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9: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

第一篇: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中的主流思潮,它从各主流思潮产生的背景开始探讨,随后简要得概述了各种主流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思潮的领袖人物和代表思想家得主要观点,然后论述了各种思潮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而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对各种思潮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思想多元化提供参考。

为了详尽的说明西方的政治思潮得理论,作者首先从西方主流思潮的灵魂——基本理念出发。因为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流行的各种主流思潮,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具体主张,但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却是相同的。把握住它的基本理念,要想理解它的思想就容易多了。

在该书中,作者列举了和详细介绍了三种基本理念: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理性法制观。这三种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精髓,各种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它们是当代西方各种主流思想的活的灵魂。

有了思想,要想成为现实和指导实践,必需有承载它的东西。因此作者接下来就阐述了主流思潮的载体: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议制民主。它是一种由人民选出代表(议员和公职人员)执掌国家的权力的民主制度,现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得代议制民主。

最后,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各种主流思潮的背景、发展、影响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些主流思潮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非主流的左翼思潮,包括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最后还简要介绍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非主流的另类思潮: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及其丰富和思想政治界的异常活跃。而且,从这些政治思潮中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和引发我们的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国家起源学说,一种就是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另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论。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可以说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得本质着手,认为国家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社会契约论从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出发来讨论国家起源的。契约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平等的自由协商订立的,本质是自愿协作和自由合意,一经订立就具有约束力,受法律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国家不是神造的,国家应该按人的理想,知识来设计,创造。国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重建,而理性是构建国家的原则。在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将国家看做一种物件,可以自由创造和改造。他们不仅追求人的自由,更追求国家的自由。

西方政治思潮灵魂之一就是理性法制观。理性与法治一直以来就是西方所推崇的,理性与法治也是他们的传统。至于理性和法治为何在西方倍受喜爱,可能是与西方的社会历史和地理条件有关吧。

西方自古以来就推崇理性,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家开始,西方就从来不缺少哲学家和思想家。比如英国的培根、洛克,法国的卢梭、笛卡尔,德国的康德、马克思等等。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其超凡的理性思考,为我们得发展指明了方向,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知识和震撼创造了一个理性的世界。、与西方的理性相比,东方可以说是感性的王国。可能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东方国家的理想思维长期受到压抑,它们得思想家都规矩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小圈子里,人民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和感性的反射人们的思想也主要是对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未深入其本质。所以,缺乏理性思考的东方很少出现能够影响世界的思想大家。

法治一直也是西方的传统,就像人治在中国。法治与人治的社会根源与人性根源不得而知。它们有各自的特点。法治讲究公平和制约,而人治注重道义和关怀。法治导致冷漠和无情,而人治容易出现独裁和混乱。两种都各有优缺点,两种若能完美结合,相互补充,将会是最好的国家管理方式。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两者存在很多矛盾和抵触,向完全融合和基本不可能的。

在西方政治思潮中,有一相对的政治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坚持自由至上,积极的自由至上。而保守主义认为秩序第一,但是保守主义并不否定自由,只是拿自由与秩序相比,强调秩序的优先性。而自由主义也重秩序,只是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个人自由上。、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权力必须是有限的,政府的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调和、平衡、节制冲突和矛盾,维护自由的、正义的和谐的秩序。坚持个人第一,政府第二。与此相反,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才是第一的,主张权威主义。他们认为秩序和民主都有赖于权威的保障,主张增强权威,节制民主。

自由主义思潮和保守主义思潮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对于平等的态度有对立的观点。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在于平等,平等内涵于自由之中,没有平等,自由便不存在。他们主张人人在法律和机会面前平等。并将平等和自由联系起来。而保守主义坚持反对平等主义。在他们看来,平等只是表面上的清高、纯洁,骨子里浅薄、肮脏。认为平等主义只计较财富的得失,不关心生产,只关心分配。想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获得较多的报酬,实际上是想占有别人的财富。而且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们的体力、智力、品质都有差别,不平等是天然秩序,多样性文明的标志。两种社会思潮各有特色和道理,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观点。

欧洲既是资本主义的诞生地,也是社会主义的故乡。基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社会主义思潮必然产生,而社会民主主义是其中的一种。、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主要有革命的社会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而在西方,改良的社会主义影响更广。

改良的社会主义在价值目标上突出自由、公正,在理论基础上主张多元化,淡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修改奋斗纲领,主张建立混合经济制度,它认同民主法治国家,要改良,不要革命。

改良与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取得奋斗目标的手段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改良主义很少有取得成功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家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绝对冲突的,要想改革以对人民有利,必然损害资本家的利益,这种矛盾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是绝不会消失的。所以只有实行革命,就像前苏联和中国一样,打破原来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重防腐和国家,才是真正的出路。

社会主义有民主,资本主义也有民主。但是索然两种在形式和表面上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其本质却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民主是狭隘的,是少数人的民主,拥有民主的权利的前提是经济地位和财富的多少,由于其阶级性质,它的民主不可能是全民的。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最广大人民的。虽然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社会主义的民主还不是很完善,发展程度还不高,但是其潜力是无穷的。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社会主义的民主更具有优越性。

资本主义制度尤其天然的缺陷。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世界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而在其所有的经济危机中,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大萧条”尤为严重,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最为深重,因为它给法西斯主义一个机会,最终酿成二战的爆发。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20世纪20——40年代曾经是一种世界现象,在德国、意大利、日本一度掀起汹涌澎湃的恶浪。除此之外,还在西欧一些国家或地区取得过成功,或兴起过运动。在当代,法西斯主义不时泛起小小浊流,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失望情绪,表现为排外主义与保守、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碎片。

法西斯主义的运动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的思想更是荒诞。它宣扬种族优劣论,生存空间说,这种荒谬言论成为其对外侵略和种族屠杀的根源。法西斯主义鼓吹国家神秘,神圣,国家代表全民族内在的精神,是道德和理性的现实,一切政治、法律、经济组织不过是它的体现。更为可怕的是坚持专制主义和暴力主义。这些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混乱和迷茫。

西方国家有较强的人权意识,认为人的一些权利是天赋的,具有神圣性,旁人不可侵犯。而且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人权大于主权,认为如果有国家做了有损人权的行为,其他国家可以干涉并督促其改正。这是为其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造势。在这方面做的最突出是美国。

比如,2009年2月25日,美国务院发表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了指责,而对自己糟糕的人权记录只字不提。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知晓其行为。为了让世界人民全面了解美国人权的实际情况,督促美国反思其不当行为,我国发表了《2008年美国人权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暴力犯罪严重,威胁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在美国,公民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限制;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缺乏应有的保障;种族歧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妇女、儿童状况令人担忧;以及美国侵犯他国主权,践踏他国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该报告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佐证美国人权问题的严重性。在此可以看出,美国标榜的人权、自由全是荒谬的谎言,对人民有很强的欺骗性,其实质是麻痹人民,干涉他国。

西方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已有400年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一不是采取单一发展经济的模式,以致造成今天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资本主义在环境问题出现许久后才开始觉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生态主义。环境污染主要在于发达国家,他们本来应该负担最主要的任务,但他们却不断指责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和唯利是图的态度。

西方当代政治思潮数不胜数,每种思潮背后都有其代表人物和基本理论,每种理论所指向的对象各不相同,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产生的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与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的宗旨都是为了资本主义服务,这就是这些思潮的狭隘性和注定消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政治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这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也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改进的。

当然,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我们还能得到更多启示,鉴于水平有限,到此为止。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课堂思考和读书笔记——我的社会政治价值理想

刘学浩 @ 2009-7-19 22:39 阅读(142)无评论 推荐值(0)引用通告 分类: 作业系列好大一个题目,不过对于政治学专业的我们来说,是要考虑清楚的。

我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想这应该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乌托邦,比如“理想国”和“共产主义社会”。以我的思维能力,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人类实现按需分配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我目力所及,我看到的人类远不及“按需分配”所需要的精神境界。因而,共产主义社会在我看来实在是一个乌托邦。

第二个就是“地上的国家”了。总的来讲它是一个现代的国家。所谓现代的国家,政治上是民主的,经济上是市场经济的,文化上是宽容和多元的,社会和国家是分离的,有着强大的自治能力。再具体些,保障民主的是分权与制衡、是合理的程序、高效的官僚系统。保障市场经济的是清晰的产权制度(不论公有的还是私有的产权均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保障宽容与多元的,是社会成员开放的心态,是政府的不自以为是地横加干涉。保障社会自治的是对国家权力的严格限制、公民意识的觉醒。所有这一切共同有赖于完善的法制建设。因此,民主、自由、分权制衡、多元、法治与法制、人权都是我追求的政治价值。

