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当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应当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农村报约稿)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杨志强
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09年提高92%。随着扶贫标准线提高,中国贫困群体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群体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一名高级经济学家所言,表明中国政府极其务实,不畏困难和挑战,不追求数字上的减贫成绩,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这不仅仅是扶贫工作观念的转变,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的升华。面对如此庞大的处于贫困线下的低收入群体,作为帮助低收入群体脱贫的“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社会帮助”三个主渠道之一的金融机构,在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最靠近农村,最贴近农民,是原汁原味的“合作金融”,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可替代。
首先、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跟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金融扶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各种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提供批发贷款、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不断加强金融扶贫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满足低收入群体扶贫资金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使商业银行逐渐远离农村,必然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资金需求。二是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是特定的,并没有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融资服务。三是农村信用社,最初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金融组织,主要为县以下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仍是服务“三农”的中间力量。但是信用社“离农脱农”的改革趋势已使得低收入群体难以再得到的更多的贷款支持。四是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下,大多设在县城的村镇银行和“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刚性的趋利要求,再加上资金有限,基本上不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贷款。
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表现在其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使用在该组织内实现了余缺调剂,既不会出现资金流向问题,又降低了入社农民(包括低收入群体)的资金使用成本。其二,参与组织的农民之间具有先天的地缘、人缘、血缘优势,成员之间信息都较容易获得,基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违约风险很小,资金使用效率也较高,这是一般金融组织无法比拟的。其三,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的扶贫资金是以偿还性和循环使用为前提。假如把10万元贷款发放给10个贫困户,一段时间后收回这部分贷款,又可以把这10万元重新发放给另外的10个贫困户使用,而且可能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的收入提高了,投入组织内的资金会不断增加,从而不断扩大了扶贫面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扶贫效果要远胜于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及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具有偿还性。这种偿还性要求获得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必须创造现金流来还本,甚至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有助于贫困户树立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帮助其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其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促使其早日脱贫致富。这种扶贫贷款有偿使用还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武器。试想,如果是一次性无偿拨付或捐赠的扶贫资金,在发放到贫困户手里之前,就有可能被相关部门或人员层层扣减,甚至造成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能够发到贫困户手中的扶贫资金可能已经大打折扣。即使这些扶贫资金能够足额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但由于扶贫资金不用偿还,对贫困户来说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是不要白不要,多多益善。因此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就难免出现分配不均或无法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导致“撒胡椒面”等现象的发生,甚至可能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民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引发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
