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为例 李庆 崔建国
1校门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
以北京林业大学的正门为例二北京林业大学的主教学楼前面的绿化主要以树林草地为主,所体现的含义就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林业院校二这同时也是校园植物教学实习的场所,主要的植物有榆树、白皮松、雪松、杜仲、龙游山桃、沙地柏等二根据北京的气候条件,设计者要尽可能的进行复层混交,让树木更好的进行搭配,使得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四季有境二
主楼的地面标高低于南门外城市次干道清华东路的标高,地形应北高南低;同时提升北部地形,避免出现有人视位置为清华东路车轮位置之尴尬二同时,通过地形的塑造,营造山林氛围,降低校外交通车辆的噪音;避免东西林业楼和森工楼对望之虞;东西两侧地形与植物屏蔽视线,突出主楼的雄伟及区域的主体;东西两侧山体常绿植物一边松一边柏,西松山、东柏山“二木成林”,整体立意校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流水石材墙面上雕刻我国林区分布状况示意图,凸显林大特色
2.2教学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
教学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就是针对高校的图书馆、科研实验室、教学办公楼周边等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二例如我校的一教—学研中心—二教新征绿地的绿地建设、综合楼—校医院—标本馆围合区域景观、古树林及图书馆—一教—信息楼区域,这些地方既是校园核心区域,又是教学区域人员比较密集的区域,良好的景观既能服务教学科研需要,又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课间休憩场所二同时在一些有林大历史传统的区域,还有着重考虑它所具有的历史承载功能二比如综合楼东侧原为我校苗圃,后因区域功能调整,改变为小型广场,满足学生休憩、活动需要二设计时着重考虑将诞生我校标志性成果—朱之梯院士培育的三倍体毛白杨的品种树进行保护并铭牌标示以及原为我校园林、林业专业教学实习苗圃的历史,借助古希腊苗圃水渠原型设计理念铭记其曾为苗圃的历史记忆因故部分设计未能实现)在我校二教东侧新征绿地现场,采用我校校办企业北林科技自有专利产品“北国风光”野花组合,营造生机勃勃的气氛,并刻意宣传我校知识产权二
3.3学生宿舍区的植物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的学生宿舍的植物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所需要的开阔空间较大,所以,靠近广场后侧种植马褂木树阵,下面搭配草坪,凸显干净整齐;在舞台的背景两侧及后面配置密植常绿树及高达乔木,衬托广场宁谧气氛;同时结合两座高楼的立体线条,种植水杉(当时还考虑了新疆树等竖线条乔木,配合整体风格二在广场道路的东侧,为了过渡及与西侧竖 线条水杉搭配,同时为丰富植物品种配合教学实习,东侧栽植青榨械、五角枫、黄榆、栋树等低冠新品种植物二
3.4植物展示区及主次干道植物景观设计
大部分的农林综合性院校都有自己的苗圃,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做科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性的实践基地二校园内的主次干道是展现校容的风景线,因此在考虑其划分各个区域的功能时,也要突出各条道路的特色二如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银杏大道、法桐路、白蜡路、国槐路等,已经成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再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3个学院、39个博士点、116个硕士点、5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3个二级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截至2011年12月,学校在校生32430人,其中本科生13213人,研究生4160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3280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1777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697人,其中,专任教师1113人,包括教授209人、副教授473人;有博士生导师195人,硕士生导师3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有长江学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7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其他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台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十一五”以来,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488篇,EI收录721篇,继续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科研经费7.7亿元。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毛白杨产业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2名两院院士以及12名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他们为中国林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共获得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优秀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5个,国家级精品课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种。北京市教学名师13名,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有2部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0部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十一五”以来,学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1人获特等奖,43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21人获全国二等奖。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5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703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1627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330亩。此外在河北沧州建有3002亩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藏书231.1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6.86万册、电子图书74.32万册。电子文献37000GB,电子资源库36种。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32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从2003年开始,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草业科学(草坪方向)专业本科生,与加拿大UBC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开展各类长短期交换生项目。2007年成为“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院校”。2009年启动“亚太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网络(APFNet)”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学校每年向美国、日本、芬兰、瑞典输送40余名学生进行留学。外国留学生培养拓展至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截至2011年12月,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近100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比例占80%,每年招收来自英、美、意、加、韩、日、马来西亚、越南、吉尔吉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70余人。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各类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
第三篇:北京林业大学自荐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信。
我叫***,来自**中学(省级重点中学、省教学示范学校、省规范化学校),非常渴望通过贵校的自主选拔实现我的设计师梦想。
我性格沉稳,秀外慧中,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取得了化学、英语、数学等学科的竞赛奖,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且自幼喜欢绘画和设计,幼儿园时期学习儿童画,并通过了儿童画4级考试,小学到初中陆续学习了水粉画、素描、速写、国画和书法,并通过了软笔书法8级考试。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我都为妈妈设计并亲手绘制贺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服装设计展示活动,为班级设计宣传板报……我喜欢这种设计的过程,更享受设计带来的美好感觉。
每当看到宜人的风景,美丽的家园,我都心潮涌动,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所以,在填报自主选拔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贵校的园林设计类专业。我坚信通过在贵校的学习,将来,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并把再造祖国秀美山川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此致
敬礼
自荐人:***2012年12月23日
第四篇:西南林业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试题
2011景观设计专业《计算机美术设计》考试试题
内容:某居住区彩色平面图制作(包括ps平面效果、jpeg最终输出效果)
试卷提交格式:每人将自己的两个文件存入一个文件夹,命名好学号及姓名之后上交。软件版本要求: photoshopCS及以下版本.上交时间:第9周周三(2012.10.24)上午10:00前交至班委处(一班:李繁,二班:王劲松,三班:张靓).注意事项:(1)如格式有错或软件版本不符合上述要求者,考试成绩无效;
(2)请同学实事求是,自己完成。如发现有雷同、抄袭者,按作弊论处,并
将试卷移交至教务处处理;
(3)对考试试卷进行抽查,如当场不能完成如对应的上交考卷效果者,成绩
无效;
(4)请同学按时按要求上交考试作业,未按时按要求上交考试作业者,成绩
为“缺考”或“无效”。
第五篇: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008-03-23 13:35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1]。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2.1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2.2 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酢浆草、金鱼草、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2]。
2.2.3 师法自然。
植物景观设计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从科学性上获得成功。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主要包括寄生关系、共生关系、附生关系、生理关系、生物化学关系和机械关系。在实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这些种间关系,有利于提高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例如,温带地区的苔藓、地衣常附生在树干上,不但形成了各种美丽的植物景观,而且改善了环境的生态效应;而白桦与松、松与云杉之间具有对抗性,核桃叶分泌的核桃醌对苹果有毒害作用[3]。
2.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3.1 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 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3.2 时空观。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2.3.3 意境美。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4] ,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5]。
2.5 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原则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2.6 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6]。
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绿化覆盖)转向三维绿量(绿色量)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将发展成为涉及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植物保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结语
当今,植物景观设计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没有遵循其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生态系统,尤其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遵循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些客观分析,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推动植物景观设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