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时间:2019-05-13 19: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第一篇: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第二篇:莫言获诺贝尔奖感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的演讲是在和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

2012年12月08日 03:53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0人参与 0条评论

分享到: 更多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0:30分左右,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讲座,这是莫言赴瑞典受领诺贝尔文学奖之旅的首次演说。

莫言在这篇演说中以回忆母亲开头,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和含义。最后他以三个小故事结尾,呼应了《讲故事的人》这个主题。

针对莫言发表的这篇演说,著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深夜连发两篇微博进行了解读和点评: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莫言最后讲了一个带有宗教寓意的道德故事:八个泥瓦匠通过某种挑选手段把其中一个害群之马挑出来,让他单独受惩罚,其他人则可因代罪羔羊的被献祭得以幸免并心安理得。问题在于:牺牲别人性命的七人集团毫无罪过吗?一个宽容的、活性的社会,是能容忍差异的,极端主义者通常是暴力的同谋。

第三篇:莫言诺贝尔奖颁奖词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er Wästberg, Writer, Member of the Swedish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2.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Esteemed Nobel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Mo Yan’s imagination soars across the entire human existence.He is a wonderful portrayer of nature;he knows virtually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unger, and the brutality of China’s 20th century has probably never been described so nakedly, with heroes, lovers, torturers, bandits – and especially, strong, indomitable mothers.He shows us a world without truth, common sense or compassion, a world where people are reckless, helpless and absurd.Proof of this misery is the cannibalism that recurs in China’s history.In Mo Yan, it stands for unrestrained consumption, excess, rubbish, carnal pleasures and the indescribable desires that only he can attempt to elucidate beyond all tabooed limitations.In his novel Republic of Wine, the most exquisite of delicacies is a roasted three-year-old.Boys have become exclusive foodstuff.The girls, neglected, survive.The irony is directed at China’s family policy, because of which female foetuses are aborted on an astronomic scale: girls aren’t even good enough to eat.Mo Yan has written an entire novel, Frog, about this.Mo Yan’s stories have mythical and allegorical pretensions and turn all values on their heads.We never meet that ideal citizen who was a standard feature in Mao’s China.Mo Yan’s characters bubble with vitality and take even the most amoral steps and measures to fulfil their lives and burst the cages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in by fate and politics.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In his most remarkable novel,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where a female perspective dominates, Mo Yan describ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Great Famine of 1960 in stinging detail.He mocks the revolutionary pseudo-science that tried to inseminate sheep with rabbit sperm, all the while dismissing doubters as right-wing elements.The novel ends with the new capitalism of the ‘90s with fraudsters becoming rich on beauty products and trying to produce a Phoenix through cross-fertilisation.In Mo Yan, a forgotten peasant world arises, alive and well, before our eyes, sensually scented even in its most pungent vapours, startlingly merciless but tinged by joyful selflessness.Never a dull moment.The author knows everything and can describe everything – all kinds of handicraft, smithery, construction, ditch-digg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tricks of guerrilla bands.He seems to carry all human life on the tip of his pen.He is more hilarious and more appalling than most in the wake of Rabelais and Swift — in our time, in the wake of García Marquez.His spice blend is a peppery one.On his broad tapestry of China’s last hundred years, there are neither dancing unicorns nor skipping maidens.But he paints life in a pigs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feel we have been there far too long.Ideologies and reform movements may come and go but human egoism and greed remain.So Mo Yan defends small individuals against all injustices –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o Maoist terror and today’s production frenzy.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The Swedish Academy congratulates you.I call on you to accept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hand of His Majesty the King.授奖词节选

他是个诗人 让个体升华

莫言是个诗人,他……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

他以俏皮而难以掩饰的轻快口吻,揭示人类存在的极端阴暗面,几乎无意识地就找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高密东北乡收藏着许多中国民间故事与历史往昔,但只有极少真正意义上的旅程得以超越这些,描述出一个爱善与邪恶皆有超乎寻常之能量的地方。

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他对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绘……他描写英雄、恋人、拷打者和强盗——他尤其擅长描写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

莫言的故事里带有神话与寓言的伪装,但到头来他却颠覆掉这一切。

莫言采用了源自神话与民间故事的夸张、模仿与派生手法。

何时曾有如此史诗式的春潮席卷过中国与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与一个声音对话,这个声音足以湮没大部分的同行者

第四篇:莫言:“意外”的诺贝尔奖?+3篇

Prize ‘outside expectation’ 莫言:“意外”的诺贝尔奖?