政策性贷款虽然也具有偿还性。但是这种偿还性在我国贫困户长期依赖形成的弱势心理状态,以及寄希望于政府援助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强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不断被弱化。造成过去很多政策性贷款的成功率偏低,获得贷款的贫困户有意拖欠贷款和不审慎使用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绝非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导致农民对国家资金的挟持”,也并非中国农民的信用真的糟糕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任何通过国家(各级政府)发放给农户的资金(贷款、补贴、救助金等),农户都将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对自己的帮扶和救济。对于国家援助的某些习惯性的“遐想”,并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预期,就是只要是通过政府发放的资金,都是“赠与”,而潜意识里都是不需要归还的。一个经历了多次政策贷款失败的乡镇党委书记曾不无感慨地指出:“对农民的贷款不能通过各级政府来运作,只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发放的贷款,很多农户就会不加区分地视为国家补助并随意使用和拒绝归还,不管他们是否真的丧失偿还能力。” 毋庸讳言,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来源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吹响了向贫困开战的号角之时,相信出身于“草根”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财政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力支持下,在低收入群体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注:目前,我国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扶贫系统的试点,主要是指使用财政资金或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开展社区基金和互助资金的试点,具体包括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世界银行支持的农村社区滚动发展资金运作模式(TCCS项目)等;另一类主要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而推动的以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两类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其相同点为都以地缘社区为纽带,以入社社员为服务对象、以互助资金为手段,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和持续增收来脱贫致富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互助组织的合作性。二者的差别简单的说就在于,扶贫系统的试点更多带有政府扶持的“扶贫互助”性质,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则属于民间自主的“资金互助”。
第二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近年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在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一、正确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缓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它可以将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及时掌控市场信息,使农民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直接面对农业的大市场,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规模效益,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借助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力量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2、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围绕着当地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发展形式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当地农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产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把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分散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
3、实现农民资金互助,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乏资金无疑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考虑到农民还款能力和信贷成本等问题,对于农民资金需求给予的支持力度小,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需要。新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出现以后,逐渐拓宽了农民获得生产所需资金的渠道。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出现,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生产资金短缺的矛盾,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
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其他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与农信社之间的合作,减少农信社交易成本,化解农信社的经营风险,也促进农信社的金融改革更加贴近农村生产经营。
4、实现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普及
各地农村合作组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组织下,从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采取举办科技专题讲座、举办科普大集、举办科技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源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服务。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将分散的农户和农业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农业科研与农村生产之间联系的真空,促进了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使农业实用技术在农村中得到普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的比较收益。
二、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对策
1、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和政策建设
