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量地理学实习
以《KFC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模型》为例,分析模地理型的构建问题
① 建造一个数学模型,首先必须明确建模的目标;
分析:
建模的目的是将在20年内KFC在北京城区内的扩散趋势数量化,以达到商业预测。
② 地理问题其构成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应该由什么形式的变量被模型所反映?其中哪些变量是以量化变量的形式出现的?
分析:
地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肯定是空间位置和时间尺度。本文是以在一定形状的空间范围内的KFC数量作为统计要素的。然后 时间代表了扩散次序。其次,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地理要素的重要方面,比如 在文章最后指出,扩散是以螺旋形方式进行是因为中心地的消费影响力太大,在周边的扩散形成时,也加强了中心地的扩散。
③在各类变量中必须明确哪些变量是可控变量?
分析:
本文中可控变量是距离中心地的距离和角度,观测变量是KFC的密度和次序。
④ 在模型中,如何处理时间概念?
分析:
在本文中 时间概念体现在阶段的划分和数据的筛选上。最初的6年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不充分,未计入在内,然后的14年分为了3个阶段。
⑤ 所建模型将采用什么观点、解决哪些理论问题,与此问题有关的建立模型的基本假设,以及所依据的理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模型之中; 分析:
1、本文采用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且K=3的系统,将城区划分为众多六边形,假设次级中心地位于三个一级中心地中央。并以此划分1、2、3。。环。
2、假设所有城区的交通和购买力是均匀的。
⑥ 能用于建模的有关数据、资料是什么?其可能性如何?应采用什么样的建模技术?有现成的技术方法可供借鉴还是需要建造新模型?采用什么方法确定模型的参数? 分析:
本文用于建模的数据是在三个阶段中个商业圈中建店的频次,由于为了可以比较,处理成单位面积的建店频次。这样数据之间可以比较。开始,本文尝试使用Skellam扩散模型和极半径空间变量扩展模型,但在回归分析中,解释量很小。最终采用极坐标模型,拟合较好。
⑦ 所建模型的精度,以及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检验所建模型?
分析:
本文最终的模型极角度扩散模型显示店铺和中心的角度与次序有很大关联,与北京城区各个方向消费能力差距不大有关,较为合理。而且其螺旋扩散的模式与中心地的影响力有关,有效的解释了其分布模式。
第二篇: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格式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班 2011年月日
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题目仿宋3号)摘要:本文以焦作市黄河滩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了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潜力及其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及对策。(仿宋5号,200字以内)
关键词: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词3到5个,仿宋5号)
我国内陆江河众多,形成了大面积的河滩地。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滩区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滩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并实现滩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黄河滩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了目前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正文,宋体5号)
第三篇:旅游地理学实习
旅游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海南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开发建设情况和海南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开发建设情况,参观游览南丽湖旅游度假区
2.通过对不同类型景区的参观了解感受彼此之间的异同
3.通过实习加深对旅游地理学、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 1.海南南丽湖
前往定安县参观省级风景名胜区——南丽湖,作为琼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观看南丽湖优美的风景,感受南丽湖的优雅环境。
2.甘什岭黎苗文化景区
感受海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参观了解民族风俗、民族仪式、民族歌舞等,品尝黎族饮食自助餐。
3.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游览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观赏雨林动植物资源,体验索道之旅,观看蟒蛇馆,品尝雨林特色自主餐。
(三)实习时间
6月21日——6月22日
(四)实习地点
1.海南南丽湖旅游度假区
2.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3.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二、收获与感想
这次实习开拓了我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旅游地理学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这两门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次实习之旅就目前景区的情况谈谈我个人的收获与感想。1.南丽湖之行
定安县南丽湖的开发定位是旅游度假风景名胜区,可能由于现在正是海南旅游淡季,整个景区的氛围相对比较幽静,感觉上南丽湖善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现有整个南丽湖的项目开发目前仅建有少量的几个度假型酒店的。南丽湖的资源环境整体还是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开发。
2.槟榔谷之行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的旅行,让我体验到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黎苗文化,不同于以往的滨海旅游经历,这次多了文化的体验,体会到一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节日等,开拓了自身的眼界。这次行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黎族村寨之行和苗族村寨之行。
首先,我们参观了原始的黎苗村寨。走进黎苗村寨,我们看到黎族特有的建筑——船型屋。黎族老人和我们友好的打招呼,这些黎族老人的身上有着他们黎族的纹身,这些纹身图案代表着他们的血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走进船型屋我们看到了黎族人民日常起居生活所用的一些物品,如黎族瓷器和盛放东西的竹篓。这些东西简单,没有太多的修饰,给人一种原始部落的感觉。这儿的老人坐着正在织着黎锦(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黎锦上的图案向我们展示了黎族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从导游口中了解到黎族的妇女的地位不高,她们从小要经历刺身的痛苦,死后确不能葬在夫家,而是要由娘家人来认取,这种民俗让人心里感到有点悲凉。听了黎族人的婚嫁习俗,看了黎锦,听了鼻箫深情的演奏,这些都让我对海南的黎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苗寨之行给人的体验完全不同于黎族,虽说黎苗文化自治区,但是感觉这两个民族之间没有很大的共同性。当地黎族导游告诉我们黑苗
与黎族这两个民族之间一直是相互讨伐的关系。黑苗这个民族给人的感觉有点野蛮,进入村寨他们给人的感觉不像黎族那样友好,反而感觉自己处在戒备森严的区域。而且村寨里面的大量的牛头骷髅使我感到冷意。
最后我们体验了索道,观看了大型的景区少数民族舞蹈。景区的少数舞蹈的表演给我们的感觉是商业气息太浓重,更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舞蹈人员的表演。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这些表演让当地的黎苗民族把他们真正的生活搬上舞台加以创造会不会更好,这样不仅表演真实自然也能解决周围一些居民的生活就业问题。
听导游说我们见到的这些黎族老人是最后一代纹身老人,而这恰好正是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吸引物,这些老人过世后景区应该怎么发展,如何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前来,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是槟榔谷景区开发与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海南南省对外旅游宣传一直是以“椰风海韵”、“热带滨海度假”为面目示人,加上海南作为“中国唯一拥有热带滨海城市”的这一特色太过抢眼,外界对海南的旅游印象也主要是以阳光、沙滩、椰风、海韵为主,这给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与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呀诺达热带雨林之行
大三上冬季小学期的时候,听到有关呀诺达景区的介绍,一直很想去游览一下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到达呀诺达景区后,整个景区的绿化做得很好,而且景区的空气很新鲜,但是就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我个人觉得仍需改进。比如说厕所,只有游客中心有一个厕所,对于5A级景区,我想他的接待游客量必定是很大的,一个厕所仅有少数几个隔间,试问这样的设计是出于什么的考虑?我实在不能理解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共用这仅有的一个厕所,这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对比槟榔谷的厕所建设方面显然比呀诺达做得更好,槟榔谷厕所建设的位置也处于相对通风的地区,厕所也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