导读: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揭晓,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而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如何呢?

Mo Yan has become the first Chinese national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Through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histor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Mo Yan created a world reminiscent in its complexity of those in the writing of(American writer)William Faulkner and(Columbian writer)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t the same time finding a departure point in ol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 oral literature,” said the award statement released on Oct 11.10月11日公布的诺贝尔颁奖公告中写道:“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美国作家)和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I grew up in an environment immersed with folk culture, which inevitably comes in to my novels when I pick up a pen to write.This has definitely affected, even decided, my works’ artistic style,” Mo told a group of reporters in his hometown of Gaomi, Shandong, shortly after he won the award.获奖后不久,莫言在家乡山东高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Although China boasts a tradition of literature and scholarship, few writers have won international acclaim.For this reas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n aspiration for Chinese writers.虽然中国有着引以为傲的文学和学术传统,但很少有本土作家获得过国际赞誉。因此,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作家的夙愿。“I really didn’t see this coming,” Lu Jiand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old 21st Century.“I know Mo Yan pretty well and one thing a lot of people don’t know is how good he is with words.”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在接受《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记者

采访时表示:“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很了解莫言,而很多人都不清楚他驾驭文字的功力到底有多棒。”

“His calligraphy is surprisingly beautiful.In his writing, he can make words live and breathe,” Lu said.“He is far ahead of other Chinese in the sense that he takes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inside first, starting from criticizing himself instead of the outside world.”

陆建德说:“他的文笔出奇地优美。在他笔下,他可以让文字鲜活起来,仿佛具有生命。他自身首先具备一种批判的视角,在批评外部世界之前,他先自我批判一番。从这一点上来讲,他远远领先于其他国人。”

Mo created a cast of colorful characters and said that if there was a prototype, it would be the abandoned “black boy” who first appeared in the 1985 novel Red Transparent Radish, which bears imprints of the author’s childhood.莫言创作出了一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说,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被抛弃的“黑孩”。这个人物首次出现是在莫言1985年创作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他身上有着作者小时候的影子。

Mo dropped out of school and became a cattle herder as a child.At 20, he left his hometown and joined the army.莫言从小辍学,自幼便在家乡放牧。20岁时,他离家参军。Gaomi county is where most of Mo’s stories happen.It’s a place that has inspired him throughout his 31-year writing career.莫言小说中的故事多发生在高密县。在31年的写作生涯中,这个地方激发出他许多的创作灵感。

Many got to know of Mo through director Zhang Yimou’s film, Red Sorghum.It was adapted from his 1986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ringing to life a visual landscape of red sorghum fields and a fiery setting sun.Set in Gaomi,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sedan carrier who saves the bride he is carrying from bandits and later marries her.许多人是通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才知道莫言的。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1986年的同名小说,它再现了火红斜阳下一片红高粱地的景象。小说背景设置在高密县,讲述了一个轿夫从土匪手中救出新娘,并与之喜结连理的故事。

Mo left the army in 1997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writing style all of his own.History, family sagas, blood and violence are frequent elements in his most famous works, such as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or Sandalwood Penalty.莫言1997年退伍,逐渐树立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历史、家族史诗、血腥和暴力是他诸多名作中的常见元素,相关主题作品有《丰乳肥臀》和《檀香刑》。

Some critics point out that Mo’s works have a tendency toward vulgarity.有些评论家指出,莫言的作品有粗俗化的倾向。

