的风、水、电、气、机械加工、汽车运输等辅助设施,主要产品有铸造生铁、炼钢生铁,围绕生铁的深加工形成的延伸产品有铸铁管、井壁管、铸造件、铸钢件,消化吸收工业废料废渣所开发的水泥、免烧砖等。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发展到370家,完成总产值7.37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利税5740万元。已建成麦芽加工企业6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2万吨,实际生产麦芽14.5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34家,设计生产能力40万吨,实际生产面粉35万吨;建成蔬菜加工、储运企业23家,年加工、运销各类蔬菜19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家,创产值4.73亿元,增加值达1.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68万元。全市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415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413万元,实现利润1323万元,上交税金541万元。

(三)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部、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个,到2006年底,3个园区内入驻企业已达1365户,从业人员18815人,完成总产值291110万元,增长15.6%,占中小企业的38.4%,实现增加值58665万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6.2%;完成营业收入258090万园,增长15.5%,占中小企业的25.8%;上交税金4978万元,增长13.1%,占中小企业的16.2%;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示范区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挥区域优势和聚集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规模聚集效应、龙头带动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聚集区规划

(一)规划目的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地域联结;三是有利于在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五是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1、永河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河西堡两个示范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金化集团发展精细化工,围绕金铁集团发展铸造件配套加工,围绕电厂发展热气生产,围绕金泥集团发展矿山开采业,以实现产品多元化为目标,把无机化工、冶金、能源、建材产业做活、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大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立足原料充足供应,运输就近方便的优势,把高、新、尖技术含量放在首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形成“我为他用、他为你用”和“互补、互足、互促”的资源联结、地域联结、技术联结优势,在降低能耗、降低运输成本上下功夫,到“十一五”末实现产业集聚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永朱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朱王堡两个部省级示范园区为依托,辐射水源、双湾、宁远等周边乡镇,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绿色立区”和“产业兴区”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放手发展劳务经济,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流绿色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工业强市”和农业发展“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金昌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现有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2)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根据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做到大手笔规划、全方位统筹、高起点运作,实现经济结构和谐、就业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地企结构和谐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

(4)项目带动原则。切实把项目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发展抓项目,完善项目储备,加强项目管理,狠抓项目落实,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加速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6)技术创新原则。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变。

(四)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2010年,两个产业集聚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36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9亿元,年均增长 16%。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着力建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品。

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集聚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基本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优先发展工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本地区经济总体实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现代企业。以建设“金川——河西堡——永昌”一线三点经济带为契机,积极引导工业、高新技术开发等项目向永河产业集聚区聚集发展,不断提高该区域工业的发展层次,充分发挥永昌、河西堡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非金属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永河产业区建成化工、建材、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和金属非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

2、依托四大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化工产业以金化集团为依托,在大力发展化肥、纯碱等大宗产品的基础上,完成40万吨磷铵翻番、40万吨纯碱扩建、合成氨装置填平补齐改造等重点项目,吸引各方面资金,建设铬盐、无水氟化氢、氯化铵、颗粒肥等系列化工产品生产线。

建材工业以金泥集团为龙头,在水泥系列产品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抓住金川集团公司新上PVC项目的时机,开工建设20万吨电石、10万吨醋酸乙烯、4万吨聚乙烯醇项目,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冶金工业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完成金昌铁业集团工艺系统节能改造、矿山深部开拓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力争生铁产量达到100万吨。

能源工业以金川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为重点,完成丁家峡梯级水电站建设。支持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兆瓦火力发电装置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力争有风力发电等项目落户该区域。

3、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永昌、河西堡两大工业园区,围绕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能源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在新材料方面,积极开发金属粉末、金属颗粒、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在生物制品方面,加快开发骨胶、骨粉、软骨素等。到201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4、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永朱产业集聚区将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市场、活流通”

和“发展大产业、兴建大龙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引导。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和贮藏保鲜为重点,紧紧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几个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莫高、天寿、德赛、黄河、新立、双丰等有基础、有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深度开发,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依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啤酒麦芽集团、面粉集团、蔬菜运销集团和食品加工集团,到2010年末,力争使啤酒麦芽年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占国产麦芽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面粉加工能力稳定在40万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组织、个体运销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新型营销方式,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5、实施环境治理项目,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内水源、土地、树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遏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各产业集聚区内的绿化面积要达到20%以上,努力构筑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

