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

时间:2019-05-13 19: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

第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1005班 郭文浪)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尽管朝代推移,总体而言格调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传统民居布局也非常的广泛,种类也高达四十余种可分划为七大类型七大类型中又可以分化出多种小类型。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很具有意义的,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族特征以及存在意义。当代城市的发展和传统民居的冲突,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居;地域;建筑形态;历史;特点;分类

21世纪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给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1、名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名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1)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

(3)强伦理性的可继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

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四、传统民居的结构及分类

木构架建筑体系

散屋式住宅:南方、北方

庭院式住宅:合院式(北方):北京、东北、晋陕、新疆

厅井式(南方):浙江、安徽、闽粤、云南

木构架延展体系:土楼民居、干阑民居

木构架变体体系(密肋平顶木构架):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房

非木构架建筑体系:窑洞民居、毡房民居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五、总结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

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列举:陈志华、《诸葛村乡土建筑》

李秋香 《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

李玉祥 《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

《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林家书 《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丁俊清 《中国居住文化》

第二篇: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内涵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以西安民居为例

班级: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研0701 姓名:刘启泓 学号:0741040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本文以西安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生态优化;文化因子

1、前言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专家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因此更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建筑设计道路。

本文仅以西安地区的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2、中国传统民居孕育的“生态优化”理念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肌理,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这一思想反映到古代建筑上,就在于择地造屋,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建造居室等。《周易》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民居的择地建家很讲究在自然环境中的落位,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中国民居的选址,基本上是按照“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所谓“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阴宅房心集》)。而通过建筑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使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来实现。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为:“夫宅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内经》),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阴阳法则备受推崇。首先,院落外“实”内“虚”,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空间组合依据“门堂之制”,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门堂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东西厢房的配置是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在这种阴阳全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它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中国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它们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炼,在小中见大,假中有真,近有透远,达到了多方胜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现了中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中国民居生态精神又一表现是中国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的特点,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国民居中还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3、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的文化取向

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可以看到,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上来。另外,道家提倡亲近自然、崇尚个性,对居住文化影响深远,为此,中国传统特色的住宅每每倡导一种朴实、内敛、人性化的居住模式。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常赋予人们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与内外空间的处理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居的地方特色。例如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和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除极少量的明代民居建筑外,以清朝及民国时期建筑为主,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西安市古民居不仅承载着先人对建筑、天文、哲学、人伦、政治等诸方面的理解和思索,也记录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从而积淀为古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是以“家”的概念作为基础展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转化为美的意识,从而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可以说,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体现在其空间格局上具有明确的轴线,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为礼仪性建筑。建筑与情景的紧密关联在传统建筑空间的精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厅堂、居室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的井然秩序,而花园则力求“自然”,追求轻松自在,总之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表述着不同的气氛。西安民居的宅院一般为“一正两厢”的组合形式,按南北纵轴线对称构筑房屋和院落。所谓“一正”,指正房,为家内长者、尊者所居之处,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家内晚辈的住处,建筑规模与装饰皆在正房之下。在正房的左右,有另筑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使用。正房平面布局彩用“一明两暗”的基本形,即以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红白事等活动之用,暗间为卧室。西安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

西安民居都具有突出的门楼,门楼上端的正中间具雕刻精细的匾额。从匾额的镌字中可以看出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信仰。门楼最富特色的是砖雕。砖雕花嵌装在门楼两侧砖墙上方的弯曲部分,俗称“鹅颈”的地方。鹅颈下也设置砖雕花,从上到下作垂柱状。刻花部分呈方形结构,三面外露,后面靠墙,六个角边都用砖刻的竹节边将主题框起来,好象画框一样。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如意。屋顶式样以硬山顶居多,屋脊常用青瓦竖侧砌筑,脊尾有吻兽。影壁常布置在大门入口处,挡住街道对宅内的视线干扰,以增强居室的封闭性。封面以浮雕花饰为主,有的亦雕刻吉祥文字,随着光影的变幻,壁面的浮雕亦幻化出丰富的质感。位于西安闹市区兴隆巷42号的高家大院。原是中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易俗社创始人之一高培支的旧居,修于清朝末年,大院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厦房,具有典型陕西民居特色,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房,二道门为三开门,即正门带两个偏门,门楼砖雕精美,除花鸟竹木之外,“平为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与白纸窗棂相映成趣。

西安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通过组合变化,其各部建筑空间关系,既能满足生活使用要求,又能创造不同情趣和丰富多变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狭长的庭院中,不去考虑扩大空间效果,势必造成呆板、封闭、无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西安地区民居,巧用檐廊、透花窗格等使空间相互渗透,在檐廊和花窗中、组织多种外观精巧,内容丰富的图案,使狭窄的四合院,处于淡雅、玲珑剔透的木装修之中。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内外空间互相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和扩大空间的效果。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楼、窗等,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和涵义。思想的物化,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也是内在人生哲理的具体显现。门楼反映整个住宅的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窗大小、式样、或窗棂花纹、工艺反映人民的喜好和审美情趣。影壁、烟囟、柱头、柱础、屋脊、房屋的边脚和墙顶,门钹、门窗框的线脚,都充满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色彩。

