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zy1
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研初步训练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我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质量,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现将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我院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审评阅和答辩等各环节进行指导与监控,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质量。
组长:王达
副组长:彭文忠、周柳燕、谭智鸿
成员:唐朝晖、罗靖、赵智、聂春梅、陈娟
二、时间安排1、2013年11月15日之前为毕业论文选题、开题阶段。我院对本届毕业生的学年论文写作进行了改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选题、收集材料、编写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论文修改稿、论文定稿等必要程序,最终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完成5000字以上的学年论文;并作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将与毕业论文同题,与毕业论文对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我院在10月16日召开文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指导学生在学年论文写作中已经确定的选题和对该选题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各二级学院所属系部(教研室)安排指导教师下达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组织开题工作。
2、2013年12月31日前为毕业论文(设计)初稿撰写阶段。要求指导教师切实履行指导责任,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稿撰写任务。
3、2014年4月10日前为毕业论文(设计)修改、补充和完善阶段。要求指导教师督促并指导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对毕业论文(设计)1
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4、2014年5月10日前为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评阅和答辩资格审查阶段。学院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开展毕业论文的评审和交叉评阅,完成毕业论文评审和评阅意见签署及毕业论文答辩资格的审查,公布具有答辩资格的毕业生名单并将没有答辩资格的毕业生名单提交教务处。
5、2014年5月30日之前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阶段。学院将组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认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并于6月10前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归档。
三、注意事项
(一)各系要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领导,从严要求,认真把好论文选题关、文献综述撰写关、论文撰写大纲关和论文审核答辩关。
(二)选题、开题
学生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已有学年论文的基础上严格根据论文开题的要求进一步认真搜集资料、完善选题,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学生按照选题思路,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严格按照论文开题的要求撰写开题报告书。
(三)开题报告评议会的组织
学院组织开题报告评议会。开题报告评议会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设评议小组,分设组长、秘书各1名。评议组成员原则上由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组成,一般3-5人。组长由高职称教师担任,并另行指定1名教师为答辩秘书。开题报告前一周学院应将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前送至评议教师审阅。
(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助教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但可协助指导教师工作。
2、指导教师由学院具体安排,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方向及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合理安排指导任务。
3、为确保论文指导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分南北院),特殊情况需书面报教务处核批备案。
4、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有相应指导记录。
5、指导教师应给学生指定相应的论文参考资料5篇(本),包括专著、杂
志等。
6、结合校外企事业单位实际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时可聘请外单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必须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五)毕业论文论文写作规范:
1、毕业论文字数12000字以上。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应该有文献综述,每位学生应检索提供20篇以上(其中5篇由指导教师提供)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含2篇以上外文参考文献),经指导教师审阅,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献综述应该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等主要内容。
3、毕业论文应该注重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应该注重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应有外文参考文献。
(六)其他
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及答辩、成绩评定、资料保存、工作总结、优秀论文推荐等均按照《湖南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执行,相关资料请登录教务处网站教学资源栏目实践教学科查询并下载。
毕业论文答辩必须严把质量关,根据质量控制通过率。未通过第一次答辩的学生,在毕业前由学院组织第二次答辩。第一、二次答辩时间间隔在一星期以上。第二次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其毕业论文重修,跟随下一年级完成。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3年10月14日
第二篇: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困境与转向
——论多维视野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建
王彩瑞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文秘教育专业2008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徐向阳
[摘 要] 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地位重新得到了重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语文教师不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容器,更应该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张扬人文的魅力。事实上,人文教育,不光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教育,同时是一种具有思维逻辑的理性教育。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真正激活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走向成功。
[关键词]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5;关键词6
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忽视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成了课堂的操纵者、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灌输者和评价的垄断者, 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一句名言:“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字、词、句、篇或者听、说、读、写,导致学生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单说明了做文章的基本准则,同时也点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宗旨应以“传道”为先。“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把教育的“人文性”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毋须置言,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重任,尤其新课改已把培养学生健全情感,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终身目标,应该说是春风化雨,深入人心,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反思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不禁大声呼吁:归来兮,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内涵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又《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
[]()教而化成天下也。” 2 P37 国学泰斗钱穆先生曾经指出:“物相杂谓之文,人文即指人群相处
[]()种种复杂的形相。” 3 P5 由此可见,各家虽解释稍有不同,但都是指“教化天下”之意,发
展至今,人文秉承了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人文普遍被人们定义为:肯定人性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肯定人是目的,维护和弘扬人的主体性。
素养在《辞海》中注释:①修习涵养。如《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
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②平素所供养。如《后汉书·刘表传》:“ 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简单地说,“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
[]()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4 P230 通过以上对“人文、素养”的解读,人文素养,一般是指“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
[]义的关注,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等。” 5 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