(六)集聚区布局

永河、永朱两个产业集聚区现有规划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10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1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2.5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2平方公里)。

1、永河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8个小区,即:高科技项目区、新材料项目区、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区、规模化养殖区(设在永昌工业区内)和化工项目区、金属非金属加工项目区、建材项目区、能源项目区(设在河西堡工业区内),总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2、永朱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小区,即:农副产品加工区、仓储区、农业服务区和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总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

三、对策和措施

(一)拓展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向国家、省、市财政争取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逐年扩大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资。二是利用已建成的有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项目采取出售、租赁、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筹措的建设资金。三是利用政府信用筹集的建设资金。四是动员民间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资金(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外源资金来源)。五是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司债券筹资、中小企业贷款)。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和企业联合、重组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项目才有投资,有项目才有发展。因此,要坚持项目第一的思想,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重大项目的建设、储备与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件一、二)。

(三)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产业集聚区将依托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围绕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开发下游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成本、质量、营销、资本、安全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特别是要抓好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准入、商标注册、绿色认证等工作,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争创3-5个省优名牌产品。

(四)落实政策保障措施。认真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争取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要对在引进大额资金、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和组织给予重奖。

(五)建立新型地企协作关系,加快推进地企共建进程。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接,围绕市场新上一批项目,按照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的“三互三不”原则,通过真诚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积极建立“互助共生,互融共荣”的新型地企关系,千方百计搞好产业配套,延伸拉长产业链。同时,从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入手,在其上游和下游提供加工服务,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耐磨钢球、工业窑炉用耐火材料、塑料包装袋、水泥预制件等项目,形成以大带小、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地企合作关系。

(六)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确保项目建设和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针对我市工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的环境问题,早日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烟气排放达标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发挥好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将金化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永昌电厂等重点企业列为清洁生产首批试点单位或循环经济试点,在发展中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主要工业企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封闭,将物流和能流系统有机集成,使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形成良性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生态工业链网,建成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区。

(八)加快企业家队伍和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落实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留住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市内市外两种人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和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抓好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形成针对重点产业,面向各类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企业家成长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工业实用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从年薪、技术入股、科研经费、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满足其要求,造就人才的洼地,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九)提升服务功能,创优发展环境。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积极为金化、金泥、金铁和永昌电厂等骨干企业在行政服务、政策引导、土地征用、矛盾调处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以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企业和项目做好担保融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就让我引导大家畅游沙澧河,穿越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漯河市强劲的时代脉搏吧。

跟随着奔流不息的沙澧河水,我们今天的游览重点不是8000年前贾湖先民悠扬的骨笛歌吹,不是小商桥畔的金戈铁马,不是受禅台、三绝碑、彼岸寺经幢的斜阳夕照。让我们荡起一叶扁舟,在 “双河汇流,舟楫便利,东通于海,西达于山,南北陆路畅达,商旅群集,百货荟萃。楚汉、冀鲁、山陕商贾,云集于此”的盛誉中轻轻穿行,与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擦肩而过,浮光掠影的感受“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的历史盛景,任时光的河流在我们身边匆匆远行,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们追寻的脚步,却永不停歇,直到我们的心灵被一座崭新崛起在中原沃土的新城区深深的震撼。这里,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倾情推介的漯河市新名片——沙澧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位于漯河市区西南, 它东起107国道,南接漯舞路,北靠沙河,西临在建的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规划面

积 12.5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扩重点区域。

她因沙、澧两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沙、澧两河赋予她独特的滨河景色,彰显出碧水穿城、林茂花艳的特色和灵气,环境优美,宜业宜居。

她紧靠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双十字架”交通枢纽,毗邻京广高铁客运专线漯河站,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她以贯穿其中的澧河为界,澧南为现代交通物流基地,豫中南货物集散中心,源汇区工业基地;沙澧河间规划为行政中心、客运中心、现代综合商贸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服装制造、医疗器械制造,兼容产业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划科学。

