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第一篇: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毛泽东(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华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予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的作者也不去研究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和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电影《武训传》及其它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甚至向这些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的节录。

第二篇: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2012年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作业

1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在当时对《武训传》的态度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赞扬,推崇“武训精神”;一种是批评,认为武训是为反动势力服务的,是属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奴隶。

在讨论《武训传》的时候,就势必会提到武训其人和“武训精神”。在“《武训传》”讨论开始之前,陶行知先生是不可避免要提到的。陶行知先生被称为“武训歌颂者”的始作俑者,他大力提倡学习武训, 但反对刻板地学习武训, 而是主张“ 配合新时代之需要”, 学习武训的真精神, 做新时代需要的新武训。作为大教育家的他,站在教育家的立场上来看,站在当时的环境来看,看到的是武训精神中的积极的一面,并且对武训精神极大推崇,他仅仅是希望能够普及教育,使人民素质提高,而没有从政治立场来看武训的落后地方。对于当时来说,在学术上,这仅仅是一场学术上的文艺上的问题。在后来,孙瑜对于剧本多次修改,电影开拍。在放映之初,电影得到了华东第一号人物饶漱石的大力肯定,实际上不仅上海的中共领导肯定了《武训传》, 在北京刚开始也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鼓励。至此,对《武训传》都是赞扬大于批评。使得武训精神在底层大力传开,对当时的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对《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影片上映带来的巨大反响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在观看之后,认为其有“重大政治问题”,于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他亲自审定的社论,至此,慢慢演变成了全国性的讨论。

在我看来,处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中,不去改善当时的社会矛盾,而是一味激化矛盾,这似乎有点说不通。就我们当世来说,如果现在的生活使无产阶级受苦不堪,那我们是否也采取激化而不是改良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历史评论的时候,难免会以当代的思想去看,不是说不用当代的观点看,而是不能一味的批判。就50、60年代来说,各位学者对武训传的态度就经历了赞扬、讨论、批判等过程,之前是看到了武训传的义学精神,之后是官方的态度导致文化界开始讨论,最后还是官方表态定罪《武训传》,导致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批判。不得不说,在批判的时候,官方就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从武训的落后思想开始,对武训兴办义学的举动联系到政治上,判定武训是为了维护封建,从而完全否定了“武训”这个人和《武训传》这部电影。即使在当时,周恩来、陈毅等一再说,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刚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思想问题,但是据《武训传》上映三个多月之久后,有了毛泽东的介入后,就不单单是一个思想问题,而是上升为政治问题,将一场普通的文艺创作讨论演变为政治批判,被视为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2012年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作业

1政治运动”发端。毛泽东发动《武训传》 批判有其深刻的历史语境和政治意图,利用《武训传》 批判也重申了而且证明了毛泽东自己在党内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绝对权威地位。其影响正如于凤政所言由江青一手导演、由钟惦裴和袁水拍起草、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开创了一个“先有结论, 后找根据、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任意编造历史、挖别人祖坟的恶劣先例。

在此,我又能对这表示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当权者来说,都不会允许有破坏其权威和危害其统治的思想蔓延,虽然精神不能是一个国家毁灭,但是足以造成重创。所以,批判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有必要的。况且,当时确实有一部分用心不良者利用武训来混淆思想,反对统治。

再就是后来的八十年代开始对《武训传》平反。对于这个事件, 1985 年9 月5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陶行知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说:“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 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 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夏衍于1991年回忆《武训传》批判是感慨也说中国知识分子忠心维护党,但40年以来,反右,拔白旗,整风,文革等等,首当其冲的都是知识分子,这是民族的悲剧。对于此我只能说,在任何时候都会有错误的事情发生,尽管当时有人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来看,是很难有人能够改正这一错误的,在当时,毛泽东的权威是不容有人挑战的。还有就是,民众的盲目从众,或者可以说是愚忠,只要官方给出一点讯息,大家就一拥而上。就此来看,教育对于人民来说是必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教育始终是很重要的,虽然在当时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基础问题,但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这里我又带上了现代的观点来看史事。但对于当权者来说,如果不能全面的看问题,那么对于自己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武训传》的讨论,我始终认为,不管处在什么背景,这次讨论是害大于利。讨论完全否定的态度,使得其中优秀的地方被处决,是一种遗憾和悲剧,尽管在当世对此做出了平反并继续赞扬,但是,那过去的几十年的损失却是不能补的。甚至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因为这次讨论而造成的影响,就此事件和后来那些有规模、恶意编造事实的事件而后退了几十年。