文精神构成的,它对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对于人格的完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诸多学科中惟有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真正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在教学中需要日久天长的学习积累。如果是这样,我认为,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魅力。
1.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无二级标题,请连同回车符一并删除)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1)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无三级标题,请连同回车符一并删除)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2)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2.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1)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2)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
二、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
1.科学素养
人文性相对应的科学性,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同样要教师了解科学的发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杨叔子说,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科技知识是生产力之源,科学思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办事成功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求真的世界。例如《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凄婉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又为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续写了一个美满的结尾。作品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是文学化了的形象,如果此时有学生问教师现实中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语文教师就要对此补充:牵牛星和织女星其实是两颗与太阳一般的亮度较高的恒星,它们并不分处银河的两侧,而是浩瀚银河中的成员,比起太阳来,它们都是庞然大物。牵牛星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8000度,而织女星更高,为摄氏11000度,都比太阳的表面温度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
2.文化素养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老师的知识而也要宽一些,好的语文老师在知识的积累方而应该成为真正的杂家。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木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语文教师面对的是生活在现实文化背景下的诸多个体,要培养塑造这些个体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就应具有更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专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包括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而的理解和领悟,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里有这么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反映的就是哲学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客观自然规律。“未尝往也”的水和“卒莫消长也”的月,都是在万事万物相对静止的角度来说的,而“曾不能以一瞬”则是在起绝对运动的角度来说的。语文教师如果理解这一道理,读起来自然抑扬顿挫,讲起来游刃有余。又比如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的出场不惜笔墨,重点写王熙凤的穿戴、化妆、她的三角眼、她的吊梢眉,她的哭、她的笑,都是为了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看似短短一段文字,但里面其实既包含有服饰文化,又有中国古老的麻衣相术,还含有人物心理学,还在她的出场里了解了封建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首先是王熙凤的穿戴,颜色就超过五种之多,尽管是丝绸珠宝,未免庸俗,有一定审美眼光和品位的老师,就一定能解读出她的庸俗和贪婪。她的“三角眼”“吊梢眉”在麻衣相术里就是心肠狠毒的标志。她对老祖宗的对答,又正体现其办事果断干练的能力,她的笑和哭,《厚黑学》里说是虚伪的表现,只是做戏给老祖宗看罢了。短短一百多字的内容,就包含如此多的文化,可见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确实名不虚传,也告诉我们,整部作品的解读需要更宽的文化口径,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反过来,好好品读完一部名著,更能提高你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
3.艺术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富”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艺术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等。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感情、深刻的思想、深远的幽静、优美的语言。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例如我国古代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为一体,《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可吟唱。现今把语文与音乐相结合,必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创设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感情能力;而语文优美词句,又把音乐的特征形象化,使之深入人心。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地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因此,语文教师具备艺术素养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4.道德素养
德高才能为范,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特点和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师更具有高尚的师德。“学博者为师,德高者为范”,可见德、智是为师之木。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的综合。例如孔子,他是万世师表,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他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所以他说:“君子怀德”,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力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因此语文教师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用高尚的道德素养去感染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5.人格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在这一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理论以及任何奖惩都无法代替的。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启迪健全的心智和建构完善的人格,要求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力求成为完善、健全的人。俄国教育家乌斯基这样评价教师的人格的作用:“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其漫长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言教,而且更重视身
教。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他认为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古往今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弘扬道德与科学方面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而这在很大程度源于教师的人格力量及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示范学生,必须先有完善的人格。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要从内心接纳学生、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使他们成为健全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品格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
6.审美素养
语文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师则充当着审美中介的角色。作家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语文教师要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审美情操,将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建构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生从《春》中领会到春天充满生命力的美,从《荷塘月色》中领略到静谧美,从《听潮》中领略海的博大美;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到有血有肉的人物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曹操的多疑和豪气,鲁提辖的仗义和勇猛„„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生从建筑设计中领会凝固的美,从书法作品中领略流动的线条美,从跳动的音符中领略醉人的音乐美,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塑造美
[]好心灵,培养高雅情趣,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6
三、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当下透视
[参考文献]
[1]单击此处键入参考文献
[2]单击此处键入参考文献
[3]单击此处键入参考文献
[4]单击此处键入参考文献
[5]单击此处键入参考文献
Title
Li Jian-jun
(Grade 2006, Class 1,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Li Jian-jun
Abstract: 单击此处键入英文摘要
Key Words: 单击此处键入英文关键词
附件:
附件提供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不属于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根据需要,【复制】、【粘贴】使用完毕后,务必将附件字样及后面的内容一同删除!