这里面严格来看是有重复的,比如人权和自由、民主与分权,但是又很难找一个很好的集合将它们都涵盖进去。

民主,这是政治最为核心的内容。很多人反对民主,并拿过去的思想大家为例指出他们是如何不看好民主的,因而民主不是好的或者至少是应当缓行的。我承认过去很多思想大家是很看不上民主的(严格说是看不上当时的普通大众),也多少同意他们反对的理由(我时常在想那些经常性歇斯底里的网络暴民如果真的出现在网络以外并且按其逻辑行使民主权利,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无序和黑暗)。可是,非民主是什么呢?是专制,是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的统治。全体人民的身家性命与福利全部仰赖统治者个人的好坏。这太不稳定了,历史已经证明了我们决不能实行任何形式的专制统治。反过来看民主,我只能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这里基于一个基本的假定:大多数人的意见要比少数人更接近真理,大多数人的利益优于少数人利益。为什么?不证自明。有人反对: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且如果少数人

和多数人的数量差别并不十分巨大而观点严重对立,凭什么要让那为数不少的“少数人”服从多数?确实是这样。可是,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认为我们只能通过争论、谈判、协商最终相互让步来解决这些问题。既然我们怀疑大多数人(至少也是微弱多数的一批人)的真理掌握能力,我们又何以能够相信更少的人甚至是个人掌握这项能力呢?民主让伟大的苏格拉底死掉,可是专制又埋葬了多少苏格拉底?

民主是要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再美好的理念脱离了实践都会使自己出丑。“真正的”民主理念是要在不同社会成员的不断实践之中逐渐具体和丰满的,因而它尽管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和基本的内涵,但在其各自社会一定是各具特色的,也就是说各国的民主化道路是不同的。没有不适合民主的民族或者群体(除非我们证明他们根本就不是人),只有欠缺经验教训的民主实践者。所以当今天有人以台湾为例来论证要慎行民主的时候,我要告诉她/他:“这就是民主的成长。”李敖总说台湾民主是假的,可他当选“立委”并在“立法院”的“出天堂效果”(李敖的竞选广告词)的事实表明台湾的民主是真的,只是太年轻了。人们看见了台湾令人瞠目的腐败和啼笑皆非的腐败手段与陈水扁的无赖嘴脸,却忘记了是什么让他们看到了这一切。

自由,可以放在人权里面也可以单提出来。马老师所讲的“历来自由只有‘多少’之别没有‘有无’之分”,颇有道理。可是,那是最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要捍卫和争取的乃是政治上的自由。其中首推言论自由。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社会诉求只有被表达被纳入政治话语体系才会被承认,这就需要有诉求者能够发声,而这就要靠言论自由。如果我们的权利被侵犯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恐怕只能指望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的偶然发现和恩惠了。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一个保障个人其他权利的基本权利,更是保障社会全体成员权利的权利。当我们知悉了某些丑恶或者危险的时候,我们要将它们公之于众,以使社会知道真相而不被继续蒙蔽或者不再陷于危险状态。因此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甚至是剥夺乃是反人类的。有人担心开放言论自由会使得人们了解太多社会问题真相,社会会走向混乱。这样的论点至少暗示或者假定了两点:

一、(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真相足够使人采取某些行动;

二、人们的辨别能力足够差会轻易地被(子虚乌有的)“社会问题真相”误导进而采取某些行动。问题是,我们承认我们自己有得知真相并且发表观点的权利吗?另外我们的人民是这么傻得不堪一骗吗?我们究竟是渴望“稳定压倒一切”呢?还是奢望“压倒稳定了一切”?赞成自由还是赞成(暂时的)不自由,与其说是一个政治价值问题不如说是个哲学问题。这涉及到我们对人的根本看法:我们究竟要不要相信人?如果我们对人乐观,相信人是理性的,有能力承担自由的责任;如果我们悲观,不相信人类有承担自由责任的能力需要外在的限制和引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限制与引导”不是指法律而是一系列非法存在的限制。就我目前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所得,我很难站在一边驳倒另一边,不过我真的好奇那些声称“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人是怎样“为了人民好”而做出限制人民自由行为的。

政府的权力只能通过分权才能相互制约。“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的话解释了一切。我们不知道当前的权力代理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我们知道的是权力会使人腐败,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还知道,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可怕的。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要把强大的权力交给一群我们现在不知道且将来也很难搞清楚好坏的人,我们是把他们当作天使相信他们一定会秉公办事呢还是想象他们是无所不为的恶棍,所以要设置许许多多的羁绊来限制他们可能的作恶?不过仍有人倾心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一批人间天使。且不说这种训练的成本有多高效果有多好是否合乎人道,让我们权且承认他们都已然是大公无私的好人,那么他

们有没有可能“好心做坏事”(这不是我们常常宽慰自己、自觉为政府开脱责任的借口吗?)呢?他们会不会因为“爱民心切”而一时忽略某些因素进而做出决策后导致不良后果呢?会的,因为他们不是完人。所以我们只能做出那种看似侮辱性的假设。品行优良的人不会在乎这种假设,而品德有问题的人则要畏惧这样的假设而不敢作恶。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至于分权效率低下说则更是莫名其妙。什么叫做效率呢?仅仅是出台决策的效率吗?这是不是暗示了我们可以为了所谓的决策高效率、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的豪迈而不对决策后的执行负责呢?一团和气式的“民主”、缺乏制约制衡的“民主”根本就是假民主。“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本身就是个怪胎。民主最终必须要集中,简而言之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集中是民主应有之义,因而前半句是正确无比的废话。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就值得怀疑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民主”之前就已经有了“集中”?谁在“集中”?已然有一个强力做出了某项“集中”的决定那么我们还“民主”什么呢?讨论了半天却发现我们已经早被“集中”了。这叫什么民主呢?

除去政府权力需要分权制衡,各种政治社团也需要制衡,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政党政治。我始终想不通一个政党在全面领导立法、行政、司法活动之后,可以再“虔诚地”宣称自己不会超越法律,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始终不能够理解某一个政党凭借什么长期执政并宣称自己代表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各个分化严重阶层的利益。而且它还在不断教育下一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虽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但是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左右手。那我就纳闷了,为何我们工人阶级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是个肢障人士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也尝试着“右手放下权力、左手又拿起权力”,共同维护工人阶级的统治呢?毕竟左右手是有别的,这种看似换汤不换药的更迭总会使国家有所改变、政策有所调整。为什么我们要迷信那个超人般的组织的自我美化呢?

当今世界是个价值多元的世界,在多元的价值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价值呢?人类总是虚伪的,当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时候,总是爱唱高调声称宽容和接纳。而当某些价值、现象有悖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体验的时候,人们就倾向于扼杀这些“异端邪说”和“异见分子”了。仔细地检视一下我们现有的很多价值观和所谓常识,有多少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呢?有多少是当年的异端邪说,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些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而献出了生命呢?人类难道就这么健忘吗?会如此轻易地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痛苦吗?我们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好恶,可是个人好恶不应成为限制甚至压制别人自由的借口和理据。我认为我们要常怀谦卑之心,要警惕自己常常自我膨胀的道德优越感并进而大义凛然地对他人横加干涉。我们很难证明,容忍某个异见者、异行者的继续存在就真的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思想,因而必须除之而后快。

法治与法制是一对儿有趣的概念。我认为它们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法治相对动态一些,它是活的、是一种状态,意为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凡事要“有法必依”,既不能法外施恩更不能法外施刑,而是要公正地遵循法律的要求,因为理论上法律的制定权来自公民的,法治也就是公民自我的统治,它能够代表公共利益。而法制则相对静态一些,它是法律的体系和制度,它是法治的依靠。完善的法治要以完善的法制为基础,而法制的完善需要足够强烈的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的精神,法制只能是一套精致的空话,空洞而无力;没有法制基础的法治则是天马行空式的浪漫幻想。现代市场经济特别要求完善的法制和法治,没有它们市场就会经常性“失灵”,弱者利益更加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人权,就是做人所应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生命权是人存在的基础。自

由权则是人成为人的根本所在,它代表一种可能性,表示人可以自由地发展(当然要在法治之下)来获得一个美好的生活。财产权是人权的保障,当生命、自由受到威胁时,拥有财产的人可以用财产保障自己的自由。

