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

时间:2019-05-13 19:5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

第一篇: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

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十年前,我们去旅游,看风景,看历史,通过舞台表演,了解已经消失或者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拍完照回来说去过,然后逐渐忘却。

前几天请假回了一趟老家,一是为了过一次十年没过的年例,二是因为亲戚结婚,恰好这两件事连在了一起。年例是粤西吴川一带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虽然每条村的年例日期都不一样,但是年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神灵,宴请四方宾客,客人无需像婚礼那样随分子钱,年例图的就是高兴热闹喜庆。傍晚时分宾客齐集,人声鼎沸,交通严重堵塞。而在结婚这件终身大事上,粤西一带依然保持着传统民俗,婚礼前一天女方摆酒,每位前来喝喜酒的宾客都会收到一封利是和一根红蜡烛,新娘哭嫁出门上车后,婚车须三步一回头,表示对娘家的不舍。新娘到了男方家里先要拜祭祖先,次日要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向男方的长辈敬茶,俗称“新抱茶”。年例是粤西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婚嫁是农村地区最隆重的喜事,在外地客人看来,传统民俗在这两件事中传承得很好,但是对于生长于斯的人来说,传统的民俗已经悄悄起了变化。从外出读书至今,笔者已有十年没有回家过年例,当年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菩萨巡游已经取消了,往昔的节日彩旗也不见了踪影,戏台前面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宴请宾客这一环节越来越热闹。虽然出嫁前夜村中妇人还会为出嫁女梳妆,但婚嫁中的哭嫁已经很少见,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那些口口相传的哭嫁词,西式的婚纱基本取代了中式礼服,豪华婚车取代花轿那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时代的发展会对民俗传承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现在的乡村里,端午节可能只剩下赛龙舟吃粽子了,艾叶这一最重要的载体,在粤西端午传统中越来越少见。吴川的月饼全国知名,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月饼到处都是,但是拜月光的传统民俗可能没有人再记得。不过,虽然传统民俗在逐渐消失,但是传承下来的依然是乡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民俗吸引着外来人的目光,与笔者同行的两位省外友人,讶异着竟然有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讶异着在这个金钱社会中,宴请宾客不收分子钱。他们好奇地看着乡村婚礼中的各种程序和仪式,自己拿着一根红蜡烛感到很新奇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置。他们体验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节日和传统婚嫁,意犹未尽。十年前,我们去旅游,看风景,看历史,通过舞台表演,了解已经消失或者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拍完照回来说去过,然后逐渐忘却。十年后,我们去旅行,越来越深入,泰国众多漂亮的海滩,比不上泼水节、水灯节热闹。我们开始喜欢并渴望着去参加晒佛,去参加巴西狂欢节嘉年华,去西班牙观看一场斗牛,感受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人们外出旅游越来越注重体验,而这种体验不再只是看壮丽的风景,读历史遗迹遗址,人们开始越来越希望能够进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把当地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在大呼大力发展旅游业时,为旅游文化项目立项,建造很多漂亮的馆所,旅游地产打着文化的旗帜,全国轰轰烈烈,但是民俗的传承始终都是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一台再生动的表演代替不了,一本再畅销的书也代替不了。我们都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果民俗还在逐渐地消失,旅行要如何奔跑才赶得上。

据调查,现在每过一天,就有一种民间文化消失,勇先创景旅游策划中心指出,民俗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年的乡士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保护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事,因此,对民俗文化要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第二篇:消失了的恐龙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反思

教师:龙见平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学生平时看过有关恐龙的书籍、动画等太多,比我们老师懂得的还多;说陌生是因为恐龙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对恐龙图片、模型的观察,对影片的观赏,围绕他们头脑中对这些“恐龙”的来历已经有了疑问,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反映出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的理性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通过对恐龙化石的挖掘视频的观看,让他们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是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是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辛劳与艰辛,受到情感上的震撼。然后利用立体拼版模型在现科学家复原恐龙的过程,将复原的恐龙与同类的模型分类摆放,形成恐龙的展示台,从而引入对恐龙消失的启示。