一、正文参考文献上标格式
[序号](P页码)
例如:宗白华说:“„„”。
说明: [1](P67)
1.引用同一文献不管多少次,在正文中只用一个编号。页码只出现于正文,文尾参考文献标注部分不出现。
2.文中的数字(包括上标部分即“
二、文尾参考文献标识格式
1.专著、教材、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作者1,作者2.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说明:出版年,只标具体数字,不加“年”字,如:“2006年”,只出现“2006”字样。下同。
2.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哲社版),2004,第2卷(期数).
说明:年数、期数,只标具体数字,不加“年”及“第„„期”字样。
3.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作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4.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2004-10-10(版次).
说明:版次,只标具体数字,不加“第„„版”字样。
5.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说明].网页或光盘出版单位.发布时间/下载时间.
说明:文尾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在中文全角状态下键入,数字、字母用Times New Roman体。[序号](P页码)”中的序号、页码)、字母一律用Times New Roman体。
第三篇: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安排
金融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
按《福建江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为使我院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进行,成立金融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一、成立金融学专业指导小组
一、组 长:李林 副组长:柯原
成 员:李良雄 范文 王明梅 邱全俊 刘双明 郭丽芳
二、成立金融专业指导小组 组 长:李良雄 副组长:王明梅
成 员: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成 员: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三、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和部署,根据本学院各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制定本学院基本要求、评分标准及管理细则,拟定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办法。
2、向专业小组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
3、审核、批准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任务书,并选定指导教师。
4、负责对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经常检查了解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5、负责组织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普查、抽查和评价工作。
6、成立学院答辩委员会和专业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组织全院答辩工作,审查答辩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7、负责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
8、负责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分析、汇总,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经验,及时向学校教务处提交毕业论文(设计)基本情况总表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9、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文件的归档工作
四、金融学院专业指导小组职责
1、在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彻执行校、院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的规定。
2、组织毕业论文动员会,审议并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选定指导老师。
3、组织学生选题、检查、督促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控制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4、负责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及论文(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查工作,协调毕业论文过程中各种问题。
5、组织各时期的普查、抽查和评价工作。及时向学院领导小组提交各阶段检查总结及问题的汇报。
6、负责安排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协调有关问题。
7、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确定各答辩小组人员组成并确定组长,平衡各组进度及评分标准。
8、负责本专业优秀论文(设计)的评选。
9、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会,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分析、汇总,及时向学院领导小组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所有表格、工作总结及改进意见、学生毕业论文等相关资料。
10、做好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文件的保管、归档工作。
附:2015届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附件1 2015届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附件2
金融学院 2014年5月8日
第四篇:关于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的通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公文(2014)023号
关于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安排的通知
各系: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探求真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要环节。为确保此项工作的完成质量,现就我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一、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具体工作。成员如下:
组长:韦煜(副院长)
副组长:黄胜(教务处处长)
成员:陈世军(教务处副处长)、各系分管毕业论文(设计)的系主任(副主任)
办公室成员:唐世农、姚佳
各系要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负责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
二、指导教师要求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各专业应派讲师(或相应职务)以上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要根据实际合理调整每位指导教
师的指导学生数,不能过多或过少,原则上每位讲师、副教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每位教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8人,部分专业确实需要超过规定人数范围的,必须报教务处审批。
三、工作日程及任务
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于2014年4月22日启动,至2014年12月30日结束。
(一)第一阶段(前期工作):2014年4月22日至5月15日1、2014年4月22日至5月13日,各系完成本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并拟定具体工作计划;完成本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此项工作的思想动员、指导教师及有关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分组、选题和审批等工作。5月12日前将工作计划(计划内必须包含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情况)报教务处审核后方可执行。
2、2014年5月13日至5月15日,各系自查本系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并接受教务处检查。
(二)第二阶段(中期工作):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1月15日3、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1月12日,各系组织本系师生认真开展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工作,并做好指导记录。