人权和主权到底谁高过谁呢?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官方一贯坚持“主权高于人权”。必须承认的是国家主权是非常重要的,说它是国家的灵魂一点也不过分。可是,它果真始终高于人权吗?国家的意义是什么呢?政府的功能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保护它治下的公民吗?或者说不就是要保护国民的人权吗?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目的,他/她的权利是不容挑战和侵害的。我认为“主权高于人权”不意味着人权对主权的无条件服从,绝对化的理解是误读和专制的借口。当一国政府在国内草菅人命横征暴敛的时候,国际社会难道能够坐视不理吗?难道能以一句“主权高于人权”就不施以必要的干涉了吗?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很多国家在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肆意践踏人权,可是这不必然推导出我们对暴行的充耳不闻。主权和国家利益不是黑暗政治的护身符,人权不彰,国亦非国。

这些就是我追求的政治价值,我读书很少,不能够拿出先贤们的论述来印证我的观点。这些都是我平时不断积累和思考出来的,我也时常从旁的观点去攻击他们并自己做出回答,有点像“兵棋推演”。到目前为止,我相信上述价值,并随时准备捍卫它们。

第二篇:《当代西方政治思潮》_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中 的主流思潮,它从各主流思潮产生的背景开始探讨,随后简要得概述了各种主流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思潮的领袖人物和代表思想家得主要观点,然后论述了各种思潮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而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对各种思潮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思想多元化提供参考。

为了详尽的说明西方的政治思潮得理论,作者首先从西方主流思潮的灵魂——基本理念出发。因为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流行的各种主流思潮,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具体主张,但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却是相同的。把握住它的基本理念,要想理解它的思想就容易多了。

在该书中,作者列举了和详细介绍了三种基本理念: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理性法制观。这三种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精髓,各种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它们是当代西方各种主流思想的活的灵魂。

有了思想,要想成为现实和指导实践,必需有承载它的东西。因此作者接下来就阐述了主流思潮的载体: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议制民主。它是一种由人民选出代表(议员和公职人员)执掌国家的权力的民主制度,现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得代议制民主。

最后,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各种主流思潮的背景、发展、影响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些主流思潮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非主流的左翼思潮,包括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最后还简要介绍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非主流的另类思潮: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及其丰富和思想政治界的异常活跃。而且,从这些政治思潮中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和引发我们的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国家起源学说,一种就是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另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论。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可以说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得本质着手,认为国家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社会契约论从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出发来讨论国家起源的。契约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平等的自由协商订立的,本质是自愿协作和自由合意,一经订立就具有约束力,受法律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国家不是神造的,国家应该按人的理想,知识来设计,创

造。国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重建,而理性是构建国家的原则。在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将国家看做一种物件,可以自由创造和改造。他们不仅追求人的自由,更追求国家的自由。

西方政治思潮灵魂之一就是理性法制观。理性与法治一直以来就是西方所推崇的,理性与法治也是他们的传统。至于理性和法治为何在西方倍受喜爱,可能是与西方的社会历史和地理条件有关吧。

西方自古以来就推崇理性,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家开始,西方就从来不缺少哲学家和思想家。比如英国的培根、洛克,法国的卢梭、笛卡尔,德国的康德、马克思等等。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其超凡的理性思考,为我们得发展指明了方向,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知识和震撼创造了一个理性的世界。、与西方的理性相比,东方可以说是感性的王国。可能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东方国家的理想思维长期受到压抑,它们得思想家都规矩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小圈子里,人民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和感性的反射人们的思想也主要是对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未深入其本质。所以,缺乏理性思考的东方很少出现能够影响世界的思想大家。

法治一直也是西方的传统,就像人治在中国。法治与人治的社会根源与人性根源不得而知。它们有各自的特点。法治讲究公平和制约,而人治注重道义和关怀。法治导致冷漠和无情,而人治容易出现独裁和混乱。两种都各有优缺点,两种若能完美结合,相互补充,将会是最好的国家管理方式。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两者存在很多矛盾和抵触,向完全融合和基本不可能的。

在西方政治思潮中,有一相对的政治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坚持自由至上,积极的自由至上。而保守主义认为秩序第一,但是保守主义并不否定自由,只是拿自由与秩序相比,强调秩序的优先性。而自由主义也重秩序,只是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个人自由上。、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权力必须是有限的,政府的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调和、平衡、节制冲突和矛盾,维护自由的、正义的和谐的秩序。坚持个人第一,政府第二。与此相反,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才是第一的,主张权威主义。他们认为秩序和民主都有赖于权威的保障,主张增强权威,节制民主。

自由主义思潮和保守主义思潮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对于平等的态度有对立的观点。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在于平等,平等内涵于自由之中,没有平等,自由便不存在。他们主张人人在法律和机会面前平等。并将平等和自由联系起来。而保守主义坚持反对平等主义。在他们看来,平等只是表面上的清高、纯洁,骨子

里浅薄、肮脏。认为平等主义只计较财富的得失,不关心生产,只关心分配。想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获得较多的报酬,实际上是想占有别人的财富。而且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们的体力、智力、品质都有差别,不平等是天然秩序,多样性文明的标志。两种社会思潮各有特色和道理,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观点。

欧洲既是资本主义的诞生地,也是社会主义的故乡。基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社会主义思潮必然产生,而社会民主主义是其中的一种。、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主要有革命的社会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而在西方,改良的社会主义影响更广。

改良的社会主义在价值目标上突出自由、公正,在理论基础上主张多元化,淡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修改奋斗纲领,主张建立混合经济制度,它认同民主法治国家,要改良,不要革命。

改良与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取得奋斗目标的手段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改良主义很少有取得成功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家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绝对冲突的,要想改革以对人民有利,必然损害资本家的利益,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绝不会消失的。所以只有实行革命,就像前苏联和中国一样,打破原来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重防腐和国家,才是真正的出路。

社会主义有民主,资本主义也有民主。但是索然两种在形式和表面上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其本质却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民主是狭隘的,是少数人的民主,拥有民主的权利的前提是经济地位和财富的多少,由于其阶级性质,它的民主不可能是全民的。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最广大人民的。虽然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社会主义的民主还不是很完善,发展程度还不高,但是其潜力是无穷的。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社会主义的民主更具有优越性。

资本主义制度尤其天然的缺陷。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世界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而在其所有的经济危机中,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大萧条”尤为严重,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最为深重,因为它给法西斯主义一个机会,最终酿成二战的爆发。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20世纪20——40年代曾经是一种世界现象,在德国、意大利、日本一度掀起汹涌澎湃的恶浪。除此之外,还在西欧一些国家或地区取得过成功,或兴起过运动。在当代,法西斯主义不时泛起小小浊流,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失望情绪,表现为排外主义与保守、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碎片。

法西斯主义的运动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的思想更是荒诞。它宣扬种族优劣论,生存空间说,这种荒谬言论成为其对外侵略和种族屠杀的根源。法西斯

主义鼓吹国家神秘,神圣,国家代表全民族内在的精神,是道德和理性的现实,一切政治、法律、经济组织不过是它的体现。更为可怕的是坚持专制主义和暴力主义。这些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混乱和迷茫。

西方国家有较强的人权意识,认为人的一些权利是天赋的,具有神圣性,旁人不可侵犯。而且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人权大于主权,认为如果有国家做了有损人权的行为,其他国家可以干涉并督促其改正。这是为其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造势。在这方面做的最突出是美国。

比如,2009年2月25日,美国务院发表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了指责,而对自己糟糕的人权记录只字不提。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知晓其行为。为了让世界人民全面了解美国人权的实际情况,督促美国反思其不当行为,我国发表了《2008年美国人权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暴力犯罪严重,威胁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在美国,公民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限制;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缺乏应有的保障;种族歧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妇女、儿童状况令人担忧;以及美国侵犯他国主权,践踏他国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该报告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佐证美国人权问题的严重性。在此可以看出,美国标榜的人权、自由全是荒谬的谎言,对人民有很强的欺骗性,其实质是麻痹人民,干涉他国。

西方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已有400年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一不是采取单一发展经济的模式,以致造成今天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资本主义在环境问题出现许久后才开始觉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生态主义。环境污染主要在于发达国家,他们本来应该负担最主要的任务,但他们却不断指责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和唯利是图的态度。

西方当代政治思潮数不胜数,每种思潮背后都有其代表人物和基本理论,每种理论所指向的对象各不相同,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产生的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与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的宗旨都是为了资本主义服务,这就是这些思潮的狭隘性和注定消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政治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这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也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改进的。

