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3:3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第一篇: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

辨志小学 林妙

电影《武训传》足足3小时,讲述着武七兴办义学一路的坎坷,刻画着武训面对挫折毫不退缩、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不倒翁”形象。

为了讨到钱,他跪在街头让人们打他,一拳两钱,一脚三钱,他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如雨点般的拳打脚踢,这时银幕上,半透明地出现一块块砖、一片片瓦叠起来的画面,这是在告诉观众,在武七眼里,这一拳一脚就是修义学院的一砖一瓦啊!

好不容易在十年里攒了120吊钱,存入钱庄。钱庄老板却把钱输得精光,又派人到破庙把字据偷回,当武七上门要求再写一张字据时,老板居然装傻,还诬陷武七欺诈。十年心血化成灰,如此重创对武训来说是个晴天霹雳,但他没有放弃,为了穷人,他义无反顾地从零开始。

等到修了一个义学院后,学堂里的孩子们劝他,您已经老了,不要再出去要了。可武训说到:我要等到所有穷人的孩子都上了学,我才能休息。

什么叫始终如一,什么叫永不放弃,武训用他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反观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也在坚持。牺牲双休日的时间备课,每天晚上背教案,做课件,我希望我的每一堂课都能精彩地呈现给孩子们。但孩子们完全不领情,讲空话、开小差、翘二郎腿、一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死一样的沉寂。我带着憧憬步入课堂,终究带着拔凉拔凉的心走出教室。挫败感无以言表。进而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还要不要这么花心思备课?

当我想到武训的忍辱负重,想到他十年心血化为泡影后的执着坚守,我的心中就有了答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热爱教育工作的人,我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在课堂上遭遇失败不该是我退缩的理由。我应该及时反思、越挫越勇。

第二篇:《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武训是一个贫农的儿子,五岁时拾到一本《三字经》就想读书。他娘说:“读书要钱。”他为了挣钱,就模仿卖艺人的动作意外地挣了二百文钱,到一家塾去读书,结果被赶了出来。他认为书不是给穷孩子念的。十七岁到张举人家做长工,受尽折磨,被周大搭救出,住在一个破庙里,晚上做了一个美梦后,就决心办义学,用尽了一切苦行来积钱,不久,周大越狱出来,见到武训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恶霸知道老百姓不是好期侮的!”十年后,武训积下二百二十吊钱,结果被地保骗走,但他不灰心,最后经过三十年的岁月,他的志愿终于实现了——光绪十四年春天,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终于开学了。

清政府此时想“招抚”武训,给他立牌坊,赠他黄马褂,他却跪在地上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读了书可不要忘了穷人。”

电影《武训传》写他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打一拳,一文钱。踢一脚,二文钱。”他爬在地上,有钱人的小孩骑在背上,牵着辨子走。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武训己有数百亩地和巨额资金,他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由艺术家赵丹塑造的武训,从十几岁到老年,演活了武训,充满了他对主人翁的敬佩,对艺术的执着,对表演的激情,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我以为武训乞讨办学的做法和精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我想不到他有什么卑劣企图和违反人民意志之处值得批判的地方。如果中国人早有和接受武训的这种兴教救国精神,又有兴教强国的继续,没有那么多的折腾,中国也许早就是世界强国。

爱国将领冯玉祥称颂武训是“千古奇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后来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与武训几乎是同时代的一个欧洲人,叫菲斯泰洛奇,他出生在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瑞士。同样象乞丐一样,通过毕生的努力,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西方称他为“教圣”,赞誉为“圣心”、“圣德”。同样是为理想而艰苦跋涉了一生的灵魂,东西方两个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观看后我深受鼓舞,想到武训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依然那样执着,而今在这样优越的年代我更要努力工作,为全县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心向上,全县的教育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任菜庄小学马洪朝

第三篇:武侯传杂文随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三气周瑜、骂死王朗,其实到底有无此事,有待考证。

武侯一生,谦虚、谨慎,遇事冷静格外低调。人们常说他愚忠,若是他坐上皇位,蜀国可以更加强大。

历史如烟如云,武侯用自己的一生告诫人们,阿斗扶不起,这个论点经武侯本人实证,确实如此。

当了黄牛一辈子,鞠躬尽瘁,追谥忠武侯。与司马懿大战川蜀时,阿斗正不知在哪搂着老婆吃奶。

形势好,扯武侯后腿,形势坏,躲在武侯后面。当皇帝就了不起了?我要是武侯,准罚阿斗去厕所啃屎。

古时候有个皇帝,非常不正经,大夫很忠诚,把皇帝关了几年,后来皇帝醒悟了,出来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武侯是一位很优秀的军事家、治理国家的圣人,但不是优秀的教育家。孝子都是打出来的!

