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6: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扎特传》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扎特传》观后感》。

第一篇:《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天才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后便感到十分嫉妒。特别是在约瑟夫二世国王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把他留在维也纳写歌剧后。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更使萨里埃利在惊叹之余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于是萨里埃里从中作梗,借助国王的名义,让莫扎特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不朽之作,在剧院上演都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拮据,生活贫穷。萨里埃利一方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而另一方面却在暗中谋害他,甚至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这使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并担任乐队的指挥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但莫扎特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仍要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影片中的萨里埃利看似是一个心中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卑鄙小人,是一个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恨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的伪君子。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知己。萨里埃利是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

才华,对莫扎特惺惺相惜的人,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大凡天才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与容忍,在他们的眼里天才是如疯子一般的异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才会在一方面看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被他的才华吸引,被他的音乐打动的同时为莫扎特悲惨的人生感到惋惜,为造物弄人感到无奈。莫扎特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最美好的音乐带到人间,却被贪嗔痴傻和愚昧的人类所遗弃。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到如今,依然愚昧的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一代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苍天也在为他哭泣……

第二篇:《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如果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 服全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 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萨列里由嫉转恨,决 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 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 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 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 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 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 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 魂”的作品。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 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到他死去,都让萨列里的心灵不住震颤。当萨列里用精神摧残来将莫扎特逼如绝境 时,没有想到这个人死后却给他终身的精神折磨,当他垂垂老去的时候,只能忏悔着回顾自己与莫扎特相处的日子,可悲可叹。

看完着部经典的电影,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笑声。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那段笑声。快乐时是那种笑声,失意时是那种笑声,穷困潦倒时还是那种笑声,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刻,在我的耳中笑声的色彩区别是那么的大,后来听到这笑声竟要替他悲伤,为他流泪了!莫扎特的笑声被设定为令人讨厌的,这一点来源于一些谈到他的书信中。有人把他的笑声描述为“有传染性让人头晕的”,还有人说“就像是金属划在玻璃上面”。初次看会让人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真像一个马戏团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那笑声的迷人。不要嘲笑那个笑声,那是对你、对我、对天下所有自命不 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觉得那笑声没有不行了,那笑声是导演对莫扎特的注释。那时天才可爱且纯然天真的一面。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 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 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第三篇:《莫扎特传》的观后感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推荐

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真。但是真实过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萨列里同样是个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许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萨列里逼死了莫扎特呢?我们要知道,这个电影里有着疯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这样的一位老师是绝对有一丁点胸怀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电影中最大的美感在于莫扎特的音乐,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认为这个故事片不能正确的表现莫扎特一生,因为他是没有意义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并没有值得注意的价值。莫扎特是个天才,但是却绝对不是个偷懒的天才。但是若是我这样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价值我就是罪大恶极。

但是我们不防认为故事讲的是真的。这位萨列里大师失败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认为上帝不公平,他多么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时期,每个人的出生本身不带有不公平性。我们难道要羡慕音乐神童莫扎特吗?还是要嫉妒这个已经死了几百年的作曲家?不会,天才是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乐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电影天才威尔斯对照,你为什么要羡慕世界首富的儿子?

莫扎特说过一句话,“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这是我想表达的。中国报纸上总是会出现很多的天才,高考满分,哈佛天才。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最后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音讯。成名早并不定好,孔子就并不是年少成名,当然历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却并不一定。但是要求问心无愧不是吗?