当然,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我们还能得到更多启示,鉴于水平有限,到此为止。

第三篇: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答案

1、政治: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认和保障社会成员权利和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自由:自由行动是指个人在社会层面上自愿的不受强制的行动,也就是个人不受威胁或者其他形式的强制,出于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动。

3、权利:权利是一个政治、法律术语,通常是个人宣称对其对象所拥有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的地位或能力。

4、平等:自由主义中的平等原则指人与人关系上的同等对待,不允许在身份、资格认定和性别等方面的歧视。西方社会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进步便是对人的平等权利的认同和追求从中世纪的等级制身份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平等的发展。

5、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一种观念形态,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它具有理论导向的作用,它对某一时代的普遍政治观念或政治学说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地带动作用。它作为一种社会层面的宏观的动态的思想倾向,蕴含着某种价值取向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6、正义:正义就是让每个人得其所应得。它意味着同等地对待同类对象,区别对待不同的对象。这一规则本身并不包含一切人平等的前提,而只是一种形式的规则。在成立之初,并不与社会平等相关,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在其基本含义中加进了结果平等,也就是社会正义的内容。

7、法治:法治其全称是法律的统治。在实行法治的国家,其最高权威不是某些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个人或集团,而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起来,由独立的司法机构执行,并以分权方式维护的整套法律制度及其运作方式,可以把法治国看作是按法律原则建立起的国家。

8、民主:民主就是指多数人的统治,或叫人民的统治,即最终的政治决定权不依赖于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人民全体的多数,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

9、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经验主义者以人的感觉所表现出来的快乐作为基本出发点,而精神的安宁则是在此之上的更高的衡量指标。

10、社会契约论:这一理论假定人们是在原初的状态下,通过相互订立契约而确立基本政治和制定法律规则。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理论中,他们都把社会政治体制看作是原初人们协议的产物。

11、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征有哪些:

1、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观不断深化。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基本概念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含义。这些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早在17、18世纪已被人们作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为推翻封建秩序而奋斗,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迁,这些研究主题不断更新和深化。另外,一些西方学者,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建立在理性与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结构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2、思潮流派纷呈。各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具体主张呈现多样化态势。在二战后,世界两级对抗的格局中,除少数国家少数政党长期追随美苏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党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政治思潮开始呈现出相互融合和趋中的走势。

3、政治思潮流派和学科间不断渗透与交融。这体现在多种层次上。一是西方各国政坛上的各党派之间政纲和政策的相互碰撞。二是政治问题地区化与国际化。三是政治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临近学科的相互影响,出现了政治心理学、决策论、政治沟通等学科门类。

4、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探求。政治思潮产生之初是以各种价值观为研究中心,二战后以美国为基地,兴起一般政治科学化的学术活动,即行为主义革命。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传统的政治思想命题再度引起关注,于是在政治研究领域出现了“再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力图走出纯科学方法研究困境。行为主义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逐渐过渡到“后行为主义”,不再拒绝价值讨论。

12、保守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比较:

1、在方法论上,新自由主义带有较多的理性主义特征,保守自由主义则带有较多的经验主义色彩,新自由主义大多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他们对积极自由的强调,对国家干预的提倡,背后都隐藏着某种理性主义的根据,相信人有理性能力支配自己和控制社会,而保守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英国自由主义的经验主义传统,他们强调理性的限度,重视知识经验和历史传统

2、在(政治)价值取向上,新自由主义一般强调积极自由,保守自由主义则强调消极自由。从新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格林开始,积极自由就是新自由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特征,强调自由的积极性质就是要回答如何保障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提供社会物质条件的问题,从而得出福利国家的结论,而这正是保守自由主义所竭力反对的,保守自由主义者批评积极自由观会导致强制、最终破坏自由,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消极自由,即摆脱他人干涉的自由。

3、在经济主张上,新自由主义一般主张加强政府干预,保守自由主义则捍卫自由市场秩序。二战以后日益发展的国家干预就是在增进社会公平和促进个人自由等旗号下进行的。保守自由主义则对国家干预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对私有制和自由市场进行了辩护。经济上揭示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政治上则集中批判政府干预所导致的政府超载和行政效率低下。

4、在政治主张上,新自由主义一般主张扩大民主参与,保守自由主义更强调民主的间接性质,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实施后,尤其二战后,自由主义内部关于民主问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主张扩大民主参与以解决民主权利的形式平等和人民对政府决策的实际影响力之间的鸿沟,保守自由主义者则抱怨民主的过分发展,主张实行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去操心。

13、自由主义如何认识自由和平等的关系:

1、自由主义对平等的态度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自由主义自始至终强调权利的平等和形式的平等;另一方面,许多自由主义者不接受实质平等的主张。自由主义对于个人平等的强调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的特征,就其本质而言,自由主义认为不论出身、性别、年龄和工作,人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尊严。而自由主义对平等的认同代表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根本分歧。自由主义比保守主义更多地强调平等,但不像保守主义那样强调自由。

2、自格林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平等问题以来,自由主义的主流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一定程度的社会正义(结果平等)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经济高度发展,财富相当丰富的西方,如果对社会中不幸者不予关注,这违背自由主义原则。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自由主义认为社会正义(结果平等)应该限制在最低限度。

14、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

1、有机社会和历史传统。认为社会不是一种机械的东西,而是各个部分可以互换的有机体。在保守主义在求助于传统的时候,并不是盲目地赞成从过去传下来的每一种观念。选择的依据是认为一种有益的传统是过去传下来的,但又必须符合现状,因为有益的传统把人们与过去连结起来。

2、成见的重要性。保守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几何学的推理方式在人类事务中的应用极为有限,人们需要的是与理性主义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方式来自情感,情绪和经验,这就是伯克所提倡的成见。它是存在于传统中的权威和智慧在个人精神中的集中体现。保守主义指责理性主义者为所有的社会进行谋划,而不是让制度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自生自发。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亲和,看重间接知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

3、权威与精英政治。保守主义批判启蒙思想家的另一个焦点是反对人民主权,崇尚权威和精英政治。保守主义在强调权威的重要性的时候,是从权威与自由的关系开始的,自由是在权威之下的自由,离开权威的自由根本不可能存在。

4、自由与平等的对立。保守主义认为平等是对自由的否定,因此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财富和收入再分配政策,主张通过开放的社会制度解决人际差距问题,批评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再分配模式的平等观,认为这实际上是给予某些人特权,以这种观念制定的制度是一种平均主义。

5、财产和生命。保守主义坚持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并主张财产权利比生命权利更重要,生命只是一种原始的东西,是我们珍视为文明的生物基础,而对人类比对兽类更有价值都与财产相联系。保守主义因此竭力反对以国家利益为名的侵犯财产权利,由此坚持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干预。

15、直接民主适用于古代社会,间接民主适用于现代社会,说明间接民主优于直接民主。{观点错误}

1、民主的实质不是依靠少数人,而是社会相当多数来决定政治问题。政府的同意建立在大多数被统治者自愿的表达基础上有所选择、竞争和比较,才是真正的民主。所以没有必要在两种民主形式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2、无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有何种缺陷,毕竟是多数人参与公共政治的一种方式,是多数人决定自身命运的一种制度,最理想的民主政体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混合政体。

3、民主的形式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直接民主的典型是古代希腊的城邦。由于其规模并不大,一般限于一个城市在其自由民之中实行直接民主制是可行的、而间接民主是适合现代人的民主制度。是在一般政治事务上,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来行使民主权利.但由于存在着公开而无限制的观点表达,和候选人间的,公开辩论和激烈竞争,普遍公民的选票对于政治仍然具有直接地影响力。

16、如何理解新自由主义的积极国家观是对古典自由国家观的否定:

1、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观是消极国家观,根据这种观点,国家被看成被动的东西,它的职能就是“警察”职能、“守夜人”职能,也即它是保护个人自由,而不是促进个人自由的。同时,它把国家看作是对个人自由的主要威胁,所以要尽量限制国家的权利,主张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强调最少管理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然而,这种放任主义的国家观在实践中的结果是自由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垄断组织成了社会的主宰,穷人和弱者成为弱肉强食的对象。

2、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这不符合他们的理想。

3、在强调积极自由的同时,他们也强调国家的积极作用,主张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具体来说,就是主张国家不仅要为个人的自由提供安全的保障,而且要主动地为个人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要主动地排除妨害自由发展的贫困、饥饿、疾病、伤残、愚昧等障碍,要积极地推进公共福利和社会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用全民的福利国家代替过去的警察国家,用政府的积极干预代替过去的自由放任。

第四篇: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参考书与思考题

自由主义

思考题:

1.如何评价个人主义?个人与社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倡导积极自由有什么好处?积极自由观有没有什么危险或弊端?为什么?