游客中心很大,但是实际上感觉上用途不是很大,巨大的LED屏幕显示的信息的准确性有问题,其次显示的内容过于单调,从头至尾仅仅是“踏瀑细水”这条新的旅游路线的宣传。这让等候在大厅休闲的人们倍感无聊。另外大厅的手机自动充电机并没能正常的工作,仅是起到摆设作用,有些已经不能使用了,这反映呀诺达景区在设备定期的维护检修方面做得不够,这从侧面说明景区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问题的。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运用了电子地图导游的先进技术,让我们切身体会高科技技术在景区中的运用。电子导游地图可以说是我们了解雨林景区知识的工具,所以说他普及的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电子导游地图里面介绍“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肾”的时候,瞬时我们惊呆了,在我们的印象中“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语音导游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是否值得有待考证。
三、建议及其他
1.南丽湖
南丽湖有待进一步的规划与开发。2.景区索道安全问题
槟榔谷地区的索道较短,索道下面是水泥铺设的道路,为了安全考虑,索道下方如果换成水池或者草地这类相对比较柔软的着陆地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好,把因索道发生安全事故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3.景区服务设施
呀诺达景区管理应该加强有关设备的维护检修,尽可能解决厕所问题,由于雨林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所以可以通过游客中心的LED显示屏对游客进行游前教育宣传,更好的进行景区资源的保护。雨林的天气多变,应该在显示屏上及时提供雨林的各方面信息,如气温、湿度等,以方便散客进行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些雨林游览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第四篇:地理学导论第一次实习
《地理学导论》第一次课外实习报告
:亲身地接触地质实物让我对只个陌生的地球有了更深地了解----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班级:计算机类1班学号:201316920125姓名: 李超
一、实习时间:2014/3/16
二、实习地点: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三、实习目的:对自然地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真实的认识和了解
四、实习专业:地理学导论
五、实习安排:组队到达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参观,最后自由参观
六、实习内容及过程:
1.地球厅
a)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周围还有围绕它运行的天体
b)八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冥王、海王星、地球
c)地球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
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d)地球板块: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
内层的软流圈
e)全球地震分布:最大的两个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f)冰川: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
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g)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h)黄土和黄河文化: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
老、最灿烂的文明
i)你如何看待今天的黄河流域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造林还将继
续
2.恐龙厅(中生代展厅)
a)恐龙种类:,恐龙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
b)化石: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
解后的有机物残余(c)你认为恐龙是如何消失的?瘟疫
3.古象厅
a)为什么要设置“古象厅”?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远古大象
b)为什么黄河流域的古象会消失?气候的变迁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4.生物演化厅
a)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的十多亿年之间),即由非生命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逐步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第二个
过程是生物进化过程(发生在三十亿年以前原始生命产生到现在原始生命继续演化,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经过漫长的过程直到发展为现今丰富多彩的生
物界,并且继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地球是一个很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
呈气体状态。那时地球上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
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四个阶段的化学进化过程,一步一步演变而成的。
地质时代划分: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
b)
c)人类进化: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5.矿产资源厅和矿物厅
a)什么是矿产?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矿产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b)矿产的分类:煤、石油、铁、镍、铜、金、银等,c)你知道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吗?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d)你知道硅化木吗?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交代而成的树木化石
6.地质环境厅
a)你如何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质环境有利人类更好生活在地球上。
七、实习感想:这一次地质博物馆之旅让我印象深刻,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岩石,几千年前的恐龙化石,还有史前动物化石,神奇的地质地貌,当这些从前只出现在电视上的画面真实的出现我的眼前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外,我对脚下的这个星球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我们人类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家园。
第五篇:地理学论文
对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初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设13-1 孙小翔
摘 要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合理;要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仅此谈些个人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 :城镇、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混合的土地利用带,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农业用地不规律(有很大随机性)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城市边缘区是特指大中城市附近的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由于城乡经济的共同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与一般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性。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变化速度要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3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3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3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4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4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4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4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5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5