第三篇:《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武训是一个贫农的儿子,五岁时拾到一本《三字经》就想读书。他娘说:“读书要钱。”他为了挣钱,就模仿卖艺人的动作意外地挣了二百文钱,到一家塾去读书,结果被赶了出来。他认为书不是给穷孩子念的。十七岁到张举人家做长工,受尽折磨,被周大搭救出,住在一个破庙里,晚上做了一个美梦后,就决心办义学,用尽了一切苦行来积钱,不久,周大越狱出来,见到武训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恶霸知道老百姓不是好期侮的!”十年后,武训积下二百二十吊钱,结果被地保骗走,但他不灰心,最后经过三十年的岁月,他的志愿终于实现了——光绪十四年春天,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终于开学了。

清政府此时想“招抚”武训,给他立牌坊,赠他黄马褂,他却跪在地上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读了书可不要忘了穷人。”

电影《武训传》写他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打一拳,一文钱。踢一脚,二文钱。”他爬在地上,有钱人的小孩骑在背上,牵着辨子走。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武训己有数百亩地和巨额资金,他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由艺术家赵丹塑造的武训,从十几岁到老年,演活了武训,充满了他对主人翁的敬佩,对艺术的执着,对表演的激情,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我以为武训乞讨办学的做法和精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我想不到他有什么卑劣企图和违反人民意志之处值得批判的地方。如果中国人早有和接受武训的这种兴教救国精神,又有兴教强国的继续,没有那么多的折腾,中国也许早就是世界强国。

爱国将领冯玉祥称颂武训是“千古奇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后来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与武训几乎是同时代的一个欧洲人,叫菲斯泰洛奇,他出生在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瑞士。同样象乞丐一样,通过毕生的努力,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西方称他为“教圣”,赞誉为“圣心”、“圣德”。同样是为理想而艰苦跋涉了一生的灵魂,东西方两个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观看后我深受鼓舞,想到武训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依然那样执着,而今在这样优越的年代我更要努力工作,为全县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心向上,全县的教育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任菜庄小学马洪朝

第四篇: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证。此次文艺论争对于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训传》是一部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影片上映后,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广受好评。后由于毛泽东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而掀起了一场批评电影《武训传》的热潮。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贫困农民,早年去世。他跟着母亲到处流浪,乞讨度日,十几岁给地主打长工,地主欺负他不识字,克扣了他的工钱,他痛感不识字的苦处,决心创办义学,让穷孩子读书。他把自家的三亩田卖掉,加上自己行乞要来的钱,放在一个富人家里,让他去放债生利。为募集办学的钱,他吞瓦片、喝脏水、让人当马骑。终于在他受苦受难三十多年后,成功创办了义学。

在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中,对武训精神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孤苦奋斗办义学的行为,确实曲折地反映出贫苦农民要求文化翻身的强烈要求。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感召,感召人们不畏困苦,乐善好施;他们将武训精神看作为一种力量,鼓励人们用教育改变自己,用文化武装自己。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而对武训精神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认为:武训通过行乞兴办义学这种行为本身是带有奴性的,不利于农民阶级革命反抗,是在贬低农民的历史作用。其实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当时社会,党中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首先从文艺战线上拉开。在第一届文代会上明确了当代文学的方向----为人名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武训在某种角度上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从政治层面来看,武训精神却是不可取的。

此次文艺论争对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种对具体创作的讨论,对促使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文学艺术”以及正确认识创作的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文艺界和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同时这次文艺批判也具有明显失误。他并没有着眼于文艺本身,而是强调政治斗争的意义,用作处理政治斗争的方式处理文艺问题,将学术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其结果使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更加凝固化,限制了艺术多样化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我认为武训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在对文艺问题对学术问题的讨论认识上,应该更加实事求是,着眼于文艺本身,而不是将文艺看作为政治的附属品,让文学艺术发展的更加繁荣。

20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严苗月明

01101100321

第五篇: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

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华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人民日报》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下载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辨志小学 林妙电影《武训传》足足3小时,讲述着武七兴办义学一路的坎坷,刻画着武训面对挫折毫不退缩、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不倒翁”形象。 为了......

    应当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共5篇)

    应当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农村报约稿)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杨志强 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