3.如何评价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结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谈谈你对什么是正义的理解。

4.如何评价美国的这种“多元民主”?你认为它的好处和弊端是什么?在你的观念中,什么样的民主是理想的民主?

5.价值多元论证明了消极自由是唯一正当的自由吗?积极自由一定会导致强制和不自由吗?消极自由有没有害处?如何看待这两种自由的关系?

6.如何评价保守自由主义者对计划经济与福利国家的批判?我国在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时应汲取哪些教训?

7.市场的第一次分配真的是公平的?遵守规则就一定公正吗?(比如一个瘸子和一个长跑健将都遵守同一规则比赛,结果公正吗?)再分配真的没有必要吗?你是如何理解公正的?(结合中国的现实谈)

8..法治和民主有冲突吗?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你怎么看待它的民主与法治状况?

参考书: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1;

格林:《论自由立法与契约自由》载于马德普、威尔?金里卡主编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

博赞克特:《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约翰•格雷:《伯林》昆仑出版社,1999

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

迈克尔•帕伦蒂:《美国的民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戴伊、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

5社会民主主义

思考题:

9.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在近代西方社会出现并发展成为一股影响深远的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最初宗旨是什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10.根据你掌握的资料,如何认识目前的西方社会?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1.如何看待社会民主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伦理学解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你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追求哪些基本价值目标?

12.如何看待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规律的表述吗?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观?与保守自由主义的民主观相比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这两种民主观各自的得失。

14.谢涛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参考书:

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

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94

英国社会主义同盟编著:《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64

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法兰克福宣言)见高放等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马恩选集》第二卷104—113页。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保守主义

思考题:

15.如何看待保守主义对中间性社群的认识?个人、社群和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16.如何评价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传统与社会进步是什么样的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封建专制传统,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破除中国的文化传统,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17.如何看待保守主义的权威主义或精英政治思想?政治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8.保守主义的自由观和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何区别?如何评价保守主义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观点?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

19.如何看待亨廷顿有关美国民主过剩了的观点?根据你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哪些国家民主的程度较高呢?

20.如何看待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你是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

21..如何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怎样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22.如何评价新帝国主义论?宣扬自由民主的美国为什么对外进行霸权和扩张?

23.通过比较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大思潮,试分析三者的利弊得失。

参考书:

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

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

莫斯卡:《统治阶级》译林出版社,2002

约翰•凯克斯:《为保守主义辩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塞•亨廷顿 等:《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

丹•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丹•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塞•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

诺姆•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威廉•布鲁姆:《谁是无赖国家》新华出版社,2002年

瓦西利斯•福斯卡斯、比伦特?格卡伊:《新美帝国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新左翼激进主义

思考题:

24.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你是如何看待西方国家的?

27.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科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与危机的认识?你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

参考书: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弗罗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9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 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第五篇:共青团:关于政治思潮与青年思想的引领

政治思想的引领历来是政治家和政治学家关心的问题。当代政治学中有个热门领域叫政治合法性,政治实践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叫政治社会化,应该说都和政治思想引领相关。今天,把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引领结合起来作为题目,和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考虑到我们共青团是一个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组织,我们的工作中,思想引领是核心要务;在思想引领中,政治思想的引领是重中之重。而做好政治思想引领工作,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熟悉曾经和正在影响青年的政治思潮。下面分三个题目和大家讨论。

一、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哪些政治思潮在影响青年?

政治思潮起源于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深入思考。应该说,目前中国的政治思潮,都是源自于上个世纪初中国存在的政治困境和问题。当时中国同时存在着四个政治发展困境:一是被西方列强欺负,国权不保,民族不独立;二是30来的专制传统,压制个人权利,西方的启蒙思潮东渐后,民智开启,渴望自由;三是贫富两极分化与上层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对平等充满渴望;四是传统文化被西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导致社会的脱序与文化的失范。

围绕这四个困境,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开始了不懈探索,形成了四大思潮,它们是:

——针对列强的欺压而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潮,最迫切的诉求是独立,孙中山以及后来的国家主义学派都可以作为代表。

——针对专制压抑个人这一矛盾而激发起来的自由主义思潮,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舶来品,最迫切的诉求是自由,胡适堪为代表。

——针对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形成的以国家权威来实行社会分配与干预经济的左翼思潮,最迫切的诉求是平等,社会主义思潮可以纳入这一范畴。

——针对文化失范、社会失序主张回归传统文化以防止社会文化失序的新保守主义,最迫切的诉求是稳定,梁启超、严复可以说是早期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经济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这四种思潮再次活跃起来,并结合现实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设计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等四种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几种思潮的延续。这四种思潮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因为它对我们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冲击最大。

认识自由主义思潮,需要从诉求和学理两个方面入手。从诉求上看,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设计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是不一致的。他们的一些主张,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公职选举、联邦共和等等,我们认为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无疑是比较肤浅的。自由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本质的冲突,还要从学理上作判断。

朱学勤曾经对自由主义的学理有个概括,他说:“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我觉得,这个概括还没有触及本原。更深一个层面,要看理论出发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大的分歧正是出现在理论出发点上,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有两条路线。第一条线是从个人的权利出发,认为个人优先于集体,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学术路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契约整合——市场经济——分权政治——小政府——开放性社会;第二条线认为集体高于个人,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实现价值,于是有了这样的学术路径:集体主义——权威主义——行政整合——计划经济——集权政治——大政府——总体性社会。在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两种路径的思想都有萌芽。比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两种路线,在几千年的学术发展中,争论不断,胜负难分。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两种路径都获得了充足的养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一个孕育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所以,我们评论自由主义,一定要看到它的一个思想根源;我们捍卫社会主义,首先要守住我们的底线。在这方面,美国的总统幕僚还是厉害的。1998年克林顿到北大演讲,他引用胡适的话,讲了很大篇幅的个人自由;布什到清华演讲,拿出了很大篇幅讲社区精神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在中国顶尖大学演讲,美国总统没有直接宣扬他们的三权分立、两党竞争等制度,而是普及个人自由、社区精神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思想起点上和我所争论:到底是应该个人服从于集中,还是集体服务于个人?价值理念上的取舍决定了后面的制度设计。

目前,自由主义思潮在青年中是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流行。我在大学阶段,自由主义思潮属于前沿思想。那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有不同于官方说法见解的人,容易受到低年级同学的仰慕和追逐。我就是这样跟着

师兄混了大

一、大二两年。三年级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了,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什么时候才能超越他们呢?于是,我一头扎到图书馆,读了一年的书,重点是政治学的名著,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洛克、卢梭,从托克维尔、穆勒到哈耶克、罗尔斯,不管懂不懂,反正是把政治思想5来的发展历程追踪了一遍,逐渐对自由主义思潮有了点学理上的印象,悟出了前面朱学勤概

括的那几条。接着读下去,又发现朱学勤说得还不全,我们还要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个根源上去分析自由主义。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为党的青年干部,具体从事着思想引领工作。对自由思潮的认识如果仅停留在政治诉求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停留在学理的言说上,也是有欠缺的。我们面对自由主义思潮,还应该注意把它和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能够向青年解释它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异同,并且能够向青年指出这一思潮的缺陷和不足。

我觉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它温和的学术精神与激进的政治诉求之间存在矛盾。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在西方是一种宽容的、渐进的、温和的学说,按照朱学勤的说法,这一思潮“反对激进主义的人为构建”。它是作为西方政治实践的事后总结与阐释出现的。但是,到了中国,自由主义却变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试图迅速在中国大地上“兑现”。无论是“全盘西化”的极端口号,还是89**的街头行为,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采取了先验的、激进的、攻击性的态度,这和原产地的学术精神是相悖的。

自由主义在中国强烈的“兑现效应”逼迫很多思考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理念。应该说,大家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是不存在异议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美好价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由此,自由主义有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多个论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出现了三种思潮,对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了冲击。

第一个出现的是以新权威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潮。在西方,保守主义最初是作为自由主义的批判者和反思者出现的。被奉为保守主义鼻祖的柏克就是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写就了《法国革命反思录》,这一著作也成为保守主义思潮之滥觞。在中国,新权威主义的出现和西方很像,也是作为自由主义的反思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三个人。1986年4月,北大博士生张炳九在一次沙龙演讲中,主张在中国现阶级采用半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发展中的商品经济的需要。1988年7月,上海学者萧功秦在北戴河举行的知识分子问题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新权威主义”一词。1989年1月,吴稼祥发表《新权威主义述评》一文,对新权威主义进行全面介绍与界定。而此时,自由主义与新权威主义的争论已经如火如荼。