4、2014年11月13日至11月15日,各系开展中期工作自查,撰写阶段工作小结,并接受教务处检查。
(三)第三阶段(后期工作):2014年11月16日至2014年12月30日5、2014年11月16日至2014年12月2日,各系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的评阅、格式审查等工作。
6、2014年12月3日至12月9日,各系做好答辩前准备工作,合理组织答辩教师,将答辩审批表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审核。
7、2014年12月10日至12月19日,各系完成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8、2014年12月27日前,各系完成本系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的评审、质量分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和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推荐等工作,并将结果报教务处,同时提供能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工作典型状态的电子照片2张/每专业。
9、2014年12月30日前,完成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材料的汇总归档,教务处组织专家组进行检查,写出总结报告,并及时编印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等事项,结束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四、其他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严格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院教发〔2006〕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补充通知》(院教发〔2014〕3号)(见附件一)执行。
2、各系务必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34号)传达至每一位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明确基本学术要求,提高我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水平。同时,指导教师务必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职责。
3、各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档案管理,长期保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材料装订顺序为审批表、任务书、指导记录表、正稿。
4、为了更好地规范我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系一律使用统一制定的规范表格。相关表格和说明见附件二,或在教
务处青果系统网站上自行下载打印。
附件:
一、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文件
二、黔南师院毕业论文所有相关表格和说明
处
2014
教务年4月20日
第五篇:湖北大学文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湖 北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论语》成语的演变 姓 名 汪白云 学 号 ***9 专业年级 09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秋琉璃 职 称 教授
2013年4月12日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引言„„„„„„„„„„„„„„„„„„„„„„„„„„„„„„(1)
一、《论语》中的成语„„„„„„„„„„„„„„„„„„„„„„(1)
(一)来源于其他典籍的成语„„„„„„„„„„„„„„„„„„(1)1.直接援引其它典籍的成语„„„„„„„„„„„„„„„„(1)2.间接援引其它典籍而形成的成语„„„„„„„„„„„„„(1)
(二)《论语》首创的成语„„„„„„„„„„„„„„„„„„„(2)
二、《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2)
(一)《论语》首创后人加工„„„„„„„„„„„„„„„„„„(2)1.概括提炼《论语》词句„„„„„„„„„„„„„„„„„„(2)2.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2)3.减少《论语》原句文字„„„„„„„„„„„„„„„„„„(3)4.替换《论语》原句文字„„„„„„„„„„„„„„„„„„(3)5.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3)
(二)《论语》成语词汇化 „„„„„„„„„„„„„„„„„„(3)
三、《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4)
(一)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成语„„„„„„„„„„„„(4)
(二)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成语„„„„„„„„„„„„„„„„(4)1.词义的扩大„„„„„„„„„„„„„„„„„„„„„„(5)2.词义的缩小„„„„„„„„„„„„„„„„„„„„„„(5)3.词义的转移„„„„„„„„„„„„„„„„„„„„„„(6)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6)结语„„„„„„„„„„„„„„„„„„„„„„„„„„„„„„(7)参考文献„„„„„„„„„„„„„„„„„„„„„„„„„„„„(8)致谢„„„„„„„„„„„„„„„„„„„„„„„„„„„„„„(9)
I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语》成语的演变
摘要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言精简易懂,含蓄有致,被认为是语录体的典范。《论语》对于后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伦理、治国理念等诸方面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其思想精髓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里。究其原因在于它具有深刻的思想、精炼的语言、逻辑性的说理以及通俗性的表达。本文主要写了《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和意义演变。具体讲,本文详细地说明了《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方式:《论语》首创后人加工。还探索了《论语》成语演变的原因:《论语》成语词汇化。至于《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本文采用了传统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论语》成语,源流,结构演变,词汇化,意义演变,II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Revolution about idiom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ll important Confucian classics.Moreover, it is China’s first quotation body collection of essays,which has concise language,implicitly delivered.The quotation Was considered a mode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the extreme profound influence in descendant's politics, the military, the economy, the education, thought ethics,the governing idea and so on.Its thought esculent was already rooted in Chinese ideology shape.There Mrs is that it ha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cise language,the logic of reasoning, and the popular expression.Confucius said:”He lives unsafely that looks too near ou things.” Only the 8 words,it conforms to reality and it is very profound,very philosophical.Another example:”Going beyond the limit js∞bad∞falling short.”(“advanced” Part 1)only proves that not only user-friendly but also reveals the essence of dialectics,Since ancient times,Th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never interrupted.This text is mainly from”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a source and corse of idiom, structural way of idiom,meaning of idiom development and idiom probe into studying to offspring influence.