健全和完善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发展政策、改善发展环境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政府应在总结本地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适合本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注册条件,降低注册门槛,规范其产生与发展制度环境。其次,加大政府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对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建议各地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水平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对涉及到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等活动给予适当的支持。第三,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对涉及到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纳入到政府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之中,把其作为政府实施农业发展目标的载体,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本地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相联系的,是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广大农民群众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自自愿结合的一种组织方式。因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分不开。所以政府要顺应这种经济发展
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行政干预。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育阶段,要采取一边鼓励发展,一边积极规范的发展思路,鼓励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边示范、边带动,鼓励更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积极推进县级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作用,并且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最终构建以相关政府部门为归口管理,以县级行业协会为指导,以各种农村合作组织为群体的构架,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
3、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以明晰的产权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内部结构、财务管理和运行规范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规则。首先,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常运行相关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教育培训等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的监督,随着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应将其财务监督交由当地审计部门和县一级行业协会共同负责,重点掌握其经营状况、债务与债权情况等。第三,调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施民主管理,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处于广大农民的监督管理之下。
4、以试点先行,加强推广工作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满足了农民生产发展的需要,使农民摆脱了与市场分割的状态。但同时也要看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还是新生事物,在实践运行中还在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了解认识有限,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可以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达地区或相邻地区较有成效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类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邀请其他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成员做深入实际的报告,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调动广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在新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成效以后,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从而为当地其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做法。
5、确定发展重点,循序渐进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较小,组织形式相对单一,普遍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较弱。因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是各级政府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发挥农村各类合作组织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着重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联系的农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中介和载体作用,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示范等方面的作用,普及农业技术。三是积极推广以生产、资金合作为主的集加工、服务、销售为一体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贴近市场的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加快县一级专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重视学生教官在军训中的作用
重视学生教官在军训中的作用
【摘要】顺应学生军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自行培训的学生军训教官,作为军训教官的组成部分异军突起。学生军训教官的出现,缓解了部队军训教官供求不足的矛盾,扩大了学校军训工作的自主支配权,在新生军训中发挥了比较独特的作用,并成为学校经常性国防教育的主导者、示范者。学生军训教官队伍的健康发展,仍需要一个过程,认识有待统一,政策上要予以扶持,要重视在革新中提高训练质量和管理水平。关键词:军事教育 师资 学生教官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技能训练(以下简称军训),1985年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试点,2005年得以普及,现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其中,军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军训质量的根本措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启用在校学生担任军训教官也应运而生。多种军训师资力量并存,共同为完成学生军训任务,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生军训教官异军突起