存在的不足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估计上,我还有保守的心理,教学设计中的许多发挥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环节中,总担心难以实现。由于准备有些仓促,部分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细化,相信学习的实效性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另外,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后期不够紧密,有出现的齐答现象,这将是我个人今后的重点训练目标。

第三篇: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9.羊尾巴

有些邳州人在自家男孩的脑后,蓄有一缕头发长时间不剪,名唤“羊尾巴”。羊代表富足,尾巴便于把握。蓄了羊尾巴,家人可以把孩子的幸福留住,谁也别想轻易夺走。邳州人对留“羊尾巴”特别重视。第一次留“羊尾巴”,邳州人要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剃头师傅,特意上门剪发。同时要放鞭炮,大摆宴席,款待亲朋,热闹得就像娶媳妇、嫁闺女的喜事一样。一旦留了“羊尾巴”,要待到孩子12岁时,才可以剪掉,“羊尾巴”,是邳州人对孩子亘古不变的无限关爱和美好祝愿!

10..新年挂门签(门笺)

家乡人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门签。门签又叫门笺,俗称“挂门签子”或“门吊子”,“挂”在门框上吊下来,家家户户的挂门签,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是集书法、绘画、剪纸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正在消失的民间艺术:

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交界处的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是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商周秦汉墓葬中的青铜器和汉化像石刻艺术,都堪称国之瑰宝。

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世代影响和熏陶着这一方人民,形成了深厚民族积淀,这种植跟于人民心灵中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长期以来流传与邳州民间的被人称之为乡土艺术的民间美术。

邳州民间美术品种繁多,经过挖掘、继承、整理创作出来的就有几十个门类数百种样式。如农民画、木版年画、剪、刻纸、雕塑、雕刻、刺绣、印染、编织、纸扎、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又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艺术;大都就地取材,土色土香,表现出质朴、自然、天趣的艺术特色。

1.虎头鞋

虎头鞋是邳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北方汉族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麻编鞋把络麻采摘后,制成麻线,编织成鞋底和鞋边。用麻秆磨成粉,压制成鞋跟。再配以色泽艳丽、款式多样的鞋帮。这种麻编工艺鞋,每双不过五六两重,却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2.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邳州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3.纸塑狮子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江苏邳州汉族传统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综合造型的汉族民俗工艺品。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500多年历史。

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汉族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据有关史料记载,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

4.草编

草编,是一种以柔韧植物茎杆或皮为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邳州草编织历史悠久,从四户镇大墩子、戴庄镇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绘制的编织纹样和编织物印痕证明,邳州的先人们在陶器时代以前就已创造和使用了编织技艺。用草编织草履、蓑衣、草帽、草垫、草席、草帘、草囤等用品,是邳州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

邳州草编种类繁多,草编的原材料也极为丰富,有黄草编、麻编、蒲编、芦苇编、玉米皮编、麦草编、高粱秸编、龙须草编等十多种。艺人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能,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编织制作各式造型与风格的草编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邳州麻编鞋历史久远,制作精良,品种样式繁多,流行于邳州广大农村。5.麻编

据《考工记》载:“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角(麻鞋)”。1995年,邳州黄石山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就有棉布、麻布和麻编鞋的遗迹,证明早在秦汉以前麻编鞋就已在邳州民间编织使用。邳州麻编鞋历经3000多年,不断的完善定型,至今传延不衰。

麻编鞋是用苘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色彩典雅,风格纯朴。编织时首先用苘麻线编织好鞋底,在鞋底上留出麻线雨子,用麻线在雨子上反复编织成鞋。麻编鞋结实耐用、透气、不臭脚,不怕潮湿,且有弹性。

邳州麻编鞋的边口多编织花纹图案,图案一般多用黑色头发、彩色丝线或染色苘麻线编织。图案纹样有汉纹,回纹,十字纹,万寿纹,锁链纹等。儿童鞋的用色比较丰富,有大红、粉红、柿黄、粉绿、天蓝等色;鞋头图案有虎头、狮子头、猪头、牛头、鱼纹和波浪纹等。