【Key words】Analects of Confucius, idioms, Source and course, structural way of idiom, meaning of idiom, lexicalization
III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要谈《论语》中的成语,我们先看人们对于“成语”的定义。《辞源》认为:“常用的①古语,还有说明完整意思的短语或者定型词组”;《现代汉语词汇》认为:“固定结构有很多,成语是其中的一种,成语有较强的书面性,俗语、谚语口语性强。谚语、俗语的定型化②比不上成语”;《现代汉语》定义为:“成语具有相沿习用性、是一种形式简洁并且意义精③辟,是一种固定短语”:《现代汉语教程》认为:“广义的是一种现成语并且在社会上流行,④大致等同于熟语。狭义的是指带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并且长期流传”。我们本篇论文所说的《论语》成语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和由谚语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而一般的谚语、惯用语、格言名句以及结构松散的语句等都不包括在内。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巧言令色”。《论语》全书共20篇,15957字,形成成语276条,成语率为7.73%,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很罕见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研究《论语》里各个成语的源流问题,其二是讨论《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其中包括了《论语》首创后人加工的成语的结构演变,以及《论语》成语的词汇化问题),其三是对成语的语义演变进行了分析。
一、《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如果分析源流,分为两种:一是此前的其他典籍里已经出现,被《论语》所引用得以推广,成为成语;另一种是《论语》的首创,《论语》中的某些语句被后人所习用而成为成语,还有后人对《论语》里面的某些语句以及事件加以概括提炼而成为成语。
(一)来源于其他典籍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有一些来源于其它典籍,被《论语》所引用或者使用而成为成语,为大众所熟知、所习用。有时侯《论语》对其他典籍的引用是直接的,就这些成语的形成或推广而言《论语》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的。有时,《论语》的引用是获取其他典籍中的一些语句,稍稍加、提炼.而使之最终成为了成语。虽非首创,却也有创立的成分在内,我们不能埋没其重大贡献。这类成语有34个,占成语总数的12.32%。例如,1.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
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与原来典籍相比其形式没有变化,即完整沿用旧的形式。此类成语在《论语》里所占有比重不高,一共9个。约占到3.26%。
暴虎冯河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对其进行了援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属于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还有“以德报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匹夫匹妇”、“战战兢兢”、“巧言令色”、“各得其所”。
2.间接援引其它典籍而形成的成语
《论语》截取了先秦的其他典籍里的语句,稍微加以提炼和加工,使其成语化。这类成语一共25个,大约占9.06%。这又可细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此类成语虽然关键的部分源自于其他的典籍,但是实际上却形成于《论语》。例如,允执其中这一成语与尚书有关。《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 ①②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辞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86
符淮青.现代汉语浏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4—206 ③ 邢福义,汀囤胜.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23 ④ 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2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执厥中”。《尧日》里面有:“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将“厥”字改为了“其”。属于这般情形的还有“求备一人”、“墙面而立”、“未成一篑”等。
第二,《论语》直接获取经书的原句,后人在这个基础上提取概括而形成了成语,《论语》具有推广的功劳。
如,思不出位,原出自《周易·艮》:“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宪问》里有:“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去掉了没有关键性作用的一个字“其”,构成了成语。
第三,后世截取并组合《论语》里的词语以及其他的典籍里的词语而形成的成语。如,不矜不伐是尚书与雍也的组合。《尚书·大禹漠》“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雍也》里有:“子日:‘孟之反不伐,奔而殿。’”“不矜”和“不伐”组合构成了成语:“不矜不伐”。另外还例如“成仁取义”(《论语·卫灵公》与《孟子·告子上》组合)、“门墙桃李”(《论语·子张》与《韩诗外传》组合)、“文过饰非”(《庄子·盗跖》与《论语·子张》组合)都是用此种方式组合而成。
(二)《论语》首创的成语
这里所讲的《论语》的首创成语,指没经加工改动,直接使用《论语》中已有文字,保 留其原来语法结构从而形成的成语,还可以称原型成语。此类形式同样构成《论语》里成语的重要形式之一,组成了《论语》中成语的大头。这类成语占125个,约占成语的总数的45.29%。这类成语在《论语》的20篇里每篇都有。例如:《学而》里“行有余力”以及“不亦乐乎”,《为政》里“周而不比”、“一言以蔽之”以及“从心所欲”、等,《八佾》里“既往不咎”、“哀而不伤”以及“成事不说”、等,《里仁》里“善与人交”以及“不耻下问”等,《雍也》里“文质彬彬”“不堪其忧”以及“中道而废”、等,《述而》里“好谋而成”、“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以及“述而不作”、等。此类成语构成《论语》成语的关键组成成分,同时大大充实了汉语词汇系统。
还有一类《论语》首创的成语,指源于《论语》(或者从论语取材)但是经过后人提炼、加工而成的。人类语言是不断发展和继承的,是在发展和继承的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的。《论语》首创的此类成语体现了《论语》中成语结的结构演变。
二、《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