新权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我觉得吴稼祥的一句话比较形象。他认为,在民主与自由结婚之前,有一段专制与自由的调情期;如果说民主是自由的终身伴侣,则专制是自由的婚前情人。我接触到新权威主义是在大三。那时候我正在西方政治学原著的晦涩艰深中苦苦挣扎,对政治学的枯燥渐感绝望。忽然看到了新权威主义论战的文章,特别是读到了吴的这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比喻,顿觉眼前一亮。原来政治学和现实是如此紧密,政治学家的笔下也可以如此生动。当然了,新权威主义还是有很多论述逻辑的,限于时间,我们不能展开介绍了。

第二个抨击自由主义的思潮是民族主义。这种思潮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其实在89前,就有王小东对《河殇》的批判,可以看作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但没有形成思潮。90后,随着中国的强大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的利益纠葛,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迅速形成,促成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整合、流行与发展。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容可以通过四本书来概括,即:《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和最近出版的《中国不高兴》。民族主义者广泛讨论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主张各异,但有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以爱国主义面目出现,他们深深地担忧民族的利益,带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感和使命感。

民族利益至上与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在很多领域是相冲突的。到底是人权高于国权,还是国权重于人权?注定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激烈论争。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两种思潮展开了话语权之争。民族主义挟道德上的正当性,把任何对民族主义的怀疑和指责都视为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从道德上加以诟病,“帮凶”“卖国贼”等是有些bbs上屡见不鲜的词汇。自由主义者则讥笑民族主义目光浅薄、孤陋,是民粹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总的来看,这两种思潮的论争更多的是相互攻击,学术讨论往往发展为对动机的置疑和道德上的批判。

第三种与自由主义论战的思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左派。新左派的“新”,是指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新左派的“左”,是要批判资本主义西化潮流。“新左派”能在笼罩在自由主义语境下的中国知识界乃至中国社会取得一定的话语权,要“感谢”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广泛而急剧的社会分化。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公平缺失,对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生活景况的冲击,使被自由派知识分子奉为金科玉律的经典观念,遭到了来自多数社会成员的越来越多的质疑。于是一批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乘势而起,他们为“弱势群体”代言,抨击市场弊端,重提阶级、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挑战自由主义关于人的自由与普遍主义的经典诉求。新左派就这样形成的。

与中国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言路相比,当代中国的“新左派”成分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毛式平等主义者,强调平等的最高价值,对毛泽东、文革和改革等问题有很多重新考量。二是自称为自由主义左翼,以甘阳、王绍光为代表,前者强调以大众民主奠基政治成熟,后者强调以国家强大推动民主建设。三是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有识之士,汪晖、崔之元等为代表,在全球化时代力主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毅然捍卫“批判思想”的锋芒。

以上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讨论政治问题的四种思潮以及由此发生的三次大的争论。做个简单小结,代表个人看法,不是很准确。

如果说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巨人,偶尔有一点感冒。各种思潮不请自来,申请当大夫,并开出了药方,那么

——新保守主义开出的是板蓝根,不太好吃也不太好看,但是治中国人的病还是挺管用的,所以新保守主义是不可爱但却可行的药方。

——新自由主义开的是抗生素,而且是糖衣包着的。这个药效用很大也很好看,但是从对症下药来看,用这付药略显超前,吃完以后可能会有后遗症,所以自由主义是可爱但不可行的药方。

——新左派开出的是脑白金,这是保健品,很不错,好吃好看,而且怀旧。有些时候,有些症状,吃了这付药是管用的,但如果脑白金打出广告说能让人活回30年前去,那就不太可信了。

——民族主义开出的药方是老白干、二锅头。他们认为中国不是有病的问题,而是中国长大了,精神头不够的问题。喝了老白干,酒壮英雄胆就能上山打虎了。老白干喝完了会兴奋会勇敢,但是喝多了会干出傻事,酒醒了之后会追悔莫及。

二、面对政治思潮的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有何因应之策?

古今中外,任何政权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任何统治者都会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搞一些“篝火狐鸣鱼腹丹书”、“三统”、“五德”之类的君权神授论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手段无外乎文武两途。武的手段比较出名的人物是秦始皇,大搞焚书坑儒。但是效果不好,唐朝有个知识分子还写诗讽刺这位“祖龙”: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后来者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提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方面,保持文字狱等高压政策,肉体上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开科取士,通过“高考”指挥棒,牵动读书人的思想;设馆编书,通过掌握“审查权”销毁对统治者不利的思想。比如,清朝编了四库全书,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

当前,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是在历史竞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党的指导思想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的过程。具体来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其意识形态要经历一个从分裂转向整合、从激进转向保守、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批判转向指导的过程。

1、从分裂转向整合革命党为了“革”当权者的“命”,首先要找到当权阶层的反对群体作为依靠的力量,因此,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区分意识,倾向于把社会划分为对立的人群。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是以贵贱来划分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孙中山推动民主主义革命,最初是以民族来动员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一旦革命成功,革命者变成了执政党,社会中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其治下的子民,那么意识形态就要代表所有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成功者,都会从原来“斗地主”的热情中退回来,声明自己“受命于天”、“抚育万民”;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也不再提“驱除鞑虏”的口号,反而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号召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都是顺应时势的正确之举。

我们党在革命阶段,首要任务是要明确自己的依靠力量,找到敌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革命时期,严格区分贫农、富农、地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些成分,是需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在获得政权,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后,继续按照成份区分人群,就会造成政权依靠力量的减少。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上极“左”思潮盛行,在政策层面坚持区分出身和成份,先是分出了“黑五类”,接着又扩大为“黑七类”,最后变成了“黑九类”,知识分子“有幸”忝列其中,成为臭老九。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被看作敌人专政起来了,那么谁来维护政权呢?谁来建设国家呢?

从文革的阴影走出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开始后,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大革命的队伍,扩大政权的依靠力量。老干部复出,右派摘帽,知识分子迎来科学的春天,这样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在意识形态上,党的理论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把党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扩展为两个先锋队,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从激进转向保守

激进与保守,是意识形态坐标中的两个不同方向。革命,作为一种暴力改变现状的活动,从来都是和激进主义结缘的。但是革命党一旦成为执政党,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秩序、延续传统、崇尚和谐,保守主义思潮就有了用武之地。

卢梭的思想是典型的激进主义。在和平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思想家的卢梭显然不受人们的欢迎。1778年,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卢梭在街上被马车撞倒,继而被野狗扑伤。报纸将标题写成“卢梭被狗践踏”,贬损之意毫不掩饰。然而,革命在一步步走近。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渴望变革的群众呼声,排斥了保守与理性,呼唤着激情与反抗。卢梭的思想地位迅速发生变化。1791年,国民公会投票给卢梭树立雕像。吉昂内斯看准时机,说卢梭正在成为大革命的象征。很快,对卢梭的崇拜成为社会的潮流。后来的历史大家很熟悉了,吉伦特派执政,把卢梭思想从民间思潮上升为国家统治;雅各宾派执政,把卢梭思想从政权合法性基础变成指导一切的天条。罗伯斯比尔自命为卢梭的信徒,呼之为“圣人”,他的著名的宣言——我就是人民,来自于卢梭的公意理论。

以激进主义号召革命是成功的,但是在执政后坚持激进主义就会出现问题。卢梭的思想辉煌于罗伯斯比尔,倒塌于罗伯斯比尔。在公意理论指引下,人民的意志可以超越任何法律与制度,而罗伯斯庇尔,这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人民的化身,他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要在这种意志之下重建一个新的社会道德,要改造人心。这样的逻辑下,需要肃清人民的敌人,不可避免疯狂的屠杀。从敌人开始(封建势力),到朋友(比如吉伦特派),到自己人(如丹东),直到自己,罗伯斯比尔也登上了断头台。

如何能保住革命的果实,不重蹈罗伯斯比尔的覆辙呢?很多思想家进行了反思。包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柏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还有专门研究革命的布林顿的《革命的分析》。他们的结论不一,但是都有一条就是革命到掌权,都要经历一个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型。布灵顿的研究最有意思,他通过比较美、英、俄、法四国的革命,概括了革命的四个阶段,即旧制度的垮台、温和派统治时期、激进派统治时期和热月反动。而热月反动阶段,正是意识形态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型时期。

