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8:5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第一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当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来做以下的探讨。

一、当前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㈠一般心理障碍1.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2.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3.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当周围事物出现时,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疑虑、反感等情绪,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充分流露。4.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5.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好表现自己。6.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㈡行为偏差1.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2.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㈢青春期心理障碍

1.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2.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

残疾儿童以上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2.家庭因素:对于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塑培养意识。3.社会因素:对残疾人的歧视,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残疾人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也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残疾人中不良思想和行为对残疾儿童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4.学校因素: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残疾儿童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儿童学习负担,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将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和作风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会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校风不良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扫闹、不讲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儿童的心灵。以上各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地发生作用的,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形成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二、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让残疾学生树立明确的“自我意识观念”。自我意识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第二,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扩大认知领域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争取优秀业绩,并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能让他们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竞争,缩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世界如此之大,应扩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发挥自己独有的技能。第三,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展特长。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第四,培养残疾学生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爱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第五,培养残疾学生自制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个人服从集体,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

三、解决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途径.加强残疾儿童教育环境建设残疾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在家庭,在儿童集体和在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即广义的教育。因此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是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首先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这对残疾儿童人格折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整个校园的布局都应精心设计安排,使之富有教育性。例如:布置语言环境,设置音响环境,开设生理补偿的特殊课程,张贴激励残疾儿童自强奋发的名言......这些都能激励残疾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学会自治的能力。在绿化、美化、洁化校园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增强残疾儿童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情感。其次要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残疾儿童的关系、残疾儿童间的关系、校风、班风等。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学得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聋童的语言建立和发展要依赖教师,盲童的文字读写要依赖教师,他们的思维质量都有赖于教师,教师时时处于残疾儿童的观察、注意之中,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有坚定的信心;二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三能尊重、期待和信任每一个残疾孩子;四有高度的耐心和深沉的爱心。

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已经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作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他们创设一社会交往的环境,如组织残疾儿童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在交往参与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残疾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第二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

多点关注,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梁润兴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大都存在厌恶学习、自暴自弃,情感冷淡、性格孤僻,社会适应能力低等现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父母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学校教育管理不够完善;我们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采取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 心理现状成因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市级立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找学生谈话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探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象调查

经过实践调查,在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当中,心理问题极为严重。这些“留守儿童”或是隔代抚养或是托付在亲戚朋友家。贫困,使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隔阂,让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时无处寻求帮助;距离,让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他们大多只是孤独寂寞地成长,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1、大部分“留守儿童”厌恶学习、自暴自弃。

多数“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而且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觉得,没有文化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读不读书也 1

没啥区别,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提醒和监督,“留守儿童”一般学习习惯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课堂纪律涣散,往往是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较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器重,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责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留守儿童”往往态度消极,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2、父母对孩子情感冷淡、使孩子性格孤僻。

因远离父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参与集体活动没有热情,没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有的则脾气暴躁,情绪逆反,冲动易怒,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还有的心理焦虑,忧郁成症。有的家长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有的家长一个月或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当少,没有经常性的沟通。长期的分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对父母非常冷淡。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父母亲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没有很好地照顾孩子,心里有种愧疚感。为了弥补就尽量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把孩子的冷漠都归咎在自己头上,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理解的,却不知道小孩的品性是从小养成的,一旦人生观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3、大部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容易离家出走。在突发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从调查反映来看,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笔者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年龄多处在7—13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农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长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或者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1、.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档案。

心理档案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态度和成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等,从而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提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往往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如果老师对他们失去耐心,甚至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就会导致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他们就会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因此,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以足够的爱心、耐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尊重和包容。

3、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应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

建立“导师制”,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与他们谈心,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儿童所想、家长所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亲子交流”、“爱心结缘”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等,发动离退休老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实行全方位监护。在学生中推行“伙伴制”,开展“结伴成长共同

飞翔”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成长伙伴”,通过辅导“留守儿童”学习、邀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里做客、星期天一起玩耍等方式,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明确,家长一方面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给予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这是为人父母者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5、学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

多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制度化。

6、.加大政府和社会关注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农村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另外,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心理教育。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在教育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全民要多点关注,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1年9月。

3、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三篇: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飞云中学

杜丽霞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校在全面育人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研究。

在我们普通农村学校中,老师们往往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却忽视了个别随班就读的农村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随班就读是我们农村大多数残疾儿童唯一可选择的受教育方式。但是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常常表现出种种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常常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1.害怕、厌倦学习。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残疾儿童学习成绩差,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残疾儿童从入学就是随班就读,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赞赏,长此以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倦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偏见,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自卑、胆怯。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缺陷,常会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不善于表现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残疾学生更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3.孤僻、敏感、多疑。残疾学生大多内心孤独,渴望和同学们的和谐相处,渴望老师、同学的关爱,但由于生理缺陷,不懂得如何交往,而游离于普通学生之外,喜欢独处或与同类残疾学生交往,并且常常对周围的人际交往产生偏见和误解,当周围的事物与自己有无关系都会表现为猜疑、敏感等情绪,并通过语言或面部表情充分流露。

4.脾气暴躁、易激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5.过分依赖、任性。不少学生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尤其是残疾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大超过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家里对孩子过分照顾,养成依赖习惯,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去做,一味的依赖他人,自主能力差,并且当这种依赖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便出现冷漠、自卑等情绪,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过激行为。

6.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有的残疾学生因抱怨别人、社会的不公,意志消沉,自卑烦恼,出现打架、偷窃等行为偏差。

二、残疾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在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不能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或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农村残疾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培养塑造意识;二是残疾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长期如此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但由于随班就读中,老师往往忽视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确立了教学目标,不能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法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影响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校风不良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有更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甚至打架、早恋等,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学生心灵。加之农村在岗教师工作量大,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社会环境因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对残疾人歧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等。另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残疾儿童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爷爷奶奶溺爱、放纵、疏于管护、缺乏教育,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