文化缺失原因:

1.“这跟城市改造、乡村城市化密切相关。”江苏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在农村。城乡一体化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迅速瓦解。而错位的乡村旅游开发更是抹杀民间艺术的一把‘利剑’。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社会风气也是造成大量优秀民间艺术消失的原因。”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3.滥用、歪曲民间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擅自到民间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甚至以盈利为目的使用民族民间文化,收到经济效益,取得研究成果,却不给产生这一作品的群落任何回报。也有些人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改编加工时,歪曲、损害民族民间文化的原意。

4.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传承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由于经费不足,保管民间文化资料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和抢救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民族民间文化实物和资料散落于民间,得不到收集;一些濒临湮灭的文化遗产没有抢救到手;一些记录、整理完成的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不能出版;已经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有许多已经老化、发霉、粘连、消磁、被蛀虫腐蚀,面临着被摧毁、流失的危险,有的甚至又重新散落回民间;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使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表演的人才流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难以延续。

5.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借商贸、旅游、学术交流之机进入我国民族地区,大量采集、收购、无偿记录和使用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股变相文化掠夺的浪潮,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十几年前,在桐乡,一位日本老太太用彩电把散落在农民家里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古老工具换走,老太太回国后,请专家设计了很多图案和产品,蓝印花布从此成为时尚。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再想挖掘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时,已经很难找到古老的制作工具和这方面的艺人,最后还得请这位日本老太太来指点,实在是令人汗颜。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是祖国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瑰宝。此次调查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情况,感谢您的支持!

一、民间艺术传承现状

1、您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如何?

A 熟知 0%

B大概了解32%

C 知道一点60%

D 不了解 8%

2、您了解民间艺术的渠道?

A家传 1% B报纸书刊 49% C网络 12% D听身边人讲起过 27% E其他______11%

3、在您周围是否有人是某种民间艺术的行家? A 没有 68% B 有32%

二、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态度

1、您认为现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呈现什么趋势?

A 严重流失 68%

B 没多大变化 12%

C 不了解 20%

2、闲暇之际,您是否愿意学习某种民间工艺呢?

A 非常愿意 36%

B 一般 62%

C 不愿意 2%

3、下列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您对哪种更感兴趣?

A 开展民间艺术知识宣讲会15%

B 开课讲授相关制作方法29%

C 制作书册出售指导 7%

D “手把手”指导 49%

E其他0%

三、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点

1、您以前接触过民间艺术吗? A 有 54%

B 没有 46%

2、您对哪些民间艺术比较感兴趣?(可多选)

A 剪纸 62% B风筝46% C 刺绣48% D木炭画28% E 针织36% F其他8%

3、当身边的人过生日时,您是否觉得赠送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更有意义? A 是 90%

B 没差别 8% C 不是 2%

4、您觉得自己可以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做点什么?

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

选取调查结果中部分重要数据制图如下:

参与意向62%70%60%50%40%30%20%10%0%非常愿意一般不愿意2%36%了解民间艺术的渠道60%50%40%30%20%12%10%1%0%11%27%49%家传报纸书刊网络听身边人讲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趋势20%严重流失没多大变化不了解68%12%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8%0%32%熟知大概了解知道一点不了解60%民间艺术传承方式的喜爱程度“手把手”指导制作书册指导开课讲授制作方法民间艺术知识宣讲会0%