沙澧河孕育了漯河钟灵毓秀的宽厚胸怀,为沙澧产业集聚区提供了豫南最大的供电、通讯枢纽,优质充足水资源。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道路、绿化、亮化对等基础设施完善。深受沙澧文化浸润的漯河人民,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目标,充分发挥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设与发展模式,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探索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沙澧产业集聚区对投资者坚持从项目准备、策划、论证、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实行全过程、保姆式、个性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政策优惠,环境宽松。

一排排标准厂房错落有致,一条条主次干道宽阔平坦,如今的沙澧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局面。源汇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催定位、严标准,致力打造示范型园区。创环境、催效能,按照“精干、催效、多能”的原则,致力打造服务型园区。活机制、多办法,优布局、强特色,致力打造创新型、产业型园区。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破解快速发展瓶颈。如今,五横八纵,排水、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总长3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道路,电力、燃气、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勾画出城区骨架。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集聚区共进驻企业(项目)92家,总投资133.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资质以上企业51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汽贸物流产业集群。一个吃、穿、住、行、娱、医、购等设施完备,基础设施联建共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古老的沙澧沃土上迅速崛起。

沙澧产业集聚区,在人杰地灵的漯河,在勤劳智慧的漯河人民手中,逐渐成为一张璀璨的城市新名片。她植根在源远流长的沙澧文化沃土上,奔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律动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韵律,凝聚着中原快速崛起的美好愿景,用沙澧河畔漯河人独有的稳健扎实又突破创新的步伐,为城市打造出一块辉煌的金字招牌!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建议

一是认识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放思想,超常规发展,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发展;是支持鼓励的发展,还是求全责备的发展;全县上下必须统一“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必须统一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强县” 战略实施的平台。

‘:基础设施光靠“一园养园,滚动发展”暂时不行,强化前期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要完成主干道框架、管道建设和电力建设,需要县政府加大投入。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三是环境问题:一是企业落户后服务要跟上,不是先办好手续,企业再落户,而是落户后,部门跟踪服务到位;二是优质、快捷服务;三是落实省政府(2009)62号文件,免除省以下所有行政性收费;四是强化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责任。部门主动的把不规范的按程序规范。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一要借入融资公司部分资金;二要拨入项目资金;三要建立运行机制。

五是本县企迁址和本县引进企业落户问题:必须保证优先布局在集聚区,尽量杜绝在县城周边摆放工业企业。

六是招商引资的问题:一是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之一;二是建立常设机构,解决多口管又管不好问题;三是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并坚决兑现;四是有争对性的定点、定项目招商。

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问题:研究大问题,解决大问题,定期召开,注重实效,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二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我市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并力争至少有2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年底省以奖代补前50名集聚区行列。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产业集聚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会议之后,各产业集聚区要就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日夜兼程,大力推进标准厂房、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要切实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化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餐饮、居住、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步伐。

三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关于项目建设,我们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以上的奋斗目标,年底前必须确保完成。要搞好在建项目,同时要谋划好一批项目。每个产业集聚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谋划一批招商项目,报市发改委统一汇总。今天我看了看,有些产业集聚区谋划的好一些,也有一些产业集聚区项目谋划工作滞后,拿不出像样的项目。谋划项目一定结合大招商工作。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一定要注重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龙头项目,注重关联度高的企业群,从而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快速打造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来讲是一个捷径。为此,在项目谋划和招商当中,我们一定要把上述观念融入进去,这样能够快速打造我们定位的产业基地。比如,濮阳县的林氏化工,一个项目建成后,又带来了其他相关联的三个项目,形成了产业链条,形成了带动效应。又如,清丰县的家具,你怎样把你的家具打造出来,让人家认可你的家具?必须引进大的家具商进来,必须聚集一批家具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因为危机就是调整。