第四篇:《莫扎特传》影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高一(5)班 李聪聪

音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名。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出歌剧的人,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至少我总是这么觉得的。其他天才总是怪异的,我从小就这么觉得。片中莫扎特的笑无疑是留给所有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样事物了。作为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总是让人不法理解,简直就是个疯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到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个短语。莫扎特是个天才,但倘若他失去了音乐的才能,他与疯子无异。《莫扎特传》从萨列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的一生。萨列里羡慕莫扎特,却又嫉妒莫扎特,后来甚至到了几乎扭曲的地步。他一次又一次地暗地伤害着莫扎特,而莫扎特却一直认为萨列里是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对于这个影片来说,我觉得饰演萨列里的演员十分出色。音乐是一个神奇的事物,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音乐面前时,他的灵魂会被洗净。而那个演员再欣赏音乐时,那种眼神只让我看到了羡慕,没有一丝嫉妒。只有当他离开音乐时,他才会开始实行他的罪恶,当然我也相信这就是真正的萨列里。

相比萨列里,莫扎特这个角色更加难以表现。他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疯子。演员在细微的方面很难让观众感受到这个重要的角色,于是他便以那个笑容来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朽的人物。

莫扎特只活了35岁,但他给后世人带来的,却不只是其他人能通过短短35年能成就的。贝多芬的音乐是改出来的,而莫扎特的却是在脑子中,只需要写下来就是一副完美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初稿和其他人的定稿一样工整。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这也就注定了别人不能品味他作品中希望别人品位的东西。专精音乐的人尚且如此,外行就会把莫扎特完完全全看做是一个疯子。

莫扎特,这个上帝的宠儿。愿他的作品能不断流传后世,也希望世上能够再出现一个能与他堪比甚至超越他的音乐奇才。

第五篇:《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是这部影片的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利用种种阴谋杀死了莫扎特。

一个尚在人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萨列里在32年后第一次在人前讲述他内心的秘密。

萨列里在当时的维也纳也是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家,备受国王的宠爱。当时在欧洲已经很出名的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萨列里从莫扎特那听到了真正的音乐,深受感动,同时也感到威胁。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音乐家很快就受到了国王的赏识,国王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

萨列里非常的记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放荡不羁,极度轻浮的生活态度后,他十分震惊,他觉得上帝十分不公平,把对音乐最大的天分全给了莫扎特,又为何要他同时存在,他觉得,这样存在是上帝对他的讽刺,是对他的嘲笑。于是,他内心丑恶的一面开始萌芽。

他一方面对莫扎特表现出友好和对他音乐的欣赏,另一方在国王和大臣之间挑唆,很快边致使大臣们对莫扎特的苛刻。莫扎特的歌剧在这种情况下被大量的删改,其中多事因为皇室的“禁令”。与此同时,萨列里又在莫扎特的经济上予以破坏,是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映少数的几场便被停止,莫扎特与宫廷的矛盾由此开始加深。

萨列里心爱的女孩被莫扎特占有,加剧了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报复,他戏弄莫扎特的妻子,收买女佣匿名为莫扎特夫妇服务,暗中想窃取莫扎特新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为他所利用的内容。宫廷里的大臣总有理由刁难他,国王总有自己对的理由,莫扎特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只有据理力争,而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他极度沉痛,他在歌剧中悼念着父亲,但又久久不能从这种悲境中走出,以至使他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里萎靡下去。

萨列里再次抓住了时机,他以黑衣蒙面人的形象去了莫扎特的家,这个形象像极了莫扎特的父亲,他给了莫扎特钱,要莫扎特为他写《安魂曲》,并在短期内完成。这一切给了莫扎特强烈的内心煎熬,但是他毅然接下了这

个生意。

莫扎特不停的赶写,他一边为小剧团作曲,一边面对家庭的窘迫,他带对父亲的感情去写《安魂曲》,这一切一切耗尽了他的心力,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在他累倒之后,萨列里假装好心送他回家,使莫扎特对他心存感激,一边却利用小剧团送来的分红钱告诉莫扎特是蒙面人送来的,要求他抓紧时间写曲。

莫扎特写曲,他来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得不被莫扎特的天赋再一次震惊,他感受都啊了他绝无仅有的才华,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是他心生怜惜,他甚至没有让莫扎特休息一分钟,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就这样在莫扎特和病魔作斗争的情况下诞生了。

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与他相见。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队伍,普通的一个墓,和其他人们一同被埋葬。

他的人生是没有起落的,从音乐神童到天才音乐家,年轻,无礼,而又乐观带有神经质的笑声,这是否是在掩饰他内心极度的不安?

