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社2004年3月第一版
第二篇:让地理走进生活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2016 年秋季学期初2019级地理学科课时训练 ____班 姓名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表示水,用()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表示冰川,用()表示山地沙漠。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18.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莽莽沙海里,__________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__________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__________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第三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游台、盂城驿、奎楼、明清一条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二年级《老人与小孩》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上课铃一响,我就扮成一位老人,手拄拐棍,戴着花白胡须,弓着腰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时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老爷爷、老太太、小孩子走路,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再如:在教一年级《玩泥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展销会。b、“卖泥塑作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c、“买泥塑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d、比比谁的泥塑作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关注生活中的大事,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素材引入课堂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支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以“卫生、饮食安全;防疾病、保健康;家庭居住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健康安全、从我做起”绘画设计教学活动。借绘画设计活动,突出学生对主题的重视与理解。这些主题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防非典方面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环境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要求学生对这些主题内容进行选择与具体、细化。运用绘画语言,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注重体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在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上,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直接、更易于沟通的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主题设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体验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讲卫生、改陋习、防疾病、保安全的自觉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如:当我国“神舟”六号成功上天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大事,在教授《看新闻,画新闻》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六号的新闻资料、图片及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个人资料与报道。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探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新闻。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召开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剪纸、绘画、彩塑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奥运福娃。这样不光扩展了学科领域,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关注社会的热点,为画好新闻,搜集好素材架起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无形桥梁。
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新花布 新衣服》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再如让学生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的会场,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与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设计服装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时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例如:《头饰》一课,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又如:《美丽的花边》,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卞龙余,小学美术高级教师,自1997年从教至今,先后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美术报》、《音体美报》、《教育新视窗》等报刊杂志发表。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