由于军训的特殊性,军训教官多由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军事技能的军队、武警官兵担任。学校通过驻地部队、军地共建单位获取军训教官,也有由教育行政部门事先调剂、中介推荐和训前临时聘请的,基本满足带训需求,其主渠道作用不会动摇。这种军训合作关系的特点是:临时性较强,在军训期间联系紧密,突
击完成任务后即远离关系;受帮训部队牵制较多,当与帮训部队任务发生冲突,尤其部队调离、撤并时,学校临时改变帮训部队,造成工作被动;教学融合力偏弱,在军训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教与学交流较少,以至于军训结束教官对学生了解甚少。
近年,随着学生军训的普及和招收新生规模的扩大,教官供需矛盾有所突出,加上学校对军训提高学生素质认识进一步深化,促使学校另僻渠道,挖掘自身优势,花费较多时间、精力来培训学生军训教官,实现自主封闭完成军训任务。现在,这种模式在本省已有七年时间的实践,成为一支朝气蓬勃、有竞争力的生力军,并有逐年增长之势。
据2006年江西24所普通高校军训统计,完全由自己培训的学生承担教官的学校7所,包括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南昌工程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江西蓝天学院等,占29%;外聘和自备相结合的学校2所,占8.3%,总比达37.3%,三分天下有其一。按学校性质分,有民办学校,有公办学校;按学校规模分,有数万学生的,也有几千学生的;按学生教官成分不同,有普通学生,还有“国防生”。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理工学院最早启动这一工作。其中,南昌理工学院2001年开始从在校学生中培训选拔军训教官,经过两年过渡,到2003年即全部由学生担任军训教官,人数由最初20人发展到400人。接着,许多学校相继仿效,有的已实现自训,有人正在转型之中。承担了“国防生”选培任务的
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学校,也开始启用“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这种从实践中生成的新的军训教官模式已比较成熟,顺应了军训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缓解了部队教官供求不足的问题。
二、为军训发挥独特作用
现在,许多学校已不把军训停留在国家行为、被动服从的认识上,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素质教育,为治校谨学打好基础。因此,学校普遍重视这一过程安排和实际效果,有选择地确定帮训单位,甚至不惜代价跨省沿用自己称意的教官队伍。
学生军训教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立足于本校开展新生军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有利条件的恰当运用,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熟悉军训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入角色快。现有学生军训教官队多属常设机构,隶属于军事教学部门管理。学生教官补充主要来源于当年接受过军训的新生,经过选拔进入教官队。训练紧密围绕担任军训教官展开,针对性强,目的非常明确。通过一年左右课余训练,实际参训时间700小时以上。期间,又经过数轮考核和上岗前强化训练,熟练掌握军训内容、程序和方法,队员的综合素质比较强。几年实践证明,派遣学生教官带连军训,绝大多数教官都能立即适应岗位,独立开展工作,成为军训的主角。
了解校情学情,教学有针对性。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军训教官则成为新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教官以一名教官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没有顾及地站在新生中间,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因势利导,推荐学校,传授技能,交流情感,与新生融为一体,没有距离。在新生心目中,教官是模仿的榜样,是亲和的学兄学姐,有苦愿意倾诉,有累乐于坚持,绝大多数新生都能配合训练,积极参与其中,很少发生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
履行部分管理职能,为新生开学铺路。军训期间,往往是学校繁忙时段,许多精力花在老生开课、新生开学的准备,新生部分管理工作客观地落到军事教学部门,学生教官就成为第一线执行人。学生教官利用训练间隙,开展思想教育、现场宣传、个别谈心、文娱体育等活动,让新生围着教官转,集中精力投入到军训中,为新生思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通过考勤管理、宿舍管理、严格一日生活制度,与新生同吃同住,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违规违纪、安全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学生教官以担任教官为荣,责任心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随时服从学校指挥调度,较大幅度减少了学校军训经费开支。
三、国防教育的常备军
如何贯彻国防教育法提出的“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国防教育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的一个难点。不少学校军训时轰轰烈烈,军训后依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国防教育
内容不多,办法贫乏,师资缺乏,满足于已经开设的军事理论教学,没有开设这门课的,更显得脆弱无力。学生军训教官的涌现,成为日常国防教育的依靠力量,为国防教育经常化注入了活力。
多种教育形式的主导者。学生教官队把学校升国旗仪式作为庄严神圣的任务,定期将国旗升起,让全体参加升旗的师生肃然起敬。在与国防教育相关的重要纪念日、重大庆典、大型集会中,学生教官是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他们军事类项目表演尤引人注目,为这些活动增彩不少。许多学生教官还利用学生社团,传播军事知识,开展易行的军事类活动。为全民国防教育需要,还担负校内教职员工、特别是新聘教职员工的军训任务。
军事训练的示范者。学生教官依靠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训练,努力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他们起早出操,摸黑回营,一招一式严肃认真,摸爬滚打不惜流汗,使学校充满“军味”。这种准军人的风采和严谨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无形中感染着不少同学,引来许多有志学生的积极参入,又促使学生教官进一步起示范作用,当好国防教育使者。
规范管理的先导者。学生教官队参照军队基层管理办法,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促进了校园文明和谐。以宿舍管理为例,学生教官依编制序列集中住宿,按“点线面”规范物品放置,净化宿舍文化,经常检查评比,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独树一帜,这种宿舍文明受到推崇。平时,学生教官还承担了学校部分礼仪、执勤和其他临时性任务,招之即来,挥之即往,不管任务怎样艰巨,都
力求完成得最好,为学校师生公认。
四、学生教官有待扶持
学生教官的出现,为学校的国防教育频添活力,为自身发展赢得了空间。不过,学生教官队的建设时间不长,基本上还处于相对封闭的完善阶段,共同成熟和健康发展还需要时间,认识有待统一,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要在实践中总结,政策上要予以扶持。