莫扎特具备所有的感情而绝对没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骄傲;这是一个可怕的例外,但骄傲的确是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第一是从他的信仰。他的信仰没有一点儿迷信的成分,而是富于智慧的、坚强的、稳固的,非但没有被怀疑动摇,便是极轻微的怀疑也不曾有过。他的信仰非常恬静,和平,没有狂热的情绪,也没有神秘气息,他只是真诚的相信着。那笑,空灵的只剩孤独,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

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这样的天才,在他的艺术领域内自然无所不能,而且在各个部门中都发展得同样完美。但他特别适宜于写作歌剧。

我们不妨把他主要的特征重述一遍:

他有的是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可是非常敏感、非常婉转柔顺的心,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这样的一个人假如能创造,必然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生。热情的人精神上有种迫切的要求,无论作什么非把自己整个放进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这种要求的牵掣。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这种情形,不但在莫扎特的歌剧是如此,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虽然他的音乐表面上象是刺激感官的,其实并不然,它是诉之于心灵的。

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还有一些场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摆脱了那种内心的争执,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在那儿,人间的情欲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时的莫扎特是跟最伟大的心灵并肩的,便是贝多芬在晚年的意境中,也没有比凭了信仰而蜕变的莫扎特达到更清明的高峰。就象死亡给我们留下来的,在发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对我们成为一个永久的和平恬静的泉源。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激情的波涛把所有的艺术都冲刷过了,把音乐的水流给搅混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时候到莫扎特的清明的天地中去躲一会,的确是很甜美的;他的清明之境,好比一个线条和谐的奥令匹克山峰,在上面可以高瞻远瞩,眺望平原,眺望贝多芬与瓦格纳的英雄与神明在那里厮杀,眺望波涛汹涌的人间的大海。

下载《莫扎特传》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扎特传》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莫扎特传》Salieri之恨

    建装1021 任心磊 10号Salieri之恨1. 恨自己出生和莫扎特不同十分零六秒F大调快板(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莫扎特,我很早就知道他名字。我还玩小孩游戏......

    《莫扎特传》观后感,给我一个不喜欢音乐的理由

    给我一个不喜欢音乐的理由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人们立即能感受到这个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特点,同时会感觉到这个声音的来向、远近、熟悉是与否,并由此产生情绪变化、联......

    电影观后感 莫扎特的一生

    电影观后感——莫扎特的一生125051138 张跃茹电影没有直接一第一人称讲述莫扎特的一生,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一个罪恶的第三者的转述,这个天才的艺术家的辉煌、潦倒、短暂、......

    莫扎特演讲稿

    莫扎特 自我介绍。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音乐家的是莫扎特。我给我的演讲主题叫做“乐神之子——莫扎特”。 下面我将从一下三部分为大家简单讲解、回顾一下莫扎特的传奇一生。......

    《扒手莫扎特》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扒手莫扎特》荣获第80届奥斯卡电影最佳真人短片奖,而当我们今日回头再来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或许和当时导演来拍这部影片时的初衷又有所不同的吧。我觉......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观后感(精选合集)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观后感首先因为接触音乐不多,尤其是古典音乐不太懂,只是偶尔听听流行音乐。之前更不知道史坦是何人,后来是通过看这个《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才知道,而且深......

    马克思传观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看看《马克思传》,在这里我们能够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阅读它就好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

    霍金传观后感

    《霍金传》观后感——那些站在他背后的人们当然我一直都喜欢斯蒂芬·霍金,喜欢他的书,今天看了本尼迪克特演的霍金,我知道我肯定要哭,我憋着,最后一刻还是没忍住,眼泪冲出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