In an interview with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rofessor Xiao Yi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aid the award was “outside of my expectations, as Mo Yan’s works are still short on the idealism of pursuing humanity, which marks previous Nobel literature prize winners”.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清华大学教授肖颖(音译)说,这个奖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莫言的作品仍然缺乏追寻人性的理想主义,而这正是衡量前几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

“Mo Yan’s works are rather vulgar and dark and lack a sincere sympathy and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and life,” Xiao said.肖颖还说:“莫言的作品过于粗俗、黑暗,缺乏对人类以及生活的真诚共鸣与尊重。”

Lu said Mo’s works had a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beyond the publicity his books usually enjoyed.However,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in general, Chinese literature tends to be overly admiring of sheer power, and unquestioningly approving of human desire and materiality.陆建德说,莫言的作品比大众所宣传的更加丰满且复杂。然而,他也指出,总体看来,中国文学往往极度推崇绝对权力,对人类欲望以及物欲照单全收。

“We haven’t been critical enough of the weakness, dark side and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he said.“我们对弱点、黑暗面以及人性扭曲的批判还不够。”他说道。辞海拾贝 fantasyimmerse幻想 沉浸 热望 批评的 留下烙印 轿子

reminiscent acclaim

回忆往事的 喝彩,欢呼 善于书写 原型 牧者,牧人 强盗 aspirationcriticalimprintsedan

calligraphy prototype herder bandit

saga传奇 扭曲

vulgarity

粗俗

distortion

Thefts in college are worrisome 校园盗窃几时休?

导读:大学校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盗窃现象的频发是否跟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wealth gap)有关?让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和同学们的观点吧

Wang Jinjing, a freshman at a Nanchang-based college, thought he was prepared for everything on campus life, including doing the laundry and eating healthy.Everything except for one thing: theft.南昌某大学的大一新生王金晶(音译)本以为自己已经为校园生活做足了准备,包括洗衣服以及怎样健康饮食。万事俱备,却唯独忽略了一点:盗窃。

One day the 18-year-old was shocked to discover that his laptop, a mobile phone and some cash had been stolen overnight.一天,18岁的王金晶错愕地发现一夜之间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机还有一些现金统统被盗。

“The school said it was a fellow student who had stolen my things and that they had already admitted their mistake,” said Wang.王金晶说:“学校方面说偷东西的是名在校学生,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的失职。”

A recent report entitled Green Book of Campus Crimes issued by a local procuratorate in Wuhan indicates that campus crime, especially theft, has been on the rise.Experts say that misconceptions of wealth might be to blame for the trend.近日,武汉当地的检察机关发布了一份名为“校园犯罪绿皮书”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校园犯罪事件,尤其是盗窃,呈不断上升趋势。专家指出错误的财富观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There are over 38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ongshan Procuratorate of Wuhan, including top institutions such as Wuhan Universit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vering approximately 800,000 students.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238 crimes involving 264 students have been filed, according to the Green Book.洪山区检察院的管辖范围内共有超过38所大学,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辖区内有近80万名

学生。“绿皮书”中指出:在过去五年里,记录在案的犯罪事件共238起,涉案学生多达264人。

“Over 75 percent of campus crimes are theft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are on the rise,” said Li Chen, an official from Hongshan Procuratorate who asked to remain anonymous due to the nature of his job.“It is a very worrisome sign, both for campus safety and student ethics.”

洪山区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李晨(由于工作性质,这里采用化名)表示:“75%以上的校园犯罪事件都是偷窃,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无论是对于校园安全还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行而言,该现象都令人堪忧。” Local police investigated a case of organized theft on a Wuhan-based campus in June last year and found a student stealing laptops from classmates before passing them to others to sell, splitting the proceeds.去年6月,当地警方在武汉某高校破获了一起有组织的盗窃案件,作案人将从同学那里偷来的笔记本电脑交与同伙销赃分赃。

According to Xiao Jianqun, a local police officer in Wuhan,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facing charges of theft regretted their actions and cited a sense of vanity and envy as the reason for their behavior.据当地警官肖建全(音译)称,大多数因盗窃而获罪的学生都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他们说虚荣心和嫉妒心是他们犯罪的主要动机。Liang Yan, from the student affairs office at th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ews the phenomenon as an extension of wider social issues.来自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事务处的梁燕(音译)认为该现象是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的延伸。

“Campuses, like society, are witnessing an increasing gap of wealth among students,” said Liang.“You can see some students driving posh cars, while their roommates have a budget of only 300-yuan for the month.”