提高认同感。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国家唯一用立法形式规定的教学课程,用学生教官来协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受到普遍认同,这也是学校纷纷仿效的动因。同时看到,学生教官用于训练占去不少时间,钻研所学专业的时间相对减少,学习成绩易受影响,有不务正业之嫌;学生教官同时接受军事教学部门和所在系部的领导,易产生管理上的矛盾,或多或少妨碍系部的正常活动,系部不情愿学生参加教官队;长期坚持对学生教官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客观上增加了学校的工作量;还有学生家长不忍心看到子女参加训练而吃苦。对这些,回避是不现实的,等待观望不可取,关键是多一些关心和理解,不要求全责备,要上下重视,妥善处理学生教官建设中的问题,积极引导这一工作健康发展。南昌理工学院的一个教官区队,有近半数学生教官先后被推为学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在队内队外声誉良好,不少教官骨干毕业后还留校担任了管理工作,所以许多人把学生教官队比喻成“校中校”。他们曾多次组织学生教官围绕“加入学生教官队为了什么”
展开讨论,编辑出版过几期《难忘军训》文集,其中一个共同的心声是:为了长智,为了做人。有女学生教官这样说,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参加过不少学生社团,而学生军训教官队最适合自己,得益也最多。
把教官队训练列入选修课。《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当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先行,丰富了国防教育内容,扩大了受教育面。
加入学生军训教官队,是有志于参与国防教育学生的自愿选择。以军事技能训练教程为基本教材,对学生教官进行系统训练,是对他们军事技能、指挥才能、管理才能的综合培养,从理论性、实践性、学科难度都不亚于攻读一门专业课程。把学生教官队训练列为选修课,记入相应的学分,顺理成章,应当得到普及。这样,是学校对学生参加军训教官队兴趣和爱好的鼓励,是对学生教官的训练在教学上的认可和对学生教官艰苦付出的肯定。同时,有利于学生教官队的长远建设,表明学校对国防教育的足够重视和有力支持。
移植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教官素质培养是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军事素质的训练,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这是培训学生教官的先天优势。随着学生军训的深入,军训内容有所扩充,要求更为严格,期望值提高。例如教官的表演性科目,从队列操、军体拳、擒敌拳到
棍术、枪术等,接连上马,年年翻新,以体现教官训练的成就感,满足师生的新鲜感。这样,对军训教官是有力挑战,对主管军事教学部门是新的考验。以往那种通过军队退役人员和自身培养的骨干,用以老带新、师傅传徒弟的传统方法组织训练,已难以为继,适应不了形势要求,迫使管理者寻找新的出路。为此,就有必要通过配强军事教学人员,请进来帮助教学,走出去接受培训等方法,更新知识,改进教学,经过有限的训练时间,与军训需要同步,培养出新老结构合理、基本军事技能熟练的学生教官。从经费上予以支持。根据一些学校的做法,用于学生教官队的经费主要是添置必须的训练器材,对学生教官上岗前的集中训练、开展新生军训和配发教官服装给予适量补贴,坚持了勤俭建队的原则,学校也有此承受能力。学生教官队建设是渐进和逐步提升的过程,要真正做出特色,成为品牌,有许多工作要做。有的学校已开始不满足于本校的学生军训和日常国防教育活动,开始承接对外军训任务,有的已提出建立学生军事训练基地的设想。这样,根据学校可能,逐年加大一定投入是必要的,并且要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军训所需的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如果国家制定明确的规定,给予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一定经费支持,对学生军训教官队的建设将十分有益。
第四篇:重视肢体语言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专题
重视肢体语言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永仁县中医院
黄香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是我们医疗机构和老百姓共同的心声,加强医患沟通也是每位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医患沟通实际上是医者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问题的热点和焦点,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好坏,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患者寻求一种尊重、关心与爱,医者寻求一种认同和自我实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忙于接待一位又一位患者,希望尽快看完候诊的患者,却忽略了这样的医患交流带给患者的体会是他们不被医生重视,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在医疗机构中出现的由于医患沟通不够而造成的医疗矛盾占49%,由此造成的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所以,社会呼唤通过沟通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人研究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沟通能力成为每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技术有效的发挥出来。在日常的沟通中,通常有声的语言沟通是首要的,然而,无声的肢体语言也是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运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哈佛大学曾经对人的第一印象做了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人的第一印象中,55%来自肢体语言,37%来自声音,8%来自说话的内容。肢体语言沟通是指使用语言之外的眼神、面部表情、聆听、身体动作、声音、语调、语气、等来进行的沟通。肢体语言可以带动情绪,相反的,情绪也会从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曾经发生这样的一起案例。一个患者投诉一位医生,说那位医生在整个接诊过程中都没有抬头好好地看我一眼,居然就把处方开出来了。院方查看病例,发现医生记录了病人的主述要点,用药也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处方都是正确的。这就说明了医务人员的表情、眼神,甚至是否抬头正视患者,都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声的语言同时也需要配合无声的肢体语言才会让沟通更加和谐、有效。下面就肢体语言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透漏一个人心灵最好的途径。她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想伪装都很难。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作为患者,其流露出来的目光多是期盼、痛苦、无助。当患者诉说时,你就不要斜视或由上向下看对方,这样他会感觉你对他的不尊重或者轻视、不以为然。我们要关注对方的眼睛,给他一个会意的眼神、同时根据他所描述的病情把目光跟随他的描述移动、观察,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真诚、关爱、同情、给他希望、信心。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个可以实现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患者一般是带着痛苦、焦虑来的。作为接诊医生,给他一个温和的微笑,会减少它的焦虑与不安,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慰。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微笑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在医疗服务和医患沟通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而且是需要更多的关怀、更多温馨的人际关系中更加适合。如果见到患者就皱眉、表情淡漠、患者就可能感觉得不到理解、尊重、或者是不是病情严重等的心理猜测而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反感的情绪。
