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时间:2019-05-13 19:5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篇: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这条道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和方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新要求的认识,更好地发展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就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就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要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级干部务必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必须秉公用权,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让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就能让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使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第二篇:3月24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2014年07月08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

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2.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〇一〇年,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立法。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节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

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破除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对立法工作的干扰。

二是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坚持公正司法。“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不受权力干扰,不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

四是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也要看到,当前在权力运行和行使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搞特殊化,享受做官当老爷的“尊荣”;有的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搞权钱交易;有的权力过分集中,随意性很大;等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笼子扎得紧一点,严防“牛栏关猫”,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扎紧制度笼子,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

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要强化权力运行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比较严重。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有公家车辆、违规侵占群众利益等特权现象,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4.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中国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社会事务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管,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管不过来、抓不深入,而且不利于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可以进一步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三篇: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2014年09月11日06:50 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3人参与)收藏本文

同志们:

今年是人大制度建立60周年。9月5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庆祝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主要是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我省人大走过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动员全省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而不懈奋斗。

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为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8月5日,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伴随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江苏地方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为推动地方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适应改革发展实践需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完善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配套、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具有鲜明江苏特色、比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保证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宪法法律的实施,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选举、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有效加强了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建设,保证了宪法法律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全省的贯彻实施。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不断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凝聚起了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0年来,省人大紧紧围绕提高履职能力,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运行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为人大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制度。60年的实践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人大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立足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实现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把推动宪法法律实施作为重要任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捍卫宪法尊严,严格依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做好工作,才能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重要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制度,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既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重要途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不断推进人大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保持人大工作的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

60年峥嵘岁月,60载春华秋实。我省人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在中央和省委领导下,几代人辛勤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在座各位老领导和广大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向历届省人大老领导,向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把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为契机,在历届人大打下的很好工作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全省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性

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既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省上下要通过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要深刻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可靠管用的好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准确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来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人大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要深刻领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大工作的主要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人大工作不断与时俱进。要准确把握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科学标准,做到“六个坚持、六个防止”,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当前,人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江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民主法治来保障。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己任,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中凝心聚力、不断前行。

要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足江苏改革发展生动实践,注重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进程与发展进程相适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以立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进一步完善立法机制和程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坚决排除部门利益倾向、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切实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要着力增强监督实效。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围绕推动宪法和法律实施,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保证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得到公正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认真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使各项重大决策更加符合人民意愿,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围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要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地方各级国家机关要把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优势,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诉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扎实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切实加强人大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使全省人大工作更加富有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

要着力完善人大工作各项制度。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完善贯彻党委主张、切合省情民意、民主科学的权力机关决策机制,人大主导、专群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地方立法机制,以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为主要方式、规范高效的监督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代表工作机制,适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特点、充满活力的人大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要高度重视常委会组织建设。不断优化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加强人大工作机构建设,规范市、县人大内设机构的设置,帮助解决基层人大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清正廉洁之风,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良好形象。

四、切实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委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作为改进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推动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把人大工作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支持人大依法履职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人大党组实施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保证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要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积极支持人大在地方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人大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权,尊重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依法选举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一府两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大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把人大制度理论、宪法和相关法律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切实增强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加大人大工作宣传力度,全面反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进展,生动展现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新气象,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人大工作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的光辉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巨大优越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美好而光明的前景,与全省人民携手同心、不懈奋斗,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原标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第四篇: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2014年9月5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前进道路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看到,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总书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植根于我国土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要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实践证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我国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3.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要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4.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现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同时,必须明确,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帮助党外人士排忧解难。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一致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包括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这是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的,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交朋友的面要广,朋友越多越好,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要坚持讲尊重、讲平等、讲诚恳,也要坚持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出于公心为党交一大批肝胆相照的好朋友、真朋友。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共同奋斗。要重视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引导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帮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按照“亲”、“清”原则,打造新型政商关系。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大好局面。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5.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相符合,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要明确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总方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需要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6.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拥有众多信教群众的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要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要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引导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宗教工作是一个关系党的执政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做好宗教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遵守宪法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对涉及宗教因素的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性质就按什么性质处理,该保护的必须保护,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打击的依法打击。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应该是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的过程。既不能只注重抑制消极因素、忽视调动积极因素,也不能只注重调动积极因素、忽视抑制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不是把宗教当作济世良方,人为助长宗教热,而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要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

第五篇: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针对本班学生在学案中反映出来的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陈列出来。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1)国体

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决定着国家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2)政体

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3)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谁掌握国家政权就由谁决定组织和运用这种权力),政体反映国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用过程能够体现统治阶级的性质及其内部不同阶层的关系)。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政体: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3、国家机构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4、我国的中央机关有哪些?它们是怎样的关系?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6、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它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表现: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

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7、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的地位、基石、内容各是什么?它有什么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政治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下载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提 纲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1、我国政体的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国体的含......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中职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课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容。 我国公民在......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河南鹤壁鹤山区中山中学李晋保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从我国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多难兴邦——从我国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二次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能力目标 、 提高运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练习题 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 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3.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标解读】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一府两院”的关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