从激进到保守,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对待财产权的态度。革命党历来是主张“均贫富”的,因为这样对贫苦的大多数来说是有号召力的。但是一旦获得了政权,还以随意剥夺财产权为常态,就会失去人心。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家都没有恒产了,心就会随风摇摆了。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是我们党执政意识的一次重要提升。

3、从封闭转向开放

意识形态有一个边界问题。这是坚定革命信念的需要,也是保证组织战斗力的需要。只有严格坚守底线,才能分清敌我,才能巩固好阵地,才能坚定必胜的信心。在革命年代,我们经常听到“划清界限”这样的术语,可以说明意识形态的封闭性。从思想、认识、感情、行为上划清界限,既是意识形态封闭性的逻辑结果,又含有实际的组织功能。既是对所有人“道德净化”的普遍要求,更是对家庭出身有问题者的绝对命令。对革命者来说,这是世界观改造的入门主课。

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封闭要求逐步降低。毕竟社会实践是发展的,社会生活是多样的。执政党如果坚持把意识形态固定在条条框框内,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脱离群众。苏共在执政以来,对意识形态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过度监控书报文献信息的传播;二是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对文献信息、新闻书报的传播和出版实行适度的监督、控制,一般来说是必要的;对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显得尤其重要一些。问题在于苏共把这些“临时性的紧急措施”长期化、固定化。而且到斯大林时期,不仅把这些更加严厉的措施指向社会,还进一步指向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反对派”。这种政策不仅造成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封闭性,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另一特点,即意识形态的极端脆弱性。其结果,不仅是在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中造成了极端僵化的理论教条,无力同现代世界的各种理论思潮进行交锋,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极端封闭的意识形态“温室”环境中培养“理论队伍”的,因而又造成了“思想精英”的弱不禁风。

从封闭走向开放,我们党做得要比苏共好。尽管历史上我们也有过“左”的教训,但是总体上我们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更是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襟,吸收非主流思潮的合理观点。比如,在经济政策上,吸收了很多自由主义的主张;在社会政策中,注重新左派提出的合理诉求;在对外政策上,充分考虑民族主义的呼声。

4、从批判转向指导

这一转变意味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执政党在对待党外思潮的方式方法上有所调整。

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是诸多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政治方案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学说处在同等的竞争位置,这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对其他思潮采取批判的斗争策略。我们翻开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一篇著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翻开第二卷,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在野”的思潮,其最初是以批判旧有思潮的姿态横空出世的。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依然存在,只不过侧重点由理论转向实践(理论批判的任务已经由马恩完成)。翻开毛选,可以看到若干以“反对”作标题的篇目,反对本本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投降活动、反对党八股等等。

从领导革命到执掌政权,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对待党外思潮特别是异见上,是否还要保持批判、斗争到底的态度呢?答案是:要根据执政地位的巩固情况和执政任务的转变情况。一般来说,执政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宜将剩勇追穷寇”,继续执行斗争政策。但是,随着执政地位的完全确立,就不宜再把以批判为导向、以运动为方式的意识形态政策进行到底了,而是应该在策略上做出调整。原因有二:一是不容易控制结果。党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优势。继续坚持批判运动,容易扩大化,错杀无辜,伤及同志。这在反右、四清等运动中都有实证。二是容易被敌对意识形态利用。当我方占据绝对优势,而敌人不成气候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高声大喊:敌人,你出来,我和你单挑!你说这是抬举了敌人呢,还是抬举了自己?我看是降低了作为执政党的身份。别忘了,我们可不再是当年和各种思潮挤在同一条河里争上游的队伍,我们已经上岸了,应该担当起裁判的角色。

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政策上实现从批判向指导的转变。最近,《六个“为什么”》出版,在第一篇里区分了指导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不同层次,我觉得很好、很高。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排斥指导思想的一元;既要坚持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突出出来。

如何进行指导呢?这是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我觉得,至少有三点是要注意的。

一是要有超然的姿态,不要轻易陷入争论,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的“对方辩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不争论”,最近又提出“不折腾”,这都是高明之举。反正政权在我手里,时间和实践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我手里,那就先干起来,用事实说话吧。

二是要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加入。对裁判来说,是希望一个人参赛呢,还是希望百舸争流?答案肯定是后者。意识形态政策,也是如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又可以突出“裁判”的重要性。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其处于被打击的地下状态,但是,却最出现了89年的**;90年以来,自由主义登堂入室、广为言说,为什么反而没有形成挑战政权的声势和行动呢?我觉得,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新左派等多种思潮的兴起功不可没。思潮多了,更多的会变成学术之争;涉及实践,大家都会谨慎。

三是要善于设置比赛科目。其实就是要掌握话语权。社会上讨论什么,大家关心什么,不能由着各种非主流思潮兴风作浪。思潮的内容我们可以不干涉,但是思潮讨论什么题目,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有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对此有认识,他说:“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最近几年,我们党牢牢掌握话语权,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适时提出了政治文明、科学发展、共享改革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等课题,都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三、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共青团是做第一件难事的,我们的提法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团员、教育青年。把这项工作做好可不容易,尤其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样的新形势下。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但是个人觉得,做好这项工作,其实忽略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一对一的影响与说服。

我们做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练就以平等的姿态、面对面的影响青年、说服青年的能力。青年有独特的视角,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我们影响青年,不能直接要求他们信仰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先从基本理念开始,通过启发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以我在大学里工作的体会,首先有三个基本理念需要引导青年树立。

1.政治价值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

无论哪一种思潮,都有其核心的追求目标,哲学上称之为终极关怀或者核心价值。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多种逻辑,很难截然分出孰优孰劣。比如,哲学上讨论真善美的问题,殊不知真善美是很难统一到一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好朋友得了绝症,你告诉他真相呢,他会很痛苦,显然不是“善”;你要是编个善意的谎言呢,显然又违悖了“真”;想要两全其美,往往很难的。政治理念也是如此,比如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几个口号,自由、平等、民主,互相之间也是矛盾的。追求自由,那么人因为禀赋各异,就会出现贫富贵贱的差别,势必造成不平等;如果要求平等,都吃大锅饭,就会限制相当一部分有特长、有积极性的人的自由;民主也是这样,少数服从多数是个基本原则,这本身就是对少数人自由的一种限制,位列“希腊三贤”之首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以绝对民主的方式被判决死刑的,其罪名不过是“不敬神”与“蛊惑青年”,这种悲剧和专制制度下因“莫须有”而被杀的岳飞相差不多。

西方自由主义者在推介自己主张的时候,经常强调普世价值。这一招是很高明的。他不说政治主张,而是先把自己的主张打扮成绝对真理,受其教化的人就只有接受了。上个世纪苏东剧变后,法兰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时,没有剩下任何意识形态竞争对手,可以挑战自由民主主义。”然而,世界并没有目睹一场转变。多数俄罗斯人看来对专制统治都是满意的。后面这一句反驳福山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美国人罗伯特·卡根总结的。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呢?我认为只有相对于一个时期的共同价值。比如,“民主”并不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的共识,在这个词出现的2500多年里,有22“民主”是作为非褒义词存在的,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18世纪之前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民主制度是将统治权交到道德败坏、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暴民手中。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民主制并不是普世价值观念,君主制才是普世价值观念。又如“平等”,在中世纪及以前,也不是普世价值观念,不平等才是普世价值观念。中国孔夫子的“君臣父子”思想,近代辜鸿铭老夫子的“茶杯茶壶”理论,自不必多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也普遍认为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连在等级阶梯上处在下层的人都这么认为。柏克是自由主义的宗师,他就认为,“天赋平等是一种社会虚构,等级差别才是‘习惯的社会纪律’”,“挟着对平等的过分热爱和仅仅是少数人的胜利,不可避免地把法国导向民主政体,那便是一种在许多方面有似于专制政府的政府”,故“完美的民主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事”。这些话白纸黑字的写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反思录》里。

总之,普世价值的概念是人给定的,定义权比普世价值本身更重要。今天,某些人利用普世价值,把普世价值作为大棒,把传播普世价值当成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目的在于铲除异教徒。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看起来,像是学术之争,名誉之争,事实上,这是在复杂国际背景下,一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谁来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不了话语权,你就没理,就只有被动地挨骂。