三 聆听:曾经听很多病人这样抱怨过上医院看病难:排队要三小时,看病也就两三分钟,医生会给你开一堆的化验单,看完化验就下诊断、让你吃药,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听都不会听你说完,最后出了医院什么都不明白。我想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普通的医疗就是这样一种现状。然而,患者因为生病,一般的心理状态就是焦急、情绪低落或者性格急躁。他们总是希望能够马上看了就能拿药、马上用药就能药到病除。这应该是他在生病这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的反应。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耐心的聆听,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当他对病情的诉说时,只有你认真、耐心地聆听完病人的诉说后,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做出更明确的诊断,专家研究结果显示:与患者第1次见面多倾听1分钟,就会为第2次见面节约10分钟。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是一名医生外,也是一名耐心的聆听者,在聆听中正确引导病人去讲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的内容。
四.身体动作与接触。
(一)头部动作
1:适当的点头或者摇头:当聆听患者描述病情时不时点点头他会感到你在认真听,他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如患者描述他处理自己的疾病时不合理的服药、功能性的锻炼等等时,一个温和的眼神,加之轻轻的摇摇头,告诉他这样不正确,他就会领会。2:抬头与低头:患者在和你的交谈中要抬头看着他,这才能表示你对他的尊重和理解,或者他在描述他的身体某个部位的疾病时要根据头部的动作对他的描述进行观察。如果他在描述时,你低着头没有配合这些动作只是听,他会感觉你对他的蔑视,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手动作
1:手势 语言的沟通加上适当的手势运用会使你的沟通更加有效。如:小孩打针呀、抽血呀的,总是会哭闹、会有害怕心理,我们在语言上给他信心、鼓励,轻拍他的背,给他一个勇气的大拇指,再告诉他,“你看,刚才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样,有勇气”。有的小朋友他还是会接受的。再如:部分老年人,由于耳力不行,你和他沟通时说小了,他听不见,说大了,会引起他的反感,这时我们就需要用面部表情加上适当的手势,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 肢体的接触,触摸则是人际沟通中最有力的一种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被触摸的需要。在医患关系中,当通过患者的诉说后,医生一般会对患者做一下体格检查、听听心率、摸摸脉搏、量量血压等等肢体的接触,当病人感觉到医生动作的轻柔、语言的和蔼、关切加上细心的检查,会让患者感觉心里踏实、有种依托感。反之,如果医生动作粗鲁、语言生硬、检查马虎了事,患者会有种失望、焦虑、甚至气愤的感觉。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关爱动作会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拉拉手、拍拍背或者摸摸小孩的头会让他们有种亲近、踏实的感觉,减少心理的烦躁和焦虑。如:为呕吐病人轻轻拍背;为动作不便者轻轻翻身,变换体位,搀扶病人下床活动;做完检查后,帮助病人整理好衣被等,这些都是有益的接触沟通。
五:语言的语气、语调:语调包括了声音的速度、节奏和音调的高低等。这其中蕴藏了很丰富的沟通信息。当我们在沟通时,我们说话的语调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我们的内在情绪。同样的语言内容,当使用了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患者在候诊过程中,一个医生温和的告诉他“你等一下”,他会表示理解。而另外一个医生大声的或者很干脆的语气告诉他“等一下”,他会觉得这是对他的不尊重和轻视。矛盾就会因此而产生。
总之,医患沟通时,医务人员的肢体语言是配合有声的语言进行的,不同的肢体语言都含有特定的涵义。微小的肢体动作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时的语言与眼神、面部表情、等等肢体动作的配合。使得沟通充满理解和关爱,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人员的医德精神,同时注意患者的接收心理和感受,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同时只有努力的做好了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才能使我们的医疗技术得到提升,也才能显示医务人员的价值。
第五篇: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双方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个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现象受到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惩罚。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力求知情合一,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一、授课中洋溢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具体地说,为师者必须具有“三爱”情感,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是否健全的重要内容。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与学生接触交谈,一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能促进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三是能使师生的知识、才能得到互补。
二、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正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而痛苦、恐惧等不良的负情绪则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1、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暗”、“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再次,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体现、挖掘、创设情感,发挥情感的特殊功能,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