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论语成语经历了论语首创后人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丰富多彩。另一个是论语成语的词汇化,它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论语成语的形成和演变。
(一)《论语》首创后人加工
“成语也不例外,继承中也有变化。有些成语是选取《论语》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有些是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有些是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有些是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有些是将原文中否定意义(或肯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或否定意义)构成成语。这类成语有106个,占成语总数的38.41%。也是《论语》成语的主要组成部分。
⑤通过对《论语》的考察分析,《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有丰富的途径。”
1.概括提炼《论语》词句
概括提炼《论语》词句,即从《论语》里的某些言论中根据其所表达的含义截取几个关键的字词构建成的一个新的词组或短语,这种词组或短语在后来长期使用过程里逐步定型,⑤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从而成为了成语。例如博施济众,语出《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属于此类情况的成语还包括“浮云富贵”、“患得患失”、“观过知仁”、“众星拱辰”、“犯上作乱”、“举一反三”、“片言折狱”、“博文约礼”、“礼奢宁俭”、“尽善尽美”、等。
2.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
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指从《论语》中截取个别关键字词,再补充进去一些原文没有的字词,从而构建成一个新的词组或短语,再被以后的人沿袭使用而逐渐凝固。如而立之年,出自《为政》:“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又在“而立”后补充“之年”而成。属于这类情况的成语还有“待价而沽”、“侃侃而谈”、“安贫乐道”、“耳顺之年”、“敬谢不敏”、⑥“斯文扫地”、“瑚琏之器”、“一日之长”等。3.减少《论语》原句文字
减少论语原句文字,是指把原文里的虚字以及那些不会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掉,从而形成成语。例如温故知新,语出《为政》:“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减掉“而”字,就形成现代汉语的结构。除此之外还有“三思而行”、“任重道远”、“察言观色”、“不义富贵”、“节用爱人”、“举枉错直”、“举直错枉”以及“杀身成仁”等。
4.替换《论语》原句文字
替换论语原句文字,是指把原型成语里的字更换成一个意义相似的同类的字或词而形成的另一个成语。例如随心所欲,语出《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将“从”改为“随”。除此之外还有“有始有终”(《子张》里“有始有卒”,将“卒”字换为“终”字)、“好行小惠”(《卫灵公》里“好行小慧”,将“慧”字换为“惠”字)等。
5.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
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语言从它产生时就处在不停的发展和丰富之中。源于《论语》的成语在后世的长期运用中也会有派生,常见的方法有派生出和原来成语的意义相对的新成语。例如言而无信,语出《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产生了“言而有信”的成语,后世又从“言而有信”派生出了“言而无信”这个新的成语。除此之外还如“有始无始”、“见利忘义”。
(二)《论语》成语词汇化
Givon在1971年的《历史句法和共时形态》中指出,今天的词法是昨天的句法。此话虽然无法总结语言发展的总动态,但至少说明了语言演变的一个相同的基本特点。我们能循此规律来探讨成语的词汇化。从语法单位的层面上出发,成语的词汇化可看成一个降级的过程。依据词汇化程度,整体上可划分出一个“三级降”的状态序列:篇章一短语或词语一词汇。而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界线分明的。例如,大动干戈(出自《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优,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典故的角度讲,它表述一个篇章的内容;从成语的结构本身讲,它是一个词组。
词汇化的《论语》成语语义高度凝练,它的语义不是各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之和,而是各
⑦单义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加以引申后的有机溶合,表达的是一相对完整的意义或概念。例如,岁寒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就是通过转喻的方式来泛指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其认知理据是赞美松树在艰苦的条件写不低 ⑥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⑦ 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86—96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头,也就是在咱赞美人,以动植物指代作人是转喻的形式之一。
朽木不雕(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 可朽也;於予与何诛?’”)比喻人不上进,不可造就。如果不了解这些成语的典故背景知识是老师批评不上进的学生,或者缺乏丰富的联想能力,就很难理解、甚至根本不可理解,没有望文生义的余地。
但有些成语借助于联想与背景知识,可以从字面推断其含义(喻义)。如,敬而远之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这些成语具有一定的语义透明度。
语义透明度极低的成语还指那些超隐喻性和超转喻性的成语,但不一定都是典故成语。它们已经高度内在认知化、常规化了,也是高度词汇化的隐喻和转喻。它们逐渐丧失了语的特点,而只有了词的特征,基本上获得了词的资格或者说它们已成了词的预制件。严辰松(1998)提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词汇化观点:“用各类形式表达语义是语言的词汇化过程。这些形式类最小的是语素,最大的是词组。”词汇化总的趋向是由大到小的简化,即由句到语,由语到词。出于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汉语中有将句子概括缩减到语的现象已经较多,《论语》成语是语范畴的典型代表。诸如:
安老怀少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富贵浮云语出《论语·述而》:“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且不论这些对应表达法产生的先后,单单从运用的省力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词汇化倾向。一些学者指出,将一个篇章的内容提炼为一个四字的成语是一种词汇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讲,能够把一个像典故这样的成分或比语篇小的句子减缩为四个字的成语的过程同样视为一种词汇化的进程。从宽泛的词汇化概念来说,《论语》成语的逐渐定型至少是朝着词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三、《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
(一)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就其意义来说,一部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意义,本质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成语一共98个。大约占到《论语》里成语总数的35.51%,这说明了《论语》里成语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凸显出《论语》的成语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有着长久的稳固地位。下面的例子得以体现。
有始有终语出《论语·子张》。古今意义相同,原作“有始有卒”。意思是说有开头也有收尾。
择善而从语出《论语·述而》。古今同义,意思是挑选其中好的而随从或采取。
(二)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成语
语言的发展也使得有些《论语》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类成语共178个,约占《论语》成语的64.49%,这对于研究词汇的发展演变有很大意义。《论语》成语的意义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以下成语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汉语成语大词典》以及《论语集注》的解释为依据,通过对比说明论语成语古今意义的变化。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词义的扩大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大,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扩大。在成语中具体表现为义项的增多或使用范隔的扩延。比如:
任重道远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
⑧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现在说“任重道远”,注入了新意,是指实现远大理想,我们现在肩负的任务很重要,责任很重大,应当自觉地担负起这样光荣伟
⑨大的任务,永远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死而后已语出《论语·泰伯》。原意是指死了才罢休。后形容为了某项事业奋斗到 底的决心。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原指用生命来成全仁义。后指为维护崇高理想,正义事业不惜舍弃生命。
巧言令色语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后出于《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即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来取悦他人。现用“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内藏祸心,外露和悦,文过饰非。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道听途说,当仁不让,饱食终日,暴虎冯河,待价而沽,一言兴邦,无可无不可,手足无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举一反三,哀而不伤,见危授命,不教而诛,克己复礼,片言折狱,求仁得仁,轻裘肥马,箪食瓢饮,恶紫夺朱,季孙之忧,乐而不淫乐山乐水,周而不比,朽木粪墙,怀宝迷邦,涅而不缁,慎终追远,了如指掌,一以贯之,春风沂水,大动干戈,告朔饩羊,在陈之厄。
2.词义的缩小
也就是指今义的范丽小于古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也就是说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缩小了。诸如:
文质彬彬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集注》:“文,文采。质,朴实。彬彬,配合和谐的样子。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馀,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言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适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原意是指文采和朴实配合的适当。后用来形容举止斯文,态度娴雅。更突出“文”的方面,“质”的含义已基本淡化了。
无所用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原指不动脑筋,什么事都不做。后来意思缩小,而多用于指心力不用于正经事务上。
观过知仁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原意是指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仁,同人。后来意思是指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来判断 其为人。
志士仁人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集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原意是指志行高尚,有道德,有节气的人。后来意思缩小,用来指献身革命或爱国的进步人士。
既往不咎语出《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⑧⑨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湖北大学古籍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原意是孔子告诫宰我,如果事情做过去了,就不要再去评论是非。后来意思有所缩小,用来表示对于过去的错事,不再追究责任。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一仍旧贯,斗筲之材,不忮不求,没世无闻。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指词义由古义转移到今义以后,古义的范围与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
听言观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原指孔子总结的教育方法及其经验:听了一个人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否言行一致。后被应用于政治生活领域,表示不能只相信诺言,而且要看是否能兑现。
以德报怨语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语本指用给人恩惠来回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后用以指不计较过去的仇怨,反而用恩惠回报别人。