梁燕说:“大学校园就像一个社会一样,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你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开着豪车,而他们的室友每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费。”

Officer Xiao suggests students be more cautious.“Nowadays, students have all kinds of gadgets and they are easy targets if they let their guard down thinking that nothing can happen on campus.”

肖建全警官提醒学生应多加防范:“如今,学生们的装备可谓五花八门。而一旦他们认为校园里风平浪静从而放松警惕的话,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成为小偷下手的目标。”

According to Hongshan Procuratorate, 17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Wuhan are setting up associations for campus crime prevention in order to tackle the problem.据洪山区检察院称,在武汉,1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预防校园犯罪协会,旨在杜绝此类问题。

“Any campus crime, theft included, ca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students’ mindsets,” said Li Chen.“Minimizing campus crime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李晨说:“包括盗窃在内的任何一种校园犯罪都会对学生的心态产生严重影响。最大程度降低校园犯罪率对于学生和国家未来而言都十分有益。”

Freshman Wang feels the atmosphere in the dormitories has changed since the thefts happened.Although no one talks about it, there is a tension among the students and everyone is locking up their valuables.自打盗窃事件发生后,新生王金晶就感觉寝室氛围发生了变化。尽管大家都绝口不提,但是同学间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大家都把贵重物品锁了起来。

“I don’t like the feeling of distrust among fellow students,” said Wang.王金晶说:“我并不喜欢同学之间的这种不信任感。” 辞海拾贝

匿名的;无名procuratorate检察机关

anonymous的;没特色的

自负;虚荣心;

羡慕;(妒忌的)vanity无价值的东西; envy浮华

对象

Why live is better 实况音乐魅力何在?

导读:很多人喜欢实况音乐(live music)如今在中国正越来越风靡。去现场听音乐果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观众和业内人士是怎么说的吧!

Huang Jiaxi is a big fan of the latest music show The Voice of China.But she always wondered what it would be like to hear the live version of those hit songs.黄佳熙(音译)是音乐秀《中国好声音》的忠实粉丝。但她一直想知道,去现场听这些热门金曲会是怎样一番感觉。

Recently, Huang visited a live music venue in Beijing and saw bands and singers perform right in front of her eyes.It was a whole new way of enjoying music.不久前,黄佳熙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现场音乐会,亲眼目睹了乐队和歌手的表演。这可谓是一种欣赏音乐的新全新方式。

“Live music is addictive once you’ve experienced the atmosphere,” said the 21-year-old English major a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一旦你感受到现场音乐的氛围,便会上瘾。”这位21岁的北京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说道。

Fueled by music shows on TV and young people’s passion of forming bands, live music is booming in China’s major cities.随着电视歌唱比赛的层出不穷,年轻人组建乐队的热情日益高涨,受此影响,实况音乐这种方式正在全国各大城市风靡。

According to American veteran music producer Kenny Bloom, who used to produce albums for Cui Jian, one of China’s biggest rock music stars, live music festivals are flourishing in China compared to the past.美国资深音乐制作人肯尼•布鲁姆(音译)说,与过去相比,实况音乐节正在中国盛行。布鲁尼曾为中国摇滚巨星崔健制作过专辑。

“Around 100 music festivals now take place in China every year,” Bloom told AFP in June.“Many are suppor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o boost local brand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今年六月,布鲁尼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各地每年大约举行100场音乐节活动,很多活动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此推广本土品牌,发展旅游业。”

For young people, it is the feeling of live music that appeals.对年轻人来说,正是欣赏实况音乐的那种感觉令他们着迷。Zhen Xing, 22, goes to live performances almost every weekend.He said the singer’s voice and the musicians’ gestures on stage are an indulging experience.22岁的甄兴(音译)每周末都会去看现场演出。他说,舞台上歌手的嗓音和乐者的动作都令自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It’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listening to music on your iPod,” said Zhen, a senior fro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It’s just overwhelming.”