(一)产业主导模式。...................................................................................................5
(二)旅游发展模式。...................................................................................................5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6
(四)卫星城镇模式。...................................................................................................6
(五)交通主导模式。...................................................................................................6
(六)园区模式。...........................................................................................................6
参考文献................................................................7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成因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式扩张过程中首先影响到的地区,也是接受城市辐射作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推动边缘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1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引起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即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带动生产要素的转移,给边缘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加快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业转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辐射更直接、更显著、更广泛地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它是当前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里,而城市中也存在着隐形失业集群或就业不充分的人口。如以前作为就业主要对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现今有的处于饱和,有的企业已买断工龄、重组甚至破产、关闭,对安置劳动力已难有多少空间。这就使得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有可能到边缘区来就业和发展。这些都使得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的积聚迅速提升,使其发展较以往更有主动性,与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少。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生产力分布现状分析,城市边缘区也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沃土。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宽松的开发条件,使边缘区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土地利用和规划无疑是形成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基础环节。当前,也正是在这方面,各地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边缘区这一快速发展地带,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用地布局混乱,结构比例失衡,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布局零散,既破坏了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工业自身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边缘区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边缘区土地非农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容易造成土地投机,农民拥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容易出现下降趋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分布和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低,功能不明确,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煤气管道无法铺设;排水排污不分,排量有限,导致经常内涝;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边缘居民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成为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
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复,经济发展被动,技术含量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环境恶化问题比中心城市还严重。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由于特殊的空间区位,其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在镇区自身的生长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城市扩张、镇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以及大型项目的多元推动,从而使这类城镇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
(一)产业主导模式。
由于市中心区过于饱和、房租地价、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区迁移到边缘区小城镇,大部分新建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布局在边缘区小城镇。工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促进了边缘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主导发展模式
(二)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依托自身的风景名胜进行旅游发展,服务主体主要是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大多数旅游发展型城镇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又没有被完全城市化,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理想,有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乡野情趣。边缘区旅游城镇现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结合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
即以农业重点产品和行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地理环境等,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以本地区企业为依托使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四)卫星城镇模式。
卫星镇的发展依托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卫星城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五)交通主导模式。
许多城镇因优越的交通运输而发展起来,流通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依托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流通型城镇。可兴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着力扩大物流规模。在交通优越的区段,可积极扶持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的发展,组建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材料加工和零部件装配。
(六)园区模式。
即在园区内建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地域,通过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群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国外城市规划.2004/4.[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 [5]吴红莉,吴柏清.我国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7)[6]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7] 钱俭.城市边缘区发展困境及摆脱途径——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06)[8] 王正新.扩大消费需求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10(03)[9] 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10]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