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在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是理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适应这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提高认识、转换角色,学习原著、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了大体的了解。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与中学教学侧重点不同、层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重复,且理论系统性不强,给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在1994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方案”的专题化教学新体系,增加了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此项教改曾获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奖,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框架的限制,一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二则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功能。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限制了“两课”教育的政治功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从目标、内容及结构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分开来,系统地讲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能培养学生应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史实,大学讲理论”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邓小平理论课程开设以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如不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从理论体系上看,缺乏理论的延续性、系统性,也无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的协调统一及渊源衔接关系,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断线状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坚持邓小平理论,便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报告,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阅读书籍的偏颇性,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开设毛泽东忍想概论课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一个是科学文化教育。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经济实力,国际实力需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缺乏这些内容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学生在通过小学、中
学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着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状况,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本身就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在沿着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学习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同时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便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加上毛泽东有关方法论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阐述,必将对学生掌握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辨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相比,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教学中“深人浅出”。在我校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中,有来自历史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科的限制,很难脱离历史思维的模式;在加上中国革命史教学为了避免与中学教学的重复,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历史知识的阐述,忽略理论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缺乏学习理论的动力,不乐于理论钻研,存在理论修养不足的状况。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读体现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集》,以及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著。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涉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系统,理解也比较肤浅,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代表作的阅读、钻研,熟练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毛泽东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性,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上好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需要从一脉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只有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承前启后性,才能在教学中讲透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认真研究党的有关历史文件
包括自党建立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研室青年教师较多,由于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历经“文革”、改革开放时期,由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丰富,理论功底较深,科研教学能力较强。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优化教学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渴
望理论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充满疑惑,渴望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却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思想中的难点、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理论的动力,有动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毛泽东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毛泽东在这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其中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课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说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归纳出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由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能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理论逻辑结构为经,史实为纬,精心组织教学
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思想得以中国化的土壤。这决定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与中国革命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毛泽东思想概论偏重理论,中国革命史偏重史实,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为了真实反映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应以理论内容本身的要求为主,史实为辅。如讲授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灵魂,都要以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构为经,以若干史实为纬,既突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又突出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实践性,但要注意史实材料的引用是为了服从理论的讲述而不能冲淡理论的主题。
(三)突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注重与邓小平理论课的街接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于马列主义。这是“两课”体系设置的一条主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应该突出的内容口.如何突出,必须在有关章节中阐明它的一脉相承,如讲统一战线,既要讲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又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为此,我们在备课中特别注意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不同点,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这样做一则体现两个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二则为邓小平理论课的开设打好基础。
(四)认真组织学生学原著,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毛泽东曾经说过,大学的教学要师生一起研究,一起商量,主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极好方式。要让学生对讨论的主题感兴趣,一定要通过调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命题,或者由学生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选编一部分毛泽东思想的代表著作让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讨论的主题写小论文,作为平时的成绩进行考核。讨论课要求学生脱稿上台发言,凡上台发言的学生都以一次成绩优秀进人平时考核。这种作法既不增加大学生的工作量又不占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学生在阅读毛泽东思想原著的同时,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通过与伟人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要求学生脱稿发言,对大一的学生确实是一次考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又体现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讨论课的成功与教师的精心组织分不开,教师要积极引导,及时解答,对不能解答的如实承认,这种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一轮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由于我们主观上重视中国革命史向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转换,精心准备,群策群力,从总体上看,教学效果是好的,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正如学生所说:“没有实事求是,没有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完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不仅为更好地学习邓小平理论打好了基础,还将势必影响到我的一全。”资料来源:大学生专业学习网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作业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后感