所以阿斗不是光摔就能把脑袋治好的,得去厕所吃了屎,农场喝尿,拿粪洗澡。

武侯去了,死而后已。阿斗去了,乐不思蜀。

人人都夸,阿斗聪明,武侯愚忠。

第四篇: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2012年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作业

1对“《武训传》讨论”的看法

在当时对《武训传》的态度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赞扬,推崇“武训精神”;一种是批评,认为武训是为反动势力服务的,是属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奴隶。

在讨论《武训传》的时候,就势必会提到武训其人和“武训精神”。在“《武训传》”讨论开始之前,陶行知先生是不可避免要提到的。陶行知先生被称为“武训歌颂者”的始作俑者,他大力提倡学习武训, 但反对刻板地学习武训, 而是主张“ 配合新时代之需要”, 学习武训的真精神, 做新时代需要的新武训。作为大教育家的他,站在教育家的立场上来看,站在当时的环境来看,看到的是武训精神中的积极的一面,并且对武训精神极大推崇,他仅仅是希望能够普及教育,使人民素质提高,而没有从政治立场来看武训的落后地方。对于当时来说,在学术上,这仅仅是一场学术上的文艺上的问题。在后来,孙瑜对于剧本多次修改,电影开拍。在放映之初,电影得到了华东第一号人物饶漱石的大力肯定,实际上不仅上海的中共领导肯定了《武训传》, 在北京刚开始也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鼓励。至此,对《武训传》都是赞扬大于批评。使得武训精神在底层大力传开,对当时的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对《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影片上映带来的巨大反响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在观看之后,认为其有“重大政治问题”,于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他亲自审定的社论,至此,慢慢演变成了全国性的讨论。

在我看来,处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中,不去改善当时的社会矛盾,而是一味激化矛盾,这似乎有点说不通。就我们当世来说,如果现在的生活使无产阶级受苦不堪,那我们是否也采取激化而不是改良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历史评论的时候,难免会以当代的思想去看,不是说不用当代的观点看,而是不能一味的批判。就50、60年代来说,各位学者对武训传的态度就经历了赞扬、讨论、批判等过程,之前是看到了武训传的义学精神,之后是官方的态度导致文化界开始讨论,最后还是官方表态定罪《武训传》,导致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批判。不得不说,在批判的时候,官方就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从武训的落后思想开始,对武训兴办义学的举动联系到政治上,判定武训是为了维护封建,从而完全否定了“武训”这个人和《武训传》这部电影。即使在当时,周恩来、陈毅等一再说,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刚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思想问题,但是据《武训传》上映三个多月之久后,有了毛泽东的介入后,就不单单是一个思想问题,而是上升为政治问题,将一场普通的文艺创作讨论演变为政治批判,被视为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2012年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作业

1政治运动”发端。毛泽东发动《武训传》 批判有其深刻的历史语境和政治意图,利用《武训传》 批判也重申了而且证明了毛泽东自己在党内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绝对权威地位。其影响正如于凤政所言由江青一手导演、由钟惦裴和袁水拍起草、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开创了一个“先有结论, 后找根据、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任意编造历史、挖别人祖坟的恶劣先例。

在此,我又能对这表示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当权者来说,都不会允许有破坏其权威和危害其统治的思想蔓延,虽然精神不能是一个国家毁灭,但是足以造成重创。所以,批判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有必要的。况且,当时确实有一部分用心不良者利用武训来混淆思想,反对统治。

再就是后来的八十年代开始对《武训传》平反。对于这个事件, 1985 年9 月5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陶行知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说:“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 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 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夏衍于1991年回忆《武训传》批判是感慨也说中国知识分子忠心维护党,但40年以来,反右,拔白旗,整风,文革等等,首当其冲的都是知识分子,这是民族的悲剧。对于此我只能说,在任何时候都会有错误的事情发生,尽管当时有人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来看,是很难有人能够改正这一错误的,在当时,毛泽东的权威是不容有人挑战的。还有就是,民众的盲目从众,或者可以说是愚忠,只要官方给出一点讯息,大家就一拥而上。就此来看,教育对于人民来说是必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教育始终是很重要的,虽然在当时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基础问题,但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这里我又带上了现代的观点来看史事。但对于当权者来说,如果不能全面的看问题,那么对于自己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武训传》的讨论,我始终认为,不管处在什么背景,这次讨论是害大于利。讨论完全否定的态度,使得其中优秀的地方被处决,是一种遗憾和悲剧,尽管在当世对此做出了平反并继续赞扬,但是,那过去的几十年的损失却是不能补的。甚至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因为这次讨论而造成的影响,就此事件和后来那些有规模、恶意编造事实的事件而后退了几十年。

第五篇:苏 武 传 教案

苏 武 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一、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 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二)、传记写作的要点

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第二课时

(四)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 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B.讲解“反劝降”情节

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

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第三课时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

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醉花阴•咏苏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第四课时

(四)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作业布置

请以“李陵、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自杀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下载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随笔---《武训传》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5篇范文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证。此次文艺论争对于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

    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 赞......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共5篇)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

    共产党宣言观后感武

    共产党宣言观后感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宣告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正式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

    《系辞传》杂文随笔

    《周易》,除了本经,还有孔子做的“十翼”,即十个读易辅助读本。“系辞传”是其中之一。也有将“十翼”称为“易传”。“系辞传”历来被认为是孔子对《易经》的哲学解读,是一部系......

    毛泽东传观后感

    [毛泽东传观后感]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毛泽东传观后感。韶山是我在小学读书时就很向往的地方之一,去年中央要求我们党员要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我有幸作为一名党员,随团去了湖南......

    耶稣传观后感

    人资09519111095317刘娇《耶稣传》观后感耶稣传,总体的说来就是对耶稣传道一生的叙述。耶稣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传道,从约旦河回来之后,圣灵将他引到旷野,经历魔鬼40天的试探,在这四......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