“这和用iPod听音乐完全不同。这简直令人无法抗拒。”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年级的甄兴说道。

Steve Guttenberg, a US-based movie projectionist, agrees.He said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recorded and live music

is the sound quality.来自美国的电影放映师斯蒂文•古腾伯格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说,录制音乐与现场音乐的最大差别在于音质。

“I’ve never heard anything close to that sound reproduced by even the very best high-end audio systems,” Guttenberg said, recalling a live concert.“即使用一流的高端音响系统,也无法复制出实况音乐的那种音质。”古腾伯格在回忆某场现场演唱会时表示。

US-based music critic Leslie Gerber thought that recorded music sets wrong standards for live performances, thereby damaging their expressive quality.美国音乐评论人莱斯利•戈伯(音译)认为,录制音乐为现场演出树立了错误的标准,因此也会破坏其表现力。

“Failure to take chances leads to the sterile, cautious music-making that critics frequently complain about,” said Gerber.“怯于冒险尝试只能打造出乏味且过于求稳的音乐,这正是经常被乐评人诟病的一点。”戈伯说道。

So there is a creative spontaneity to live music that cannot be replicated in recordings.因此,实况音乐具备一种自发创造性,录制音乐无法对其复制。To Huang, it is a packed venue and interaction with musicians that bring the most fun.对于黄佳熙来说,去现场听音乐很热闹,人山人海,而与乐者的互动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We stand very close to performers, as if we are friends having a party,” she said.“我们与表演者零距离接触,就像是朋友聚会一样。”她说道。Feargal Sharkey, chair of the UK government’s Live Music Forum, agrees.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Guardian, Sharkey said: “Live music is the closest and best interaction that people can get with those records they’ve been listening to.It just brings that bond closer.No other mechanism allows for that to happen.”

英国实况音乐论坛主席菲戈尔•夏基对此表示赞同。在一次接受《卫报》采访时,她说:“现场音乐可以让人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歌曲的同时,享受这种最佳零距离互动方式。它令人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没有一种其他途径可以实现这点。”

辞海拾贝 addictiveappeal上瘾的 吸引

flourishing indulge

繁荣的 沉浸

overwhelming无法抵抗的

projectionist电影放映员

sterile贫瘠的 复制

spontaneity

自发性

replicate

Obama lacks edge in duel 解读美国大选上的唇枪舌剑

导读:在刚刚过去的美总统候选人(candidate)首轮电视辩论中,让我们领略到罗姆尼的来势汹汹,及奥巴马的出师不利。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两位大选热门人选。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Republican nominee Mitt Romney had their first round of presidential debates on October 3.These debates are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moments in the US election campaign.十月三日,美国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以及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进行了二人的首轮总统竞选辩论。这次辩论被公认为是美国大选中最为关键的时刻之一。

The two candidates addressed key issues including tax policies, healthcare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Judging from numerous media analyses and polls after the event, it was Romney who emerged with the upper hand.He was presidential, articulate and strong.Obama, on the other hand, was “stumbling, rambling, dull-edged” and spent most of the debate on the defensive, said an article in The Atlantic.两位候选人就一些关键议题进行了演说,包括:税收政策,医疗制度以及政府角色等。从众多的媒体分析和事后投票来看,罗姆尼占据上风。他很有总统相,口齿清晰,令人信服。而作为辩论另一方的奥巴马,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的话说,口误不断,离题万里,反应迟钝,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进行防御性辩解。