49%7%29%15%10%20%30%40%50%

第四篇:消失了的记忆诗歌

【一】

写的是消失的记忆

其实是在把记忆当做散落的豆子

一粒一粒地捡起——-


写的是消失的记忆

其实是在把记忆当做褪色的彩画

一点一点地修护——


写的是消失的记忆

其实是在回味记忆

回味一个个不可泯灭的记忆——


写的是消失的记忆

其实写的是曾经的美丽

曾经令人刻苦铭心的美丽记忆——


写不尽的消失的记忆

是因为日子还在一天天地过

而记忆无时无刻都在生长着 显现着——

··· ···


【二】

我扪住自己的心

我闭上自己的眼

我追寻的速度似光似箭

有多少消失的记忆

在这一刻活现——


记起那时风的方向

记起那时雨季惆怅

记起那时的天空晴朗

有多少消失的记忆

在这一刻记起——


或许你的泪还没记起

或许你的吻还没记起

或许你的笑还没记起

有多少消失的记忆

需要慢慢地寻回——


寻回的记忆不能再次让它消失

我们企图用文字将其记录

尽管记录的仅仅是碎片

有多少消失的记忆

我们能把它放进文字的家里——

··· ···


【三】

你把消失的记忆排成队

我用真心检阅你的过去

从那时到那时

从那事到那事

庄严的一幕幕走进我的心里——


我恨那时没有我我恨那事我不在我错过了在你的记忆里

添上我最美丽的色彩

但我还是感谢你我有现在——


哦!亲爱的 我想现在还来得及

因为此时你知我因为此事我和你

我多么希望成为你记忆里的一道风景

哪怕仅仅是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

第五篇:《消失了的恐龙》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3.能根据不同恐龙制品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4.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能根据不同恐龙制品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难点:指导学生收集恐龙的相关资料,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认识恐龙吗?(出示模型)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1.出示有关恐龙的视频,请同学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影片中的恐龙你认识哪几种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看模型及视频,所以一上课就出示有关恐龙的模型及视频,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2.刚才影片中的恐龙你认识哪一种?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小组里相互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这些恐龙你认识了解吗?(出示各种恐龙图片,让学生更多地认识恐龙。)谁来介绍一下。4.刚才,我们从恐龙的形态、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老师觉得同学们很不简单,自己通过课外查阅搜集,了解到这这么多恐龙的知识,真了不起。恐龙已经灭绝了,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 5.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6.小结: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模拟都来源于对化石的研究。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恐龙的有关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众多信息的筛选能力。这部分内部主要是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补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这些图片、模型及影片都是根据恐龙的化石复制出来的,那对于恐龙化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2.出示恐龙化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3.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化石并把它还原成恐龙骨架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恐龙化石从发现到还原成恐龙骨架的过程图。

4.如果你是一个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5..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恐龙化石从挖掘、搬运到清理、拼装的全过程,体会考古工作者工作的艰辛。最后出示一张恐龙的头骨图片,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观察分析,并展开合理想象,体验恐龙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三)为不同形状的恐龙寻找相应的化石模型。1.出示各种恐龙图片。(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2.出示各种化石模型图片。(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3.学生分组活动。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4.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连线,让学生能抓住不同恐龙的各自特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恐龙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心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2.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希望同学们心中带着有关恐龙的疑惑,课后继续进一步的研究。(视频配音)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下载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消失了,旅行怎么奔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种类、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下堡中心小学赵茂华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恐龙化石是制作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知......

    《消失了的恐龙》教案2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恐龙化石是制作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演讲中......

    1.消失了的恐龙反思

    1. 《消失了的恐龙》反思 林明 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资料收集和汇报、观看视频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恐龙的知......

    3.1《消失了的恐龙》练习题

    1、《消失了的恐龙》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1822年被人们发现的,发现并认识恐龙的是(欧文)。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所有关于恐龙的知识都是来......

    假如我消失了杂文随笔

    假如,这个世界再没有我假如,我消失了,也不会有什么关系,太阳还是照常升起,雪花还是依旧落地,新生命还是会降临,一切都悄无声息。假如,我消失了,谁会发现我?是在青青的草地,还是古朴的小......

    《许多物种消失了》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对于自然和生态的正确认识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成为新一代的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许多物种消失了》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以......

    消失了请别再重现爱情诗歌

    消失了请别再重现我的过客。天涯何处,你我若能相逢,请莫问那段虚幻的曾经,我只是不想忧伤,不想心碎,如同池塘里的淤泥,让其深埋于尘嚣最底层。消失了请别再重现我的过客。往日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