2.政治制度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区分政治制度,大家会习惯性地想到民主与专制这两个维度。其实,严格地从政治学上讲,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范畴。民主作为一种“合法的多数人统治”形式,其对应的是“合法的少数人”统治(贵族制)和“合法的一个人”统治(君主制);当然,还有“不合法的多数人统治”(极端民主制)、“不合法的少数人统治”(寡头制)和“不合法的一个人统治”(僭主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也有可能是专制的,比如极端民主制,就是一种暴民政治。但是现在,民主、专制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这两个词语身上的褒贬色彩也几乎成了定论。民主享有巨大的道德优势,无人敢撄其锋,专制则为人们所厌恶和唾弃。其实,简单地作这种二元划分,粗暴地评定优劣,都是不理性、不科学的。

去年四月,当中国和法国由于西藏问题而发生冲突时,法国电视台组织了一场辩论,邀请旅居法国的华人学者参与。然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和西藏毫无关联,而是:中国是民主还是专制。这种安排可以使我们明白其中的三层含义。第一,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二者必选其一。第二,西方是民主的,你们中国未定。第三,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只要中国承认了是专制国家,那就是邪恶的代名词。无论你怎样为自己辩护,都是站不住脚的。这完全是一种辩论上的诡计和舆论上的陷阱。就像推销员到了一个世代不知道穿鞋的小岛上卖鞋一样,他如果问岛上居民是穿鞋好还是不穿鞋好,无论岛上居民如何回答,只要承认这是个问题,就意味着推销员成功了。

二战结束后,全球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外,还有另外三种制度:法西斯主义(葡萄牙和西班牙)、军事独裁政权(韩国、台湾、印尼)、政教合一的封建王室政权(沙特、科威科)。论先进性,这三种制度都远远无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比。特别是造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灾难的法西斯制度。然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却与这三种制度结盟,对抗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制度的先进与邪恶与否,并不是西方判断的标准。冷战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标准的西方民主制度,但是根据西方的需要,它们还是被贴上专制或独裁国家的标签。去年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德国发表“新铁幕”演讲,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反美国家贴上独裁的标签,就是鲜活案例。显然,是否反对一种制度和政权,决定一切的仍然不是制度本身。

那么如何对一国的具体政治制度进行评价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适合,要用事实说话,用国情来分析。世界上“民主”的发达国家有很多,但是,夸张点说,这些“很多”的国家用手指头就能数得清,不过是美国、日本、欧洲而已。世界上更多的是“民主的”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民主的落后国家,其数量必须会200以内的加减法才能算得清楚。这些国家拥有“民主”这个东西,但却没有饭吃,没有地位。

如果我们放弃对一种制度意识形态化的做法,而是以一个制度是否适合和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作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现行制度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好、最成功的制度。短短的三十年,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强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总金额超过g8集团总和)、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中国是美国主要的借债对象)。在现在进行时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堪称一支独秀。特别值的一提的是,所有采用和中国不同转轨方式的东欧国家,其整体表现都远逊于中国。

在讨论政治制度问题上,我们不能轻易掉进西方价值体系所设定的框框中,否则从辩论的一开始我们就失去了道德优势。民主与专制,本身就不是对立的范畴;孰优孰劣,更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跳进这个辩论的陷阱,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而不在乎谁和以谁的名义给中国贴什么标签。

3.政治行为没有完全自由的,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这种认识,让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牢固树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是89刚过去。北大有一位校领导就**问题作过一个报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几个特点。其中一条就是大学生的使命感强,责任感差。我听了深以为然。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经常放到一起讲,但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区别还是很大的。主要有两条。

第一,使命都是管长远的,责任却是在眼前的。使命都是和历史和未来相关联的,而且离现在越远,那么使命感会越强。儒学里面有个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朝的大家张载(字横渠)说的,被后来的所有儒生奉为理想。这就是典型的使命,上诉往圣,开启万世。使命感是很容易在学习中建立的。念过书的人应该都有相似的经历。看到中国历史如此悠久,汉朝威震四方,唐朝席卷中北亚,这种大国的光荣感油然而生,对比现在,有差距阿,那么怎么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呗,一说起来、想起来就热血沸腾,历史使命感就这样形成了。但是真要干起来,现实问题就来了。大学毕业了,国家需要你去援藏,我想这时候考虑到历史光荣的就少了,更多的可能会想高原反应怎么样啊,我的身体行不行啊,多长时间啊,等等。所以使命要实现,必须面对现实。使命是远大的,实现使命的过程是具体的。

第二,承担使命的人不必承担行为的后果,而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承担行为的后果。德国有个和马克思齐名的思想家,叫马克斯·韦伯。他举出工团主义者的例子,来说明信念伦理,也就是使命,是不考虑后果的:“你可以向一个衷心服膺信念伦理的工团主义者证明,他的行为后果,将是使反动的机会增加,使他的阶级受到更多的镇压,从而阻碍它的崛起。但你不可能对他有丝毫触动。如果由纯洁的信念所引起的行为,导致了罪恶的后果,那么,在这个行动者看来,罪责并不在他,而在于这个世界,在于人们的愚蠢,或者,在于上帝的意志让它如此。”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适合所有信奉信仰伦理的使命承担者,比如,基地组织成员,孟买恐怖袭击者,当年的纳粹分子,以及民粹主义者,等等。

青年学生看书的时间多,经历社会的实践少。在他们头脑中装进了很多的理论、模型,都是理想化的,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没有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具体性。当他们用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去衡量现实问题时,不满就出现了,批判就开始了,愤青就这样炼成的。89之后,有相当的一批青年不理解,他们质问:我们是爱国的,我们上街也是为了爱国,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爱国有罪么?这种困惑,本质上来源于大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是的,爱国是无罪的,但是爱国一旦变成了行动,就必须要考虑行动的后果。放到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爱国行动都是不被指责的,因为它在道义上崇高;但是放到具体的社会现实中,爱国行动却不得不承担它的后果。义和拳运动中同时向11个国家宣战的轰轰烈烈,伴随着八国联军的凶恶反扑和神州大地的生灵涂炭;59大游行中砸了美国大使馆的窗户,事后是政府买单来重新装修。

着眼于此,我们在做引导青年的工作中,一定要告诉他们使命和责任的区别,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的界限,政治参与和政治后果的关联。政治是天下之公器,参与政治活动,使命感固然重要,责任感却是万万不可少的。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告诫那些想成为政治家的人,一定要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热情是一种对“踏实的理想”的热情献身、对掌管这理想的善神或魔神的热情归依;但仅有热情是不足的,“政治家不在于热情本身,而是要在用热情来追求某一项踏实的理想之同时,引对这个目标的责任为自己行为的最终指针。”因此,政治家需要具备最重要的心理特质:判断力,也就是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保持对人和事的距离。韦伯实际上指出了政治家应该实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统一。韦伯的这些话,也值得我们向青年,特别是没有走出校园的青年,去广为传播。

已经超出了规定的时间,该结束了。以上向大家汇报了四种思潮、三次争论,四个“转向”、三个理念,其中有很多是一孔之见,很不成熟。这两个“三和四”,可以概括如下:我鼓足勇气在这里说三道四,但是很可能讲得不三不四。诚恳地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载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思潮读书笔记(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

    饶雪漫作品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过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近日在学生的介绍下读了80后作家饶雪漫的《斗鱼》。 《斗鱼》并不是小说,而是饶雪漫夏令营以后变成的一本小书。饶雪漫的......

    读书笔记

    四年级下册学生语文读书笔记我的读书经历 如果把知识比作花朵,那书籍就是深扎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识比作酒瓶,那书就是甘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识比作夜空,那书籍就是那颗耀眼的......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在年前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孙校长为了给老师们充充电,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论语》,这与我上学时《论语》的理解又大相径庭。上学时学《论语》主要是......

    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在书香中顿悟、提高、升华 林佳荣 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我曾经有过没日没夜读书的经历。那时,为了读完一本小说,我常常手里端着饭碗,而眼睛却紧紧的盯着书本;有时晚上......

    读书笔记

    《无快乐的经济》——读书笔记 作者:提勃尔·西托夫斯基(1910—2002)出生于匈牙利,最早在布达佩斯学习法律,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935年,西托夫斯基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在当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进这些改变的,就是科技。而这些改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又在我们预料之外?......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凯文•凯利 【关于本书】 【主要内容】 一、科技有偏好 二、如何理解必然趋势 三、基本结构 第1期,"形成"。 第2期,"知化"。 第3期,"流动”。 第4期,"屏读”。 第5期,"使......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从接受师范教育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就常常不绝于耳,此次暑假,我更是趁兴拜读了他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尽管书中所写年代的教育与如今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