It seems Romney’s hard work paid off.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he has been doing debate preparation since June.Meanwhile, Obama’s campaign team has been telling journalists how little time he has had to prepare due to his heavy workload as incumbent.罗姆尼前期的努力似乎十分奏效。《纽约时报》报道称,罗姆尼从六月起就开始为辩论做准备。同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一直向记者表示,因为还属任职期间,奥巴马工作负担很重,因此准备时间很少。

The next two debates are scheduled for October 16 and 22.Their outcome will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ose who haven’t yet decided how to vote.Perhaps the president should spend more time honing his debating skills.接下来的两轮辩论分别定于10月16日和22日举行。他们辩论的结果将对那些尚未确定投票对象的选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总统先生应该多花点时间好好练习一下辩论技巧。

So, how does a candidate prepare for these verbal duels? 那么,作为总统候选人,该如何准备应对这一场场唇枪舌战呢? Candidates enjoy the perk of having a prep team to arrange mock debate sessions and give them feedback.The prep team’s key task is to put together a briefing book on policy for the candidate, in addition to a position book detailing the opponent’s stance on key issues.作为总统候选人的一份特权,他们总统可以让竞选团队来安排模拟辩论赛,听听他们的反馈。竞选团队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出该候选人的执政介绍书,此外还要详述对手在重要议题上的立场。

The team also tries to anticipate potential questions right down to their possible phrasing, said Tad Devine in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the BBC.Devine is a senior adviser who helped with previous presidential debates.竞选团队还要尝试预测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是每一句可能使用的措辞,曾参与前几届总统辩论工作的高级顾问泰德•迪瓦恩近日在接受BBC采访时如是说。

A candidate is generally advised to stick to familiar territory, using tried and tested material.Sharp one-liner attacks known as “zingers” are a key part of this approach and can be very effective.候选人一般会接受建议,紧扣自己熟悉的领域,并使用反复验证过的材料。一些调侃性的犀利反驳是该竞选方案中的重要且奏效的一环。Romney is said to have been came in handy on October 3.He said: “Mr President, practicing zingers, which you’re entitled, as the president, to your own airplane and to your own house, but not to your own facts.”

据称,这招在罗姆尼10月3日的辩论中就派上了用场。他说:“总统先生,作为一名总统,你有资格对着自己的飞机、房屋进行练习强有力的反驳,但不要对着自己的政绩这样做。”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ules, says Devine, is to have a central message that you drive home to the audience repeatedly.Also make sure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and do so right away.“Once you’ve answered, you can go on and tal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talk about,” says Devine.迪瓦恩说,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便是,你要反复向观众强调同一种中心思想。同时,要确保自己对答如流。“只要你给出答案,你可以继续下去,高谈阔论一番。”

Another rule is never to show disdain for the opponent, but Obama has apparently forgotten this.“Professorial” is the word media outlets used most frequently to describe Obama’s mannerism.He was busy taking notes and didn’t make a lot of eye contact with either Romney or the cameras.另一条原则是永远不要轻视对手,很明显奥巴马忘了这点。各大媒体常用“学者派头”来形容奥巴马特有的说话习惯。他忙于记笔记,疏于与罗姆尼或镜头做眼神交流。

Whereas Romney managed to “keep a choirboy smile pasted on his face”, the president was quick to drop his friendliness and adopted “the look of a long-suffering headmaster enduring the excuses of a bright student he is going to expel,” said a New York Times article.当“罗姆尼的脸上始终保持少年般微笑”时,奥巴马却迅速地丢弃自己友善的一面,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位长期受苦的校长,隐忍着他将要开除的天才学生的自我辩护。”

It is no secret that Obama doesn’t like Romney, but after the first debate he might admit that Romney is a formidable

opponent after all.奥巴马不喜欢罗姆尼,这点可谓众人皆知。但在首轮辩论之后,他也许要承认,罗姆尼终究是位强大的对手。辞海拾贝

被提名的人,被nominee任命者

articulate清晰明白地说 漫谈长篇大论并ramble经常离题地说或写

incumbent在职的 duel决斗 mock嘲笑

come in handy迟早有用

(言语、写作的)mannerism特殊习惯

presidential总统的

stumble结结巴巴地说话

defensive防卫的

磨练,训练使完

hone

perk

额外津贴 zinger

有力地反驳 给﹒﹒﹒权利

entitle

(或资格)