四要着力搭建服务平台。要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想方设法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必须用好信用资本,用好金融这样一个平台。以此弥补我们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必须提前考虑,否则,企业来不了。与此同时,要按照培育“三个体系”、构筑“一个载体”的要求,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同步搭建好信息技术平台、贷款担保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政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外商来投资,讲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谋求的是高回报率,最关注的是发展环境。当前,各地的竞争,拼的就是环境,就是软实力。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经济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谈判时候握手,客商来了摆手,项目入驻后乱伸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环境治理上,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三个坚决”:一是能给的优惠政策坚决给。定了就要算数,说了就要落实。承诺过的就要兑现。让客商高兴而来,满意留下,愉快创业。二是有令不行、吃拿卡要、人为梗阻、耍横使绊的坚决处理。对于一些“害群之马”,该处理的处理,该曝光的曝光,决不姑息手软,养虎为患。三是有禁不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干扰工程建设的坚决打击。不论是“条条”还是“块块”,不论是职工还是群众,只要破坏了永城的经济环境,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都要提前介入,严厉查处。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引来外商是功臣、服务外商是本份、干扰外商是罪人”的发展意识,把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作为一条高压线,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在零障碍上求突破,在低成本上下功夫,在高效率上出实招,坚持投资硬环境与投资软环境同时改善,形成人人为招商引资出力、个个为项目建设尽责的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善待企业家、厚待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在优化环境中,要突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仍然是全省的“企业服务年”,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开展“企业大回访”活动,重点督查企业的服务环境。结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请市招商、优化办、效能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同志重点关注、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服务。继续实行领导分包企业、联系项目制度。各级领导既要当好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的指挥员,更要当好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员,当好永城发展环境的宣传员和保卫员。要带头搞好企业服务,既要搞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服务,更要搞好后续和延伸服务。把服务延伸到投资客商的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各个环节。二是进一步完善、理顺体制机制。要认真落实上级放权“松绑”、降低门槛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种审批、收费事项,按照要求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坚持好首问负责、办事公开、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畅通客商投诉渠道。三是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真正落实“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现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实行无偿代理,外商一旦确定投资意向,其余的前期工作均由帮办中心以“保姆式”服务代为办理,真正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招商引资项目“零障碍”入驻。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进招商选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要落实好目标管理机制。今年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已将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了各乡镇、市直有关单位。各单位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特别是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是一项刚性任务,更要千方百计地完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职能部门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中是“一岗双责”,既有引进项目的任务,更要履行好为项目服务的职责。我们讲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发展为中心。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是中心中的中心。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讲政治的高度,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这个大局之外。

二是要落实好协调对话机制。要继续完善坚持每月初和中旬召开的联席协调办公会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通报工程进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大合唱”思想,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促攻坚的工作合力。

三是要落实好领导分包机制。坚持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人马,卡死责任,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流程、工期、责任等,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标,做到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统筹实施。各联系项目的领导同志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要与投资商和建设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勤沟通、常来往,主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积极协调,高效服务。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组能自行解决的要及时妥善解决;超越职责权限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映,请求帮助解决。努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要落实好督查机制。建立市招商引资督导组、两个督查室三位一体的招商选资督查体系,重点督查列入今年省、商丘市和我市计划盘子的重点在谈、在建项目、各乡镇、市直各单位外出招商行动情况和引进投资5000万以上大项目推进情况。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时序要求,做到每周一研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拉练、年终总排队。

五是要落实好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政绩”的导向,在招商一线锻炼干部,在招商一线考察干部,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对于季度巡查评比落后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半年小结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全年考核落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取消目标管理综合评先资格,党政一把手一人在家主持工作,一人离岗外出招商。通过重奖严罚,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市上下营造关注项目、支持项目、推动项目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功能。各县(市、区)要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加快集聚区供水、供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采取统一建设、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减少中小企业创业成本;要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学校、医疗、住宅、服务网点等城区建设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集聚区的管理水平。市、县要成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该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要于5月底前全部设置日常管理机构。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环境、产业、园区吸引“候鸟”栖息在集聚区产业链上;要落实省、市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以政策和服务推进项目实施。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作落实。要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评体系,对发展好的给予奖励,对发展速度慢、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相应优惠待遇。

第五篇: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纪检监察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总结