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意是指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现在多用在“得”、“个”、“得个”之后作补语,表示事态发展的程度过甚或达 到了极点,超出了限度。由褒义转变为贬义色彩。
不敢问津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问津:询问渡口;问路。后来用其指对高深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学而优则仕,患得患失,敬而远之,成事不说,贤贤易色,好行小惠,行不由径,夫子自道,生荣死哀,犹可思量,名正言顺,各得其所,惠而不费,空空如也,中庸之道,无为而治,弦歌之声,洋洋盈耳,四体不勤,川流不息,苗而不秀,不敢问津。以及,是可忍,孰不可忍。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指某些词义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变,但词义的褒贬倾向有所改变。例如:
怨天尤人语出《论语·宪问》:“子日:不怨天,不尤人。”原意是指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后来反其意而用之,现指抱怨上天,归咎别人。指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强调客观原因,不能正确对待。多用作贬义。
温良恭俭让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集注》:“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感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圆含褒义。现多用于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
随心所欲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集注》:“从,如字。从,随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多用于褒义。现在发展为多用于贬义。
愚不可及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傻气为别人所赶不上。原意是说人处于不利局面时善于装糊涂的涵养功夫,褒义。后来多用来形容极端愚蠢,含贬义。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人才难得,欲罢不能,正人君子,忍心害理,杀身成仁,安贫乐道,以身作则,大言不惭,欲罢不能,名正言顺,以身作则,各尽所能,成人之美,而立之年,空空如也,愚不可及,不亦乐乎,当仁不让,驷不及舌,思不出其位,一言以蔽之,6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听其言而观其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饱食终日,结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撰写而成。主要是从论语成语的来源、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三方面对《论语》成语进行了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论语成语功能演变的论述。具体体现在:首先对《论语》成语源流的分析,来源于论语的成语是多方面的集合体。其次是对《论语》成语结构演变及《论语》成语成语词汇化进行分析。《论语》成语演变现象上是以《论语》原文为依据后人加工提炼的结果,本质上是词汇化的必然趋势。最后是对《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及其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语成语的意义有很多历史久远而却没有变,有一些经历了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或者感情色彩的变化。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阮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四库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 [9]田中侠.辞源通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贾采珠,晁继周.汉语语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11]武占坤.马国凡.汉语熟语大辞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12]中国成语辞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孙维张.中华语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刘洁修.成语源流大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6]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河北:商务印书馆,2003 [17]湖北大学古籍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19]冯梦龙(明).醒世恒言[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98 [20]成志伟,辛夷.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1]王勤,马国凡等.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22]饶玮.《论语》与汉语成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9)[23]史震己,张峰屹.简述(《论语》)成语的文化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2)[24]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1996(3)[25]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6)[26]刘芳池,何丽敏.《论语》中成语的来源及其分类初探[J].语文学刊,2010(7)[27]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9]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86—96 [30]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8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本次论文的写作得到了秋老师热情指导。秋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写作方向,并且提供了检索的数据库。这些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同时,秋老师在时间上没有给我很大的限制,因此我花的时间很久,写的时候很自在,压力小。初稿完成后,得到了秋老师的全面修改。在此一并感谢。