民居陈设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的陈设一般都直接来自生活的物件,竹草编制的室内装修、床龛和陈设,家具和生活用具,无处不在表现着独具生活情趣和传统工艺文化。

3、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居住建筑设计中创造性继承的探讨。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作者认为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种弊病,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一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在外在形象的重围之中,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这种危害是明显的。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使建筑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筑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带来建筑内涵的贫乏。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建筑设计者如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突破形的束缚,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文化的“意象”。

第三篇:传统民居

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21世纪建筑材料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农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建筑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冲击下,为形式而形式思想潮流下,给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分类和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约的化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账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用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庭院式民居既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三间为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动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具体分为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三)、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承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传统民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初。形制、布局、结构随着地域、时间的不同形式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我国民居建筑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礼制、生产力等社会状况的浓缩反映,具有浓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一些传统民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值得今天继续研究、传承和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 住宅。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民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居形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将底层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此种住宅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高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窑洞节省了建筑成本且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从我国传统民居住宅来看,大部分民居都是就地理环境的特点就势建造。传统民居蕴含的建筑艺术、环境特点、空间布局、居住方式、村镇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交通设计系统,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和生态特点。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本文主要指保存完好的民居)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为不易。那么,对民居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是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障。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因为盲目地追求现代和繁华,大批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大容积率的高楼。于是,原有的历史文脉丧失殆尽,城市面貌趋于一致。为了拓展传统民居村落的旅游业,开发商在古建筑群周边或内部大量兴建服务性建筑,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缺少深入的规划设计,没有整体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为了私利,也把古宅随意改造成商店或旅馆,破坏了古民居的结构和原始功能。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始状态,科学发展旅游对健全立法提出新要求,对传统民居的管理模式、宣传模式提出新要求,也对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有很多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古民居,要注意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被逐渐破坏,从而导致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第一,成立专业的民居调查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发现和统计工作,对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构建详实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文物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展开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把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供老百姓监督和保护。第二,我们对古民居要如实地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我们必须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明确积极的保护观念,吸取文化精髓,依托地域特点建立与本土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实地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四、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传统民居是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人们渴望传统民居中和谐的生活方式,渴望从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逃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在我国民居的居住形态上看,庭院空间成为古民居中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院落形成了内向型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它的表象是一种围合空间,但向内却留给居民一个交往空间,促进合院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自然的围合开放,公共与私密空间借助庭院达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比现代住宅我们不难看到单栋独门的设计虽然保障了一定的生活私密性却降低了邻里感情。为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庭院应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增加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减少建筑中的隔阂感,使建筑亲近自然,避免住宅区中出门不认识的尴尬局面发生。在北京的SOHO 现代城中,设计师有效地使用了民居中的庭院概念,在现代的都市中再现了合院的人居方式,提出“空中四合院”的概念。

第四篇: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包含了建筑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文化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四合院建筑

它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陕北,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 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 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

陕北窑洞

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现在一般农户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样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

也称高脚房屋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洪的曼景兰村寨己出现了许多砖石、水泥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杆栏式建筑,杆栏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南省内的出土文物已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云南杆栏式建筑的真实风貌。至今,在中国南方,除傣族外,还有许多其它少数民族也是居住这种杆栏式建筑的房屋。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

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建筑特点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八卦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第五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专业班级:商秘2班学号: 201102023202姓名:陈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我见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社会道德的失衡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我们不禁要反省传统的伦理道德哪里去了呢?

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阶级与社会所限制的道德旧识,但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人类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伦理道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其中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大美德。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2011年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这就是“仁爱”精神啊!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

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诚信关乎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追求物质化的社会中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到这种现象。繁华的大街上,清洁工人永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永远有人在乱扔纸屑果皮;交通岗亭中的民警也永远不能休息,因为永远会有人乱穿马路,会有人闯红灯。这儿不是垃圾场,这儿也不是落后的地区,可为什么人们的素质却如此„„古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都到哪里去了呢?随着改革开放,许多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很多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到了国外,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可许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秩序,大声喧哗,吸烟、随手扔垃圾,如入无人之境。看到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会怎样想象我们的国家?伦理道德是我们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到仁爱、诚实、德行统一、知行统一、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下载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浅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

    【热门】中国传统作文(大全)

    【热门】中国传统作文四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作......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选合集)

    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在孔子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学校里,课本用的是孔子收集和整理的各种典籍,他们是( 《诗》《书》《礼》《乐》《易》《春......

    【推荐】中国传统作文[范文模版]

    【推荐】中国传统作文四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描述: 《中国传统相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曲艺之乡天津录制完成,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声名家通力合作,收录了包括马志明、魏文亮、苏文茂、于宝林......

    7.中国传统汇总

    中国传统 1.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手工业技术专著是( 4 )。 (1)《周易》 (2)《营造法式》 (3)《工部工程做法则例》(4)《考工记》 2.封闭的里坊制度是以前城市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自何时开始......

    中国传统礼仪

     中国传统礼仪 展羽 2009-02-26 19:55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