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

纪检监察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总结

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由于成立晚,管辖区域、机构设置和业务范围都比较少,目前全区纪检队伍人员较少,仅有纪检监察干部3人,其中区纪委书记1人,办事处纪委书记和纪检员各1人。但产业集聚区党委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注重发挥纪检监察作用,营造廉洁勤政环境,为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的树立坚强保障。

自今年2月份以来,根据市纪委安排,我区认真开展了以“爱岗位、强素质、正作风、作表率”为主题“队伍建设年”活动,通过动员学习,整改提高,总结巩固等阶段的开展,全区纪检监察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改进,思想政治更加坚定,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为民意识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水平大幅提升。现将活动开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建设年”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高,活动开展扎实。为营造风清气正工作环境,提升产业集聚区服务水平,区党委专门召开党委会听取有关“队伍建设年”活动情况汇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纪委书记魏领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办

公室,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为开展好“队伍建设年”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定期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活动开展情况。二是注重学习教育,政治业务水平显著提高。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到新县许世友将军墓和革命圣地延安、竹沟等地等集中参观学习,开展廉政课堂,开展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将集中学习与个人领悟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力求学出精神、学出新意、学出成效。三是注重活动开展,树立纪检干部形象。通过开展“走农户、问党风”、“解难题、化积案”及“班子成员联系帮扶企业、农户”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纪检监察干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四是活动形式多样,参与范围广。针对我区纪检队伍人员少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单、手机廉政短信、征求意见表、座谈会、学习讨论等,吸引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

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活动实效

在 “队伍建设年”活动中,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的情况,达到了提高素质、改进作风、严格要求、树立形象的预期目的。一是大力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按照党委的统一要求,管委会将科级以上干部下派到办事处,下派干部深入一

线、深入群众,摸清社情民意,大兴务实苦干之风,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二是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管委会、办事处成立多个工作组,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深入居组逐户排查矛盾,访贫问苦,摸清村情,化解纠纷,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年来,共征地3000余亩,拆迁200余户,排查化解各类纠纷160起,促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没有出现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三是开展信访积案集中化解年活动。管委会、办事处纪委结合辖区实际,与信访部门加大沟通,重点对多年信访积案进行集中化解,针对老上访户王兰英、司春生、张付生、王秀荣等长年积案和烧山、全庄采石场石塘纠纷进行专题研究,一一化解,目前,多个信访案件逐一得到解决,有力维护了辖区大局稳定。四是开展企业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管委会高度重视环境优化,实行由纪委牵头,多部门参与,对强买强卖、寻衅滋事、扰乱企业经营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对“爱岗位、强素质、正作风、作表率”认识更加深刻,以“四个对”作为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成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觉行动。纪检监察干部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作风进一步改进;针对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自身建设的工作机制和行为准则,初

步形成了以制度规范干部行为、推动自身建设,巩固实践成果的长效机制;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年”活动与实际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三、活动开展的经验和体会

通过开展“队伍建设年“活动,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纪检干部队伍得到了全面加强,全区党员干部队伍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服务意识、为民意识更加牢固。我区的队伍建设年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时刻关注活动开展的每个阶段和环节,建立了组织保证;二是经费划拨到位,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党员干部认识到位,能够主动参与,查找不足,认真整改;四是注重实效,以活动开展推动工作进行,以工作检验活动成效。

四、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在“队伍建设年“活动中,我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集中学习制度、督查督办制度、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主任办公会议制度、重大事项协调制度、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

2011年10月14日

下载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产业集聚区201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牢牢抓住“三个一”工作重点,抢抓机遇、......

    产业集聚区2017年工作汇报

    北关区产业集聚区2017年工作汇报 2017年,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无人机产业基地两条发展轴线,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战略部署,规划......

    产业集聚区工会工作总结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会联合会 工作总结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和“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产业集聚区”。总规划......

    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调研材料

    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发展调研材料 2016年,XXX产业集聚区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常态,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努力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产城融合、晋位摘星......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 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

    产业集聚区制度(5篇范文)

    驻产业集聚区医务室工作人员工作制度 1、医务室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医疗卫生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加强医师的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防止和杜绝发生医疗差错......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 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一、 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