三、加强农村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理的健康是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让他们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将来才能平等的参与各种社会竞争。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意识到特殊学生的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老师学习残疾儿童心理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挫折教育、人际交往、青春期以及适应性教育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扬长避短,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学前残疾学生得到了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学生自然把这种爱转移到老师身上,当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对于青春期的残疾学生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会感到人格上的尊重,这种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

4.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是细致的、全面的,班主任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一些不好的思想行为消失在萌芽之中。因此,班主任要对残疾学生个别教育、个别辅导,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在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下成长,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哪里感受到关怀和信任,形成积极的心态,轻松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5.创设情景,开展公平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残疾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其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合理、有利于残疾学生发展的竞争性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的交往对残疾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残疾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使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掌握技术的残疾学生,无疑是打了强心剂,自信十足,对待人、事的心态会发生变化,自怨自艾心理大大改善,有益于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8.加大对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给农村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教育环境,让农村残疾学生能在规范、科学的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残疾学生具有健康心理,是我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地使用心理教育方法,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农村残疾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发挥潜能,适应社会!

第四篇: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我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分析。从中寻找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了解各个年龄段的训练状况,为改善小学生体质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处于发育期的学生给予正确的体育指导。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学生健康情况现状

近几年来学生身高、体重、胸围都增加了,这说明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呈增多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这说明学生体质下降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了,它已经威胁到了全民族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及本市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但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依旧堪忧。

本校小学生不是“豆芽菜”就是“小胖墩”,仅三成中小学生体重正常,而且年级越高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越差,突出表现在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都难以“达标”。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较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此外 ,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引发学生精神紧张也是导致体质下降的原因。即中小学生体质差主要源于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原因。

首先,体育课上只设置达标项目,走进了体育教学的误区,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出现。

大部分学生缺乏增强体质的自觉性,没有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男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占57.4%,女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只有5.7%,女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29.7%。大多数学生在假期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占54.2%,女生占45.8%。

其次,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导致孩子们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某重点高中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不支持和无所谓的态度,其中不支持的占39.5%,无所谓的占47.7%。另外,家长们盲目地为孩子补充过剩的营养,如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也使得“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孩子增多。最后,是社会方面原因。如今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真正能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也已经很少了,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三、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学校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精神,落实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倡导体育文化,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多做一些积极正面的典型实例宣传;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锻炼的辩证关系,树立锻炼好、身体好、学习好的科学理念;要通过家长会等活动形式,使家长们正确认识体育,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等。

2.学校要把新课程改革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相结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现状的重要性,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各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课活动制度,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排入课表,形成制度。我区在落实《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实效性,使更多学校能够参与进来;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与再造,提高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体育选修课系列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根据个体差异与基础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根据各校的具体条件,增加项目设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更新,给学生更大的选项范围,完善其选项内容。为克服学生选择体育选修课仅凭兴趣,缺乏综合性考虑的弊端,建议学校体育课教学要安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针对近视眼高发的现象,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定期进行视力监测,督促学生形成正确书写姿势。

3.完善相关政策,为增强学生体质创造必要条件。学校要落实现代化建设标准,完成学校体育设施设置工作,还要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并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在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中引入一些趣味性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同时,还应在各居民区基本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将体育设施配置纳入其中,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体育场地资源,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本市各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开放,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五篇:夜班护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

在护理工作中,值夜班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每一个临床护士无法逃避的。夜班成为许多护士工作中的身心应激源,由于长时间的睡眠剥夺而形成一种慢性刺激性应激,可引起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改变,进而影响机体机能及工作效能[1]。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稳定护理队伍,提高夜班护士的健康水平,我们对我县168名值夜班护士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1调查对象我县4所 医院 的168名值夜班的护士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最小年龄18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9岁。学历:中专98人,大专72人,本科8人。2调查方法调查表自行设计,以问卷和直接交谈相结合完成 3结果

168名夜班护士中,47%的夜班护士有心理健康障碍,而近32.58%的夜班护士患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rout[2]的研究发现,夜班护士疲劳综合症的患病率为1.1%,是普通人群的5倍。睡眠与人的健康和疲劳状况密切相关[3]。4分析

4.1夜班打乱人的生理生活节奏,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消化酶的分泌 规律 遭到破坏,降低了消化功能;夜班还会破坏激素分泌的 自然 规律,造成内分泌紊乱。夜班频繁轮转,使身体感觉很疲惫。

4.2夜班护士往往单独值夜班,承受的责任太大,并且所有问题都要自己解决,产生的紧张感,无助感尤为强烈。夜班护士比白班工作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体力,承受更大的身心压力,但奖金报酬却无明显差异。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值夜班的护士长期处在一种高压状态。工作压力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

4.3夜班护士往往不能享受正常的节假日,而是循环轮转,所以无论是什么重要的节日,或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轮着你上班,你也要雷打不动的去上班。有时,节假日往往是病人住院、看病的高峰期,这样会给夜班护士造成心理压抑感。5对策

5.1接受夜班的现实。对夜班的厌倦情绪或逃避心理会使自己日益陷入精神空虚的境地,不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克服对夜班的消极情绪,认识夜班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社会赋予护士角色的行为模式,作为护士,就要按照社会期望的模式进行活动,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把夜班视为自己的必然职责,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想办法克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下载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

    儿童心理教育(3-12)

    3-12岁孩子心理 按皮亚杰的看法: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

    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

    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

    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问题: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和常规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水平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通过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

    儿童心理成长教育教案

    儿童心理成长教育教案1 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体验合作的快乐。3......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论文摘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公安民警承担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使命。因而,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是警察人员必备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