学院:电光学院姓名:闫康俊学号:1004220241指导老师:唐恒照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总括了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表的著述,主要包括了对国内各阶层革命性的探讨,红色革命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分析,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特点总结,中国内战形式的剖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实践论与矛盾论等哲学理论的讲述。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1924年国民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这篇文章。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当时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最后将这些阶级划分为革命可团结的朋友,革命的敌人两部分。在本文中毛泽东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附庸于帝国主义,代表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是我党必须坚决反对和斗争的;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的阶级,他们反对以阶级斗争学说解释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同时他们反对国民党联俄和容纳共产党及左派分子,因此这个阶级也不是我党当时可团结的朋友;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要远远好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数量众多,且倾向于革命,一旦战时,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小资产阶级也会被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是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两个阶级在中国数量最为庞大,其深受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有着近乎完全的革命性,其中尤以工人农民为代表;游民无产者,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这一批人勇敢奋斗,如引导得法,亦可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后,毛泽东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毛泽东还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读后感。
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白色恐怖,一些红色根据地的同志对革命前途或感到悲观或觉得渺茫。在此背景下,毛泽东与1928年10月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指出当时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我们的革命敌人依然存在,因此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的革命仍需进行。
在本文中,毛泽东客观的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过存在一方面得益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影响,一方面也因为代表不同利益的军阀之间互相倾轧,不能完全意义上听从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剿匪”行动。他提出我党我军要利用这些军阀之间的斗争,军阀互战时我们有策略地扩张,军阀和平时我们要收缩兵力,集中优势应对围剿。同时毛泽东指出了军事根据地的经济问题,提出要发展根据地的经济,以应对国民党的封锁,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这些策略使得红色政权的根据地能够在一次次的围剿打败敌人,保护革命果实。
三、《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读后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这样一个全面抗战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毛泽东发表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
“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有待于我们宣传、鼓动和组织的工作。资产阶级抗日派的和我们建立同盟,也还待我们的进一步工作。”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指出在抗战中我们的中坚力量依然是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我们要团结他们动员他们走向抗日的战线,同时他也指出在中华民族收到日寇入侵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我党不能沉迷旧见,此时应该抛弃前嫌,与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建立同盟关系,共同抗击侵略者。
“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这是毛泽东在本文中提出的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论述。他指出依靠一党一军的抗日战争必然会失败,只有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号召全民抗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应对日寇的入侵,最终打败敌人。历史证明这样的决策是成功的。
四、《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发表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马克思哲学分析。在本文中,毛泽东批评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等错误认知,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求知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在这段文字中深刻的剖析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因行定知,先知后行,再以行验知的知行统一观念,并将这种观念成功地移接到党的领导,军事斗争,土地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全套丛书一共分为四卷,限于时间,本人只能选取其中的第一卷去阅读,并做简要的读书摘要与观后感。时间仓促,认知有限,本文中的浅陋之处,还望海涵。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论文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并提,设专章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深刻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1]这表明,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反过来,文化建设又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支持与保证。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两论”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2学时
学分:1.8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四年或五年本科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
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内容简介:包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的概要的论述。本课主要采取集中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形式。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贵州省教育厅,1版,2003
年。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1991年。
主讲教师:谷松岭副教授李仕波讲师付延功助教
第五篇:关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每个教师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好教材,用好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研究好教材。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小学语文学科全部换成了统编版教材。统编版教材和我们以前用的人教版教材的教材编排和教材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第一步要研究好教材。
每学期的开学初区教研室和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教材培训,帮助我们熟悉教材内容,以更好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参、网络资源、教辅资料、集体备课等多种途径来研究教材,用好教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一个变革就是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两个特殊单元,并增加了“快乐读书吧”这一阅读板块,如何用好这几个特殊的板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二、把控好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控好了课堂就把控住了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有意义。每一分钟学生都能有收获。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很难想象在一个杂乱无序的课堂上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呢?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让课堂变得有规矩。这需要教师在开学初就给学生定下上课规矩。明确早读课,自习课,讲课等不同的课型学生的课前准备、坐姿、状态、纪律等。比如:回答问题一定要举手;不接话,不插话,不讲与课堂无关的话;课堂庄严神圣,不讲笑话引得哄堂大笑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构建积极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守规矩,还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好的课堂教师应把控全局,收放自如。学生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三、发动好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传统的课堂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虽然滔滔不绝地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我会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和异彩纷呈的学习内容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并不难,还很有趣。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首先得让他们爱上我。我会不停地给自己充电,阅读教育专著和学科名著,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学科积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使每个孩子都爱上语文,沉浸在语文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再次我会在班里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比如学到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的时候我在班里开展了“诗海拾贝”朗诵比赛、学完“革命岁月”这一单元的时候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快乐读书吧共读《中国民间故事》时,让学生每天课前分享一个故事、读完一本书后班级开展阅读交流大会、写作比赛等等。孩子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了火花,不仅陶冶性情,而且收获多多。
四、扎实开展教研工作,凝聚集体智慧
有一句话我一直很赞同“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一个人,不论你有多大本事,都不可能超越一群人。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一个人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人的优秀,一个班再好,也只是一个班好。如果是一个教研组优秀,一个学校厉害,那绝对是能让对手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的。而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教研的力量。
同个教研组的人集体商讨教学方法,集体攻克教学重难点,易错点,考点,集体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语文活动,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教研,了解学生每阶段的心理特点,学习要求,做好衔接。
五、从事课题研究,助力学生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很多可能一时都没办法解决。因此就需要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实践,形成暂时的理论成果,可以稍微缓解一下教学中的燃眉之急。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当然,教科研之路漫漫,还需你我上下而求索。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毕生追求,也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努力,不断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