(唱诗班的)少

choirboy

年歌者

强大的,令人敬expel 驱逐,开除 formidable

畏的

第五篇:透过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学习加州大学文书写作

2012年12月14日

透过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学习加州大学文书写作

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这篇演讲获得了国内的一致好评,因为真实、平实,展示了莫言成长及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让人动情。在这篇演讲的前半部分,莫言用很大篇幅谈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虽然莫言的母亲只是乡土中国普通一员,但不失伟大。母亲对莫言品德和言行的影响对莫言今天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一部分对我们申请美国大学的文书写作非常有参考价值。

在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也有很多大学会涉及这样的文书题目:请描述你的成长环境,以及对你的影响。如加州大学本科申请的文书(Essay)题目:

Describe the world you come from — for example, your family, community or school — and tell us how your world has shaped your dreams and aspirations.启德教育资深留学专家涂攀分析道,这道题目有两个问题,一是你的成长环境,二是你的成长环境如何影响你。加州大学的Essay题目属于命题式essay,即有明确的问题。命题式essay题目与开放式essay题目的区别是,写作内容一定要和扣题,如果写的内容与题目无关,则文书的效果会受到极大影响。本科Essay通常用小故事的方式来写,而莫言的演讲毫无疑问是这类题目的绝佳样本。

文书的闪光点1:一个可以突出个性的成长环境

莫言在他演讲中介绍他自己成长环境时,深切地介绍了他自己的母亲,也通过他母亲宽容、善良和诚信的几个实例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成长环境,因为母亲的宽容、善良和诚信,让更多人感觉到他身上的这些性格闪光点。

相应地,一位正在写作文书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自己遇到的感受深刻的事件及启发等,在文书中向你的审核官介绍自己并展示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使自己的文书同时具备与众不同和突出个性的双重效果。当然,我们不可想发表演讲一样写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却可以参考莫言演讲的思路,为自己的文书增加闪光效果。

文书的闪光点2:成长环境对你的影响

莫言的讲座里,他提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其中的作品也真是地反映了他生活的年代、他自己及他遇到过的人的一些经历,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个性情绪。这些恰巧也是向大家展示着那个年代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

2012年12月14日

我们在写作文书时,当然不可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事物的参与、各类活动的参与以及获得的奖励等方面来详细阐述自己所在环境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同时表达自己未来成长的方向和意愿,让面试官在一份完整介绍和叙述自己的文书中看到你选择专业、未来定位等等的详细规划及完整的逻辑,使审核官认识、了解甚至欣赏你,最后成就一份成功的申请文书。

通过对莫言演讲内容的分析,留美学生可沿用这样思路描述自己的本科Essay,征服美国名校,如果有更多文书方面的问题,也可与启德教育美国部的资深文书顾问深入咨询,希望我们的专业可以为你解开文书写作的种种疑难。

【文章来源:启德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文章:

下载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莫言专题 学生演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是七十班的汤轶,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诺贝尔文学奖掀起我们文学阅读的新高潮》。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学大奖。它创立于190......

    莫言文学院演讲(推荐)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

    莫言获奖演讲

    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刊发莫言7日瑞典学院演讲稿 2012-12-10 05:14:2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有16人参与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 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

    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是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是:《蛙》。 代表作:《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主要作品: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

    莫言获诺贝尔奖致辞英语[推荐阅读]

    莫言获奖感言翻译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and Royal Memb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I’ve left my lecture notes behind the hotel, but I remember it......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演讲稿全文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演讲稿全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

    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思考

    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思考 -------基于中国当代文学演进的多重分析 摘要:诺贝尔奖向来代表着各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国,诺奖更是被学界所翘首期盼,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